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延续前朝,东晋、南宋、南明的遗民在国破家亡的情境下,为何会有不同的表现?

通微显化


我们都对著名诗人陆游非常熟悉,我们背过他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过他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但是,正因为他的这些爱国诗句,给我们营造了南宋遗民无不思念故国的假象。事实是,许多遗民转而为金朝效力,成为“敌国”的肱骨之臣。

到了明朝将要覆灭之时,南明的遗民则大部分没有选择投诚,于是有了清军在汉人地界的屠杀。向前追溯,东晋时期,则“遗民思念故国”这一现象并不多见,以至于我们能找到许多南宋、南明遗民的诗作和活动痕迹,却罕见东晋遗民的反抗。那么,同样是延续前朝,东晋、南宋、南明遗民在国破家亡的情境下,为何会有不同的表现呢?

关于上文所述,当故国的土地沦陷,退居南方,北土的遗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之原因。笔者认为,第一是归属感的问题。西晋的统治从泰始元年(265)到建兴四年(316),国祚只延续了五十一年,其中,消灭东吴还是建国十六年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从灭吴,天下真正一统开始算,西晋只存在了三十七年。

光是时间短也就算了,我们再看看西晋政府如何统治人民,以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帝来切入。首先是晋武帝司马炎,他的性格,按《晋书》说是:“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即位后,他励精图治,不但“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而且“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除此之外,他还颁布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百姓生活更好,社会稳步发展,史称“太康之治”

不过,到了司马炎消灭吴国这一心头大患之后,逐渐懈怠政事,开始变得荒淫无度,不久便因病去世,死后,大权被国丈窃取,而他亲自册封的诸王为了争权爆发了“八王之乱”。继位者晋惠帝司马衷则因为大臣报告饥荒,百姓吃不上饭时,其著名疑问“何不食肉糜?”而成为万世笑柄。

到了智商欠缺的司马衷死去,他的弟弟司马炽继位,他为人低调,喜欢研究史籍。结果是在位五年,仅仅三十岁就被毒杀。他的侄子司马邺成为西晋的亡国之君,他年幼登基,四年后,长安被围,他被迫投降,受尽屈辱后被毒死,年仅十八岁。

西晋的君主个个都命途多舛,而百姓则长期得不到正确适宜的政策指导,导致民间对政府的观念十分模糊,更不用说归属感了。到了“五马渡江”,东晋最终建立时,西晋的百姓基本没有什么跟随迁徙的动作。只是在永和五年,遇上大灾时,二十万遗民渡江想要归附,无奈东晋没有派出接应,导致遗民几乎全部死亡。

比较而言,北宋、明朝都经营了数百年,百姓经过代代相传习惯了朝廷的统治,加上政府的政令大体得到了推行,其中许多条款还是利于人民的。这种情况下,人民心中自然有归属感,当被外族统治时,多少都会思念南方的故国。

不过,归属感并非全部。举例来说,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十几年,如果另一家公司用两倍工资引诱,相信还是有人会跳槽。西晋南迁,北方的遗民中,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大多隐居山林,想要起义而兴复故国的屈指可数。<strong>

北宋南迁,沦陷区仍然有抗金武装,岳飞抗金时提出“连结河朔”战略,就是将宋军和北方义军联合起来,形成更强的力量。岳飞死后,北方仍有耿京这样的义军将领,他的部队最鼎盛时期有多达数十万人,如此可见,怀念南宋者不在少数。

明朝南迁,清军占领了大片北方的土地,扬州、嘉定等地誓死抵抗,导致了血腥屠杀的出现。明朝彻底灭亡后,有逃亡日本的朱舜水、占据台湾的郑家;逃去安南的杨彦迪,甚至天地会、洪门等等等,似乎明朝的遗民对明的感情最为浓烈。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原因还是征服者在沦陷区的统治。民众不是都对旧朝感情深到生死与共,他们思念故国,大多是因为生活被征服者破坏。东晋之北,占据北方的最开始是前秦,其主要君主苻坚采用汉人为相,提倡儒学,用教化安抚百姓,并且开放山林给百姓耕种,与民休养生息,百姓的平静生活并没有受到破坏。

南宋之北,是金人统治。他们先是在黄河以北推行“剃发易服”,到了北宋南迁,他们顾及南宋的反扑,担心黄河以南百姓会一心复国,于是在黄河南部没有施行剃发的命令。而且,因为金国人少,他们不得不采用很多汉人协助治理,并且金廷采用汉制、学习汉字,减轻徭役,用汉字举行科举,这些举措都多少笼络了遗民的心。<strong>

以至于南宋的范成大作为使臣出使金国,见到一路上

“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在并没有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令的黄河南部,人们依旧被金人同化,久而久之,沦陷区变得“舞女不记宣和妆,庐人尽能女真语。”在一心相信北人思念故国的南宋人眼中,这无疑是非常悲哀的情景。

到了南明,北方沦陷区,清军实行的是恶名昭著的强制剃发,“留发不留头”,此外,还对沿途百姓肆意劫掠,伤透了汉人百姓的心,这样的情况下,普通人民当然思念故国。虽然明朝时并没有生活多么安逸,好歹生命没有受到威胁,发型、服饰不必强行更改,也不会被“高一等”的民族欺压,这样,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反清复明,那么多的誓死不降。

东晋、南宋、南明都是统一国家在南方的存续,不同的是,其对于人民归属感的经营,以及北方征服者对沦陷区的统治政策。再加上很多其余的因素,终于导致百姓们对故国思念程度的差异。所以,究竟是“遗民泪尽胡尘里”,还是“舞女不知宣和妆”,不仅仅在于个人品行和忠国忠君思想,还和统治者有很大关系。


邓海春


最是无耻帝王徒,一个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帝王,可以中兴👍大民族士气,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盛世,但荣华富贵你享受,亡国灭种跑的快,凭什么劳动人民养活了那群贪官污吏,确要忍受其耻大辱,身首异处的惨烈悲剧,西晋亡于司马炎立傻儿子为皇帝,加上贾后乱政和八王之乱,才导致了3O多年而亡,真是得位不正,必为天责,可怜了北方几千万汉民族百姓,被五胡十六国势力,惨绝人寰的屠杀着,奸淫掳掠着,生不如死,似牛羊鸡🐔畜,被它们玩弄杀掠,真是祸国殃民,其恶滔天,百姓无罪,有罪的乃司马氏也。晋和宋一丘之貉,分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当时有那么多伟大英雄的战将,只能怪崇文抑武,害了宋王朝,苦了愚蠢百姓,有靖康耻为何不奋发图强厉精图治,可怜宋大将军张宏范亲领几十万大军,亲手逼杀了几十万南宋子民与漄山一处,张世杰将军背着九岁的少帝和皇妃一齐投海自刎而亡,惊天地泣鬼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百姓之愚忠不可谓不忠烈,只怪皇帝无能,奸臣贾似道当政,误了天下子民。明之民风,尚和平善安享太平盛世,国运以久,必腐败无能,无顾天下大义人心向背,到164O年时明王朝以是穷途莫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足以统治天下,恨当时的大明首辅们,在西北甘汗时,不是采用救灾抚民,分发粮食,而是采用了极端手法,去镇压剿灭,真是天意灭明,天怒人怨,由不得人,自1644年大明败亡,在南京有立了南明政权,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争权夺利,无顾天下大义,人民死活,嘉庆三屠,史可法守南京,皆有众大爱国义民拼尽全力,奋勇杀敌,在东南各省,有一座城池,十余万劳苦大众不甘当亡国奴,自发的与官兵齐心协力打败了清狗多次攻击,令清军死亡了三位亲王,和众多将士,这样以身作则还不够吗?荣华富贵民不享,亡国灭种令民丧,真是荒唐无道,心灰溜溜的,,,,,在看一下南京大屠杀,反动无能缺能力的南京总司令唐生智干了什么?致十万将士而不顾,偷偷的和高级将领和军师长们早过江了,才导了大败,十万大军无人指挥各自为战,才导致了千古奇冤,南京大屠杀,何止30万人,50万人也不止,,,政府无能,将领们缺民族大义和担当,才是百姓人民大众被屠的祸首难根,囯家强则人民强,君王弱则天下孽以是不真的事实。


94310417小云


导读:虽然都是对前朝的延续,但是遗民对前朝的认同感和对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直观感受决定了在国破家亡时候的表现必然是不相同的。东晋、南宋、南明三个割据朝廷中,应该说南宋时最能被大家认可的。所以说南宋国祚最长,抵御侵略也最坚决、最悲壮。崖山之战中十余万军民跟随小皇帝跳海自杀身死存义。真正做到了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悲壮。


我们就这三个偏安的王朝来做梳理,逐一说明在国破家亡时遗民的态度为何有这么大的不同。

1、西晋-东晋

最近在问答或者文章总写的西晋的黑暗太多了。这个王朝让人无法产生任何好感。西晋从晋武帝司马炎篡位建国到灭亡不多短短51年。其中真正统一全国(灭吴)的时间更短,不过区区30多年。有人说晋朝得国不正,这倒不是什么大毛病。篡位的朝代多了,但是你得让人们过上好日子。老百姓要求的不多,只要能安居乐业几代人,那么这个朝代就会被史官大书特书一番。如果在有开疆拓土的动作,那简直是盛世了。再看西晋就一个晋武帝还算可以,然后就立了一个白痴做皇帝。简直滑天下之稽,有这么干的吗?晋惠帝傻到什么程度,当有人饿死的时候,他居然说怎么不吃肉粥呢?这样的皇帝有威信可言吗?本来晋武帝分封宗室是用来分镇世家的,可这下报应来了。诸王位争夺帝位,上演了八王之乱。造成刚刚稳定下来的天下再次陷入战火。

更可气的是在这场长达十六年祸乱中,居然有人引胡人南下中原参与征战。皇帝被抢来抢去,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量的人口财富被消耗,单是灭赵王伦一役战死者近十万人。富庶的北方实力迅速下降引发五胡南下中原,大量汉人被杀。处于奴隶制时代的胡人哪里懂得什么治国之道,只知道烧杀抢掠。甚至把汉人称为两脚羊作为军粮。西晋国都被攻破,皇帝被杀,皇后被抢。这样的王朝,人民怎么会有归属感。它带给人们的只有伤痛和痛苦的回忆。指望人民为这样的王朝征战?怎么可能。

所以即使到了东晋,司马氏的皇族也基本没什么号召力。大权掌握在几大世家或者权臣手里。什么““王与马,共天下”;恒氏谢氏瓜分荆、杨二州;恒玄篡位称帝;刘裕篡位建立刘宋。如果晋王朝的司马氏有功于人们,皇室有威信。这些人怎么敢这样?更可悲的是作为国家精锐的武装力量-北府军在打赢淝水之战后居然成了内部权臣互相攻伐的工具。

所以总的来说两晋之所以暗弱,那是司马氏自己作死的原因。人民不可能对这样的朝代念念不忘并为之奋战。


2、南宋-南宋

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的的军阀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大部分的国土。在北宋167的国祚当中,虽然北宋比较懦弱,但是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平和。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引入占城稻,人口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到宣和六年人口直接破亿达到12600万。《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北宋人们的富庶和悠闲安乐的生活可见一般。

所以虽然朝廷暗弱,但是在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事变后。康王赵构迅速在人们的支持下继位组织南宋朝廷对抗金国的侵略。并且多次组织北伐,期待能够收复失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人们对王朝的怀念和认可。在南宋再次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后,国祚长达150多年。这就是民心,如果这时候有人想篡位被撕碎就是最好的下场了。

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两宋加起来三百多年的国祚,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即使是战力差,但是人们照样拥护并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南宋末年,崖山之战战败,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这在两晋可能吗?根本不可能。


3、明朝-南明

自从朱元璋推到大元,建立大明以来。中原一扫胡人统治,得国最正。276年的国祚中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先后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中间隔着土木堡之变)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等等,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使明朝成为继汉唐以后有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况且明朝皇帝是有名的强硬派: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听着就提气。虽然最后崇祯皇帝朱由检被迫自杀,但是南方的小朝廷因为民心得以迅速组建。南方是反抗清兵最激烈的地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血战,无一不是对大明的怀念和呐喊。“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应元这话在多少抗清战场传颂。反清复明的口号知道清朝后期还有人坚持和提及,抗清组织甚至发展到海外。


综上所述,王朝是否值得效忠和怀念关键在是否能为人们带来和平稳定的生活。王朝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大家为之付出生命。以史为鉴,我们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奋图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此题为优质领域认证而答。

我们的祖国己足够强大,正如歌中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

历史上
略有不同,但各朝代以汉民族为多数的各民族形式早已形成。这就是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球华人引以为傲的共称一一中华民族。

对于己过去的历史,本题的再提出,确实令人深思。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确实不乏辉煌时期,如汉之文景之治、唐之贞观、开元盛世、清之康乾之治。但也出现过不堪的经历,如题中提到的东晋、南宋、南明三个偏要残喘的时期。

但他们之间也有区别,东晋、南宋做为主干王朝已载入正史,而南明的几个小王朝却排除在正史之外。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前朝的例子很多:如西东汉、西东晋、北南宋等,他们都是一个王朝,这些东西南北都是后世史学家为区别加上去的。唯南明不在其中。

现对东晋、南宋、南明逐一分析:

一,东晋是西晋亡后南迁的王子由王导等贵族拥立。其正宗性不容怀疑。

二,南明是明亡后在南方建立的多个小朝庭,为争正宗斗来斗去,时间不长均遭灭亡。

三,唯南宋是徽宗子钦宗九弟康王建立。虽国土面积仅三百万平方公里。但仍延续了152年。当年的GDp世界第一。当初太祖重文轻武国策确实有问题,但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字仍领先世界。

当年的涯山之战,陆秀夫背幼帝跳海殉难,十万军民集体赴死殉国,这种壮举是何等的壮烈,历朝少见。

历史告诉我们,民富国强,更离不开强军。三者缺不可,才能真正崛起!


晚亭与落霞同晖


东晋、南宋、南明在国破时遗民的表现各不相同,和时代有关,和思想有关,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东晋:刘裕代晋立宋后,为何没有激起贵族、百姓的激烈反抗,反而欣然接受刘宋皇朝的统治?不是士民不爱国,而是在当时王朝更替已经是一种常态!

为什么会有东晋?因为八王之乱导致大一统的西晋王朝衰弱,从而引发了五胡乱华,也使中华大地陷入了大分裂大乱世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为了延续晋朝国祚,晋朝宗室司马睿在世家门阀的支持下才南渡建立了东晋。但是东晋从诞生的那天起,皇权一直处于和权臣争斗的状态,也就是说司马家的存在感并不高!

北方的黄河流域呢?因为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一种常态,而“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思想也是当时的主流!

所以在这两种思想下,谁做皇帝都是做!

何况,刘裕在代晋前是东晋的大将军,而他祖上追溯起来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又出身于江南,而且在此之前他还平定东晋内部割据势力,同时实行北伐,收复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故而,刘宋代晋没有激起臣民的激烈反抗!


南宋:自赵构南渡后宋廷虽然偏居一隅,“只把杭州作汴州”,但有一点,因为北宋时期实行皇权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时儒家真正成为统治者依重的思想,所以赵宋是当时的正统!

即使南宋和金签定了“绍兴和议”,但不可否认,南宋采用的一直都是北宋文人治国的理念,并没有因为在当时防御金人南下而提高武将的身份,在治国理念上和北宋是一脉相承的,基于此,宋人的自我认知是很高的。

南宋统治时期,虽然政治上软弱,但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是远远高于中原的。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汉族长期以来的骄傲让当时心中具有正义感的宋朝士大夫们无法接受自己被异族统治,因为他们也无法去衡量在元朝统治下的后果是好是坏,既然不愿赌,那必须拼命抵抗!

正因为如此,虽然南宋谢太皇太后投诚,但陆秀夫、张世杰等没有屈服,才有令人心碎的崖山海战;才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悲怆!


南明:清朝入关打着的旗号是“追缴流寇,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不得不说这是极具欺骗性的,因为此时,儒家的忠君爱国确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最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的社会精英们对李闯是极具仇恨的。而弘光帝还一度试图和多尔衮联手,并册封吴三桂进行褒奖。

在当时,人们还是有一种企盼,即清朝在灭了李闯后会迎接弘光帝到北京,然后退回关外成为辽东王。

然而,让人们万万想不到的是,清朝统治者们在北京城坐稳了之后,并没有按照人们的所想那样去迎接弘光帝,反而驱军南下,大肆吞并疆土。不仅如此,又颁布“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高压政策。

而扬州一战,更是让江南人民突然认清了一件事,即清朝为崇祯报仇是假,夺取大明江山是真,而毁汉家衣冠以奴役天下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而朱明皇朝在当时是具有凝聚力的,也是具有号召人心的,所以这也是当时各地的反清势力为什么都要聚集在一名南明皇帝的旗帜下进行战斗。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激发了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清斗争!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没啥不同呀,大部分投降,小部分死节。最被歌颂的崖山之战,光看到了十万军民死节,可有没有看到崖山之战的蒙古大军,全部来自南宋投降的军队?主将也不是蒙古人,是金国投降的汉族贵族张弘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