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況,想要改變現實生活的瓶頸,卻有心無力?

我們看似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卻沒有幾件事,是自己能真正自由選擇的。強大的無力感吞噬著我們。

於是,我們學會了找各種藉口和方式逃避現狀,但那種對生活的無力感,卻時不時冒出來,讓我們那顆看似堅強的內心,又感到了些許恐慌。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我們在現實生活面前成了內心飄搖不定,外強中乾的弱者。

但是,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勇於直面自己內心的軟弱,最終她把對軟弱的恐懼,變成了改變自己的強大動力。

她就是托馬斯·哈里斯《沉默的羔羊》裡的女主人公史達琳。

相信很多人,乍一聽這個名字有些耳熟,因為由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早就登上了各大排行榜。

作為奪得奧麗卡等五項大獎的經典犯罪劇情片,即便你只聞其名,都可能會對裡面其中一個人物的事產生過極大的興趣。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他就是托馬斯·哈里斯系列作品中,既紳士又殘忍且高智商的食人殺手萊克特醫生漢尼拔。

犯罪於他而言從來不是一場殺戮而是一場完美行為藝術。

但是,這一次他將帶領史達琳這隻迷途羔羊,破獲連環殺人案,從而讓她獲得內心的救贖。

1

《沉默的羔羊》講述了實習特工史達林,被上司安排去與精神病專家兼食人殺人漢尼拔合作,為破獲一起兇殘的連環殺人案。

對於史達琳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也是一次非常艱鉅的任務。

因為,要知道之前和漢尼拔合作過的探員,都被他殺了,甚至有的還被他挖掉肝拌蠶豆吃了。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而史達琳的到來,卻讓漢尼拔產生了極大的好奇。

所以,有人曾說,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電影。

也許透過史達琳的眼神,漢尼拔早就發現,這個女孩內心深處藏著的野心。

無論是電影版還是小說版,最驚豔的都是漢尼拔和史達琳的對話。

一個是剛從象牙塔裡走出來的女大學生,一個是能捕捉人靈魂的超級惡魔,他們的反差非常大。無論是性格,年齡,個性,社會層面,都為這兩個人的相互利用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漢尼拔需要從被囚的現實處境轉變為控制者的心理高地,他的武器是利用心理學知識挖掘並解析史達琳的幼年心理創傷。

而,史達琳也需要借用漢尼拔的大腦,讓她破獲兇殺案。這樣,她就可以從實習生的卑微地位,提升為受人器重的聯邦調查探員。

“你很有野心是不是?你知道你拿著那個高級皮包和穿著廉價鞋子像什麼嗎?


你個土包子,一個乾淨忙碌帶點品味的土包子。雖然你衣食無憂地成長,你不外乎是白種低層人。

你極想擺脫口音,你父親是個礦工嗎?我知道那些男孩子想迅速搭上你,你卻想著走出去,走去另一片天地。”

漢尼拔想控制史達琳的內心,但是史達琳卻不甘示弱,她平靜地回覆道:

“你很有觀察力,但是你是否能用這敏銳的洞察力來分析自己,也許你怕這樣做。”

看電影時,我時常覺得,這兩個角色有時甚至可以互換。試想一想,在社會中大多數情況中,出身卑微,從小飽受精神摧殘的孩子,長大後反而更容易心裡扭曲,成為危害社會的蛀蟲。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而知識淵博,有著高級生活品味的社會精英,理應是社會的支柱。

故事中,作者把兩個人物定位交換,不僅讓其更具戲劇性,同時也顛覆社會以往的認知偏見。

從孤兒院一路成長過來的史達琳,靠著自己的勇敢與毅力,最終獲得了漢尼拔的幫助。

但,漢尼拔有一個條件,想讓她用童年的經歷作為交換。因為,他太想從她身上獲得一種精神共鳴。

2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說:唯一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史達琳最想做的,就是用這束光,把內心的恐懼照亮。

她與漢尼拔破獲案件的過程中,作為條件,她也一步步打開了自己的童年經歷。

她的童年悲劇是從父親去世開始的。

那一天,史達琳的父親如往常一樣出去巡邏。他在巡邏時,撞見兩個從藥房裡走出來的竊匪。他們向他開了槍,趁機跑掉。

史達琳的父親在醫院掙扎了兩個月,還是撒手人寰。

本來,她父親因公殉職是有補償金的,但是那天市長穿著一身便裝來到她家,把她父親的證件帶走了。

“這個卑鄙的人。”史達琳憤怒的表達著自己的情緒。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漢尼拔問:“後來呢?”

母親無力撫養我,把我送到了姨媽家。我住了兩個月就離開了那裡。

“為什麼這麼快就離開了那裡?是那家人虐待你?”漢尼拔急切想知道答案

“不是,一天夜裡我聽到像小孩的尖叫聲。我很害怕,但我必須下樓看。我看到一群待宰殺的羔羊。最初我想去解救它們。但我打開閘門,它們都不肯走。它們只是站在那裡很困惑,不肯走。”

羔羊的習性本來十分安靜,它們是很少發出聲音的動物。如果史達琳童年時在牧場聽到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那麼她長大後心中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具有象徵意義。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史達琳告訴漢尼拔,她後來抱起一隻羔羊準備離開,但是因為飢餓和羔羊的重量,她最後被巡警逮住。她曾想,至少我可以救一隻羔羊。但,最後那隻羔羊還是被殺了,她也被送入了孤兒院。

羔羊在這裡的象徵意義,被揭曉: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以及這些人在孤苦無援中所發出的呼號。

在電影與小說裡,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為年輕女性,這就使得史達琳似乎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

童年不幸,一直生活在底層被歧視的史達琳,又何嘗不是這些羔羊。

但她不想這樣,她想發聲,想為自己,也想為那些受傷害的弱者發聲。

所以,她一直努力學習成長,靠著學校給的獎學金,漸漸成長為獨立勇敢女性。

可是,那些羔羊的尖叫聲還是會時不時在夢裡侵襲著她。

漢尼拔知道,只有幫助她救出那個叫凱瑟琳的女孩,並把兇手抓住,她的內心才會真正得到安寧。

史達琳也能最終從內心深處的無力感中得到解脫。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被深深的無力感侵蝕時,有多少人是選擇麻木沉默,自我安慰道:

“何必那麼累的去改變,反正自己已經習慣了,只要不變得更糟糕就好。”

我們常常被自身的懶惰和畏難心理左右著不能前行。

最終,常常演變成弱者欺負更弱者,從受害者又變成迫害者。

故事裡,後面出現的連環殺手野牛比爾,就是這樣一個人。

3

史達琳曾說:如果兇手把凱瑟琳視為一個人,而不是物件,他就難以下毒手。

當史達琳接下這個任務時,野牛比爾已經殺害了五名女性。

她們無一例外都在死後,被部分剝皮。最初,史達琳判斷這個傢伙對女性有仇視,但漢尼拔告訴她不是這個原因。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在漢尼拔提供的線索中,史達琳發現野牛比爾是個變性癖者。但是,問題又來了,根據心理分析:變性癖和暴力之間是沒有關連的。

她又在一名發現的死者喉嚨裡發現了一隻蠶蛹,經查,發現是一種骷髏飛蛾。

漢尼拔提點她:飛蛾的特點是轉變,比爾也想轉變。

那他到底想轉變什麼?

漢尼拔回答:比爾不是個真正的變性癖者,但他以為自己是。有三家變性機構拒絕為他做手術,證明他曾經犯過事,或者童年經歷過暴力有關的創傷。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野牛比爾並非天生是個罪犯。

故事裡,野牛比爾的童年曾不斷流轉各種家庭,他曾遭受過無情的虐待。他養了一隻肥肥的小狗。

他對小狗的愛,遠超過的人。他綁架的女性,他沒有把她們當人看,每次只是用“東西”來稱呼。

其實,野牛比爾之所以殺害肥胖女性,是因為他想變成女人,因為他心裡渴望把自己變成母親的形象,而他養的小狗就是他自己小時候。

這樣的判斷並不是臆想,因為他每次在殺人前,都會帶著小狗一遍遍的看她母親參加選美大賽時的錄像帶。

心理學家們曾說:一個人之所以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童年嚴重缺愛遭受虐待。

這樣的變態殺手心裡,都有這樣一個內在關係,既:內在的父母不愛內在的小孩,還時常暴力他們,而內在的小孩也不愛內在的父母。所以內在的關係極度衝突,是“我不行,你也不行”的模式。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事,一個男人因為女人要離開他。於是,他就給這個女人潑硫酸,或是乾脆殺了她。他的心裡邏輯是,你說我不行要離開我,那我殺了你,你也不行了。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所以,在生活中交往時,我們切記:不能找那種內心衝突特別大的人,具體可看此人性格。

史達琳最終跟隨命運的召喚,她不顧一切地闖入一處令大男人們都聞而生畏的罪惡場所,擊斃了野牛比爾,救出了凱瑟琳。

她終於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

而我們呢?是否也能如史達琳一樣,不再選擇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去改變,去行動。

從而,得到內心深處真正的自由與安寧。

豆瓣8.8《沉默的羔羊》:迷途羔羊,如何獲得內心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