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韩国为什么最先灭亡?

追随历史的脚印


韩国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原因有二:

①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②韩国接壤秦国,离秦最近

在秦始皇正式登基并铲除嫪毐、李斯两大集团之后,他开始走上了他的统一之路,想要统一就必须得灭掉六国,于是他便开始从韩国最先开刀。



韩国,它不同于如秦、楚等国家,它不是周朝初期周武王亲自分封的诸侯国,它出自于晋国,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康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再说秦始皇,他的统一路必然困难的,那他想统一就必须要先吞掉一部分弱国,然后再去攻强国。

如果我们看一下战国时期的地图的话,我们可以发现韩国很适合作为秦始皇的第一个第一个目标,因为韩国它又弱,离秦国又近。

我为什么说韩国是弱国?

战国七雄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成功的变法,而韩国没有,身边同自己一个起跑线上的国家都逐渐变强大了,而韩国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还怎么比。



其实在刚刚瓜分晋国时,韩、魏、赵三国的实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没过多久,魏国就率先称霸,魏国衰弱后,赵国又强势崛起,在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与强秦争锋的关东首强。

反观韩国,它从未改变自己的跟班角色。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国的地盘有点小,并且还被三大家夹在了中间,比如秦能灭巴和蜀,楚能吞吴和越,韩国只能盯着晋留下那一亩三分地或者搞一下偷袭什么的,如果它学秦国他们去攻打周边中小国的话也不现实,因为它边上没有其他国家了。

难不成要它从秦楚魏选一家决战?这不现实。

韩国离秦近

上文也提到了韩国的地理位置,韩国处在秦楚魏三国中间,确实很尴尬。



也是因为韩国有如此地理位置,秦始皇才会第一个进攻韩国。

因为如果灭了韩国之后,原韩国地区占领后,他可以继续巩固自己的实力,不会因为秦国和战利地相距太远,而跟不上粮草。

并且还可以让秦始皇有更多的选择,他可以选择北上打赵,或者东进打魏。

所以,对秦始皇如此有利的韩国,他怎么会看不到呢?


斌哥居丹霞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最没用存在感,它先于其他五国被秦国灭亡,有其必然性。下面,小牛就为你分析一下。


一,韩国在七雄中面积最小,人口也在最少之列,综合国力最弱。

韩国位于北纬35°、东经113°交点以南地区,正处天下之正中。它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200万,境内还有东西周两个小朝廷,这个规模在战国七雄中是属于最小的。韩国国土虽然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但是在战国时期,那里水灾频仍,水利设施不足,经常发生河流溃堤和洪水外溢的现象,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发生粮食匮乏的情况。农业基础先天不足,使得韩国经济规模偏小,综合国力偏弱,在七雄中竞争力最差,最没有发展后劲。

二、地缘政治环境恶劣,韩国接替郑国,又成了四战之地。

韩国处于天下正中的位置,放在今天可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在先秦诸强争霸的背景下,这反倒给韩国带来了麻烦。通向东西南北方向的通衢大道穿境而过,韩国是逐鹿中原的队伍必经之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缺少天然屏障,国土狭窄,也没有什么战略纵深。敌人一旦攻进来,便可以长驱直入占领全境了。韩国四周有秦国、楚国和魏国这三强,始终处于强大的外力威胁之下。它的西面就是最强大的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以来,秦国一直奉行着向东扩张的基本国策。秦国不仅堵住了韩国向西发展的路线,而且把韩国列为其统一天下过程中首选的鲸吞对象。韩国的南方面对的是二号强国楚国,楚国也把韩国一带作为自己入主中原的跳板,早有吞并韩国的想法。北面则是魏国,魏国与韩国同属三晋,可战国时他们彼此之间如寇仇一般,战事不断。灭掉郑国后,韩国移都新郑,继承了郑国的衣钵,也把四战之地的风险继承下来。想当年,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国秦国,曾为争夺在郑国的利益大打出手,爆发了著名的崤之战。占据天下正中后,韩国在七雄争霸中风险越来越大。秦国向东横扫六国时,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韩国。

三、基本国策反复无常,没有信用,没有朋友,四面受敌。

徐州相王后,韩国也跟着齐魏等国称王。但是,国王的称号没有使韩国君臣振作起来,建立一番事业。他们反倒浑浑噩噩,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信心,没有清晰明确的基本国策。宣惠王时,正赶上秦国有了一个强势国相张仪,从此后,韩国凶多吉少。韩国遭受秦国入侵,君臣们不是想着积极抵抗,而是异想天开地在秦楚之间做危险的游戏,幻想与秦国连横来对付楚国,企图利用秦楚矛盾而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韩国之举招来秦国无情的报复,韩国期待着楚国如约派来救兵,可望眼欲穿,也不见楚军一兵一卒。韩国有苦说不出,不得不乖乖地送出太子仓,到秦国做人质。韩襄王时屡屡遭受秦人入侵,可是,韩国像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似的,秦国越虐韩国,韩国就越跟定了秦国,去攻打楚国。此后,韩国在确定太子人选时,向秦楚齐魏等国敞开,任由他们插手韩国继承人问题,将内部事务国际化公开化,丢尽了国家的颜面。

四、割地赂秦,饮鸩止渴。

大敌压境,把屡战屡败的韩国人吓破了胆。一听边塞警报,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组织抵抗,而是该割让那块土地,如何让入侵之敌消消火,以求短暂的安全。苏洵写《六国论》,探讨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用土地贿赂秦国,如同割肉,最后导致灭亡。其实,苏洵的矛头主要就是对准韩国。韩釐王时,先是26万韩军被秦国打败,后是宛地被秦国攻克,后来,索性韩国割让武遂二百余里给秦国。从此后,韩国割地赂秦上了瘾,秦人贪得无厌,要改变游戏方法。他们一片片地蚕食韩国土地已不过瘾了,干脆就开启鲸吞的模式,今日五城,明天十城,越割,胃口越大。到了桓惠王时,韩国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眼看着上党郡保不住了,韩国人灵机一动,换了个贿赂的对象,把上党送给了赵国。后来,在那里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土地割来割去,实在没有什么可割的了,秦人也不耐烦了,直接攻陷了新郑,俘获了韩王安,将原韩国辖地变成了大秦的颍川郡。那一年是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诸侯国。

五、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缺乏优秀的政治人物,君无圣君,臣无贤臣。

在韩国短暂的历史中,没有出现卓越有为的国君,这是韩国之大憾。称王之后,宣惠王、韩襄王、韩釐王、桓惠王、韩王安,走马灯一串,可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如一个,根本没有人可与秦孝公、齐威王相提并论。没有贤君,韩国贤臣也少。早期出了一个国相申不害,治理韩国十四年,举国大治,秦国等强敌不敢对韩国用兵,这段时光成了韩国美好的历史记忆。后来,公仲担任国相,他净给宣惠王出些不着调的馊主意,要么割地,要么连横,使国家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可怕局面中。看到祖国处在如此危难之中,有一个贤人为此忧心如焚,他就是韩非。韩非是韩国公子,多次向韩王进谏,主张修明法制,富国强兵,却不被采纳。后来,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说难》《五蠹》,感慨万千。为求得这样一个贤人,嬴政下令发兵攻韩,终于如愿,韩非也带着遗憾,永远告别了祖国。


懿头牛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以下是我的观点。

导读

我们都知道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那韩国怎么出现的呢?

1.韩国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

那为什么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先灭亡的?

1虽然韩国成为诸侯国的身份,但是所处的地理实在很尴尬,韩国地处中原,东部和北部被魏国包围,西部与秦国接壤,南部与楚国隔江相望,基本是没有扩张领土的空间,所以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疆域是最小的。

2.正是因为土地有限,缺少发展空间。导致韩国不仅强盛的时间短,还在后来成为其他六国的"欺压"对象。例如马陵之战是的结果。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晚年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各国的缓冲地。

3.最后的结局

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在前230年,韩国军队屡战屡败,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以上就是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爱历史的方同学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市的下辖县级市),韩国灭亡。韩国在东方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以下具体说明。

先天不足

我们知道,韩国源自于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得到了河东地区,河东是开发最早的、最肥沃的区域,拥有晋西南,渭北平原这些产粮地,这也是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天下的重要资本;赵国得到了太原盆地,之后又得到大同盆地,还有河北山麓一块,虽然比不上河东之地的肥沃,但战略位置极佳,也算差强人意。

而韩国并没有分到出名的产粮之地,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上党高地和宜阳铁山,上党高地地势险要、俯瞰四方为兵家必争之地,后面秦赵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争夺此处,而宜阳铁山加上韩国掌控先进冶铁技术,使得“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表面上看这两处是韩国的优势,但有实力才能发挥优势,没有实力就只能是取祸源头,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国的上党和铁山都是引得四方觊觎的宝物,而韩国自身又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来充分发挥优势,于是就只能在不断的战争中逐渐消耗国力,走向灭亡。

地理位置

这个也可以看成是三家分晋的后遗症之一,本来晋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能够成为和齐楚并称的超级大国,靠的就是自己的国土面积、人口这些硬实力。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实力一分为三,赵魏韩每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及晋国,仍处在中原四战之地,并且平白地多出了两个邻国。

这其中以韩国的地理位置最差,北边是战国首霸魏国,南边是战国账面实力最大的楚国,西边则是后起之秀秦国,这三个国家都是好战分子,韩国的日子可想而知。韩国的四周都是强国和大国,这让韩国无法扩张自己的疆域,反而要面临被进攻的压力,其战略空间被明显压缩。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韩国正好是秦国东出的第一站,秦国想要统一天下,采取的是远交近攻之策,首先扫除的必是韩国。与之相对应的是,齐国离秦国最远,因此是秦国一直结交的国家,因此在六国之中最后灭亡。

没有战略纵深

同上面的地理位置一脉相承,由于韩国的战略空间被几个强国不断压缩,使得韩国向四方都无法拓展领土,因此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国土战略纵深。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国都曾先后被吴国、秦国攻破,虽然元气大伤但仍能复国,苟延残喘,就是因为楚国土地太过广袤,哪个国家也无法一口气将其全部消化,因此楚国可以东山再起。

历史上的沙皇俄国和苏联,被拿破仑和希特勒打得一溃千里,但人家国土纵深太大了,打着打着法国和德国就没有后劲了,但俄罗斯还可以继续诱敌深入,最终拖垮了这两个军事强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就是战略纵深的重要性。

韩国由于没有寰转的余地,因此秦国稍微一发力,就灭国了。

变法不彻底

战国时期除了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外,实际上在这之前魏国曾有李悝变法,楚国有过吴起变法,之后有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商鞅同一时期的韩国也曾有过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也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在法家三学说中,商鞅强调“法”,慎到强调“势”,而申不害强调“术”的作用。所谓“术”简单来说就是君主统御臣下的手段,当然申不害的“术”也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

总的来说,申不害变法虽然使得韩国短暂强盛了十几年,但他的理论学说主要是为了增强、巩固君主的地位,而且太过于依赖君主个人,韩昭侯和申不害一死,韩国又迅速衰败了。相对于秦国、赵国、魏国等国的变法,韩国的变法具有不彻底的问题。并且,对于军事上没有彻底变革,加上缺乏名将的率领,韩国在军事实力上可以说是战国最弱的。

综上,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灭亡的,可以说是先天的底子不好加上后天人为改变不够的必然结果。


大黄扯点历史


秦始皇十年统一战争前韩国被蚕食只有一个郡的面积了!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进入战国时代,魏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还有秦国都曾经先后强大,唯独韩国没有特别出彩的表现。

韩国坐拥三川之地,盛产铁器,在七国之中韩国的铁质武器装备首屈一指。韩国的君主也曾经想要强大,于是进行了著名的申不害变法,但最终却在战国首霸魏国的军事打击下以失败而告终。




魏国霸权衰落,紧接着就是更为强大的秦国崛起。韩国地处在秦国东进的咽喉要道之地,于是成为秦国的主要打击目标之一。

在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之前,秦国的历代君主通过持续的打击不断的蚕食韩国的领土。尤其是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之下,韩国的生存空间被大大的压缩。于是在韩国灭亡前的三十年间,韩国的主要策略是依附秦国。



以肉喂虎狼,岂能是长久之策?在夹缝中生存的韩国最终被虎狼之秦所灭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公元前230年,先投降秦国的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灭亡韩国,设韩地颍川郡。

综上所述,韩国在六国当中第一个被秦所灭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韩国朝野上下依附秦国的战略方针更是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亘古怀念说史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

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

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韩,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这就是中原的韩国,也就是后来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故国。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颜老师聊历史



韩国本来就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国家,他的存在就是六国的悲剧,是秦国的运气。韩国占据着秦国出函谷关攻击六国的咽喉地带,但是韩国国力却很弱,自己完全无力守住这个地带。所以,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可以压制住秦国,而三家分晋之后,秦国初函谷关就畅通无阻了。

不仅如此,从韩国立国之后开始,直到灭亡的二百多年里,除了极少数时期之外,秦国几乎始终保持着对韩国有节奏的攻击,差不多每十年左右,秦国就会进攻韩国一次,这也可以说是秦国季节性,规律性的收割韩国,就像割韭菜一样。


在这期间,韩国一开始曾经试图依托魏国和赵国的支援来抵抗秦国,但是后来却认为自己在为秦国和赵魏两国打仗做战场,所以想投机取巧,也就是被仗义的连横之说所欺骗,来说贿赂秦国,以避免秦国的不断攻击。但这并没有什么用,秦国最后还是率先灭了韩国。

所以说,让韩国独立成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无论是魏国吞并了韩国,还是赵国吞并了韩国,再依托本国的国力来抵抗秦国,都会好得多,都不会让秦国那么轻而易举的就突破崤涵一线,但不幸的是就是韩国存在,而且始终保持着独立,这是六国的大不幸。


也是因为韩国保持着独立,但是却又无力自己独立抵抗秦国,所以韩国如果受到秦国攻击,赵魏两国就因为唇亡齿寒,必须全力救援韩国,把秦国打回去,否则自己也很危险。这样,秦国每次周期性的进攻韩国,不仅可以收割韩国,而且也是在收割赵魏两国。

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体现了这种局势。要么韩国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要么就是割让给赵国,但割让给秦国,秦国就可以随时进攻赵国,所以赵国权衡利弊,接受了上党郡,并且出兵抵抗秦国,结果是一败涂地,不仅韩国失去了上党郡,赵国也被秦国一战消灭了四十万人。


萧武弹史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首先称霸,魏国之后秦齐互霸,楚国是老牌强国,赵国后期胡服骑射异军突起,燕国也在燕昭王的带领下曾短暂强盛,只有韩国在七雄中一直弱势,直到最先被秦灭亡。

先天不足

韩国和魏赵一起在三家分晋后建国,晋国一分为三后实力大幅削弱也是必然,在地缘上赵国在北方处境略好,而魏韩两国地处四战之地,处境十分艰难,这时候已经不和春秋时期一样国家林立,已经没有了那么多小国当缓冲地,所以很容易四面受到攻击,大大限制了发展。

错过发展最佳时机

魏韩两国地处四战之地,魏国魏文侯首先看到了危机,并首先在魏国进行变法,使得魏国称霸诸侯近百年。

与魏国相同处境的韩国被魏国领先后,可谓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虽然韩国有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但这时齐魏秦楚已经崛起,各国已经容不得韩国发展,韩国也只能做齐国围魏救韩的炮灰了。

四面受敌

在战国初期各国内部相对都比较混乱,无暇争霸,魏国也趁机建立霸业,不过随着秦齐楚等国纷纷觉醒,四面受敌的劣势也显现出来,稳坐百年霸主的魏国也很快倒下,霸主魏国尚且抵不住四面受敌,作为魏国小弟的韩国就不必说了。

魏国没落后,齐秦开始争霸,魏韩两国成为了齐楚两国的缓冲地,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更难发展。

齐国没落后,秦国基本一家独大,这时的秦国开始肆无忌惮,韩国也成了秦国东进的第一打击对象。在之后秦国最后的敌手赵国衰落,秦国更加畅通无阻,作为秦国必经之地的弱小韩国首先被灭也是必然的。


小伤聊史


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恶劣,几乎没有发展空间,导致韩国终战国一世,在七雄中的排名都是倒一,倒二。

三家分晋后,围绕韩国的势力中,只有仅剩洛阳王畿的周王室,和被晋楚夹杀的郑国,比韩国弱小。

韩国花了几十年,费尽力气,才趁魏楚交战时最终吞并郑国。

在此之后,除了欺负欺负不能吞的周王室,其余时间就是被四面围绕的魏,赵,秦,楚轮番殴打。

看历史地图,韩国的领土变化,除了与赵,魏交换土地,就只有跟随魏国对楚作战才南拓了一点地。

战国中后期后,强秦露出了它的獠牙,魏国被秦国逼得放弃了西半部,让韩国暴露在秦军面前,秦国要东进必先面对韩国,于是,它的一点点土地,被秦国日割夜削,越来越弱,最早灭亡才是最正常的。


京猪大将军


1.韩国本身就很弱小;

2.韩国两面三刀谁强就依附谁的外交失误。

秦始皇灭韩前的几年秦始皇十二年吕不韦死,秦始皇真正执掌大权,秦国开始开展灭国大战,秦始皇十三年,秦将樊於期攻打赵国,杀了十万赵军,秦始皇十四年,樊於期继续攻打赵国,但赵国调来了李牧,李牧不仅挡住了秦军攻势,并且反杀十万秦军,樊於期逃亡燕国。

秦始皇十五年,秦军再度分南北两路攻击赵国,仍被李牧击败。秦始皇十六年,韩国灭亡。

韩国的自保之道

在秦始皇十三年时其实韩国已经投靠了秦国将近三十年,韩国平时要给秦国上供,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但韩王仍旧感到惴惴不安,他看到樊於期灭杀十万赵军之后,派韩非去秦国工作,希望通过韩非做秦国内部工作保全韩国。韩非也努力了,但无奈没有成功。

秦始皇十四年,韩非给秦始皇上书说秦军要先灭赵的原因是韩国虽然弱小,但多年来为了自保做了很多准备,秦军不一定能够一战而下,一旦秦军被韩国阻挡,那么赵国就能从魏国、齐国获得帮助,这对赵国是好事,但对于秦国的统一大业很不利,不如先攻打赵国,并同时安抚魏国,使得赵国没有外援,灭了赵国之后就能传檄而定韩、魏等国。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对此持不同看法,李斯认为韩国虽然已经投靠秦国,但韩国是因为秦国强大而不是因为秦国仁义才屈服于秦国的,韩国所在地正好是秦军东出的关键地点,秦国如果先攻赵,那么韩国就是秦军的心腹之患,随时可能叛秦助赵,秦军为了安稳也一定要先灭了韩国,然后攻击赵国。

此时恰逢李牧灭秦军十万,韩王一看赵国有这么大本事,立马变脸投降了赵国,并要和赵国结盟,此时秦国内部对于先攻赵国还是先攻韩国还没有定下来,李斯为了争取韩国亲自出使韩国,但无奈韩王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不见李斯,李斯上书给韩王,一番软硬兼施仍旧不起作用。

韩国的灭亡

秦始皇十五年秦军进攻赵国失利,似乎韩王的选择没错,但韩国内部有明白人,赵国虽然胜了秦军,但已经是强弩之末,赵国并不能作为依靠,所以秦始皇十六年韩国的南阳郡守腾投降了秦国,秦国也就顺势任用腾做内史,并借着腾熟悉韩国情况,第二年让腾进攻并灭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扫清了秦国的心腹之患。​

韩国最为战国末期的弱国,为了自保首鼠两端,先是投靠秦国,一看秦军失利,立马又转向赵国,秦始皇看到韩国的善变,而韩国又占据关键地点,确实是秦国东出的心腹之患,李斯所言不差,也就借势最先灭了韩国,然后专心对付赵国了。

韩国最先灭亡印证了李斯的判断,韩国自身实力弱小,但又不能专心于一主,看不清形势,所以最先被秦国灭了,否则未必不可能成为和卫君一样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