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三國演義》之中給了我們一個充滿血腥味的滅蜀之戰的結局。在這個結局之中,魏國大將鄧艾、鍾會雙雙慘死,蜀國大將姜維也慘死。而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為二士爭功。似乎在我們的印象之中,此時實屬鄧艾冤死,鍾會謀反,姜維復國引起的。然而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讓日航君結合二士爭功中的幾個疑點一一給大家說明。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滅蜀之戰可以說是司馬家族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

一、鍾會謀反一事

在《三國演義》中,鍾會汙衊鄧艾謀反,先冤死鄧艾,隨後和姜維策劃謀反自立一事。因為《三國演義》給人們的印象太過深刻,以至於鍾會有謀反之心一事似乎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那麼鍾會謀反一事真的就是表面呈現的那麼簡單嗎?

我們看史書記載,似乎在滅蜀之戰之前,魏國內部就有了多種傳言說鍾會有謀反自立之心。例如說司馬昭的妻子王皇后曾經就對司馬昭說過這樣的話:

“後每言於帝曰:‘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會後果反。”

除了王皇后之外,辛憲英、邵悌等人均有預感說鍾會會謀反,並且多有人向司馬昭反映此事。司馬昭的態度很明確,任憑你們怎麼說,我始終認為鍾會不會謀反並且重用鍾會。

但是後面發生的一連串的事情從鍾會與姜維的密謀到鍾會矯旨準備起兵廢掉司馬昭等事情都說明了鍾會確實是有反心的。

如此說來,作為君主司馬昭就犯了很嚴重的一個錯誤那就是識人不明。在如此重要的滅蜀之戰中居然選擇了懷有狼子野心的鐘會充當主帥。司馬昭真的那麼蠢嗎?他對鍾會的信任來自何處?他又為何會頂著朝堂中的壓力去任用鍾會?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司馬昭真的如此愚蠢嗎?

二、司馬昭信任鍾會的依據

如果我們簡簡單單將司馬昭看做一個昏庸無能之人我想可能就大有問題了。能夠在當時那種混亂情況下掌握大權還奠定基業的人,一定不會太差。因此司馬昭對於鍾會的信任我想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些勸諫之言都是上諫甚至是傳言,在沒有實錘的情況下,司馬昭對鍾會保持了信任。在《晉書》中有如此一條記載:

“及鍾會謀反,審問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會寬厚,未之信也。”

這是說是什麼?也就是說鍾會謀反的事情,還沒發生就已經有人報告了。因為司馬昭信任鍾會所以沒有相信。也就是說這些傳言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僅僅是傳言而已,因此司馬昭沒必要為了傳言而放棄對於一個得力助手的信任。俗話說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司馬昭對於鍾會的信任恰恰就反映了其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鍾會謀反的傳言最初真的只是傳言

第二,鍾會家族是司馬家族的合作伙伴和得力助手。在三國時代,門閥政治已經開始興盛。一個人的活動往往不是單獨的而是代表其家族的利益與投靠對象。例如說東吳顧陸朱張世家與孫家的合作。縱然孫策有殺害顧家顧康的舉動,但是絲毫不影響顧家與孫家的合作。因此此時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家族合作的基礎上。而鍾會家族恰恰是司馬家族的重要的合作伙伴。

鍾會出身自潁川鍾氏。潁川鍾氏與潁川荀氏等均有聯誼,通過這層關係與司馬氏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繫。如鍾會曾受到司馬懿好友蔣濟的賞識,司馬師兄弟與鍾會兄弟私交甚篤,在《世說新語》中多有幾人嬉戲玩鬧的記載,其家族友誼可見一斑。鍾氏家族也多有出仕為司馬家族效力的舉動。因此司馬昭對於鍾會的信任,很大程度上還帶有對於自己的合作伙伴的鐘氏的信任。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潁川大族一直都是魏國的忠實合作伙伴

第三,鍾會與司馬昭的私交與助手的身份。除了家族身份之外,鍾會與司馬昭的私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結合這層私交與助手的身份,我認為鍾會更像是一個心腹。例如說曾有這樣一個記載:

“景王(司馬師)私曰:‘上何如主也?’鍾會對曰:‘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這個記載看起來平平淡淡,但是實際上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鍾會常常潛伏在曹髦身邊作為司馬氏的心腹去監視曹髦。從這樣一件事情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司馬氏對於鍾會的信任程度。

之後遠征諸葛誕一事中,鍾會也多居中謀劃,人們都將終會成為司馬昭的“張良”,由此可見當時鍾會是多麼受司馬昭的信任。

因此綜上三點來看,我們會發現其實司馬昭對於鍾會的信任完全是有依據的,而不是盲目信任,因此在鍾會謀反之前可以說司馬昭本人也是完全不知情的。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鍾會曾經作為監控者在曹叡身邊潛伏

三、關於鍾會謀反言論的“空穴來風”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在爭先恐後地說鍾會有謀反之心一事呢?有個成語叫做“空穴來風”,就是說你要有這個空穴才能有這個風,說得是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那麼鍾會謀反的“空穴”在哪裡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組成:

攻擊點一:大家對滅蜀之戰的結果並不看好,因此就將矛盾點從司馬昭身上轉換到了主戰派鍾會身上。此時的蜀國尚有反抗之力,就在滅蜀之戰之前,蜀國大將姜維還偷襲魏國。由此可見此時的蜀國尚是有一戰之力。在滅蜀之戰決議出來後,魏國內部多呈反對態度。其中諸如主帥之一的鄧艾就明確表示了反對:

“徵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

鄧艾作為徵西將軍,常年處於與蜀國作戰的第一線,可以說鄧艾精通兵法並且熟知蜀國的內部情況。因此鄧艾反對伐蜀的意見代表了當時最為權威的反對意見,有理有據並且有說服力。

雖然大家都知道此事不可行,但是誰也不敢正面說司馬昭昏庸之類的話,無奈之下大家只得把火力轉移到了當時的主戰派鍾會身上了。因此鍾會就受到了很多攻擊,包括說鍾會跋扈、鍾會有謀反之心等。大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拔除掉主戰派,進而終止這場看似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鄧艾最初對於伐蜀之戰是不看好的

攻擊點二:鍾會是單身且無子嗣。

我們在看各種各樣的電視劇、歷史小說的時候往往都會有這樣的情節:即大將外出征戰,往往都要把自己一家的妻兒老小放在國中充當人質,這樣君主才能安心派遣大將外出征戰。這也就是拿著大將一家老小當作人質來約束大將。

但是鍾會的情況有點特殊,他的情況是“單身無任”,對於“單身無任”的解釋是這樣的:

“魏制,凡遣將帥,皆留其家為質任,會單身無子弟,故曰單身無任。”

鍾會也確實是這個情況,也就是鍾會單身而且沒有子嗣,僅僅是收養了兄長的兒子充當子嗣。因此鍾會一旦外出領兵作戰,恐怕會因為缺乏強有力的制約而產生反心。因此這一點也成為了鍾會被攻擊的點。

其實對於這一點我本人還有有意見的,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鍾會所代表的已經不是他個人了,而是他背後的一整個鍾氏家族。就算鍾會不顧忌自己的性命,也應該顧及整個鍾氏家族的命運(雖然最後結果鍾會真的不顧及家族命運),因此這條指控暫時保留。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領兵打仗之人如果沒有家屬做人質也是罪過啊

攻擊點三:鍾會囂張跋扈,居功自傲。這一點我認為確實沒問題。鍾會年幼就被稱為神童,基本上人人都認為此人日後必有大作為。此後鍾會又成為了司馬昭的心腹,有著司馬昭的“張子房”之稱,權勢幾乎達到了頂峰,時人記載:

“雖在外司,時政損益,當世與奪,無不綜典。嵇康等見誅,皆出自鍾會之意。”

當時鍾會才多大?僅僅是三十多歲的一個年輕人。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位高權重,還擔當上了滅蜀之戰的主將,領兵十八萬人,囂張跋扈也是自然的。因此這條指控也是說得過去的。

但是綜上來看,這三條指控不論是單身無子嗣還是囂張跋扈,似乎都不能說明鍾會日後謀反的必然性。因此當時司馬昭並沒有偏聽偏信這些話,而是選擇了信任鍾會。

四、司馬昭對於鍾會的制約措施

說實話,哪怕司馬昭再信任鍾會,也不能對於鍾會一點防備措施都沒有。既然鍾會單身無法給予其制約,那麼就只能從軍權上給予鍾會制約了。因此司馬昭針對鍾會還是有進行制約措施的。

第一層制約即是鄧艾。可以說在這一層制約中,既是鄧艾制約鍾會,也是鍾會制約鄧艾。鍾會跟鄧艾是很不對付的,這種“不對付”不是我們簡簡單單所說的誰看不慣誰,而且完完全全的不對付。因此利用德高望重的鄧艾去牽制大權在握的鐘會再好不過。兩人的分歧點在哪裡呢?

首先是在針對伐蜀的意見上,鍾會是唯司馬家馬首是瞻,贊成伐蜀;鄧艾則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反對伐蜀。其次是在家世出身上,鍾會出身自潁川鍾氏,為名門大族,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與司馬家族關係密切;鄧艾則是出身低微,而且還有口吃的毛病,長期在前線打仗,遠離政治中心。最後一點在戰略部署上,鍾會好大喜功,希望建立不世功業;鄧艾則不願一味聽從鍾會指揮,有著自己的打算和規劃。

因此在實際作戰中,鍾會率領著伐蜀主力十餘萬人,鄧艾的率領一支牽制的偏師,有著比較大的自主權,得以成為司馬家族對於鍾會牽制的得力助手。

除了鄧艾之外,司馬昭還準備了另外一人對於鍾會、鄧艾進行牽制和掌控,此人就是廷尉衛瓘。

衛瓘手中掌握有節制鄧艾、鍾會的權力,並且還有獨立於鄧艾、鍾會之外的千餘兵力作為周旋的力量。雖然當時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監軍制度,但是我們可以理解衛瓘為司馬昭設立的監軍。

在這種三人相互配合,相互監視的情況下,浩浩蕩蕩的滅蜀之戰拉開了序幕。我們似乎也可以明白為什麼司馬昭敢於派出“隱有反叛之心”的鐘會出戰了。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鄧艾是制約鍾會的重要因素

五、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雖然戰前有著諸多不利於鍾會的謠言,但是通過司馬昭的種種操作,滅蜀之戰還是如期進行,並且成功取得大勝。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也明白了鍾會謀反的傳言的來龍去脈以及司馬昭對於鍾會的信任以及反制措施。

滅蜀之戰的成功徹底幫助司馬氏在魏國樹立起巨大聲望,隨後司馬家族將會逐漸邁出稱帝的步伐。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鍾會之叛:謠言的傳播與司馬昭無條件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