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毛文龙活着,皇太极还敢发动己巳之变吗?

一德格天1


导读

毛文龙就算是活着,皇太极依旧敢发动己巳之变。毛文龙在明末抗击后金的将领中,对后金的威胁并不是最大的,像袁崇焕、熊廷弼、孙传庭、孙承宗等等这些将领才是后金最重视的对手,但是毛文龙确实也在抗击后金战争中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是1629年十月至1630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了明朝在宁远、锦州的防御阵地,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京师(今北京)。


明廷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皇太极进攻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援军军心动摇,总兵祖大寿还师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

1630年初,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四处掠夺人口、牲畜、粮食等以壮大自身实力,最后皇太极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毛文龙的一生

建立敌后根据地

毛文龙王化贞手下的练兵游击,天启元年五月,在明朝辽东失守后,他受命于危难之时,率军二百余人前往辽东沿海地区, 占据了皮岛,旅顺及沿海诸岛,在辽东沿海地区为明朝开辟了第二战场,目的是牵制后金对辽西的进攻,并威胁后金的后方,使后金陷入两线 作战的不利境地。当时王化贞闻听镇江捷报,视为奇功,上报朝廷,毛文龙被授为总兵,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宝剑,于皮岛设军镇,又称东江镇是抗金后金的战略基地。

毛文龙的功绩

其实毛文龙最大的作用就是牵制后金, 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地理位置是非常优越的,而且后金水师力量很薄弱,但是毛文龙当时有着强大的水师,所以每当后金举族入关掠夺时,就不得不考虑,自己老巢的安全。尤其后金还是很弱小的时候,毛文龙没少在后金的腹地破坏。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后金掠夺的内地人口和辽民,对于明朝还是很有认同感的,经常配合毛文龙的敌后活动,以至于后金对领地内的汉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

党争严重导致毛文龙死亡

明朝后期党争非常严重。以至于前方将领发挥不出战斗力,甚至是带兵将领也参与党争。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毛文龙前往迎接。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语多傲慢。袁崇焕便以邀毛文龙观看将士骑马射箭为名,将毛擒获,数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

毛文龙死后,虽然袁崇焕将皮岛将士二万八千人置于自己的统辖之下,然而许多将官都是毛姓的毛文龙亲信将官,无论是眀廷还是袁崇 焕,都不能真正地控制他们。毛文龙死后,部下人心涣散,分崩离析,各部开始互相攻杀兼并,最后投降后金了。

总结

后金之所以能够取而代之明朝,并不是一口气吃成胖子,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这整个过程中,并不是某个将领或者是一地的得失,而是实力的原因,一个迅速变强,一个迅速孱弱此消彼长最终明朝被后金取而代之。

我是观史闻趣,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感谢您的评论、转发、收藏谢谢!


观史闻趣


毛文龙所在的皮岛,应该是对辽东岛屿最早的开发,毛文龙在,则朝鲜方面就有了依靠,便能够全力抵挡清朝的进攻,这对清朝具有相当大的消耗。

同时,毛文龙无论是为了军功,还是为了明朝的战略,经常袭扰清朝腹地,令清朝疲于应对,无法集结大军长途远征,因此毛文龙之死,令清朝可以全力攻明。

清朝入关的火器部队,除了由朝鲜充当外,重要的就是收编毛文龙部,如清代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定南王孔有德等,为清朝攻城拔寨出力颇多。

毛文龙能够自行生产火器,麾下将领也对火器使用熟练,所以才能够屡次对清朝造成威胁,与朝鲜和关宁形成掎角之势,被清朝视为心腹大患!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却并未处理好皮岛部将的安置问题,虽为朝廷节约经费,却令内部瓦解,所以,毛文龙不死,清朝在攻城战上处于绝对劣势,无法对明朝腹地造成威胁!


多臻贵


有什么不敢的

毛文龙虽然死得有一些冤枉,但他本身也不是什么明朝的忠臣,并非类似岳飞一类的人物。他的死虽然有争议,但袁崇焕也没有到秦桧那样的地步。

毛文龙当年在满清与明之间首鼠两端;

你只要看看,毛文龙一死,他的部下,几乎都投靠了满清,日后的三藩,尚可喜、耿精忠都曾经是毛文龙的麾下,毛文龙死后,他们投降满清。

就算毛文龙是冤杀的,袁崇焕不对,他们也可以找明廷主持公道,没听说岳飞被杀,岳家军整体投敌的。可见袁崇焕杀毛文龙虽然并不正确,但你要说毛文龙到底有多么对明朝忠心耿耿,却也是说不上的。

毛文龙当时的位置,他的存在是对满清后方的一大威胁,有很重要的战略作用。

但毛文龙的死和他的部下,是否投降没有直接的联系,有这样的一群部下,毛文龙就算在,做个吴三桂也不是不可能。

但毛文龙确实也有冤枉的成分,毕竟袁崇焕能斩杀毛文龙,说明毛文龙在整体上还是偏向于明朝,你让皇太极去毛文龙那里斩杀他试试看。

毛文龙的存在是满清背后的一根刺,是对满清的一个威胁。但作用也仅仅就是这样了,从后来他部下投降看,说他没有和满清早有联络,说出去都没人相信。

毛文龙如何动,恐怕就是看满清和明朝谁给的利益更大,指望毛文龙真的为了大明利益和满清死战,没有太大的可能,如果他能事事听命行事,袁崇焕闲着没事砍他头干嘛。

他的存在,威慑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当时的毛文龙几乎等于事实上的藩镇。

只要满清给足了好处,指望毛文龙为了大明而消耗自己实际控制的实力,除非他改名岳飞差不多。


叶飘刀


公元1629年十月,正处于明崇祯皇帝全力整顿内政以清除以魏为首的“阉党集团”势力之际,皇太极亲率大军越过明朝边境,趋于明遵化重镇。在攻下遵化之后,皇太极立刻率领八旗铁骑直扑京师。在此危急存亡之际,明廷被迫宣布京师戒严,并向全国各地驻军紧急发送“驰援”的信号,这这就是后金发起的己巳之变。

毛文龙在皇太极后方只是简单的牵制作用,暂有威慑的影响。以掠夺袭扰为主,战斗力并不高。

明朝东江地区是多年经营的军事重镇,毛文龙皮岛之上经营,后金军本不习水性、不擅海战,一直无法解决这个毛文龙这支敌后游击队,毛文龙在皮岛和他的部下与宁锦的明军遥相呼应,对后金进行牵制。东江军镇在辽地威胁后金的京师,当时后金相对于大明来说还是国力不足相当弱小,后金不能把全部兵力收拢集中在正面战场,对明军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还要防止毛文龙的偷袭,也不敢将兵力全部带走,当后院失火的时候还必须及时回防,否则多年的根基盛京沈阳也将受到威胁,这是皇太极比较忌惮的事情。但是袁崇焕以一己私欲十二条罪状斩杀毛文龙,毛文龙一死,虽然东江军事重镇还在,间接导致削弱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防御能力,从此后金辽地失去了东江这个后方牵制,便可以集中精力东征了。

毛文龙不死恐怕皇太极也会发动己巳之变,只是早晚问题,因为蒙古诸部的联合,实力壮大,反而毛文龙的威胁变小了。

因为1627年北边蓟辽边外蒙古内部发生军事冲突,1628年让明朝北边战略部署发生了突然恶化,原本中立的蒙古诸部投进了后金的怀抱,在这种局势下皇太极已经想到绕开山海关防线,联合蒙古诸部,从蓟州攻入关内。

其实翻阅下历史资料,不难看出“己巳之变”爆发前皇太极已经有了战略方针,合作部署。

  • 1628年2月皇太极对蒙古用兵
  • 1628年9月皇太极与蒙古各部会盟,
  • 1628年-1929年6月皇太极蒙古频频用兵
  • 1629年7月袁崇焕滥杀毛文龙
  • 1639年10月金兵分三路攻明

在这一年时间里皇太极不断对蒙古用兵其目的便是给后金的八旗铁骑腾出一条能够避开山海关防线直通京师的进军路线,皇太极想到了可以绕过一直无法有效突破的关宁锦防线,直接取道蒙古进攻大明京畿地区。


风情渐渐依旧


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军队绕道蒙古草原,由喜峰口寇关,一路烧杀抢掠,兵临北京城下。引发了朝野震动,之后,崇祯下令收押了袁崇焕,这就是史称“己巳之变”。

一,袁崇焕经略辽东

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二,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三,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袁崇焕》

(剧照袁崇焕)

1,杜绝奸细。

袁崇焕因宁远大捷得到崇祯青睐,二次起复后,即出任督师一职。他生性谨慎,这一点在宁远之战时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详细研究过努尔哈赤的攻城战,基本是用内奸从内部打开城门的,所以他坚守宁远城的时候,特别派程维楧下死力杜绝内奸。

2,步步蚕食。

复起后,他对后金采取的战略是:步步为营,偷偷抢修大凌河城、小凌河城、右卫屯堡,加筑锦州。这是一种稳打稳扎的笨办法,曾国潘在南京攻打太平天国时,就是用这种战略。可惜,大小凌河城还没筑城,皇太极就率兵来发起宁锦战役,令其功亏一篑。

3,扬长避短。

袁崇焕清楚明军擅于守城,弱于野战;后金军全体骑兵则擅于野战,弱于攻城。故其扬长避短,避免与后金野战,只依靠城墙和大炮、火器来退敌。

二,皇太极的困境

皇太极以不明手段上位,初登位时,存在“八王共治”局面。皇太极手中实力偏弱,他的正黄旗人数不足20牛录。代善两红旗却有55牛录、阿敏镶蓝旗61牛录,各占后金国牛录约四分之一,加上莽古尔泰正蓝旗22牛录。在此情况下,皇太极急需立威收权,以坐稳汗位。

(皇太极)

在经过准备后,1627年,皇太极发动了宁锦战役,皇太极想的很美好。因为此举可一石三小鸟:1,转移后金高层矛盾,借战争收军权,历史上屡见不鲜了。2,名义上为报努尔哈赤之仇,实际是收拢军心民心。3,还可消耗其他旗主的实力。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各旗主为保存实力,不怎么肯进攻明军,皇太极只得捏着鼻子,亲自带阿济格上阵。因此战役,皇太极饮恨宁锦城下,军权不但收不回来,还折了自己一些人马。甚至因战败使其声望大损。

上(皇太极)欲击之,三大贝勒均谏止……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阵殁,上临其丧,哭而酹之……六月己亥,攻锦州,值天溽暑,士卒死伤甚众。庚子,班师。丁未,上还沈阳。——《清史稿本纪二》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皇太极,回到后金国内后,更是雪上加霜,因为遇上了大饥荒,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吃,近百万人大饥荒,饿到人吃人的地步了。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满文老档之三》

(大饥荒)

皇太极在这个情况下,虽然极力赈灾,东边压榨朝鲜,西边攻打、逼降蒙古部落,然而战利品对于国内局势依然是杯水车薪。

形势所逼,为缓和国内饥荒,也为了通过战争收权,再有找回在宁锦城下丢的场子。他在打通蒙古草原后,学蒙古人入寇,就成了理所当然了,因为蒙古人经常入寇边关,所以明朝才设九边兵镇。

三,毛文龙的牵制作用

毛文龙以200兵力开创东江镇,不可谓不勇猛,开镇后,时常袭扰后金,得到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大力扶持。官职也不断水涨船高。他也在东江镇不断的收拢辽东难民、逃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与朝鲜后金做生意,朝廷也因他孤悬海外,允许其便宜行事。

(毛文龙)

就在大明朝廷上下以为有名将出世的时候,天启三年,一封奏疏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争论,以及上司袁可立被部下毛文龙联合言官攻讦,导致袁可立被去职。因为这封奏疏,袁可立不相信,要先核实再上报,然后,就招了毛文龙的恨。

奏疏原文:《天启实录》记载:“三年十月辛酉(初四),平辽总兵毛文龙塘报:奴欲西犯榆关,遣师渡江,以伐其谋,暗置空营,更易旗号,于是有满浦、昌城之捷,斩获奴级一百三十八颗,获奸细四人,及夷器等物。奴耳目乱于梆声,手足触于地炮,东西奔命,人马饥疲,自相践踏而死者二万余人,马三万匹。”

此奏疏系毛文龙虚报冒饷的,不知是为了全岛军民还是为了割据,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朝鲜国王也从侧面证实了毛文龙是虚报冒饷。

详情见于《满文秘档选辑》:朝鲜王已复书明帝云:毛文龙在此观望逍遥,军中捏报降人数目、冒领钱粮,朦蔽皇帝,实祸我朝鲜国之鼠盗也。我欲设法将毛文龙执送;否则劝勉其部下之人,将其擒获。

到了后来,毛文龙向明朝廷多次要饷不得满足,朝廷还把东江镇的发饷权给了袁崇焕。毛遂把心思摇摆到后金,欲抱后金大腿。先后致书7次给后金。第四次致书,表露出毛文龙想割据的心思。

详见:嗣后遣使往来,必须详细认明,方保无虑。请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旁夹攻,则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属尔管辖。特此奉闻。——《满文秘档选辑-毛文龙致书四》

(信使)

自从第四封致书后金国后,毛文龙心里已经完全进入了割据状态。牵制作用丝毫无存。为何说丝毫无存,请看满人自己的记载:

乙酉,命留满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防义州,满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防镇江城。并谕李倧曰:“我留兵义州者,防毛文龙耳。——《清史稿-太宗本纪》

这么一点兵力是在1626年,天启6年时,阿敏攻打朝鲜得胜后留下的。可见,丝毫无牵制作用了。

结语:所以说,皇太极绕道蒙古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一个靠打劫成性的强盗集团,当他遭遇了大饥荒和内部不稳定时,断粮了,只得再去打劫了,蒙古和朝鲜那丁点资源,对于上百万人的后金国来说,根本不够塞牙缝的。

山海关又有袁崇焕的重兵把守,皇太极只能冒险绕道蒙古草原,而即使毛文龙在世,也是无法阻止的。因为毛根本就不想阻止。而皇太极却不得不去入侵。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如果毛文龙还活着皇太极是不敢发动己巳之变的,只是有满清和明朝之间的实力和战略态势决定的。

一:实力上来看,在毛文龙被杀之前。大明的实力与满清相当,进攻虽然难以打败满清,但是依靠孙承宗构筑的关锦防线,据险而守,满清难以突破。

二:从战略态势上来看,如果皇太极倾全国之兵进攻明朝,那么在皮岛的毛文龙肯定会按惯例偷袭去后方。所以

在毛文龙活着的时候,皇太极不敢虚国远征。

但是当袁崇焕杀掉毛文龙之后,从实力上来看,毛文龙旧部大多投靠的皇太极,使得皇太极实力大增。从战略态势上来看,少了毛文龙的牵制,皇太极这里没有了顾忌,可以倾全国之兵包围北京。



爱国兔


即使毛文龙活着,也无法阻止皇太极发动己巳之变。

公元1629年,皇太极鉴于明军在宁远、锦州一线防御坚固,难以攻下,决定绕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迂回入关,攻打北京等地,史称己巳之变。这也是后金军第一次杀入关内,在掠夺了大量人口、物资以后安然撤走。

己巳之变对于明和后金影响很大,此后后金多次绕过宁远、锦州迂回入关,不断袭扰关内,不仅通过掠夺壮大了自身,明朝也因为反复失血而日益衰落。明朝原本固守宁远、锦州阻击后金军的战术彻底失败,是明朝的彻底覆没的开始。

由于己巳之变前,袁崇焕杀死了驻守皮岛的毛文龙。而此前毛文龙以皮岛为基地,多次袭扰后金腹地,所以也有意见认为如果毛文龙还活着的话,皇太极不敢发动己巳之变,不过这一看法并不正确。

确实,毛文龙的袭扰战术对于后金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但是毛文龙部在面对后金军时战绩只能算一般,也只是一个袭扰作用而已。此前后金军不敢绕路进攻明朝并非只是因为毛文龙的袭扰,还有蒙古林丹汗的存在。

林丹汗是蒙古汗国的末代大汗,统辖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后来也臣服于他,加上奉他为盟主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也是夹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大势力,在初期其对明朝的威胁还在后金之上。

随着后金的崛起,林丹汗的势力日受打击,逐渐衰弱下去。不过后金夹在关宁明军、皮岛毛文龙部和林丹汗的中间,虽然有内线作战的优势,但是始终不敢长期在外征战,担心会遭到其他两路的攻击。

这一脆弱的平衡随着林丹汗的日益衰落而逐渐被打破,随着科尔沁部倒向后金,内喀尔喀五部被消灭,1627年察哈尔部的奈曼、敖汉也倒向了后金,林丹汗面对后金的压力不得不西迁。后金西面的蒙古各部实际上已经成了他们的盟友,军事压力大减,而且可以从他们的领地上绕路进攻明朝。

所以在己巳之变之前,原本可以牵制后金的力量已经减少了一支,后金的战略态势已经大为改善。

就在1627年初,后金军发起了丁卯之役,由于此时林丹汗已经很虚弱,毛文龙也法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牵制后金军,只能坐视后金军一路攻克义州、定州、平壤等城市,逼近汉城。

在1627年毛文龙都无法有效牵制后金军的攻势,在1629年依附后金的蒙古各部更多,后金实力更强的1629年,即使毛文龙还活着,并且对后金发起袭扰作战,也无法对其造成真正的威胁,皇太极自然不会改变他的进攻计划。

当然,如果毛文龙还活着的话,那么明朝在己巳之变的应对方法会多一些,所以可以说毛文龙之死对己巳之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沉的经远


己巳之变指的是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时期皇太极发动对于明朝首都攻击事件。这一年皇太极率领号称十万大军的队伍从龙井关,洪山口进入关内,清朝的大军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袁崇焕率领关宁军队前来救援,但是被崇祯帝下狱最后杀死,清朝军队久战不胜最后退兵。己巳之变是当时皇太极在击败察尔哈蒙古之后,放弃了从山海关入关,而尝试从另外一条路入关的可能性。这次有二个关键因素促使皇太极发动对于明朝的尝试性进攻。第一个就是守护京师的蓟镇城垣颓坏和兵额缺员。第二个因素是东江镇已经没有牵制后金的作用。

从历史来看,毛文龙的袭扰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威胁。东江镇在毛文龙的统治时期,诚如天启六年(1626年),兵克的薛国观所言:

毛文龙者,以牵制建州为职者也。果能牵制,使彼不敢西来,即不必屑屑然有所擒获献俘功,自昭著于天下。倘不能牵制,使彼无所顾忌而西,纵日擒斩而日解捷,何益于封疆大事哉。

薛国观说出了东江镇的作用,第一能够有所牵制,那自然很好,第二没有牵制,就放在那里,对于后金来说也是牵制。比如在宁远之战中毛文龙做出了东江镇的贡献。他派出易承惠等人从云从山出发,进攻威远营;另一支由将领林茂春、王辅生等率领,袭击海州卫,都支援了宁远战争。在1627年毛文龙焚烧了清朝征讨朝鲜之后留在朝鲜义州的物资。

毛文龙率领的东江镇的士兵从本质上讲并不是明朝的正规军,明朝的正规军在袁崇焕的手下,也就是关宁军队。所以毛文龙的作用也就是牵制,东江镇兵多粮饷少,毛文龙在东江镇的时候经常袭扰后金,这种打游击的方式令后金十分恼火。但是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毛文龙被杀之后,袁崇焕并没有很好的处理东江镇的后事,这使得东江镇失去了牵扯作用,假如袁崇焕当时对于东江镇处理正确的话也不会有后来的这么多事。

袁崇焕在杀了毛文龙之后,把东江镇分为四协,让毛乘禄,刘兴祚,徐敷,陈继盛各自管理,其中陈继盛只是暂时代理东江镇的代理权。作为孤悬海外的东江镇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的话,是很处理当时诸多事宜。以孔有德为代表的人对于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十分不满,他们认为毛文龙完全是无辜被杀。

文龙无罪,横受屠酷

对于这部分人的情绪问题,袁崇焕并没有处理。

此后袁崇焕又把东江镇划分为两协,东协由陈继盛,西协由刘兴治分别率领。但是由于矛盾,以及刘兴祚的战死的消息传递不及时,酿成了东江镇的第一次内讧,陈继盛被刘兴治杀,此后东江镇内乱不断,直到黄龙担任东江镇的主帅,可惜黄龙也不堪大用,耿仲裕联合李应元要杀死黄龙,但是黄龙最后被尚可喜所救。另外一面,东江镇的孔有德,耿仲明前去投奔了孙元化。但是此后孔有德等部发动兵变失败后投奔了皇太极。尚可喜也是东江镇的一员将领。其实相比较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被逼无奈才投降清朝。可以说尚可喜投降清朝之后,东江镇的衰落更加明显,最后清朝攻陷皮岛,东江镇覆灭。

东江镇对于清朝始终是一个威胁,假如袁崇焕处理好东江镇的事物,东江镇绝对是牵制后金的好武器。很可惜这把武器为清朝所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此后都为清朝效命,灭亡了大明。


人者仁义也


公元1627年,明朝在对待蒙古政策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土默特位于明朝西北部。它是反林丹汗的蒙古主力。然而明朝却错误地站在了林丹汗这一边,于是将东西蒙古一起推向了后金。而这个时间,正是天启落水,袁崇焕辞职正好在这段时间。于是明崇桢的大刀向朝廷砍去,这就造成了无人纠正这一错误。而这个时间段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在明崇祯元年,在辽东战役中,明朝大败,明朝的锦州、杏山、塔山等地带全部被后金攻陷。

所谓的“把信使直接献给朝廷”本来就是毛文龙的谎言。真实的历史细节,应该是后金间谍王子登写给黄台吉的信,王子登是后金镶黄旗的总兵统领,而他的身份就意味着他给黄台吉的信加队不可能是假的。阔科是误入了户部的官船,随后被黄中色发现了,于是毛文龙发现事情不妙,就杀了通译马秀才,将阔科送京。

毛文龙一直隐瞒了阔科密使来明朝廷的真相,很明显,当初他与后金交往,绝对不是他声称的是为了诱捕达海,而是另有图谋。阔科到达明京后,毛文龙继续对明朝廷隐瞒着后金潜伏皮岛的最关键人物王子登的真实身份,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后金继续交往。以上就是毛文龙通敌卖国的最真实的证据。

明崇祯三年袁崇焕被迫下狱,本来应该属于毛文龙的百万财富,最后却落到了梁廷栋手中,这是梁廷栋准备控诉袁崇焕私吞赃物的罪证,梁廷栋在给明崇祯的奏折中说得非常明白,这批百万财富本来应该是属于毛文龙的。最后却落到了梁廷栋的手中,后来袁崇焕被人救出秘密联合皇太极发动了己巳之变。

总结

己巳之变是发生在明崇祯大荒之年,且叫停抚赏的必定结局,而且当时的东蒙古必定不会坐以待毙,必定会对明朝宣战。我认为明朝在崇祯二年是绝无可能挡住三面来犯的后金、东蒙古、东江联军的,在明崇祯二年,明朝提前灭亡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无论毛文龙是否活着,皇太极都会发动己巳之变。


公元前


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毛文龙东江镇起到的作用。东江镇的作用主要是牵制和偷袭,在毛文龙时期,东江在野猪皮,皇太极进攻宁远的时候,一次威逼赫图阿拉,一次骚扰沈阳,一次收复金州复州,有效的牵制了满清的进攻,连袁崇焕在杀他的前一年都上奏折称赞东江的骚扰为宁远大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不要说之前的孙承宗和袁可立了,袁可立执掌登來的时候,从来没有和毛文龙闹文武之争。并且光是明廷记载的东江真鞑首级数就在一千多,是辽东之最,也是整个明末最多的。

其次要了解东江的战略作用。东江的建立其实是熊廷弼孙承宗当时的战略,东以东江朝鲜,西连林丹汗,三面相辅相成,在毛文龙未死,林丹汗未西逃之前,这个战略有效的将后金困在了东北,毛文龙的死和袁崇焕改变对蒙政策,其实也就标志着袁崇焕放弃了前两任的政策,但他却没有拿出新的政策来制约满清,这才使得满清吞并东蒙古,灭了东江,有了打通蓟镇的资本。

所以我认为如果毛文龙不死,皇太极不会去赌博入关,因为毛文龙是真的能打到赫图阿拉,后路扛不住。

至于有些人说的毛文龙通清,这更是无稽之谈,连袁崇焕的奏折上都不敢这么说。所提的两个理由,一个是毛文龙送上去的皇太极信使,这一点无论是明实录还是清实录,都没有具体陈述,但你只要想想,整个东江三十万人,基本上人人都与满清有血仇,史书上记载的东江各级将领,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亲属被满清屠杀的,就知道在当时东江没有人会投降满清,就算有也带不走人的。另外一个是说三顺王降清,那就更要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三顺王哪个不是被逼到绝路上才投降的,并且,三顺王在东江只是少数,他们在东江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东江三十万人更多的是殉国,跟着降清的只有不到两万人。在绝路上都只有这么点人投降,在大好形势下,东江又有多少人会投降呢?不会有多少,最起码,尚可喜这种全家被满清杀光的人,不是心灰意冷到极致,又何必呢。

不过,有袁嘟嘟和崇祯在,有多少毛文龙赵率教这样的人都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