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身上有著太多的閃光點,但他卻同樣遭遇了“中年危機”。我從哪裡來?什麼是成功?成功之後應該幹什麼?
那是在他三十五六歲的時候。他掛著一大堆製片人的頭銜,名聲四起,小有成就。然而,在外人看來成功有名的白巖松,卻有著不為外人知的困惑,比如對過早成名的緊張,對人性思索的困惑等。
當一些列問題盤結他的心頭時,他遇到了道德經,後來他把《道德經》稱為他的生命之書。
隨著他走入《道德經》的世界,他發現人生中的很多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其中就有兩個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經》裡就得到了淺顯且非常直接的回答。
第一個問題是自私和無私到底是怎麼樣的關係?
第二個問題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讚譽越來越多,滿了怎麼辦?
《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認為自己所講的“道”不同於他人之“道”,這也意味著中華文化對“道”有不同的理解。其實“道”在中華文化的視野下可以分為三種境界:
一是“小道”。
小道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指我們平常行走的道路,也可抽象為實現理想的路徑。
魯迅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路就有希望,沒路就沒有希望,這個“路”就是小道。
李白講“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屈原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秋瑾犧牲之前,面對中國的未來,發出無奈的吶喊:“秋風秋雨愁煞人”。
他們之所以迷茫,之所以愁,就是因為找不著路,找不到實現理想的具體途徑,這是一個具體而現實的問題。
第二,指人類積累的具體知識、做事的具體的技能和方法。
比如架橋鋪路、養花種樹、書法繪畫、生兒育女,等等。
二是“中道”。
“中道”講的是規律,是路線和方向問題,是人類在前行的過程中,在不同的領域所總結的一些具有普遍價值的規律與法則。
比如治國之道、交友之道、為學之道、為商之道、為官之道、用兵之道、處世之道、養生之道,等等。
相比“小道”而言,“中道”更具有某種規律特質,更加宏觀而抽象,但是亦可用、可觀、可觸,易知、易學、易懂,是為防止後人走更多的彎路而做出的科學的總結。
三是“大道”。
老子的“道”不是指“小道”,也不是指“中道”,而是指“大道”。
什麼叫“大道”?“大道”就是世界的本原,就是對事物終極問題的思考。
比如,人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宇宙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何謂生?何謂死?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死後有沒有靈魂?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問題。人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認識世界的維度;
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行為選擇。
相對於“小道”和“中道”,“大道”顯得更加空洞無物,無處探尋,所以,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往往會把它忽略。
但是,當我們落入陷阱不能自拔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事我們沒有想明白,沒有從“大道”上分析問題,沒有以一種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引領我們的生活,最終使我們誤入歧途。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人而言,什麼最重要?當然是生命。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為了名利,為了金錢,為了慾望而犧牲自由、健康,乃至生命,每到此時,人人都會幡然醒悟,但是,世界上沒有治後悔的藥物,最終只能抱憾此生。
原因在哪裡?就是沒有把人生的“大道”弄明白。
小道、中道、大道這“三道”中蘊含著我們考慮問題的三種思維方式:
一是小道思維,又叫“技術思維”,解決“怎麼幹”的問題,核心是技術的問題。
二是中道思維,又叫“規律思維”,解決路線和方向的問題。
三是大道思維,又叫“終極思維”,解決“幹不幹”和“為什麼幹”的問題。
我們無論考慮什麼問題,都應該堅持這樣的一個思維邏輯 — 大、中、小。
很多時候我們認識問題之所以會跑偏,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大道思維”,拍腦袋就幹,根本沒有弄明白終極目的是什麼、最終歸屬是什麼,對可能產生的後果也缺乏有效的評估。
其實,這是一個頂層設計的問題。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舉一個很現實的案例。
這些年,我們在執著地謀發展,發展本身是硬道理,這無可爭辯,不發展只能是死路一條,但是有些時候,“發展”的效果並不理想。問題出在哪裡?原來我們對“發展之道”的認識有所偏頗,
主要存在兩個認識問題:
一是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
發展是手段,不是目的,這與賺錢錢是手段,不是目的道理一樣。
而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們中國人的幸福感並沒有因為物質的極大豐富和社會的進步而獲得相應的提升,人們反而要面對嚴重的環境問題、道德和誠信問題、官員腐敗問題……
我們往往為了一個簡單的經濟指標而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有些行為甚至透支了一個民族的未來,有些損失需要用更大的代價來挽回,而有些可能永遠無法挽回了。
二是把“發展”簡單地理解為一個經濟學的概念。
為了謀求經濟指標上升,人們不惜付出環境和人文的代價,甚至不顧民心、民願,最後把整個社會武裝成了一架“功利的機器”,也隨之帶來了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滋長了人們為了牟取錢財而不擇手段的理念。
“笑貧不笑娼”“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面笑”這樣的拜金思想在當前的社會上橫行,幾千年來良好的道德基礎幾乎被掏空,而隨之帶來食品安全、藥品安全隱患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看似空洞無物的“大道”,實際上卻統領著事物全局的發展方向,缺乏“大道思維”,就不可能有科學的頂層設計,也就不可能建立科學的發展理念,最後導致社會治理的困難,也就毫不奇怪了。
閱讀更多 李清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