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醫保談判”+“DRGs”,仿製藥高毛利時代終結

“4+7”+“醫保談判”+“DRGs”,仿製藥高毛利時代終結


“4+7”+“醫保談判”+“DRGs”,仿製藥高毛利時代終結



砍價“都砍到腳脖兒了”,還怎麼鼓勵創新?

轉眼2019即將結束,又到了年終各種總結的時候。

今年,是醫改以來,最“難熬”的一年,各種政策頻出,而且刀刀剖筋見骨,從集採到醫保目錄調整,從輔助性用藥重點監控到DRG實施,仿製藥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寒冬……

有人曾說,在未來的十年裡,我國的仿製藥企業將十去八九,行業最寒冷的日子似乎尚未到來,仿製藥還有機會嗎?我們該如何應對?


再談“4+7”


“4+7”的目的和意義,在去年的時候,行業專家就已經解讀得很清晰,只是時至今日,有人還尚存幻想。

截止9月底,“4+7”的“任務”基本完成,數據也逐漸揭曉,“4+7”的殺傷力逐漸顯示了出來。數據顯示,集採中選的25個分子銷售額下降36.5%,銷量增加12.8%,以價換量的效果已現;未中標的原研藥銷售額下降40.8%,銷量下降35.0%,仿製藥替代的效果也逐漸顯現出來。

另外,中標仿製藥銷售額增加19.8%,銷量增加273.7%,而未中標仿製藥則銷售額下降59.1%,銷量下降69.7%,意味著雖然利潤大幅下降,但中標則生,不中標則死。然而“4+7”僅涉及11個城市,平均報量也只有20%,影響力就已如此之大,“4+7”全面擴容後,結果如何,將不難想象,況且,新一輪集採平均價格在4+7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了25%。

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裡,我國在某種程度上“缺醫少藥”,治療手段高度匱乏,仿製藥被當做原研藥賣,“大品種”、“大市場”應運而生。或許在那些年,中國醫藥市場的增速是在太快(連續多年維持在20%上下),賺錢太容易,很多人都已經忘了做藥的本質,在立項之前都要分析一下產品的市場有多大,利潤有多高,運作空間有多少,而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審評制度的改革,我國每年有數十個新藥獲批上市,拿仿製藥當原研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還是儘早認清現實為妙。

經過一年的磨合,集採的經驗已經逐步成熟,從地域和品種的維度上迅速推廣將是大勢所趨,就如醫保局某領導在某公開場合上的講話所言,集採是未來藥品採購的主要形式。

通過集採,仿製藥全新的價格競爭機制逐步形成,請大家不要再抱有“大品種”、“爆品”等幻想,新品種立項,一切需從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為出發點。


再談醫保談判

今年的國家醫保談判准入,不僅參與談判的藥品品種最多,而且價格降幅也是最大的一次。

比較最近三年來的三次國家醫保談判,入圍的價格平均降幅由2017年的44%、2018年的56.7%降至今年的60.7%。有的是“攔腰斬”,有的“砍到膝蓋”,有的“砍到小腿”,有的甚至“都砍到腳脖兒了”,其中進口藥品都給出了全球最低價。

這引發了國內創新藥研發企業的疑問:這還怎麼鼓勵創新?創新藥的好日子還沒開始就要結束了嗎?

網上熱傳的“靈魂砍價”視頻中的醫保局談判專家——浙江省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許偉在視頻中對企業代表說:“中國有多少人口?現在是我們一個國家在和你談判,再給你一次機會。”這段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之後接受《北京晚報》的採訪時許偉也表示,在談判中,他不止一次勸說對方,中國的市場巨大,如果進入醫保市場,藥品銷量會出現巨大提升,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下降,一定要給出最低價格。

這也正是醫保價格談判的總方針“以價換量”,並以此推動藥價下降。而生產藥品的企業,也並非不能從中獲利。

既往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根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的數據,羅氏的三個重磅癌症藥物美羅華、赫賽汀和安維汀於2017年進入醫保後,雖然降幅分別為29%、65%和62%,但2018年實際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3%、48%和74%。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市場潛力,儘管明知會大幅降價,各家藥企仍舊積極參加醫保談判。“以價換量”,能帶來整體銷售額的提升,加上產量增加後生產成本的降低,藥企將上市不久的創新藥通過醫保談判准入推向市場,能迅速獲得市場份額,更快地收回研發成本,實現回報。


在路上的DRGs

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DRG被提上日程,2018年12月,醫保局提出要加快佈局DRG(疾病診療分組,也就是俗話說的按病種報銷),2019年6月,30個試點城市名單公佈,2019年10月,《國家醫療保障DGR分組方案》發佈,2019年12月,DRG付費國家試點技術指導組啟動DRG分組臨床論證工作,DRG真的很快就要來了……

通過DRG,患者的總醫療支出被設定的天花板,如果說集採等手段是局部控制醫療支出,那麼DRG就是從總量上控制,過度醫療的畸態將會逐漸受到壓制,甚至杜絕。在過去,很多人認為仿製藥除“臨床需求”和“市場需求”之外,還有第三種需求,即“處方需求”。

針對藥械企業,我們建議在產品規劃方面,需要對已有通過一致性評價仿製藥的原研產品制定靈活的價格策略,未上市產品需要加速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註冊。

在團隊建設方面,企業醫學團隊的重要性增強,需要幫助醫院/醫生優化診療方案,提供臨床路徑建議等。同時,零售團隊的建設也很重要。國外案例證明,為了降低診療費用,DRGs的執行會促使處方的外流。

產品推廣策略方面,臨床團隊的推廣重心放在臨床價值的同時,也需強調經濟效益,制定相關處方經濟學研究,傳遞醫生信息。以醫生將來的需求作為主述,幫助醫生完成績效。

最後,企業還需要加強DRGs相關的院企合作,例如如信息系統建設、優化診療方案等等。


仿製藥的未來在哪裡

中國正從仿製藥大國向仿製藥強國邁進。

曾幾何時,國內的仿製藥依靠黃金單品的高毛利,要讓眾多企業迅速做大。儘管招標降價一直被抨擊,但是,國內藥企主要以仿製藥為主,靠幾個品種,毛利高、淨利也不少,上市藥企年報的數字其實都十分好看。

而在新一輪國家帶量採購下,仿製藥企業同等競爭,以價格爭搶市場,無疑未來仿製藥若想在市場上勝出,肯定要靠薄利多銷。

不可否認的是,仿製藥不同於創新藥,降價是必然趨勢,能夠擁有成本優勢至關重要。成本優勢核心是供應鏈優勢,仿製藥企業可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成本,爭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事實上,未來在國內,高難度仿製藥仍是藍海市場,仿創結合是必然趨勢,國內部分龍頭企業已經提早佈局創新藥研發,未來創新藥將逐漸成為重要的利潤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