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在面对诸葛亮空城计时,司马懿是因为城头两个书童才退兵?

唇上一点砂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笔者也想用有趣的方式来回答,各位老师勿怪。

空城计是大家都非常耳熟的典故了,所讲述的是蜀汉诸葛亮和曹魏司马懿在计谋上的争斗,不过让人尴尬的是,在历史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根本未曾上演过空城计,既然题主是按照演义来讲,那笔者也就自作聪明按照演义来回答。

书童等于“输同”

诸葛亮坐上城头时,并非孤身前往,他身后还跟随了两个书童,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诸葛亮既然要坐上城头饮酒弹琴吓退司马懿,那为何要带上两个书童上去?我们先来音译一下,书=输,童=同,意思就是一起输。诸葛亮这两个书童就是给司马懿看的,诸葛亮身后既无大将,又无士兵,有的仅仅是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童,意思就要告诉司马懿“司马老弟,看见我身后的书童没?如果这场战事我输了,那司马老弟你也会和我一起输。”司马懿在读懂诸葛亮的意思后,直接鸣金收兵。

这就让很多朋友感到好奇了,司马懿若是不退兵,那这场战事输的肯定是诸葛亮,又怎么能说司马懿会和诸葛亮一起输?别急,听笔者慢慢给大家乱侃。

蜀汉输北伐,诸葛亮丢性命

诸葛亮为何会摆下空城计?就是因为当时蜀汉丢失掉了街亭,司马懿率领15万的大军趁势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下仅有5000兵马,而且还都是运粮草的士兵,手下也没有大将,皆是一群文官,此时的诸葛亮想跑跑不掉,想打又打不过,眼看就要命丧司马懿手中,这时诸葛亮计上心头,带着两个书童,一张琴就上了城头。诸葛亮当着司马懿大军的面弹奏了一曲,若此时司马懿没有撤兵攻入城内,那诸葛亮可就要一命呜呼了,蜀汉第一次北伐也直接宣告失败,可能后续蜀汉都没有了北伐的机会,所以说司马懿若不退兵,诸葛亮必输无疑。

曹魏赢战事,司马懿输谋略

曹操在生前对司马懿多有忌惮,并时常劝曹丕防备司马懿,但在曹操死后,曹丕并没有听曹操的建议反而重用司马懿,不过曹丕重用司马懿,可不代表曹睿也重用他,在魏明帝登基后,开始大量启用亲信,把司马懿罢免官职扔到了一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因政权腐败节节败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魏明帝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也知道自己能拿到兵权全靠诸葛亮的北伐,若无外患,就再也拿不到曹魏的兵权。此时司马懿不退兵选择进城杀死诸葛亮,那剩下的蜀汉政权就不堪一击,继续往南进发,功灭蜀汉就在朝夕之间,攻灭蜀汉就是大功一件,也许对别人来说是非常想要完成的事情,但对于司马懿而言,攻灭蜀汉等于是自断性命,有外患存在,尚能留你一命以备后用,若无外患,那留你又有何用?所以若曹魏赢得这场战事,攻灭蜀汉,司马懿必定会断送性命。

司马懿自然是聪明之人,当看到诸葛亮身后那两个书童时,他就知道诸葛亮在给他暗示些什么,所以司马懿在犹豫片刻便选择直接退兵。诸葛亮看到司马懿退兵后哈哈大笑几声,估计是在笑司马懿是个胆小怕死之人,毕竟十五万大军,就算城里有埋伏也能给诸葛亮直接踏平了。

笔者对此还扩展了一下诸葛亮在城头弹琴所唱的曲子,“你看这张琴它又长又宽,就像这个城它又大又圆,你们、来、空城面前、觉得、我很、可疑,司马老弟,你们、退兵的步伐、就像、我在城头弹琴、一样很开心。skr...”

以上就是笔者的个人愚见

我是见青山妩媚丶,喜欢乱侃,喜欢抬杠


细折百花


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是三国演义中老生常谈的经典故事,但事实上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事是不存在的,三国演义毕竟有部分虚构的情节,既然题主按照演义中得故事讲那么我就来分析下

空城计发生的故事背景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由于用人不当导致马谡丢失街亭 蜀军直接损失了一半兵力 这完全打乱了诸葛亮诸葛亮计划 第一次北伐已经注定要失败了

诸葛亮正打算打算退军,不料司马懿获得了诸葛亮藏身之地,司马懿非常兴奋亲率15万大军直奔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蜀国本来就兵微将寡,街亭之战又损失大版兵力剩余兵力都部署在紧要关口

此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大将,诸葛亮身边仅有士兵5000 而且派去了2500士兵采集粮食 身边仅有2500名士兵 这2500名士兵面对司马懿15万大军无疑是以卵击石

情况非常危机但诸葛亮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命令士兵全部待在城中不许出城,命士兵把四个四个城门全部打开 每个城门门口安排一队士兵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并在城门口洒水扫地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不敢贸然前进,于是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诸葛亮身着鹤颜童发道袍 楼前而坐手执一扶琴盘腿而坐,身旁站两个书童,闭目弹起琴来


司马懿大军很快就来到城前被眼前景象看呆,司马懿这人本来疑心就很重 越不正常不正常的事情他越谨慎,思来思去担心诸葛亮城中有埋伏于是下令退军

司马懿大军并未走远而是退守到城外20里处并派细作刺探城中军情 果不其然没多久赵云就率军前来保护司马懿安全离开

空城计本来就漏洞百出,以司马懿才智绝对能看出问题

三国中蜀国国力最弱兵力也是最少的 蜀国兵力最多时也就十几万 这个司马懿是能判断出来的,而且诸葛亮北伐不可能带出全部家当,估计最多也是七八万,街亭之战蜀军损失两万余人 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损失了,此时蜀军已经不足五万了,而且这五万不可能全部驻扎在西城,所以司马懿有恃无恐带领15万大军而来

而且西城只是个小据点 如果五万大军都在城里 那么城里必然非常拥挤,但是司马懿看到的城里冷冷清清并没有多少人


因此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城里士兵并不多,但是诸葛亮在城里布下机关

这时如果司马懿如果先派部分兵力冲进城内,剩余兵力把西城团团包围 如果城内有机关 外面的大军再撤走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假如司马懿司马懿真的这么做了那么诸葛亮会当场被抓

但是司马懿却什么都没做直接退兵了 为什么?

因为司马懿从两个书童中看到诸葛亮给他传达的寓意

书童 谐音 输同 意思是同时输的意思

诸葛亮这是在告诉司马懿如果你杀了我那么我们两个都会输 你如果杀了我 北伐事业那么就会失败 你会短暂的胜利,但随后会有杀身之祸

诸葛亮一死蜀国必然失去主心骨

但观诸葛亮之才能十倍于曹丕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能取的不错的成绩 论领兵打仗魏国内没有一个是诸葛亮对手,每次诸葛亮北伐兵锋直指长安魏国都十分紧张如临亡国大难

但奈何蜀国国力实在太弱兵力太少而且蜀国地形坎坷运粮不便,诸葛亮北伐一次至少要5年时间准备粮食

反观魏国国力雄厚兵力众多 粮草丰厚 魏国面对蜀国进贡只需采取防御策略就能生生消耗诸葛亮大部兵力 因为魏国耗的起 蜀军耗不起

魏国内唯一能与诸葛亮较量的也就司马懿了 跟随曹操的老一辈名将大多去世 新一代年轻将领都不是诸葛亮对手

司马懿在魏国权利核心层受到排挤

魏国军权一直是掌握在曹氏宗亲和夏侯氏手中,司马懿是外人,但曹操死后老一辈能征善战的将领大多去世 年轻一代能力有限

司马懿年轻时跟随曹操东征西讨积累丰富作战经验 算得上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了,魏国内唯一能与诸葛亮较量的也只有司马懿了


但是曹氏宗亲处处排挤司马懿 担心司马懿拥兵自重 司马懿也多次被罢免军权 但每次战事吃紧曹氏宗亲抵抗不住的时候 魏国皇帝又不得不请司马懿出山

因此司马懿也悟出了生存之道 诸葛亮活着自己才有用 因为自己是唯一能抵抗诸葛亮的人,诸葛亮一死那么自己也没什么存在价值了很快就会图走狗烹尿尽弓藏会被魏国皇帝杀害

因此在诸葛亮活的越久自己也就能活越久,所以在能杀诸葛亮的时候司马懿是不愿意杀诸葛亮的 只有诸葛亮的存在自己才会牢牢掌握军权才不会被杀头

司马懿如此深偕官场生存之道 能隐忍负重才会后来成功夺权打下基础


朝夕闻道


按系统要求,为领域认证作答:

三国后期的蜀魏之争,双方的主帅,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司马懿,后者为守,前者为攻。而两个的才能可谓棋逢对手,不分伯仲。

本题提到的是最精彩的一段,也就是著名京剧失、空、斩连环剧中的空城计。

此次伐魏,诸葛亮做了充分准备,调兵遣将完毕,静坐中军帐等各路传捷报。未料嘴上功夫了得的马谡却意外的失了街亭。使诸葛亮的中军帐直接面对强敌。

此时的西城(现陕西安康西北)己是无兵可守的空城。面对司马杀来的大军,想逃已不可能。孔明无奈才上演了一出空城计。城门洞开,老军扫地,自己时高坐城楼弹起了琴,身后站着他的标配:一人持扇,一人仗剑的两个道童。



司马看此状况也吃不准,随静心听琴,音律不乱。又观身后两童子也都气定神闲。这使他做岀决断,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若使诈,身后童子定会显出慌乱。

忙令大军速撤,以防中孔明诡计。狂奔了几十里后,觉得不对劲,待返过来,孔明一干人等早已无无踪。

其实这是高手对决的心理战,一生谨慎的孔明偶尔冒一次险,或更能迷惑司马,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用兵之诡道也。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司马早已看穿,但过早灭掉这个老对手,他复命时随时就可失去兵权。留有对手在,才可保可保司马家族一直握有兵权。后来政归司马氏支持了这一判断!


晚亭与落霞同晖


个人认为,司马懿是因为琴声退却,更为恰当,原因且听慢慢诉说。

诸葛亮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可称中国古代最受赞誉崇拜,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还将他描绘成一个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

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人生与品格,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辅弼大臣形象,成为中国人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历史上,诸葛亮的名气的确够大,而且奇计妙招为后人所称赞。比如我们熟悉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连环计”、“激将法”等妙招。所以说诸葛亮堪称东汉乃至三国的军事家和谋略家。有着出彩的计谋或过人的胆略。

“空城计”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次精彩的正面交锋,是两个顶级谋士的斗智斗勇。

什么是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空城计就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领着十五万士兵前去围剿城池,却正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最终无功而返。此事过后,人们都感慨诸葛亮运筹帷幄,不愧是顶级军师。但也有部分人认为,此战有些蹊跷。司马懿如此了解诸葛亮,也许猜到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因为其他原因,装糊涂卖傻罢了。

当时空城计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一次失误,因为他没有断定司马懿会派大军攻这个小城,就把精锐派去送粮。只留了一些老弱病残的。但当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兵杀过来了,他这次感觉到问题严重性。在危难之时,诸葛亮妙计一生,让守将打开城门,自个儿领着两个书童,大摇大摆上了城楼,悠哉地弹起琴来。

看到从容不迫的诸葛亮,司马懿等人都犹疑不定。他们猜不到诸葛亮葫芦里卖什么药,也不知道城内有什么在等待他们。

一般人认为,司马懿并未听懂诸葛亮的“琴语”,他只是被诸葛亮的“故作镇定”而吓怕了,他害怕诸葛亮城内真藏着伏兵,而且他熟知诸葛亮为人谨慎,向来不曾弄险,如果派人杀进去,定是有去无回。

后来,他果然对两个跃跃欲试的儿子说:诸葛亮肯定是有埋伏的,咱们撤兵!于是,在两个目瞪口呆的儿子面前,他就这样放弃了活捉诸葛亮的机会。

而实际上,他果真没有看穿诸葛亮的计谋吗?他果真没有听懂诸葛亮的“琴语”吗?

司马懿这么一个人精,心知15万大兵下去,必定能取得大胜利。他心如明镜,可他不愿意这么做。之所以如此,我们从他死前留下的17字遗言可以得出真相:“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

诸葛亮通过他的“琴语”,给司马懿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忠告,司马懿先是因为谨慎而停下脚步认真听琴,接着悟到了诸葛亮的“忠告”而心有释然,于是便佯装中计,领着儿子们撤兵了。

其实,在司马懿看来,他最应该忌惮的对手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国皇帝的猜忌。无论是曹操、曹丕,还是刚刚继位的曹睿,他们都一心一意地防范司马懿。对曹家来说,司马懿的价值无非是为了消灭蜀国。

正因如此,司马懿故意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兵败,实际上棋高一着。而诸葛亮必然也料到了司马懿的顾忌,所以也弹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的意思。


回望历史的青年


历史上有过一次空城计,曹操用的!


漫步200696730


玩敌养寇,狡兔死走狗烹。


风若飘逸


正史中根本就没有那回事,现在都扣在老朱头上,把他当成神仙,哎!演义害死人呀。


狼正义之情怀


历史上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确有一套,不过打起仗来就不那么在行了,不要把小说当史书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