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邬斯大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国占据中原的过程,就如同后来的日本鬼子,总而言之,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再总而言之,中原的百姓都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欧冠,日夜盼着南宋的北伐大军过来解救他们。

换句话说,只要南宋的北伐大军一到,中原人民就会都拿着美酒牛肉来欢迎,甚至帮助他们一起打金国鬼子。但其实,这不过是南宋方面史书的政治宣称而而已,再金国征服中原的整个过程,显然是充满了各种政治攻势。

这一套流程,简单点来说,就是启动各种舆论造势,不断告诉中原的百姓,大宋皇帝昏晕残暴,大宋官员贪污腐败,在他们的统治下,你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我们大金国是特意来来解救你们,总而言之,开城门,迎金军,金军来了不纳粮。

当然,金国并不是口头上说说,他们的军队在出征前,大金皇帝也会反复告诫各级将领:遇到敢抵抗大金军队的,自然一律格杀勿论,但是有人敢不顾大金国征服天下的战略,为了自己私利,就随便烧杀抢劫的,也一律严惩不贷。



所以,从金国的宣传上来看,那也是要解放大宋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走到哪里,也得表现出王者之师的样子。当然,金国的真正目的,那是放长线钓大鱼。

因为,只要中原地区给征服,以后就可以躺在家里当公仆,到时子孙后代都享福。 相反,如果真奉行抢光、杀光和烧光的政策,那不是饮鸠止渴吗?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放弃后面无尽的长远利益,实在得不偿失?更何况,弄得大宋人民都起来反抗,那损失就更大。

从这层意义上说,金国统治下的中原,和北宋统治下的中原,本质不会有任何区别。所以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不管是金国统治还是北宋统治,他们都是干种地和交税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们管你狼吃狈还是狈吃狼。



当时,在南宋进行北伐时,中原已经被金国统治近七八年,说句不好听的,当地的百姓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且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生活,谁愿意再打战?所以从内心里,当地的百姓并不愿意看到南宋军队又跑到北方来打战,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经历战乱之苦。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曾有过亲金的历史,因为他们毕竟在金国统治下存在了七八年。如果大宋收复了中原了,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多多少少都有汉奸的嫌疑,可能会受到大宋各种形式的打压。

所以基于他们这群人的利益,显然不希望南宋政府收复这篇土地,否则他们将来搞不好会被清算。也正因为此,在宋金开战时,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劲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北伐那是需要巨大的钱粮支持,一旦北伐开始,又是多收税,又是多征丁,尤其是当南宋的北伐军进入中原地区后,应该如何解决后勤问题呢?



如果从江南运粮过来,恐怕北伐还没有什么结果,大后方就会乱了套。想当年,宋徽宗收复幽云后,就是这种结果,因为帝国收复了大片国土,老百姓什么现实利益也没有见到,就是看到多了一大笔沉重的赋税。于是,一时间叛乱遍地都是。

而且,江南距离中原路途遥远,一时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仅靠江南来供给北伐军的后勤,显然是支持不起军队长时间作战。在这种背景下,北伐军就免不了只能就地取粮,要求当地百姓交钱交粮交壮丁。

这样一来,当地百姓还会积极拥戴南宋的北伐吗?因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吗?总而言之,南方军队过来解放我们,见面就是为了北伐大业,让大家勒紧裤腰带,把家里的余粮都献出来,你说当地老百姓真会欢迎他们吗?

事实上,当时南宋军队在中原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糟糕,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一件事,那就是刘琦在打顺昌大捷时,都不敢让顺昌本地军民参与战斗,因为害怕当地军民背后打黑枪。更主要的是,在开战前,为坚壁清野,刘琦把顺昌城外几千户民房都烧毁了,更拆当地人房屋的门板做工事。

面对这种内容,如果你事生活在顺昌的百姓,会怎么看待来解放自己的宋军?恐怕拿刀砍他们的心都有了吧!也正因为此,南宋的二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南宋才是侵略者。


我是赵帅锅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想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光看两次北伐,得把岳飞的第三次北伐加进去,前后对比,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岳飞实际上北上打过三次仗,但是前两次都是和伪齐在作战,只有第三次是和金人作战。

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四路大军伐宋,其主力被刘琦击溃后岳飞趁势北伐,于郾城、颖昌大败金兀术。一举收复中原,金兀术不得不放弃开封北返,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次北伐最终被一纸合约叫停,之后岳飞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

但是守仁君要说的是此次北伐岳家军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劳军,北地各地义军也全力配合岳家军作战。可以说当时的沦陷区人民是非常希望宋朝恢复统治的。



但是到了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的时候形式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北地人民被伤透了心,北宋覆灭,南宋建立之处,在金人的控制区域内出现了大量的义军,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山八字军。

这支军队人数最多时有十多万人,游荡在太行两侧抗击金军,多次给金军造成重创,后来主将王彦精选万人南下,这一万多人是八字军里的幸运儿,他们到南边后很快被收入正式编制,并多次击败金军,更是在刘琦的带领下于顺昌大破金兀术主力,扬名立万。但是留在太行山的八字军就惨了。一部分树倒猢狲散,更多坚持抗金的人则逐渐被金军消灭,朝廷对其完全弃置不顾,也是南宋朝廷的这种做法,凉了北地老百姓的心。



第二时间也将仇恨淡化。

说实话,古代只有家国概念,没有国家观念,在大部分老百姓看来,无论是宋朝还是金朝,仅仅只是皇帝换了个姓而已,况且金朝在前期做的也算不错,等那批留恋旧主的人消失后,新生代对宋朝的印象怕是只能存在于故事中了。

第三金朝的汉化程度让人们感觉不到区别,金朝是塞北三朝(辽、金、西夏)中汉化最彻底的朝代,在金国,该种地的还是种地,该经商的还经商,读书人还是能够通过科举做官,一切变化并不大。第二点和第三点结合,使人们迅速忘记了仇恨。

第四,南宋对归化人的态度。

有时候不是人家不热情,反倒是人家多次热脸贴你的冷屁股,再热的脸也让你的屁股给冷却了,南宋曾多次遣返南逃的汉人,即使不遣返,留在南宋境内也得不到人们的正视和信任。辛弃疾就是很好的例子,辛弃疾文武双全,一心报国,但是因为其归化人的身份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只能郁郁而终。

综上所述也就导致了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北方汉人反响平平,甚至出现了吴曦带着整个四川投降金国的扯淡事,一方面是金国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时间的打磨,更多的则是南宋自己在作死。


守仁读仁


宋朝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王朝,以山西举例,说说北宋有多么荒唐。

在战争年代,山西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就提有多重要了。襟四塞,控五原,西有黄河之险,东有太行之固,据雁门关可阻大漠,出娘子关可窥幽燕。三晋不稳,中原难安。

看看北宋是如何破坏山西的?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用了将近20年,才将割据山西中北部的北汉搞定。晋阳城,这座千年著名的雄关巨城,出了名的易守难攻。原本凭借晋阳城,北宋进可作为进攻契丹的前进基地,退可作为防守要塞,赵光义却是一把火烧了!

原本三晋大地,当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在北方名列前茅。但是,北宋对山西中部南部进行了大破坏——多次强制迁出人口,破坏了当地经济生产,也让人们流离失所。

看看辽朝和金朝是如何建设山西的?

与北宋不同的是,处于辽国(后来是金国)统治下的山西北部,辽国和金国,都对云州(大同)进行了大建设——大同被辽朝和金朝的列为西都,经济繁荣,人口繁衍,是北方著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

1125年,金朝发动两路大军,东路河北南下、西路山西南下。北宋做了什么?为了议和,竟然要将太原割让。太原百姓和当地官员自发抗击的情况下,北宋只是勉强派兵进行了有限的增援。可惜太原在北宋属于后娘养的,城小民寡,物质匮乏,挣扎几个月还是沦陷。

等到1126年,金朝再次进攻开封时候,太原已经成为金国的前进基地。从太原南下的西路军,与河北南下的东路军,会师合围开封,“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宋朝的“破鞋”到金朝的“金疙瘩”

山西在北宋手里是“破鞋”,可以随时丢弃。在金朝手里,却是个“金疙瘩”。在金朝,山西重新焕发生机,发展为北方最繁华的地方。在金朝时,山西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看看金朝多么厚待山西——金朝科举考试的十个考点,有三个就设置在山西。

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看看北宋和金朝,对于山西的不同待遇,谁是得民心者,一目了然。南宋北伐中原,心已经寒透的山西人,会支持南宋吗?


尔朱少帅


早在南宋衣冠南渡,建康立都之日起,南宋政权就确定了放弃北方,偏安南方的国策。对于赵宋皇室的南逃,北方的宋人已经心灰意冷,于是就有了后来南宋北伐不予帮助,反而抵抗情况的发生。

第一,两宋政府对百姓盘剥严重,民心动摇。

从北宋晚期开始,由于宋朝政府理财不善,再加上战争高额支出,导致了国家经济状况不良,宋朝政府试图通过金融手段挽救财政,结果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朝廷将民间财富抽空的同时,还加征税赋,以至民不聊生,以此来满足达官显贵的穷奢极欲。

到了南宋时期,百姓的赋税依然很高,老百姓生活艰难,从北宋到南宋过渡期间,虽然宋朝内部没有发生连片的大规模起义,但是山东、江南、四川等地都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区域性反抗,可见,宋朝地区的民心已经发生了动摇。

第二,南宋政府抛弃了整个北方的百姓,民心失去。

也不仅仅是中原的百姓,在汴京保卫战激烈时期,北宋政府就曾多次为了皇室安全,签订过丧权辱国的一系列割地赔款条约,以政治交易的方式,将前线尚在抵抗的河北、山西之地割让给金人,伤了河北、山西父老的爱国心。

接着就是河南、陕西、山东的失陷,南宋政府非但没有做誓死抵抗的准备,反而还不战自溃,将大片北方土地拱手相让。南宋君主还念念不忘衣冠南渡,从扬州跑到南京,从南京逃到杭州,皇帝去哪儿都还是皇帝,一样富贵显达,但是兵荒马乱之际,老百姓能逃到哪里去呢?多数平民还是留在了自己的家乡,等待着金人铁骑的蹂躏,所以多数北方百姓,对南宋政府的抛弃十分愤怒,民心渐失。

第三,经过数十年的变迁,新生一代对宋朝认同感不强。

从北宋灭国的靖康之耻,到南宋第一次隆兴北伐,时隔三十多年,到南宋第二次开禧北伐,时隔七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沦陷区中的宋人早已淡忘了宋朝的国家概念,而且多数前朝的老人也已经死去,中原的新生一代成长在金人的统治之下,自然对金国的国家概念更为认同。

再加上南宋早先不收复中原,而是在几十年后中原百姓生活稳定了再出兵,让他们再次蒙受战争伤害,所以新生一代对南宋朝廷更为厌弃,不仅不会认为中原是宋朝的故土,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国家遭受到宋国的侵略,怎么会不反抗呢?


纳兰谈史


看宋金史,会发现总体而言:1、考虑税,地,盐等方面,金朝治下的农民比宋压力要小,汉人人口有所增加。2.民族矛盾并不尖锐,汉人小哥撩金妹的情况极多,而且竞争力超金男人,经常24盏灯全亮。这事还引起统治者高度警惕,颁过禁汉金通婚的政策,无奈汉民族男性打仗一般,但高富帅又有情调的男生多啊,没禁住。3.金朝统治很粗糙,有些决策是直接剥夺财产,特殊时期会一次性征敛大量财物。比如你要是海陵王时期的河南农民,章宗后期的山东农民,会有概率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人就是这样!刘禅还乐不思蜀,你真不能以圣母的高度要求吃瓜群众,你打你的,你只要给我条生路,吃香的喝辣的去了,况且凭什么帮怂包赵家送命?


王怜花儿


主要问题在南宋。宋朝根本就没把沦陷区的百姓当子民对待,沦陷区的百姓又凭什么对宋朝有好感呢?当然,中原汉人对南宋的感情是随地域和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变的。不能把整个北方百姓都一概而论。


一、幽云

由于割让的时间早,幽云地区的人对宋朝的感情最淡。用南宋抗金将领马扩的话说:燕云汉人随事俯仰,契丹至则顺契丹,夏国至则顺夏国,金人至则顺金人,王师至则顺王师,但营免杀戮而已。(谁来都是爷)

另据元祐四年(1089)出使辽国的苏辙在回国后写给皇帝奏章《二论北朝政事大略》中的记载,早在辽国中后期,幽云地区的汉人就已经习惯了契丹的统治,对北宋没有特别感情。是宋与还是辽,幽云汉人无所谓。

更有意思的是,在幽云以北,曾被契丹人掳掠过去的汉人,由于常年和异族杂居,居然还胡化了,变得跟契丹人一样了。

虏中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以从其(契丹)俗。唯中衫稍异,以别番汉耳 。——苏颂

后来金灭辽,北宋趁机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本来是宋朝改变幽云地区习俗,让幽云百姓对大宋重拾信心的大好机会。但是由于宋徽宗实在太昏庸了,彻底伤了汉人的心(塞外汉人逃到宋朝境内,金人向宋朝要人,宋朝直接就把人遣送回去了),因而幽云老百姓对宋朝皇帝气的是咬牙切齿。

金灭宋后,幽云变成了金国领地。由于统制者依然是胡人,并且幽云汉人也习惯了胡人的统治,因此在整个金朝统治期,幽云汉人倍受信任,多人担任过宰相,担任地方大员的幽云汉人更多。至于对南宋,则没有特殊感情。(对汉人同胞还是有感情的,但对南宋朝廷则完全没感情)

二、山西、河北

再说山西和河北的汉人。由于这两个地方被宋朝统治了一百年多年,并且还是被宋朝直接割让给了野蛮的金国,因此南宋初年,这两个地方的汉人对宋朝抱有好感,对金国统治十分厌恶,抵抗的很激烈。

比如,南宋初年活跃在太行山区的八字军就是由河东和河北汉人组成的抗金义军。

还比如岳飞北伐时,被岳飞派去河北招兵买马的部将赵云、牛皋等人只要振臂一呼,立马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不过,由于宋高宗无心收复故土,他一方面打压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一方面切断南宋对北方义军的支援,最终导致起义军被镇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冀两省的百姓也对南宋也没什么感情了。(皇帝都不要他们了,他们对赵宋还能有什么感情?)



三、河南、山东、陕西

河南、山东、陕西的宋人与山西、河北的宋人类似,但他们抛弃南宋的心理过程比较复杂。

北宋灭亡初期,由于金军撤走,宋高宗也南逃了,这几个地区变成了没有皇帝管理的无主之地。当时这几个地区的汉人很迷茫,不知道向谁效忠。(金朝、南宋都不把他们当子民看)

后来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统治这几个地区。由于伪齐是汉人政权,且伪齐政府也鼓励生产(赋税甚至略低于南宋,不过要当兵和服劳役),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得去,因而百姓便逐渐接受了伪齐的统治。

再后来,刘豫为了取悦金国,横征暴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于是三地百姓便纷纷转投南宋,支持南宋的北伐。(刘豫的伪齐军队连刘光世都打不赢,这不单单是战斗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刘豫不得民心)

金国权臣完颜昌意识到刘豫不能再留,否则河南、陕西、山东危矣。于是,完颜昌就废黜了刘豫(刘豫得罪了完颜昌),并组织了第一次绍兴合议,把河南、陕西主动还给了南宋。此举相当于以退为进,拿河南、陕西换取南宋对金国控制河北、山东、山西的官方承认。



百姓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回归宋室,日子就不会那么苦了。可是岂不料南宋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想法,只是派了几个代表作为中央的代理人去接受二地。至于伪齐官员,则一个不动。老百姓对此是看在眼里,伤在心里,认为伪齐和南宋统治,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区别。

并且当时只要金朝说句话,千辛万苦逃到南方的中原汉人就被南宋遣送了回去,简直伤透了百姓的心,进一步的加深了北方汉人对南宋的不信任。(跟北宋是一模一样)

一年后,完颜宗弼和岳飞大战于河南,宋高宗在宋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叫停战争,并令宋军南撤,又把河南、陕西拱手送给了金国人。金国恢复对陕、豫二省的统治后,伪齐官员一样留任,并赋税降低,以降低陕豫二省老百姓的恐慌感。

随后,宋金进行第二次绍兴和议。这次宋高宗大出血,他不仅在官方上承认了金国对幽云地区、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的统治合法性,同时还一口气割让了宋金边境的四个州给金国。

这四个州是唐州、邓州、商州、秦州,此四州的百姓完全是莫名其妙啊!莫名其妙的就被皇帝给卖给了金国人。



绍兴第二次和议后,宋金双方维持了二十年和平。在这期间,北方百姓逐渐习惯了金国的统治,对宋朝的感情也越来越淡(不习惯也没办法,北人若是大规模南逃,只要金国抗议,南宋就会遣返)。

用当时宋朝赴金归国使臣的话说,靖康之变后出生的北方人,完全不知道有宋朝,他们完全认可了自己是金国人的身份。

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侵宋,由于这次是金国背盟,不守信用,因此南宋便也不遵守协议,开始招揽北方汉人到江南效力。比如著名的辛弃疾就是在北方长大,趁着海陵王侵宋战争期间投奔到南宋的北方人。

事后,虽然宋金和解,但至此之后南宋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招揽北人投奔江南。(不一定要求是汉人,契丹人、渤海人,甚至是女真人都可以投宋)

不过就总体而言,北方人投奔南宋的数量并不多。


蒙古人崛起后,猛攻金国。金军在与蒙古大军多次交战受挫后,契丹人和不少北方汉人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金国。比如当时山东的红袄军就是北方汉人组成的义军。不过红袄军主要是因为土地矛盾才造反的,与民族矛盾没有太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的古代,皇权不下乡,换朝廷不换地主。对农民来说,谁当皇帝其实都无所谓。只不过有的人念旧,当了一辈子宋人,突然让他们改做金人,他们心里面自然是非常不乐意。而对于北宋灭亡后出身的北人来说,他们生在金国,长在金国,他们就是标准的金国人。至于宋朝,对他们来说那是外国。

并且,宋朝皇帝对北方百姓也不咋地,八字军在太行山坚持抵抗那么久,皇帝根本就不管不问。北方百姓背井离乡南迁,皇帝居然还把给人家遣送回去。既然如此,那也怪不得老百姓对宋室没好感了。


Mer86


我想说明一点,就是中国人啥时候有国家意识,我这里的中国人是指的普通民众,而非部分先进者。这个时间是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上所有的中国人都被动员起来,有了中国这个国家概念。在这之前,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多数并无这样的意识。那么在这几百年前的南宋时期,普通的老百姓自然很难有这样的概念。

所以北方的老百姓们,在金朝这边生活,其实只要金朝不作,实际上老百姓在一段时间之后,已经认可了金朝的统治。虽说金元这些政权存在着民族压迫,但实际上更大的压迫还是来自于阶级压迫。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北宋统治核心区的老百姓,哪有时间去帮助南宋军队。

至于还有人帮着金国打南宋,这么一分析,还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么!


张杰谈史


国待民如草芥,民视国如仇寇,国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国?

1127年,北宋灭亡,赵构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

南宋的最后二次北伐分别是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这两次北伐之时,南宋统治者都认为,北宋故地的汉人百姓无不箪食壶浆劳军,纷纷揭竿而起组织义军同心攻金,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多人却支持金朝抵抗南宋“侵略”。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宋朝的统治者让人心寒,北宋末期朝廷腐败,对百姓不管不顾,搞得人民生活破败不堪。靖康之变,皇帝被俘,公主被辱,财物被掠,人民哀鸿遍野,赵构将自己臣民硬生生的推给了金人,有逃回南方的百姓,他们不但不加以保护,反而把他们遣送回北方。大宋虐我千百遍,教我如何待你如初恋。

古人只有家国概念,没有国家观念,更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老百姓只求三饱一倒,老婆孩子热炕头,安稳过日子,管你谁当皇帝呢。

北宋亡国在1127年,隆兴北伐是1163年,开禧北伐是1206年,二次战争距北宋灭亡分别已有36年和80年之久,即使按1141年绍兴协议算,金人取得对中原合法统治权已分别有近20年和65年之久。

古人寿命普遍较短,新一代人自出生就在金朝统治之下,视金国为祖国,反而视南宋为外邦。前文已谈过,金朝自废掉伪齐政权后,采取的一些政策相比宋朝的强征暴敛而言,更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新生代对宋朝的印象只能存在于故事中了,所以在隆兴北伐的时候,你说是收复故土,人家已看成是侵略。

金国非常开明,全面汉化,认可、尊重汉人的文化、制度、习俗,从官员设置,地方管理,科举制度等保留了汉人一直传承沿用的机制,这些举措不仅软化了汉人的抵抗情绪,拉近了他们和金国的距离。同时金国实行较轻的赋税徭役,反之南宋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对金国的“岁供”,养活那些官老爷们,南宋各种商税类繁数重,人民财富被掠夺一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也就正常了。


美丽青春您真痘


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太准确,南宋初年岳飞北伐的时候中原大地的老百姓可是欢迎得很,簟食壶浆以迎王师,河北山东各地义民群起响应,数十万忠义八字军(南宋初年河北山东等地民间抗金组织,因脸上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及其他民间义军串联起义,搅动金国大后方,那声势力度大得很啦。


加上正面战场岳家军连续大捷,韩世忠等军策应,收复中原失地眼看大业将成,却被朝廷十二道金牌诏令班师。在没有偏师策应,没有粮草后援的情况下,岳飞无奈之下只能遵旨班师,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王师一撤,金兵卷土重来,中原父老重陷胡虏铁蹄之下,各地义军惨遭血洗灰飞烟灭,这时候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在收兵权,杀岳飞,贬韩世忠,在忙着自毁长城啊!他们可曾想过在铁蹄下呻吟的中原父老,可曾想过在狼牙棒下血肉横飞的忠义士民?赵构连在靖康之变中被掳去东北,正被胡虏淫虐凌辱的父母妻女都顾不上,哪还顾得上你们?


岳飞一死,和谈障碍没有了,紧接着就是绍兴和议,偏安之局已成。只有"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歌舞升平,只有"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的纸醉金迷,还有谁记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还有谁记得"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赵构们正忙着四处搜刮民脂民膏,向金国进贡,"既蒙恩照,许备藩邦,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呢!如此无能无耻的朝廷,弃山河百姓如敝履,国不知有民,民又如何能知有国?



当然啦,总还是有人心怀故国的,时不时就有遗民甘冒奇险也要逃到江南,回到故国的,可是又有"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啊!南宋不是你们的家园,通通遣返回北方去,回金国去,那里才是你的家!至于回到金国后会遭遇什么,那是金国内政,与我大宋无关。如此作为,又如何不令百姓再一次寒心?我爱国,可国爱我么?



数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血流完了,泪也流干了,已经慢慢习惯异族的统治了,这时候南宋朝廷要理顺内部关系,要捞取政治资本,就想起来北伐了?对不起了,君视民为草芥,则民视君为寇仇!难道真的是“故国虐我千百遍,我待故国如初恋”?我们有那么贱吗?



说了这么多,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后来的两次北伐,中原人民不欢迎王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问赵构,问秦桧,问南宋的统治者们,如果他们还有脸回答的话。


我是天涯,欢迎关注,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


天涯史馆


【韩侂胄像】

引子

史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宋宁宗赵扩封韩侂胄加开府仪同三司 。其权位竟然凌驾于宰相之上。 从此, 韩侂胄权倾朝野,势焰熏天,专权长达13年之久。

韩侂胄是宁宗赵扩老婆韩皇后的亲叔叔,论辈分, 就是贵为皇帝的赵扩也要尊他一声叔父。 有宋宁宗、韩皇后这两个强硬靠山 ,外戚出身的韩侂胄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仕途顺风顺水,青云直上。后来,他和朝中的强势人物、参知政事京镗联手,合力将宰相赵汝愚罢黜,将之逐出庙堂。从此,再无掣肘的韩侂胄遂独掌大权。

韩侂胄忠奸之谜

自南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左至宋宁宗庆元年间,一晃七、八十年过去了 。南宋年年进贡,岁岁请安,甘心与金国叔侄相称,以求自保 。在南宋朝廷上下,靖康事变的耻辱感和北上伐金的愿望早已淡漠,甚至很少有人谈论了 。人人都在纸醉金迷、“错把杭州当汴州”中苟且的活着 。令人诧异与不解的是,被《宋史》定性为大奸臣的韩侂胄却并不愿意这样蹉跎岁月,更不愿意和别人一样破罐破摔的混吃等死。他始终力主收复中原旧地,而且态度坚定,矢志不移。

历史名声狼藉,当时却炙手可热的权臣韩侂胄,个性强硬执拗却并不糊涂 。他此时的表现颇有点屈原老夫子“ 众人皆醉而吾独醒”的风骨与睿智, 显得十分清醒。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人性的复杂难测,是非善恶,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能力 。韩侂胄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人物,因而也颇具争议。学习历史,需要带着质疑的态度和眼光 。生命并非只有黑与白、对与错那么简单 。对与错、是与非之间往往还有一个灰色界面,这模糊地带最难以鉴别,更难以厘清。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传统观念值得商榷 。有时候, 众人说好的未必真好 ;众人说恶的未必大恶 。忠奸善恶全在史家的一枝笔上。

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1203年,韩侂胄命两淮宣抚使邓友龙出使金国,顺便打探虚实。邓友龙回来后对韩侂胄说,金国国力早已今非昔比,高层内讧不断,民不聊生,北方边境被蒙古铁骑不断侵扰,国内民变此起彼伏,已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假如王师乘此千载难逢之有利时机大举北伐,收复中原旧地决非痴人说梦 。假若犹豫不决,定会错失良机。韩侂胄听了邓友龙的一席话,心潮澎拜, 认为北伐雪耻的大好时机终于到来,多年的梦想即将成真,他下定决心准备挥师北伐。

【辛弃疾】


恰在此时,沦陷于金国统治区并追随义军坚持抗金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因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杀害,率上万人马风尘仆仆的辗转来到南方,投效故国。韩侂胄对辛弃疾的义举十分欣赏推崇,决心重用他。辛弃疾被任命为与金对峙的前沿重地之镇江知府,被韩侂胄寄予厚望。然而,辛弃疾和韩侂胄在战略、战术上的主张是有很大分歧的。韩侂胄主张马上对金用兵,而多年对金斗争的经验告诉辛弃疾,对金用兵需从长计议,千万不能急。

对金国更为了解的辛弃疾主张先积蓄实力,厉兵秣马,再寻机伐金。 在中原旧地与金军鏖战多年的辛弃疾深深知道,金国的军事实力虽然大不如前,但面对师老兵疲的南宋军队, 战斗力仍不容小觑 。欲速则不达,南宋要认真准备十几、二十年才可图之 。一急一缓,韩、辛二人渐渐有了矛盾。其实,辛弃疾的暂缓北进主张是建立在对金国的全面了解基础上的,是颇为理性的,然而,与急于求成的韩陀胄的主张势如水火,难以调和。

<strong>

仓猝、草率的开禧北伐

十五个月后,韩侂胄将辛弃疾贬职。准备二十年?韩侂胄耗不起,他等不了那么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思绪万千,难以排解,只能填词咏志,抒发愤懑之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和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岳飞一样,辛弃疾也被韩陀胄弃之一旁,真是欲取鸣琴弹,无奈知音少,铉断有谁听?

宋史记载,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在准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匆发起了一场旨在收复中原故地的北伐战争,史称“开禧北伐”。宋军不宣而战,兵锋直指两淮和京西地区,战斗正式打响。宋军虽然仓促出击,并未做足准备工作,既不知彼也不知己,但因事发突然,打了毫无防备的金军一个猝不及防 。战事初期进展也算十分顺利,宋军势如破竹,很快拿下了泗州、虹县等四个州郡。

韩侂胄北上伐金战役开局可谓圆满,捷报频传,屡屡得手。但再往前打,就没那么容易了。

中原百姓竟然帮金人抵抗南宋北伐大军

彼时金军的主力大都在防御蒙古的北部边境上,南部防线薄弱,因而被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得知宋人背信弃义,乘火打劫,金国上下义愤填膺 。此刻金国人已经统治中原地区快80年了,其统治基础已经基本稳固,除部分汉人反金武装在坚持斗争外,大多数汉族百姓早已接受了被金国统治的事实,且早已认同了自己金国子民的身份 。金军将领中也有不少汉族人,有些还当上了将军、元帅。面对宋军发动的突然袭击,许多汉族百姓竟然拿起武器,帮助金军攻打宋军。

金国名将完颜匡奉命领兵南下拒敌。他命猛将抹然史扢搭率精兵扼守宿州 。宿州是江南与山东的门户 、屏障 。假若宿州被宋军攻陷,则徐州危矣 ; 一旦徐州失守,则山东门户洞开 。攻破宿州,宋军便可长驱直入,一路狂飙突进了,再无阻碍了。

然而,此时的南宋军界将星凋零,已无能攻善守的将才,领军人物大都是些泛泛之辈,很有点当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窘境。将帅不给力,中原人又不襄助,韩侂胄的北进计划就要大打折扣。


宋军取得一些小胜后,在宿州被金军偷袭,大败亏输

抹然史扢搭这厮绝非浪得虚名 。他果然是一员有勇有谋的良将。 史载,他调度有方,临危不乱,拼死坚守宿州,宋军久攻不下,只得露宿野外, 饱受寒风雨露的侵袭,忍饥挨冻 。

恰值淫雨霏霏,连日不止,雨点打湿了将士们的衣甲,寒气沁入骨髓,加上粮草不济,又得不到中原百姓的帮助,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遍地泥浆,吸住了沙场铁汉的双腿;凄风苦雨,消磨了宋军将士的意志。见此情景,在城楼上观察敌情的抹然史扢搭知道机会来了。入夜,抹然史扢搭命金军敢死队出城夜袭宋营 。金兵闯进宋军营垒一阵乱刺猛砍,宋军连日疲惫,哪里提防,许多人在睡梦中就做了无头之鬼 。余众大乱,连夜溃逃。金兵乘胜猛追,追歼逃敌,宋军无心恋战,被杀的尸横遍野。金军接着在京西、两淮之地全面反攻,强渡淮河、围困楚州(镇江)、攻破盱眙。接着一鼓作气攻陷枣阳、襄阳。然后,抹然史扢搭与完颜匡合兵一处,猛攻合肥,合州、真州相继陷落。金军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宋军的胜利果实旦夕之间全部易于敌手 。不多时,金军已饮马长江,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已隐隐在望。

金军对宋军虽有心理优势,但实力已大不如前,逞强弩之末态势

此后,宋、金双方形成了胶着僵持的战场态势 。宋军守险,捉襟见肘,金军也如强弩之末,再发动大规模进攻就显得有心无力了。

自海陵王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南侵惨败后,金国精锐尽失,加上屡次惨败于凶悍的蒙古铁骑之手,早已不复当日之勇 。金军人手不够, 许多付出很大代价占领了的地方,因无力防守,只能放弃不顾。先胜后败的宋军更是士气低落,军中弥漫着一股厌战气氛。开禧北伐似乎战成一比一平局,宋金实力半斤对八两,没有赢家。

正在这比拼意志的紧要关口,宋廷却突然祭出看家本领,主动提出议和 。已无力再战的金军求之不得,喜出望外。议和是大宋历代皇帝的家传秘笈,不仅使国家备受屈辱,也一次次失去了战胜衰落金国的宝贵战略机遇和收复故土的最大可能。

北宋主动挑起战争,遇挫又主动议和,历史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金主完颜璟乘机提出五个苛刻条件 :1、 割让两淮; 2 、增加岁币额度; 3 、宋廷出钱犒赏金军官兵; 4 、宋廷必须将逃归南方的中原人士全部归还金国 ;5 、取韩侂胄首级祭祀战殁将士的亡魂 。

如此屈辱的条件, 宋宁宗赵扩竟然爽快答应了 。在并未大败于金兵的情况下,赵扩此举令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韩侂胄稀里糊涂的掉了脑袋,成了宋金议和的牺牲品

《宋史·韩侂胄传》记载,1207年某月某日晨,韩侂胄上朝,突遭禁军头领夏震擒拿,随即被槌杀枭首。可怜那一心惦记着收复失地的韩侂胄,连“为什么”都来不及问就被割掉首级。

1208年,宋朝遣使将韩侂胄的首级送往金国求和。至此,由韩侂胄一手发起的开禧北伐稀里糊涂的结束 。南宋虽未完败,结局却胜似彻底完败。有学者认为,韩侂胄的死,和他过于跋扈的强势性格不无关系 。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南宋内部主和派逐渐占据上风,加上他的侄女韩皇后过早病逝,使他失去一个坚强靠山。另一说法是新崛起的强人、礼部侍郎史弥远觊觎相权已久 ,见韩侂胄伐金无果,金人坚索韩侂胄首级,遂与杨皇后密谋杀韩 。史弥远因此取代韩侂胄升任右宰相兼枢密使,擅权长达十七年之久。迫于内外压力,高宗赵扩只好同意将韩侂胄斩首,内抚臣工 ,外媚金人。

韩陀胄的是非功过、孰忠孰奸,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相信后人必会给予公正评说。

此后,南宋又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除了最后那场联蒙灭金 、引火烧身的不义之战外,再也没有发起过一次收复失地的大规模战争 。后来的南宋,再也没有出过一位像岳飞、韩侂胄这样力主北伐、以恢复旧山河为己任的大臣出现了。南宋的屡次背信弃义,早已引起 金人包括中原沦陷区汉族百姓的义愤,因此宋军北伐时得不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甚至被其组团攻击,也就不难理解了。

【插图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