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雲飝飏9


公元235年正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仅仅才过去不到两个月,魏国臣子们就发现魏明帝曹叡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从以前励精图治的明君变成了一个作威作福的昏君。这一年,曹叡32岁,他开始变得疯狂起来,曹叡小时候就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曹操在世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觉得曹叡有出息,认为他将来能把曹家的事业发扬光大。所以,曹丕活着的时候,就重点培养曹叡当接班人。

后来曹丕英年早逝,22岁的曹叡挑起了治理天下的重担。开始曹叡没有辜负曹操和曹丕的期望,把个魏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人人称道,他在位的时候,并且成功地挫败了诸葛亮的北伐,击退了吴军的多出进犯;还平定了部下孟达的叛乱。曹叡不仅有军事才能,也有治国的本事,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即位后,改革官员选拔制度,让能者上,庸者下。他还关注百姓生活和军队建设,亲自下乡过问农耕,曹叡还是个情商非常高,体恤百姓疾苦的好皇帝。曹丕在位时,为了防止皇族干涉朝政,皇族受封之后必须到自己的属地,不许回京。曹叡即位后,表示非常想念他们,特许他们回京相聚,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批准他们常住。 有一次黄河泛滥,中原遭灾,曹叡还颁布诏令允许囚犯(重犯除外)亲属拿钱把他们赎回。

公元232年,曹叡外出巡视,所到之处,对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发放救济物品。 公元234年,曹叡觉得死刑犯太多,容易造成滥杀,不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也会冤枉无辜。因此下令对刑法进行修改,如果当事人觉得有冤,还可以通过上诉复审,减免刑罚,平心而论,曹叡的治国才干和德行,不仅比曹丕厉害,而且也不比曹操逊色,诸葛亮之死也让曹叡意识到人生的无常,继而产生纵情享乐之心。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志,数次兴兵北伐,然而却在途中去世。诸葛亮这般智多近妖的人物尚且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不禁令人唏嘘。

加之魏晋时期的玄学兴盛,人们更愿意放纵本性,追求风流。曹叡难免会觉得生命短暂,应及时行乐。曹叡大兴土木,建太极殿与昭阳殿,又广采众女,纵情享乐。实际上,曹叡执政后期虽然为人诟病,但时期却并不长。诸葛亮去世后仅五年,曹叡就去世了,曹叡后期行事虽然不是明君所为,但就他整个执政生涯而言,曹叡此人还是值得称道的。他监制了《魏律》,平定了鲜卑,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若不是后期诸葛亮之死让曹叡陡然堕落,他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尚未取名啊w


曹叡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庙号烈祖,谥号明帝。曹叡几岁时就展出与众不同的才智。据魏书: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所以曹操选择曹丕也有曹叡的因素。曹操把曹叡当作第三任接班人来培养。于是曹操就经常带在身边,每次朝会商量国家大事都会让他参加。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临终前立曹叡为皇太子。曹叡很少跟大臣往来,所以他继位后。大臣很想知道曹叡咋样。曹叡单独接见了刘晔。刘晔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但必竟曹叡年轻,蜀汉东吴都不把他放在心上。公元226年八月东吴北伐。在公元226年至公元234年曹叡的表现堪称一代名君。面对蜀汉北伐,曹叡亲自坐镇长安。面对东吴北伐,亲御龙舟东征。对外多次打退蜀汉东吴北伐,对内修理内政。东吴名将陆逊评价: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就是说陆逊认为曹叡比曹操更会用人治国,威胁比曹操在时还大。

但是从公元235年开始,曹叡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曹叡开始大兴土木,广选美女。据三国志及裴注: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习伎歌者,各有千数。很多大臣劝谏,曹叡根本听不进去。



但是我认为曹叡只是在这一段时间如此而已,并不是完全的颓废不像明君。之后一段时间曹叡的表现,说明仍然是明君。例如1公元237年诏辽东将吏士民为渊所胁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昼见。2公元237年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在所开仓振救之。3公元238年派司马懿率军征伐四千里外的公孙渊,群臣都反对讲人马太多粮草运输成本太高。曹叡讲:"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司马懿到了辽东,天降大雨。群臣建议召回司马懿。曹叡: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曹叡大兴土木,广选美女的记录在公元235年。之后没有类似相关记录了。我觉得曹叡的颓废就在这一两年,之后就恢复原来了。但我认为跟诸葛亮死没死并有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巧合。何况蜀汉东吴尚在,东吴亦有大规模北伐。(公元236年一次,公元237年一次)蜀汉小规模北伐。辽东也不安份。我认为是跟曹叡的儿子接连早夭有关系。曹叡有三个儿子:曹冏公元226年十月去世、曹穆公元229年六月去世、曹殷公元232年去世。公元232年也才二十七岁正当盛年,日后也会有皇子。但是三年后曹叡心恢意冷了。据三国志明帝纪:公元235年八月立皇子芳为齐王,询为秦王。曹芳、曹询都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而且藩王儿子,收养在宫中。说明他对自已再能有皇子已经不抱希望。任何一皇帝都想把皇位传给亲生儿子的。所以我认为曹叡在这段时间才会颓废。过了一段时间曹叡接受了现实,但心中始终有个坎。

曹叡三十五岁就挂了,我认为也许跟接连丧子之后又没有儿子有关。只能传位于养子。于是沉醉于酒色,色声犬马之中。时间一久把身体搞垮也了。主要还是跟其心态有关。从公元235年至公元239年,短短四年身体就垮了。像汉武帝宁可三天不吃饭,不可一日无女人。一样活到近七十。像阿斗自诸葛亮死后,没人能镇得住他。广选妃子、增广声乐、频游观。一样了六十多。


小鸿哥


秦始皇晚年由于没有确立继承人,自已去世后导致秦朝内乱,难道秦始皇不是明君吗?汉武帝晚年,宠信酷吏小人,导致巫蛊之祸发生,不仅害死了自已的太子,还害死了自已的皇后及众多的功臣,难道汉武帝不是明君吗?

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明君?是要看他是否能够分辩忠奸善恶,是否能够掌控朝政,是否能够控制权力,是否能够用人唯贤,这才是最重要的。



魏明帝曹睿一直就是个明君,直到他去世前一刻,才犯了糊涂,听信了刘放和孙资的妄言,立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最终导致司马代魏,这是曹睿要负的唯一责任。

曹睿23岁即皇帝位,刚过弱冠之年,虽然他的父亲曹丕给他留下了四大辅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两位宗亲+2位士族,而且重要的是四人资历是差不多的,但是没多久,曹睿就做到了政令由自已发出,让四辅臣形成虚设。



曹睿即位之初,江东的孙权就趁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政局不稳之机发兵攻魏,曹睿准确的判断出孙权只是佯攻而已,没有派出援军,而是仅仅让治书侍御史荀禹趁前往前线慰劳戍边将士之初,征发沿途郡县之兵,就击败东吴军队。

曹睿即位之后的头几年中,是曹魏政权处于外部环境最恶劣的几年,东南有孙权,西南有蜀汉,西北有鲜卑和乌桓崛起,东北有公孙氏,全部是虎视眈眈注视着年轻的曹魏帝国,而正是曹睿一步一步的化解危机,让曹魏的外部环境极大的改善。



正因为敌人的存在,才让曹睿对于政事如此勤勉,上进,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而在所有敌人中,蜀汉的诸葛亮无疑是最大威胁。

蜀汉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为什么诸葛亮是最大的威胁呢?

是因为诸葛亮与曹魏为敌的决心最坚决,与曹魏开战的态度最坚定,蜀汉以汉朝延续自居,立志要首先消灭曹魏,先不论蜀汉是否有这个能力,但诸葛亮无疑有这样的决心。



相反,江东的孙权无意北伐中原,仅有的几次北伐,也只是走走过场,很少有更进一步的举动,就连机会最大的石亭之战,江东本有机会扩大战果,无奈由于江东保守的立场,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反而没有更大的机会。

西北的鲜卑和乌桓等外族,由于鲜卑首领柯比能的崛起,越来越接近统一鲜卑各部,也给了曹魏不小的压力,并且诸葛亮还在北伐中曾拉拢柯比能从西北牵制曹魏,配合诸葛亮北伐,但在最初,柯比能的实力还不强。



辽东的公孙氏对于曹魏的态度是时降时叛,但由于地处偏远,对于曹魏的威胁倒不是很大,曹魏对于辽东主要也是安抚。

纵观曹魏周边的敌对势力中,唯有诸葛亮的威胁最大,因此在曹睿即位的头几年中,最大的敌人是诸葛亮,反而不是实力最大的孙权,因为曹睿明白,孙权无意北伐,无意统一,只是抢抢地盘而已,只有诸葛亮是曹魏最大的敌人。



从228年到234年的六年中,诸葛亮五次北伐,给曹魏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和威胁,尤其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完全是出其不意,谁也没有想到,经历关羽兵败被杀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之后的蜀汉,还有能力发动主动攻击,以至于曹魏关中防备都开始松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显示重视,特意坐镇长安,离前线如此之近的地方,从容指挥,努力调度,在张郃击败马谡后,曹魏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接着诸葛亮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伐,都被曹魏一一化解,等到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北伐的军中时,曹睿终于散了一口气,最大的敌人终于死了,曹睿紧绷了6年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能理解弹簧被压得紧紧的很长时间后,突然放松的状态吗?就和曹睿得知诸葛亮去世后的消息是一样的情况,当时曹睿的心中一定是这么想的:

诸葛亮啊诸葛亮,你压了我6年了,害得我一天到晚也不敢放松,弄得我都得了高度紧张病,现在你终于死了,我曹睿再也不怕任何人了,终于可以好好的放松,好好的享受一下了。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曾向曹睿建议,发兵攻打蜀汉,一举消灭蜀汉,但是曹睿却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而是认为时机不成熟,也许并非是时机不成熟,而是曹睿有其它的想法。

于是曹睿开始享受,开始大兴土木,大修宫殿,修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建总章观,曹睿大兴土木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自已以后的享受,最终的结果就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大臣的劝谏,曹睿也不听,其实曹睿也不容易,当了几年皇帝,一直处于与外界开战的状态,神经紧绷,好不容易才有个机会,曹睿总得放松一下。



同时曹睿开始沉迷酒色,但曹睿并没有放弃政务,在享受的同时,曹睿派刺客刺死了几乎要统一鲜卑各部的柯比能,解除了曹魏西北边境的威胁,派司马懿远征辽东,杀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解除了东北边境的威胁。

西南边境自从诸葛亮死去后,蜀汉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北伐,甚至没有北伐,反而是曹魏在曹真的建议下有一次南征蜀汉的行动,但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失败,而曹魏的西南边境也暂时解除威胁。

东南的孙权,在诸葛亮去世后,曹睿在位前,再也没有一次像样的北伐,孙权在忙于内政,曹魏东南边境的威胁也暂时解除。



曹魏政权的外部威胁基本上全是在曹睿在位期间解决的,曹睿可以说是曹魏政权解除外部威胁功劳最大的皇帝,当威胁解除后,剩下的是什么呢?是享受和安逸。

人都是如此,哪怕是皇帝,人一旦失去压力,就失去了动力和上进心,曹睿就是如此,但并不是说曹睿不是明君,他同样是明君,只是与之前的状态有些不同了,现在安于享受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叡乃曹丕之子,曹魏政权第三任帝王。他从小便被曹操寄予厚望,认为他可成大事。曹叡继位后,果然励精图治。不仅多次抵御蜀吴的进攻,还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如此明君,却在诸葛亮死后一改之前的行事风格,变得骄奢淫逸起来,这是为何呢?<strong>

诸葛亮一死,君主无能臣辅佐,群臣无能臣统领,蜀汉极可能不攻自破,曹叡也就失去动力。蜀汉君主乃是刘禅,他性情软弱,又无见地。继位之初,蜀国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诸葛亮决断。刘禅无帝王之姿,必须要有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在旁辅佐,否则很有可能做亡国之君。诸葛亮逝世后,蒋琬费祎等辈虽然也精明强干,但终究不如诸葛亮足智多谋。君主平庸,又缺乏贤人辅佐,如此一来,蜀汉灭亡只是早晚而已。

蜀汉群臣矛盾重重,在诸葛亮威压之下尚且和睦,诸葛亮一死,蜀汉内部就会分崩离析。刘禅刚刚继位时,国内就叛乱四起。牂牁郡太守反叛,夷王高定又起兵。诸葛亮平定叛乱,又与东吴交好,这才让形势稍微稳定下来。就算是没有不臣之心的部下,也各为利益,相互算计。魏延与杨仪早有矛盾,魏延又脾气火爆,两人更是水火不容。诸葛亮与刘备都是惜才之人,所以多为其调解。诸葛亮去世前,将部分权力交到杨仪手中。魏延不服,又无人可以再压制他,他与杨仪短兵相接,最终被杀。群臣不和,无德高望重之辈压制,久之便会生乱。曹叡不必过分忌惮蜀汉,自然也就变得颓废起来。

曹叡认定诸葛亮死后自己可一统天下,心中难免自大,行事也会狂放。曹魏的政敌乃是蜀吴。吴国多次对魏作战,但都以失败告终。其后。孙和又与孙霸争当储君,内乱不止。曹叡也就越发不将东吴放在眼中。而蜀国又因为诸葛亮之死而有分崩离析之患。如此一来,曹叡统一天下指日可待。曹叡年仅三十岁左右,就有可能完成其父辈终其一生都未完成的事业,难免内心自得。

诸葛亮之死也让曹叡意识到人生的无常,继而产生纵情享乐之心。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志,数次兴兵北伐,然而却在途中去世。诸葛亮这般智多近妖的人物尚且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不禁令人唏嘘。加之魏晋时期的玄学兴盛,人们更愿意放纵本性,追求风流。曹叡难免会觉得生命短暂,应及时行乐。曹叡大兴土木,建太极殿与昭阳殿,又广采众女,纵情享乐。实际上,曹叡执政后期虽然为人诟病,但时期却并不长。诸葛亮去世后仅五年,曹叡就去世了。

曹叡后期行事虽然不是明君所为,但就他整个执政生涯而言,曹叡此人还是值得称道的。他监制了《魏律》,平定了鲜卑,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若不是后期诸葛亮之死让曹叡陡然堕落,他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邓海春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魏青龙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后世有人认为魏明帝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


这种说法个人认为并不是很准确且有道理。

234年之后的年月,比如青龙五年(237)曹叡曾经大营宫室,这从儒家的观点看确实是帝王的惭德,但是在太和六年(232)九月,曹叡就『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没有证据显示曹叡的变化和诸葛亮的死有关。唯一在时间轴上能够联系上的是,曹叡在青龙三年(235)之后,自三公起如杨阜、高堂隆等朝中大臣几乎都曾恳切谏劝他不要大兴土木,但是他不予理睬,这当然或许和诸葛亮去世引发的曹魏西部边境蜀汉方面给予的持续压力得以舒缓有关,但不能把诸葛亮之死的影响过于扩大。

曹叡的亲生儿子清河王曹冏于226年早夭,繁阳王曹穆于229年早夭,安平哀王曹殷于232年早夭,时间都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因而所谓曹叡在234年之后颓废也不见得和儿子早夭有关,而且此时的他毕竟只有30岁左右,得子不见得无望,广采众女或许也和这个需求有关。

说到底,或许可以说曹叡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前明后昏的变化,也更谈不上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分界线。

曹叡在青龙五年(237)赐死当了10年皇后的明悼毛皇后,固然显得心狠加情绪化,但是早在即位之初,他就遣黜自己的元配、平原王妃虞氏,而如果说曹叡234年之前曾经主持抵御包括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在内的侵扰,那么之后平定辽东公孙渊,仍然可以说是在他的战略领导之下,综合这些,曹叡的统治期前后表现出的个人禀赋能力、个性性格其实还是非常一致的,谈不上大的变化,更与诸葛亮之死无关。



谈古论金


曹叡是魏国的第二位皇帝,其文韬武略,开疆拓土,痛击异族。曹叡在前期为帝时的所作所为,丝毫不差于曹操。但可惜,后期的曹叡性情大变,他的一系列举动使得他前期的英武形象尽毁。更主要的是,他还把司马懿这个冢虎任命为辅佐大臣。

那曹叡为何会前后像变了个人呢?

其一,病情的恶化。有关资料记载,在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的健康开始恶化。虽然史书对曹叡的身体情况就简简单单的一笔带过,但是通过“健康开始恶化”这几个字眼,不难猜测出,曹叡应该是换上了重大疾病。

再通过曹家上下几代的健康情况,可以发现,曹操66岁逝世,曹丕40岁逝世,曹叡36岁逝世,而曹操和曹丕的儿子,大多数都为早夭和病逝。所以,曹家应该携带着某种遗传病史。

曹叡在知道自己得病,并且无药可医后,便开始了放纵自己,大兴土木,招纳天下女子,想在有生之年尽情纵乐。

其二,渴望神灵的保佑。皇帝,是最惜命的一个物种。他们喜怒无常,又渴望长生不老。所以,他们既是最为明智的那一堆人,也是最为荒唐和愚昧的那一小撮人。

在《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曾记载这么一件事,说是在寿春有一农户人家的妻子,自称是天神所派到凡间的使者,应当居住在皇宫中,为帝家(天之子)祛灾辟邪,纳福增寿。而她所调制的符水,只要给病者喝下,都能痊愈。

曹叡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认为自己的病终于有救了,便把这个女子请到皇宫中,为她在后宫中大造宫殿,大肆褒奖她的才能,对她十分的宠爱。

因为当时的三国可是流传着很多神仙的踪迹,甚至汉末还流传着三仙,如南华老仙,仙人左慈,以及太平道人于吉,等。这三个仙人在汉末可谓是频频出没,世上流传着各种的小道消息。其中的左慈更是有“掷杯戏耍曹操”的事迹。

所以曹叡听到寿春仙女的这个消息后,十分的激动,并没有过多的怀疑。可惜终究打水一场空,当曹叡病情逐渐恶化之后,喝了这位神女的符水,并没有得到好转,为之大怒的曹叡只能把她给杀了。

其三,大敌已死,功德圆满。诸葛亮可谓是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仇敌。诸葛亮自南阳入蜀后,便大刀阔斧的辅佐刘备,硬是把流浪的刘备打造成一位匡扶汉室的蜀汉皇帝,他的才能一度令得曹家三代人为之头疼。

终于,这位曹家的世敌在青龙二年(234年)四月的第五次北伐中逝世于五丈原,听到这个消息的曹叡终于泄了一口气。因为没有诸葛亮的蜀汉,在曹叡这位雄心大略的皇帝眼里,就是一个软弱的绵羊,随时待杀。

而后,曹叡开始了政治上的变革,以及开始大权独揽。在内发展经济,大事生产,鼓励生育,罢黜庸才,擢拔心向曹魏的有功之人。对外,他任用司马懿,胡遵等人,讨伐蜀国和吴国,甚至是派人刺杀鲜卑首领柯比能,稳定了北疆,同时又讨伐辽东,打破燕军,杀死公孙渊,收复辽东。

总而言之,在健康没有恶化之前的曹叡,可谓是一个雄心大略的皇帝,文韬武略,他的一生功绩完全不低于曹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仅在位13年的曹叡,便病逝于洛阳。


韶华倾梦


大家好,我是白齐光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下面由我来回答

曹叡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庙号烈祖,谥号明帝。曹叡几岁时就展出与众不同的才智。据魏书: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所以曹操选择曹丕也有曹叡的因素。曹操把曹叡当作第三任接班人来培养。于是曹操就经常带在身边,每次朝会商量国家大事都会让他参加。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临终前立曹叡为皇太子。曹睿很少跟大臣往来,所以他继位后。大臣很想知道曹睿咋样。曹睿单独接见了刘晔。刘晔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但必竟曹睿年轻,蜀汉东吴都不把他放在心上。公元226年八月东吴北伐。在公元226年至公元234年曹睿的表现堪称一代名君。面对蜀汉北伐,曹睿亲自坐镇长安。面对东吴北伐,亲御龙舟东征。对外多次打退蜀汉东吴北伐,对内修理内政。东吴名将陆逊评价: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就是说陆逊认为曹睿比曹操更会用人治国,威胁比曹操在时还大。

但是从公元235年开始,曹睿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曹睿开始大兴土木,广选美女。据三国志及裴注: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习伎歌者,各有千数。很多大臣劝谏,曹睿根本听不进去。

但是我认为曹睿只是在这一段时间如此而已,并不是完全的颓废不像明君。之后一段时间曹睿的表现,说明仍然是明君。例如1公元237年诏辽东将吏士民为渊所胁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昼见。2公元237年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在所开仓振救之。3公元238年派司马懿率军征伐四千里外的公孙渊,群臣都反对讲人马太多粮草运输成本太高。曹睿讲:"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司马懿到了辽东,天降大雨。群臣建议召回司马懿。曹睿: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曹睿大兴土木,广选美女的记录在公元235年。之后没有类似相关记录了。我觉得曹睿的颓废就在这一两年,之后就恢复原来了。但我认为跟诸葛亮死没死并有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巧合。何况蜀汉东吴尚在,东吴亦有大规模北伐。(公元236年一次,公元237年一次)蜀汉小规模北伐。辽东也不安份。我认为是跟曹睿的儿子接连早夭有关系。曹睿有三个儿子:曹冏公元226年十月去世、曹穆公元229年六月去世、曹殷公元232年去世。公元232年曹睿也才二十七岁正当盛年,日后也会有皇子。但是三年后曹睿心恢意冷了。据三国志明帝纪:公元235年八月立皇子芳为齐王,询为秦王。曹芳、曹询都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而且藩王儿子,收养在宫中。说明曹睿对自已再能有皇子已经不抱希望。任何一皇帝都想把皇位传给亲生儿子的。所以我认为曹叡在这段时间才会颓废。过了一段时间曹叡接受了现实。

曹睿三十五岁就挂了,我认为也许跟接连丧子之后又没有儿子有关。只能传位于养子。于是沉醉于酒色,色声犬马之中。时间一久把身体搞垮也了。主要还是跟其心态有关。从公元235年至公元239年,短短四年身体就垮了。像汉武帝宁可三天不吃饭,不可一日无女人。一样活到近七十。像阿斗自诸葛亮死后,没人能镇得住他。广选妃子、增广声乐、频游观。一样 活到六十多。


夏目说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曹睿的身份。曹睿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从曹丕继位算起)。年轻时的曹睿相貌俊美,十分聪慧,博闻强识,才能让人惊异。其祖父曹操更是因其的才能对其倍感喜爱。而曹睿在曹丕死后继位前期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但是为何其在诸葛亮死后就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个明君了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从曹睿母亲的死对其的重大打击角度来分析。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传》记载:

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

并且再每次与大臣举行宴会时,曹操都会带着曹睿"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由此可见曹睿在扒拉心中还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继承者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曹操选择曹丕当作下一任继承者就包含了想让曹睿做第三任魏主的意思。


但是为何曹睿在后期又会性情大变纵情享乐呢?如《三国志》所言:

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

因曹丕无子,将曹睿过继给郭后抚养。但曹丕却因郭后诋毁赐死生母甄氏,导致其不得善终。想必曹睿内心也是记恨文帝(曹丕)的。但甄氏死时他尚年幼,面对文帝与郭后毫无抵抗之力,自然会隐忍不发。但当他做了许久的皇帝时,根基较稳,多年的积怨一朝爆发,有此放纵行径亦不足为奇。


第二,从曹睿生活习性、性格改变的角度来分析。

人都是会变的。从前曹睿因郭后对其不喜,未当上太子之时只能时时刻刻小心谨慎,遵守礼仪。以自己的聪慧仁爱来赢得曹丕的喜爱。但曹丕死后,曹睿做了皇帝,无人约束,他的本性自然也就暴露无遗了。大兴土木,广招妃嫔,生活奢侈,不知节俭。而曹魏大臣中大多数人又屈服于曹睿的"王位继承者"的光环,使得曹睿更加放肆。


曹睿其实本人是非常有能力的,不然也不会有率军大败蜀军,逼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功绩。但是在此时与曹魏对敌的蜀汉一大谋士诸葛亮已死,诸葛亮死后,自然削减了曹魏政权的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卡在曹睿嗓子眼里的那块石头也自然就落了地,因此曹睿自然会比之前更加的放纵自我,日益颓废最后成为昏君。


第三,从曹睿的一意孤行不听忠臣劝谏的角度来分析。

由《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可知,曹睿降旨大土木兴建芳林园,而忠臣司徒董上表劝谏之时,曹睿却大为恼怒说:

董寻不怕死耶"。仍下令大兴土木,耗费了国家钱财,导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

这与其之前的面对曹丕时的"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的仁爱表现大相径庭。

而此时的曹睿不听忠臣劝谏,纵情放肆,又怎么会是明君所为呢?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曹睿却下令斩首勇于劝谏敢进忠言的太子舍人,让一众臣子寒心,之后又怎么会有人再为曹魏的安危所担忧呢?


第四,从曹睿身体状态不好,有可能预见到来日不多的角度来分析。

据《三国志》记载我们不难知道,曹睿继位时年仅12岁,而其在位后期又大肆甄选民女。虽然此时曹睿正值壮年,但却因为其的骄奢享乐身体早已被损坏,之后再加上曹魏连年征战,国力不如以前,国库也面临着空虚,大臣们又纷纷的给曹睿上折陈述其中的弊处,导致曹睿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而其之后却愈来愈放肆的行为也昭示着他并没有听从忠臣义士的劝告,变得越来越颓废,越来越失去民心。此时的曹睿或许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不再像他年幼时有那样谨守礼法,一心为民,想做个贤明的君主了。而诸葛亮之死更让曹睿失去了压力,不再担心魏国的后路,日益成为骄奢淫逸之人。


由上文提到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曹睿自身其实只有打仗之勇,却无治国之能。他视诸葛亮为生平大敌,而诸葛亮一死,他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变得日渐颓废,最终败坏了曹魏的根基。而纠其根本,曹睿正是失去了军事上来自诸葛亮的压力,才会变得如此昏庸。由此观之,压力即是推动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正是有压力的推动,我们才能不断的前行,风雨无阻。

你是如何看待曹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其实曹叡和孙皓很类似,在上位之初走的都是明君的副本,但走着走着,这性质就变了。今天逻辑文史姨不想从“国际形势”分析他们的变化,咱们就从二人少年的经历开始聊聊吧。

孙皓本没机会当皇帝,但无奈孙休短命,又无合适的继承人,所以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又被扶正。孙和也是个可怜的人,排老三的他本来也可以无忧无虑的当个小“藩王”安然的过一生,但是二哥孙虑与大哥孙登先后病亡,孙和就成为了孙权最合法的继承人。但孙权估计怕孙和也有个三长两短,所以就给了四儿子鲁王孙霸同样的培养模式,渐渐地,孙霸有了其他想法,就开始公然和孙和争夺太子之位,一时间东吴内部大乱。二宫争斗也牵扯了超多的人,最终孙霸被杀,孙和被废,大位归在了孙亮手里。

也就是说,孙皓的童年,并不幸福。孙和本为太子,却一再的被怀疑,被孤立,孙皓可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所以等到他上位后,估计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复仇,可仇人都被孙休叔叔清理的差不多了,那么从小没怎么受过恩宠的他在大成之位自然要尽可能享受。为了让自己的地位稳固,孙皓自然在尚未初期还是遍施仁政的,等到自己的地位巩固后,一个贪淫,嗜杀的孙皓,就出现了。

孙皓有多残忍这里不一一叙述,有分享见奇葩的事儿吧。孙皓不喜欢别人直视他,谁敢看他就挖谁眼睛,所以在上朝时文武百官都低着头,一副参加追悼会的感觉…

而曹叡,也有着和孙皓类似的经历。

我们知道曹叡的母亲是甄氏,起初是袁家的媳妇,后被曹丕所纳。咱们不要怀疑曹叡的DNA,人家就是曹丕和甄氏的孩子无误。甄氏是个才女,身上有着文人的特有的那种忧郁,但曹丕是帝王,有个三宫六院很正常,渐渐地曹丕对甄氏有所冷落,甚至称帝后都没有把他带回许昌,而是更宠更为机灵的郭女王。于是甄氏就发出了抱怨,但我们不知道甄氏究竟抱怨了什么内容能让曹丕将其赐死。并且曹叡也不再受曹丕的疼爱。此时曹叡也十七八岁了,在那个年代不算是小孩了,我想对于他父亲的做法,曹叡是不能理解的。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曹叡还是上位了,上位之初任人唯贤,大肆放权,等到时局稍微稳定点后,曹叡就大兴土木,广采重女,最终年纪轻轻就倒下了。所以曹叡的变化,多少也和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这种以欢愉的方式去弥补童年阴影,医学上有个专有称呼叫啥来着我忘了。


悔不该耽于逸乐,至有今日…


逻辑文史游


曹叡在诸葛亮死后,表现的确没有之前那么亮眼,但是这也反应出了一个问题,曹魏政权比之前稳定多了,但是曹叡真的就变得颓废了吗?这不叫颓废,这叫放飞自我,穷奢极欲,唐玄宗和万历皇帝那两个才叫颓废,从曹叡一生的执政表现来看,他是一位明君。

曹叡在公元226年继位,这时的曹叡才22岁,他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君主,他面对的局势并没好到那里去,诸葛亮一心想辅佐刘禅,光复汉室,先后五次北伐;孙权在南方虎视眈眈。不过好在曹叡也有司马懿,陈群等人辅佐,曹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抵抗住了孙权的入侵,诸葛亮的北伐,又平息了鲜卑叛乱,稳定住了曹魏政权,就此而言他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曹叡画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叡在军政上善于谋略,能听取大臣们的谏言,这些是他相比其他帝王优秀的地方,而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这是他生活的缺点;大兴土木,耗费人力这是他执政的问题。他的这些问题和诸葛亮的死并没直接关系,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的,而曹叡开始大兴土木是在公元235年,这一年曹叡一直奉养的郭皇后死了,所以郭皇后的病逝和曹叡的变化可能关系更大一些。

三国鼎立形势图

郭皇后并不是曹叡的生母,曹叡的生母是甄夫人,但是甄夫人得罪曹丕,被曹丕给杀了,曹丕后来就让曹叡奉养郭皇后,所以曹叡最初对此事十分不满,但是为了皇位也只能忍了,并且表现的很恭敬。也许在这之后的十多年,曹叡和郭皇后的关系有了很大转变,所以在郭皇后活着之前,曹叡在生活上穷奢极欲,但是始终还是有所收敛的。而郭皇后死后,曹叡便不再顾虑,先后修了洛阳宫,太极殿等等。

曹丕画像

如果我们非要把诸葛亮的死,与曹叡的变化拉上关系,那么诸葛亮的死让曹叡,乃至整个曹魏政权都放松了警惕。要说对曹叡威胁最大的,那么不是孙权,也不是鲜卑,一定是想要光复汉室的诸葛亮,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来看,也的确对曹魏政权构成了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曹叡是不具备大兴土木的条件的,因为外患还没排除,而诸葛亮一死,蜀汉就不用畏惧,而孙权在诸葛亮死后,也动过北上的心思,但是很快就失败了,所以诸葛亮一死,曹叡的外患就暂时排除,从而开始大兴土木也就不奇怪了。诸葛亮画像

其实,不只是普通人,对于君王也一样,压力会产生无限的动力,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当制约我们的因素消失了,推着我们前进的压力消失了,人也就会慢慢的放纵,或消沉。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