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葛大小姐


商朝殉葬的情况最为普遍。商朝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在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有的大墓中竟有二、三百人殉葬。

商代以后,西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朝均有殉葬。值得一提的是,秦国从秦献公开始,便严令禁止殉葬。然而,秦始皇死后,胡亥却倒行逆施,下诏“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也就是让未生育的妃子全部殉葬。

秦始皇的后宫人数众多,统一六国的同时,收编了各国诸侯王公大量美女,而秦始皇一生只有二三十个子女,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生育,因而殉葬秦始皇的后妃人数,想必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不过,秦朝灭亡后,直到宋朝,历代正统王朝极少出现殉葬的情况。比如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汉唐,便是以陪葬取代殉葬。所谓陪葬,即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这在时人看来,不仅不是一项苛政,能陪葬帝王反而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汉宣帝时期,赵缪王刘元强求16名奴婢殉葬,竟遭到撤销封国的处罚(令能为乐奴婢从死,迫胁自杀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故《春秋》之义,诛君之子不宜立。元虽未伏诛,不宜立嗣)。

秦亡以后,明朝以前,除了少数民族政权,殉葬制度可以说在中原王朝中灭绝。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这项残酷落后的制度,被朱元璋野蛮地恢复,死灰复燃。据《廿二史札记》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一个“多”字,足以其数目之大。

明朝殉葬的情况不止朱元璋一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朝均有发生。据《李朝实录》记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而明宣宗死后,后妃殉葬人数也多达10人。直到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即位后,才正式宣布废除人殉制度。

至于被指定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事实上,几乎每个被指定殉葬的妃子,都不愿意给帝王当陪葬品,但继任帝王绝不会怜惜这些妃子的性命。因此,不存在对不愿殉葬的妃子特殊处理的情况。

如果说特殊处理,几乎每个被指定殉葬的妃子,都是被特殊处理。至于这些处理方式,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被赶入陵墓中,封闭而死。皇帝下葬后,将妃子赶入陵墓中,封死墓门,直接将其活活饿死。可以想象,当妃子还未饿死时,在那种令人窒息的黑暗之中,将饱受怎么样的恐惧与折磨。

二,强令自杀。如朱棣死后,后妃“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堂置大小床,使立床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圈中,遂去其床,皆稚颈而死”,也就是先吃一顿饱饭,然后上吊自杀。

三,被活活勒死。对于那类不愿上吊自杀的后妃,太监们便会亲自动手,将她绑起来,用布条缠绕脖子,然后由两人互相拉扯,直到妃子气绝身亡。

四,灌水银。据说,这种方法是朱元璋发明,具体操作方式是:在被指定殉葬的后妃头上凿开一个洞,然后将水银灌入这个洞中,直到把水银灌满全身,如此便可保证后妃死后尸体不腐。不过,这种方法估计是野史记载,不足为信。


周知惟


不愿意死的应该是大多数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全部,因为没有谁愿意为了一个死人去陪葬,但是因为他的皇上,你是妃子,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关系,明白这一点的妃子一般会在皇帝驾崩之后自行了断,这样相对来说还死的痛快一些,不至于搞得乱七八糟,最后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所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死的方式。



封建王朝殉葬制度并不陌生,甚至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都还有几十人陪葬,可以说陪葬制度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最出名的殉葬应该是秦始皇的殉葬,秦始皇是统一了中国的皇帝,收纳其他国家的妃子,古代后宫佳丽三千,到秦始皇这里自己后宫加上别的国家的后宫应该有几万的佳丽了,但是几万的异国美女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殉葬去了。



当然很多人是不愿意死的,但是没有关系,要你死还不简单,所以就多种多样的死法,除非自己死,不然都是比较惨的。第一种是活埋,活活憋死的,先把这些妃子用药麻晕或者打晕之后一车一车的拉到陵墓之中,然后直接将陵墓封死,等这些妃子有意识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被活活封在里面,其实在秦始皇时期除了妃子,还有很多工匠也是在陵墓中被封住而死。



第二种,勒死,一般会给机会让他们自杀,就是给一根丝带,子上吊,但是如果不上吊就会被两个太监拉着丝带绕着脖子直接勒死,还是比较残忍的。第三种,也是最残忍的一种,就是灌水银,据说给这些陪葬的人灌水银的目的是为了长久的陪着皇帝,因为灌入水银之后身体不易腐化,带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在里面。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三种还有相对来说缓和一点的,比如用毒药先集体毒死,然后直接把尸体拉走摆放到陵墓中去,所以才会出现陵墓中有整整齐齐的尸骨,这些都是先被杀死然后陪葬的。曾经还有皇帝迷信用孩子陪葬,据说是因为孩子更加纯洁,天真,而方式也是最残忍的灌水银,生养孩子都不容易,结果就是皇帝的一句话,小命就没了。


史中醉


妃子如果抗拒,那是很不体面的事情,那就会有人帮她体面的。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朱棣的老婆们为他殉葬的场景,那是相当恐怖的,朱高炽作为新皇帝,特地来现场向这些妃嫔们告别。

现场早已是哭声一片,毕竟,妃嫔们大都如花似玉的大好年华,谁愿意在人生最美好的光景里就这么去了,但是没办法,每个人旁边都挂好了绳子和垫脚用的小床,宫殿内外早就被太监、侍卫们围得严严实实,想跑是不可能的。

当时,这里还有2个朝鲜国王向明朝皇帝进贡的朝鲜女子妃嫔,她们向明仁宗苦苦哀求,但是没什么用,皇帝是不会理会这样的要求的,就在她们哀嚎的时候,身旁的太监顺势将绳索套进她们的脖子下面,然后一脚踢开小床……

这二三十个朱棣的妃嫔们,就这么活生生地见了阎王,

在1988年发现的金朝齐王完颜晏墓中,有一个殉葬的女子,据考证为宋徽宗的女儿赵金姑,她是众多被金兵掠往北方的宋朝皇室成员之一,当时宋徽宗的20多个女儿都被金兵强行掠往了北方,嫁给了金国的贵族。

而经过检验,发现赵金姑的胳膊被打断了,脑袋也被砸扁了,脑袋还蒙上了丝绸口袋,据推测,当时金国盛行殉葬,一般喝毒酒后随葬,赵金姑显然不愿意这么死去,可能就拒喝毒药,然后被金国人乱棍打死了,因为死相实在过于狰狞,就索性拿了个丝绸口袋蒙住了她的脸。

而在历代发现的很多古墓里,凡是有殉葬坑的,被迫殉葬的人大都肢体都不会很完整,要么被砍死、吊死、毒死……要么就是直接封入墓穴活埋而死,总之没人愿意主动去死。

辽国述律平太后,一个彪悍的实权皇后,当耶律阿保机去世后,面对群臣的异动,她在朝堂上一狠心剁下自己的右手,让人把她的右手和皇帝丈夫一起下葬,然后,强迫了100多个大臣为先帝殉葬。

历代的殉葬,夏商周自不必说,自秦汉始,历朝历代,都有皇帝死后用宫中妃嫔殉葬的案例,非常残酷。

到了明清时期,殉葬之风依旧流行,从朱元璋到朱瞻基,死后都有妃嫔殉葬,其中朱元璋死后,有44个妃嫔殉葬,朱棣,有二三十人,最后一个朱瞻基也有十个妃嫔殉葬,而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即位的时候才十岁左右,亲眼目睹了这些惨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在他30多岁驾崩前,特地留下遗诏,要求自己以及后世子孙不得把活人殉葬,明朝野蛮的殉葬之风才就此停下来。

而到了清朝,到了康熙时期,这项制度才被彻底废除,从此告别历史舞台。

总体来说,君要臣死,臣都不得不死,何况后宫弱势的妃嫔呢?连皇宫都跑不出去,那真的是只有死路一条,万一惹怒皇帝,连累了家人,那就更不划算了,总之,可怜二字。


云中史记


秦始皇时,秦二世下诏:

“先帝后宫未生子女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

殉葬制度的兴起

自此开始,妃子殉葬就开始了,从汉武帝到唐末,殉葬被陪葬着代替,即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死后陪葬在皇陵周围。宋时,周围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有殉葬的制度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殉葬制度再次兴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甚至强迫一百多位大臣一起陪葬。

到明朝时妃子的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据《李朝实录》记载:

“明成祖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堂置大小床,使立床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圈中,遂去其床,皆稚颈而死。”

到明英宗时他反对殉葬,所以至英宗以后,明朝就不再有殉葬制度了。

清朝入关前也有殉葬的惯例,因此清朝前期也有妃子殉葬。比如,多尔衮的生母就殉葬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直到康熙时期才结束了皇室强迫性的殉葬,但殉葬的行为却还是大量存在。清朝为掩人耳目,把殉葬妇女美其名曰“烈女”、“节妇”,并修书、立牌坊等。

殉葬制度一直存在,但那些妇女不可能愿意这样的死去,如果遇到妃子们不同意殉葬怎么办?

这里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她们不死也得死:

  • 第一,自杀

明代殉葬的主要方法就是自缢、绝食,具体过程上面有写了,这里翻译下详细过程。在帝王死后会挑选一批嫔妃宫女出来,共三十多人。在集体自杀那天,也就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让她们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在带到殿内,此时“哭声震殿阁”。殿内有三十多个小木床,这些准备殉葬的嫔妃们站在木床上,她们的头上是一根根圈好的绳子,然后把头伸进去,拿掉小木床,最后吊死。

  • 第二,被勒死

那些不想死的妃子们,在吃饱喝足后会被几个太监全身绑起来,然后用布条缠绕脖子,再由两人互相拉扯,直到妃子气绝身亡。

  • 第三,活埋

皇帝死后会连同活着的妃子一起下葬,这些妃子们被带到修好的墓道中等死,她们关在里面后,外面不会再给任何吃的喝的东西,里面也没有空气,等到妃子们呆的久了,不是饿死就是缺氧窒息而死。

  • 第四,灌水银

传说中朱元璋对待那些不想殉葬的妃子,还有一个令人发指的手段:被选中殉葬的人在睡着后,就会有人在她们的头上凿开一个洞,然后将水银灌入这个洞中,直到把水银灌满全身,这样殉葬者的身体就不会腐烂。而这样的方式是极为残忍的,也只有在古代视人命为草芥的帝王才能想得出来。

说下看过探索发现的考古节目

  1. 在考古中有一次近代亲王级别的坟墓被发现,里面是一位60岁的王爷,陪葬的约是30岁的小妾。小妾的脑袋蒙个丝绸面布,验尸后发现这个小妾临死前胳膊、大腿的所有关节全都被人打断了,脑袋也被用重物砸扁,理论上是死于内出血。正常的殉葬应该是喝毒药或自缢,但估计这个爱妾不愿死,所以被人把活动关节全部打断,脑袋砸扁而死。

  2. 另一个考古发现是一个有着20口棺材的墓地,只有一个男性,余下全是妙龄少女,这些女子全都吃了被下了毒的香瓜而死。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一群纺织女仆和她们的领头,被用来殉葬主人了。

  3. 还有是一个商代的贵族墓,在一个墓室里面有很多的人骨,最后分析这些人骨男女老少都有,全都是被五花大绑后乱刀砍死在封死的墓室,这是典型的奴隶殉葬。

在古代封建社会,都一直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更别说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嫔妃们在皇帝生前受宠,皇帝死后的地位就一落千丈,那时候不敢有不愿死想法,不然会连累家人。所以,一旦嫔妃被选中殉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生前把遗嘱写好,然后等着殉葬,不能有别的念头。


大国布衣


别的久远的朝代不说,今儿就说说离咱们相对较近的大明。朱元璋这个农民出身的帝王虽然有巨多的贡献,但是他的人生却有一个巨大的污点是怎么洗也洗不掉的,那便是他主导恢复了一个被世人唾弃的千古陋俗-人殉!

所谓人殉,简而言之就是用活人陪葬!这事出现在千百年前社会还不太发达时期,当时人命如草芥,在奴隶主死后,他为了在另一个世界接着享受荣华富贵,便把他生前的仆人,妃子们统统活着埋入殉葬坑,企图让这些人陪着他一起到阴间服侍,由于太过残忍,这种制度在汉代以后逐渐式微,这种陋习终于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中。

大明朝建立之后,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让这件事死灰复燃,在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爽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他在伤心之余竟然下了一道让所有人瞠目的圣旨,命令其子朱爽生前的两位妃子殉葬,以便于儿子在地下不至于孤身一人,于是乎,大明朝的人殉之始便由此开端!


大内后妃们作为人殉的对象,自然是没人愿意赔死的,据史载,为了强力贯彻朱元璋的指示,这些被确定陪葬的王妃们被太监们逼着用上吊的方式自杀,但如果遇到烈女不愿意自裁的,这些太监们便会一拥而上,用绳子把妃子们给勒死。当然传说更狠的是,有些王妃还被强行灌入了大量水银(用以使遗体不腐),终于这种制度在明英宗临死前得到了禁止,明英宗为此发了一道圣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至此,黑暗的人殉终于被废止了。


老猪的碎碎念


在古代封建时期,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从来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当时地位低下的女性的生死更是如此,无论嫔妃们在皇帝生前有多么受宠,皇帝一死,嫔妃们的厄运就开始了。继位新皇要让嫔妃为先皇殉葬,是不会管嫔妃愿不愿意的。无论嫔妃怎么反抗,怎么求饶,都难逃一死。唯一的区别就是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嫔妃们死的方式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自缢

殉葬的嫔妃被集中到宫殿里面一起吃最后的“断头饭”,吃完以后被安排到一间已经提前布置好的房间里,房顶上是长长的横梁,梁上挂着一条条七尺白绫,下端已经打好结,白绫的正下方摆着一张张椅子,椅子和白绫的数目就是殉葬人数,待嫔妃头伸进去白绫,太监们就会把椅子抽掉。除了极个别的自愿的,大多数的嫔妃痛哭流涕,恐怖,抵抗,不愿意自杀,可是不管怎样都没有用,没人会帮他们,也没人敢帮她们,最后没自杀的一个个都会被太监用白绫勒死。



第二种,封死墓穴,活埋

皇帝下葬时,妃嫔们会被带到修好的墓道中,她们被活活关在里面,墓穴直接就封死了,里面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食物。等待妃子们的只有死亡。不是饿死就是缺氧窒息而死。

第三种,灌水银

传说中朱元璋对待那些不想殉葬的妃子,有一个令人发指的手段:为了保持嫔妃死后数年容颜不变,执行人先是把她们熏晕或者是给她们吃上含有安眠成分药物的食物,待殉葬的人睡着后,就会有人在她们的头上凿开一个洞,然后将水银灌入这个洞中,直到把水银灌满全身。



在古代封建社会,殉葬的嫔妃们没有任何选择权利,等待她们的只有死亡。


历史小猫咪


古人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君要妃死,妃一样不得不死!

殉葬制度从何而来?

殷墟遗址最令人震惊的画面,不是层层叠叠堆积的甲骨,不是琳琅满目的文物,而是宫庙遗址各式各样的人殉——有的被砍掉头颅倒在地上,有的地跪在地上头朝着庙大门,有的整整齐齐摆成一排,还有的只剩下残肢……

图中这位端坐在地上,手持法杖、目视前方的枯骨,就是一位人殉殉葬者。与那些体态狰狞的枯骨不一样,这具枯骨非常自然。

考古专家推测,他生前很有可能是一位巫师,而他的死,也很有可能出于自愿。

从殷墟古墓可以看出,至少在殷商时期,人殉包括自愿与非自愿。自愿殉葬者,自然好吃好喝好招待,最后来个痛快的;那些非自愿的殉葬者,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摧残,最后还是逃不过殉葬的命运。

殉葬制度一出现,就伴随着争议,否则,那些体态狰狞的白骨,还做什么挣扎呢?

他们的挣扎,不正是对这种制度最无情的斥责吗?

秦汉之后,这种残忍的制度一度消失,而以陪葬俑代替活人殉葬。期间,活人殉葬虽偶有发生,亦是少数。

明太祖朱元璋临死前,再度恢复这一制度。

据史料记载,为朱元璋陪葬的嫔妃,共有46人之多!其中仅有2人是在朱元璋之前去世,其余44人,皆被处死,然后殉葬。

她们愿不愿意陪葬呢?答案是否定的。

可是,让她们死的,可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明国的一切都是皇帝私有,包括这些可怜的女子。如果她们敢说个“不”字,宫里的那些个太监,有一万种方法让她舒适地上路。

不过,皇帝也不会让她们白白送死。

朱元璋的继任者,朱允炆,在这些妃嫔殉葬之后,对她们的家属进行表彰和封赏。这些被封赏的家属,又被称作“朝天户”,每个月都能领到一定的薪水。

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记录了这么一段话: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颈,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翻译过来就是:妃嫔“上路”那天,太监们会在庭院里给她们摆上一桌,让她们痛痛快快地吃一顿好饭;饭毕,将她们赶到一间宫殿里,催促她们上吊自缢。在这件宫殿,整整齐齐地摆着小凳子,凳子上方,是一根套好的绳子。宫女只需将脖子伸进绳子,太监就立马“帮”她们把凳子搬走。

如果有不敢上凳的,太监则会强行“帮”她们;如果坚决不肯,就会将其活埋或勒死。

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有一位年仅20岁的妃子,名叫郭爱,她才入宫不到一个月,就遇上了这么个倒霉差事!要知道,她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被列入殉葬名单,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有多么的怨恨!

临上路那天,郭爱愤恨地写了一首诀别诗: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一辈子啊,就像做梦一样,还没来得及体味其中酸甜,忽地梦醒一切成空。只可惜,家有双亲在堂,吾不能侍奉左右,实在是不孝!至于其他的一切,只能怪这操蛋的命运!

郭爱想死吗?从她的诀别诗里,分明感受到她很想活着。

可是,她要是活着,就意味着她的家人要遭殃;再者说,她也不可能活着。与其如此,倒不如一死了之。

电视剧《甄嬛传》里,妙音娘子余氏被列入殉葬者名单。

当她得知这个消息,大哭大闹不肯死,不仅剪短了皇帝送来的白绫,还将御赐的毒酒砸在地上。最后见太监不依不饶,她还使出了终极手段——坐地大哭,祈求太监带她去见皇帝……

她哪里知道,是皇帝安排他进殉葬者名单的。

太监被她折腾的没办法,就跑来请示皇帝,皇帝只说了一句话:“昔日那些皇帝的妃嫔若要陪葬,她们不肯死的话,应该怎么办?”

太监听了此话,当时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赶紧退出去。

最后,据说余氏的脖子都被勒断了……


祗树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是皇帝死后,这么多的前任妃嫔新皇帝肯定不会接受,于是这些人的去留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继位皇帝的生母可以成为皇太后,那么其余的妃子该何去何从呢?


老皇帝死后如果这些妃子里面有儿子的可以跟随儿子前往封地,如果没有的那只能算你倒霉了,只能接受以下几种结果,因为你没得选择。


1、殉葬,殉葬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一直到明朝中期才逐渐消失,直到康熙年代才完全退出历史,秦朝的胡亥就曾下令让没有子嗣的妃子全部殉葬,就连朱元璋也有三十多个妃子殉葬,后来朱祁镇亲自下令,自他以后后面所有的皇帝都不许殉葬,清朝入关前就有殉葬制度,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曾为努尔哈赤殉葬,到了康熙下令不允许再出现殉葬,这一流传几千年的丧葬陋习才彻底消失。

2,守墓,相比较殉葬,守墓应该是比较仁慈了,但是这些在宫中享尽荣华富贵的女人突然来到荒山老林,做起了守墓工作,谁也吃不消,而且因为没有了地位,所过的生活基本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3,打入冷宫,因为这些妃子对于新皇帝而言已经没有了用处,所以打入冷宫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眼不见心不烦;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片房子,那就是这些妃子的居住地,新皇帝对这些妃子基本上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她们需要自己找活下去的方法,宫中的太监和宫女都有俸禄,但是这些妃子没有,所以很多人的下场就是饥渴而死。

4,出家当尼姑,唐朝的时候,佛法兴盛,对于这些妃子最好的出处就是寺庙,唐太宗就曾下过诏书,所有没有孩子的妃嫔必须前往感业寺出家当尼姑,诵读佛法,为皇帝祈福。


这些妃嫔的下场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如果你要是碰到了倒霉的皇帝要你去殉葬,那你就完蛋了。去也是死,不愿意的更是死,你还是没得选择的。

为先帝殉葬的方式多种多样。

1,自缢,先帝去世后,从后宫妃嫔中挑出需要殉葬的女子,先让他们就餐,吃完后带到殿内,殿内已放了很多的椅子,椅子上方系好了七尺白绫,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在椅子上,这些可怜的女人带着绝望的眼神,一咬牙便将头伸进了白绫结成的套扣内,然后用脚推开椅子,过几分钟就没有了声息。

对于那些不愿意死,或者怕死的妃嫔,酒足饭饱之后就会由太监们送她们上路,被活活勒死。

2,活埋,这个比较痛苦,先帝下葬时由太监将妃子带入陵墓,然后封上墓门,待里面氧气吸完,妃嫔们都会被窒息而死,传说活埋的妃嫔怨气极大,连盗墓贼也怕,从而起到陵墓守护的作用。

3,喝毒酒,为了减轻妃嫔们的痛苦,让她们喝那种剧毒酒,喝完一刹那便烟消云散,然后随先帝一起葬入。

4,灌水银,为了便于殉葬的妃嫔能够容颜不变,会在殉葬前将她们迷晕,然后割开她们的头部,将水银灌入她们的体内,以达到防腐的效果,可以说是极其残忍的。


因此,当帝王们驾崩时,后宫里总是传出一片凄惨的哭声,这哭声并非为死去的帝王,而是这些宫女妃嫔们在恐惧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是在为自己而哭,谁还去哭那个无情的帝王。


遗产君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中国封建充满"仁义道德"的历史,其实满本写的都是“吃人”两字。借用这句话,中国煌煌帝王唯我独尊的背后都是惨无人道的“埋人”,从发掘的先秦古墓中,大都有累累白骨陪葬墓主人。



《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死于乱军的周幽王,殉葬嫔妃和宫婢百余人。《西京杂记》曾记载,西汉有个盗墓贼盗掘周幽王的陵墓。周幽王墓是竖穴式,打开羡门,刨去厚厚的白垩土,出现纵横交错的一百多具尸骸,一男之外都是女的,或站着,或卧着,墓中遗骸就是周幽王和殉葬的宫婢、妃妾。

烽火戏诸侯,周王室失信诸侯,犬戎进攻镐京,诸侯不来救援,镐京沦陷,周幽王被杀,即便他昏庸祸国,死于乱军,被草草埋葬,依旧搭上那么多年轻女子的生命。

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时达到登峰造极,秦始皇驾崩,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没生孩子的,放出宫不合适,都命令殉葬。



殉葬制度汉之后一度都已经废止,却在金、元、明死灰复燃,尤其是明朝让嫔妃殉葬的风气之甚,令人发指。

明朝六代皇帝要求嫔妃殉葬,枉死嫔妃几百人。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具体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之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驾崩都强迫妃子殉葬。明英宗朱祁镇废除嫔妃殉葬制度,但是依旧有让宫婢陪葬陋习存在。

有人说让嫔妃殉葬根源于"夫死妇殉节"的社会伦理道德,但是为皇帝陪葬的后宫女人大抵都是出生卑微,在后宫无根基、无倚仗的可怜女子,她们年纪轻轻就被迫结束生命,她们可能生前都未曾受过恩宠 ,死后却得为帝王“守节”,这是什么道理?

清初也还存在殉葬,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妃就被强迫殉葬。



继位皇帝要让嫔妃为先皇殉葬,是不会管嫔妃愿不愿意的。无论嫔妃怎么反抗,怎么求饶,都难逃一死。只是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让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嫔妃死的方式,大抵有三种:

【一】封死墓穴中

将殉葬的嫔妃赶进墓穴,封上墓门,让她们在陵墓中自生自灭。陪葬秦始皇的嫔妃享受就是这种“待遇”,这似乎比直接砍死或活埋,会"人道"那么一丢丢。

【二】谥死

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要求三十二位嫔妃殉葬。宫里先安排这些即将赴死的嫔妃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嫔妃们“哭声震殿阁”。

殿内放了三十二张“小木床”,宦官命令她们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白绫,等她们头伸进白绫中,宦官就会抽掉小木床,然后吊死。

在这三十二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仁宗亲自进来与她们“辞决”,韩氏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国,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三】灌水银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一种中草药让殉葬的嫔妃喝后,她们昏厥,然后太监会在她们的脑袋凿开一个孔,将水银灌进去,让她们从此不再醒来,还能保存尸身不腐。

看到这些不知道明朝的忠粉们会怎么想?



相关资料链接——朝天女户

朝天女户是指明朝时,为皇帝殉葬的女子的亲属。朝廷会给这些为皇帝殉葬女子的亲属一定的好处 。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后,嫔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皆从死。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些人多为殉葬妇人的父亲或兄弟,他们的“朝天女户”的身份还是世袭的。不过这种优待究竟持续了多久,很难断定。

开涮历史


哪有不愿意去死的!



只要被选中,已经毫无生机可言。只是妃子们在胆小的情况下,“心甘情愿”被执行太监勒死、毒死、有些干脆被活着扔墓穴里。



而监刑的是有儿子的皇帝大老婆。

据记载,她们不会殉葬,三宫六院的七十二偏妃也不会殉葬,因为她们都有“实权”,只针对后宫那弱势的佳丽三千。



命好没被选中殉葬的,结局也就三种……

第一:是打入冷宫,自生自灭。

第二:是去墓地守墓,一直守到咽气。

第三:被宦官们偷着玩弄,甚至折磨而死。



到了清朝,这种古代帝王家的殉葬制度被康熙帝废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