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坑殺了章邯手下二十萬秦軍,為何章邯死心塌地跟隨項羽,卻誓死不降劉邦?

怪獸的快樂小店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關注【講古場】

這是兩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一、章邯為何投降、跟隨項羽?

章邯是秦朝最後的一棵救命稻草,領兵出征之前在秦朝擔任少府,九卿之一,屬於皇帝的大管家,官不小。但這少府並不是武官,手下也沒有軍隊,估計章邯之前一直沒有得到機會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如今得到機會了,可惜他卻命運不濟。

章邯的軍事才能不在韓信之下。後人之所以稱道韓信的軍事才能,其主要的原因是韓信總是能夠在劉邦把精兵帶走、只留給他一群新兵和老弱之兵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克敵制勝,屢建奇功。



而章邯呢?在起義軍已經入關,馬上就要打到咸陽的時候,可以說秦國已經是命懸一線了。就在這個危急的時刻,章邯挺身而出。可問題是秦朝在咸陽周圍沒有兵啊。秦國的軍隊倒是不少,可是有50萬正在徵南粵,這些人到最後也沒回來。剩下的精兵大部分都在長城一線駐防。農民起義蜂起之後,趙高向秦二世隱瞞了實際情況,導致秦都咸陽根本就沒備戰,更不用說集結部隊了。可章邯卻自有辦法,他建議秦二世赦免了正在驪山修建秦始皇陵的奴隸,自己就帶著這些人開始討伐山東群盜。所以,章邯手下士兵的素質只比韓信的兵低,不比韓信的兵高。

可是,張翰就是帶領著這支隊伍,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平定了魏王咎,還殺死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把楚地有頭有臉的起義軍都給平定了,然後揮師北上,把趙王圍在了鉅鹿,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後來項羽救趙,鉅鹿一戰成名,天下諸侯都臣服於項羽。此戰,項羽擊敗的主要是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而章邯則與項羽兩軍對峙,並未決戰。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內部發生了一件事情,導致了章邯投降項羽。



由於鉅鹿之敗,秦二世派使者來責怪章邯。章邯很害怕,於是就派自己的副手司馬欣火速趕往咸陽做解釋工作,可這時的秦二世不是你想見就能見到的,趙高剛剛導演了指鹿為馬的一幕,權勢正高,怎麼能容忍章邯的功勞高於自己呢。於是三天沒有接見司馬欣,司馬欣確實很機靈,感覺形勢不對,趕緊從小路跑回去見章邯。趙高得到消息,馬上派人追趕,幸虧司馬欣心眼多,走的小路,才平安見到章邯。

司馬欣向章邯彙報,如今的情況是趙高專權,我們打敗了得死,打贏了也得死,還不如投降,秦國算是沒有什麼希望了。章邯無奈,只好投降。而如今,起義軍的頭領就是項羽,況且近在眼前,項羽也確實是個英雄,天下諸侯都臣服於他,項羽就是最好的投降對象,於是章邯投降了項羽。


二、章邯為何不投降劉邦

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後,直接對陣章邯。此時的章邯是雍王,把手關中的一部分,直接和韓信對話,按理說章邯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但卻迅速的被韓信打敗了。但這不能說章邯無能,他的失敗有幾個原因:



  1. 百姓、士兵、將領都不支持章邯。章邯當初投降了項羽,導致20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雖然這裡有很多奴隸,但也是關中的奴隸啊。另外也有一部分士兵,這些都是關中子弟。所以對於關中人來說,章邯就是他們不共戴天的仇人,怎麼能支持他呢?
  2. 關中人都不支持項羽。項羽入關幹了幾件事,首先在咸陽屠城,殺了秦王子嬰;其次放了一把火,把秦朝的宮殿都給燒了;最後,把財寶和美女都打包帶回了自己的老巢彭城。大家想想,關中的老百姓恨不得生吃了項羽,這時候還能支持他的手下嗎?
  3. 關中人都支持劉邦。這個不用多說。劉邦當初入關時秋毫不犯、約法三章。老百姓當然喜歡這樣的人了,都希望劉邦能夠成為關中王。況且按照懷王之約,劉邦就應該做關中王,所以關中軍民都希望劉邦能夠入主關中。
基於以上幾點來看,劉邦想要佔領關中,繼續得到百姓的擁護,那就必須把關中軍民所憎恨的章邯幹掉。所以章邯投降劉邦只有死路一條。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關注【講古場】


講古場


鉅鹿之戰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僵持,曾在定陶擊殺項羽叔父的章邯選擇向項羽投降,項羽也以極高的禮儀規格接待了率二十萬子弟兵前來投降的章邯,並立章邯為雍王。

章邯與項羽共赴關中的路程上,項羽突然在一夜之間坑殺了章邯帶來的二十萬子弟兵,章邯成了有名無兵的雍王。到了咸陽分封時,項羽履行了當初的承諾,把關中一分為三,分別分給了章邯及和章邯一同投降的另外兩位秦將,董翳和司馬欣,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

秦末的世界恰如今日的互聯網江湖,變化太快,昨日還是BAT,今日卻是ATM。

章邯怕是也預料不到,在他出關剿匪前,天下還是秦二世的,當他的戰友王離在鉅鹿吃了大敗仗,天下似乎就要易主了,當他被項羽立為雍王后不足一個年頭,一年前那個逼秦王子嬰投降的沛公就兵出陳倉,攻入關中,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望風而降。

是再次投降,還是苦守廢丘以待項羽的援軍?章邯陷入了沉思,最後,經過慎重考慮,章邯決定效忠項羽,等待項羽的援軍。

為什麼章邯當初可以率二十萬子弟兵向項羽投降,現在卻不能向劉邦投降呢?難道說做項羽的臣子是做臣子,做劉邦的臣子就不是做臣子了?又或者說,在章邯的眼裡,項羽是一號人物,而劉邦則根本入不了章邯的眼?

章邯這樣的人,根本不會因自己的好惡而選擇領導。

於章邯來說,在無能的秦二世面前卑躬屈膝是做臣子,在勇猛的西楚霸王面前磕頭作揖也是做臣子,到狡猾的泗水亭長面前低三下四仍舊是做臣子,只要誰能給他章邯富貴,他章邯就可以給誰做臣子。

章邯就是這麼現實。

如果說章邯是什麼理想主義者,章邯根本就不會向項羽投降,他會像項羽的爺爺項燕那樣選擇戰死沙場,並在死前發出詛咒般的怒吼。

然而章邯並沒有,章邯帶著二十萬子弟兵投降了,因為項羽承諾了他一套他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富貴,跟秦二世的先祖一樣做王,有封地。

因此,絕非理想主義者的章邯當初能向項羽投降,今日就能向劉邦投降,當初跟章邯一起向項羽投降的董翳和司馬欣不就是這樣嗎?

那麼,為什麼章邯並沒有選擇向劉邦投降呢?

還是因為章邯太現實太懂得算計了。

章邯明白,當初項羽能夠承諾他章邯做雍王,是因為他手握二十萬子弟兵,是項羽的大敵,項羽在缺乏糧草的情況下,選擇高規格禮遇他章邯是化敵為友的聰明選擇。

而如今,他的二十萬子弟兵已化作冤魂,他封地的百姓早就歸心於劉邦,他在劉邦那裡的價值已經很低很低了,就算他向劉邦投降,最多也是做一個有名無實的王,那有什麼意思呢?

如果他堅持到底,一旦項羽援兵到來,他章邯就會因為戰鬥到最後一刻而受到褒獎,繼續做他的雍王,甚至是把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的封地都拿到手裡做秦王。

換做你我,你我也會像章邯一樣選擇,畢竟章邯就是兩千年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啊。

不過可惜得很,項羽深陷齊地,沒法分身來救援他章邯,甚至連項羽自己的都城,都被劉邦攻破了。

如果劉邦在攻破彭城後不輕敵,或許項羽也會很快地玩完,當初選擇向劉邦投降了的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應當還能保住有名無實的王的名頭,做閒散王爺,而他章邯只能等待死亡。

人算不如天算,章邯沒算到項羽沒法來救他章邯,董翳和司馬欣也沒算到劉邦拿下彭城後又被項羽追著屁股打,於是董翳和司馬欣再次向項羽投降,最後被劉邦所殺,他章邯選擇堅持到底,被彭城戰敗的劉邦拿來洩氣,用水淹了,面對滔滔洪水和彈盡糧絕的窘境,章邯只能無奈地選擇自殺。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遙望燕園


因為除了項羽,章邯沒有任何人可以投靠。章邯之所以投降項羽就是因為在鉅鹿之戰中,章邯及王離率領的秦軍主力輸給了項羽,章邯面臨內憂外患,不得已之下章邯才投靠了項羽。

鉅鹿之戰中,章邯本部有20萬秦軍,以驪山囚徒及關中子弟組成的,王離部有20萬秦軍,以秦國長城軍團主力組成的,秦軍共40萬人,與項羽及整個天下的反秦義軍戰於鉅鹿,這40萬人是整個秦朝最後的主力部隊。

結果鉅鹿之戰秦軍戰敗,項羽在鉅鹿之戰中首先攻擊王離與章邯軍之間運輸糧食的甬道,併成功斷絕了甬道,擋住了章邯軍的反攻,接著整個反秦義軍眼見項羽絕了秦軍的糧食,聯合起來一起攻擊王離部。

王離部的20萬秦軍長城軍團被擊敗,主帥王離被俘虜,秦將蘇角被殺,秦將涉間被逼自殺,20萬秦軍或死或降,而章邯部的20萬秦軍眼看著王離覆沒卻無可奈何,章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界。

進,無法擊敗項羽,退,秦朝廷早已對章邯不滿,況且劉邦此時也逼近了秦都咸陽城,章邯已經是前無進路,後無退路,除了投降項羽,還有最後一個選擇,就是戰死。

好死不如賴活,螻蟻尚且偷生,又何況是章邯這麼個人物呢,此時的章邯不想死,更何況手下還有20萬秦軍,還有司馬欣、董翳等大將也不想死呢,對面的敵人是以項羽為首的反秦義軍,不投靠項羽又能投靠誰呢?

章邯原本為是秦朝九卿之一的少府,負責管理皇室的私人財產和生活管理,原本就是一文官,而且能在趙高專權的朝廷中擔任要職,只能說明章邯與趙高是一路人,要知道趙高可是指鹿為馬的將整個朝廷官員篩選了一次,不服從趙高的,要麼死,要麼貶。

章邯能出任秦朝的九卿之一,要麼是因為戰功,要麼是因為出身 ,再不就是因為與趙高的關係,章邯能在秦末的反秦戰爭中一路高歌猛進,打得整個黃河以南的反秦義軍銷聲匿跡,靠的除了自已的能力,還有秦朝廷的大力支持,比如兵員、物資、糧食等等。

但是即使這樣,章邯在打出威名後仍然受到趙高的犯忌,其手下的長史司馬欣還差一點被趙高派人殺死,對面是生死搏鬥的敵人,背面是暗害自已的朝廷,章邯即使英雄一生,恐怕也要發出“天下之大,為何沒有我章邯的容身之處啊“?

當項羽由於鉅鹿一戰成為整個天下膜拜的義軍首領,章邯所率領的秦朝最後的20萬主力已經是窮途末路,如果秦朝中央政府堅定作章邯的後盾,也許章邯會和之後被漢軍圍攻堅守三個月後再自殺身亡,可是章邯想效忠,卻發現已經沒有自己效忠的對象,章邯衡量再三,只能選擇投降項羽。

章邯投降項羽之後,其手下的20萬秦軍士兵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項羽之所以選擇坑殺這20萬人,一是因為糧食不多了,二是因為這些人隨時是個隱患,進入關中如果不聽從命令,那將會造成嚴重後果,項羽於是一不作,二不休,坑殺了這20萬秦軍,這20萬秦軍絕大部分都是關中子弟。

當時的韓信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三秦王是秦將,率領秦軍已經好幾年了,殺死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手下秦軍到新安,被項羽坑殺20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活著,秦人父老非常怨恨這三個人,恨到骨子裡。

韓信的說法似乎這20萬人被殺,章邯是參與了的,也就是說章邯為了自已的榮華富貴連這20萬秦軍士兵都出賣了,20萬人啊,可是20萬條生命,這些人跟隨章邯作戰已經好幾年了,章邯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可能對手下被殺無動於衷,可是章邯又有什麼辦法呢?

這20萬人的被殺,給章邯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和壓力,項羽入關後,故意把章邯封在秦地成為雍王,秦地百姓的子弟因為章邯的投降而被殺,作為主帥的章邯卻活著,秦地百姓對於章邯的作為早就不滿意了。

所以之後章邯在面對劉邦出川的生死之戰時,沒有人支持他了,秦地的百姓顯然巴不得章邯被殺,而希望劉邦進入關中,最終章邯也在戰爭中失敗,因為之前章邯曾經投降並出賣了自已20萬手下士卒的性命,已經沒有人再相信章邯了,也沒有人再願意跟著章邯投降劉邦了,章邯自然也明白。

另外,劉邦手下有大量的原秦朝士卒和將領,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反秦將領,當時秦朝中央全部投降了劉邦,劉邦並沒有殺害任何一個秦將和秦兵,並且在咸陽城內約法三章,所以秦人絕大部分都投降了劉邦。

又因為劉邦的名聲,秦地的百姓和當地的貴族也都是支持劉邦的,章邯敢投降劉邦嗎?再與原來那幫秦將為伍,章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天下之大,已經沒有章邯的容身之處了。

其實章邯並非死心踏地跟隨項羽,他只是無路可走了,投降項羽卻引誘手下20萬秦軍被殺,這種事已經讓章邯無法容身於天下,已經沒有人再相信章邯,唯有死路一條,章邯內心很明白,在被劉邦手下圍困了幾個月後,自殺身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章邯率領由囚徒組成的秦軍,從周章開始,一路擊潰田儋、魏咎、鄧說、伍逢、蔡賜、陳勝、項梁等人。可謂是所向披靡!

直到遇見了項羽,這才碰到真正的對手。章邯原本想和項羽來一場巔峰對決,卻沒有想到自己卻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看到陳餘送來的書信,章邯內心不斷地掙扎著。最終章邯趁著項羽糧草短缺的大好時機,與項羽締結了盟約。

到了會盟的時候,章邯這麼一個堂堂的漢子,在看到項羽的時候居然放聲痛哭!一個鐵血的漢子,居然痛哭流涕!

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章邯見到項羽,涕淚交下地向項羽訴說趙高的種種行徑,這是多麼大的委屈!

面對這個涕淚縱橫的對手,項羽自然能夠體會到章邯此時的心情。一個是備受楚懷王打壓的項羽,一個是滿腹委屈的章邯,兩人不免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項羽把關中地區分封給章邯及司馬欣、董翳,事實證明項羽的做法是正確的。

司馬欣和董翳先是投降了劉邦,之後又重新投靠了項羽。司馬欣與董翳在汜水兵敗後自刎而死。

劉邦把死去的司馬欣梟首懸掛於櫟陽市。一方面是出於對司馬欣反覆無常的痛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為了收買秦地的人心。

漢軍擊敗了章邯,把章邯困在了在廢丘,章邯一直與漢軍在作戰。劉邦久攻不下,最後採用水淹之計這才將其攻破。章邯誓死不降,最終拔劍自刎而死!

當年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都是因為章邯而起。項羽固然殘暴,但是劉邦也不是沒有沒有幹過屠殺的事。

章邯在見到項羽之時,只是控訴趙高的罪行,絲毫沒有言及秦二世胡亥。這就是章邯的底線。在章邯的心目中,劉邦才是那個大逆不道的反叛者。

當年的白起在自刎的時候,把罪責歸到在長平殺了四十萬降卒。

不知道章邯揮劍自刎的時候,是不是也想起了那二十萬秦兵?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章邯作為秦末時期的秦王朝最後的名將,他從釋放驪山囚徒開始,組建了又一個軍事集團,三敗函谷關外周文,又破齊楚聯軍,再大敗楚國主帥項梁,殺害於定陶。憑藉虎狼之師和其戰略戰術一舉而消滅不少的起義軍和六國舊貴族勢力。在軍事上章邯取得的戰績可謂是可圈可點,可是在政治上章邯卻被趙高所掣踵,無論是司馬欣還是董翳都是朝廷派來監視他的,章邯很明白自己在這場戰役中扮演的角色,別看表面風光,實際上也是有苦說不出啊。

話說鉅鹿大戰前夕,章邯軍節節勝利,而且加上長城軍隊的南下,40萬大軍,黑色旋風令人聞風喪膽,再現秦國軍事之強盛,如果不是因為鉅鹿大戰跑出一個項羽,結果還真是未可知啊。

項羽在打敗王離軍團之後,氣勢如虹,而章邯在面對朝廷的迫害和此時所處的局勢面前,果斷的選擇了投降了項羽,而項羽也封其為雍王,為了防止秦軍入關中之後復叛,20萬投降的秦軍最終被坑殺於新安。

話說20萬秦軍被坑殺,作為秦軍主帥,這種大仇,章邯怎麼還會誓死對項羽追隨,卻不投降於劉邦呢?我認為有這麼一些原因。

第一,章邯敬佩項羽霸氣和能力,能夠於鉅鹿一戰,以少勝多,撲滅精銳的長城軍團,活捉王離,而且令得驪山軍團大敗,最終束手,這是一種對項羽軍事的認可,正所謂英雄惺惺相惜,強者是佩服強者的。

第二,章邯被政治所迫害,與秦國已經反目,而且項羽坑殺20萬秦軍,這令章邯無形中變成了關中秦人憎恨的對象,而劉邦是巴蜀之地進軍,肯定要覆滅三秦,以關中為根據地,大本營的,歸附了劉邦,劉邦為了籠絡關中秦人,就必然要對章邯為20萬秦軍算賬,下場如何,他也知道。

第三,項羽不計較他殺害其叔父項梁的大仇,而且分封其為雍王,擁有三秦之地之一的封國,章邯得到了其想要得到的,自然對項羽很是感恩。

第四,自古忠誠不侍二主,章邯是有血性的軍人,如若不是趙高對其迫害,他也不會最終選擇投降項羽,很可能會落得個以身殉國的下場,而今他迫於形勢而追隨項羽,那麼就絕不會再次復叛,否則汙點必定再增加一條,古人都在乎青史名聲的。

第五,劉邦是經過偷襲,在其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而戰敗他的,章邯未必就對劉邦服氣,如此草莽出生,作為秦國最後名將和現在分封的雍王,章邯也是眼觀頗高的,能降服於項羽,畢竟人家是戰神,而且貴族出生,可是他劉邦憑什麼,一個運氣不錯的巴蜀之地的漢王而已。

第六,章邯被困於都城,堅持長達半年之久,他相信項羽終將會趕來,可是直到死去都沒有等來項羽的鐵騎,這是其對項羽的一種盲目的自信和崇拜使然。


歷史風雲天下


少府章邯是秦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是沒想到到了最後,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被洪流淹沒了,大秦帝國從此開始分崩離析。始皇帝幻想著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國能傳載千世萬世,沒想到到了胡亥這個敗家玩意這就沒了。

一、少府章邯



章邯在大秦帝國的前期基本沒太出現過,因為他只是一個小小的皇家的小金庫管理員,這種官職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畢竟全國最高統治者的小金庫也不是誰都能管理的,說小的話,這章邯在朝堂之上地位肯定不會太高。

章邯最後娶了公主,章邯也想給公主一個未來,畢竟自己的官職並不是多高,娶公主為妻,必須要配得上才行。

我們一般看的動漫裡面,秦時明月有章邯,直接管理了大秦帝國最嚴密的監獄,連盜聖都被關押在裡面。墨家的人都叫章邯是大秦的走狗,但是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章邯,在達官顯貴眼裡,真的什麼都不算,小小的少府又能進得了幾人的法眼呢?

二、大秦的救命稻草

秦國大將本來就不少,蒙氏家族是老牌的軍武世家。還有新晉的王翦家族,這章邯還不知道應該放在哪裡呢,就算一個個往下排,可能也看不到章邯的名字。



可是呢?秦二世把秦國能用的武將基本滅的差不多了,還能讓誰上呢?蒙氏兄弟是被誰滅的?胡亥!這敗家子怕這蒙氏家族的人支持自己大哥,在處理自己大哥的時候,順帶的就把這蒙家給收拾了。這敗家孩子,大秦過就是這樣讓他給嚯嚯沒的。

章邯呢?這時候大秦國沒人可以用了,這下不知道咋回事把不專業的章邯給拉出來了,這將領解決了,還有士兵沒解決呢,咋辦,找苦力,奴隸來充數,這在秦二世的統治下,苦力和奴隸可不少呢。



幾萬幾十萬的奴隸硬生生的被拉起一支大軍來。

就是這隻軍隊最後上戰場和項羽硬鋼的。

你說奴隸組成的軍隊可以和項羽的專業軍隊相比嗎?當然沒有可比性!

三、草頭軍和專業的



草頭軍自然指的是章邯拉起的這支軍隊了,專業的自然就指的是項羽帶的軍隊,這兩支軍隊就沒有可比性好吧。一群奴隸,最早的話都是下苦幹活的,空有一身力氣,沒有戰術,沒有訓練,到了戰場上幾萬幾十萬的人,對壘,誰能幹過誰還不好說嗎?肯定是項羽勝利,不過後世為了吹噓項羽說項羽厲害,其實真正的實力,沒有啥可比性。

四、章邯死心塌地

章邯真的是死心塌地的跟著項羽嗎?

我認為不是,章邯只是看清了未來發展的趨勢而已,僅僅是說章邯這一方被項羽坑殺,把章邯

嚇傻了,絕對不可能。(項羽是否真的坑殺了幾十萬人,還另說呢!)

我想章邯既然已經看出來了大秦延續不了多久了,肯定會為自己找出路,剛好項羽打敗了他,也給他了個機會。

你看最後陝西的三秦大地其中之一就是指的章邯。

五、不降劉邦



這個章邯可能覺得項羽最後肯定會勝利吧,但是吧,沒想到項羽讓他失望了。

章邯這一生也是悲催,前一次投降壓對了,這次沒壓對,慘了。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章邯是秦末最後一個名將,也是一個極具實力的人物,他臨危受命組織驪山囚徒,在短短數十日內將一直散漫無秩序的臨時軍事集團,組建成一支虎狼之師。

當時陳勝吳廣起義,陳勝自稱楚王,派周文帶幾十萬兵力趕到戲水,胡亥嚇得不行,趕緊問群臣對策,有人就提到了章邯的名字。

當時諸侯並起,除了陳勝吳廣這樣的泥腿子,還有沛縣起兵的劉邦,會稽起兵的項梁,在幾十萬聯軍逼近函谷關時,章邯先敗周文,後破齊楚聯軍,擊破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接著章邯又連續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迫陳勝遁走至城父……

正是因為章邯屢戰屢勝,才給秦朝喘息的時機,更重要的是六國再一次看到如“黑衣死神”般整齊肅然、戰無不勝的大秦虎狼之師,也是“地獄之師”。

然而這一切都是曇花一現,不是因為項羽的出現,而是因為掌權者又蠢又壞。

縱觀歷史,很多統治者資治都不同,有的精明能幹,但過於心狠手辣,在讓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因對功臣的斬草除根,導致後來的江山不穩,子孫互相殘殺,說起來也是祖先作孽的懲罰;有的統治者雖然資治愚鈍,但善良,能夠以“仁義”治國,這樣的君主容易成傀儡,朝政被又精明又壞的權臣掌握,也鬧得國家不得安寧,但一般不會鬧到亡國的程度。

當蠢和壞集中在一個統治者身上,那國家就要倒黴了。胡亥是集蠢和壞於一身的統治者,這點不服不行,一般人還不能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

章邯是有血性的,但絕非貪生怕死之輩,章邯投降項羽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出在胡亥和趙高身上,他們二人本就忌憚章邯功勞大,尤其是趙高就是一個嫉妒和諂媚的小人,天天想弄死這個弄死那個。鉅鹿之戰,章邯敗了,就後退駐紮跟項羽軍隊遙遙相望,此時趙高上躥下跳,說要派人責讓章邯。

“責讓”是什麼意思?就是羅織罪名。

章邯手下有個叫司馬欣的,他勸章邯說:“那個趙高嫉妒心強,這一次我們仗打贏了,將軍免不了被他找個罪名殺死,打不贏,胡亥也要殺我們,請將軍深思熟慮吧!”

這時候有一個叫陳餘的人,給章邯寫了封信,信上說——

“白起為秦將,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殺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數,而最後竟然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匈奴,開闢榆中幾千裡的地域,最終竟然斬於陽周。”

他說:“現在的形勢危急,趙高到處找人推卸責任,他早就盯上將軍了,將軍你有功也是死,沒功也是死,你看著辦吧!”

此時章邯也只是心動,並未允諾,尤其是對手下提出的“簽訂合約,割地為王”,其實他是嚮往的,但只是有所顧慮。他顧慮什麼呢?名節。

自古名將都看著名將,叛將、降將會讓他們生不如死,揹負一輩子的心理負擔。所以章邯走出這一步是無比艱難的,心裡必定經過激烈的煎熬。

真正讓章邯走出這一步的是項羽又一次擊敗了他,從項羽的英姿勃發和驚人的軍事天才中,章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當時認為項羽這樣的人,才配當天下之主。

所以我們說,章邯之所以會降項羽,有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上文所說的,形勢所迫。胡亥和趙高這兩人,算是臭了,滿朝文武包括百姓沒有不恨他們的,而章邯是個英雄,他不瞎,當然知道“良將擇主而侍”的道理。

人不怕死,就怕死得不值。死在一個小人手裡,倒不如跟隨英雄,哪怕戰死沙場,也能成全一世英名。

第二,項羽的出身和個人能力。項羽是貴族出身,古代非常注重門第,“項”字自古就尊貴,原本是西周時期皇帝后代的封國,後來不知道怎麼的,變成一個姓氏。項羽是名門望族之後,極具號召力,其個人也有過人的軍事能力,所謂“英雄惜英雄”,章邯真心佩服項羽。

第三,劉邦低微的出身和為人處世的流氓手段,章邯是鄙夷的,在章邯眼裡劉邦贏在運氣好,他完全沒資格為天下之主。章邯也是心高氣傲的,即使項羽兵敗,劉邦真心邀請,他恐怕不會屑於與市井之人為伍的。

第四,章邯的人生不能再有汙點了。章邯的人生只有一次背叛的機會,而且必須是形勢所迫,這次背叛已經讓他被人戳脊梁骨了,如果再次背叛,不僅劉邦未必信任他,他自己那一關首先就過不去。

第五,秦軍降卒,首先並非都是秦人,而是六國的人都有,原本是勞工被臨時徵兵,所以就無所謂給秦人報仇;更重要的一點是,坑殺一事項羽很可能是背鍋的,其實並沒有。

章邯投降項羽後,被項羽封為“雍王”,和塞王、翟王一起成為項羽精心設計的“屏障”。

至漢二年,劉邦久攻廢丘不下,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

章邯是個悲情英雄,他到臨死那一刻,仍然期待項羽的軍隊如同天降神兵一樣到來,然而等了半年也沒等到,他所信仰的一切和崇拜的一切,都隨著一個朝代的覆滅而灰飛煙滅了。


靜說歷史


因為兩人同屬絕世將領、惺惺相惜、如果換做了劉邦打敗了章邯、章邯是不會投降的、因為英雄總是惜英雄鍾英雄、秦末,戰亂不斷,群雄四起。而項羽和章邯都是當時少有的名將,甚至說在項羽未打贏鉅鹿之戰前,章邯還略勝一籌。畢竟就連項羽的伯父項梁都是死在他的手中,而這兩個人也是當時相愛相殺的典範。項羽在之後的一場戰爭中,坑殺了章邯手下的二十萬秦兵,但最後他竟然投靠到了項羽的麾下。為何章邯跟隨項羽,誓死不降劉邦?

在當時,秦朝已失民心,各地湧現出了很多的武裝力量,而最有名的陳勝吳廣所率領的起義軍了,不過這個時候秦朝派出了一員大將,就是章邯。不僅大敗起義軍,還直接將其中的領袖陳勝和吳廣斬殺。而就在起義軍被他殺的節節敗退的時候,項羽則是帶領了幾萬人馬,打敗了二十萬的秦軍精銳,這支部隊在當時是由王離帶領的,而這這一次的勝利就是讓他一戰成名的鉅鹿。

而這一戰的過程和結果傳到章邯耳中的時候,他不禁對項羽另眼相看,但是這個時候的他並沒有懼怕項羽,甚至是在後來二人對峙的時候,長達數月的時間,仍是不相上下。而就在他對峙的時候,得到了來自朝廷內部的消息,說這個時候的秦朝完全被奸相趙高給把控住了,這也就是意味著他無論這一戰是勝還是敗,最後都是難逃一死的。

因為如果他勝了,他在秦朝的聲望就會變得非常高,趙高機會擔心他功高蓋主,就會因為這個理由想辦法處死他;而如果他敗了,敗軍之將則是更難逃一死。所以說,他根本就沒得選擇。如果他想要活命的話,就必須選擇投降項羽。但是他殺了項羽的叔叔,項羽還會接納他嗎?他心裡是一點把握都沒有,但是他心裡也非常的清楚,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戰爭,如果要是接著打下去的話,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結束的,也許項羽也希望他投降,這樣的話,就可以早點結束戰爭了。

所以他下定決心,就往項羽那送了義和的書信。而當項羽收到書信之後,也是天不絕他,正好項羽的部隊快沒有糧食了,所以說在和部下商議以後,項羽就選擇接受他的投降。而項羽和部下商議的結果則是,他投降以後只需要將兵權交出來就可以了,並不打算要他的性命。而聽到這個條件的他,自覺可以就接受,畢竟他就是想要活命才選擇投降的。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投降項羽也是逼不得已,是無路可走了。

在小編看來,雖然他和項羽之間,有過爭鬥,曾經是一個你死我亡的局面,但是在最後,能夠接受他救了他一命的還是項羽。並且他們之間是存在著一種英雄和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的,而且項羽能夠不計較他殺了他的叔叔的仇,在他投降以後,不僅沒有殺他,還把當時最為富饒的關中之地交給了他,如此厚愛,他絕對不會辜負的。並且他是絕對不會投降劉邦的,這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主要原因是因為章邯落到這個地步,被迫投降導致二十萬秦軍被坑殺,這其實和劉邦是有著直接關係的。因為當時劉邦已經快到武關,而趙高則是私下裡面偷偷的和他聯繫上,並且派了使者和他談判,希望能夠殺死胡亥然後投降,這樣就可以和劉邦共享這個天下。正是因為他有了這個想法,導致秦王朝決定放棄章邯。而國家一旦有了這樣的決定,章邯就面臨政治上孤立,物資無法供應的窘迫。試想一隻二十萬的大軍一旦糧草無法供應,要麼等死,要麼兵變。

並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章邯是一個名將,名將那有三心二意的,他之前已經有過一次投降的記錄了,雖然是逼不得已投降的。但是,這依然會影響他的聲譽。還有,畢竟項羽對他不薄,他又有什麼理由背叛項羽呢?所以,最後他還是選擇誓死效忠項羽。至於劉邦,小編相信他投降誰也不會投降劉邦的,畢竟他落得這個下場,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劉邦害的。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章邯之所以選擇投降項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兩個人同為當世的名將,兩個人之間惺惺相惜。並且當時的章邯已經無路可走,如果他並投靠項羽的話,回到秦王朝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而劉邦則是導致當時秦朝政局變化的原因,是使他落到這個地步的罪魁禍首,他肯定不會投降劉邦的。劉邦是不可能得到章邯的歸降,而章邯只有可能投降項羽、因為他們都是絕世武將。


此乃殿前都點檢


章邯死心塌地追隨項羽其實說不上,既然被項羽封為三秦之王,成為一方諸侯,那就是給他一方地,他守得住是王;守不住,有氣節的人就得殉死,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理,是貴族時代的理,就是那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而且那時候項羽在齊國正跟田容糾纏,他不可能遠距離從齊地奔襲到咸陽來援助章邯。

至於章邯為什麼不投降劉邦,結合歷史事實,可以做如下分析:

其一,章邯是秦末的一個悲情名將,他不可能投降韓信這樣沒有士人底線的將領。

先秦時期最讓人著迷的就是那種貴族精神,可以打,可以殺,但是決不受羞辱。那是士人的底線,但是後來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演化歪了,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什麼“忍辱偷生”種種託詞為貪生怕死找理由,這些“螻蟻”精神的淵藪就是劉邦和韓信,他們是鼻祖。

以前的士人是可以不要命但一定要臉,到劉邦一幫人崛起時,這個時代的精神就徹底扭轉了“沒有命,要什麼臉?”



韓信起初在哪兒都不受重用,尤其是項梁、項羽那。不是因為韓信沒有才華,而是他連基本的士的精神都沒有,他被鄉里認為“貧而無行” ,他受“胯下之辱”,是被主流的士人所鄙夷的一種人。因此章邯失敗後不可能投降像韓信這樣的將領,這是其一。

其二,章邯不會投降劉邦。因為章邯被迫投降項羽導致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其實跟劉邦是有直接關係的。

當時劉邦進逼武關時,趙高就已經像劉邦暗送秋波,並派使者與劉邦談判,趙高希望殺死秦二世胡亥投降,與劉邦共享關中。

正是這一陰謀,實際上導致秦王朝開始放棄章邯的這支軍隊,國家一旦有這樣的決策,章邯就面臨政治上孤立,物資無法供應的窘迫。試想一隻二十萬的大軍一旦糧草無法供應,要麼等死,要麼兵變。



章邯也算是秦末的一位悲情英雄。他在鎮壓秦末農民起義中表現相當卓越,鎮壓了反秦第一波聲勢浩大的浪潮——陳勝吳廣,而後又打敗了天下反秦的核心力量楚國的項梁軍。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章邯率領臨時組建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裡面應該有宿衛咸陽城的秦軍精銳,就像漢朝拱衛京畿的就有南軍北軍。驪山臨時徵召的囚徒,有可能主要是做後勤運輸補給用的。

不然沒法解釋章邯組織的一幫囚徒能無往不勝,如若是,說不定早像當年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臨時組織的奴隸陣前倒戈。



試想驪山的囚徒大都是各國因罪被處罰的罪人或服徭役的普通百姓,這些人即便有戰鬥力也稱不上訓練有素,頂多是散兵遊勇,他們對於秦朝統治只有怨憤,戰一開打估計直接跑光了,誰還會去賣命。

後來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在鉅鹿包圍趙王歇和陳餘時,章邯其實已經被靠邊站,直接只是負責運送糧草了。

前期章邯軍一直作為主力鎮壓起義,並連連獲勝,在鉅鹿包圍趙國時,章邯軍突然從主角變成配角,成了王離主攻,章邯輔助,其實裡面暗含了秦王朝的政治角逐。

趙高設計殺死蒙恬後,王翦的孫子王離代替蒙恬成為長城軍主帥。王翦、王賁父子在秦滅六國中可謂居功至偉,在秦始皇琅琊刻石中王翦(史記記載是王離,可能有誤)是居首位受封武成侯,王賁是第二位受封通武侯。

《秦始皇本紀》記錄的琅琊刻石: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

王翦王賁父子在秦國一統後可能功高震主,開始退隱了,因此到二世時只有王離在衝鋒陷陣,可這傢伙的軍事才能真沒遺傳好。



秦二世胡亥和趙高讓章邯靠邊站,本意是想讓王離來坐收鎮壓農民起義勝利成果的,藉機籠絡王氏軍事集團。誰知半路殺出了一個項羽,把王離打敗,徹底扭轉了秦末戰爭格局。

《張耳陳餘列傳》記載: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

在咸陽的趙高聽到王離戰敗的同時,劉邦已經帶一支軍隊進逼武關,在這種局勢下,趙高就想自保,偷摸與劉邦暗通款曲。

天下群雄並起反抗秦王朝,胡亥不反思自己的罪過和自責自己的無能,反而問罪重臣,導致馮去疾、馮劫不願受辱自殺,李斯具五刑而死。秦始皇留下的治國幫底被毀壞殆盡,秦帝國最後柱石倒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問罪重臣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斯卒囚,就五刑。

秦二世這個蠢貨,國家危難時殺良臣,自毀長城不說,還氣急敗壞地派使者問罪在前方打戰的章邯,章邯派司馬欣回咸陽求見趙高,希望澄清誤會,趙高連著三日拒不接見司馬欣。司馬欣趕回章邯身邊,勸他投降。因此章邯投降絕對是情非得已,而不是貪生怕死。


開涮歷史



我的答案是四個字:無可奈何! 章邯向項羽投降是無可奈何,章邯跟劉邦死磕也是無可奈何,沒有退路!下面我從人性人心的角度分兩段展開闡述,章邯為何追隨項羽?章邯為啥不投降劉邦?

首先,章邯為什麼向項羽投降?

章邯這個人絕對是一個天才級別的軍事家,因為在他沒有帶兵打仗之前,只是一個秦朝政府長官山林,財務的文官,秦朝皇室的總會計師的角色。可是等到起義軍打到函谷關,秦二世,趙高,滿朝文武抓耳撓腮的時候,這個會計居然抬手扔掉賬本和exel表格,對沙雕胡亥說,現在秦國重兵都在塞北和南方鎮守邊疆,遠水解不了近渴,只有發動身邊的力量跟起義軍死磕。然後把修建驪山的70萬勞改犯和奴隸生的賤民孩子武裝起來,帶著這夥烏合之眾迎戰起義軍。

當然了,起義軍也是一夥烏合之眾,想象一下這個詭異的場面,一波犯人舉著大刀長矛,一波造反的農民舉著扁擔糞叉,打的不亦樂乎!

但是不管怎樣,章邯硬生生帶著這夥雜牌軍,幹翻了張楚造反政權,滅掉了齊國和魏國的兩支起義軍,最後,又幹掉了革命呼聲最高的項梁集團,名將項梁戰死沙場。實際上項梁和章邯初次交鋒的時候,項梁是打了勝仗的,只可惜他過於自負,果然驕兵必敗,章邯率領特警小分隊,嘴裡含著銅錢,半夜銜枚偷襲,在定陶城擊敗楚軍主力,弄死了項梁。項羽好像也有這個驕傲的毛病,看來是基因缺陷了。

但是章邯的失誤是沒有乘勝追擊,這就看出來我們的領袖多麼了不起,宜將剩勇追窮寇嘛。

這是章邯軍事生涯的頂點,也是倒黴的開始。人倒黴的時候,一定不是一件事情讓他吃癟,就像發生交通事故一樣,一定有兩種以上的突發情況才會讓悲劇發生 。

章邯面臨了兩大悲劇。在他的前方,出現了戰無不勝的戰神項羽。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九戰九勝,章邯鴨梨山大。在他的後方,趙高的一雙狼眼正在盯著他的後背。章邯派遣司馬欣進京彙報工作的時候,司馬欣就差點被趙高捕殺。所以章邯面臨的困局是,戰勝會被趙高嫉妒陷害,戰敗會被趙高當做替罪羊!

在這樣的形勢下,章邯無可奈何的選擇了投降項羽。投降的時候,章邯在項羽面前痛苦流涕,說的最多的,是趙高多麼多麼的壞!

如果沒有趙高的壞,怎麼會有章邯的降!

中國歷史上,多少忠臣良將不是被敵人戰死,而是被奸臣害死啊。

其次,章邯為什麼不能向劉邦投降?

公元前206年,劉邦擊敗章邯,章邯迫不得已退回廢丘。第二年,劉邦的連襟,殺狗專業戶樊噲水淹廢丘,攻破城門,章邯自殺。

為什麼章邯選擇自殺而不是投降呢?因為章邯投降項羽之後,他手下的20萬秦兵被項羽坑殺,章邯和司馬欣,周翳被封為三王。在秦人看來,章邯是用手下將士的鮮血換取榮華富貴。現在劉邦已經奪取了漢中,為了平息漢中秦人的怒火,極有可能把章邯推出去做滅火肉盾。所以與其投降之後受辱而死,不如死戰到底。這也是沒有退路,無可奈何的事情。

總結一下:章邯在項羽和劉邦面前完全不同的表現,實際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實際上,自古到今,無可奈何幾乎是所有人的宿命,朋友,你生活中,有沒有遭遇無可奈何的局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