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把皇位传给懦弱无能的李治?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吗?

Z-jane


题主的问题可以一分为二:1)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李治?2)李治并不是懦弱无能,相反他是一位被低估的英明君主,下面会详细论述。

李世民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李治呢?

首先,李世民在太子的问题上犯了摇摆的错误。早期的时候,作为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的太子地位非常稳固,无论是皇后还是国舅长孙无忌都支持李承乾。李承乾作为太子,工作也干的不错,李世民外出巡游期间,作为监国,内政也处理的有条不紊。但是李世民比较宠爱长得像他的魏王李泰,要说父亲爱儿子无可厚非。可是李世民忘了自己是怎么登上皇位的,李泰作为嫡二子,正常情况下是没有继承权的,但是李世民的经历和宠爱给了他暗示。李泰觉得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以嫡二子的身份成为太子,所以他才会笼络群臣,房玄龄、魏征都围在李泰周围,所以引出了储位之争。所以,根本的错误来自李世民,他立了不好的榜样,当李泰出现争储的苗头时,也没有及时制止,终于酿成惨剧。

其次,李承乾脚部受伤后,性格大变,使得储位争夺扩大化。虽然李泰有心争夺太子之位,但李承乾一直干的不错。正常发展下去,李泰其实机会不大,可是命运就是捉弄人。李承乾不知什么原因,摔伤了腿,行动不便。如果天下最强大国家的皇帝是瘸子,哪是什么场面?李承乾开始自抱自弃,经常出现一些乖张的行为。李泰也抓住机会不断表现自己,从而使储位之争扩大化。李世民作为父亲,却没有给李承乾足够的心理安慰,加上长孙皇后此时已经过世,李承乾的心理越发怪异,以至于喜欢上男色。李承乾的变化,让李世民越来越厌恶,终于使得李承乾行险谋反,被李世民识破后,最终被废。

再者,太子被废后,李世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太子之位变得唯一,那就是李治。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错误,那就是自始至终,不应该给李泰愿想。如果李泰不去争储,李承乾的心理负担会小很多,就算腿有点小问题,有怎么样呢?所以,或许是他授意,或许找了个借口,李承乾告李泰图谋储位(是不是很搞笑?),反正李世民以这个借口,把李泰贬出了长安。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两个被逐,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李治。经过这次教训,李世民再也没有动摇过,为他安排了一整套的辅政班底,彻底断了其他王子的念头。

不要相信电视那些关于吴王李恪争储的说法,虽然李世民说过“吴王英武最像我”之类的话,但有着杨氏血统的李恪自始至终就没有机会,关于他参与争储的说法,都是后人强加的。古人对于嫡庶有别是分得很清的,这是礼制,不能随意更改。

最后,长孙无忌的态度很重要。关于托孤,可不能随便指定别人的,万一那人成为王莽和杨坚,怎么办?所以李世民最信任的便是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要想权力平稳过渡,必须要一名信得过的大臣帮助太子或新皇帝,李治和长孙无忌的甥舅关系就尤为重要,也值得信任。当然,李世民还安排了其他人制衡长孙无忌,具体请看我写的头条号文章《帝王之心深似海!李世民两手暗棋,保障帝业传承、皇权稳固》。

总结而言:李世民废太子、逐李泰后,李治就成为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第2个问题,李治只是御姐控,却不是懦弱无能的君主。

一方面,李治很腹黑,是玩权术的高术。他登上皇位后,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干掉了李恪,他是默认的,李恪存在始终是个威胁。然后,废王立武,别以为武则天有多大本事,实际上没有李治在背后支持,她根本斗不过长孙无忌。那件事本质是李治想夺回权力,武则天只是抗枪和背锅的人,最终逼死长孙无忌的名声被武则天背了,他只是假惺惺地流了几滴泪。天子永远是最无情的人!

另一方面,李治统治期间,文治武功都不错。内政方面,国泰民安;武功方面,彻底征服了高句丽,打败了西突厥,领土达到最大。

可惜,李治的身体不好,他最看好的儿子李弘也死得早,最终晚年很多政务只能让武则天代理。当他眼睛看不清的时候,终于想到废掉武则天的权力,只不过为时已晚。说白了,他也是一个无情的人,只是他没有武则天那么长寿,最终权力旁落,成就了武则天,让后人以为他懦弱。


明析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继承人先后主要有四人,第一个便是嫡长子李承乾,其次是嫡子李泰,再有便是第三子李恪,最后才是第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那么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李世民为什么最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懦弱的李治,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吗?

本来李治登基是没有希望的,嫡长子李承乾才是皇位的继承人,但由于唐太宗晚年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太子李承乾感到威胁,于是两人就储位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夺,这让唐太宗十分灰心。


前面几个皇子勾心斗角、争位互残,为仁厚懦弱的李治创造了机会。当时在太子谋反,第五子造反的情况下,深受宠爱、颇有才干的李泰极有可能登上储位。本来在储君争夺战中胜券在握的李泰,却因情急生蠢而屡出昏招,而正因这些昏招,致使英明睿智的李世民对这位爱子由爱生惧、由惧生戒,致使李泰与储位失之交臂,对李治反而安然放心起来。前面几个强大对手的接连失利,无疑为李治赢得了机会。

朝中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贵族力挺李治,增强了李世民确立李治为太子的信心。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长孙家族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在朝中地位举足轻重。长孙无忌、褚遂良一党的根深势大,以及他们对李治的长久大力支持、令李世民安心,更坚定了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信心。

不愿看到自己的经历在后世重演。李世民靠苦心经营和残杀手足登上皇位,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十分忌惮子孙会效仿他,所以他才要反其道而行之地册立没有经营的李治为太子。而李治在当上太子后的诸多合格表现,进一步使李世民放心将皇位传给李治。

大唐荣耀需要一位宽仁厚爱、守成之君。李世民一生征战,杀伐果断,为了后世江山平稳永固,需要一位仁厚守成之君继位。同时为了吸取前朝隋炀帝杀伐过重、二世而亡的教训,最后下决心选择宽厚懦弱的李治为继位者。

历史表明,李治确是一位有作为的守成之君。现在不少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唐高宗李治那种唯唯诺诺、瞻前顾后的形象,其实是与历史上真实的李治大相径庭的。“高宗李治,颇有太宗遗风”,这样的评价,对于李治来说,也许最为中肯。


岳之岚


自古皇权的更替,充斥着阴谋诡计与刀光剑影,但李世民却保留了一丝父爱,详情请看本文!

玄武门的记忆

关于李世民是如何上位的,想必各位读者是一清二楚。话说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早早带领着侯君集、尉迟恭等人,埋伏于玄武门之侧,将入宫见驾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之,包括他们的家小在内全部枭首。所以李世民亲生明白皇座之下,充满了兄弟阋于墙、父子反目为仇。为了将来自己的帝位能平稳交接,所以在李承乾(公元619年——645年1月5日)8岁时就立为太子。说来李承乾还是自带光环的,先是他的名字来源唐高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不仅如此,李世民还请来长孙家庆、陆明达、孔颖达为李承乾的老师,传授儒家经典与为君之道!



但是上苍总喜欢跟人开玩笑,李承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稍大后,李承乾的性格变得乖张起来了。先是宠幸一个叫称心的男乐人,李世民一看自己的皇位接班人竟然喜欢男宠,不由分说将之处死。也许是李承乾与皇座无缘,他不仅没面壁思过,反而还为称心树冢立碑,后来还因为自己的足疾日甚一日选择自我抛弃。



恰逢此时,魏王李泰编写的《括地志》出版,李世民爱不释手,并经常与李泰谈论军国大事,此举让李承乾醋意大发,最终酿成了与侯君集、汉王李元昌谋反失败丢皇储的恶果!



李泰一看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找了个机会向李世民表白:“自己百年之后会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与弟弟李治。”刚刚经历父子失和的李世民头脑发昏,准备立李泰为储的千钧一发之机,冷静的褚遂良劝住了李世民的荒唐行为。

长孙家的利益

他被史家认为是太宗诸子中最贤明的一个,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排行老三名为李恪。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出镇宋州,劝课农桑,造福于民,其声誉也传到了朝堂上。李世民就立李恪为储请教于长孙无忌。李世民:"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李世民乃止。


李世民的父爱

经过千挑万选,只有李治外有长孙无忌的支持,内有性情温顺为美德,更有李世民立晋王则承乾、李泰皆存的赞许。因此李治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为皇太子,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灵柩前即皇帝位!

END


惜缘小历史


唐高宗绝不是懦弱无能之辈。只是由于大唐差点断送在他手中,所以需要找个背锅侠,因此史书把他的形象严重抹黑了。

1李治被立为太子的原因

1.1舅舅长孙无忌的力挺

李世民有三个嫡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老规矩,太子之位将在这三人当中产生。

最开始李世民立了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刚做太子时,李承乾也表现出了一名合格储君的风范,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深得李世民的赞赏。

但是由于李承乾有足疾,并且长大后他自甘堕落,这时李泰却因为聪明能干而深得李世民的欢心。

李承乾最后铤而走险想造反,结果还没行动就败露了,于是李承乾被废为庶人。

此时李泰的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由于他急于夺位,过于高调,反而使他离皇位越来越远。

当时的重臣长孙无忌出于以后把持朝政的私心(李泰当时已经成年,并且有主见,难于操纵,而李治当时才十几岁并且性格柔弱,看起来是个好捏的软柿子),也力挺李治。

因为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再加上长孙无忌有一定的才干并且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是“理想的”托孤大臣,因此他的意见最终对太子的归属起了重要作用。

1.2李泰在大好形势下大意失荆州

李承乾被废了太子之位后,李泰的前途仿佛一片光明。他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飘飘然,过于高调,引起了许多元老的不满。

他曾经对李世民说:“如果我做了皇帝后,一定杀了我儿子,百年之后我将传位给弟弟李治。”

李世民听了很高兴,于是对大臣们说起李泰的这份兄弟之情。大臣褚遂良提醒李世民,怎么可能有杀儿子立弟弟的事,陛下如果想立李泰,必须先把李治安顿好。

李世民毕竟是明君,尽管之前因为疼爱李泰而相信他的话,但是在听完褚遂良的话后,李世民也知道李泰的话不合理。

于是李世民对立李泰为太子的信念动摇了。李泰察觉后,决定亲自出马,吓退唯一的竞争对手。他找到李治说:“汉王李元昌谋反,你和他关系很好,你也要小心点!”李治被吓得闷闷不乐,被李世民发现他的异常情况,于是询问李治原因。李世民了解情况后,对李泰的印象更差了。

此事史书记载是李治在李世民的询问下才告诉了李世民,但是从李治后来的手段来看,这事很可能是他为哥哥李泰挖的坑,因为两人的对话,根本没有证人证明,李世民为何偏偏相信李治的一面之词?之前长孙无忌一派对李泰的诋毁,已经使李泰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最后再由李治给出这致命一击,怎么看也像是早有预谋的。


1.3关键时刻废太子李承乾摆了李泰一道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找他谈话,责问他为何谋反。

李承乾说:“臣贵为太子,还要求些什么呢?只是因为李泰所逼,我不得不自保。如果李泰成为太子,那么他的奸计就得逞了。”

李承乾的一番话,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同,也彻底断绝李泰成为太子的最后希望。

1.4李世民亲身经历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他不愿意兄弟相残的悲剧重演

和李承乾的对话,引发了李世民的深思。

李世民认为,太子之位岂能靠诡计获得。如果立李泰为太子,以后类似的手足相残的悲剧将不断重演,并且李泰肯定不会放过李承乾和李治。如果立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都性命无忧。

因此,最终李治被立为太子。

2李治尽管没有李泰那么强势,但是也绝非懦弱无能之辈。

2.1色胆包天,在老爹在世的时候就给老爹戴绿帽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他的小妾当时是才人的武则天在他身边伺候。李治这时已经被立为太子,因此他也得以时常进宫探望父皇。

因为李治和武则天经常见面,最后两人竟然勾搭上了。李治居然在父亲病重时,和自己的后妈通奸,证明了他既不仁孝也不懦弱,相反他的胆子不小,敢给皇帝戴绿帽的人,轻则可能太子之位不保,严重一点可能连性命都不保,李治身为太子并不缺女人,他却在父亲病重时在父亲的眼皮底下给父亲戴绿帽,真正懦弱无能的人敢这样做?


2.2为了权力不讲亲情,逼死了舅舅长孙无忌和亲生儿子李忠

李治接替了李世民的皇位后,长孙无忌长期把持朝政,他网罗罪名,打击异己。甚至连李治的兄弟李恪也被长孙无忌杀害。李恪被杀时,李治向长孙无忌求情却被无情的拒绝。李治发出哀叹:“朕贵为天子却连自己的兄弟都保护不了。”

于是,李治借着立武则天为皇后与长孙无忌抗衡,他从中发现并提拔了一批对长孙无忌不满的官员,并争取到朝中另一位重臣李世勣的支持,最后成功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借此清洗长孙无忌的势力,最后逼长孙无忌自杀。


李治的长子李忠,最初被立为太子。后来又改立武则天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李忠后来被武则天诬陷谋反,李治在没有认真核实的情况下就把李忠赐死了。连心狠手辣的李世民都能念及父子情而不杀谋反的李承乾,李治却一点都不念父子之情。可见这绝对不是软弱无能之辈。

2.3人才济济,开创文治武功

李治知人善任,提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统治时期得到重用的著名文臣有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魏元忠等,武将则有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程务挺、黑齿常之等。这些文臣武将为李治开创了丰功伟业。

唐高宗派将领先后灭了高句丽、西突厥、平定了西域。其中高句丽是块难啃的骨头,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也曾经亲征高句丽,最后都铩羽而归。唐高宗在位期间,大唐控制的疆域是最为辽阔的。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怎能取得如此辉煌成果?


雨夜读史


这个提问是在喧宾夺主。你怎么认定唐高宗李治是个儒弱无能之辈呢?与武则天相比,李治更加理性,更加慈爱。在他活着的时候,武则天还不敢锋芒毕露,甚至有一次李治差点罢了武则天。只不过男人多情,架不住几句软语。无怪乎骆宾王在中用"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大家知道,这个武则天可是李治从感业寺中娶回的。男儿钟情,后宫佳丽三千,有什么证据证明李世民御幸过武则天。这种敢做敢为的行为是儒弱之辈能够所为嘛!还有那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写了一篇,李治勃然大怒,为什么?李治父辈的玄武门之变历历在目,他怎么能够容忍在他的孩子中再斗狠,骨肉相残。不过当他看了之后,急急忙忙寻找王勃,却是一代宗师命悬南海。


哈哈95128931


个人观点,李世民传位给李治是因为李治是非常优秀合格的继承人,而不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首先,个人觉得,唐高宗李治懦弱无能的形象,可能是影视剧塑造出来的。

李治在位时,对外灭了他老爹和隋炀帝想灭都没有灭掉的高句丽,周边突厥、吐蕃等国被打得服服贴贴,对外战争战绩辉煌,开疆拓土,使大唐版图达到巅峰。


对内继承了贞观之治,举贤任能,社会发展进步,出现永微之治。这样的表现如果还是懦弱无能,那历史上的皇帝还真没几个拿的出手的。

所以李世民把皇位传给李治是因为李治是合格的继承人,有能力当大唐的皇帝。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是什么样的人。玄武门之变,兄弟大哥可以杀,老父亲可以逼禅位,十几个亲侄子可以斩草除根,这样的人拿可怜天下父母心来选择继承人应该是不大可能的。


再说唐太宗雄才大略,天之骄子,目光肯定是长远的,对他来说,大唐的江山社稷肯定是最重要的,所以唐太宗不可能因为可怜天下父母心而传位懦弱无能的李治,只可能因为李治品行能力非常优秀,是合适的继承人,才会传位李治。


花开花落缓行客


皇位就是个变态的玩具,哪里有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

李世民从选择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兄弟,囚父亲开始,他的子女们必然要走上他这条道路。从李佑开始,太子,李泰,李恪,高阳公主,一个个迫不及待的跳出来造反,或者被造反,十几个儿子,只有继承皇位的李治和李通两个活得还算安稳。

李世民选择李治有人解读为孝,我觉得这答案我听了想笑。李世民哪里是那等脆弱的人,需要子孝孙贤才能放心过日子,他不过就是找一个看起来老实,其实也老实的儿子,别在自己没死之前就造反,当然也不能真的老实巴交,而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只有李治了。

一个很孝顺的小屁孩儿,但老子没死就看上了老子的小老婆,让李世民看透了这小子的心肝脾肺肾,传位给他绝对没错,起码日后自己的子孙不会被杀光,大唐也差不了。


伪装135707859


李治能够继承皇位,同他宽厚仁慈、与世无争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在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中,李治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年龄最大的。李世民的长子是李承乾,史书记载李承乾天生聪明伶俐,能够明辨是非,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李世民夺取皇位之后就把李承乾立为太子,李承乾在太子的位置上一呆就是17年的时间,在这17年的时间中,李世民逐渐开始冷落李承乾,宠爱自己嫡次子李泰。

李泰和李承乾一样精明能干,他在唐朝的朝廷中拉拢了自己的一帮党羽,准备夺取太子的宝座。由于李世民晚年宠爱李泰,李承乾感觉到了严重的危机,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继承权,李承乾同样拉拢了一大批党羽,在朝廷里面和李泰明争暗斗。后来李承乾实在忍不住,想要重演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然而李承乾还是太年轻了,他还没有来得及造反,就被李世民发现扑灭,李承乾的死党侯君集等人都被杀死,李承乾被废掉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退出皇位之争后,能够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就只剩下李泰和李治。李泰的行为作风类似于李世民,治理国家肯定是绰绰有余,但是李泰性情狠毒多疑,必定容不得其他兄弟。在李承乾被废掉太子之位后,李泰曾经在李世民的面前许诺,假如父亲真的把皇位传给自己,自己就杀掉所有的亲生儿子,将皇位的继承权交给李治。李泰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李世民太了解这个儿子的性格了,虎毒不食子,李泰肯定不会去杀死自己的儿子,假如李世民真的让李泰继位,李治肯定会被杀死。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子孙的性命,李世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李泰,支持生性仁慈孝顺的李治。

李治生性仁慈孝顺,在李世民出征高句丽的时候,李治哭着给李世民送行,生怕自己的父亲出现意外。后来李世民患了脓疮,李治用嘴给李世民吸取毒脓,连续的几天都扶着父亲的车子出行,生怕父亲出现意外。李世民不希望自己死后重演玄武门的悲剧,所以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够活下来,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继位。事实证明李世民的选择是正确的,李治在继位后厚待了李泰等人,唐朝的宗室没有发生自相残杀的情况。


史海泛舟摆渡人


李治虽然本是唐太宗的幼子,并非皇长子,但是他是长孙皇后所生,他的几位哥哥为了争夺皇位非死即被软禁,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接着他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也就是大唐帝国的太子。

李治在影视剧中的形象或许显得懦弱,这或许是对他的曲解。实际上李治在他所在的朝代也是有武功的,军队不断开疆拓土,还借机平定了高丽,完成了唐太宗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因此可以看出李治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不会心软。

李治继承国家第一把交椅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被父母可怜的结果,毕竟他也是天下人众望所归的继承人。


明镜大道


很简单,李治最合适:

1、众多子嗣中,身份最合适

2、能力品行太宗认可

3、世家大族在长孙无忌的游走下也支持

在古代皇帝、大族、朝臣都支持的皇子很大可能是下一任皇帝,具体细节大家自行脑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