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zasdff2010


这个问题就牵扯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和刘伯温刘璟父子两代人的恩怨,还有说明一下的就是,刘伯温是被胡惟庸奉旨赐药而毒死,刘璟是被朱棣抓起来之后自己自缢于监牢,这二位之死看似不是朱元璋父子所为,其实刘伯温之死与朱元璋有很大关系,刘璟之死更是朱棣所逼死。先来看看他父子二人的死因。

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十二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便高中举人,二十六岁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但是因为刚正不阿被地方乡绅所不容,被迫辞官。三十二岁时元朝政府被起用为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但是因为检举监察御史失职,被陷害再度辞官归隐。四十一岁再被朝廷起用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协助左丞相帖里帖木儿,其中建议帖里帖木儿攻杀方国珍,但是帖里帖木儿不同意,气愤辞官。

可以说,刘伯温前期虽然聪颖,但是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在那个腐朽不堪的元朝末期是极为格格不入的,所以其大半生都是过得并不顺利。

公元1360年,四十九岁的时候,南京的朱元璋久闻刘伯温大名,一纸诏书将其请到了南京,当朱元璋的谋臣,这是刘伯温的一身才华才有施展空间,自此辅佐朱元璋八年,为朱元璋制定逐个击破、避免两线作战的方针,此后击败元末诸雄,于1368年建立大明。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认为他的谋略是高于诸葛亮,确实刘伯温为朱元璋剿灭元末群雄、统一天下建立的不朽的功勋。

但是建立大明后,刘伯温的身体就开始不好起来,公元1375年,刘伯温正月的时候感染风寒,朱元璋知道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结果胡惟庸公报私仇在刘伯温的药里下了慢性毒药,刘伯温服下御医的药之后身体越来越难受。

这里看出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但是仔细看其原因可没有那么简单。一来,朱元璋知道刘伯温任监察御史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与胡惟庸政见上有诸多不和,明知道这二人是政敌,派胡惟庸去赐药显然是朱元璋故意为之,而且在服下胡惟庸所赐之药的一个半月之后,刘伯温抱病进宫,委婉的向朱元璋说明了自己服下御医的药之后,身体更加不舒服,但是朱元璋只是让他好好养病,不要操心太多,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将刘伯温打发走了,这使刘伯温大为心寒。难道刘伯温都说出来了药有问题,朱元璋还察觉不到是胡惟庸所为吗?一个多月后,刘伯温病死家中。

浮人的猜想:显然,朱元璋知道这药有问题,但是此时动胡惟庸还为时过早,派胡惟庸去赐药也是试探其心思,也是朱元璋给其犯罪的机会,一来可以杀死刘伯温这个谋臣,毕竟知道太多,二来处置胡惟庸时也可以以其毒死刘伯温为其罪名。所以,朱元璋这一招够狠。

刘璟

刘璟(1350-1402),字仲璟,一字孟光,刘伯温次子。刘璟自小好学,通诸经,喜谈兵,究韬略,是非常像其父亲刘伯温的。洪武十四年(1381)的时候,曾辅佐延安侯唐胜宗清剿叛逆,出谋划策,大获全胜,朱元璋非常欣喜,赞曰:"璟,真伯温之子也。"很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认为刘璟最适合继承刘伯温爵位,但是刘璟认为自己长兄刘琏有子刘廌,所以将爵位让给侄子刘廌,这里看出刘璟是一个不慕虚名的正直之士。


但是生不逢时,靖难之役发生时,刘璟作为曹国公李景隆的参谋与燕王朱棣交战,但是李景隆迂腐听不进刘璟的谏言致使大军失败,刘璟而后带病赴京向建文帝呈《闻见录》希望建文帝改变用兵方略,但是建文帝不听,无奈归隐。

南京城破之时,朱棣要找些开国元勋后代来接受新朝的封赏,让他们承认朱棣的皇帝位子,但是刘璟看不惯叛逆,称病不去,结果被朱棣抓到了南京。刘璟到了南京后,见了朱棣仍然称朱棣殿下,拒绝奉其为皇,面对这么一个反动的人,朱棣也是先忍让,最后刘璟直接来一句刺骨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最后朱棣忍无可忍,直接将其关押在监牢,刘璟在监牢中自缢而死,以死明志。


浮人猜想:这里似乎是刘璟为了保全名节,自缢而死。但是仔细想想能发现其中的疑点。朱棣在抢夺皇帝大位之后,也不敢大肆杀戮开国元勋后代。但是刘璟关押在监牢中,怎么可能自缢而死,要知道要是有犯人在监牢自杀,狱卒有监管不严之罪,何况是刘璟这样的犯人。刘璟死后,就有官吏准备将刘璟的家族判罪,但是朱棣立刻就说明刘璟是功勋后代,不要祸及家人。

这里怎么都有这样一种味道,就是刘璟反动异常,使朱棣怒而杀之,但是不祸及家人,避免事情扩大化,只杀刘璟一人。朱棣这招,一方面把刘璟这个反动分子杀掉,令一方面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宽恕其的家人,仁君形象。

浮人语

刘伯温和刘璟父子都是朱明王朝鞠躬尽瘁的臣子,可惜下场都不是很好。或许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与朱元璋毫无关系。刘璟也是自杀的,与朱棣也无关系。但是君臣之间的事情又怎能说得清呢?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明史·刘基传》

《明史纪事本末》


海浮人


明初有两个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明史记载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驻守北平的时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时候,病情加重,最后去世了。

而根据一些明人笔记,徐达因为有背疽,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鹅给徐达,徐达吃后就死了。而刘伯温呢,也有两种说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

太医给刘伯温看了病之后,给他开了药方,刘伯温就照药方抓药然后煎药用,但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拜见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说,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之后,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他跟刘伯温说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养,这样病才好,刘伯温也没有办法。三月,刘伯温返回了故乡青田,四月,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而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说刘伯温是胡惟庸让太医给毒死的。

但是我们根据朱元璋对刘伯温病后服药的情况,再加上开药的是太医来看,有一些人认为命太医下毒的并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没有关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刘琏,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参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刘琏,但是刘琏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刘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来想让刘璟袭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但是刘璟说他的兄长刘琏的儿子刘廌还在,朱元璋就将诚意伯这个爵位给了刘廌。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刘璟曾经和朱棣下过围棋,因为刘璟的棋艺比较高,朱棣说,你能不能让让我?刘璟说:能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该让的,我也不敢让。朱棣听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后,召刘璟,刘璟称病不去。

朱棣就将刘璟入狱,刘璟只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刘璟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刘璟之后自缢而亡。


历史简单说


首先,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无稽之谈。朱棣篡位时,刘伯温儿子不愿效力篡位逆贼,被朱棣所杀。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并末杀刘伯温。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第二年,刘伯温就被赐归老还乡。刘伯温此时已经60岁,在古代已经算高龄老人了,归老还乡也说得过去,不过也说明刘伯温实际地位并不算太高。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去世。这一年,刘伯温曾经去京城朝见过朱元璋。有记载刘伯温在京城生病后,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医生去看过刘伯温,吃了药之后,刘伯温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后来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结果。

这种说法多半是胡惟庸倒台后,罗织给胡惟庸的罪名。刘伯温是在从京师南京回到家乡浙江青田县后才病死的,明代没有能几个月后才让人病死的神奇毒药。虽然武侠小说或者一些古代文献经常会记载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药,但这些东西一点不可信。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种症状,也不像是古代毒药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类的疾病造成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担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为永乐皇帝朱棣所杀的是次子刘璟。

朱元璋后来感念刘伯温的贡献,对刘璟算得上很好,经常召见,亲近如对待家人。刘璟被杀,则是看不惯朱棣篡位,不愿意向朱棣服软。朱棣攻破南京继位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师。刘璟见到朱棣后,不承认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并且对朱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将刘璟下狱后,刘璟自尽身亡。


仁勇校尉


首先,题目中说朱元璋杀死了刘伯温,这句话是有失公允的,或者说是并无正史作证。但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杀戮过重,并且刘伯温又是被民间传的神乎其神的人物,在许多野史记载中,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千古奇才落得了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早年间考中过元廷的进士,后来步入仕途,但一直在基层厮混,对于元末官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刘伯温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虽有一颗匡扶宇宙的雄心,但在腐败的大染缸中,刚正不阿的刘伯温自知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辞官归隐,也不愧于圣人“穷则独善其身”的训言。

公元1360年,朱元璋兵临金华,在谋士的推荐下,朱元璋了解到浙东地区果然是藏龙卧虎,对刘伯温才华的仰慕也与日俱增。多次邀请之下,刘伯温最终同意加入朱元璋集团,朱元璋大喜过望,在南京城专门建造了一座“礼贤馆”,用来安置天下贤士,也表达了朱元璋对人才的渴望。


刘伯温刚一出山,就向朱元璋献上了实务十八策,朱元璋爱不离手,并亲切的称呼刘伯温为“吾之子房”。当年陈友谅率大军空国而出,发誓不消灭朱元璋绝不退兵,说实话,除了大部分主张讲和之外,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把握打赢这场仗。是刘伯温坚持“陈氏灭,张氏势孤”,一定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这才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

大明开国之后,刘伯温受封“诚意伯”,当然,没能封上公侯不得不说朱元璋有意在打压他,刘伯温也很聪明,通晓古今的他知道,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急流勇退。况且历史上“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的比比皆是,因此在洪武5年,刘伯温以“年老不堪驱使”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希望能远离京城这片是非之地,朱元璋一看,他如此识趣,因此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本以为就这样可以颐养天年,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即使你认输了,但敌人不但不会手下留情,反而会痛下杀手。


刘伯温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与朱元璋的老班底“淮西勋贵”有着天然的隔阂。刘伯温当年向皇帝提出“谨防骄兵悍将为非作歹”,这就相当于与淮西党宣战。加上文人相轻的千古规矩,淮西党的领袖李善长始终与他面和心不和。

后来李善长在致仕前极力向朱元璋推荐胡惟庸来接替相位,但朱元璋询问刘伯温的时候,却被刘伯温极力阻止,这让胡惟庸记恨在心,对刘伯温恨之入骨。

果然,刘伯温到了青田老家之后,板凳还没坐热,胡惟庸诬陷他的奏折就递到了皇帝的案桌上。胡惟庸知道皇帝的忌讳在哪里,他诬陷刘伯温在一块“龙脉之地”上修建自己的陵墓。这招太毒了,真可谓杀人不见血。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刘伯温知道,朱皇帝一生迷信,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能染指他的天下,即使是传言、谶语都不行。于是他亲自返回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诉说,这一去就是三年,刘伯温到死也没能再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到了京城,朱元璋闭口不谈此事,刘伯温也无法自证清白,于是一拖二去,刘伯温渐渐身体不支。此时,胡惟庸再次登场,他带着自己的私人医生去给刘伯温瞧病,刘伯温在吃了他给的一颗“十全大补丸”之后,顿时感觉胸口沉闷,病情愈发加重了。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已是病入膏肓,于是下令让刘伯温返回老家,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刘伯温就死在了路上,一代谋士就这样与世长辞。

后来胡惟庸垮台,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毒杀刘伯温。但至于说刘伯温之死的幕后黑手是否是朱元璋,这在历史上没有定论,但我认为,以刘伯温与胡惟庸的关系,并且刘伯温的暴死,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也许这就是帝王之术借刀杀人罢了。

朱棣为何杀死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一共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的命运和刘伯温息息相关,刘伯温死后,胡惟庸觉得还不解恨,疯狂构陷刘琏,刘琏不堪屈辱,于是跳井自杀。


次子刘璟,后来在胡惟庸倒台后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念刘伯温的功绩,准备将“诚意伯”的爵位让他继承,但刘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知道大哥刘琏含冤而死,于是上奏折恳请皇帝将爵位赐给刘琏之子刘廌继承。朱元璋不禁感慨道:“果伯温之子也!”

刘璟不但继承了刘伯温的才华,并且他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在他的内心中,忠君爱国是唯一的理想信念,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在外地做官的刘璟立即回京,并且向建文帝献上了“平叛”的方略,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

后来刘璟被派到李景隆手下担任参军,李景隆这个草包,不但胸无点墨,而且刚愎自用。刘璟的许多建议都被他驳斥,致使朱棣缓过气来,朱棣攻入南京后,刘璟愤而辞官,拒绝与朱棣合作。


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慈”,特召刘璟回京做官,刘璟被锦衣卫押解回来后,面见朱棣,他笔直站立,只称朱棣为“殿下”,拒绝称呼其“陛下”,表明了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并且呵斥道:“千百年后,殿下逃脱不了一个“篡”字”!

朱棣大怒,下令将刘璟打入死牢,朱棣的爪牙趁机向朱棣建议,按照方孝孺的先例诛灭其全族,朱棣摇了摇头,说道:“念刘伯温的功绩,就算了吧!”于是刘璟在监狱中自缢而亡,以自己的死捍卫了自己忠贞不二的高尚品德。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朱元璋杀刘伯温,可以说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

历史学家杨讷先生曾著有《刘基事迹考》一书,算是给朱元璋洗清了“冤屈”。朱元璋残暴是有的,刻薄寡恩是有的,对刘基也确实不太地道,但他偏偏就没有杀刘基。

刘基的真实死因是患病自然死亡。

首先说说刘基的真是死因。

根据明初著名文人宋濂的回忆: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初三日,刘基正式离开南京,返回家乡,这个时候他已经患上了“霜露之疾”。

所谓的“霜露之疾”,大概就是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长途的奔波劳累,大概又加重了他的病情。

四月十六日,刘基去世。距离他出京返乡的时间有足足73天。

传言朱元璋杀刘伯温,是说他命胡惟庸毒杀刘伯温。但是,这世上没有哪一种毒药能让人存货这么久,这种传言显然是不可信的。

朱元璋是怎么和刘基的死联系在一起的呢?

原来,朱元璋在翦除胡惟庸的党羽时,故意制造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给胡惟庸,其中就包括他毒杀刘基。只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给胡惟庸罗织的罪名竟然也反噬到他本人的头上。

这是由于自入明以来,朱元璋与刘基的关系就非常淡漠。刘基曾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九月考中进士,再于至元十六年(1336年)担任江西瑞州路高安县县丞。这就意味着他有仕元的黑历史,属于“贰臣”,导致刘基在明初遭到朱元璋的冷遇。

例如,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十五日,李文忠伐北元凯旋,百官齐集庆贺。朱元璋竟然下令道:

凡北方捷至,常试元者不许称贺。

这就意味着刘基在明初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他被朱元璋冷待的遭遇,再加上朱元璋刻意罗织给胡惟庸的罪名,使当时的人展开了阴谋论的联想。


HuiNanHistory


世人误会了朱元璋,也误会了刘伯温,也误会了朱棣。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朱棣也没有杀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死因揭密?

【1】朱元璋没有杀他的动机

明朝1368年立国,1370年大封功臣的时候,功劳最大的150名功臣中,李善长排名第一,刘伯温排名100以外了;李善长封韩国公4000石俸禄,而刘伯温封诚意伯只有240俸禄;李善长是实权丞相,刘伯温只是虚位御史。

说实在的,很明显,朱元璋根本就不算重用刘伯温,刘伯温要兵没兵,要权没权,顶多就是作为朱元璋智囊和参谋存在的。

最主要的,很快,刘伯温就因为李善长争斗干不下去了,1371-1372年间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更没有猜忌他的理由,更没有杀他的动机。

【2】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剥夺刘伯温俸禄?

刘伯温根本没有功成身退的觉悟,这事是刘伯温自找的。有个叫“谈洋”的地方盐匪作乱,刘伯温就奏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防卫。他派儿子到京城禀报这事,居然绕过丞相胡惟庸,直接找朱元璋。

这是聪明人该干的事吗?且不说,刘伯温无官之人多管闲事,会犯朱元璋讳忌。你绕过中书省,直接找皇帝,这不是打胡惟庸的脸么?刘伯温本意是卖个好,这一下就惹着了皇帝和丞相。

胡惟庸指使人就报复了,说“谈洋”这地方有王气,刘伯温想在那里给自个盖坟墓。这事儿,宁可信其有,朱元璋就斥责了刘伯温,也仅仅是夺了俸禄。

朱元璋一斥责,老了老了把退休金扣掉了,刘伯温就受不了了,60多的老人了,还要跑到京城装可怜。心情忧愤,车马劳顿,身体就扛不住了。

【3】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上了年纪病死的。证据呢?1375年,刘伯温65岁,《明史》记载,过年时参加朝会,刘伯温已经走路都不利索了。正月的时候,宋濂请刘伯温为作品作个序。

刘伯温写“序”中出了自己的状态:“须发过半已白,耳聋眼花,牙掉了十三四个。左手又不好使了,腿脚快不能走路了......这明显就是日暮将落的老病之态。

接着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风寒,卧病不起。即便是现在,春秋感冒高发季,对于老年人也是一个槛。平时好端端的,一场感冒并发症就能要人命。

【4】胡惟庸也没害刘伯温

胡惟庸受朱元璋委托,看望刘基。派来的御医只是开了药方,刘伯温只是按药方抓药,胡惟庸怎么有机会毒害他?古代文人都懂点医药知识,况且刘伯温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是药方有问题,他会看不出来吗?

还有一点,胡惟庸看望刘伯温是二月的事。之后,刘伯温有抱病见过朱元璋,三月下旬被护送回老家。回老家后,直到四月中旬去世。这明显不符合中毒逻辑吗?

胡惟庸毒害刘伯温的说法是怎么出来的?胡惟庸谋逆案发生后,其党羽御史中丞涂节,为了迎合朱元璋以求免死,给胡惟庸罗织罪名而已,无凭无据。

◆刘伯温说完,说说朱棣为有没杀他儿子?

刘伯温有两儿子,大儿子刘琏,二儿子刘璟。在刘伯温去世两年后,刘琏跳井自杀,死因不明(据说与胡惟庸党羽争斗,受胁迫)。

成也名声,坏也名声,刘伯温一家名声太好。朱棣上台后,特别欣赏刘璟的才情,就想请他入朝为官。

刘璟不从,朱棣就把他抓到京城,想让他服软。这刘璟也够耿直,坚持不承认朱棣是皇帝,故意喊“殿下”不喊“万岁”,一句话差点气死朱棣:

“殿下死了以后,怎么着也躲不过“篡”字。”

就这样,朱棣也没舍得杀他,先把他关了起来。刘璟却不领情,直接用自己的头发上吊了。刘璟自杀了,却留下了朱棣杀人的名声。朱棣没杀刘璟,刘璟却因他而死。


尔朱少帅


刘基,字伯温。

老百姓都相信“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所以,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闻名于古今。

刘伯温之死,到底是谁害死的?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

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领御医去探望、治疗。

御医为刘伯温诊脉后开了药方;

刘伯温家人按照处方抓药,回家熬制、服用后,觉得肚子里好像塞满了石块,十分痛苦。

刘伯温感觉非常蹊跷,拖着病体去拜见朱元璋。

刘伯温向朱元璋禀报胡惟庸带着御医为他看病、照单抓药、服药后身体不适,等等情形。

朱元璋劝他心胸要宽广、养病要安心。

刘伯温感觉皇上要置自己于死地,于是,便带着儿子要回家乡。

朱元璋看见刘伯温行动不便,就安排专人护送他回家。

刘伯温预感自己快要死了,便向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一是把一本天文书上呈给皇上;

二是传授为政之道给二儿子刘璟;

三是等到胡惟庸失败后,再向皇上密奏刘伯温的遗言。

几天后,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

胡惟庸命令御医配置药方时,特意使用能够加重病情、致人死亡的中药,刘伯温服用后,不久死亡。

胡惟庸为什么要毒死刘伯温?

由于政治斗争,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有矛盾的,胡惟庸一直想置刘伯温于死地。

朱元璋到地方巡视,让刘伯温与胡惟庸一起留守京城。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被人告发。

刘伯温要杀死李彬;但是胡惟庸向来袒护李彬,请求从宽处理。

刘伯温派人报告朱元璋,获得批准;刘伯温在祈雨时,杀死李彬。

胡惟庸对刘伯温怀恨在心。

朱元璋回到京城,胡惟庸告状检举刘伯温,双方矛盾公开化、尖锐化。

朱元璋借故让刘伯温还乡。

但是,胡惟庸仍然不愿放过刘伯温,继续揭发刘伯温以前的过失错误,希望朱元璋处死刘伯温。

乘皇帝安排自己去探视生病的刘伯温之机,胡惟庸终于对刘伯温下了毒手,将刘伯温毒死。

朱元璋为什么给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机会?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很有才能。

陈友谅气势汹汹向东方扩张的时候,大将们都劝朱元璋投降。唯独刘伯温保持自己的看法。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利用陈友谅骄傲情绪,诱敌深入、一举歼灭。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建议,大获全胜,为建立全国政权打下了基础。

天气大旱,刘伯温建议朱元璋下罪己诏,果然甘霖从天而降。

刘伯温很多建议都被朱元璋验证是正确的。

朱元璋希望自己家的统治稳如大山,怎么能够让刘伯温这样有特殊才能的人留在世上呢?

如果有人招揽了刘伯温,朱家江山就不可能坐稳了。

所以,朱元璋一定要杀死刘伯温,只是选择什么方式去杀死刘伯温。

当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想到,利用胡惟庸去杀死刘伯温应该是非常高明的计谋。

朱棣继位后,为什么要杀死刘伯温的儿子呢?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琏,死于1379年,那时候,还是朱元璋在当皇帝。

刘伯温二儿子刘璟,朱元璋安排他承袭父亲的爵位时,他让给哥哥的儿子。

刘璟一贯直率刚强。

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建文帝命令刘璟跟随李景隆随军作战。

李景隆失败后,刘璟上书给皇上,但是,没有被采用,于是,刘璟回到自己家乡。

明成祖即位后,想到刘璟是个人才,在朱允炆时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要重用他。

明成祖下诏启用刘璟,可是,刘璟性格直率,不受重用,他总是声称自己有病,不能进京。

明成祖派人强行把他带入京城。

在朝廷之上,刘璟看见明成祖不称呼皇上,而是称呼他为殿下,明成祖非常生气。

更过分的是,刘璟竟然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就是公开辱骂朱棣篡位,这是朱棣最大的心病,朱棣实在无法容忍。

朱棣一心一意在为自己的皇位正名,刘璟却这样骂他,朱棣非常愤怒。

朱棣命令将刘璟关进监狱,不给吃喝,让他自取灭亡。

朱棣对刘璟还算是很宽容的。当法官请求皇上下旨,将刘璟一家满门抄斩时,明成祖以刘伯温已经死了为理由,没有批准。

刘伯温确实很聪明,但是没算到自己怎么死,也没有指导儿子如何避免被杀死。

皇帝比臣子就是更厉害!


岳飞的飞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意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首先,朱元璋没杀刘伯温,刘基的死怀疑是胡惟庸作案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刘基的儿子也没死在朱棣手里。


刘基死后,史书记载“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也就是说,胡惟庸来探视他,还带了些药过来。喝了胡惟庸的药以后,有东西积在腹中,如一拳大小。

也就是说,胡惟庸有作案嫌疑。但是从我一个医生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不太靠谱。因为一个月的时间病程不长不短,并不够下什么慢药来毒死刘基。而刘基的症状,很有些晚期肝癌的样子,这个病,就不是胡惟庸能办的了的。

至于刘基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明史》记载得很清楚: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长子刘琏,还没活到朱棣的时候就已经自杀了;次子刘璟,因为蔑视朱棣而入狱,随后在狱中自杀。也许朱棣想要杀他,但是终究是他自己死在大牢里面的。

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青言论史


关于朱元璋杀死了刘伯温的说法流传的十分广泛,只不过,这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才能够推敲出来,而其实刘伯温的儿子却并非是朱棣所杀,但是与朱棣夺取政权的手段有些不太光彩有关。


通过史料当中所记载的某些细节,可以推敲出朱元璋有杀刘伯温之心

刘伯温这个历史人物众所周知,而且在中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因善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

刘伯温在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之时,便被朱元璋请到了他当时的大本营“应天”,并且被委以谋臣之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刘伯温便协助朱元璋打江山了,直至他建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到了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又封刘基为弘文馆学士,不过, 此时还并未真正到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毕竟当时还有很多割据的残余势力没有收服。

所以,直到十一月的时候,朱元璋才正式地大封功臣,再次封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但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却赐了刘伯温告老还乡,关于这一现象也有着两种说法:一是刘伯温已经预判到了朱元璋将来会屠戮功臣,于是便明哲保身地选择了告老还乡。二是朱元璋忌惮刘伯温过人的智谋,于是,便用这样的方式让他失去了朝中的权势,以防谋害自己。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从中得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忌惮,那么,这也算是后来朱元璋对刘伯温动手的一个苗头。

而等到了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正月的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在知道之后便派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望刘伯温。

当时,御医在诊断之后,为刘伯温开出了药方,刘伯温便派人照单抓药煎服,然而,在服药之后,刘伯温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是腹部出现了剧烈的绞痛,让他十分地痛苦。

到了二元中旬, 刘伯温的病情也并未见明显地好转,带病前去觐见朱元璋,见面之后,刘伯温便委婉将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他看病并且还了药方,但是,按方抓药之后病情却逐渐加重的情况告知了朱元璋。

刘伯温本以为朱元璋会细细追问,然而,朱元璋却只是说了几句宽慰的话而已,朱元璋这样的举动就十分的奇怪。

他似乎并不关心刘伯温的病情,甚至是在刻意回避刘伯温所提出的疑问,那么, 这里我们就可以细细推断一下了,如果说胡惟庸跟御医串通一气,给刘伯温开了会使病情加重的药方。

但是,胡惟庸又是经受谁的指使呢?毕竟胡惟庸跟刘伯温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也并不是“政敌”,所以,他自然不会费尽心机地去谋害,而且,胡惟庸当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了,唯一能够使唤得动他的就是朱元璋了。

而通过以上的这些细节,便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确有要杀“刘伯温”之心,甚至他也确实借胡惟庸之手除掉了刘伯温。

直到三月下旬,已经不能行走的刘伯温,由他的长子刘琏陪同,并且在朱元璋所派人员的护送之下,自都城返回家中。

而且,在回到家里之后,刘伯温拒绝了族中的亲人以及乡里为他送过去的一切药品,只是尽可能的维持这正常的饮食,就这样,又苦苦支撑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农历四月十六的时候,刘伯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一生共有二子二女,其中次子在“靖难之役”后自缢死于狱中

刘伯温一生当中共有过三位夫人,分别是富氏、陈氏和章氏,其中,章氏还是朱元璋当初赐给刘伯温的夫人。

他的三位夫人,富氏作为刘伯温的原配并没有能够生养儿女,陈氏为刘伯温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章氏则为他生了两个女儿。

其中长子刘琏是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后来在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的时候,由于他和当时权势正盛的“胡惟庸”党人起了冲突,因此而被逼迫着坠井而死。

而接下来要说的刘伯温的次子“刘璟”,正是被“靖难之役”后黄袍加身的朱棣所杀,“刘璟”出生于元至正十年,即公元1450年。

“刘璟”从小就十分地好学,不经对古籍经典的理解十分地通透,还十分喜欢研读兵书战策并且抒发自己的观点。

而且,在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的时候,当时的浙江地区发生了叛乱,朱元璋命延安侯唐胜宗率军前去平叛,当时,刘璟也在唐胜宗的军中,并且以谋士的身份为唐胜宗出谋划策,第一次显露出了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

等到唐胜宗班师回朝之后,在进谏朱元璋的时候,对“刘璟”的军事才能交口称赞,朱元璋听了之后,不禁可夸赞“刘璟”真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

而从此之后,朱元璋便让刘璟每年都入朝进谏,到了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90年,刘璟更是在朱元璋的亲自提携之下开始入朝为官。

也可以说,在此后朱元璋在位的那一段时间里,他着实再次广大了他们刘家的门楣,官职也是越做越大,然而,等到了建文帝继位并且爆发了“靖难之役”时,他为了能够挽救危局在用兵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然而却均没有被采纳。

到了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刘璟带病感到了京城,把他花费大量精力所撰写的有数万言之多的《闻见录》献给了建文帝,希望建文帝能够明白在当时的危局之下应该如何统掌兵事。

然而,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对此却是置之不理,完全不听,见此情形,心灰意冷的刘璟只好选择弃官归隐故里南田,而且,也不得不说,身为通晓兵法的大臣,他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

“靖难之役”的结果列位自然都知道,建文帝放火烧皇宫,当初他的下落至今都是一个谜团,燕王朱棣成功夺取政权,登基称帝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而就在朱棣登基之后,由于朱棣也听闻过“刘璟”很有谋略,再机上朱棣又是一个惜才之人,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要召“刘璟”回到京城。

然而,刘璟却没有奉昭,朱棣为此不禁又气又恼,于是便再次下旨捉拿刘璟,逼他到京城,除此之外,一旦把“刘璟”给绑到了京城,朱棣还准备软硬兼施,以让“刘璟”能够诚心归顺与他,为他所用。

而就在刘璟被捕入京的时候,正值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当时“刘璟”所居住南田村的乡亲们都知道“刘璟”此去一定是凶多吉少。

于是,乡亲们便开始提前做粽子、煮鸡蛋以为刘璟践行,在第二天五月初五的时候,刘璟和众乡亲在华盖山与天耳山之间的坳口挥泪告别,被朱棣派出的人押解进京。

等“刘璟”到了京城见到了“朱棣”之后,朱棣立刻对他许以高官厚禄,但“刘璟”却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而坚决不接受官职。

不仅如此,他还拒绝称朱棣为“万岁”,仍然称为“殿下”,而他之所以会这么做,自然是由他认为朱棣这皇权来之不正所引发的。

朱棣对“刘璟”可谓是客客气气,而“刘璟”却完全不领情,甚至还拒不承认他的天子身份,那么,朱棣自然便不会再对“刘璟”客气。

不过,朱棣也并没有立刻把“刘璟”给杀了,而是,将他投到了牢狱当中,当然,此时的“刘璟”心里也知道,朱棣之所以没有立刻杀他,仍然是想着能让他归顺。

然而,他却决心已定,绝对不会做这位“篡权天子”所封的官职,于是,就在入狱当晚,他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自缢而死,享年52岁,可谓是一代忠烈之臣。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刘基,字伯温,通晓天文经史,尤精于兵法,为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刘基因为廉洁正直,又才华横溢,被时人比作蜀汉时期的诸葛武侯。在他投入朱元璋麾下之后,又常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与张良作比。

刘基可比诸葛亮和张良,可见其才能非比寻常。但刘伯温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文弱书生,按照《明史》记载,“基虬髯,貌修伟”,乃是一侠客形象。

刘基做事向来勇毅果断,但是,刘基过于公正严明、嫉恶如仇的性格却害了他们父子两代三人。

朱元璋在闻知刘基的大名后,重金聘请刘基出山相助。刘基并不是朱元璋的濠州嫡系。

刘基投奔朱元璋之后,献时务十八策,并帮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刘基劝朱元璋不用尊奉韩林儿,而是鼓励朱元璋自立;对于江南的义军,可以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则可天下一统。

刘基相比诸葛亮,才能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基不但善于谋划天下大局,还善于临阵指挥,在对阵陈友谅时,刘基就是妙计不断。

刘基献策诱陈友谅入龙湾,大败之;又劝朱元璋亲征,直捣陈友谅老巢江州,收复了江西驻郡;后又亲侍朱元璋旁,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彻底剿灭了陈友谅。

鄱阳湖一战,刘基甚至还上演了英雄救主之举,“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刘基比诸葛亮还妖呀,一看战场变化,就知道陈友谅要直击朱元璋旗舰了。

陈友谅死后,天下已无人可与朱元璋争锋。朱元璋之后灭张士诚,北伐中原,按照刘基的天下大略,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是,刘基的厄运也就从此时开始。

陈友谅死后,战事无需刘基操心了,朱元璋就让刘基去做律法和整肃纲纪的事情。结果呢,刘基得罪了不少朝廷大员。

刘基在祈雨期间,斩杀了中书省都事李彬,得罪了宠信李彬的宰相李善长。李善长借机诬告刘基,说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是大不敬之举。加上这次祈雨正好失败了,惹得朱元璋大怒,开始怪罪刘基。

刘基吓得借妻子去世之故,告辞还乡。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刘基也仅获封食禄二百四十石的诚意伯。然后,刘基再次战战兢兢的告老还乡。

刘基还得罪了胡惟庸。胡惟庸在刘基返乡之后,派人构陷刘基,说刘基想霸占一块有帝王之气的墓地,来作为死后的安葬之处。朱元璋最怕的就是有人造反,谋他的皇位,虽然没有怪罪刘基,但还是相信了胡惟庸的谗言。

刘基听说了胡惟庸诬陷的事情,担心朱元璋起杀心,马上战战兢兢的跑到了南京,待在了朱元璋眼皮之下。

根据《明史》和《国朝献征录》的相互印证,刘基之死,类似于韩信之死。刘基偶发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给刘基治病。刘基服药后腹中出现拳头大、石头一般的异物。刘基抱病觐见了朱元璋,说了胡惟庸给他看病的事情。但是,朱元璋仅仅讲了一些安慰的话。在刘基病情加重之后,朱元璋专门派人护送刘基返乡。

由此可见,朱元璋不忍亲手杀了功高盖世的刘基。但是,跟刘邦借吕后之手杀韩信一样,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杀了刘基。

刘基的长子刘琏,颇有文采。刘基死后两年,在朱元璋朝任职。朱元璋本想重用,但是被胡惟庸一党胁迫,坠井而亡。

刘基的次子刘璟,作风跟刘基颇有相似之处,通晓经学,并善于用兵,而且为人正直,深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曾想让刘璟袭刘基的爵位,但是刘璟说自己的侄子尚在(刘琏的长子刘廌)。刘璟的正直、谦让之风,让朱元璋很高兴,于是就让刘廌袭爵,并给刘璟设置了专门的职位,指派给了谷王。也正因为刘璟长期在谷王府,躲过了胡惟庸的迫害。

但是,跟刘基一样,刘璟的正直也害死了他。

刘璟在靖难之役前,曾和朱棣下棋。朱棣让刘璟让他,结果刘璟却说,该让的地方让,不该让的地方不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被任命为李景隆的参军事,随军出征。兵败后,曾上书建文帝,陈述利害,没有得到答复,辞而归乡。

朱棣登基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被朱棣抓到了京师。结果呢,刘璟坚决不称朱棣为“陛下”,继续称之为“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朱棣为了摆脱“簒逆”的嫌疑,连亲妈都不认了,自然容不得刘璟这么说他,下令将刘璟入狱。刘璟坚贞不屈,自缢于狱中。

执法的官员请求朱棣连坐刘璟家人。但朱棣并不是昏庸之君,念及刘基,没有批准。

自此,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全死了。刘璟因为是次子,并未袭爵,其后人史书没有记录。而刘琏的后人,一直在明朝为官。

史料记载的刘基最后一代刘孔昭,在明亡后,曾参与建立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后航海不知所终”,刘基一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