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辛弃疾,历史上还有哪些文武双全的男神角色?

何三畏

辛弃疾莫名其妙的火了。辛弃疾确实有火的资本,能文能武,简直不要太厉害。

作为词人,辛弃疾能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豪放派词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词可不是谁都能写写出来的。作为武将,辛弃疾帅50人,夜袭叛将军营。面对对方5万人,先斩叛将,再突出重围,震惊朝野。


如果说要找一个如同辛弃疾一般文武全才之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名字,王阳明

王阳明,我们都学过他对着竹子格物致知的故事,这确实是个大神。在文化方面,不用多说,依托儒家文化,独创心学,成一代宗师,与孔孟并立,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在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都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日本,王阳明深受崇拜。记得有个日本人说过:中国有这么好的思想自己不学习,反而被日本学去了。


接下来说点关于王阳明武力方面的事情吧。王阳明确实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15岁的时候就独自跑到山海关居庸关一带游历了个把月,据说还和几个鞑子干了一架。

说起王阳明的巅峰之战,无疑是平定宁王之乱。当时宁王朱宸濠在江南发动叛乱,攻城拔寨,引发朝野震动,大家都很恐慌。只有一个人说:有王阳明在,宁王必败无疑。

确实,宁王败了。至于中间的过程,就不详细说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宁王为造反准备了整整十年,王阳明平叛只花了一个月(35天)。要知道,王阳明是在明朝中央政府没有派兵支援,只靠着地方零散部队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壮举的。

文武兼备者历史上大有人在,不过文能开宗立派,武能名动天下,这样的人确实不多,王阳明算一个。


小镇月明

很多人看了这个问题可能还一脸懵逼。

什么?_? 辛弃疾?

不就是那个写诗词的吗,有什么厉害的?

唉:-( 如果你的反应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可惜,说明你对辛弃疾这个妖孽完全是一无所知呀!接下来我小惊文来概括一下辛弃疾一生中牛逼的槽点


1.辛弃疾的家乡在济南。

小时候,辛弃疾的爷爷带辛弃疾去街上散步,正好碰到当时已经占领济南的金国的皇帝的仪仗队。当时辛弃疾就没给这个皇帝好眼色,怒目而视,嘴里吧啦巴拉的,说早晚要弄死你个龟儿子。而爷爷早已经跪下,连忙捂住辛弃疾的嘴 : "小声点啊,我的祖宗!"

2.当天下所有的文人都在苦读圣贤书

想要考取好功名时,而我们的辛大爷同时兼顾锻炼,

练出了八块腹肌,时刻准备杀向金国。后来终于有机会成立武装队伍时,辛弃疾却得到消息,自己的老大被叛徒给杀掉了!

大怒!辛弃疾立马带领了50名死士,杀向了五万叛军军营中,居然还被他找到了那个叛徒还活捉回首都临安当众斩首!当时全宋朝的人,上至皇帝,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奴隶,都被辛大爷的这一举动的惊掉了下巴,不得不服英雄出少年!辛大爷自此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3.创立了"飞虎军"。

在南宋众多的地方军队中,"飞虎军"虽然不是人数最多的,但却是发挥最大战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并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重要支柱。金人称之为"虎儿军",闻风丧胆,不敢与之敌。

4.这得赞扬一下辛弃疾的诗词了。

真的是全能啊,从婉约到豪放,在从田园到战场,没有哪一个是辛弃疾不精通的。若把辛弃疾的诗词拿来,在历史上进行排名,

我认为绝对在前三之内。


当然,关于辛弃疾的故事还有很多。要我说啊,辛弃疾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至于题主所问历史上还有谁能够和辛弃疾一样文武双全?

大概也只有岳飞,曾国藩之流了吧!


历史惊文

中国历史上,论起文武双全的人,毫无疑问,辛弃疾必须退避三舍不能当第一,文武双全的第一名,也必须是——

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孔子!

文的一面,2000年无人超越。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一方面儒家和道家法家并列成为第一位的统治思想,另一方面儒家和道教佛教并列成为“三教”之一。

这样的成就,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出几个!

武的方面,当时人人敬服!

举几个例子让你说一下。

1,孔子武力最强的弟子子路。一开始单挑孔子,被孔子几招只能秒杀。孔子的弟子很多都是文武双全,这里面肯定有孔子的功劳。

2,孔子年轻时,就被称作“长人”,个子很高,孔武有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换算成今天的尺码,孔子的身高是2.1米。1.8米的周润发扮演孔子,对孔子已经是过度矮化了!



4,《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能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春秋时期的城门,没有1000斤,总有500斤。孔子能扛起城门,力量堪比项羽,放在现在妥妥的世界举重冠军!

5,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被称作“鲁国三虎将”也是项羽嬴荡一样的战神级格斗大师!

6,孔子教学的科目“六艺”,包括了驾车、射箭两项。孔子能射飞鸟(《述而》),六十三岁时还曾亲自为学生驾车(《微子》)。当时最高难度的两个军种,孔子都是大拿!



孔子站在世界巅峰:“还有谁?”文武双全的英雄,是最孤独的!


历史知事

我换个角度回答这问题,咱不说文人能用兵打仗的,咱说武将里头有文化会写诗的。

明朝武将会写诗的不少,有几位不仅“会写”,而且有相当不错的水准。这个不错是指:有资格进入诸如“明诗三百首”之类的选本。

郭登

朱元璋当年起兵的时候,有两个兄弟来投奔他,哥哥叫郭兴,弟弟叫郭英。郭英当年才十八岁,朱元璋很信任他,让他在营帐中值宿守卫。平时也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郭四”。建国之后,郭英被封为武定侯,是很罕见的【开国重臣活到朱元璋身后】的例子。永乐元年病逝。

郭英有个孙子叫郭登,也是一员武将。他最有名的事迹应该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抓了明英宗当人质,到处威胁守关明军开门放行。郭登当时是大同守城长官,把门一关,避而不见。也先发现大明皇帝(前任)的名头不太好使,只好失望而去。

等到英宗复辟以后,记恨当年他闭门不纳的事,于是把郭登贬去了甘肃。

郭登长于大篇,“汪洋恣肆,浑厚沉雄”。因为他是武将,久在边关,所以有亲身生活体验。他也能写平易的诗篇,委婉动人而语意隽永。

李东阳夸他:“国朝武臣能诗者,莫过定襄伯郭元登。”朱庭珍把他捧得更高:“古今名将武臣能诗者,均不及定襄远甚。”就是说,史上名将里头,他的写诗水平甩开别人一截。虽然可能是言过其实,但也表明郭登确实有很高的诗歌造诣。


《保定途中偶成》

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酖人羊叔子,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送岳季方还京》

登高楼,望明月,明月秋来几圆缺?多情只照绮罗筵,莫照天涯远行客。
天涯行客离家久,见月思乡搔白首。年年尝是送行人,折尽边城路傍柳。
东望秦川一雁飞,可怜同住不同归。身留塞北空弹铗,梦绕江南未拂衣。
君归复喜登台阁,风裁棱棱尚如昨。但令四海歌升平,我在甘州贫亦乐。
甘州城西黑水流,甘州城北胡云愁。玉关人老貂裘敝,苦忆平生马少游。

顺便说一句,虽然是郭英的孙子,但郭登的爵位是“定襄侯”,继承武定侯爵位的是郭家另外一支。后来历代武定侯中有个叫郭勋的(郭英六世孙),在文化史上也有点名气。因为这人有钱又有闲,刻印出版了很多通俗读物,最有名的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王越

(图文无关)

王越是明代中期的名将,和蒙古人作战多年。成化九年“红盐池之战”大胜,收复了河套地区,对巩固边防有重要意义。成化十六年进剿贺兰山,奇袭威宁海,鞑靼人猝不及防,一败涂地,首领小王子(和朱厚照打过仗的那个)只身逃走。这是一场大胜。

不过王越结交太监汪直,被视为他的一个污点。

钱谦益评论他的诗:“粗豪奔放,不事雕琢。让人忍不住有横刀悲歌,想要出塞征战的心思。”

因为王越诗写的不错,又有进剿贺兰山的战绩,因此有人认为岳飞名下的《满江红》是他写的——词中有“踏破贺兰山缺”一句。不过这一观点说服力不足,因为贺兰山虽然对上了,而全词中对不上的更多。明朝和鞑靼哪有什么“靖康耻”的仇怨……

《丁亥中秋》

瑟瑟西风吹雨晴,可怜佳节在边城。
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

鲁酒为谁浇战骨,商歌空自怨和盟。
睢阳已死汾阳老,羞对儿曹说用兵。


戚继光


这一位不用多说,众人皆知的抗倭英雄,转战东南多年,虽然作战规模比较小,但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来被调动到北方防御,蒙古人十几年不敢入侵。他临死遗言说:“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着实是个猛人。

戚继光能写诗,《四库总目提要》评价:“诗风雄健,接近于燕赵之音。”他和当时的文化圈也有很多来往。有一次戚继光赠给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一把宝剑,王世贞于是写了《戚将军赠宝剑歌》回赠。

《韬钤深处》

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登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其他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明代武将能写诗的不少。难道是当时风潮流行这个?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俞大猷也会写诗。

《秋日山行》

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舟师》

倚剑东冥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景里归蓬近,背水陈奇战士功。

就连李如松这种看起来像个粗人的,也能写诗: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万历抗倭之战中的另一位将领,水军主帅陈璘也能写诗。

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
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
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
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这诗是陈璘赠给李舜臣的,显然是为了拉拢关系,据说效果还不错……


北门猿

他是晚清最富血性的国防部长,他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法战争的最高统帅;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三次上书弹劾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斩杀李鸿章的堂侄李秋升;他是史上第一痴情高官、悲剧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一生画下十万幅梅花寄托自己对已逝恋人的思念(因为恋人的名字叫梅姑);他还是出色的诗人和词人,“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每画完一幅梅花,他都会用印章盖上这样的绝句。

他,就是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的彭玉麟。


彭玉麟师从曾国藩,在湘军时期,他就是曾国藩手下最信任最得力的将领之一,一直奋战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斗第一线,立下赫赫战功,曾国藩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若论天下英雄,当数彭玉麟、李鸿章。”

彭玉麟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左宗棠了,两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政见一致,尤其在列强侵略问题上,两人都是坚定甚至激烈的主战派。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彭玉麟得知消息后悲愤异常,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这么说道:“一再而三,似此不全国体,曷可胜叹,天下事岂可为乎!今引鬼入宅,皆由于姑息养奸,思之泣下。”

彭玉麟始终坚持,面的列强压迫,必须坚决采取武力回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退让,否则就会令“夷狄”得寸进尺。1877年,他在给同僚的一封回信中这样说道:“推之各夷,皆犬狼之性,得寸思尺。诚如来示,断无人进一步,我退一步,退到无可复退,又将如何处之,实至论至理。为今之计,只有拼死,赤手空拳从事,以报效我辈为国万分之一之心;即使决裂,亦气数使然。”可见彭玉麟对列强的愤恨和为国杀敌的信念。

终于,彭玉麟等来了机会。

1882年,中法战争一触即发,光绪皇帝焦急万分,此时的彭玉麟已经68岁高龄,年近古稀,体弱多病,早已辞官回家休养,但光绪皇帝还是不得不启用他为兵部侍郎,准备南境防务,已经多次辞官的彭玉麟这次没有任何的犹豫,他拖着病体匆忙走马上任。

中法战争爆发后,彭玉麟亲自来到广东前线布置防务,广东一线因此固若磐石,法国人只能进攻台湾和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当时属于清朝领土),彭玉麟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用精兵围攻法军兵力较弱的北圻,他大胆启用冯子材王孝祺等将领,命冯子材以9000人为先锋火速南下,最终取得镇南关大捷,歼灭法军近千人,法军统帅尼格里受重伤,时任法国总理也因此被迫辞职。这是晚清赢得的唯一一次反抗列强侵略的战争胜利。

然而就在清军取得胜利的时候,即将乘胜追击扩大优势时,清廷却在和法国人商讨议和,身为主战派的彭玉麟坚决反对,他上书慈溪,言辞激烈的阐述“五可战,五不可和”的道理,然而清廷最终还是与法国人签订了屈辱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据说,得知议和消息后的彭玉麟急火攻心,口吐鲜血,他蔑视李鸿章等软弱议和派,长叹道:“一旦休兵骄敌气,千秋误国恨庸臣。”

几年后,彭玉麟就病死了。

在为官方面,彭玉麟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廉吏。在就任长江巡阅使期间,他发现曾国荃的部队军纪涣散、甚至有吸食鸦片的现象,随即三次上疏弹劾曾国荃;当他巡查至安庆时,发现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奸人妻女、霸占天地,彭玉麟立即抓捕了他,李鸿章的弟弟前来求情也没用,彭玉麟坚持将他杀掉;当时的长江沿岸流传着一句话:“彭公一出,江湖肃然。”彭玉麟的清廉奉公同样大名鼎鼎,不仅自己节俭持家,甚至还把自己多年的俸禄全部捐出来充当军费。

如开篇所言,彭玉麟还是世间少有的痴情男子。小时候,彭玉麟生活在自己的外婆家,外婆收养了一个女孩,人称梅姑,略长彭玉麟几岁,两人青梅竹马、感情甚好,后来私定终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养女也是女,因此彭母坚决不同意二人的请求,梅姑最终被嫁到外地,几年后难产而死。得知梅姑去世消息的彭玉麟肝胆俱裂,发誓这辈子要画10万幅梅花来表达对梅姑的爱,即便在风烛残年之际,他也依然用颤抖的双手画着梅花,最终真的画满了10万幅。

彭玉麟的梅花铿锵有力,被称作“兵梅”;他的梅花和郑板桥的竹子,被称作清朝二绝。与此同时,彭玉麟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词多以思念梅姑和描写战场百态为主,名句有:“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终夜枕戈听刁斗,哀鸿声里不胜愁”等。下面这首诗集合了梅姑和战争两个因素:

无复军中唤史都,空留余恨失吞吴。

只缘竖子无长策,不是彭郎误小姑。

大纛高牙看无引,奔狼突豕任长驱。

唾壶击碎寻常事,一日愁浇酒百壶。

这首诗是彭玉麟在前线作战时写下的,能写出这样诗篇的人,该是何等的忧伤呢?

如此能文能武、德才兼备又痴情一人的男子,是男神无误了吧。

最后,以彭玉麟的老师曾国藩的一句评语作为结束,“千古两梅妻,公几为多情死;西湖三少保,此独以功名终。”


耶律萧

中国文人素来对此种“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有很多幻想,所谓的“内圣外王”正是传统文人的最高人生理想。

辛弃疾当然算得上一个,但他的“事功”主要集中在20岁出头那寥寥几年,后半生并无机会一展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的形象更偏向一名“大词人”。

在中国文人中,有机遇并且有能力在战场上一展才华的并不多,“内圣外王”更多是一种想象。毕竟,“战争”也是一门专业活,文人更容易犯纸上谈兵之失。

我列五位我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儒将”,我说的“武”不是武功好,而是要有战功。


曹操

写过《观沧海》和《短歌行》的曹操自然是名大诗人,但他的军事天赋并不在文才之下,击败袁绍横扫北方,还留下了一本兵书《孟德新书》。


诸葛亮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虽然远没有《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神,但亲自带兵数出祁山北伐已足可显现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文才方面,诸葛亮写过名篇《出师表》和《诫子书》啊。巧合的是,诸葛亮和曹操的追谥中都有个“武”字。


虞允文

虞允文算是和辛弃疾的同时代人,但却得到了辛弃疾没机会得到的抗金荣耀的。1161年,完颜亮所统大军谋由采石渡江。新任主帅还未赶到,在前线的文臣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亲自督师,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与十五万金军决战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挽救了南宋政权。


王阳明

王阳明可能是中国“内圣外王”界的第一人了。在文方面,他不仅是写了几篇文章,更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宗师,开创了“阳明心学”,留下了被捧为神作的《传习录》;在武方面,王阳明取得了各种炫目的军事胜利,在他走向战神的进程中,江西的土匪、广西的土匪、宁王朱宸濠都成了举止可笑任王阳明驱使的滑稽人物。就好比拿破仑和伏尔泰合体,那将是何等大的IP?


曾国藩

曾国藩可能是中国文人中取得过最大军事成就的人。在文方面,曾国藩是理学大师,他写的家书似乎都快成为了经典;在武方面,曾国藩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号称“晚清第一中兴名臣”。


张明扬不说话

文武全才”不一定就是“出将入相”。“出将入相”也未必就是“文武全才”,两者不是一个概念。下面以“当过将军并身兼宰相”为标准,列出历朝历代的“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

1、先秦——吴起(魏国河西长、楚国丞相)

将才:初仕鲁国,杀妻求将,率军大败齐国。又仕魏国,攻占秦国河西之地,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再仕楚国,南平百越,北兼陈蔡。横扫三晋,西伐强秦。编写《吴子兵法》,被后世成为兵家亚圣。

相才:在楚国发起“吴起变法”,明确法令,剪裁官员。打压贵族特权,提高士兵待遇。主张军事强国,排斥外交投机。统一荆楚风俗,整修楚国国都。这场变法运动,使楚国实力大增,也使吴起成为了战国时期一流的改革政治家。

总评:吴起曾与田文有过一段对话,自诩武能统帅三军,震慑敌国。文能安抚百姓,充实国库。从实事情况来看,这不是自吹,而是自知。吴起善于谋国,拙于谋身。最终被楚国贵族反击而惨遭杀害。但这无碍他“出将入相第一人”的美誉。

相关人物

:秦国的商鞅也以“变法”闻名于世,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在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曾秦军收复了河西。还被任命过大良造,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史书赞曰: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

2、汉朝——韩信(大将军、左丞相)

将才:韩信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等。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刘邦曾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相才:韩信将才上的成就,掩盖了韩信相才的光辉。韩信曾被拜为左丞相,率兵攻打魏国,之后又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非但如此,日后韩信做了齐王、淮阴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王侯将相”全任的风云人物。

总评:萧何曾夸赞韩信“国士无双”,即一国之内最为优秀的人才。“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但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最终也陷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魔咒,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死于妇人之手。正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相关人物:与韩信同时期的曹参、周勃、灌晏也都是“出将入相”的典范,而周勃与他的儿子周亚夫,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对“出将入相”的父子兵。读史至此,不得不感叹一句,汉初的人才阵容真是华丽呀!

3、三国——诸葛亮(蜀汉丞相、最高军事统帅)

将才:现在有很多“网络军事家,键盘大将军”贬低诸葛亮不懂用兵,但从晋朝开始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布阵之法就受到了政府肯定与普及。唐代的李世民、李靖均称诸葛亮为一代名将,推崇备至。从唐代到元代诸葛亮都名列“武庙十哲”,可看做官方认定的十大军事家。

相才: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如何,看《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语就足够,陈寿夸赞他为识治之良才,可以与管仲、萧何媲美。世人心中“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的理想社会,在诸葛亮治理的蜀汉得到了完美实现。

总评:诸葛亮不但在军事与政治方面才能突出,还在书法、发明、文学方面同样取得杰出的成就,而且私德高尚,忠心为国,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引用著名史学家钱穆的话:“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相关人物:陆逊也是三国时期“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官拜大都督在夷陵击败刘备,后被孙权封为丞相,主持军政大事,而且为官清廉。在《三国志》中只有陆逊和诸葛亮是单独列传的两位臣子,足以看出两人的地位。至于曹操与司马懿,虽然也是出将入相,但最终被追谥为皇帝,故不算在名单之内。

4、十六国——王猛(前秦丞相,大将军)

将才: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平定李俨、击破桓温、灭国前燕 ,在此过程中王猛经常统兵征讨,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此皆王景略之功也。

相才:“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从这句谚语中就能看出王猛在民间的政地位。王猛主持前秦国事,打击权贵,有才必任。兴办教育,恢复太学。兴修水利,奖励农桑。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史载,当时前秦境内安定清平,家给人足。

总评:苻坚初次见到王猛时说,我得到你救好比刘玄德得到了诸葛亮呀。纵观王猛平生,他取得的成就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大,因此被后世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相关人物: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慕容恪,也是一位出将入相的全能人才。在战功方面,征抚辽东、征战中原 ,被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 在政治方面,官至太宰,身受托孤,总览大权,却毫无私心,平定内乱,勤于吏治,辅佐幼主,尽心尽责,宛然又是一个诸葛亮。在慕容恪生前,王猛一直不敢攻占燕国。慕容恪死后,才敢起兵讨伐。十六国两大杰出人才一直没有正面交锋,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5、隋朝——高颎(大将军、宰相)

将才:入仕北周时,平定稽胡叛乱。辅佐杨坚时,与韦孝宽一起大败尉迟迥。突厥屡为边患,高颎奉诏镇守边塞,之后又讨伐陈国,攻占甑山镇、涢口等地,陈派使者请和。在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高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逐步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相才:高颎的政治才能比他的军事才能更为耀眼,制定刑律,修整官制。隋朝的卓越人才,如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都是高颎推荐。执政的二十多年间,朝野皆服,四海升平。只要议论起高颎,都称赞他为“真宰相”!

总评:纵观高颎的文韬武略,简直就是唐朝“贞观人才”阵容的文武合体。房玄龄、杜如晦打仗不行;尉迟恭、秦琼在治国方面总差点劲,高颎算的上是出将入相都十分了得的人。可惜杨坚晚年因为立嫡之事把他连带坑惨了,再加上之前得罪了杨广,最终被冤杀。百姓闻之,莫不叹息探伤。

相关人物:

被高颎推荐的杨素,也是“出将入相”。 杨素相当于杨坚的总司令,参与平齐灭陈 。后官拜司徒,是名副其实的宰相,而且长得帅还善诗文,但因帮助杨广阴谋夺位,而留下污点,被后世视为奸雄。

6、唐朝——李靖(大将军、尚书右仆射)

相才: 李靖年轻时虽然官职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被赞为“王佐之才”。唐朝的“尚书令”即为宰相,因李世民之前担任过尚书令,称帝后便不设此官职,故以“尚书仆射”作为宰相。贞观四年,李靖担任尚书右仆射,位极人臣。完成了出将入相的华丽转变。

总评:王珪曾夸李靖:“兼资文武,出将入相”。如果真要在古代“出将入相”的名单中,找一个代表人物,那非李靖莫属。而且李靖懂得保身之术,善始善终,也是古代名将之中的一个特例。

相关人物:既然提起李靖,就不能不提李勣。他在军事方面与李靖并称,跟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在政治方面,历事三朝,官拜尚书左仆射,出将入相,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在民间演义中,化身为神机妙算的军师,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徐茂公。

7、宋朝——范仲淹(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参知政事)

将才: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戍边西北,抵御西夏叛乱。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事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相才:出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之职,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年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总评:纵观范仲淹一生,吟诵过风华雪月,指挥过金戈铁马,参与过政务改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广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相关人物:到了南宋又出了一个虞允文,他是文官出身,不仅诗文出色,还有丹青传世,却能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虞允文晚年担任为左丞相,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而死。毛泽东赞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8、明朝——徐达(征虏大将军、右丞相)

将才:早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敌方割据势力。日后又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能与将士同甘共苦。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相才:元朝灭亡后,徐达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为人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而且大军所过之处,市井安然,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徐达可谓既有宰相之才,又有宰相之德也。

总评:朱元璋曾为徐达写下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个副对联更奠定了徐达“出将入相”的地位。

相关人物:在明朝历史上,文物双全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于谦,在政治方面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在军事方面,曾亲自督战,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还有王守仁,在武功方面平定宁王之乱, 剿灭南赣盗贼 ,在思想方面创立“阳明心学”, 成就冠绝有明一代。于谦与王守仁虽然都没有“入阁拜相”,但他们影响力与功绩,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出将入相”的人。

9、清朝——曾国藩(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兵力)

将才:书生练兵,创立湘军,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保住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曾国藩的治军之法,直接影响了张之洞、袁世凯、黄兴、蔡锷等人。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


名人简史

文武双全的男神必须是曹植啊。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名都篇》),这箭法,除了子建男神,也就几百年后的长孙晟了。

除了个人武力之外,曹植也是有统军征战,独当一面之能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率师征孙权,命植“典禁兵,卫宫省”,把留守后方邺城的重任交给曹植。曹操临行前对曹植说:“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话语殷殷间,也是对曹植个人能力的肯定与期许。

而最能够肯定曹植有统兵能力的证据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以曹操的识人之明,能让年仅27岁的曹植去对阵威震华夏的关羽,可见曹操心目中对曹植军事才干的评定。这也证明了曹植在“皇

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 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的军旅苦辛中是学到了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的“行军用兵之势”的。

以上是“武”的,至于曹植“文”的一方面,应该就不用多介绍了吧。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问的好,这个问题的范围可就大了!

首先我要推崇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曹操可以说是个有大抱负的人,有理想的实干家,军事家!能够在混乱的汉朝崛起迅速成为一方诸侯,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了。

至于文的方面,曹操手下谋士不少,像郭嘉,荀彧,荀攸等谋士,如果曹操是个只知道带兵打仗的话,这些谋士也不会跟从他吧,这是间接反映了曹操在文的方面;其次曹操也写了不少文章,例如《龟虽寿》等等,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的课文了,这不正是显示出了曹操的文采吗?

2、岳飞

岳飞就在武的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吧!带领着岳家军,连破金人12道城池,收复大半的疆土,这是武的突出。之后更是写出了《满江红》这样知名文章,也是突出了岳飞的文采方面!

3、毛泽东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古代上的人是文武双全的,大家可以查询资料,给大家补补历史知识。


小二说天下事

我认为孙武。

孙武(公元前545—公元前470),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

他著有巨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曾率领吴国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楚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几近覆亡楚国,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正如李世民所言“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为后世所留下的智慧,还在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