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行草書法名家有哪些?

守中堂


清朝中期通過科舉脫穎而出的十位名家的墨跡,他們在治國、治學方面多有成就,在書法方面造詣更深,是當時的大書家。

No.1:鐵保

鐵保,(一七五二至一八二四)滿州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及兩江總督。其書源摹顏真卿,專長草書,草法王羲之、懷素與劉墉、翁方綱鼎足。亦喜畫梅,著有梅盒詩。

鐵保以文章和書法馳名朝野。他是《八旗通志》總裁,並將旗人詩文編為《白山詩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則編為《惟清齋全集》。鐵保是滿人中最著名的書法家。他謫居吉林時仍勤於臨摹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齋帖》。

No.2:郭尚先

郭尚先,(一七八五至一八三二)福建莆田人。嘉慶十四年中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博學善文,著述甚多:兼工繪事,擅畫蘭竹;書效趙董,香勁天成,行書嗣體平原論坐帖為清仁宗賞識。中年以後幾與董思翁並駕齊驅。

No.3:劉墉

劉墉,(一七一九至一八零三)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擅真行書,取法趙、董、蘇等歷代諸大家,晚年潛心六朝碑版,書名滿天下,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著有劉文清詩集等著作。

評論家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清史稿-劉墉傳”載:“墉工書,有名於時”清人張位屏於《松軒隨筆》稱:“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

他博通經史百家,擅長水墨蘆花,工詩善對,精於書法。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他的書法的特殊韻味,備受歷代人所喜愛。

No.4:李兆洛

李兆洛,(一七六九至一八四一)嘉慶七年中進士,官至知縣,喪父後棄政從學主講江陽書院二十餘年,藏書五萬冊。工詩文,精考證,獨治通鑑通考之學,迥異時流而卓有成。著有皇朝文典、鳳臺縣志、養一齋文集等二十多種著作。

No.5:翁方綱

翁方綱,(一七三三至一八一八)乾隆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通詩文,精通碑帖及考證。書法初學顏真卿,繼習歐陽洵以謹守法度,骨力硝撥著稱,兼擅隸書,與劉墉、永星、鐵保並稱四大書家。著有西漢金石記,蘇米齋蘭亭考、復初齋文集等。

No.6:陳希祖

陳希祖,(一七六五至一八二零)江西新城人。乾隆五十五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以疾罷官,收道卒。書學董其昌得其晚年神隨,沈練遒厚,是乾隆末年著名書家。著有云在軒詩集。

No.7:姚元之

姚元之,(一七七三至一八五二)安徽桐城人。嘉慶七年中進士,官至翰林院祭酒。習於掌故,文章爾雅,書畫並工,篆隸行草,深得趙孟頫神髓。用筆不束縛,不馳驟,波撇秀美,神采飛動。著有小紅鵝館集,竹葉亭雜記八卷,使瀋草三卷等。

No.8:張照

張照,(一六九一至一七四五)江蘇松江人康熙四十年中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內閣學士。他心地高明深通辭典,詩多禪語,能畫。書法得董其昌神髓,骨力開張雍容峻撥,深得乾隆喜愛,收入宮廷收藏。官曆康雍乾三朝。著有天瓶齋書畫題跋行世。

No.9:張廷濟

張廷濟,(一七六八至一八四八)浙江嘉興人。嘉慶三年解元。不適官場,遂結廬高隱以圖書金石自娛。收藏碑版鼎彝甚多。善書法,能草隸,精行楷,亦能作畫。著有清儀閣印譜詩抄,眉壽堂集,桂馨堂集等著作

No.10:梁同書

梁同書,(一七二三至一八一五)乾隆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大學士。博學多聞,工書法,擅鑑別,過眼輒判真偽。初法顏柳,中年用米法,七十而後愈臻變化,自成一家。與劉墉王文治並稱乾隆時期三大書家。


雅兒達的朝陽


清朝書法家有哪些?

1、傅山(1607-1684)明清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3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其書法草楷篆隸,無不精工,豪邁不羈,獨闢蹊徑。

2、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明朝內閣首輔大臣。

3、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號枝山,人稱“祝枝山”,因為右手生有六個手指,所以又號“枝指生”。長洲(今蘇州)人,任過南京應天府通判,所以又有“祝京兆”之稱。他的詩文書法,才氣橫溢

4、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後來又改字徵仲,別號衡山, 自稱衡山居士。長洲(今蘇州)人,54歲時才做了個翰林院待詔的小官,詩、文、書畫方面的全才。

5、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山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這也是個全才式的人物,詩文書畫都很精通

6、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或天池山人,晚號青峰居士,或著名水田月,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自幼聰穎過人、天才超逸而又慣世城俗。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並且懂兵法。自稱“書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7、倪元璐

倪元路(1593—1643 年),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曾任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

8、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

9、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祖籍涼州晉昌郡。明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

10、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

明清的書法家還有很多,就列舉這些吧。


時光隧道2019


明清書法相比歷代有巨大的發展,無論行,草,隸,篆皆達到藝術高峰時期。若說到行草書法更是大家輩出,其中尤其出眾的有以下幾位。

(一)宋克

宋克書法基本延續元代復古迴歸的書風。出入晉唐,深得詣趣。他雖然承接元代書風,也極力寫出自己的面貌,終成一家。他的書法已體現出擺脫元代書風的趨勢,開啟明代書風。宋克工小楷,而草書成就最高,尤其是宋克的章草更為突出。宋克承元代章草的餘波而堀起,使章草重放光彩。宋克章草師法皇象、索靖而能自成面目。皇象章草去古近而顯古樸,趙孟頫章草工麗逆媚,宋克章草則險勁豪放。宋克章草不失古意又有變化,打上了明代書法的烙印。宋克在章草中滲入了今草的筆法,而且還把章草,今草、狂草融於一爐,“合章、今、狂而一之”,這種相互融會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另外,宋克還把揩、行、今草、章草融合在一起書寫,諸體相雜,別出心裁。宋克對章草的貢獻是應當充分肯定的。當然,在元代書風的籠罩下,宋克書法雖然表現出擺脫元代書風的發展趨勢,仍然沒有體現出明代獨立的時代風格。宋克書法不僅影響著明初的書壇,而且對以後的“吳門派”書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祝允明

    祝允明各體皆精。小楷以鍾繇、王羲之為法,肅穆端莊,凝重靜雅,古樸厚重,深得鐘王神韻。行書灑脫活潑,融會諸家,自成面貌。草書成就最為突出,有明代草書第一人的美譽。他的狂草出於張旭、懷素而自成一家。祝允明晚年以狂處世,狂草奔放粗獷,不計工拙,信意揮灑而法度不失。有人對他的草書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散亂、野狐、怪俗、惡態”。對他的草書不能求全責備,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他在信意揮灑之中偶然也會出現個別敗筆,然而只是美玉之瑕,而非黃土之金。自張旭開狂草之先,後有懷素繼起,宋有黃庭堅稱善,他者大多以今草為能,善狂草者鮮見。祝允明承張旭、懷素狂草遺風,宏而揚之,自成一格,使明代書壇為之一振,實難能可貴。僅憑這一點就足以確定祝允明在明代書壇的重要地位。《啟功叢稿》中說:“祝書在明中葉聲名籍甚,蓋其時華亭二沉之風始衰,吳門書派繼起,祝氏適當其會,遂有明代第一人耳。”祝允明小楷精湛,草書風骨爛漫,一掃“臺閣體”妍媚甜俗之風,以古拙雄強,豪放縱逸的書風在明代中葉聳立起一座高峰,從而擺脫了元代書風的籠罩,使明代書法中興,卓然成為明代之書。祝允明傳世書跡較多,主要有:《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蘇軾赤壁賦》、

《毛鋥妻韓夫人墓誌銘》等。

(三)王寵

王寵書法高古脫俗,以拙為巧,意趣盎然,平正工穩,質樸古拙,靜中寓動,樸中含雅,貌似平淡而意境幽深。顧覆在《平生壯觀》中說:“餘觀明世人書,皆以筆尖作楷,禿筆成行,亦得擅名於時。王履吉沉著雄偉,多力豐筋,得氣得勢,非公而誰?故明之中葉書家,祝、王並稱有以也。”。顧復之言尖銳指出了明代一些書法家存在的問題,也簡明概括了王寵書法的特點,可謂入木三分。王寵是繼祝允明、文徵明之後又一位“吳門書派”的代表人物,對於明代書風產生了重要影響,師法王寵書法靡然成風。許多人對他的書法大加讚揚,也有人提出尖銳批評。甚至有人說他的書法是“古法無餘,濁俗滿紙。”這種全盤否定的評價是不足為憑的。王寵書法在帖學書風籠罩之下,受“二王”書風影響,雖然在創新方面不夠大膽,也並非亦步亦趨,毫無變化,他博採眾長,不拘成法,而能自出新意,在明代書壇獨樹一幟,其成就與地位不能抹殺。他的書法代表作主要有草書《詩冊》,《雜詩卷》等。楷書《半巖潘君七帙序並辭》等。 

(四)徐渭

徐渭精於行、草,尤以狂草著稱於世。早年學黃庭堅,後又學米芾。“書如其人”,他的書法如同其性格狂放不羈,氣勢縱橫,滿紙雲煙,飛動奇絕,風神瀟灑。他的書法不在細微處著眼,更注意整篇的氣勢,縱橫馳騁,穿插錯落,不計工拙,警世駭俗,任憑情感自由喧洩。正如袁宏道所云:“強心鐵骨,與夫一種磊落不平之氣,字畫之中宛宛可見,意甚駭之。”是繼張旭、懷素、黃庭堅、祝允明之後又一位狂草大家。他自渭:“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語。”他正是以這種超凡脫俗的態度投入書法的創作。因此才創造出卓爾不群的書法風格。他的豪放書風在“吳門書派”衰落之後,又使明代書法煥然一新,成為晚明豪放派書風的先導。徐渭傳世書跡很多,主要有《杜甫秋興八首冊》、《青天歌卷》《七言詩卷》等。

(五)董其昌

董其昌的書法類同於趙孟頫,是集古之大成而卓然成家的。他學書由唐入晉,對傳統的學習用功很勤。他曾通臨過《淳化閣帖》、臨顏真卿《明遠帖》五百本。因此,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體現出深厚的傳統功力和嚴謹的法度。董其昌善小楷、行、草。小楷遒麗硬朗,秀雅風流。行草書疏朗清新,意境深邃,有道骨仙風。董其昌草書把王羲之和懷素的草書相結合,嫻靜中寓飛動,含蓄中寓奔放。他喜用淡墨,章法疏朗,與整體書風相符合,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他自雲:“吾書最得在小楷書,至於懶於拈筆。但以行草應世。”董其昌通禪理,書法追求古淡雅樸,天真自然,瀟散簡遠的意境。董其昌與趙孟頫同是集古之大成而卓然成家者。但是他們的書風還是存著差別而各有特點。董其昌曾與趙孟頫書法進行過比較,他說:“餘書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第作者意少耳。”他的書法在晚明產生了很大影響。至清,康熙帝獨賞董其昌書法,大力推崇提倡。於是,董其昌書法聲名大振。

(六)黃道周

黃道周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名天下。他的楷、行、草、隸均有成就,尤以行草顯名當時,揚聞後世。黃道周也是晚明豪放派書風的代表人物。清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評黃道周書法:“行草筆意離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清王文治《快雨堂跋》中說:“楷格遒媚,直逼鍾、王。”他的書法具有鮮明的個性,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嚴冷方剛,不偕流俗”。在“臺閣體”盛行,董、趙婉媚書風流行之時,明未書壇出現了一股書法革新潮流,形成了豪放派書風。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等就是這股書法革新潮流中的代表人物。黃道周精小楷,得魏晉風神,秀雅剛健。清初宋犖說:“不齋先生楷法尤精,所謂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令人叫絕。”他的行草險峭峻勁,渾深遒健,峭厲方勁。字距密不透風,行距寬能走馬。上下奔騰。氣韻貫通,字形右傾,形態扁平,線條體現了強烈的澀度和力感。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評:“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

(七)王鐸

王鐸書法以行、草見長,書風豪放雄強。線條流暢中見凝重,遲澀中又不失飛動。結體險峻欹測,面貌多姿。整篇章法參差錯落,字形大小任其自然,穿插妥帖。筆畫線條跳躍激盪,極富節奏感,能收能放,開合自如,表現出極強的把握線條、結體和整篇佈置的能力以及書法技法的全面和熟練。他自評說:“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相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閒、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王鐸並非自視過高。他的草書雖變化萬端,確實“有所從來”,絕非粗俗野道。這也正是王鐸書法難得之處。他學傳統又敢於創新,而創新又與傳統法度暗和,不失規矩,並不違背書法的創作規律。準確把握了書法創作中的“度”。食古不化為“書奴”,終入俗品。拋開傳統,憑空揮灑,沒有來路和根據,終入野道。王鐸書法對日本書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現代書派中的“明清調”書派就是以王鐸書風為宗,從而影響到日本書壇書風的變化改革。日本書法界許多入學習和研究王鐸的書法。

(八)博山

傅山的書法擅長各體。據他自論:“弱冠學晉、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跡,愛其圓轉流麗,稍臨之,則遂亂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學正人君子者,每覺觚稜難近,降與匪人遊,不覺其日親者。松雪曷嘗不學右軍,而結果淺俗,至類駒王之無骨,心術壞而手隨之也,於是復學顏太師。因語入學書之法: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傅山學習書法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初學晉、唐楷書。後又學趙孟頫、董其昌書法,可以亂真。而後認識到趙孟頫書法“淺俗”,又復學顏太師。他經過在書法實踐中認真摸索,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書法道路,並響亮的提出了“四寧四毋”的主張。傅山的草書最為世人稱道。他的草書氣勢磅礴,雄奇豪樸,柔中寓剛,超逸灑脫,具有鮮明的個性風格。傅山書跡傳世很多,真贗相雜,或有作假者,或有代筆者。傅山也說過:“當人作者,無一可觀。”他的學生“所獲真筆,寶而藏之”,把他所收集的傅山作品刻成《太原段帖》,現收藏於山西省晉祠內。






詩景文


談到明清的行草名家,繞不過的有三個人:天才徐渭、神筆王鐸、怪才何紹基。

天才徐渭

青藤老人徐渭,一生不得志,身世淒涼的他,親手殺死妻子,又以鐵釘擊入雙耳、以鐵錘砸碎睪丸,等等,數次自殺卻未遂。

奇怪的是,精神失常的他,於書法卻理解得與常人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字距、行距全被打破,看起來如他的人一樣,滿目狼藉,但卻無一筆不合筆法,整體筆墨淋漓,酣暢痛快,在書壇獨樹一幟。

神筆王鐸

被日本人稱為“后王勝前王”的王鐸,對書法最大的貢獻是墨法,這與生宣工藝的成熟關係重大。

所謂墨法,無非就是利用水與墨在宣紙上運動的速度不同,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效果。

他的作品,將水用到了極致,濃淡乾溼燥的節奏變化極其豐富,尤其是漲墨法的發明,更是為草書創作提供了又一個方向。

怪才何紹基

憨厚的何紹基更有意思,竟然相信了包世臣臆造出的所謂“迴腕法”。這種方法想想都彆扭:五指環列,虎口圓平,平平地撮在筆管頂端,還著勾著手腕,唉,這是寫字麼,明明是在受刑!


可老何依照這種明顯違背生理構造的方法,竟然真練成了一手獨特的“何體”。

“何體”以顏體為根基,參以北碑的筆意,而其迴腕執筆和以肘運筆的獨特姿勢,造就的點畫末端的纖細的線條,多少又流露出王羲之的影子。

明清兩代,行草大約僅此三家而已。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明代書法家:祝枝山、王寵、王衡、清朝書法家,劉墉、 翁方鋼、梁同書、 王文治等……。



心雨雙翼


1,董鄂·鐵保(1752-1824),滿洲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及兩江總督,其書源墓顏真卿,專長草書,草法王羲之、懷素與劉墉、翁方綱足。也喜歡喜畫梅,著有梅盒詩。

鐵保以文章和書法馳名朝野,他將旗人詩文編為《白山詩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則編為《惟清齋全集》,鐵保是滿人中最著名的書法家,他謫居吉林時仍勤於臨墓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齋帖》。

2,劉墉(1719-1803),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擅真行書潛心六朝碑版,書名滿天下。著有劉文清詩集等著作。

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主要作品有《石庵詩集》。

3,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

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著有《復初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復初齋詩集》42卷、《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焦山鼎銘考》《廟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詩話》等大量金石學著作。

4,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工書法,以風韻勝。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擢侍讀,官至雲南臨安知府。

主要著作有《夢樓詩集》、《論書絕句三十首》等。

5,梁同書(1723-1815),清代書法家。字元穎,號山舟,乾隆十二年(1747)中舉人,十七年特賜進士,官侍講。梁同書工於楷、行書,到晚年猶能寫蠅頭小楷,其書大字結體緊嚴,小楷秀逸,尤為精到。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並稱“清四大家”。

著有《頻羅庵遺集》、《頻羅庵論書》、《直語補正》、《日貫齋塗說》、《筆史》等。


南唐古宣


明清的行草書名家很多,就草書而言,徐渭、傅山、王鐸在草書方面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麵貌,是具體代表性的書家,其作品有較強的衝擊力,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展廳的效果。


一、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二、傅山(1607-1684年),明清之際思想家、書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濁翁、石人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明諸生。明亡為道士,隱居土室養母。康熙中舉鴻博,屢辭不得免,至京,稱老病,不試而歸。顧炎武極服其志節。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著有《霜紅龕集》等。一些武俠小說裡,傅山被描寫為武俠高手。他是著名的學者,哲學、醫學、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傅青主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


三、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


蜀南小江小楷書法


  • 有人概括明代書法尚“態”,清代書法尚“質”……然而明朝一代書風,總的趨勢,是繼承宋元以來帖學的傳統,在前期、中期、晚期各個階段,都具有不同的風貌。
  • 清代亦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被稱為“書道中興”的一代。從早、中、晚三個階段來看,早期仍是帖學的天下,至中期,碑學興起,晚期則盛行碑學,因此行草書不如明代一以貫之。

明朝前期書法,直接師承元人,以草書楷書成就較大。宋克、宋廣、宋璲和沈度、沈粲被稱為“三宋”、“二沈”。其中宋克尤工章草;宋廣師法張旭、懷素,略變其體,筆法勁秀流暢。《草書風入松》、《臨自敘帖》是他的傳世佳作。

沈粲也以草書著名,行筆圓熟,與度號稱“二沈”,名重翰林。傳世代表作有《草書千字文》,筆勢遒勁流暢,是從晉唐人書法中變化而來。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解縉,草書師懷素、張旭。《自書詩》狂草兼行書,筆勢勁逸飛動,宛轉流暢,變化多端,形成獨特面貌。

陳獻章,善草書,常以茅草自制筆作書,號稱茅龍筆字。筆鋒勁利剛健,別具一格。傳世作品有《大頭蝦說》等。

張弼,擅作狂草,學張旭、懷素,筆勢迅疾,縱橫跌宕,不拘繩墨。世人以為張顛覆出,名聲遠播,為當時最流行的狂草一派,影響至明代中後期的書風。作品有草書《唐詩七律》、《千字文》能代表他書法風格。

張駿,宗法懷素,用筆多為長鋒硬毫,筆墨瘦勁,使轉靈變而又穩健凝重,與張弼齊名,稱“二張”。有《杜詩貧交行》等作品傳世。

到明代中期,書法與繪畫高度融合。主要草書名手以祝允明(大草)、文徵明(小草)、王寵(章草)、豐坊為代表。其中尤祝與豐扛鼎當朝。

明宣德到成化間,盛行草書,風格縱橫奔放,突破成法,被稱為“狂草”,這種草書風格,代表了明前期一種書風,直到明中期還非常盛行。

明代晚期,董其昌、邢侗、張瑞圖、米萬鍾,各有不同成就,被稱為“晚明四家”。其中邢侗最擅草書,與董並稱“南董北邢”。還出現了一批個性突出、風格奇倔的書家,代表人物有徐渭、黃道周、倪元璐、範允臨、李流芳、趙宧光等,黃道周、倪元璐以草書筆法寫篆書,稱為“草篆”,趙宧光之流以草入隸稱“草隸”,徐渭草書不拘法度,人稱書中“散聖”等。

總的來說,明代的草書法家,為數可觀。有的承元餘緒,兼取宋四家,有的臨《閣帖》,仍歸於趙氏、鮮于、康裡一路。至於晚期意在變革,然根基不足,且為時代風氣所囿,終未形成流派。

明清之交,出現了一批遺民書法家傅山、王鐸、朱耷、石濤。

傅山,書法藝術方面追求獨特、倔強意趣。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反傳統書法理論。他的書法以草寫行,一氣呵成,氣勢磅礴,筆勢飛動連綿,受王鐸影響較多。

朱耷,也是一位風格奇特書家。他善用禿筆、藏鋒,線條粗細均勻,轉折圓轉,佈置大小參差,偏中求正。

石濤與朱耷同為“清初四僧”之一,擅行楷,有倪瓚書貌,受鄭簠影響,參以隸體,帶六朝造像記筆意,“散樸有致,不檢繩墨”。

王鐸,清初一位有代表性的書家。遭時人非議,於他書名不無影響。從功力看,較傅山還要深厚些。其師承與董其昌相近,卻形成迥然不同風格。董尚柔媚秀逸,王鐸卻“力矯積習,獨標氣骨”,以“蒼鬱雄暢”見勝。他用筆特點是執筆學米南宮,轉折學“二王”,結體章法或東倒西歪,或頭重腳輕,字形奇險。

這一時期的書壇,在“二王”範圍內活動的帖學,達到極盛,由於康熙玄燁酷愛董其昌書法,董書遂成為一般文人的求仕捷徑,變成幹祿正書,風靡一時,著名書家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笪重光、沈荃、查昇等人。

其他如普荷、龔鼎孳、查士標、方享鹹、楊賓、吳雯法亦是名重一的帖學書法家。

帖學至乾隆年間,隨著弘曆帝對趙孟頫書法的喜愛,朝野士人亦由尚董轉為崇趙,圓腴豐潤的趙體取代了纖弱疏秀的董字。許多文人“爭妍筆札,以邀睿賞”,遂形成了“館閣體”書法,其代表書家有張照、董誥、汪由敦等人。北方有翁方綱、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四大家,南方有與翁、劉並稱的梁同書、王文治。還有錢灃、姚鼐等人。

雍、乾年間,在鐘王、顏柳、蘇米、趙董等帖學籠罩下的書壇,真正另闢天地,力圖闖出新路的當推“楊州八怪,其中以鄭燮、金農兩人為代表。他們的書法雖欠成熟,但變革的意向十分鮮明,如康有為曰:“乾隆之世,已厭舊學,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楊州八怪”其餘諸家,書法也很奇特。如老而目瞽的汪士慎,點畫紛披,散而有序的黃慎,有“右痺不仁”作書用左手的高鳳翰等。

清代晚期,碑學大興,幾乎獨霸書壇,宗法北碑者尤多,一時名家輩出,真、草、隸、篆諸亦各呈新意。其間以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最負盛各,於後世影響亦大。其他名家有吳熙載、楊沂孫、吳大澂、張裕釗、莫友芝、翁同龢、康有為等。

總之,明清兩代書風,較之前朝更加突破個性,異采紛呈,影響直至當今。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臨池管窺


友問:明清行草書法名家有哪些?答多多是。如:(清)陳洪綬,吳昌碩,揚州八怪,高翔,汪士滇,李方膺,李鮮,鄭板橋,石濤,張之洞等等。(明)董其昌,沈周,文徵明,唐寅被稱為“四大家“等等。

以上有以詩帶書,以文帶書,以畫帶書的。還有許多。


鬱香墨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今天和小夥伴們一起聊聊明朝和清朝的書法家都有哪些?

1、董其昌。他的楷書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而佈局得楊凝式的閒適舒朗,神采風韻似趙孟頫,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其代表作品有: 白居易琵琶行、草書宋詞卷、煙江疊嶂圖跋、臨懷素自敘帖、草書詩冊等。

2、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世稱“文衡山”,詩宗白居易、蘇軾七年,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 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後受他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

3、祝允明。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五歲時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九歲會作詩,以後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他的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其書《出師表》謹嚴渾樸。

4、唐寅。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頫,此幅更見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州山人稿》)

5、王寵。王寵,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子、雅宜山人。他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他是繼文徵明之後的著名書家。所寫詩格調亦清雋可喜,山水畫與唐寅齊名,當時稱為“三絕”。

6、董鄂·鐵保(1752-1824),滿洲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及兩江總督,其書源墓顏真卿,專長草書,草法王羲之、懷素與劉墉、翁方綱足。也喜歡喜畫梅,著有梅盒詩。

鐵保以文章和書法馳名朝野,他將旗人詩文編為《白山詩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則編為《惟清齋全集》,鐵保是滿人中最著名的書法家,他謫居吉林時仍勤於臨墓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齋帖》。

7、劉墉(1719-1803),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擅真行書潛心六朝碑版,書名滿天下。著有劉文清詩集等著作。

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主要作品有《石庵詩集》。

8、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

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著有《復初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復初齋詩集》42卷、《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焦山鼎銘考》《廟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詩話》等大量金石學著作。

9、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工書法,以風韻勝。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擢侍讀,官至雲南臨安知府。

主要著作有《夢樓詩集》、《論書絕句三十首》等。

10、梁同書(1723-1815),清代書法家。字元穎,號山舟,乾隆十二年(1747)中舉人,十七年特賜進士,官侍講。梁同書工於楷、行書,到晚年猶能寫蠅頭小楷,其書大字結體緊嚴,小楷秀逸,尤為精到。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並稱“清四大家”。

著有《頻羅庵遺集》、《頻羅庵論書》、《直語補正》、《日貫齋塗說》、《筆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