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抗日戰爭中能力不濟的孫元良能一路高升?

榮耀5529


淮海戰役中被消滅的孫元良兵團,也就是十六兵團,當時本來下轄三個軍,四十一,四十七和九十九軍。但是,在孫元良兵團從蚌埠奉命北上徐州的時候,九十九軍留在蚌埠了,只有四十一和四十七兩個軍。後來被殲滅的時候,也是隻有這兩個軍。

這兩個軍也都是川軍出身,四十一軍出自孫震原來的部隊,四十七軍是原來鄧錫侯和李家鈺的部隊合編而成的。解放戰爭時期,這兩個軍分別被改編為整編四十一師和整編四十七師,孫震駐地在鄭州,這兩個整編師也就跟著孫震在鄭州,後來先被合併組建了整編四十七軍。

到一九四八年,國軍在中原戰場一敗再敗,已經無法支持,於是國軍被改編為若干機動兵團,其中整編四十七軍就被改編為國軍第十六兵團,九十九軍被配屬給十六兵團參戰,駐地仍然在鄭州。但是國軍統帥部對孫震不夠信任,於是把孫震升為鄭州綏靖公署主任,明升暗降,目的仍然是為了增強對孫震手下的部隊加強控制,以增加統帥部能夠直接控制的部隊數量。

孫震為了保住自己的部隊,只好臨時決定推薦孫元良擔任兵團司令官。因為孫元良是孫震的侄兒,所以孫震比較信任。而孫元良又是黃埔一期生,所以統帥部也同意這個安排,孫元良就從重慶趕到了到了前線,孫元良就這樣臨時被抓來指揮一個兵團。這個情況和黃維一樣。黃維也是在抗戰後期就脫離了一線部隊,在編組兵團的時候白崇禧反對胡璉擔任兵團司令,才臨時把黃維拉出來擔任兵團司令官,就是為了派系平衡。

濟南戰役之後國軍在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的形勢急轉直下,於是統帥部決心放棄鄭州,開封等地,退守徐州,以拱衛南京。這樣十六兵團去哪裡就成了一個問題。當時華中剿總白崇禧和徐州剿總劉峙都曾派人拉攏孫元良,孫元良本來是想退往華中戰區,跟著白崇禧混,但是卻臨時被統帥部抽調到了蚌埠,準備參加徐蚌會戰。

到蚌埠之後,國軍又準備依託徐州進行決戰,又把孫元良兵團北調宿縣,以保護津浦線,保障徐州作戰的交通線,因為此時國軍統帥部認為中野對徐州側背交通線的威脅很大,需要重兵集團防守。但是國軍向徐州撤退的時候,黃百韜兵團被圍,原本奉命衛戍徐州的馮治安兵團出了何基灃張克俠起義,徐州一下空虛了,劉峙驚慌失措,於是又將孫元良兵團緊急調往徐州擔任城防。十一月底,國軍統帥部要求解救黃維兵團,十六兵團奉命向南進攻。從蚌埠北上開始,十六兵團就一直處於戰鬥狀態,大小戰鬥不斷,也有不小的損失。

杜聿明從東北迴到華東戰場後,說服國軍統帥部放棄徐州,邱清泉孫元良和李彌三個兵團先經蕭縣,永城,渦陽,退往阜陽,再依託淮河進行決戰。結果剛開始撤退,部隊的建制就亂了,才走了一天多,部隊就在青龍集和陳官莊一帶停下整頓了。這時候接到統帥部命令,又要求杜聿明率三個兵團去救援黃維,於是臨時改變了行動方向,轉而向南攻擊。杜聿明叫苦不迭,早都說了打就不能撤, 撤就不能打,千萬不能拉出來再打,結果現在卻成了拉出來再打。

向南進攻時杜聿明集團實際上已經被華野包圍了,但解放軍兵力不足,所以杜聿明集團仍有機會奪路而逃。杜聿明想走,但是不敢負責任,召集邱孫李三個兵團司令官開會的時候,最後議定還是遵令去救援黃維兵團,於是部隊改為品字形部署,邱清泉兵團在前面進攻,李彌和孫元良兩個兵團在後面掩護側翼安全。

杜聿明集團打了一天毫無進展,於是又決心突圍。突圍的時候又改為分散突圍,李彌兵團向東突圍,邱清泉兵團向南突圍,孫元良兵團則向西突圍。商量好了之後,三個人各自回到兵團司令部開始部署。邱清泉和李彌各自回到兵團司令部,很快就發現分散突圍其實是不可能的,所以並沒有實際行動。只有孫元良兵團下定決心要分散突圍,並且要求部隊馬上開始做準備。

孫元良兵團回到兵團司令部之後,在下達分頭突圍的命令時明確規定,電臺不再接受指揮部發來的消息,電話線馬上掐斷,不與其他友鄰部隊聯繫。而且孫元良要求突圍的時候以營為單位,在一些軍長和師長的反對下,才要改為以團為單位進行突圍,並且馬上焚燒了多餘的物資,破壞了無法攜帶的重型裝備。

突圍之前,孫元良命令部隊把炮彈全都打光。到了十二月六日傍晚,孫元良兵團陣地上炮聲大作,隔壁陣地李彌一聽就拍桌子大罵,孫元良這個狗雜種,要逃跑了!

結果突圍剛一開始,整個部隊就完全亂了。孫元良兵團的亂兵在經過邱清泉兵團的防線時,邱清泉兵團的士兵對孫元良兵團的士兵直接開槍,阻止突圍。經過交涉之後,有一部分部隊走出了邱清泉兵團的防線陣地,只有馬上找到了解放軍的槍炮阻擊,只有一個師逃出去了,最後發現自己完全處在解放軍的包圍之中,只好投降了。

孫元良兵團從蚌埠北上開始,一直在進行戰鬥,而且屢次被解放軍嚴重打擊,損失慘重。在經過被包圍出去的兩天,解放軍不斷試圖從從孫元良和李彌兩個兵團的陣地突破杜聿明集團的防線,撕開一個口子。所以到突圍之前,這輛兵團大概只剩了32,000人。而在突圍之後,重新收容起來的孫元良兵團殘部只有六七千人。

孫元良本人倒是逃出了包圍圈,而剩下的六七千殘部又被改變為122師,編入了的74軍,參加了淮海戰役之後的戰鬥,直至被最後消滅。


蕭武


你好,作為一名歷史領域的創作者,在這裡我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淮海戰役中被消滅的孫元良兵團,也就是十六兵團,當時本來下轄三個軍,四十一,四十七和九十九軍。但是,在孫元良兵團從蚌埠奉命北上徐州的時候,九十九軍留在蚌埠了,只有四十一和四十七兩個軍。後來被殲滅的時候,也是隻有這兩個軍。

這兩個軍也都是川軍出身,四十一軍出自孫震原來的部隊,四十七軍是原來鄧錫侯和李家鈺的部隊合編而成的。解放戰爭時期,這兩個軍分別被改編為整編四十一師和整編四十七師,孫震駐地在鄭州,這兩個整編師也就跟著孫震在鄭州,後來先被合併組建了整編四十七軍。

到一九四八年,國軍在中原戰場一敗再敗,已經無法支持,於是國軍被改編為若干機動兵團,其中整編四十七軍就被改編為國軍第十六兵團,九十九軍被配屬給十六兵團參戰,駐地仍然在鄭州。但是國軍統帥部對孫震不夠信任,於是把孫震升為鄭州綏靖公署主任,明升暗降,目的仍然是為了增強對孫震手下的部隊加強控制,以增加統帥部能夠直接控制的部隊數量。

這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意深字太淺


怎麼叫能力不濟呢?當年能小學畢業的有幾個,初中畢業的也寥寥可數吧,能中專大專大學畢業的都馬上得到重用。那你說孫元良黃埔一期生畢業,在當時算不算是稀少?當年統 治並不牢固,軍閥都是表面依附,孫元良是浙江人老蔣的同鄉,你說如何不受到重用?

孫在打日本前也可以說是也是刀山火海里滾出來的,能當精銳88師師長,底下都是精兵強將,能壓得住陣腳,這就非一般人能做到。與精銳日軍血戰,這實戰經歷也不是多少人和將領有。那時候不是他潰敗,是大多數國軍都潰敗,比的是誰敗的輕一點。大多數將領,多數打交道的都是日本的二三流部隊混成旅團一類的和將領,能和日軍甲種野戰師團交手的,都是悍將。



再有就是圈子問題,圈子決定命運,大家想想凡是黃埔一期,有混的差的嗎?有,也是相比他們一期的來講,比其餘人還是好的多。和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這些人都是同學,只要他活著,不是能力特別差,混的就不會差到哪去。何況孫後來好像是賦閒了一段時間也不短,有幾年,應該是打了敗仗也有影響。



額外說點題外話,國軍歷史上有3個72軍,第一個是以孫元良88師為基礎組建的,軍長為孫元良,南京保衛戰後該軍番號被撤銷。第二個是第30集團軍第72軍,軍長由王陵基兼任。第三個72軍為1949年在四川重建,隸屬於第22兵團,軍長為郭汝瑰(^_^)。抗戰後72軍整編為72師,師長為楊文泉,47年歸屬王敬久,在泰安被華野全殲。整編72師又重建,歸第一綏靖區。餘錦源為師長。48年編入區壽年的第7兵團。淮海戰役時恢復72軍番號,餘錦源改任軍長。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孫絕非能力不濟;第二孫絕非一路高升。

作為黃埔一期生,孫在抗戰前已經身經百戰,這才成為88師師長。

淞滬會戰中,88師表現極為出色,但人員傷亡巨大,退到南京仍然有很大人員缺口。

蔣介石為了安撫這幾個損失慘重的德械師,將他們提升為軍,不過實際兵力只有1個師,孫由此成為軍長。

但南京保衛戰中,88師和敵人血戰在雨花臺等地,3個旅長犧牲2個,官兵僅有2000多人主要是傷員先期撤走,其餘基本都死在城內。

孫自己躲進安全區,輾轉回到部隊。

這無非厚非,部隊已經不存在了,設法突圍是應該的。

不過,由於國內輿論原因,孫被暫時禁閉,直到1939年才恢復軍長職務。

之後直到抗戰結束,包括在獨山增援中獲得青天白日玄章,孫都是軍長,沒有再升職。

可以看到,孫的仕途並不順利。

至於能力上,孫能夠當時中央軍精銳中精銳德械88師師長,就說明他絕非草包。

根據88師在淞滬和南京的戰鬥來說,戰績突出,殲滅大量日軍,孫指揮得法,是難得的人才。

為什麼我的知道的孫確實另外一個人,很簡單,他被系統全面的黑了。

因孫特別長壽,他一度成為黃埔學生會的領頭人物。孫這人性格耿直,畢生致力於澄清國軍抗戰的功績。他有句名言:說國軍消極抗戰,天理難容。

為此,他曾經得罪過香港著名左派人物,也拆穿過名聲極臭的臺灣李敖。

李敖為了黑918是蔣介石下令不抵抗,偽造所謂的銑電。被孫原諒拆穿以後,李敖理屈詞窮,改為對孫的歷史進行曲解以人身攻擊。

李敖的種種觀點不但不是歷史事實,甚至匪夷所思,比如孫在淞滬前線指揮部強姦女學生一樣,稍有智商的人就知道不可能的。

李敖的這些東西,在臺灣香港均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允許自由辯論。所謂真理不怕辯論,越辯越清楚。

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地方,李敖和香港周姓學者這套謬論卻廣為流傳,這就值得深思了。


薩沙


第88師是最早進入淞滬戰區的中央軍部隊,北平盧溝橋的炮聲剛剛響過,孫元良即奉張治中的命令派出部分官兵,化妝成保安隊分批潛入上海市區,對日本海軍陸戰隊的陣地和工事進行了抵近偵察。

1937年8月11日,師主力乘火車以入,在孫元良的指揮下迅速佔領上海北站、八字橋和寶山路一線,這些地區也是後來淞滬戰役期間的中日軍隊的主要爭奪陣地,8月13日,第88師集中兵力攻擊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可以說,孫元良打響了淞滬會戰的第一槍。



整個淞滬會戰的三個月時間裡,第88師補充新兵五次,幾乎損失一半以上的兵力。中國軍隊大撤退時,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顧祝同轉蔣介石的命令,要求第88師全師堅守閘北掩護全軍轉移,孫元良抗命,認為是拿士兵做無謂犧牲;顧祝同給減為一個團,孫元良再次抗命;最終留下了524團的一個加強營約450餘人,在中校團副謝晉元的指揮下堅守四行倉庫,史稱“八百壯士”。

這些壯士深陷敵後,退入租界後1941年被日軍全部俘虜,孫元良抗命是正確的。縱觀整個上海抗戰,孫元良雖無出彩之處,但也盡了軍人的本份,不必過苛,提問中“攪屎棍”一說更是無從談起。



(孫元良、馮聖法在淞滬戰場)

據悉青年導演管虎關於八百壯士的電影《八佰》已殺青,甚是期待,國軍將士在正面戰場抗日的歷史,也無須刻意迴避之,尊重歷史沒有錯誤,這方面海峽對岸已經走在前面,八百壯士的電影上個世紀就已公映,飾演送國旗的那個女童子軍,就是我們年輕時的女神林青霞。

1937年8月,在張治中第九集團軍編成內,第36師師長宋希濂、第87師師長王敬久、第88師師長孫元良,教導總隊長桂永清都是黃埔一期生,說明孫元良這個職務沒毛病,起點也無特殊。9月12日,以第87師升格為第71軍、以第88師升格為第72軍,王敬久和孫元良分任兩個軍的軍長;南京保衛戰失敗後,孫元良逃至武漢被扣押,1938年5月兩人都被免去軍長職務,第72軍番號撤銷,第88師轉隸第71軍,由宋希濂接任軍長。

軍的番號被撤銷,基本部隊改姓了宋,孫元良本人身陷囹圄被審查了42天,這算哪門子一路高升奧?

(四行倉庫戰鬥佈景)

為求自由,孫元良多方巴結陳誠幾近肉麻,所幸雖不是土木系成員,卻也與陳誠沒有舊怨,在叔父孫震直接求情到蔣介石面前的情況下,陳辭修賣何應欽個面子,無罪開釋孫師長元良。客觀地說,孫元良在南京保衛戰中表現的是不怎麼樣,脫逃經歷也近乎狼狽,可問題是,這幾個德械師又有哪個表現出眾了?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也是兵敗後藏在城內再逃出的,大家彼此彼此。

解除關押審查後,孫元良被打發到第10軍團擔任副軍團長,這是著名倒戈軍閥石友三的部隊,把黃埔一期生安排到雜牌軍擔任副職,這基本就算是“下放改造”,完全是走下坡路呢。所以一年後孫元良便揣著叔父送的十萬大洋出國旅遊了。回國後先在成都軍校任職,1943年才到了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擔任副總司令,次年轉任湯恩伯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29軍軍長(非盧溝橋的29軍)。



(孫元良婚照)

他的黃埔一期同學呢?胡宗南不提了,杜聿明1942年就是中國遠征軍代理司令長官、關麟徵1941年升第15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1941年升第11集團軍總司令,就連共同被免軍長職的王敬久,1942年也升任了第10集團軍總司令,而孫元良仍然是個副總,黃埔三期的王耀武都已是第24集團軍總司令,因此實際上抗戰期間,孫元良是黃埔一期裡混的最慘的,沒有之一,更別提什麼高升了。

在抗日軍興的年代,前線將領不能打是沒機會升官的,舉國睽睽,蔣介石也不會亂來。

1944年底的獨山戰役,孫元良揀了個漏,追擊已經反轉的日軍,克復黔桂數縣,雖然混了個青天白日勳章,軍職卻仍然沒有上去,湯恩伯升任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後,孫元良只混了個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而這會的王耀武已經跟湯恩伯同級。抗戰勝利後,湯恩伯奉命接收上海周邊,封孫元良一個“常(州)鎮(江)警備司令”的小官,手下一堆收編的偽軍,跟黃埔一期的其他同學比較,孫元良的職務就是個渣渣。



至於解放戰爭期間得以出任整編第47軍軍長和由此升格的第16兵團司令,並非孫元良能力再獲肯定,也不是蔣介石心血來潮,而是他叔父孫震與蔣介石博弈砸出來的金蛋,不小心落在孫元良帥氣的腦袋上而已。蔣介石要奪孫震川軍整47軍的兵權,孫震不肯卻又不敢抗命,於是提出以侄兒孫元良接班的條件,蔣介石雖覺孫元良不是什麼大將材料,好歹是自己黃埔一期的嫡系,也就勉強答應了。

從淮海戰役的戰場表現來看,孫元良抗戰期間沒有得到統兵實權,一點都不冤枉。

(千瘡百孔的四行倉庫)


度度狼gg


說孫元良能力不濟的,不知是從哪裡看到的歷史,得出這樣的結論?


813淞滬會戰中,孫元良的88師是戰鬥最多的國軍部隊,也是最後撤離上海的部隊(著名的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就是孫元良部隊掩護國軍主力撤退留下的後衛部隊)。

作為淞滬會戰的主力,經過三個月苦戰,戰前滿員的超過15000人的88師,撤到南京時僅4000餘人了,營級以下指揮官已基本都更換一輪以上,這種衛國行為是能力不濟的表現麼?


南京保衛戰時,孫元良的88師主要負責城外雨花臺外圍陣地的防守,和中華門附近城牆內外的防守,雨花臺陣地的88師部隊主力在防守中全體殉國,其中2位旅長(262旅,264旅)分別於12日上午與下午戰死。


在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的88師負責守衛的防區之一中華門,是12月12日下午5時唐生智下達撤退令後,堅守至13日凌晨才最後撤退的。

在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的88師成建制的部隊都拼完了,以至於他成為光桿司令,最後化裝逃出南京,而這就是他能力不濟的真相。


經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後,原88師的倖存官兵僅不到2000人(含四行倉庫的“800壯士”),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之前撤下戰場的傷兵。

一寸河山一寸血啊!

如果說什麼能力不濟,那是國力不濟。

更多內容請關注《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孫元良能力怎麼樣先不講,但就升遷速度來說,他絕對算不上一路高升。全面抗戰第一年,孫元良官至第72軍軍長兼第88師師長,南京淪陷後,化裝成難民,躲藏一個多月後隻身逃出,後被蔣介石撤職。

1939年春,孫元良赴歐美遊歷,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賦閒狀態。也可以這樣說,從1938年初至1940年底,整整三年,孫元良完全不在蔣介石的視野中。我們要知道,孫元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是同期同學中最早當上團長的佼佼者之一。全面抗戰總共八年,他缺席三年有餘,談何一路高升?

孫元良重新獲得蔣介石任用是1941年,負責中央軍校高等教育工作。此時,曾經處於同一起跑線的同學胡宗南、李默庵、鄭洞國、宋希濂、關麟徵、杜聿明、李延年等等,都己升至軍長、集團軍總司令等職。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人比人氣死人,孫元良顯然不被重用。幸好日本陸士前期學長湯恩伯拉了他一把,抗戰後期得已再次帶兵,升任第28集團軍總司令兼第29軍軍長。

1944年12月,日軍深入貴州獨山,但因補給線太長,大肆破壞縣城、火車站後從容撤退。孫元良率部進軍黔南,跟在日軍後面收復失地,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其實沒打什麼仗,等於撿了一個大便宜。

抗戰勝利後,孫元良任重慶警備司令,混得馬馬虎虎。直到1947年夏,他的叔叔孫震調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推薦其當上了第47軍軍長。不久,第47軍擴編為第16兵團。如果將此算作高升的話,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蔣介石樂見黃埔學生能夠掌握川軍系統部隊;孫震願意把子弟兵交給中央;孫元良兩者兼顧,既是黃埔一期,又和孫震有血緣關係。
1948年12月,孫元良在淮海戰役中單獨突圍,基本上全軍覆沒。後在南京、武漢等地收容部分失散官兵,艱難重建第16兵團。南京國民政府搖搖欲墜之際,孫震飛往臺灣,又把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一職交由侄兒代理。1949年12月,川鄂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團副司令曾甦元率部投奔解放軍,孫元良輾轉奔赴臺灣,從此淡出軍界。


馮傑


孫元良的起點在黃埔一期中是好的,他的從軍際遇並不顯眼,相對於他的同學而言就靠後了。

孫元良在生前有長壽將軍、逃跑將軍之稱,這和其傳記有出入,也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1、革命青年有理想,北大預科到黃埔

孫元良出生四川,叔叔是川軍重要將領孫震,有這層關係,躺著都能拿個團長、旅長。顯然這不是他的目標。

(顏值確實不錯)

讀書上學才是王道,一路考出來到北大讀預科。亂世從軍征戰,揚名立萬,改造國家對於年輕人更有吸引力,張靈甫、孫立人、黃仁宇都是如此。

經過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先生推薦,考入黃埔一期。與關麟徵、陳賡、杜聿明、侯鏡如在一個區隊。

高人一等的文化水平,儀表堂堂的容貌,這兩年自然很容易脫穎而出。(家世好經費足也很重要)。

在這裡獲得蔣介石的賞識,薛嶽、劉峙也很賞識他,這也是能在南昌兵敗活下來的原因。

2、軍階是戰場打出來的

在前期,東征、北伐,孫元良達到了團長。南昌一戰,改變了王柏齡的命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至少暫停了兩年。

留日歸來後,任警衛旅旅長。

一二八抗戰,率259旅對日血戰,戰後因功升為88師師長,獲寶鼎勳章。

在之後,全軍裝備德械,與36、87、88、教導總隊成為蔣僅有的德械精銳部隊。

在淞滬會戰,與日軍多次血戰,88師多次整補,謝晉元將軍就是88師的團副,率部守四行倉庫,因功在戰後升為72軍軍長,兼88師師長。

南京保衛戰表現不佳,躲在難民區,後來千興萬苦回到國統區,然後就雪藏了。

之後,到豫湘桂會戰獨山作戰才被想起來,解放戰爭期間統領其叔的部隊參加淮海戰役覆滅。

相對而言,他的從軍際遇與他的同學差很多,尤其是抗戰中,大家迅速升遷,杜聿明直接形成自己的軍事派系。

總結:

孫元良的軍功是自己掙來的。其家世、知識、人緣在其命運中確實起了較大作用。至於其軍事能力,確實一般般,絕非名將類型。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頭條號“歷史很好玩”。孫元良,原籍浙江省紹興,四川軍閥張震的侄兒,北大預科生,黃埔一期中的右派學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課學員。他一路高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連長、營長、團長,259旅旅長,德械主力師第88師師長,第22集團軍司令,第五綏靖區司令長官,第16兵團司令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從以上從軍履歷看,孫元良可謂順風順水,一路得意。那我們再來看看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如何?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逃跑將軍”。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孫傳芳部,第1軍第1師僥倖奪取了南昌城,然後該部輕敵,到處取樂,結果被對方打了一個反擊,當時駐守牛行車站的一團團長孫元良望風而逃,致使所部潰不成軍。1937年,由淞滬會戰後退守南京的第88師,時任師長孫元良在前方將士與日寇浴血奮戰之時,竟在不通知自己部隊的情況下,丟下部下,獨自逃命,致使所部大多成了鬼子的刀下鬼。豫湘桂戰役,孫元良將軍再現“逃跑”的雄姿,與日軍的短兵相接中一戰而潰,望風而逃,一瀉千里,丟失了大量軍用物資。淮海戰役中,孫元良的第16兵團在救援黃維兵團時被華中野戰軍包圍,被迫突圍。於是,孫命令部隊分散突圍,結果大部被殲或被俘,自己卻巧妙化妝後逃回了南京,充分發揮了“逃跑”的看家本領。那問題來了,這位“飛將軍”憑什麼一路得到擢升呢?首先,我認為人家出身好。蔣介石是一個比較重情義、講忠義的人,一般浙江籍、黃埔系、士官系的人都比較信任,孫元良都佔了,受到蔣的重用在情理之中。其次,孫將軍雖然是一位“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將軍,但也並非毫無功績,所率領的部隊戰鬥力和對蔣的忠誠度都相當不錯,老蔣不可能丟了這個看家的本錢。第三,孫元良也碰到了一些歷史機遇,比如老蔣想削張震的軍權,有黃埔背景又無太多與川軍糾葛的孫元良自然是合適人選。總之,萬事皆有緣由,仕途上的升遷與否有時候並不完全決定於自身的能力。


歷史很好玩


孫元良能力確實不是特別強,但是他的能力也不算特別差,屬於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並且他的抗日熱情是非常高的。孫元良一生最大的資本估計就是他那好運氣了,運氣簡直不是一般的好。只能說亂世中成功,主要還是要看命啊!而孫元良就是典型的命好,沒有負過傷,好打的仗幾乎都能看見他。

而孫元良的發跡也非常有意思,別人是靠考核,他是靠臉。1924年孫元良畢業於黃埔軍校,到了1937年就已經是88師的師長了,如此速度算是國民黨將領中少有的了。當年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由於孫元良曾經在日本士官學院學習過,所以被選為禮儀兵。就這一次讓蔣介石記住了這個學生,此後仕途就平平坦坦了。

根據當時的一些記載,孫元良身姿挺拔,站在哪裡儀表堂堂、風度翩翩。舉止投足間都透著軍人的氣質,包括後來孫元良的站姿、坐姿都被許多學弟模仿,畢竟孫元良是在強調軍姿的日本士官學院進修過。蔣介石看見孫元良之後,稱讚其風貌為我輩軍人之楷模。就這樣靠臉,孫元良讓蔣介石記住了他。

後來蔣介石打算整編33個德械師,但是抗日戰爭提前爆發,最終只整編三個,而其中就有孫元良的88師。不過孫元良也沒丟中國軍人的臉,淞滬會戰中他是首個上陣,在閘北堅持了整整75天。在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部也是打的最兇的,陣亡了六千多人。總的來說孫元良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