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妲己丶妖嬈了誰的今世


柴榮嚴刑峻法,輕視天下。柴榮作為五代十國的一代英主,已經被吹捧過度。

第一,高平之戰沒有趙匡胤這一偏將挺身而出,後周必敗,也有可能柴榮被殺。初立國,即使不死,柴榮信譽大打折扣,後周很難有好的延續。

其二、柴榮南征北戰,首功趙匡胤,當然柴榮有識人之明。

其三、柴榮徵幽雲三州,只是地理位置並不重要,契丹幾乎不設防的三州,繼續進軍,必然契丹傾軍而出,後周不是對手。柴榮與趙匡胤都進攻過北漢,都無功而返,一個北漢都拿不下,怎麼可能輕鬆拿下幽雲十六州。

第四,治國,柴榮不是趙匡胤的對手。趙匡胤胸懷寬廣,以仁義治國,能力超群遠超柴榮。柴榮確實是五代十國的英主,但只侷限於五代十國亂世,他的定數確定他成不了千古一帝。

柴榮缺陷有史可鑑:

一、嚴刑峻法,輕視天下。

朱國禎: “有輕天下人而好殺者,周世宗是也。”

趙恆:“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

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輕視天下人,好殺加多疑,能將自危,君臣難以坦誠相見,同心戮力。

二、狐性多疑,無法君臣一心。

柴榮死前,調離張榮德,也懷疑趙匡胤,一度猜測並讓趙匡胤靠邊,是無人可用,才徵得符彥卿的同意,臨時任用趙匡胤。

柴榮用符彥卿為首,三個宰相王溥、範質、魏仁浦為顧命大臣,韓通負責調兵,趙匡胤、李重進用兵,互相牽制。因為主少國疑,船老大太多,無法形成有效統一意見,主要將領很危險,包括張榮德、李重進、趙匡胤等都有被冤殺的危險,韓通的兒子已策劃殺掉趙匡胤,如不發動政變,趙匡胤等很危險。如果趙匡胤被除掉,後周必然動亂,後周必有其他將領黃袍加身,張榮德、李重進必然黃袍加身,誰會聽一個七歲小孩的胡亂指揮,到時後周皇室必然身死國滅,華夏民族基本統一將遙遙無期,百姓永無寧日。

柴榮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關,整天工於心計,嚴防死守,難以很好休息,長期會有抑鬱,會嚴重影響他的生命,


我聽楓


柴榮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的事件,發生在後周顯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戰後。三月二十一日,取勝的柴榮休整軍隊,斬殺己方將領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

前幾年,在山西高平市湯王頭村發現的那個寫有“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的無主墓,有專家推斷其主人就是在那七十餘人裡。

那麼為什麼柴榮要打勝了仗還殺那麼多人?

他針對的就是唐末五代以來,一直很嚴重的驕兵悍將問題,以及這些人在戰場上的賣隊友行為。

可能有很多人聽過這句話:“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這句話出自《新五代史》,是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所說。原文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也。”

這短短几句話,直接展現出了五代時期武人的跋扈與野心。

“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新五代歷·吳越世家》)

“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餘歲,甚者三、四歲而亡。”(《歐陽文忠全集·本論》)

曾有人半開玩笑式的做過以下總結:

五代的皇帝,根本的屬性是軍事統帥。不直接統領軍隊,就可能被手下的將軍出賣。(後晉少帝石重貴被大將杜重威和張彥澤出賣)

而合格皇帝的唯一標準就是能打。

以前能打,沉迷享樂不想打了,不行!(死於兵變的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本身能打,但有人造反時因狀態不好而不能打,不行!(後唐末帝李從珂,在石敬瑭造反時,因疾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結果失敗)

皇帝老了,繼承人的選擇標準也是能打。

繼承人年紀小,不能領兵,不行!(兒皇帝石敬塘屬意的繼承人是幼子石重睿,結果他死後,大臣們直接另立新君)

繼承人成年了,但性格軟弱,不行!(後唐閔帝李從厚因寬仁軟弱被成為菩薩奴,結果被部下拋棄)

五代的軍閥,由於是軍事統帥,以上皇帝要面對的問題都要面對,還多了一個被全國人都惦記的危險。

隨著你的權力越來越大,功勞越來越多,皇帝會猜忌你,重臣想除掉你,部下想擁立你。比如你去平叛,結果平叛軍和叛軍竟然一起擁立你造反做皇帝,你想活下去,只有一條路——造反,當皇帝。(李嗣源)

柴榮剛登基時,他也遇到了這個問題:雖然他成年了,也很能打,但還是有人不服!

所以他才御駕親征,打了那場高平之戰。

具體情況是:

後周顯德元年,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劉崇趁後周“主少國疑”之際,再次勾結契丹兵南下侵擾,世宗力排眾議,率軍親征,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軍,史載,“(北漢軍)殭屍棄曱,填滿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

憑此一戰,柴榮才算是坐穩了寶座。

坐穩了寶座,自然就要收拾下面的驕兵悍將和殺人立威了。高平之戰中,雙方剛交戰,後周馬軍將領樊愛能、步軍將領何徽就開始賣隊友,他們引數千騎兵潰逃,還導致步兵幹餘人投降北漢。當時後周軍的右翼整個崩潰了。

這個危急時刻,所幸柴榮親自領親兵督戰。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與偏將趙匡胤各領兩千騎兵,衝鋒陷陣,內殿直馬仁瑀射殺數十名敵軍,殿前軍將馬全乂(yì)也率領數百騎兵猛衝,這才扭轉了戰局。

說真的,要不是柴榮真的很能打,自己的親近手下也賣力死戰,這次就真被坑死了。

因此,打完這仗,你要是柴榮能不殺樊愛能、何徽?

看我剛登基不服我,不服我也就算了,還戰場賣我?所以柴榮才殺了他們,至於被殺七十多人,也都是樊愛能、何徽屬下的將領和軍官。

這其實就是一種清洗。再說,不殺掉他們,柴榮哪有位置和財富封賞在高平之戰中拼死作戰的那些親信將領啊?

總之,有很多時候,你死不一定是因為你做錯了事情,可能僅僅是你跟錯了人……


冷兵器研究所


一場大戰最忌諱的是什麼呢?士兵臨戰脫逃,尤其是將領的臨陣脫逃,幾乎可以直接決定這場大戰的結局走向。五代十國時期最能體現文治武功的皇帝就是後周世宗柴榮,而柴榮初即位就遇到了大將臨陣脫逃的事件,北漢和契丹大軍壓境,想要讓後周震一震,這一場大戰就是五代十國曆史上相當有名的高平大戰,當時柴榮御駕親征,硬是在後周領命主將臨陣脫逃造成軍隊慌亂的情況下扭轉了戰局,而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在這場大戰中脫穎而出的。

柴榮轉敗為贏,自然臨陣脫逃的將領和士兵不可能平安無事,於是一日之內,柴榮下令斬殺軍使以上級別的將領七十餘人。不可否認,柴榮自身有一個缺點就是稟性太察、用刑太峻,但這七十餘人死的並不冤枉,倘若高平之戰後周失敗,後果將不可估量。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高平之戰。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先君去世新君繼位之際,國內一般是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最容易被外部勢力盯上,比如趙武靈王初即位的時候,秦魏韓等六國領大軍去趙國參加葬禮,李世民在登基前後,突厥四十萬大軍到了渭水橋等等,柴榮繼位的時候也遇到了這樣的事,北漢和契丹的十萬大軍南下。這是北漢牽的頭,自己出了三萬兵馬,契丹那邊出了五六萬,組成了一支十萬大軍。

北漢之所有如此做,還是因為過去的恩怨,郭威建立的後周是從自己的老上司劉知遠兒子那裡奪來的江山。劉知遠去世後,其子劉承祐繼位,劉承祐對很多大臣都不放心,於是開始殺戮大臣,而郭威也在被殺之列。郭威提前知道了劉承祐的計劃,於是就舉兵清君側,雙方鬧得不可開交,劉承祐將郭威在京城的家人全部殺死了,這堅定了郭威滅後漢的決心。

後漢一滅,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劉知遠的弟弟劉崇跑到北邊建立了北漢,背靠契丹這棵大樹。郭威的兒子都已經被殺,因此在他去世之後,皇位傳給了他的養子,也是柴皇后的內侄柴榮。柴榮初即位,劉崇瞅著這個機會就聯合契丹南下,準備將滅掉後周,這是很重要的一戰,後周的所有官員都知道,但是大家對於柴榮御駕親征是有顧慮的,新皇登基,緊接著就上戰場,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後周就變天了。但最終柴榮還是力排眾議御駕親征了,正是柴榮的御駕親征才保證了此戰的勝利。

本身後周就有軍隊率先迎敵,但是寡不敵眾,敗下陣來,柴榮又命兩路大軍趕去迎戰。當時前路大軍分為三軍,其中白重贊和李重進統率左軍,樊愛能、何徽統率右軍,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部隊,分西、東、中三個方向進攻,而柴榮則由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著督戰。

北漢和契丹這一方也分了三軍三個方向進攻,不過北漢和契丹之間也並不和諧,契丹派來的大將比較慎重,而劉崇則急於攻打後周,頗為輕敵,我們知道,戰場上輕敵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不過在最初的對決中,後周軍隊確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一來柴榮領來的軍隊人數本身就很少,後路大軍被遠遠甩在後頭,因此情勢對後周極為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微小的事件就可能導致後周的敗亡。

而北漢的左路統帥張元徽驍勇善戰,一路拼殺,勢不可擋。當時後周與他對峙的兩位將軍是樊愛能與何徽,這兩位都是屢經沙場的老將,立下了無數戰功。所以柴榮對他們還是無比信任的,認為他們一定可以旗開得勝,徹底消滅北漢的將軍張元徽。但是卻沒有想到樊愛能和何徽居然害怕了,抵擋不住北漢軍隊竟臨陣脫逃。主將一逃,整個右軍就亂了套,竟有上千名士兵直接投了降,這樣的局勢一旦擴大,很可能就是整個後周軍的大潰逃。

戰事緊急,柴榮也無法淡定,帶著身邊的禁軍就加入到了戰陣中,當時還是禁軍將領的趙匡胤正是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他和張永德各率一軍隨柴榮進入到戰鬥狀態中去,柴榮的出戰對後周軍隊的激勵是空前的,人人情緒激昂,很快北漢就有點撐不住了。劉崇命令張元徽加大進攻力度,但很意外的是,張元徽的馬被射死,張元徽本人也被斬殺,主將被殺,北漢軍無心抵抗,很快就兵敗如山倒。

契丹軍本就對劉崇的急於進攻有意見,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是坐山觀虎鬥,然後領兵走了。不過北漢雖然敗退,但並不是無人抵抗,柴榮想依靠那點兵力就將北漢軍趕回去還有點小困難,這個時候柴榮就希望後路援軍趕緊到。

而當初臨陣脫逃的樊愛能和何徽一行人在逃跑的路上一直在搶劫輜重,並散佈不利於柴榮的謠言,甚至阻止後路大軍的增援,很明顯,他們知道這一逃跑,回去就是死路一條,索性就讓柴榮再也回不來了。但是後路大軍並沒有被攔下來,還是到達了戰場擊退了北漢軍。

高平之戰大勝,這是柴榮繼位後打的第一仗,論功行賞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功就賞,有過就罰。如樊愛能、何徽等的逃亡之輩自然沒有什麼好結果,不過柴榮並沒有對所有逃亡的人趕盡殺絕,柴榮上過戰場,自然知道主將一逃,下面的小士兵也只有逃跑的份,因此在斬殺逃將的時候,柴榮只是將軍使以上的七十餘人殺了。


蕭曉四姑娘


柴榮在高平之戰勝利後,不但沒有給予手下獎勵,反倒是連續斬殺了七十多名將領。如果柴榮是一個暴君,那這件事就很好解釋了。



可柴榮是一個明辨是非的君王,他做事從來都是有理有據,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他連續斬殺七十多名將領肯定是事出有因。

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

柴榮這次屠殺的主要目標是樊愛能、何徽,還有他們手下的那些將領。柴榮之所以對他們如此敵視,是因為他們在戰爭的過程當中沒有選擇與敵軍戰鬥,而是選擇徑直逃跑。他們不光是貪生怕死,更是在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新皇帝的不滿。

東廂騎軍亂,步軍解甲投賊。

柴榮之所以生氣,不只是因為將領帶頭逃跑,更是因為他們嚴重影響了軍隊的士氣。在戰爭當中,有人逃跑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如果跑路的是將領,那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樊愛能等人逃跑之後,他們統帥的那些軍隊很快就發生了內亂,不少都選擇主動投降。要知道,當時柴榮的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可以說是非常大。

雖然柴榮最終取得了勝利,讓很多人都覺得樊愛能的叛變沒有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可大家要知道,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是因為柴榮和他的親衛衝鋒在前,給士兵做了表率作用,這讓普通士兵們重新燃起了熱血。柴榮為了勝利,已經將生命置於度外。要不是柴榮,相信高平之戰肯定會以失敗告終。

但值得一提的是,樊愛能等人作出瞭如此過分的事情,柴榮竟然沒有直接將他們殺死,而是選擇按軍法處置。

史料記載,樊愛能能及偏裨七十餘人,吾欲盡按軍法。

這說明柴榮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理智,這其實已經非常的不容易了。柴榮希望殺死樊愛能等人,但是他不知道這件事對他本人會有何種影響,所以他選擇靜觀其變。

不過此時張永德卻鼓勵柴榮,說他如果想要立威,讓四海臣服,就必須要變得鐵血。有了張永德鼓勵,本來就有殺心的柴榮終於鼓起勇氣,將樊愛能等將領悉數處死。


而在此後,相信最後的結果大家已經猜到了。在柴榮殺死樊愛能等將領之後,他的地位變得更加牢固。人們對他的態度從原來的輕視,變成了現在的敬畏。

樊愛能的本意是要坑一波柴榮,沒想到最後他卻成為了幫柴榮立威的工具,不知道他在天之靈得知這件事,會有何想法。


夏目歷史君


宋代是篡奪了柴榮的後周立國,但是宋朝編修“五代史”,仍然對柴榮讚譽有加——造世英主、仁義賢明,五代以來第一明君。他的三十年理想“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天平”雖然因為英年早逝,沒來得及完成,但是仍然感動無數後人。

唯有“誅殺了70名將領”這件事,後代史家認為“誅殺過當、殺戮太重”。且看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大家一起看看那70名將領,該不該殺?

【一】北漢發難

公元954年,正是五代十國後周時期。年初,後周郭威去世,傳位給養子柴榮(周世宗)。北邊的北漢劉崇,認為後周新舊皇帝交替,政權不穩,新皇帝柴榮沒威信,可以趁機滅亡後周。柴榮正月繼位,二月,北漢勾結契丹,組成10萬大軍進攻後周。

北漢契丹聯軍,從晉陽(太原)一路南下,打敗後周潞州的野戰部隊,一面圍困潞州城,一面繼續進攻澤州。澤州失守的話,距離後周國都開封,也就300多里路程,騎兵一晝夜就能抵達開封城。無險可守的開封將會面臨巨大災難。

【二】御駕親征

嚴峻情勢下,柴榮力排眾議,決定御駕親征,率兵抵達澤州。北漢前鋒軍在澤州野外與後周軍隊發生遭遇戰,暫時敗退。柴榮帶領後周前軍加速追擊,將後軍落在後面,造成敵眾我寡的情況。

北漢軍見柴榮軍隊少,就擺開陣勢準備決戰。後周列陣分為左、中、右三軍。東面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西面左軍,主將白重贊、李重進;中軍主將向訓、史彥超。柴榮和張永德帶領禁軍督陣。

【三】右軍崩潰

北漢大將張元徽率先向後周右軍樊愛能部,發起攻擊。樊愛能、何徽稍遇挫折就拍馬逃跑,右軍步兵來不及逃跑,紛紛坐地投降,後周右軍瞬間潰敗。這時,後周左軍也在契丹人攻擊下苦苦支撐。這樣下去,後周軍隊必敗無疑。

柴榮拍馬而出,帶領禁軍親自發起衝鋒。後周禁軍將領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大喊:“君辱臣死”、“皇帝死戰,我們也不怕死”。

【四】逆轉戰局

後周軍隊在柴榮帶頭衝鋒下,士氣高漲,發起決死衝鋒,戰場形勢瞬間發生逆轉。後漢猛將張元徽,被後周軍射落馬下、當場斬殺。後周軍發起全面反攻,追殺後漢軍。契丹軍一看後漢大勢已去,扔下盟友就先行退走。

後漢打敗,後周軍猛追百十里地,後漢劉崇率萬人大逃亡,等逃回到晉陽時,只剩下百十騎兵。此戰,後周柴榮登基第一戰,柴榮一戰成名,奠定了後周興起的態勢,也是五代時期最重要的一次大決戰。從此,柴榮的軍隊可以壓著契丹人打。

【五】戰後清算

戰後,有功者賞,有過者罰。戰後一打聽,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逃就逃了吧,逃出去以後還搶劫軍隊物資,欺騙後軍說,已經失敗,並且阻止後軍增援戰場。幸虧後軍將領執意增援嗎,要不就誤大事了。

柴榮想要整肅軍紀,誅殺逃將,但是逃將人數太多,有點猶豫。

  • 禁軍掌管張永德說:“陛下想要削平四海,就要立軍法;一打就當逃兵,有百萬兵馬也白費。”
  • 柴榮深以為然,大喊一聲:“殺——”

以樊愛能、何徽為首的70多個逃將人頭落地。

這些人不但臨陣逃跑,還散佈大敗流言,阻撓友軍增援,更可惡的是大肆搶劫物資,留下遲早是禍害。


爾朱少帥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共73年)是唐朝滅亡、北宋立國之間短暫而混亂的大分裂時期,唐朝滅亡後,原唐朝各地節度使紛紛獨立,群雄競逐,天下大亂,各類割據政權多達數十,他們時而聯合、時而混戰,民不聊生。

柴榮(921---959),五代十國時後周皇帝,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郭威無子,把外甥柴榮立為皇子,並改名為郭榮。

公元954年,郭威病亡,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同年北漢趁後周政權交替、國本不穩,勾結契丹南犯,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柴榮自知並非郭威親生子,又未有戰功,內要面對朝內大臣、將領的挑釁,外要面對北漢、契丹等外敵的威脅,可謂是內外交困。因此,柴榮為了快速立威,決定御駕親征。

兩軍在高平遭遇,均排出了最強陣容,後周馬軍統帥樊愛能、步軍統帥何徽二人怯敵,一觸即潰、二人率本部人兵,拼命逃跑,並且一路搶劫輜重,散佈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方支援部隊的前進。

兩位主將的逃跑,給後周大軍帶負面影響而知,大大助漲了後漢軍隊的士氣。緊急之下,柴榮不顧安危,冒著流矢親自指揮,張永德、趙匡胤等將領奮起作戰,其他將領也抖擻精神,奮勇搏殺,終於抵住敵軍的瘋狂攻勢。

後周的援軍終於趕到,兩軍合為一處,趁機發動反擊,扭轉了戰場形勢,把北漢打得落荒而逃,十亡八九,史稱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後周大獲全勝,周世宗自然要論功封賞,大宴將士。柴榮誅殺了帶頭臨陣逃脫的樊愛能、何徽,麾下逃跑的70多名將領也全部斬首,加封賞趙匡胤、李重進、劉詞等將領,柴榮恩威並施,確保了自己在後周的統治地位,為之後整頓軍政,開疆拓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幾年,在山西高平市湯王頭村發現的那個寫有“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的無主墓,有專家推斷其主人就在被誅殺的70餘人之中。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想為君30年,“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因英年早逝終未能實現,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為結束割據開創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柴榮一生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斷去南唐統一的資格; 959年3月,柴榮取道滄州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到5月就先後收復17縣之地,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如能收復燕雲之地,後周將再次一統華夏,建立起以長城為界的漢人帝國,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會崛起,自然不會有蒙古西征之說,而我大中華帝國將會一直傲立於世。

正當柴榮大會諸將,議取幽州(今北京)之時發病,不久去世,年僅39歲。

若柴榮在,趙匡胤絕對不敢利用“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的假消息”欺騙符太后孤兒寡母騙取後周最高軍權,從而黃袍加身,建立大宋。

自大宋王朝開始重文輕武,導致宋朝一直受遊牧民族欺辱,先後受制於遼、西夏、金最後亡於元,成為外敵入侵而滅亡的第一個朝代。

史稱柴榮“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實至名歸!


美麗青春您真痘


907年,朱溫滅唐後,我國曆史開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至960年趙匡胤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十國時期共歷時50多年。在這短短的50多年裡,群雄競逐,天下大亂。北宋建立後,歷經宋太祖、宋太宗兩帝,歷時十八年,至979年平定北漢,結束了封建割據局面,基本實現南北一統。

在實現南北一統的偉業中,宋太祖、宋太宗哥倆厥功甚偉。其實在後周時期,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先後奪取了後蜀、南唐等部分屬地,有一統天下之雄心。可惜的是柴榮壯志未酬,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回師後身亡。可以說柴榮為後來北宋的一統天下奠定了一定基礎。可這位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柴榮為何在高平大捷後將七十餘名將校斬首呢?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柴榮。柴榮祖籍邢州,是今天的邢臺隆堯柴家莊人氏。他祖上都是富豪,可在他年幼的時候已富貴不再,他就投奔了姑母柴守玉。

柴守玉也是個傳奇女子,據《東都事略 張永德傳》記載,柴守玉原本是唐莊宗李存勖的妃子。926年,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在興教門發動兵變,莊宗被流箭射中並被點火焚屍。明宗李嗣源稱帝后,莊宗的妃子們被遣散出宮。柴守玉在旅店前偶遇還沒發跡的郭威,她慧眼識人,遂嫁給了郭威。

書歸正傳,話說柴榮到了郭家後,心性純厚的他深受郭威夫婦厚愛。柴守玉無子,因此收了她的老侄柴榮為義子。


劉知遠建立後漢後,郭威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柴榮則出任左監門衛大將軍等職。劉知遠死後,其子漢隱帝劉承祐繼位。郭威等幾個顧命大臣受到隱帝的猜忌,楊斌、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被隱帝以“謀逆”罪名殺害。

時任樞密使兼侍中的郭威當時駐守鄴都,其家人留在大梁,全部遭到隱帝的毒手,他的二子剡王郭侗和三子杞王郭信也全部被隱帝殺害。

憤怒的郭威被迫起兵攻向大梁,隱帝兵敗被殺。這時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劉贇被推立為帝。郭威攻陷大梁後,稱帝建周,而後漢皇帝劉贇不久後也被郭威殺死。劉贇死後,他的老爹劉崇就在晉陽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北漢。劉崇稱帝后,與契丹聯合數度攻打後周,也沒佔到便宜。

954年,51歲的郭威病逝,遺命傳位於養子柴榮。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高平之戰就發生在此時。當時北漢的劉崇得知死對頭郭威已去世,認為新皇根基不穩,因此他與契丹聯合,乘虛而入,重兵攻打後周。


周世宗柴榮不畏強敵,力排眾議,御駕親征。針對敵軍的排兵佈陣,柴榮也分兵左、中、右三路,左路統帥為李重進、白重贊;中路為向訓、史彥超部;右路由樊愛能、何徽領兵;而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則率禁軍緊隨柴榮。

三月十九日,後周軍隊在巴公原大戰聯軍。戰事伊始,後周軍旗開得勝,但由於後周援軍不至,寡不敵眾,漸漸不支。劉崇命張元徽進攻後周的樊愛能、何徽部,結果樊、何兩將不敵張元徽,臨陣脫逃,士兵群龍無首,登時大亂,大量士兵投降了北漢。


千鈞一髮之際,柴榮臨危不亂,親自督戰。時任宿衛將的趙匡胤乘機鼓舞將士鬥志,與禁軍主將張永德各領精兵,左右配合,終於力挽狂瀾,控制了戰局。北漢戰將張元徽因戰馬倒地遂被殺,聯軍隨之大亂,劉崇大敗而逃。

戰後,柴榮決定對逃降追責。他原決定對樊愛能等主將網開一面,只對樊愛能以下的逃將予以軍法處置。可是張永德認為柴榮如果想做個守成的皇帝,這樣做也可以。如果想開拓疆域、征戰四方,不重懲逃將、嚴肅軍紀是不行的。於是,柴榮採納了張永德的建議,一日之內,斬殺了包括樊愛能、何徽在內的七十餘名將校。

高平一戰,是關乎後周生死存亡的一戰。此戰後,柴榮大力整頓軍隊、嚴肅軍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趙匡胤也在高平一戰中一戰成名,嶄露頭角。他在張永德的推薦下,被柴榮提拔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此後,不斷受到重用,直到柴榮病重時,趙匡胤出任殿前都點檢,取代了張永德,並在柴榮去世後次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廢掉柴榮的第四子周恭帝柴宗訓,自己做上了皇帝。


歲月是一條河流


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太公六韜龍韜將威》有云:“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 《商君書去強》有云:“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刑必死”。

這些治軍之法同樣適用於今天,“殺一人而懲眾,賞一人而勸眾”是常法,而周世宗柴榮一日之內連斬70餘名將領,用的是非常之法。





(柴榮劇照)

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親外甥李重進,這兩個人在當年也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郭威獨獨選擇了義子柴榮,是因為他相信柴榮的能力和膽識能夠駕馭整個國家。

新君即位,北漢政權趁著這個時機,聯合契丹軍隊想一舉滅亡後周政權。

後周顯德元年,周世宗御駕親征,進行反攻,意圖奪回自後晉石敬瑭時期就割給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這是他為君以來第一次向外發動戰爭,如果勝利了,就意味著他有能力坐穩後周這個江山。


(征伐)

兩支軍隊在澤州高平相遇,是為“高平之戰”。

大戰一觸即發,周世宗令李重進、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彥超領精騎居中,張永德跟隨世宗為機動部隊。

兩軍交鋒不久,右翼樊愛能、何徽看到敵軍來勢兇猛,心裡面害怕,便帶領騎兵逃走,結果被丟下的一千餘名步兵看到逃生無望,直接在戰場卸甲投降,導致了後周軍陣被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看到世態緊急,周世宗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箭雨亂石出陣督戰。宿將趙匡胤見此情景,站出來振臂高呼:

“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

又讓禁兵將領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護衛周世宗的安全,周軍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爭先,局面很快轉危為安,再加上戰場風向轉向,北漢軍逆著大風而戰,被殺得大敗。 高平之戰,險勝而已。


(趙匡胤)

周世宗大宴眾將,開始論功行賞,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而大將樊愛能、何徽不聽號令、不戰自潰、棄主帥而不顧的事情,讓周世宗下定決心要處理掉這些驕兵悍將,“樊愛能及偏裨七十餘人,吾欲盡按軍法,何如?”

在和張永德、李重進這些禁軍統率達成了一致意見之後,按軍法連斬七十餘人。

周世宗後來又大力整軍,“選天下精狀補充殿前諸班”,又在軍中逐漸推行“四義”(愛護百姓講禮義;扶危濟貧重道義;軍民互助講仁義;一言九鼎重信義)的道理,使禁軍變成了一支保家衛國的強大軍隊。


高平大戰直接關係了後周的存亡興衰。在右軍已經被擊潰的危機情況下,周世宗親自出陣,極大的鼓舞了周軍的士氣,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局。

假若他不能果斷的親征, 或者在危急時刻先行逃跑,歷史都將改寫。 非常之時,用非常之法。

周世宗是五代十國最為優秀的君主,斬首70餘將領只是治理軍隊的一個開頭戲,後面他對軍隊的治理才是後世值得學習的地方。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柴榮剛剛即位,北漢國主劉崇就與遼國皇帝勾結,統率大軍南下攻周。後周聞訊,民心大亂。一時之間風雨飄搖,若是柴榮處置不當,立刻就有亡國之禍。

新任皇帝柴榮信心滿滿,一心要御駕親征。可是身為宰輔的馮道不同意,他提出以大將統兵出征即可,若是皇帝親征,一旦有變,將再無轉圜餘地。

可是,柴榮還是堅持出征。

事實證明,馮道的但有是頗有道理的。當時的後周雖然建國,但立國時間僅僅有三年。後周太祖郭威對於部下大將專權一事也並無什麼特別良方。

當然,為了保證養子柴榮能夠順利繼位,郭威任命自己得女婿張永德為殿前司主帥,為柴榮保駕護航。這也是柴榮 有心親征的重要原因。

北漢大軍來襲,柴榮親自統率大軍在高平迎戰。最開始,遼漢聯軍大勝,後周軍隊接連戰敗。尤其是侍衛司老將樊愛能等人,竟然棄戰而逃,影像極壞。

眼看大軍即將一敗塗地,時任柴榮親兵衛隊隊長的趙匡胤挺身而出,率領最精銳的侍衛部隊衝入戰團,勇抗敵軍。趙匡胤驍勇善戰,悍不畏死,在三軍之中頗有威名。眾侍衛為之感奮,紛紛死戰。張永德也親自衝鋒,最終擊敗敵軍。

北漢軍隊撤退後,柴榮要論功行賞,趙匡胤自然加官進爵,不過,對於樊愛能如何處置,柴榮有過猶豫。最終還是張永德開口,勸說柴榮,若今日不能令行禁止,他日再難帶兵。於是,柴榮下令將樊愛能為首的七十多位將領一併斬首。

柴榮能夠如此,一方面是他是五代罕見的明君,確實有魄力;一方面是張永德當眾表態,柴榮就等於得到了殿前司的大力支持。

在殺掉樊愛能等人後,柴榮重用趙匡胤,重新組建新軍。趙匡胤趁機把自己的心腹充塞到殿前司、侍衛司的各個要害部門。因此,三五年後,趙匡胤就成為僅次於張永德、李重進的後周三軍第三號大人物。

柴榮的一番努力,最終只是為他人作嫁而已!


葉之秋


954年3月。剛剛取得高平之戰勝利的後周軍軍營卻充滿了肅殺之氣!

“斬”!一天之內,周世宗柴榮將侍衛親軍將校以上70餘人全部斬殺!

柴榮之所以要在大勝之後對自己軍隊進行“大清洗”,主要原因有3個。

1、這些人的表現,該殺!

2、柴榮急需立威!

3、柴榮不只是懲治首惡,而是一口氣殺盡將校以上70餘人,說明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獎懲、立威需要,而是為了下一盤大棋!

該殺的侍衛親軍將領

954年3月19日,決定後周命運的高平之戰展開了!

由於樊愛能、何徽的潰逃,後周右軍迅速崩潰,若非柴榮親自補鍋,後周恐怕就這此被埋葬!

一開戰,後周軍就發生了災難性事件:右翼的侍衛親軍崩潰了!馬軍將領樊愛能、步軍將領何徽引數千騎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齊刷刷臨陣投降!

危難時刻,柴榮親自率軍迎戰,身先士卒!張永德、趙匡胤率騎兵奮勇衝鋒!在一眾猛人的衝擊下,北漢猛將張元徽被殺,形勢逆轉!柴榮猛衝,北漢撤軍!

想想都後怕,若非柴榮、趙匡胤一眾猛人的神級發揮,後周可能就被樊愛能、何徽坑死了!

這還不算完!

樊愛能、何徽在逃跑後,遇到了正急急忙忙趕往前線的後軍劉詞。

兩位兄弟一見到劉詞,就“熱心”地告訴劉詞:別去送死了,我們已經敗了!

幸好劉詞沒聽他們的忽悠,加速前進,才在傍晚抵達戰場,一起追擊,徹底擊敗了北漢軍!

打仗的時候臨陣逃脫,部下臨陣投降!逃跑路上還散播謠言,勸阻後軍參戰!

這樣的人,當然該殺!

急需殺人立威的柴榮

不過,樊愛能、何徽還是在戰後“厚臉皮”地回到了柴榮軍中。

打了勝仗了,主子心情好,該能從輕發落吧!

他們打錯了算盤!柴榮,此時正需要殺人!

或許因為僅僅只是郭威的養子,此前也沒什麼戰功,自即位以來,柴榮一直被人看輕!

劉崇趁機來犯就算了,國內的大臣也不把他放在眼裡!

出征前,群臣集體反對柴榮親征。

當柴榮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時常親征來試圖說服群臣時,老臣馮道的回答簡單明瞭:陛下是唐太宗嗎?

馮道,是混了幾朝的老油條,絕對不是一個說話不知輕重的二愣子!他都敢這麼懟柴榮,只能反映出:柴榮在群臣中毫無威望!

他們既不認可柴榮的資格、能力,也壓根不怕這個螟蛉之子!

打了勝仗,柴榮讓群臣認可了他的能力!

接下來,是時候讓大家怕一怕他了!

“斬”!

強軍之策

正常情況下,“嚴懲首惡”就可以了,“餘皆不問”。畢竟,斬的都是自己的國防力量呀!

可是,柴榮正準備繼續郭威開啟的強軍之路。

軍隊,是國家的基石。軍人,需要強健的體魄、可靠的政治種程度。因此,一支正常的軍隊,總是要裁汰老弱,引進新鮮血液。

中唐以來,無論禁軍、藩鎮軍,都實行募兵制。士兵一入兵籍,就成了吃皇糧的職業兵。

因此,軍隊中的關係盤根錯節。一般的將領為了獲取士兵的支持,一般不會主動裁汰更新。

這就使得五代軍隊出現了兩個頑疾:

1、暮氣沉沉,戰鬥力下降。

曾經常年囂張的河朔三鎮,他們本應在晚唐五代的風雲中迎風而起,然而,他們卻在朱溫、李克用等新軍閥面前不堪一擊。

這正是因為軍隊關係盤根錯節,暮氣沉沉,戰鬥力下降!

2、驕兵悍將!

一旦正常的賞罰制度難以推行,士兵們往往會變得跋扈驕傲,難以制衡!

高平之戰中,侍衛親軍的表現,正是這兩個頑疾的爆發!

他們暮氣沉沉,戰鬥力不足,一遇到危險形勢,就不服調遣,擅自逃跑或投降!

誰做皇帝我不管,我只是要吃皇糧!跟誰吃不是吃?

柴榮,正準備進行“大清洗”,裁撤弱軍劣將,提拔有才之人!

王樸、趙匡胤,及宋初開國風雲人物,多是在這個過程中被提拔起來的。

集權之路

把刀砍向侍衛親軍,不僅僅是出於戰鬥力的考慮,還主於集權的考慮!

自後唐以來,侍衛親軍,成為了禁軍中的主要力量。後晉、後漢,更是以侍衛司統領禁軍。

禁軍軍權過於集中,非常危險!

因此,後周時期,開始在禁軍中另建殿前軍。

隨後一段事件,強化殿前軍,弱化侍衛親軍,成為了後周加強集權的重要工作。

在此之後,後來的侍衛親軍步軍指揮使李繼勳等人因作戰不利而被貶官,而以張永德、趙匡胤為代表的殿前軍將領的地位、功勳卻在不斷提高!

總的來說,柴榮一日斬殺70餘將,既是出於正常的賞罰、立威需要,更是出於強軍、集權的考慮。

在柴榮的努力下,後周軍一改頑疾,戰鬥力迅速提高!

遺憾的是,柴榮英年早逝,既來不及一統天下,也來不及將合理的權力格局傳給下一代!

最終,點檢(殿前都點檢)做天子!柴榮和郭威親手開創、發展的後周王朝,最終被他們親手建立、發展的殿前軍輕鬆地取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