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佳宁谈历史


引言:诸葛亮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这一年是公元234年。也就是在同一年,蜀汉一位因罪被流放到梓潼郡的平民得知诸葛亮死亡的消息,哭得最伤心,最后“激愤而死”,那么他是谁呢?他曾经是刘备白帝城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

李严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

李严和诸葛亮是同乡,都是襄阳南阳人。


早年的李严,先从刘表,以才干著称,是有非常有能力的人,治理郡县是一把好手。后来荆州刘琮投降曹操,李严去投靠益州刘璋,得到刘璋的任用。后刘备入蜀,李严顺应形势,在绵竹投降刘备,刘备看中其治政能力,并加以重用。



在刘备入主益州后,刘备看到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李严参与了蜀地法制体系《蜀科》的制定,当时制定《蜀科》的其他几位都是刘备非常信任和重用的人物,如诸葛亮、法正、伊籍和刘巴,可想而知李严已经进入到蜀汉的核心管理层。

另外,李严在地方时曾经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也是非常有贡献的。

曾经的托孤重臣李严

刘备在夷陵之战兵败后,羞愧气愤难当,没有回成都,而是待在白帝城养病。在临终前,托孤李严和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汉。


李严领尚书主管军事,诸葛亮领丞相管内政,可见在刘备的心中,李严的能力是值得认可和信赖的,是值得托付的。

热衷于权利不肯自拔的李严

李严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相反还是很有能力的,但往往有能力的人,野心也是非常大的。

李严曾在诸葛亮北伐时提出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李严想要得到更多更大的官职来满足对权利的渴望。李严

后因运粮不力,推卸责任,污蔑诸葛亮,而被贬为庶民,发放到梓潼郡。

李严与诸葛亮的关系

两人并没有所谓的个人恩怨,李严热衷于权利,但不愿北伐,也不支持北伐。诸葛亮从国家长远考虑,不北伐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坚持北伐,为了北伐大计,曾多次满足李严不算过分的要求,并对李严加官进爵。

只是后来被贬,在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李严哭得很伤心,因为李严一直渴望重新得到重用,得重新启用自己的只有诸葛亮一人,现在诸葛亮死了,李严也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就很激动和悲愤,结果不久后死了。




结语:李严哭得最伤心,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很伤心,李严是很敬佩诸葛亮的。另一方面,激愤而死,是因为自己重新被启用的希望没有了,诸葛亮临终前,并没有提到要启用他,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换句话说,如果李严不那么热衷于权利,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好好的与诸葛亮一起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好蜀汉各郡,即使犯罪被贬,那么如果改过自新后,还是有可能会重新被重用的。但诸葛亮看透了这个私心很重、只为自身利益考虑的李严,不会给这个机会给他了。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上到后主刘禅,下到每一个官吏、百姓,都痛不欲生,感觉天都快掉下来了。其中,李严在听闻诸葛亮的死讯后,伤痛欲绝,哭得很伤心,“激愤而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得从李严和诸葛亮一同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说起,原来李严是因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再也没有被重新启用的机会了,这才“激愤而死”。

李严与诸葛亮共同受命托孤

公元222,刘备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不幸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而回。他退回到白帝城后,住在永安宫。此时,刘备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没脸回到成都,而是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李严,何许人也?他虽然也是蜀汉一个年轻有为的大臣,可是和诸葛亮相比,差远了。此时,李严仅仅是辅汉将军,犍为太守。

他在太守时,凿通天社山,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兴修水利,提高了生产力,还搞城市建设,使郡城焕然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做出了很大的政绩。刘备发现了李严这个人才,于是破格提拔,任命他为尚书令。

又过了一年,公元223,刘备病重,征召李严与诸葛亮一同来到永安宫。他将儿子刘禅托孤给李严和诸葛亮,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手握兵权,留下镇守永安;而诸葛亮还是丞相,辅佐刘禅处理政务。刘禅即位后,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这时的李严,位极人臣,由于手握兵权,权势已经不次于诸葛亮了。《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被诸葛亮废为平民

随着李严的官越来越大,他和诸葛亮或多或少有了利益冲突,摩擦不断。第一个摩擦为李严拒绝镇守汉中。公元226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后,为伐魏做准备。他心里想的是自己带领大军伐魏,汉中空虚,需要一个有力干将坐镇汉中,于是向刘禅举荐李严。可是李严推三阻四,就是不去汉中,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他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是赤裸裸地搞分裂,诸葛亮是不会答应的。由于诸葛亮没有满足李严的要求,两人之间就有了不愉快,产生了裂痕。

第二个摩擦为李严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并进爵称王,就和曹操一样,称魏王,加九锡。你想,诸葛亮这样一个淡泊名利之人,怎么可能称王,于是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李严的无理建议,并训斥了他。

以上这两个摩擦都是小事情,诸葛亮宽宏大量都能忍受,可是以下这两件事情,涉及到国家大事,诸葛亮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第一件,公元230,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大举进攻汉中。诸葛亮为加强汉中军事力量,命令李严带二万军队赶赴汉中,支援前线。李严在江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愿意离开,于是在私下传言说曹魏司马懿已经给他许诺了高官厚禄。诸葛亮听了这个谣言,就是到李严是啥意思了,他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让他的儿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这时,李严才心满意足,愿意北上汉中。

第二件,公元231,诸葛亮出兵伐魏,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可是由于天气原因,李严供应粮草,供应不上,于是他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诸葛亮退兵。诸葛4亮退兵后,李严又惊讶粮草充足,为何诸葛亮要退兵啊。这都是李严为掩盖他没有及时押送粮草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诸葛亮。而诸葛亮将李严的前后书信递上去,李严辞穷理屈,只能叩头认罪。这时,诸葛亮对李严的不满爆发了,上书刘禅弹劾李严,废其为民,流放梓潼郡。

激愤而亡

公元234,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比别人还伤心,痛不欲生。原来李严在被流放后,心里想的还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能够原谅自己,再次启用自己,让自己再次位列庙堂之上。可是现在诸葛亮死了,他考虑除诸葛亮之外,其它人也不可能再用他。因此,他激愤发病,不久身亡。《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原来李严不是哭诸葛亮,不是怀念诸葛亮,而是哭他自己,没有东山再起之日了,他“猫哭耗子假慈悲”。李严是一个官迷,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时刻想要夺回来。这就是李严在诸葛亮死后,哭得很伤心,最后“激愤而死”的原因。


魁哥说三国


诸葛亮病逝,李严为什么“激愤而死”呢?

要说起这个事情,应该说李严是激动而死的,从《黄帝内经》上讲,因为李严被贬而长期心里压抑,在听说诸葛亮死讯后突然把体内虚阳喷泄而死的。人由于心里矛盾而导致人体阴阳二气相互抵消,人就会造成阴阳两虚,所以李严是因为诸葛亮之死而兴奋至极而死的,毕竟诸葛亮和李严是冤家对头。

李严和魏延都是南阳人,这两个南阳人跟诸葛亮是死对头,都败在玩政治的高手诸葛亮手里。魏延是直接被杀而死的,李严是被贬而气愤终生抑郁而死的。

刘备临终托孤李严和诸葛亮两位大臣,是搞权利平衡术,很明显是拿李严来抑制诸葛亮的专权的。刘备临前终对说:“若禅不才,你可取代之”的话,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还是非常了解的。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个干掉的就是李严。其实,董卓、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权臣,都是“挟天子以令群臣”的至高无上的权臣。与董卓曹操司马懿等相比,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把皇帝权利夺了,还把皇帝刘禅说成扶不起的阿斗,说成傻子一个。

关羽李严和魏延都是诸葛亮登上权利顶峰的绊脚石,有人说关羽是诸葛亮借刀杀人,这个可能是有的。






襄阳论语


我们知道,刘备临死前托孤重臣有两位,一位是诸葛亮,主抓政治;一位是李严,主抓军事。

然而,到了后来,军事大权逐渐转移到了诸葛亮一人之手,六出祁山的几场硬仗,几乎看不到李严的影子,李严只是在大后方做一些督运粮草的“杂活”。


有人说李严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李严不仅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也受到了蜀国的“排挤”,他纯粹是自作孽,不可活!

来看一看他做了哪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吧!

事件一,劝诸葛亮称王,加九锡。他对诸葛亮说:“刘禅当了皇帝,你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像曹操一样加九锡,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诸葛亮朝他翻了个白眼。

事件二,政治上讨价还价。公元230年,曹真进攻蜀国,诸葛亮为了加强汉中防守,命令李严率两万大军驰援汉中,然而李严却令人传话给诸葛亮,大意是司马懿屡次高官厚禄招降于他。诸葛亮明白李严的意图,于是上表刘禅,加封李严为骠骑将军,李严这才同意出兵。


事件三,背后拆台。诸葛亮北出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当时秋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粮草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粮草供应不上了,抓紧退兵吧!”,然而,等诸葛亮从前线撤下来之时,李严却说“粮草很足,怎么退兵了啊!”

而且,大军退回蜀国之后,李严还向刘禅打小报告,说诸葛亮之所以退军,是诱敌深入之计也!诸葛亮终于忍无可忍,将李严一前一后的书信都呈给了刘禅,李严的“祸心”一下子展露无遗。

结果因为此事,刘禅将李严贬为庶民,但并没有处死他,这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其实刘备当初封李严为托孤大臣就是个错误。

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笼络刘璋的旧部,稳定政治局势,毕竟李严是最早一批主动投降的,给刘备入川省去了不少麻烦,假如不加以安抚,不利于内部稳定。

然而,李严虽然是托孤大臣,但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因为刘备封他的官职是中都护,负责驻守永安。

而永安远离成都,离天子比较远,假如成都发生了什么事,李严根本不知道,而且远离政治中心,很难结交朝中大臣,这也是李严没有“人缘”一个重要原因,在他被废之时连个说情的人都没有,由此可见一斑。


诸葛亮顾全大局,一开始并没有要动李严的意思,但李严越来越过分,越来越胡作非为,诸葛亮不得不动了手,将他贬为庶民,但此时的李严还心存幻想,主动承认了错误,指望诸葛亮重新启用他。

但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了,消息传到李严耳朵里之后,李严放声痛哭,但他不是为了诸葛亮而哭,也不是为蜀汉而哭,而是为自己而哭。

因为诸葛亮一死,再也没有启用他了,就彻底与政治无缘了,不久之后,李严郁郁而终!


一半秋色


相信所有看过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除了诸葛亮外,还把刘禅托付给了李严。李严和诸葛亮可以说是刘备的左右手,是当时蜀汉政权不可少的两个人。


但李严很多政见与诸葛亮存在分歧,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也为了避免李严辅臣的身份妨碍自己“中兴汉室”的目标,所以最终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庶民。

从这点上来看,可以说李严和诸葛亮有着深仇大恨,最起码两人应该算政敌。政敌死了,李严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其实李严在诸葛亮死后其实是非常的伤心难过的,随后不久也去世了。


那些到底是什么呢?有点让人不解!

像素以为,李严在得知孔明病逝后,如此的伤心难过。还是要从他本身说起,李严他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虽然他在处理很多事情上,政见与诸葛亮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其实李严的内心对诸葛亮这个人还是非常钦佩的。

其次,诸葛亮也是当时蜀汉政权,唯一一个有可能重新启用他的人!刘禅则在李严心中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希望。他的难过说是为孔明难过,倒不如说是为自己感到难过,所以这一下子他承受不来没过多久他也死了。


像素说


公元234年,一代名臣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举国哀痛,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他虽远在梓潼,但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也因此而悲伤过度,最终发病而死。这个人既不是诸葛亮的至亲至爱,也未曾受过诸葛亮大恩,相反,他还曾是诸葛亮最大的政敌,他就是刘备驾崩前钦定的两大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

关于诸葛亮的死,若以常理度之,最为开心的应该就是李严了,连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或许都不希望诸葛亮早死,但事实上,诸葛亮死后,李严不仅没有一种大仇得报的感觉,甚至可以说他是当时最为悲痛欲绝的一人,那么李严为何会为曾经的政敌之死而痛哭不已呢?是他不计前嫌,高风亮节之本色使然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三国志》里已经明确记载过了: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李严已经被流放到梓潼达三年之久,从蜀汉的主政大臣宝座上跌落下来,成为一介平民,李严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在梓潼的三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朝堂之上,而回到朝堂之上的唯一希望就是诸葛亮对他的重新启用,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着诸葛亮的“回心转意”,可是他最终等来的却是诸葛亮死亡的消息,如此怎能不令他悲痛呢?而且李严深深的明白一个现实,那就是假如诸葛亮不启用自己,那么蜀汉朝堂从此再无人敢,也无人会启用自己。

因此,李严对于诸葛亮病逝所表现出的悲痛不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不舍而是出于自己不能再次获得朝廷启用的绝望。

那么诸葛亮病逝以后,李严为何会觉得自己不能再次受到朝廷的启用呢?小编认为主要原因便是李严是诸葛亮当年亲自下令贬黜的,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准许,后人是不敢跨过这条禁线私自决定取消对李严的惩罚,令其回到朝堂的,甚至连刘禅都不敢。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诸葛亮死前对于蜀汉朝堂的重新规划,以此来佐证这一原因。

早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他便提拔蒋琬为丞相府长史,之后诸葛亮在外用兵,尤其是李严被罢黜后,都是蒋琬负责后方粮草的调运,蒋琬的能力得到诸葛亮的认可,所以诸葛亮曾对刘禅说

为臣若不幸去世,后事应托付蒋琬

我若不幸去世,蒋琬可接替我。而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刘禅便立即升蒋琬为尚书令,加都护、假节,兼任益州刺史,不久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成为继诸葛亮之后蜀汉第二任丞相,蒋琬迅速位极人臣。与此同时,蒋琬还向刘禅举荐了费祎和董允,希望刘禅重用此二人,这两人的名字想必大家不陌生吧?没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及的两人。前有诸葛亮的保举,后有蒋琬的推荐,费祎和董允两人也得到迅速升迁,在蒋琬死后,两人还曾担任过尚书令,掌握朝廷大权。而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也就是蜀汉著名的“四相”。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堂其实一直掌控在诸葛亮所提拔的大臣手中的,而这些人也都是诸葛亮最忠诚的追随者,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所以,诸葛亮虽死,但影响力依旧存在。

如此情况下,若诸葛亮不启用李严,那么蒋琬,费祎,董允等人更不可能违背诸葛亮的意愿而私自启用他了,尤其是李严与诸葛亮的矛盾之所在就在于是否继续北伐这件事上,蒋琬等人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与实践者,因此反对北伐的李严又如何能够得到蒋琬等人的“特赦”呢?

李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诸葛亮死后,远在梓潼的李严才会如此悲痛,最终竟“激愤而死”。

通过李严的死大家也许可以对他的性格猜测一二。一个曾经被刘备委以重任,且曾得到诸葛亮“处理公务行云流水,解决难题从不滞留”的高度评价的辅政大臣,最终竟然会因为无法继续做官而“激愤至死”,其内心之阴暗小气,可见一斑。

最后小编在这里祝大家元旦快乐,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只要努力,相信在这一年大家都会得偿所愿。


咸鱼闲聊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请听听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答: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因为失去了希望


先简单回撸一下李严的主要事迹和与亮亮的纠葛:李严早年先后在刘表和刘璋手下任职。刘备入蜀时,刘璋曾命李严率兵抵抗,但不料李严审(临)时(阵)度(叛)势(变),带兵投靠了刘备——这个举动,在刘备那里博得了巨大的好感。同时,也因为自身能力出众,李严很快便官运亨通。之后一段时间李严便一直在地方上负责剿匪工作。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因前任尚书令刘巴去世,把李严招到了永安,升任尚书令。李严由此进入刘备集团决策层。此时蜀汉的政治格局,应该算是一种双寡头机制: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在成都处理国家的一切日常事务;若涉及到某些重要的决策,则通过书信向身在永安的刘备请示。而刘备彼时用以处理政务的最重要助手,就是李严。这种格局持续了一年多。一年多以后,刘备病逝。在临终前,刘备留下遗诏:命诸葛亮与李严辅政。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一般大家反复说的都是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但为什么现在却出现了两位辅政大臣呢?这是因为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说法,在史籍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大体应该无误。但刘备单独对李严也说过什么,史记阙如,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我们知道的,只是在刘备去世以后,两人围绕着权力划分确实出了不少的问题。刘备临终前,“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个职位安排很是奇妙,大约就是说:让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副手而存在,主管全国的军事,继续留在永安。军事怎么可能让二把手来管呢?而且皇帝和朝廷都在成都,主管军事的李严却留在永安,这又要怎么个管法?实在无法想象。果然,李严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主管军事的机会。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也就是刘备去世的第三个年头,诸葛亮自己领兵南征,平定了南中的叛乱。整个过程中,丝毫没有“主管全国军事”的李严什么事。又过了几年,诸葛亮开始北伐,自己带着部队驻扎到了汉中,这就更不可能有李严什么事了:诸葛亮不可能把有关军事的事都写成信去请示李严,李严也不可能三天两头的回信给诸葛亮,询问他军队调动的情况——毕竟再怎么说,你也只是个二把手不是?但是,这位二把手却获得了另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帮助诸葛亮筹措粮草。是的,“主管全国军事”的李严在蜀汉军队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筹粮。虽说粮食后勤问题对于北伐的大军而言,确实是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严峻问题,但你要是李严,面对着任务和职务之间这巨大的差距,你会不会有想法?


可李严就算再有想法,也不会去跟诸葛亮争执这个,因为诸葛亮不管是资历还是职位,都是他不能比的。所以,他决定换个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位。诸葛亮在北伐前夕,把李严从永安调到了江州。两地的差别,在于永安地近蜀吴边界,便于防备吴国;而江州则更靠近朝廷,利于指挥调度。这并不是诸葛亮想把李严从重要岗位上挪开的腾笼换鸟之计。因为诸葛亮对于接任李严的永安都督陈到曾经明确表示,让其接受李严的统辖。不过李严因为身近朝廷,影响力有所扩大,却有了别的想法:他想把益州东部的几个郡摘出来设置巴州,自任巴州刺史。东汉的行政区划共十三个州,其中,蜀汉只占有益州刺史部。此时,州最高长官是益州牧诸葛亮。这个职位,李严自然没有办法跟诸葛亮去争的,所以他才想出了这么一招分而治之的计策,想借此扩大自己的权威。但却被诸葛亮明确地拒绝了。李严并不气馁,很快,他又想出了第二个主意:他写信给诸葛亮,说诸葛亮应该受九锡,进爵为王。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这就是篡位的标配了,不管是之前的曹丕还是之后的司马昭,走的都是这条路。当然,李严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功劳大。但问题是,谁的理由又不是功劳大呢?李严这么建议,到底几个意思?很有可能,李严是想借此试探诸葛亮;但更大的可能,是李严希望诸葛亮能给自己加官,毕竟水涨船高之下,自己也能捞到更多的好处。面对着这种居心叵测的建议,诸葛亮回了一封信,在其中表达了三层意思:

首先,我不知道你怎么会提出这种建议。你我一心为国,何暇于身!其次,我本来也不是什么贵重人士,只是承蒙先帝看中,位极人臣,我是不会再想其他的事的。最后,如今国家有难,我们如果能破魏还都,那么一起加十锡都可以,又何必只加九个锡呢?

李严又没有成功。

此后不久,因曹真伐蜀,诸葛亮命李严带兵二万赴汉中支援。其在江州的职位,由其子李丰接任。李严就此便留在了汉中。转年,诸葛亮再一次北伐,李严以骠骑将军“留统府事”,同时负责北伐的粮草接济。然后,两人的不和终于公开化。诸葛亮击败司马懿后不久,李严便派人跟诸葛亮说“因为天降大雨,粮草难以接济,希望您能就此收兵”。对此,诸葛亮毫无办法,只能是趁着形势占优,快速撤回。但诸葛亮还没到汉中,李严就在听到消息后写信给诸葛亮,说:咦?你怎么就回来了咩?诸葛亮一脸懵逼。然后,李严又十分积极勤快的跑到刘禅面前,主动帮诸葛亮做解释工作。他跟刘后主说:丞相这么做,肯定是要诱敌深入!所以陛下您不用担心!这让诸葛亮相当生气。诸葛亮将李严前后写的信全部整理出来上呈刘禅,证据确凿,李严哑口无言。最终,诸葛亮将李严罢官,贬为庶民。


读史至此,你会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李严为什么会做这么无厘头的事?为什么搞起手段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这么拙劣的手段,不要说《甄嬛传》了,就是放到《延禧攻略》里也活不过第一集! 所以今天,我们不妨以小人之心,来揣度一下李严的君子之腹。首先讨论一个问题:一个二把手如果想给一把手使坏,应该怎么做?直接对抗肯定是不行的。从诸葛亮后来对李严的处理就能看得出,两人的权力差别有何等之大。

近十年来,诸葛亮全面主导蜀国的政治和军事——尤其是在人事安排上。我们从《出师表》就可以明显看出,蜀国的高层官僚几乎都是由诸葛亮推举的——而且,这还只是在朝廷中任职的官员。至于在军队系统里,诸葛亮的权威也一样无人能及。在奏请李严免职的奏表中,愿意附署的大臣有十几个,这也彰显了诸葛亮对于军方的巨大控制能力。

总之,李严如果跟诸葛亮正面硬刚,肯定是会碎成一地的。所以李严才决定采用另外一种办法,避免硬碰硬。既然你负责北伐,我留在汉中负责粮草补给,那么好,我就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李严没有拒绝诸葛亮分配给他的任务,而在具体的执行中,打了个折扣,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李严深知,诸葛亮的北伐严重依赖于后方的粮草,只要卡住了粮食,其实就是卡住了诸葛亮成功的命门。只要他在这个问题上拖好后腿,诸葛亮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李严的设想,是如此反复再三,诸葛亮一再失败之后,国库虚耗,民不聊生,怨声四起。到时候,上上下下都对诸葛亮不满意,他李严出头的时日就到了。到了那个时候,他既是诸葛亮之下蜀汉官职最高的人物,又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取而代之简直顺理成章。

那么,“粮草不足”这个假之又假,完全经不起日后质证的谎言,又怎么解释呢?

因为李严觉得,假也无所谓。在他的认知里,用一个假消息把诸葛亮骗回来,最多也就是个“误”,算不上什么“错”。他自恃位尊,估摸着诸葛亮也不会把他怎么样。但偏偏诸葛亮生气了,而且是很生气。于是李严的苦心谋划便变成了一场闹剧,偷鸡不成,还把自己给蚀了进去。


让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一个组织或者体系内,二号人物应该如何跟一号人物叫板?看完李严的故事,你就会发现,直接对抗是非常不成熟的想法。即便自恃跟老大差距不大,老二直接硬碰硬的成功可能性也非常小。除非老大出现致命的错误,否则在这种正面冲突中,老二一般都会输得又快又惨。因为你的骄傲,仅仅是一场“自恃”的错觉。看一下诸葛亮对李严的处理,在整个过程中,李严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能力。两个人平时看上去位份差别不大,但真的遇到事了,实际掌握的权力却不啻于天壤之别。因此,老二比较好一点的做法(此处可以掏出小本子默默记下了):应该是挖墙脚。老二可以在自己的优势范围内,于有意无意之间,对整个体系或者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当然,要注意:动静要小,方法要妙,还要不落把柄给别人。


这种不配合导致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起来不动声色,但事实上影响却相当致命。毕竟,老大才是这个组织的实际负责人。长时间的负面影响如果一直无法消除,那么最终一定会让老大在这个组织中丧失权威。李严打的就是这样的如意算盘。他并没有阻止诸葛亮打胜仗——卤城之战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少有的大胜。但是,他却阻止了诸葛亮扩大战果。就因为他的一封信,诸葛亮便不得不放弃优势,黯然撤退。而这样的好机会,失去了便不会再来。从理论上来说,李严的这种小心机,思路是对的:只要北伐多次无果,空耗国力,那么对诸葛亮的质疑就会越来越多。但问题是,不管李严的如意算盘打得有多好,都被诸葛亮一眼给识别了出来。然后,丞相十分果断干脆地处置了这个内部不安定因素。在被废为庶人后,李严一定能够想明白一件事:计策不论再好,想要对手入彀,也还是要看对手的智商的呀!唉,丫诸葛亮怎么一眼就看穿了呢!

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李严也病逝了。对于李严病逝的原因,陈寿专门做了解释。陈寿说:李严应该一直都在期待着诸葛亮有一天能再想起他,让他获得起复。但怎料前后才三年时间,诸葛亮便去世了。而随着诸葛亮离世,他将再也没有可能重入官场。为什么?因为他的资历太高。诸葛亮贬了他的官,自然也可以给他复职。但别人却不会。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秉政。蒋琬的资历,是要远逊于李严的。李严做尚书令的时候,蒋琬只是个尚书郎。这种情况下,蒋琬又怎么可能把李严这样的老领导端出来呢?把你放出来,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反正诸葛丞相已经把你废为庶人了,那你就继续废着吧。至于刘禅,李严就更指望不上了。且不说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李严单是顾命大臣的这一层身份,就不可能让刘禅对他有好感。因此李严只能指望着诸葛亮回心转意。然而,诸葛亮却过早去世,让李严的美梦成了空。

而且,根据记载来看,李严对诸葛亮的期望,其实也很不切实际。

诸葛亮对身后的人事安排,准备十分充分。对重用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全都有所交代。但在这个人才梯队和序列里,并没有李严的位置。李严实在是有点一厢情愿了


欢迎关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里流淌


你的朋友夜航船


刘备经过多年对李严的观察,并且在永安行宫经过一年多的亲自考察,才决定将其连同诸葛亮一同任命为托孤大臣。并且让李严主管军事,诸葛亮主管政务,共同辅佐刘禅。

然而一向看人贼准的刘备还真是看走了眼,李严不仅没有与诸葛亮一起光复汉室,反而净给诸葛亮添乱!

李严是如何拖后腿的

李严确实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在领兵作战上能够带领五千兵马扫平数万乱民,也能带兵剿灭叛乱的少数民族;在政务上也知道兴修水利、重视农桑。然而在人生追求上他与诸葛亮的心怀天下、鞠躬尽瘁比起来却是扯后腿扯到脚后跟了。

李严心里想的只是怎样位极人臣,怎样增大权力,蜀汉的未来仿佛根本和他无关。

  • 排挤同事,孤傲自负。
    刘备任用李严看中的也是他益州旧臣的身份,指望李严将益州一派拧成一股绳,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共同经营蜀国。然而李严却恰恰相反,先是与同僚杨洪因为迁移官邸的事闹翻,杨洪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又是下属王冲合不来,王冲怕被陷害,直接叛投魏国;而且与自己的同级别官员也不搞好关系,整天孤傲傲的,不正眼看人!益州一派被李严带的是乱七八糟……
  • 利欲熏心,只知道往上爬。要说不知道团结友爱也就罢了,李严却还净想着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自蜀国与江东和好之后,永安已不需要重兵把守,诸葛亮上禀刘禅,把军事重心放到了北伐上面。按理来说李严是军事大家,理应为光复汉室事业努力奋斗。然而他却先是怂恿诸葛亮称王,这样他也能跟着升官进爵;又是要求设立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后又拒绝前往汉中前线伐魏,并以投降魏国为要挟,谋取最大利益。
  • 逃脱责任,陷害诸葛亮。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李严负责后勤保障。因为正赶上夏季多雨,粮食难以输送到位,李严于是派人向诸葛亮传信说粮食难以运达,建议撤军。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却跑到刘禅那里报告说,诸葛亮是佯装败退吸引敌人。等诸葛亮班师回朝,李严说粮食还有很多,怎么就撤军了呢……一心想着推脱自己运粮不利的责任,并且陷害诸葛亮无故撤军!

诸葛亮对李严的宽容

虽然李严如此拖后腿,但是诸葛亮却还是比较认同他的才能,也是竭尽所能的容忍他,满足他。

李严同乡陈震曾对诸葛亮说李严心术不正,建议诸葛亮做好防备,诸葛亮却觉得现在国家危难,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时候,自己应该与李严相互宽容,共同为国出力。

在李严托辞不去汉中作战时,诸葛亮知道李严贪图名利的企图,于是上表请求给李严升官为骠骑将军,并且请求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其父在江州的职务。李严一看达到自己期望,于是奔赴汉中作战。

李严到达汉中后,诸葛亮把后方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做主,自己则去前线带兵作战。

在辨明李严逃脱罪名和陷害自己的真相后,诸葛亮也没有赶尽杀绝。面对朝廷中刘琰、魏延、吴壹、高翔、吴班、邓芝、费祎、许允、姜维、上官雝、胡济、阎晏、杜义、盛勃、樊岐等派系不同却目的一致的众人威压,诸葛亮并没有趁机要了李严的性命,而是上书请求将李严贬为庶人,将其子李丰贬官处理。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还写信给李严的儿子李丰,让他转告其父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找准机会一定会向刘禅请求再次启用他!

李严在为庶民期间或许唯一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诸葛亮的举荐再度入朝为官了。至于别人他是指望不上了,从那日的联名弹劾就可以看出,他李严光棍到没朋友啊!

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时想了很多,先是想到自己这辈子算是永无翻身之日了;又是想到同为先帝的托孤大臣,自己的表现真是为世人所不齿;最后想到自己到了地府怎么跟刘备交代呢?想到这些,李严激愤莫名。

唉!还是抓紧跟着诸葛亮一起去见先帝吧,顺带让诸葛亮给自己美言几句……


以史励人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你以为诸葛亮病逝,李严哭得最伤心吗?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要知道李严从位高权重的大臣被贬为庶人,而且这里面还是诸葛亮一手操办的,虽然他们两人之间没有什么私人恩怨,即使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和李严起过什么矛盾。但是一旦涉及到诸葛亮的北伐大业,莫说是李严了,恐怕连刘禅都无法阻止。


李严被贬,很大原因是因为粮草方面和诸葛亮作对。在诸葛亮的又一次北伐期间,他在粮草押运上作了手脚,故意延迟了运往前线粮草的押运时间,使得诸葛亮这次北伐又一次无疾而终。要知道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何况,打仗打到一半了,突然粮草供应不足,这对军队来说,简直是一场灭顶之灾!

君不见当年官渡之战,冀州的袁绍就是败在粮草上,一场火烧乌巢,就让袁绍一败涂地。深得兵法的诸葛亮,当然清楚粮草的重要性。在得知后方粮草不济后,立马下令全军撤退,保存了日后北伐的主力,只是这场失败,完全因为人祸的原因,为此这个曾被刘备也认定的辅政大臣,李严,就这样被贬为庶人了。


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没想到李严竟然伤心痛苦,以至于最后忧愤而死。其原因就是李严再无被赦免的机会。

与其说李严为诸葛亮死而哭,但不如为他破灭的希望而哭。因为诸葛亮一死,就再无机会重返朝堂了,这是必然的作为蜀汉的两个顶梁柱,诸葛亮死了,朝堂立马就把被诸葛亮贬为庶人的李严召回来,这不是打诸葛亮的脸吗?而且召回朝堂,给什么官职?很难办。所以李严很清楚这一点。

诸葛亮活着,李严倒还有一丝机会重返朝堂,可是诸葛亮死了,等于李严的希望也死了。


青史回声


答案:李严之所以伤心,是因为他犯了很多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百姓都不会原谅他。而李严能够东山再起或者直接跌入谷底,只能有一个人会起到关键作用,那个人就是诸葛亮。现如今诸葛亮已经死掉了,自己东山再起根本没有任何希望,恐怕只能孤独终老了。

事件回顾

熟读历史的我们知道,李严和诸葛亮有很多矛盾,而且这些矛盾都是不可调节的。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李严曾经劝谏过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够称王,什么是称王呢?简单来讲就是刘禅老大,诸葛亮老二的意思。

李严甚至拿出了一套理论来帮助自己,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汉献帝刘协是皇帝,曹操就是王,现如今刘禅是皇帝,你诸葛亮也可以当王呀。

这句话几乎是大逆不道的话,而诸葛亮在听了一小会儿之后脸色大变,直接把李严赶了出去。

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此后的一些时间里面,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甚至双方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连说句话都免了。

比如诸葛亮在出师伐魏的时候,希望李严能够驻守汉中,可是李严直接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希望能够再分出五个郡县来让自己直接管理而不去住汉中。

出师伐魏几乎是诸葛亮所耗尽心血当中的最大一个板块,在这个版块上一般没有人敢反对他,即便是皇帝刘禅也只能靠边站。而这个时候李严直接反对了诸葛亮,就足以见得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何种地步。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直接夺了李严的所有权力,并且帮他一贬再贬,直接贬成了一个普通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

可是我们只是知道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非常大,却不晓得李严为什么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突然之间一跃成为朝中大臣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李严这个人从最开始的小官职变成大官,只有一个人的暗中帮助,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在刘备去世的三年之前,诸葛亮就已经发现了李严是个人才,并且积极培养他,将他领到了刘备的身边。

而在刘备去世之后,李岩尽管和诸葛亮有的诸多不合作,可是李岩明白他们两个人的不合作,仅仅是政治意见上的不合作,即便双方之间有矛盾分歧,即便自己的地位被贬下去,用不了多久,诸葛亮依然会重用自己的。

因为诸葛亮对朝中大臣没有私心,有的仅仅是一颗公正之心,自己即便反对了诸葛亮也仅仅是政见不同,只要诸葛亮能够北伐成功或者北伐失败之后不再北伐,自己的地位依然能够有所提升。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诸葛亮出师北伐竟然活活的累死了,既然如此自己再也没有晋升的可能了。因为这个时候包括皇帝到百姓都不认可自己,没有了诸葛亮所支撑,鱼跃龙门,谈何容易。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