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密探零零发


一个本有机会改变晚清政局的皇嗣

清朝皇室后期,庸君辈出,虽然都不是昏君,但是都是碌碌无为之辈,从道光帝开始,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完蛋草。

其实,道光皇帝如果选择鬼子六奕䜣继承皇位的话,估计晚清的局势断然不会这样紧张。

道光皇帝一共九个儿子,在道光选择立储的时候,前面三个儿子已经夭折,最有竞争力的两位皇子,一个四皇子奕詝,另一个是六皇子奕䜣,两个人相比,奕詝虽然愚钝一点,却是嫡长子,六皇子奕䜣不是嫡长子,但是其母亲更受宠爱,而且奕䜣智商在线。

在清朝时期,不看重嫡长子继承制,整个清朝立太子的皇子寥寥无几,而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奕詝这独一份。

关于道光为何会选择奕詝当皇帝,也是历史一个谜题,野史中说奕詝在道光面前假装仁慈,这个真假就不知道了,但是说到两个人对清朝的贡献,奕䜣是远远大于咸丰的,咸丰这个人柔弱寡断倒是真的,无论内政外交都没有什么建树。

相反,奕䜣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是巨大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思进取,因此又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在位期间并没有解决清政府的内外交困,一方面是国内的太平天国来势汹汹,另一方面是英法联军攻入中国。

辛酉政变后与慈禧共同推动洋务运动

咸丰在出逃北京之前任命奕䜣为“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全权督办与英法讲和,在这个过程中,奕䜣也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咸丰经过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压力,在热河一命呜呼了,临时之前立慈禧的儿子为皇帝,是为同治皇帝,同治当时只有六岁,咸丰担心“子少母壮”,又采取了顾命八大臣来辅政(上一波顾命大臣是康熙继位时期的索尼,鳌拜等人)。

顾命八大臣跟奕䜣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当时的情况下,慈禧抓住了这个矛盾,与皇后慈安联合奕䜣发动辛酉事变,将顾命八大臣团伙给打夸,最终形成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格局,对于慈禧和奕䜣也是一个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局。

奕䜣在辛酉政变后,担任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主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真正长官了清朝的军国大事。

在此期间,奕䜣主要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借师助剿”挫败了已经处于颓势的太平天国,第二件就是大肆启用有能力的汉人,发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时留下的工厂)

对于晚清的近代化,以及同治中兴时代的来临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甲申易枢后,奕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这并不能表明奕䜣和慈禧之间就没有矛盾,实际上,两个人有着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无论是在政治理念,还是为人处世上,慈禧和奕䜣都表现出很大的矛盾。

双方的合作也是基于对共同敌人肃顺集团的打击,在以肃顺集团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被干掉后,两个人的矛盾就逐渐凸显。

慈禧拥有极其强烈的权力欲,因此必然不允许别人和他分权,在辛酉之变后的十几年中,慈禧与奕䜣还能够维持磕磕绊绊的关系,一直到中法战争时,慈禧借口是奕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整个锅都甩给了奕䜣(慈禧最擅长甩锅),最终使得奕䜣 “一切差使, 并撤去恩加双俸, 家居养疾” 。

可以说奕䜣的职务是一撸到底,此次政治变动被称为甲申易枢,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这标志着从辛酉政变以来的太后与亲王同治联合执政的结束。

此后奕䜣一直闲赋在家,远离权力中心,一直到甲午战争失利后,奕䜣才被重新启用,但是这个时候的奕䜣已经无法与慈禧相抗衡了,1898年66岁的奕䜣一病不起,最终病逝。

奕䜣属于晚清贵族中鲜有的比较有能力,热衷于实干的改革家、政治家,然而历史没有给奕䜣更多的机会去证明自己,如果奕䜣能够取代慈禧,把持朝政,清朝即使是落幕,也会相对华丽一点吧!


史论纵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仔细研究奕䜣,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

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

事实上,奕䜣虽然是亲王,但一点没有满清贵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颇能接受新鲜事物,锐意进取。

但是奕䜣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马屁拉关系,最终没有成为皇上,也成为过河拆桥的可悲卒子。

咸丰上台以后,对奕䜣是打压的。咸丰其实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䜣。而奕䜣几乎是当时满清贵族里面最强的几个,咸丰的儿子估计也仍然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咸丰不但生前尽量排斥奕䜣,甚至死时都不允许他来热河吊孝,其实就是限制他的权力。

然而,咸丰做梦也没想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后联手奕䜣干掉了肃顺等八大臣,掌握了军权。

只是,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半文盲妇女,压根不懂得治国,所以国家大事交给奕䜣这个议政王负责。

而奕䜣坐这个位子,也很称职。他一方面大搞洋务运动,一方面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以及西北回孽叛乱。

事实证明,洋务运动虽然算是扯了一个大淡,最终在甲午灰飞烟灭,但至少延长了满清30年阳寿。

而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孽叛乱,也为满清延长20年阳寿。

如果不是奕䜣,恐怕甲午战争压根不可能有什么黄海海战,什么铁甲舰打仗,而是日军摧枯拉朽攻入中国腹地,满清亡国。

只可惜,奕䜣此人压根不是合格的政客。

这家伙性格颇为有趣,萨沙很喜欢他。奕䜣平时平易近人,酷爱布库摔跤,经常去旗人视为的相扑营打架。因为他干瘦又不高,经常被人打败,摔在地上,他也不说什么。

萨沙记得有一次,奕䜣和一个大胖汉摔跤,眼见就要输。傍边奕䜣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声出左腿,结果打赢了。

谁知道大胖汉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这是奕䜣,勃然大怒,怒骂:两个人摔跤,傍边还有人指点,这他妈要脸不要?

奕䜣这才下不来台,高呼:混账东西,我是王爷。来人,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结果旁边围观的旗人赶忙劝:王爷赎罪,他们都是粗人说粗话,不要和他们计较。

被骂的奕䜣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后还是来摔跤。

旗人对奕䜣很爱戴,认为他毫无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爷。

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慈禧太后很不满认为他不顾身份,多次训斥他。

同时,慈禧太后当时希望获得所有权力,奕䜣这人如果识相,就应该主动交权,不然恐怕性命难保。

谁知道,奕䜣这人脾气臭,竟然和慈禧吵架。

慈禧曾说:大胆奕䜣,没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议政王的位子。

奕䜣竟然硬顶:臣不明白了,议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么变成太后赐的了。

结果呢?

推翻肃顺刚刚4年,1865年慈禧就废除了奕䜣议政王的职务,从此奕䜣开始夹起尾巴做人,权力失去大半。

即便如此,奕䜣也全力推进洋务运动。

可以说,奕䜣作为体制内的人,推行洋务运动已经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对,1884年把奕䜣剩下一点点权力也废除了,让他退休。

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䜣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䜣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

一般认为,奕䜣是从道光开始,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遗憾的是,他的本质任然是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务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

其实,一个人往往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发挥。

如果奕䜣是个革命党,他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吧。


萨沙


光绪十年,1884年,清军在越南战场节节败退,慈禧顺势第四次罢黜恭亲王奕䜣,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员撤职。恭亲王被开去一切差使,撤去亲王双俸,家居养疾,宝

鋆也被开去一切差使,李鸿藻降二级调用,翁同龢革职留用。可以说,慈禧这次是彻底将恭亲王奕䜣的势力一锅端,然后将醇亲王扶正代替恭亲王,实现对军机处的绝对掌控,史称“甲申易枢”。

恭亲王奕䜣在这次被罢黜中,表现得异常平静,他没有当初被咸丰皇帝排出在顾命大臣中那么愤慨,也没有被免去议政王时那样进行争辩,也没有被同治皇帝免去一切差使革去亲王爵位那样坚强不屈。这一次,奕䜣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慈禧对他不满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这一切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奕䜣从此是一名闲散亲王,没事去旅旅游,写写诗,见见朋友。没有了政务上的争斗,奕䜣和七弟醇亲王的关系也缓和好多,醇亲王多次来到恭亲王府邸看望奕䜣,交流交流感情。这种安逸的生活一直持续将近十年,恭亲王身边的朋友相继离世,特别是七弟醇亲王的去世,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人,可谓孤家老人。连说真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恭亲王一下子老了很多,如果没有甲午战败,恭亲王也许就这样默默的离开人世。

1895年,甲午战败,朝廷上下风云涌起,以李鸿章为首的后党受到帝党的猛烈抨击,军机处首当其冲,帝党要求严惩相关责任人,慈禧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这时恭亲王奕䜣重新走进慈禧的眼中,帝党中让恭亲王重新出山的呼声高涨,恭亲王是后党和帝党双方都能接受的人,于是慈禧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再次让恭亲王担任首席军机大臣。

恭亲王是一个完全忠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不管他与慈禧有多大的矛盾,只要朝廷需要的他,他就会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但是,此时恭亲王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大不如前,精力非常有限。

就算如此,恭亲王还是凭借其在西方国家的威望,通过外交斡旋,让西方国家给日本压力,迫使其归还辽东半岛。虽说《马关条约》让清朝割让台湾,赔款巨款,但是这与恭亲王没有任何关系,年过六旬还要出来替慈禧和光绪搽屁股,逼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已经是恭亲王尽最大的努力了。

恭亲王最后一次复出,大多数时间更多的是挂名首席军机大臣而已,他身体状态很差,也很少去处理政务上的事情了。

1898年,在戊戌变法前夕,恭亲王终于病倒了,病重期间慈禧和光绪多次去恭王府看望奕䜣。光绪最后一次去看望奕䜣时,用充满忧虑的眼神盯着光绪帝,谆谆告诚说:对广东主张变法之人,“当慎重,不可轻信小人言也”,在他看来,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要求扩大参政权,实行变法维新的康有为等人就是小人,光绪帝领首接受。

恭亲王不放心光绪,在遗折中再次叮嘱光绪皇帝:

“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以隆圣治,况值强邻环伺,诸切隐忧,尤宜经武整军,力图自强之策。至于用人行政,伏望恪遵成宪,维系人心,与二三大臣,维怀永图。”

恭亲王建议光绪搞好和慈禧的关系,妥善处理人事政务,希望光绪经武整军力图自强,他反对进行彻底的变法,因为朝廷已经腐朽,如果再发生激烈的斗争,会加速清朝的溃败。

奕诉的丧礼及溢法都十分隆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都亲至王府祭奠。慈禧太后追念他数十年与自己合作的大节、赐谥号为“忠”;另以其有功于社稷,令配享太庙,并入京师贤良祠,接受后世纪念。光绪帝皇帝给陀罗经被,逾令为他的逝世辍朝五天,素服十五日。

恭亲王奕䜣死后第十三天,光绪皇帝正式昭告天下,宣布变法。又过一百零三天后,变法失败,慈禧囚禁光绪于中南海瀛台。过了两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朝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成为“洋人朝廷”。又过十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恭亲王奕䜣生前极力回避的历史使命无可挽回的降临了。


全景历史地理


恭亲王奕䜣人生的两个重大转折,第一次是在道光皇帝龙塌前;另一次,则是在慈禧太后彻底掌权后。第一次转折中,奕䜣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皇位,第二次转折中,奕䜣彻底失去了权力。正是这两次转折,造就了他最终的凄凉结局。

第一次转折,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就是道光病危时,将奕䜣和咸丰叫到床前,准备做最后的考察,以确定皇位继承人。

病榻前,道光开始考两人的才学。才学素来过人的奕䜣对答如流,这也难怪,他自幼熟读诗书,且聪慧异常,哪有什么难题能难倒他呢?

但最终,奕䜣却没能夺得皇位。原因何在?原来,道光把两人叫到病榻前考核学问时,聪明的咸丰用了绝招。咸丰知道,论才学见识,自己怎么也比不上素有“鬼子六”之称的奕䜣。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答。

于是,当道光问咸丰问题时,咸丰只一个劲儿地哭,哭他的皇阿玛。那哭声之惨烈,直把道光都感动得眼泪直流。就是这一哭,道光觉得,这咸丰虽不比鬼子六有才学,但却孝心过人,孝顺的孩子多半品性不坏。于是,闪念之后,道光便将皇位传给了咸丰,也就是慈禧的丈夫。

奕䜣因为咸丰的“哭”,失却了本该稳稳在手的皇位,说来也真真有点憋屈。

不过相比第二次,这第一次的憋屈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

奕䜣的第一次憋屈是咸丰给的,这第二次憋屈则拜慈禧所赐。

慈安太后过世后,政权慢慢落到了慈禧太后手中。

慈禧素来不喜欢奕䜣,这个在心理上很容易理解:毕竟,对于慈禧而言,奕䜣是自己亲儿子的对手,如今,他还是自己的潜在危机。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除掉奕䜣,自然成了慈禧掌权之后的必然。

但慈禧从来是个爱名声的主,除掉奕䜣她也得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毕竟,落人口实就不好了。

中法战争中,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

见此情景,慈禧便觉得机会终于来了。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便借口奕䜣在中法战争期间“委靡因循,”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奕䜣集团全班人马(包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等),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奕䜣下野后,慈禧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而奕䜣则从人生巅峰彻底跌入了谷底,之后一直到去世的十多年里,他都赋闲在家。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恭亲王终抑郁而终,终年年仅66岁。


记者李满


奕訢,因为嫂子慈禧而崛起,也是被嫂子慈禧打压而沉没。

奕訢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怎么死法?

1

在咸丰皇帝时期,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由于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最早与洋人打交道的皇族重要成员,所以,奕訢在推动洋务运动发展、清朝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反对一味向侵略者示弱,主张利用、发动清政府的军队和民间武装力量,勇敢地还击从大海上岸的侵略军。

对待外国的侵略,奕訢多次主张用应战迫使敌人和谈。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咸丰皇帝跑到承德躲避,奕訢与西方帝国交涉、并签约。

英、法、俄的侵略者,普遍对奕訢产生良好印象。

也是在议和期间,奕訢笼络了胜保、为自己在辛酉政变中取胜,积累了军事资本。

2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奕訢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进行洋务运动,重点兴办军事工业。

奕訢几次向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奏请重用曾国藩,促进了清朝的兴旺。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兴办洋务运动,奕訢荣获“六贤王”的美誉。

3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奕訢逐渐变得卑微、屈从。

中国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就是奕訢签订的条约。

4

奕訢的作用发挥最充分的,就在参与辛酉政变,协助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大权。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

载淳年龄太小,咸丰帝遗诏指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奕訢被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利用与胜保、弟弟奕譞等人比较好的关系,调动京城守卫军队,发动政变,成功消灭了政敌肃顺等人,协助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5

恭亲王奕訢身兼数职,既是宗人府宗令、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将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的主要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

同时,奕訢全面主管清朝外交事务。

奕訢基本上全部揽下了清朝的内政与外交大权,登上了权力顶峰。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6

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慈禧太后,看见奕訢如此辉煌,不可能无动于衷,她在等待合适的理由、等待恰当的机会、等待该出手的时候。

1865年4月,编修蔡寿祺上奏弹劾奕訢。

蔡寿祺指责奕訢大权独揽、索贿受贿、徇私舞弊、骄奢淫逸。

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慈禧太后下旨查办奕訢。

只用了7天时间,慈禧太后就以“目无君上”的罪名,免除了奕訢的议政王职务。

奕訢遭遇了十分沉重的打击。

7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奕訢失去了一位合作盟友,力量更加单薄、胆量越发变小。

政治生涯中的滚滚浪涛,已经将奕訢敢作敢为的棱角打磨殆尽,奕訢锐气几乎全部外泄。

每逢大事,奕訢畏首畏尾,不敢提出、也没有应对策略。

尤其是在中法战争中,奕訢仍然主政军机处,可是,他不敢确定是战、还是和。就在犹犹豫豫中,战争取胜的机遇全部丧失,清朝军队连连失败。

1884年,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慈禧太后下旨:奕訢“委靡因循”,免除所有职务,奕訢的全部亲信也被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中剔除出去。

奕訢再一次遭到了政治生命中的重创。

8

念及在自己跳上政治舞台、实现垂帘听政、登上清朝皇权最高峰等一系列历程中,奕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慈禧太后剥夺奕訢政治权力的时候,也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关照。

慈禧太后赏赐奕訢领取亲王的双倍俸禄;

慈禧太后为奕訢增添头等护卫、二等护卫各一人,又增加三等护卫2人;

奕訢60岁大寿时,慈禧太后派人雇请北京最著名的戏班谭鑫培团队,在恭亲王府中举行寿辰庆典。

9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需要有人进行善后事宜,慈禧太后再一次启用奕訢。

由于政治能力退化,奕訢无所作为,只是挂有领班军机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的头衔。

10

奕訢大胆挪用军费,为慈禧太后举办60岁大寿庆祝活动,让慈禧太后非常高兴。

慈禧太后表彰奕訢“妥慎周详”,并且亲自手书“锡福宣猷”匾额一方、赏赐给奕訢;

后来,慈禧太后又御书“长寿”书法作品一张赏赐给奕訢。

11

戊戌变法期间,奕訢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场上,极力反对、阻挠变法维新,所有维新之举,奕訢一律反对。

12

1898年4月,奕訢病得很重,慈禧太后多次上门探望。

1898年5月29日,奕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7岁。

光绪皇帝亲临现场参加祭奠活动,并且辍朝5天,穿孝服15天。

光绪皇帝赐给谥号一个“忠”字。

晚清就像一片白茫茫的水域,奕訢是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大球,慈禧太后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按压、拉提,使得奕訢浮浮沉沉;

奕訢也很像一颗气球,线索拴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升空还是下落,全由慈禧太后掌控。


岳飞的飞


恭亲王奕䜣原是道光皇帝最机敏、最有才华、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儿子,不幸的是被自己的三哥奕詝捷足先登。奕詝在才能上比不上奕䜣,在健康方面也不如奕䜣,唯一的优势就是非常的仁孝。奕詝的老师杜受田非常清楚奕詝的优劣势,从而在议储的关键时刻让奕詝藏拙露巧,通过一颗满满的孝心打动了道光,顺利夺得皇位。才华横溢的奕䜣,错失皇位成为恭亲王。正是道光这个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清的国运。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基于恭亲王奕䜣的才华,并没有对其委以重任,奕䜣一直处于闲散状态,在朝廷上没什么存在感。直到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亡热河,恭亲王奕䜣临危受命代表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议和,才开始在政务上崭露头角。

咸丰病逝后,恭亲王奕䜣,敏锐地注意到慈禧无限的政治潜力,果断站队,联合慈禧慈安两宫发起政变,斩杀顾命八大臣,迎来三人同治的时代。新皇登基、两宫太后不谙政事,恭亲王成为大权在握的“议政王大臣”,恭亲王迎来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他提拔任用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他主张中体西用,积极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运动。在外交上他纵横捭阖,周旋于列国之间。一时间恭亲王权倾朝野,成为一代贤王。

然而盛极必反、盛极必衰,恭亲王势力的不断扩大,让慈禧深感不安,同治四年,慈禧借由翰林院蔡寿祺弹劾之名,罢免了恭亲王奕䜣所有的职务。好在奕䜣大权在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久又官复原职。随着慈禧政治经验的积累以及同治皇帝的长大,恭亲王奕䜣受到的制衡越来越多。同治皇帝亲政后,恭亲王奕䜣更是因为反对重修圆明园、谏言皇帝注意私生活差点被杀头。

但是由于当时内忧外患,恭亲王虽然在宦海起起伏伏,但是无论是太后还是皇帝还都离不开他的辅助。这种局面直到慈安去世才被打破,慈安去世,光绪年幼,慈禧独揽大权,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光绪十年,慈禧太后,以中法战争失利之由,再次罢免了恭亲王奕䜣。这一次罢免在一定意义上结束了奕䜣的政治生涯。


1894年光绪皇帝善后甲午战争失败,奕䜣再度被启用,但是由于不久光绪皇帝就开展了维新变法,奕䜣中体西用的思想不能跟上皇帝的步伐,加之年老体衰,奕䜣的付出并没有引起政治水花,四年后,操劳一生的奕䜣去世了,谥号“忠”。


东窗日红


和硕恭亲王奕訢,可以说是晚晴时期的一股清流,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比什么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强得多。但是时运不济,这个有机会改变清朝命运的“亲王”,在道光、咸丰还有慈禧手上,三起三落,最终郁郁而终。

第一起、咸丰三年(1853年)奕訢奉旨在军机处行走,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道光帝病逝,咸丰登基后,为了拉拢奕訢,又是封官许愿,又是赐予宅院,奕訢可以说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巅峰。只可惜好景不长。

第一落、咸丰五年(1855年)奕訢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奕訢的生母孝静成皇后(咸丰的养母)病重,奕訢请求咸丰帝晋封为皇太后,咸丰帝含糊着勉强答应了,奕訢立即传旨册封,导致咸丰帝不满。在康慈太后安葬后的第二天,奕訢就被罢免一切职务。

第二起、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

奕訢担任议和大臣期间,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笼络重臣,但也促使总理衙门设立,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第二落、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令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把奕訢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

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訢排在第一位,但康慈太后死后,兄弟两人矛盾越来越深,咸丰帝余憾未释,为了保护同治,故意压制奕訢,这也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第三起、咸丰十一年(1861年),奕訢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恭亲王奕訢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在这期间,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洋务运动,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美称。

第三落、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命令查办奕訢,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奕訢作为晚清重臣,主张支持开办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但是因为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再也没有建树。


历史公元


我总结奕訢的一生盖棺定论就四个字——过刚易折。

这世道总这样,无论你是为人处世也好,经商从政也罢,总是讲究刚柔相济。

刚而不柔则易树敌,柔而不刚则易招侮。

内圆外方则最佳,脸要笑,腹要黑。

从某个角度来看,笑里藏刀,绵里藏针,倒是处世利器。

就比如我们说咸丰和鬼子六两兄弟吧!

鬼子六相比咸丰,文才武略都更胜一筹。但道光最后却选择了看似软弱无能的咸丰克成大统。

为什么?

一、当皇帝不求选最好的人,但选最适合的人。

二、鬼子六处处锋芒毕露,与道光性格尿不到一块去。

三、咸丰懂得拍马屁,抓道光重仁孝的软肋做文章。

尤其是第三点,鬼子六当年也深知道光重仁孝,但骨子里的刚直,他就是不愿意投机取巧,溜须拍马。


(奕訢)

打猎以猎杀最多为荣。

做事讲究一马当先。

研究透后我们会发现,咸丰恰恰就是那个笑里藏刀,绵里藏针的人。用最少得努力,取得最大的回报,方为投资上佳之道。

当然,如果跳出时间来看,我们无疑可以说道光当年是眼瞎的。他只考虑到选一个仁孝君主来爱天下百姓,却做梦没有考虑到当时首要的不是爱天下,而是保天下。


(咸丰)

以咸丰的假仁假义能有多大成绩,我们都看到了。倘若是鬼子六继位,满清江山或可再延续五十年、百年,倒真不好说。

众所周知。鬼子六是属于实干派兼强硬派的。他思维活泛,能够接收新鲜思想与事物,主张洋务与维新强军强国抵御外辱。一度为满清中兴明星。

然而,彗星一闪,昙花一现而已。

自己的哥哥咸丰忌讳自己才能生前不停打压他。咸丰死后,联合慈禧慈安发动辛酋政变后没多久,又被自己嫂嫂打压。


(慈禧)

鬼子六晚年无所作为。一方面是心灰意冷。一方面是慈禧权势滔天,被压得动弹不得。

她连皇帝都说废就废,自己又能奈之何?

最终只能郁闷病死北京跨院。


不书


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文宗咸丰帝之弟恭亲王奕訢,因病,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

《清史稿》诸王列传载:“二十四年,授宗令。王疾作,闰三月增剧,上奉太后三临视,四月薨,年六十七。上再临奠,辍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谥曰忠,配享太庙,并谕:‘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

一、

恭亲王一生浮沉,数起数落。奕訢少年时,道光帝曾有托付大业之意,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更为仁孝的咸丰,而封奕訢为恭亲王,辅弼其兄长。

奕訢的优点在于有自己的定见,眼界开阔不保守,曾数次挽救清朝于危亡之间。但奕訢年轻时,性格比较张扬,不懂隐忍,为此吃了很多次亏,一直被上位者所打压。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后,奕訢连续十年被投闲置散。

甲午战败后,恭亲王被重新启用,但其时已经年老,精力已衰,且年轻时吃了锋芒太露的苦头,处事已经粥粥如畏,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劲。在其主持之下,通过了与日本所签订的《马关条约》。

二、

奕訢临终前的具体情形,官修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实录中有简单提到,“朕(光绪)奉皇太后三次亲诣邸第看视,王气息仅属,殷殷以国事为忧。”

根据当时一些报章笔记的记录,光绪这几次探视中,恭亲王留下了几段遗言。

第一段记载在胡思敬的《戊戌履霜录》中,恭亲王说:“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也。”

第二段是当时《申报》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光绪问朝中谁可重用,奕訢对曰:“除合肥相国积毁销骨外,京中惟荣协按禄,京外惟张制军之洞及裕军帅禄,可任艰危。”光绪又问:“户部尚书翁同龢如何?”奕訢说:“是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三、

从上面这两段话中,也反映了恭亲王的一些政治见解:

一是对之前的甲午中日战争,恭亲王本不赞成开战。

二是如今时事艰危,应重用李鸿章、荣禄、张之洞、裕禄这些谋国老臣,不可轻用新人。

三是不看好康有为主张的维新变法。

恭亲王不看好康有为的变法,并非反对变法本身,而是不看好康有为这个人,认为其言过其实,过激的变革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后来因戊戌变法导致戊戌政变,因戊戌政变导致己亥建储,因己亥建储导致庚子拳乱,因庚子拳乱导致八国联军入侵,让大清国的根基彻底沦陷。恭亲王临终之嘱,可谓极具先见之明了。


搞哥读史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䜣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䜣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政变,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䜣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假如当年奕䜣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恭亲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此后10年奕䜣一直在此赋闲,历史学家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中如此写道:“从此,恭王只能寄情园林和唐诗,他在这个花园里消磨着才华和生命,集唐人诗句,写成八卷的《萃锦吟》,虽说是玩弄技巧的笔墨游戏,有的诗还刻意显示淡漠政治,韬光养晦,但其中仍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忧郁的心境。”

被罢官10年后的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在国家用人之际,慈禧又一次将恭亲王推上了政治前台。此时奕䜣已经62岁,不仅身体渐入老境,思想也日益保守、顽固,与当年意气风发的洋务派领袖判若两人。中日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恭亲王也无力回天。1898年,奕䜣病重,不久去世,期间慈禧和光绪皇帝多次过府探望。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奕䜣对这个皇帝侄儿多次表达了反对之意——当年的激进改革派,最终竟然反对维新变法,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䜣虽然逝去100多年,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尚存。奕䜣在此居住了40多年,这座王府也见证了晚清历史上的许多政治风云,诸位如有机会去北京,可到此一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