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用户58357046073


刘伯温是从没当过宰相,不过他最高职务是太师,那是明武宗追赠的,应该不算。

在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可比诸葛亮。

按他的才能,当个宰相应该是没问题的,为什么朱元璋不用他呢?

刘伯温剧照:


这个事要从几个方面分析。

一、从刘伯温的功劳上分析

刘伯温在大明建立后,得到的爵位是“诚意伯”,仅仅是个伯爵。这是因为刘伯温的功劳确实不大。

从1360年投奔朱元璋到1368年建立大明,这些年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仅是个参谋,并不是演义中的所谓军师。

特别是在和陈友谅的大战中,根本没有见到刘伯温的影子。也许刘伯温是个战略家,但不可否认,民间将他过于神话了。

朱元璋封了六个国公,还有几十个侯爵,这里面都没有刘伯温,可见这时他的功劳至少朱元璋是不太认可的。

刘伯温剧照:


何况刘伯温这个伯爵还是封赏后的半个多月再补封的,仅仅只是个三等伯。

所以这时的朱元璋是不会想到让刘伯温当宰相的,那些功臣们也不会服气的。

二、刘伯温的官有多大?

刘伯温虽然没有当上宰相,但朱元璋封给他的官是御史中丞。这是个很大的官了。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升官,自从废除御史大夫之后,基本上就是掌管监察的最高官员了。

而且,据《新唐书·宰相表》,唐代由御史中丞直接升任宰相者,共11例。

在清朝,常带副都御史比成御史中丞,那些挂着副都御史衔的督抚也别称为中丞。

三、从刘伯温的性格上来看

刘伯温并不是个官迷,他多次推辞掉朱元璋的封官。定西之役之后,因刘伯温有功,朱元璋召他赴京,追赠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剧照:

如果刘伯温同意了,那至少是从伯爵升到郡公了,是公爵了。

四,刘伯温不是宰相,但朱元璋以宰相之事问之。

有好几次,朱元璋都想罢免李善长,让刘伯温当宰相,可是刘伯温总说李善长“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力辞不就。

后来朱元璋任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几人为相,都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可见此时的刘伯温重要性。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据说他曾卜过卦,知道大明无善终之宰相,所以无论朱元璋怎么做,他都有意避开这个职务。这就是他不当宰相的原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刘伯温坚辞不受呀,所以没当丞相。本题就说说,推辞丞相一职和不受公侯的可能性。

老朱冤呐。实锤在文末。

有一种史料上没有记载的推测是:刘基自己乐意,他对朱元璋说不要一切爵位,减薪也是自己申请的,什么样的好处刘基会很痛快收下呢?老家青田县,朱元璋开恩不加税,刘基美美的接受了。

另一种说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元璋阴谋论,论调很多,原因多种多样。

民间神仙刘伯温虽然没有江湖传闻中的那么神奇,但起码的形势还是能看懂的,这也是作为谋臣所必备的个人基本素质之一。

坚辞不受是刘基的一贯作风

刘基对待功劳一向是不大在意,推辞赏赐也是他的一贯作风,比如:

龙湾战役,太祖为了表彰刘基把攻克敌军的奖赏都赏给刘基。刘基非常坚决的推辞了。

鄱阳湖大战,如果没有刘基,朱元璋早就被大炮轰死,事后刘基并没有以此吹嘘,更别提要什么赏赐了。

朱元璋斥责李善长,刘基:李善长算是从龙老臣了,他能很好的调和众将之间的关系,言外之意就是这人有用,不必过分苛责。朱元璋问,李善长很多次想害你,你还挺为他着想的,我要拜你为丞相。

刘基一个头就直接磕下去了,百般苦劝朱元璋,说:就像盖房子一样,要用大材,您如果用小材那房子会坍塌的。坚辞不受!

您说这样的刘基会在乎什么公侯伯子男么?

真想苛待刘基,老朱需要搞这种不入流的小动作么?

咱们再回到干部待遇的问题上来,民间都说刘伯温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这个本事刘基恐怕是没有,但博学如刘伯温,汉太祖刘邦的段子肯定是听过的,想忽略都不成,连朱元璋都说刘基是自己的汉张良,问题是那个时期的功臣良将可没几个得善终的,功如萧何又怎样?不充分自黑的话,命也不得长久。

刘基深知这段历史,肯定会如履薄冰,对各种好处都是坚辞不受,所以很可能是刘基的个人意愿,三等伯我们不说,就说这俸禄也是同级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真缺一百多石?依朱元璋的脾气,弄死个把人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也不需要在俸禄上耍这种小手段,比如:

朱文正,哪里是什么谋反,无非就是以前有过黑历史,从张士诚那里进货倒腾点私盐,沿途都不敢管,后来大局初定,又为害一方太过造孽了,强抢民女,腻了直接都投井里,搞得怨声载道,还有就是拒绝监管,朱元璋的话都不听,最后被老朱(铁)鞭杀,这一条我不加粗字体,这是史实,朱文正可不是在狱中郁郁而终的。朱文正和朱元璋二子朱樉的德行有一拼,死得不冤,太渣了。

既然拜为丞相朱元璋会和刘基商量,封侯这事私下就没提?我觉得根本不可能,朱元璋虽然对刘基有些忌惮,但几乎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的,第一次辞职朱元璋还没事通信让刘基出些主意呢,可见朱元璋对其信重,刘基在朝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两个虚拟场景,依据刘基一贯作风,大家自行选择:

一、朱元璋召见刘基谈事,事毕。老朱说,我给你封伯可好?刘基:嗯!(老朱羞的脸通红,拿得出手,说不出口啊,自己为啥那么埋汰人)

二、朱元璋召见刘基谈事,事毕。老朱说,我给你封公可好?刘基:嗯?不行,再三推辞才封伯减俸。

开篇我所说的的实锤是什么呢?

以前的礼制是这样的:

《明会典》“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

洪武二十六年: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国公……不能乱推。

刘基长辈们是怎么封的呢?

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同为公,比国公低一级)

所以朱元璋绝对是有意愿要封刘基为“郡公”的。不然不会追封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郡公。

至于朱元璋方面的考虑,太多文章论述过,内容重复,且出于篇幅考虑我就不多写了,刘基的推辞是一贯性的,从龙之初就有意规避这种可能会夺命的实惠,封爵自然福茵子孙,但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能留名千古的丞相一职来说,还是缺了些分量,无论是否出于保命需要,态度上刘基对这些看的都比较淡。至于以朱元璋为视角来剖析问题,前文说过,老朱想办谁直接就办了,不会那么小家子气,直接就照人下手了,不必搞这些小动作。


古今通史


洪武初年的宰相是李善长。李善长、徐达、汤和是最早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一批人。这批人逐渐形成了一大集团——淮西集团。


李善长善于调和诸多将领的关系、善于统筹粮饷、筹集兵源,为朱元璋的胜利建有“萧何之功”。

在朱元璋任吴王的时候,李善长就任左丞相,明朝建立以后,李善长出任第一任宰相。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与他的这些武将拉开了距离,而这些武将为了自己的前程考虑逐步团结在李善长周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宰相集团。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国家以来,宰相或者丞相就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位高权重。这个职位可以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也可以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这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如果两权不能很好的协调,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朱元璋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自幼家贫,一路摸爬滚打,建立大明王朝,他有一万个理由保证皇权不能旁落。


所以说,李善长的宰相集团必须得到限制。这时,他想到了一个人——刘伯温。

刘伯温,处州青田人,出身官僚世家,在自身家庭的影响下,自幼聪慧超群,14岁进入处州郡学,习《春秋》。17岁,拜名儒郑夏初为师,攻读程朱理学。他博览群书、经史子集、天文历法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象纬之学”。

在元顺帝元统元年,23岁的刘基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在浙江起兵,元朝统治者启用刘基为江浙省元帅督师,刘伯温残酷镇压了那些据命不服的起义者。因为镇压有功,刘伯温被提拔为江浙行省枢密院判,但是在上报朝廷的时候,遭到蒙古人排挤,刘基逃归青田。


1358年,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相比其他人而言,刘伯温是半路出家,并非朱元璋的嫡系。朱元璋是一个乡土气息很浓厚的人,有相同的出身、相同的语言、相同的经历面前,朱元璋自然选择自己的淮西集团人担任宰相。

刘伯温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朱元璋不敢重用他。以他的智慧加上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会形成一种怎样的威胁,老朱心里非常清楚。对于刘伯温,既要用,又要打压。所以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奉天殿大封功臣的时候,把李善长、常茂、邓愈、冯胜、徐达、李文忠全部封为公爵,而刘伯温只封了个伯爵,两者相差几级。

做为当时朝廷里面两大政治集团——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党明争暗斗。当李善长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的时候,朱元璋不仅想到了取消相权这一解决办法,甚至打算连人带相权一块去除。由此看来,相位是一个危险的位置,尽管它充满了诱惑。从一开始的李善长到后来的杨宪、王广洋、胡惟庸,他们都伴随着相权的逐步消除而烟消云散。

历史上,朱元璋有两次邀请刘伯温出任宰相。第一次是在洪武初年,李善长逐步做大时,李善长由于过失被朱元璋谴责,御史凌悦趁机弹劾,朱元璋找到刘伯温,打断让他出任宰相。此时的刘伯温很明白自己的才能,论运筹帷幄,很明显自己胜出。但是要协调文武百官之间的关系,处理繁杂的国家事务,自己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再说,刘伯温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忍受不平之事,做为皇帝的近侍,平时又不愿意结交中下层官员。刘伯温在中书省没有根基,放眼满朝,李善长的门生故吏把持着主要职位,就是自己当上了宰相,由于底下的官员处处掣肘,为官甚难。

对于朱元璋的邀请,刘伯温委婉的拒绝了——愚笨之才,难当大任。

在李善长倒台之后,朱元璋第二次邀请刘伯温出任宰相。此时的刘伯温早就看出朱元璋的真正本意是取缔相权,此时断不敢搭上自家性命。

不做宰相就能全身而退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淮西集团有世仇。

在洪武元年,北伐军攻克河南,朱元璋赶赴汴梁,查看能否迁都洛阳。李善长和刘伯温驻守应天,协助太子朱标处理国事。刘伯温认为,宋元两朝,之所以会灭亡,都是因为法度太轻,吏治不严造成的。于是,下令御史大胆弹劾有罪之臣。

中书省都事李彬由于贪污被捕入狱,李善长做为老领导自然要来说情。当时应天正在祈雨,李善长就对刘伯温说,祈雨之际,不便杀人,杀之,恐不雨。刘伯温立马说:“斩之,必雨。”咔嚓一声,就把李彬给砍了。从此李善长和刘伯温绝交。

朱元璋回应天之后,李善长攻击刘伯温在祈雨的祭坛下杀人,其他怨恨刘基的人也趁机上告诉苦,朱元璋按下奏折,没有处理。

恰逢大旱之年,朱元璋要求大家广开言路。刘伯温上奏:“士卒死后,其妻悉数别营,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应准其改嫁或遣送故里;工匠死,暴尸野外,应殓葬之;早年方国珍降将不应充军。”朱元璋全部准奏,结果,还是没有下雨,不免心中恼火,恰逢刘伯温妻子死亡,朱元璋一气之下把刘伯温赶回老家治理丧事,直到冬天才亲自修书召他回京。

封伯之后,刘伯温请辞回家,时常关心朱元璋的起居情况,遇有大事,两人时常联系。虽然在野,但是有随时启用之像,这无法让胡惟庸放心。


最后,借助福建谈洋的一块盐地成功离间了朱元璋和刘伯温。刘伯温被剥夺了所有俸禄。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病重,胡惟庸带御医前来探视,给了刘伯温一副药,刘伯温饮后,顿觉腹中有结块。三个月后,病情转坏,朱元璋遣使护送刘伯温回家,一个月后去世,享年65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逮捕胡惟庸,株连15000人。

朱元璋从此废除丞相制,罢中书省后,“折中书之政归六部,以上书任天下书。”六部官员互不相扰,直接向皇帝负责。

地方事务,由十二行省改为布政司,以布政司管理全省事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都指挥使司领军务。都、布、按三司三权分立,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直接向皇帝负责。

至此,朱元璋完成心目中的改革目标。


品读春秋001


朱元璋曾多次说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把他当作张良式的人物看待。

刘伯温在民间的声誉也很高,关于他的各种智计奇谋传说很多。而这些传说,凸显出了他的形象——多智近妖。而在官场上,这种戏剧性的形象并不一定适合——官场不是戏场。那些出奇致胜的事,不适合讲究平衡与稳定的朝堂。

刘伯温在朱元璋夺天下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军师角色。正由于他智计无双,且又刚直,故在民间颇有声望。而其全局统筹上的不足和协调能力的欠缺,却不太适合成为百官之首。

起初,朱元璋设丞相时,首选的是李善长。李比刘伯温,更适合。

李善长能调和诸将。在镇守和阳时,郭子兴的部下互不服气。正是李善长从中调节,让他们同心协力,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国。

李善长在助朱元璋夺天下的过程中,扮演的正是萧何的角色——“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坐居后方,调运粮草,筹集兵饷。刘邦不用张良为相,朱元璋也有相同的考虑-李善长更合适。

李善长追随朱元璋更早。而刘伯温先为元吏,后从朱元璋,资历上不如李,若其为相,恐难服众。

基于以上考虑,朱元璋选用了李善长为相。

后头,朱元璋也试探过刘伯温,但刘伯温没有上当。

朱元璋某次想责罚李善长,并对刘伯温说要换他上。刘伯温回道,李善长虽有过失,但功劳大,威望高,又能调和诸将,没必要换。他还打了个比方,说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的木头,如果用细木,房屋必会倒坍。

由此看见,刘伯温本人,虽与李善长不睦,但仍然看到了他的长处,也窥知了朱元璋用李善长的理由。因此,对于朱元璋不知是真是假的试探,委婉地拒绝了。

但从后面朱元璋的行为来看,他对说要刘伯温当丞相应该是试探居多,因为李善长辞官归故里后,他并没有让刘伯温接手,而是用了杨完,尽管在朱元璋在问刘伯温杨宪如何时,刘伯温坦言杨宪没有丞相的气量。但朱元璋还是用了杨完,没有用刘伯温。而后用汪广洋、胡惟庸,也没有用刘伯温当丞相。尽管每每用他们时,也曾问过刘伯温意见。

刘伯温虽然在丞相人选上说了自己的意见,指出了这些人选的不足,朱元璋也曾说,那只有你合适做我的丞相。但刘伯温应该是识破了皇帝的言不由衷,拒绝了。

可以说,朱元璋没有让刘伯温当丞相,起初是因为有更合适的李善长,后头是因为他已经不想用一个贤明的丞相,朱元璋的心中,此时已经决定削弱丞相的权力了。此时的刘伯温,或可一争丞相,但更多的是已经看透了皇帝的内心,不想淌这趟混水了。


钱多多读文史


刘伯温,名基,伯温是他的字,他生于公元1311年,是浙江青田人。

刘伯温小的时候就十分的聪明好学,能够一目七行,十二岁的时候就中了秀了,被大家叫做神童。

公元1324年,十四岁的刘伯温入府学读书,学习春秋经,春秋经是一本十分难懂的儒家经典,一般的童生只会朗读,不知道书里的意思,而刘伯温默读了两遍竟然就会背诵了。老师们都十分的惊讶,都暗暗说他是个奇才,以后肯定会有一番大成就的。

公元1327年,十七岁的刘伯温师从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的书都看,天文地理,兵法军事,数学样样精通,还学会了六甲天书与奇门遁甲,大家都说他有魏征与诸葛亮的才能。

公元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到元大都会试,一举就中了进士,不过在家闲居了三年。

公元1336年,刘伯温被任命为正八品的江西高安县丞。他恪于职守,不畏强权,就得罪了一些地方豪绅,刘伯温就辞官回家了。

公元1360年,朱元璋请刘伯温做他的军师,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要集中兵力先后打张友谅和张士诚,还建议朱元璋摆脱小明王韩林儿,然后用大明的名义来招揽民心。

陈友谅率大军要攻打朱元璋,朱元璋有的部下劝朱元璋投降,有的建议撤军退守南京城。朱元璋就问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说绝不能降,或者退,陈友谅虽然势大,但于过于骄傲,我们可以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后来,又为明灭元献了很多计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封诚意伯。

刘伯温与李善长,就像汉陈平与萧何,曹魏的郭嘉与荀彧,刘伯温毕竟只是一个军师,跟李善长还是没法比的,所以朱元璋是不会任刘伯温为丞相的。


历史简单说


朱元璋有两次想用刘伯温当宰相。

第一次是在刚刚建国不久。当时的右丞相是李善长。李善长是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封他为右丞相的。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对李善长不满,想要撤销他宰相的职务,于是找来刘伯温商量。刘伯温说,李善长功劳很大,又能调和诸将的矛盾,用他当宰相是合适的。朱元璋说,李善长数次想加害于你,你还为他说话?不行,我想用你为宰相。刘伯温说,换宰相相当于给房子换柱头。必须要用大木头,细木头是不行的。刘伯温的意思是说自己是细木头,不能当宰相。

第二次是在朱元璋多次表达对李善长不满,李善长辞官归故里以后。当时朱元璋又找刘伯温商量宰相的人选,说想立杨宪为宰相。杨宪和刘伯温关系很好,但刘伯温还是说杨宪缺乏气量,不能当宰相。朱元璋又说,那就用汪广洋当宰相如何?刘伯温说,汪广洋的气量比杨宪还狭窄,更不行。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怎样?刘伯温说,宰相是驾车的马,用胡惟庸驾车,那是会把车拖翻的。于是朱元璋说,我看就只有你当宰相合适了,你来当吧。刘伯温说,我这个人性格不好,嫉恶如仇,也不合适啊。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并不是朱元璋不让刘伯温当宰相。而是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都推辞了。

(朱元璋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为什么都要推辞呢?是他真的不想当宰相吗?

一个政治人物,怎么会不想当宰相呢?刘伯温在元朝的时候,他都多次当官。只是不满元朝的黑暗,他才辞官归隐。明朝刚刚建国,一切都欣欣向荣,刘伯温似乎并没有辞官归隐的理由啊。

而且,就算刘伯温不想当宰相,他为什么不推荐一个恰当的人选?尤其是第二次,当朱元璋说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都说不行。既然不行,他就应该推荐一个行的呀。为什么他一直不推荐呢?

(李善长剧照)

我认为,虽然两次刘伯温都推辞了。不过,两次推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朱元璋想撤换李善长,让刘伯温接任,刘伯温无论如何是不敢接任的。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李善长和刘伯温发生过矛盾。当时刘伯温执掌法令,杀了李善长一个不守法令的部下。李善长亲自向刘伯温求情,刘伯温也不同意,还是坚持把那个部下杀了。可以说,李善长丢了人又丢了面子,他对刘伯温是相当痛恨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伯温怎么敢答应朱元璋呢?一方面,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刘伯温很怀疑这是朱元璋试探他的。一旦他答应,朱元璋也有可能不让他当宰相。另一方面,即使朱元璋真的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也当不好。因为他确实性格比较急,同时朝廷中很多都是李善长的人,他们不会买刘伯温的账。

所以,刘伯温明确地拒绝了。

第二次刘伯温拒绝,情况又有不同。

回到之前的问题,当时朱元璋询问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乃至询问刘伯温自己合不合适,刘伯温都说不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刘伯温不给朱元璋推荐一个呢?

(刘伯温剧照)

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朱元璋已经有了取消宰相这个职位的想法。虽然他并没有明说出来,但是,聪明的刘伯温已经察觉出来了。

既然朱元璋是想取消宰相职位,刘伯温为什么还要给朱元璋推荐人选呢?他推荐人选,不是害那个人吗?刘伯温当然也不会答应朱元璋当宰相,因为他还想多活几年。

事实上,朱元璋说要任命为宰相,接替李善长的那三个人,后来朱元璋都让他们当了宰相,但很快都被朱元璋给处死了。

可以说,刘伯温当初想救他们一命,极力阻止朱元璋任命他们为宰相。但是,他们并没有刘伯温的睿智,留念官位,最后死于非命。

最可悲的是胡惟庸。刘伯温阻止他当宰相,本来是救他。但是他却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反而派御医下药,把刘伯温给毒死了。

如此“恩将仇报”又看不透,最后也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皇帝和将军,还有一类人物也显得特别耀眼,那就是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俗称军师。刘基,也就是刘伯温,他是朱元璋的军师,辅佐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建立了明朝。

有些朋友就问了,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不让功劳很大的刘伯温当宰相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朱元璋不封刘伯温当宰相,是因为刘伯温不能当宰相,而且有个更适合当宰相的人,他就是李善长。从资历、才干、性格各方面来说,李善长都比刘伯温适合当宰相。

汉高祖刘邦在登上皇位以后,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最得力的三个手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认为,在他手下之中,运筹帷幄的军师是张良,擅长处理事务是萧何,最能打仗的则是韩信。朱元璋也曾评价过,他认为刘伯温是他的子房,“吾子房也”。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没有让张良当宰相,而是让萧何当了宰相,同理朱元璋自然不会让刘伯温当宰相,而是选择了李善长当了宰相,因为李善长就是他心目中的萧何。

李善长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几乎和萧何一模一样。

一、调和诸将、严明军纪。朱元璋曾经和李善长说:“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汝宜鉴其失,务协调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也!”

朱元璋和李善长说,我看群雄之中负责文墨和谋略的人,经常诋毁身边的将士,不能发挥出他们的才华,以致于大败。你应该要吸引这个经验,要协调好将领们的关系,不要像那些人一样。

朱元璋的话,李善长一直深记于心。对于归降的将士,李善长择贤辩愚,让他们能消除疑虑,安心跟随朱元璋。又如在镇守和阳时,诸将都是郭子兴的部下,互相不服气,李善长便从中调节,让他们同心同德。是不是颇有点汉中时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选贤用能的感觉?

二、留守后方,供应军需。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跟他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能源源不断供应兵源和粮草密不可分,朱元璋能战胜强敌登上帝位,也一样如此。

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时,李善长则留守后方,统筹全局,转运粮草。在李善长的协调之下,“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为朱元璋在前线作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宰相是什么,就是皇帝的大管家,负责帮皇帝处理好各项琐事杂事,事无巨细,都得关心。而刘伯温扮演的军师角色,则更多是要从大局出发,关键时刻为主公出谋划策,两者在专业能力是不一样的。

从资历上来说,刘伯温也远不如李善长。在朱元璋还未起家时,李善长已慧眼识英雄,从众多豪杰中选择了朱元璋作为辅佐的对象。两人可谓一起白手起家,打拼出一份基业。

而刘伯温却是中途加入朱元璋集团,当时朱元璋集团下已经是文武兼备,兵多将广。虽然刘伯温在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战略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对朱元璋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拿诸葛亮和司马懿举例,两人才华能力不相伯仲,但因为诸葛亮投靠的刘备当时东逃西亡,手下大猫小猫加起来没几只,诸葛亮一加入就成了主力军师,出人头地。而司马懿投靠的曹操,手下已经有郭嘉、陈群等一大批谋士,司马懿只能熬,等到老资格的人都死了,他才在曹丕当皇帝时混了个辅政大臣的身份。

因此李善长当宰相,成为百官之首,他有资历有功劳,不管是淮西集团还是刘伯温的浙江集团,都能镇得住。但如果刘伯温当了宰相,像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些跟朱元璋一路走过来的人,肯定是不服气的。

最后很关键的一点,刘伯温的性格并不适合当宰相。刘伯温虽然见识不凡,才华超群,但有个读书人的通病,那就是性格高傲,言行无忌,经常干得罪人的事情。

比如陈友谅集团来攻时,朱元璋询问大家的意见。有些人见陈友谅势大,提出了避战投降的主张。刘伯温却一言不发,私下找朱元璋表明自己主战的主张,还说要把那些想投降的人全部杀掉,这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一大批敌人。

朱元璋很了解刘伯温的性格,知道他是一个文人超过一个政客,因此在明朝建立以后,给刘伯温安排了太史令和御史中丞的职务,意思就是天下太平了,你好好修史书,偶尔给我提点意见就行了。

但刘伯温没有张良的自知之明。张良在汉朝建立以后,拿着优厚的俸禄享清福,几乎处于半隐退的状态,只在关键时刻偶尔表下态,比如帮吕后请了商山四皓给太子撑场,得了善终。

而刘伯温却经常参与政事,即使告老还乡,还时不时给朱元璋上个奏折说下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不仅得罪了朱元璋,还得罪了许多朝臣,最终落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


涯读涯史


朱元璋为什么没让刘伯温当宰相,而是李善长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刘伯温不让朱元璋放心

朱元璋是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这样的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而刘伯温只是个外乡人,更可怕的是,刘伯温判断事情比自己还要准,此外,刘伯温搞厚黑学很有一套,当年就是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去救韩林儿。所以,这样一个人当宰相朱元璋是很不放心的。宰相这么重要的位置肯定要交给自己人才放心。

二、刘伯温不适合当宰相

李善长虽然读书不多,天赋却极高,而且特别喜欢法家理论,行为处事,公允合情。他不但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搞后勤。自古以来,懂军事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可能军队自己就爆发哗变了,所以这句话也体现出了后勤的重要性。而李善长就是一个擅长搞后勤的天才。如果把刘伯温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劳顿,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也是个明白人。所以,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无行军打仗的功劳,但他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功劳很大,因此应该进封大国。而刘伯温更像是一个军事,提供政策和谋略支持,相比而言,刘伯温更不适合当宰相。


情感枕边书


刘基就是刘伯温,朱元璋与他探讨谁适合当宰相,提到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刘伯温都觉得不适合,朱元璋是个直率的人,这不适合,那不适合,意思就你最适合了啦。刘伯温很聪明,跟直率的人绕弯子后果很严重,因此,直言自己也不适合,原文是这样子的。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爲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爲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爲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爲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细读这段君臣对话,都说得很实在,推心置腹,何必往阴谋论上想。

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意想罢他的丞相职务,李善长追随朱元璋比刘伯温早,在开国元勋中劳苦功高,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调和诸将,这也是朱元璋用李善长的初心,但也是李善长的祸根。人与人之间怎样调和,两个字,心,利。所谓心,就是以心换心,沆瀣一气,才说得上话,交得了心。所谓利,就是你有所求,我有所应,抱团取暖,相互帮衬,利益交换。掌握这两个字,调和才得心应手。李善长最善长这,但玩久了,欲罢不能,祸事就来了。因为在战时,大敌当前,最重要的是团结一心,共同对敌,规矩太多,束缚手脚,所以不太讲究,调和余地大。而进入建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订制度,立规矩,调和的余地小。李善长在调和两字中不能自拔,身为宰相带头破坏规矩,这是朱元璋要换人的主要动机。他认为李善长因于刘伯温有矛盾并多次在背后说坏话,但刘伯温却维护李善长,这是胸襟气度,宰相肚里能撑船,气度是很重要的素质。同时刘伯温很讲规矩,刚正不阿,正因为这点朱元璋仼其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两条是朱元璋挑宰相最重要的条件,所以他请刘伯温出任丞相是真诚的,但被刘伯温婉拒了。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很尊重的,专门修礼贤馆安顿他们。因为拒绝才有其他人选的讨论,但又都不满意,才逼朱元璋冒出吾之相,诚不逾先生。这个诚字一语双关,既有再次请求的意思,也有既然都不行,你还卖啥关子的逼问。刘伯温的回答是非常坦诚的,他说出了自巳不适合担任宰相的两个原因。一是疾惡太甚,二是不耐繁劇。刘伯温这种性格在元朝当官时就很鲜明,一言不合,拍屁股走人,宰相是百官之长,日理万机,最讲究平衡协调,刘的这种性格如何使得。朱元璋能做皇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善任,他很清楚刘伯温的性格,见其有自知之明,并不是矫情,所以不再免强。这就是真实的原因,别无其他。

读史在于情于理处,不必作妄想揣测,揣测圣意,往往误入歧途。


梅里一了


刘伯温之于朱元璋,类似于张良之于刘邦,都是运筹帷幄的战略家,所以,朱元璋称刘伯温,为我之子房。

但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关系还是不同于张良与刘邦。

1.刘伯温与张良不同。

刘伯温与张良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都是各自主公夺取天下仰仗的智囊。不同之处如以下: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集团时间较晚,此时朱元璋已经成为群雄中有能力争夺天下的一支,此时的朱元璋身边围绕着一群淮右功臣集团,这群人团结在李善长身边,形成庞大的势力。而刘伯温属于空降干部,有着文人傲气,这一点让其与已成势力的淮右勋贵格格不入,甚至于形同水火。

而张良则不同,他加入刘邦集团的时间较长,而且与刘邦手底下的将军们相处颇为融洽,本人身为韩国贵族之后,淡泊名利,又懂急流勇退,所以,下场更好。

2.朱元璋与刘邦不同。

从能力上,朱元璋个人能力在刘邦之上,刘邦贵在用人,其个人统帅能力则不敢恭维,而朱元璋从乞丐出身,四十岁左右,奋斗成一代帝王,个人天资聪颖,同时非常勤奋,统帅能力非同凡响,毛主席对其赞誉有加。朱元璋不仅具有用人能力,本身也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作为聪明人,对于同样聪明的谋士,不仅有赞赏之感,同时也会心生忌惮。朱元璋对刘伯温依赖度没有那么强。

朱元璋打天下更依靠淮右功臣集团,这些人抱团,以李善长为首领。而刘邦除了靠嫡系班底以外,打下天下更依靠韩信,英布,彭越等相对独立的下属或盟友。朱元璋对淮右功臣集团更为倚重却也更加忌惮,因此有意用刘伯温等空降干部来制衡,挑起两边的冲突。同时为了安抚淮右功臣集团,对刘伯温又不敢过于重用。

3.刘伯温与李善长不同,正如张良与萧何不同

朱元璋集团与刘邦集团中,刘伯温好比张良,而李善长类似萧何,李善长与萧何都担负起维持大后方,筹措粮草,输送士兵,管理财政之职责,为前方输送源源不断的士兵与粮草,因此都被各自的主公所倚重,也是当仁不让的宰相人选。刘伯温与张良在战争年代立功颇多,而战后恢复建设,安抚百姓更仰赖李善长和萧何。

同时相比于汉初三杰中,张良与萧何较为融洽的关系,刘伯温与淮右功臣集团首领李善长关系更僵,后期更是势不两立。

因此,刘伯温的地位,与张良相比,从各自爵位也可见一斑,刘伯温是诚意伯,而张良则是更高的留侯。张良都没当上宰相,更别说情况更加复杂的刘伯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