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爲什麼這麼壞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在我大概10歲的時候,那應該是1992年,我爸爸單位裡一位愛看電影的小阿姨(按現在的叫法是小姐姐),給我講述了一部非常嚇人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博士,我仍然記得小阿姨當時的原話:“這個博士,他說起話來滿臉肌肉都在動,他還吃人肉!”。10歲的我嚇得不輕,同時對如此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充滿了好奇。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這個曲棍球面具後來成為變態殺人狂標配

等到真正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這個滿臉肌肉都會動,吃人肉的博士,已經上高中了,我成了一名電影愛好者,收集VCD碟片和電影海報。

幾乎所有的電影雜誌,還有那些資深的碟店老闆,都會極力推崇這部好萊塢經典犯罪驚悚片——《沉默的羔羊》,女主角是後來的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朱迪·福斯特,影片1991年上映,狂攬五項奧斯卡獎,開啟了好萊塢犯罪、心理驚悚片時代,間接催生了“連環殺手”這個中文詞。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在原著中,史達林警官和漢尼拔博士最後成了情侶,驚不驚喜?

大一那年,有個妹子倒追我們宿舍一哥,這位妹子很文藝地送了一本書作為她和一哥關係的開始,不過他們都來不及讀這本書就轟轟烈烈地戀愛去了。有一天我路過一哥的書架,看到了這本略顯寂寥的電影原著——《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我知道很多經典影片都改編自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在當年的認識中,無論國內外影片改編都以主流文學名著居多,比如《亂世佳人》、《基督山伯爵》。

當我看到《沉默的羔羊》的封面介紹,才第一次意識到,犯罪驚悚主題的暢銷通俗小說,也是好萊塢大片改編的沃土。

鄭淵潔曾說過,一本好書就是你無論從哪一頁開始翻看,都能在五分鐘之內吸引你,然後你可以從這頁開始一口氣讀完。美國最負盛名的懸疑驚悚小說作家托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無疑就是這樣一本佳作。

《沉默的羔羊》出版於1988年,是托馬斯·哈里斯的第三部作品,“漢尼拔”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而他到目前為止也只有五部作品,其中四部是漢尼拔系列,全部改編成了好萊塢大片。就是那麼突出,就是那麼優秀。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沉默的羔羊》《漢尼拔》《紅龍》

我如飢似渴地用一天一夜時間讀完了《沉默的羔羊》,等頭昏眼花關上書抬起頭來,感覺大腦有一部分被留在了作者描述的那個聳立在陰雨中的巴爾的摩精神病院,並在後來的很多年裡都無法停止去回味那些場景。很多時候,讀者自己根據文字想象出來的畫面,比電影還要真實和精彩。這讓我明白,文學作品仍然是迄今為止最接近於無限表達可能的創作形式,因為文字把一切場景、對話、情緒、動作都還給了讀者自己去構想。

這個發現也讓我從此成為堅持不懈發掘好萊塢大片原著的強迫症患者。如果要總結托馬斯·哈里斯作品最過人之處,應該是他能用文字毫不費力地穿破時間和空間障礙,創造一種極其逼真的時代畫面,讀者幾乎毫無防備地就進入到了這個年代,這個城市,這個現場之中。

“漢尼拔系列”改編的四部影片中,有三部都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出演漢尼拔博士,成為影史上最令人著迷的高智商罪犯,是所有銀幕殺人狂裡逼格最高的一個。但我還是要告訴你,電影特效加上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表演,仍然沒有給觀眾一個透徹的解釋——漢尼拔為什麼這麼恐怖又這麼迷人,

這個答案始終在原著中。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美劇版《沉默的羔羊》被不少網友當成美食節目看

在小說裡,托馬斯·哈里斯在漢尼拔博士的大腦中建造了一座宮殿,這裡陳列了天才漢尼拔積累的所有文化藝術知識。

有了這座宮殿,漢尼拔能夠隨時將思維封閉,讓自己退回到精神世界中,所以他能忍受羞辱、酷刑、甚至精神藥物,在精神病院地下室的玻璃牆內度過十年;也能夠在殺人的時候心率絲毫沒有波動,一邊完成自己的藝術修養之路,一邊潛逃全世界。

這座宮殿始終沒有在電影中出現,成為托馬斯留給讀者的獨家內容。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用電影畫面精彩展現了變態連環殺手內心世界的影片,是2000年的《入侵腦細胞》

而最重要的是,宮殿裡關在地下室散發著惡臭的魔鬼,是漢尼拔自己都不敢去面對的恐怖記憶,正是他瘋狂的根源。這個重要線索,作者在《沉默的羔羊》續集《漢尼拔》中第一次提到,漢尼拔博士做了一個短暫的噩夢,

卻揭示了他六歲時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妹妹米莎被搶走,聽到米莎被斧頭肢解,然後被一群逃兵吃掉,只剩下幾顆牙齒的恐怖往事。

這個經歷摧毀了天才漢尼拔的所有信仰和道德羈絆,小說寫到:“……漢尼拔·萊克特便再也不把神明放在心上。他只覺得自己那區區的捕食行為在上帝的偉業面前蒼白無力。”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這一段描寫差不多出現在全書進行到正中間的位置,篇幅不長,卻跳脫出主線,追根朔源,直指本質——這簡直讓讀者瘋狂,似乎終於要找到漢尼拔那神秘的過往。結果直到2006年,托馬斯老爺子才想起來自己仍然是一個作家,將這個短暫的噩夢擴展成漢尼拔系列的最後一部,也是所有故事的起源——《漢尼拔崛起》。

這部作品仍然以極強的時代感、場景代入感,將讀者帶回二戰時的立陶宛,講述了東線戰場煉獄是如何殺死漢尼拔的父母、老師,並最終帶走了他用盡全力去保護的妹妹。而無力拯救妹妹,也成為漢尼拔總是願意幫助和拯救小說女主角史達琳警探的心理動機。雖然小說反響一般,改編了由鞏俐主演的電影口碑更是掉線,但我將這部小說當成是作者給予讀者,給予現實世界的一個重要交代。

《沉默的羔羊》:不讀原著,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壞

戰爭及其他人類浩劫對人本身造成的創傷,並不可能輕易被時間、政治制度變遷所抹平,而是由社會來緩慢地消化和承受這個代價。在本專欄我介紹的幾部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人類浩劫對人性摧殘而造成的持續性後果,很多年後很多無辜者仍然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處在大時代的作家們,用負責任的態度在進行記錄和總結,給客觀世界的一個交代。

《沉默的羔羊》之後,很多精彩犯罪、驚悚類型影片,塑造了同樣迷人又超能的高智商罪犯,然而他們的深層次動機卻是虛無的——是什麼剝奪了他們的情感和人性,讓他們如此冷漠和反社會?光從這一點上,托馬斯·哈里斯就比跟在他屁股後面學的所有作家高出了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