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舞的塵埃落定
二戰時期,希特勒之所以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他同時進行兩線作戰,最終在俄羅斯的死亡冬季遭遇慘重失敗,歐洲戰局由此發生逆轉。那麼,若希特勒不去進攻蘇聯而專心鞏固西歐,他還會遭到失敗嗎?
答案很確定,如果希特勒真的這麼幹,不僅會失敗,而且會完蛋的更快。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獲得德國民眾的普遍支持而獨攬大權,有兩個重要原因:首先是他向德國民眾承諾,在他的帶領下,德國能過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其次他得到了德國壟斷資本家——尤其是魯爾等區的鋼鐵,煤炭巨頭的支持。即便如此,德國依舊存在反希特勒的勢力,如戰後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在三十年代曾經擔任科隆市長,由於反對希特勒被革職並遭到逮捕。因此,希特勒想要保證內部穩定,必須保障德國經濟的好轉。
希特勒的經濟政策很簡單,就是以戰養戰。以發動對外戰爭的方式,轉嫁國內矛盾,同時帶動軍備訂單的大幅增長,在滿足國內壟斷資本家利益的同時,增加就業,擴大需求以維持國內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對外擴張,只有不斷進行對外擴張,德國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才能保證盈利,同時通過對外擴張,可以掠奪他國的設備,資源,以滿足德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旦停止擴張,則德國的工業生產便會受到巨大損失,進而導致經濟的衰退,引發國內矛盾,如此則納粹政權便處於極度的危險之中。
因此,希特勒根本不可能停止擴張的腳步。
另一方面,蘇聯和希特勒是難以共存的。雖然希特勒在歐洲大陸大殺四方之時,蘇聯仍舊按不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斯大林對希特勒的行動無所警惕。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便是斯大林出於拖延時間的考量。在希特勒尚未攻擊蘇聯之時,斯大林已經開始構築西方的防線,他佔領了東歐的許多小國,以擴大縱深,企圖拖延可能發生的戰爭中德軍攻入蘇聯本土的時間。尤其是德國與蘇聯瓜分波蘭,蘇聯佔據了波蘭絕大部分國土,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一旦希特勒放棄對蘇聯的武力威脅,則無疑是給了斯大林更加充足的備戰時間,到時候,不需要希特勒主動求戰,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便會衝向中歐。
最後,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希特勒整個計劃中的頭號大敵,並不是美英法,而是意識形態差異最大的蘇聯,換言之,他的最終目標,是消滅蘇聯以及其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如此看來,希特勒根本不可能不去進攻蘇聯。
庭州行者
德國在歐洲實行閃電戰,基本上都是快速的就解決了一個國家。這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印象,德國在歐洲是所向霹靂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歐洲當時雖然能和德國匹敵的國家不多,但是德國要是真的想要佔領整個歐洲也是十分困難的。其一我們先排除了蘇聯這個國家,因為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了德國終究是打不過蘇聯的,所以再把蘇聯加上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歐洲也不止是蘇聯。還有一個強國相信你也是耳熟能詳,那就是英國。德國在攻下了法國之後,與英國之間一直都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役,甚至連摩擦也是很少聽說。
那麼德國有能力對付英國?其實是沒有的,英國他有著自己地理優勢,要想打上英國,那必須要有強大的艦隊,而當時的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相差甚遠,而要是靠陸軍登陸英國,那不是在開玩笑嗎?
所以,雖然英國不聲不響,但是德國要真想對他幹些什麼,那還是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好歹他曾經也是日不落帝國。
圍知歷史
納粹德國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很多人說如果德國在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殘英國後及時收手,打消閃擊蘇聯的想法,那麼納粹德國一定能夠徹底消化“革命果實”,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後,一定可以徹底將蘇聯送入地獄,實現元首的偉大志向。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對的問題真的這麼簡單,相信他也不會在蘇德戰爭中這麼“急不可耐”了。在靜夜史看來,德國在橫掃西歐後,之所以跟吃了炫邁一樣完全停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膨脹是納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來,根本原因在於納粹德國根本停不下來。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再度使德國元氣大傷,但卻給了納粹黨上臺的契機,隨即納粹黨在短短數年內膨脹十多倍,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經濟危機導致市場失靈,失業率暴增,社會陷入空前動盪,這導致各政黨紛紛膨脹,除了納粹黨還有共產黨。面對這種局面,懼怕共產黨執政後自身被清算的德國大資本家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納粹黨,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這些容克大資本家紛紛慷慨解囊,甚至聯名寫信給總統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種強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登上最高寶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報大資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鎮壓共產黨等政黨,確保大資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國被蘇聯等無產階級政權顛覆的可能。
而為了實現大資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標,希特勒以大資本家認購德意志銀行債券為起點,獲得大量啟動資金。而後希特勒大興土木,興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業率迅速下降;由於拋棄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國通貨膨脹得到緩解;為拉攏軍方,希特勒打壓衝鋒隊,大肆擴充國防軍,使失業率進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軍隊膨脹極大刺激了大資本家的產業體系,德國在希特勒的謀篇佈局中迅速復興。
因為希特勒的措施本質上是花明天的錢,所以德國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那就是戰爭。因為他需要通過戰爭還今天的欠債,所以隨著欠債的增加,德國也必須不斷打下去。
消滅西歐之後,即便不閃擊蘇聯,德國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資金鍊斷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將死無葬身之地。
2、侵蘇是納粹的最終目標
對於地狹人稠的德國而言,蘇聯的廣闊國土和豐富資源是德國擴張的最終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希特勒需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將“反共”作為納粹黨的行動綱領,和日意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
希特勒此舉順應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反蘇的歷史大勢,對於英法等西方國家而言起到了極其強烈的麻痺作用。
事實上納粹德國的崛起也確實如很多西方國家的願,因為德國可以成為阻擋蘇聯向歐洲輸出革命的銅牆鐵壁,因此英法美等國大資本家紛紛仗義出手,對希特勒進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國的摩根財團。
而正因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國情不自禁地拋出了綏靖政策,公然默許和縱容納粹德國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國翹首期盼德國閃擊蘇聯兩敗俱傷,而後英法等國坐收漁翁之利時,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閃擊西歐掃除了後顧之憂。
而對於希特勒而言,橫掃西歐,佔領那些資源和土地並不豐腴的西歐,尤其是小小的英倫三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掃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因此掃除西歐後,德國終於對蘇聯舉起了屠刀。
3、蘇聯是戰爭的資深玩家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是孤獨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對歐洲變局洞若觀火,面對希特勒的異軍突起,斯大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國摒棄前嫌,共同扼殺納粹德國。但此時沉迷於蘇德互毆美夢中的英法等國又怎能破功?所以對焦頭爛額的斯大林,他們選擇了醜拒。
於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願意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不想陷於兩線作戰困局,而斯大林願意簽約也是因為不想腹背受敵。因為除了西方的納粹德國,東方的日本也在遠東虎視眈眈,而蘇德簽約也為蘇聯暴打日本掃除了後顧之憂。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著希特勒不會侵略蘇聯,事實上,希特勒橫掃西歐下一步是哪裡,連看門的旺財都知道,所以斯大林在收拾完日本後,最要緊的是抵禦德國可能的進攻。
當然,作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歐洲輸出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所以即便沒有納粹德國的膨脹,蘇聯在國力增強時也有向西擴張的現實需求,於是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當,蘇聯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擴張。
在1939年9月17日佔領波蘭東部後,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蘇聯以極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蘇聯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雖然蘇聯構築了東方戰線,但對德國而言是巨大威脅,尤其是比薩拉比亞。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德國先下手為強可以說佔盡先機。
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那隻會更慘。
希特勒是個有遠見的人,就像斯大林、羅斯福還有丘吉爾一樣。
軸心國集團德意日三國的根本目的,在於推翻英法美對於世界的控制。
美國因孤立主義的影響,在德國打垮法國打跑英國時並沒有參戰。
不過,美國國內的有識之士,一定會介入歐洲戰爭。
他們不可能看著歐洲出現一個取代英法的超級大國,一定要和納粹德國決戰。
所以,英美法遲早會結盟,德國遲早要同他們一戰。
以德國的國力,遠不如美國,戰爭是很難打的。
現在的關鍵在於,蘇聯會怎麼樣?
很簡單,蘇聯會一直觀望希望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兩敗俱傷。
然而,蘇聯必介入戰爭,以獲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蘇聯出兵瓜分波蘭,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關東軍。
而德國的國力軍力不如英美法集團,一旦開戰很容易陷入頹勢。
那麼,蘇聯攻打德國只是時間問題,蘇德必將決戰。
以德國的實力,獨立對抗英法美尚且難以成功,何談在對付數百萬大軍的蘇聯。
這樣一打,德國必遭兩線夾擊,最終慘敗。
至於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來刷戰績的,日本則是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靠不住。
而德國既然已經和英法開戰,就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不入侵蘇聯,最終等待蘇聯進攻他,被蘇聯打的亡國。
第二,趕在美國沒有介入戰爭,歐洲大陸不存在強大敵人的有利時機,趁著蘇聯還沒有完成備戰,又剛剛進行了軍隊的大清洗,一鼓作氣打垮蘇聯。
只要蘇聯投降,德國獨立對抗英美法,其中法國基本完了,英國實力較弱,如果能夠聯合日本重創美國幾次,說不定美國也會坐下來談判。
自然,入侵蘇聯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但希特勒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大部分決定,都是在冒險。
薩沙
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蘇德戰場損失了太多。也許有人認為,如果希特勒不挑起蘇德戰爭,形勢可能會好很多,也許會支持的時間更久一些。但我覺得如果不和蘇聯進行作戰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
因為德國本身的實力並不是很強,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協約國逼德國簽訂和約,限定了很多非常苛刻的條件和鉅額的賠款。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些苛刻條件的報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德國看起來實力並不是很強,並沒有超過英法的實力。當時很多德國將領還非常擔心,並勸阻希特勒不要發動戰爭。
但是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之後,德國依靠閃電戰再加上先進的裝甲部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很快就擊敗法國,開戰一個多月就迫使法國投降,這一下子就使很多人高估了德國的實力。事實上,二戰初期德國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軍事思想的先進性。法軍的實力不在德軍之下,只不過是思想守舊,一下子適應不了德國的閃電戰和裝甲部隊作戰,輕易被打敗。
德軍打敗法國並佔領歐洲大部分地區之後又與英國作戰,但是德國的海軍不行,導致英國雖然被打得苟延殘喘,但是德國始終無法在英國本土登陸,無法徹底打敗英國。美國雖然沒有參戰,但是美國的實力遠在德國之上,只不過由於孤立主義一直還沒有參加戰爭而已。希特勒也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希望搶在美國參戰前搞定整個歐洲,這樣境況就會好很多。
但是英國始終無法攻下,而德國的資源由於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而一度非常缺乏。所以希特勒希望通過發動對俄國的戰爭而從俄國獲取資源,再加上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或者被消滅,或者投靠到自己麾下,只剩下一個俄國。而一山不容二虎,希特勒也明白德國和蘇聯之間終究會發生戰爭。而據歷史解密,斯大林當時確實已經打算在恰當的時候發動對德國的戰爭。
既然這一戰避免不了,所以希特勒決定先下手為強,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俄國的戰爭。
天龍論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在無月看來,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無論如何進行戰略規劃,最終,納粹德國都會失敗。
納粹德國的失敗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非正義的戰爭最終只會走向失敗。
不同的只是時間的快慢。
納粹德國的失誤
在戰略上,納粹德國有兩次重大的失誤,導致納粹德國快速走向滅亡。
一個是進攻大不列顛。
納粹德國進攻大不列顛的作戰計劃並不理想,頻繁的空襲,並沒有給英國造成太多實質性的軍事損失,反而激起了英國軍民的反抗鬥志。
另一個就是在沒有搞定大不列顛的時候,就開始進攻有遼闊領土和戰略縱深的蘇聯。
最終,德國在大不列顛損失了大量的戰機和轟炸機,而在蘇聯,損失了大量的陸軍和裝甲部隊。
假如德國固定西歐
如果德國先不去招惹蘇聯,按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是不會向德國發起戰爭的,畢竟,當時的蘇聯國內,斯大林正忙著進行黨內清洗。
另外,蘇聯在二戰前期的作為,其實可以看做是德國的盟友,只要許以蘇聯利益,蘇聯甚至會幫著德國一起鞏固東線的局勢。
英國最終會頂不住德國的攻勢,在德國登陸後,戰敗投降德國。
美國
我們不能忽略美國這個因素。
蘇聯確實很可能坐視德國在西歐肆虐,但是美國不會。
尤其是英國的結局,美國最為關注。
如果德國吞併整個西歐,那麼歐洲大陸剩下一個侵略意圖明顯的德國和一個社會主義的蘇聯(意大利忽略不計),對於美國的利益是大為不利的。
出於美國的利益,美國不希望歐洲出現大國,歐洲呈現零散的多個小國,最符合美國的利益。
英國是美國左右歐洲大陸局勢的一塊指揮棒,所以美國可以忍住德國在歐洲大陸橫行不發作,卻絕不會看到德國連英國也吞併。
其實還是開頭那句話,不管德國如何調整戰略,最終結果都是失敗。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不進攻蘇聯,希特勒把幾百萬無敵陸軍用來鞏固歐洲?這種問題,想反問一句的是,就算知道了二戰的結果,當今又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希特勒?能自信比希特勒能力更強大?如果有這自知之明,就去把二戰的全面勢態瞭解一下,這種無腦問題就問不出來啦!
先說歐洲需要鞏固嗎?鞏固什麼?在法國沒有戰敗投降之前,德國己經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荷蘭、挪威、比利時等一眾國家,這些國家戰敗,馬上就沒有了反抗意識,這是歐洲的戰爭習慣,輸了就立馬老老實實的。花不了什麼功夫和人馬來說鞏固的事,德國都敢把重水生產廠放到被佔領國,還不夠穩固嗎?
再看看法國這種歐洲大國,馬其諾防線一被突破,英法聯軍就只剩下了大潰敗,拼命的逃跑,巴黎馬上聲明為不設防城市,一戰的法國英雄貝當馬上出來組建維希政府,幫著德國穩定局面。這樣的大潰敗讓希特勒都大出意外,這才有了下令古德里安的裝甲鐵騎停止追擊英法潰軍的命令。所謂敦刻爾克大撤退被英國描繪成巨大勝利,不過是宣傳需要,把失敗寫成勝利、狗熊變英雄之舉。不說當時的德國不信,就是英國也不信,天天依然惶惶不可終日。
再往南的歐洲,意大利是德國盟友,西班牙也是集團下屬,南斯拉夫,希臘也很快被拿下,還有什麼可要鞏固的?法國是最軟弱的國家,巴黎的女人們早就開始陪著德國軍官們泡酒吧,生猴子啦!是想用香水和暖風泡軟德國的鋼甲鐵騎嗎?
小小的英吉利海峽,的確成了希特勒的天塹鴻溝,德國本來海軍就弱,加之一戰後的制裁和限制,希特勒想過卻實在無力過海峽,總不能讓強大的陸軍直接開著坦克衝進海峽去餵魚吧?
而蘇聯當時就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比英、法、德的工業都強大,如果再給蘇聯幾年整軍備戰的時間,那時不是德國打不打蘇聯的問題,而是蘇聯會不會打著解放歐洲的名義打德國的問題。在這想說的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很少講蘇聯在建國初所取得的重大發展,很多人不知二戰爆發前英、法已是急劇衰退而紅色蘇聯展現出的巨大發展,只講斯大林在搞肅反。只講蘇聯紅軍打波蘭打得很差。只講二戰蘇聯是接受了美國大量援助。這些都讓一些人對歷史的認知產生了偏頗。而史實是,在蘇聯受到德國突襲,遭受重大損失後,仍頂住了德國,才讓美國堅定參戰打德國。德國在面對失敗時,仍是放英美而抗蘇聯,就是這樣,蘇聯仍打下了柏林,打敗德國的真正國家是蘇聯!沒有盟軍的參戰,只是二戰會打得更久一些,蘇聯付出的代價更大一些,但回報可能是整個歐洲被社會主義化。
淨月暖陽
戰爭狂人希特勒,在進攻蘇聯時,被戰鬥民族絆住了戰車履帶,最後兵敗。
那麼,我們做一個覆盤,如果希特勒不去進攻蘇聯,而是穩固佔領了的地區,結果會怎樣呢?
希特勒會大概率的下課
希特勒是個瘋狂的人,在戰爭期間,有著超強的組織力和影響力。
如果戰爭停了,希特勒首先是面對本土和佔領區域的發展。之前,讓希特勒政府快速騰飛,是靠了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軍事工業的蓬勃。
既然戰爭停了,軍事工業就要減緩了,總不能生產出來全放到庫房裡啊。
於是,會不可避免地有些工人要下課了,再加上軍隊要減人,那麼,德國的失業率會再次上升。這會引起社會的動盪。
沒有了軍事工業的支撐,希特勒所能依靠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加大力度,以及拉動整個西歐的內需。可是,拉動內需不是個短期過程,德國政府和容克貴族們是否有耐心一直等下去?
西歐的土地面積不大,人口不算太多,資源相對較少。美英等國當然是不會給德國和德國控制的區域提供資源了。蘇聯作為資源大國,更不會給德國資源。而遠方的日本,自己都沒有資源,都在四處掠奪,如何能給?
如果沒有了資源支持,比如石油,比如煤炭,比如鋼鐵,再比如橡膠,這些資源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德國的發展速度會大幅下降。
有人可能會說了,為什麼不出口產品?
是的,這是個促進經濟騰飛的好辦法,但出口給誰?德國的盟友只有意大利和日本,一個在自己翅膀下,一個在遠方,如何順利完成出口?無法完成。
在經濟停滯,發展緩慢,出口幾乎沒有,失業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希特勒的命運只有一個:下課,他只是德國瘋狂擴張的產物,不擴張了,希特勒也該下課了。
德國會面臨蘇聯和英國隊的聯合攻擊
德國如果停了戰爭,不見得蘇聯和英國會相安無事地給德國一個平靜發展的機會。
計劃經濟,對一個國家早期的發展幫助非常大,這就是絕對的凱恩斯主義,是國家操控市場。蘇聯資源豐富,疆域遼闊,盟友眾多,再加上N個五年計劃,蘇聯勢必會繼續狂奔。
而英國,被德國打了一頓,英國一定會有極大的危機感,擔心德國壯大了再次攻擊他們。英國在全球殖民地眾多,還有一個長大的鐵桿“美國”,這會讓英國的腰桿比較硬。
德國要停下來,蘇聯和英國未必會願意。他們會在合適的時機,進攻德國和其佔領區,名義就是解放法國等國家。
資源豐富的蘇聯,以及盟友眾多的英國,後勁會更足,而孤立在歐洲的德國會腹背受敵,最後極大可能會回到原來的格局。
事實上,不要說德國停止戰爭後,蘇聯和英國會反撲,人家兩國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聯盟,並且,蘇聯都有攻擊德國的計劃了。
如果德國不是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那麼到了10月左右,蘇聯就會進攻德國了。
而美英兩國在謀劃反撲的同時,法國的反德組織在戴高樂等領導下也開始頻頻行動了。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德國要麼自己主動出擊,要麼被其它國家攻擊,德國會選擇那一個呢?一定會選擇主動攻擊。
而且,德國真要征服了蘇聯,那資源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可以和日本會合在蘇聯,那德國的希特勒就會建立不世功業,美國會重新考慮和德國如何相處。
所以,希特勒和德國的關鍵,在於蘇聯這一戰。無奈,希特勒賭輸了。於是,希特勒最終在蘇聯攻入德國時自殺了。
綜合來說,戰爭的敵我雙方態勢已經形成,戰局已經發生變化,希特勒哪怕不攻擊蘇聯,蘇聯和英國還是會打回來,解放法國、荷蘭等。
總之,一句話,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太瘋狂,侵佔國家太多,樹立敵人太多,步子邁得太大,最後扯了蛋。
藍風破曉
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的魔鬼,但也是個軍事天才,在先進攻英國和先進攻蘇聯的問題上,希特勒是明智的,清醒的,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一、蘇聯是最危險的敵人。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受到蘇聯的影響,1919年4月,德國慕尼黑工人在巴伐利亞建立起一個紅色政權——蘇維埃共和國。
希特勒的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與共產黨人爭奪的都是同一批潛在信眾,嫌隙很深,他上臺前對共產黨人恨之入骨,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
斯大林雖然跟希特勒同流合汙,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心裡比誰都清楚,斯大林不是泛泛之輩,跟自己一樣雄心勃勃。
而蘇式理論的指導思想就是解放全人類,註定要將自己的價值觀推行到全世界,這跟希特勒的主張水火不容。德國跟蘇聯遲早會有一場衝突。
希特勒只有解決蘇聯問題,才能放手去攻打英國。不然的話,跟英國開戰之後,斯大林一定會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乘人之危,在背後狠插一刀,讓德國腹背受敵。
事實上蘇聯的確有這樣的打算,在1941年制定過一個"大雷雨計劃",計劃對德國進行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如果德國先全面進攻英國,納粹會比原來死得更慘。
相比蘇聯,英國人的參戰決心沒有那麼堅定。在納粹開戰的時候,英國採取的是綏靖政策,後來的首相丘吉爾也仇視蘇聯,希望將禍水引向蘇聯,讓兩頭猛虎殺個兩敗俱傷。
二、蘇聯是最好的大後方。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打仗拼的就是資源。蘇聯有當時世界上產油量最大的油田巴庫,已經探明、尚未開採的油田石油儲量也非常驚人,可以說是取之不竭。
歐洲最大的糧倉在蘇聯的烏克蘭,蘇聯的煤炭儲量和鐵礦石儲量也非常豐富。
蘇聯人口眾多,是非常龐大的德國產品傾銷地。
蘇聯的工業設施齊備,工業基礎雄厚。
只有拿下蘇聯,德國的戰爭資源才不會枯竭,納粹才可以有恃無恐將戰爭長期打下去。
三、蘇聯比英國更好打。
在希特勒看來,英國跟美國的關係是血濃於水,如果向英國開戰,會讓美國迅速捲入戰爭,即使美國不出兵,僅僅向英國提供戰略物資的支持也夠德國人喝一壺的。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有著無窮無盡的戰略資源;有了美國支援,英國就是比蘇聯還難啃的骨頭。所以暫時先放過英國,以免招惹美國這個巨人。
蘇聯軍隊雖然龐大,但卻沒有戰鬥力,不堪一擊。因為經過蘇聯的大清洗,蘇聯軍隊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優秀將領,軍隊戰鬥力受到重創,在跟芬蘭的戰爭中,蘇軍面對弱小許多的芬蘭軍隊,卻表現得非常糟糕,顯得非常吃力,以120萬大軍對抗裝備落後的芬蘭軍隊,卻付出了37萬人傷亡的代價。
蘇聯軍隊的拙劣表現,讓希特勒深信,蘇聯這個龐大帝國已經腐敗不堪,只要輕輕一擊,立馬就會土崩瓦解。
而事實上,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軍隊的確不堪一擊,戰爭開始不到20天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佈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聯紅軍被俘。1941年7月的基輔戰役,蘇軍一戰就失去了66萬軍隊。
蘇軍可以說是打一仗敗一仗,幾乎都是整建制的軍隊被德軍包餃子全殲。
哪怕是蘇聯軍隊到了後期之後,蘇德較量也都是德國人傷亡要少於蘇軍。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傷亡50萬,蘇軍85萬。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傷亡112萬,德軍傷亡84萬。
而在蘇德開戰的時候德軍跟蘇軍的軍力對比是800萬:1200萬。
德軍為什麼傷亡最小卻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呢?唯一的原因不是蘇聯軍隊能打,而是美國對蘇聯的援助。
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早就撐不下去。而德國也可以從容地把蘇聯作為大後方跟盟軍硬扛。
可見,希特勒先打蘇聯沒有錯,是最正確的選擇,“錯”的是美國,不該拉偏架,捲進戰爭。
如果德國試圖先全面染指英國。斯大林在後方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也很大,希特勒就要兩線作戰、腹背受敵。
美國毫無疑問也將提前參戰,德國在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就會更早被掐斷。這樣的話,沒有戰略縱深的德國,無論多少軍隊也無法施展開,只能被動挨打,德國就會提前滅亡。
歷來現實
歷史沒有如果。
德軍在西歐戰場幾乎譬如破竹,自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也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被德國的閃電戰給打的投降了。 隨後在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卻被蘇聯把主要兵力拖住,整個二戰期間,德軍傷亡480萬,其中在蘇聯就損失412萬。
其實在德國佔領西歐之後,希特勒曾向英國提出休戰協議,就是為了避免和英國發生激烈的軍事行為,能更好的消化戰爭勝利果實。有不少軍史大家都認為希特勒在敦刻爾克盟軍撤退時下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的命令,就是為了給英國留個好印象,以便之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只不過並沒有如常所願。
戰爭是一部停不下的戰車,進入白熱化之後也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意願而改變。在德國打敗法國控制整個西歐後,面對的就是西面是英國,東面是蘇聯,希特勒本打算用海獅計劃擊敗英國,但是在不列顛空戰中損失慘重,海軍更不是英國的對手,反而被英國將整個歐洲大陸進行了封鎖。海軍和空軍的失敗,讓強大的陸軍也沒了用武之地。
而英美兩國的關係非常好,美國在初期並沒有參戰,但是支援了英國很多物資,盡己所能的幫助英國,真到了英國面臨覆滅的時候,美國為了自身安全,會毫不猶豫的參加戰爭。這樣雙方就會陷入一戰時那樣的消耗戰。德軍會用大量的兵力消耗在和英美的戰爭上,而西歐缺少物資補給,德軍只會越來越弱。
蘇德兩國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協議,但是蘇聯為防備德國,在邊境陳兵百萬。斯大林一定會趁著德軍與英美混戰時加入戰爭。希特勒一直想進攻蘇聯,而蘇聯同樣想著消滅德國。當時的蘇聯剛經歷過大清洗,戰鬥力不強。而德國進攻蘇聯,就是抱著柿子撿軟的捏的想法,先發制人。
歷史上德國的失敗不是因為戰略上的錯誤安排,而是因為其發動了非正義戰爭。希特勒挑戰的是整個文明世界,沒有哪一個正常的國家會為了一個領導的瘋狂想法,採取極端手段去大肆屠殺別人,所以當時的德國和日本註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