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什麼不出類似小牛那樣的電動車?

橘貓爸爸


‌這個問題問得好。小米為什麼不做電動車,提問者大概是想問小米為什麼沒有小米或者米家品牌的電動車。實際上,小米過去投資了多家個人出行類的創業公司,比如ofo、速柯、騎記、納恩博等等,這其中就有做電動車的,比如速柯。但是生態鏈公司的產品跟小米沒有任何關係,只有冠以“小米”、“米家”、“米兔”品牌的才是小米出品。需要說明的是,小米出品也非傳統意義上的貼牌,而是產品定義和設計由小米主導、共同研發、知識產權共享的。小米做產品的邏輯一般是面向大眾用戶,特別是年輕群體,滿足80%人群的80%需求,追求科技感與時尚感,之前發佈的九號平衡車、電動力摺疊自行車、滑板車無一不是這樣。再來說電動車,這類產品和普通自行車一樣,外型基本固定,技術不夠先進,產業鏈較為成熟,與科技和年輕不搭邊,雖然用戶群體足夠大,但不符合小米的用戶定位。小米真要做電動車並不難,但要做到產品超預期、價格超預期其實有點難,畢竟這個行業能改造的空間太小了,這樣的話還不如不做,反而會損害品牌形象。綜上所述,目前為止小米並沒有電動車之類的產品,儘管如此,不代表小米在未來從某個點切入,從而涉足這個領域,未來的事兒,誰知道呢。

‌以上。。。


九派互聯網


4月15日《新國標》落地之後,小米推出了一款眾籌價不足3000元的“國標車”,再次押注個人出行兩輪車市場。

雖然這次藉著《新國標》的話題,小米HIMI這款車穩穩的蹭了把熱度,但小米這次的選擇,又錯了!

原因有三:

1、從小米手機開始,小米家族始終秉承“螺絲刀工廠”精神,只做組裝不做研發,以小米渠道的出貨體量,加上電動車所需要的線下承接,這款車註定賣不起量來。

2、小米更像一家投機公司,以低端價格做量,再用供應商的賬期積累賬面資金,進行大批量家居產品孵化,玩的和賈躍亭一樣的“生態化反”的套路,這種套路在衣、食、住,這類不存在售後服務的其他產品上或許有一定實操性,但在出行領域,再投十個“雲馬”電動車一樣無法實現,因為出行行業的規律完全不同於手機和家居產品。

3、低價低配高顏值,雖然可以忽悠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但僅限於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不高的非剛需產品,以電動車行業的發展看,“國標車”本身就不符合市場需求,在失敗的賽道用錯誤的方法作戰,註定沒有結果。

小米及大多數互聯網品牌做電動車,不能買,安全性能堪憂:

對於電動車來說,配置千萬條,電池安全第一條!

在與小牛對比稿件中,小牛所使用的電池是松下或LG三元鋰電池,特斯拉所用的也是松下三元鋰電池。

小米T1所使用的也是三元鋰電池。

與其他鋰電池不同,三元鋰電池的能量比密度很高,能量效率也遠高於其他類型的鋰電池。但是,三元鋰電池對製造工藝要求非常高,全球穩定性最高的只有松下等日韓品牌。

小米沒有提及電池品牌,無疑所配備的三元鋰電池並不是知名品牌。

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電池爆炸風險,加上代工企業是一個技術一般,缺少鋰電車生產經驗的廠商,這中間的容錯率又下降了很多倍。

據數據顯示,鋰電池從著火到爆炸,留給車主的逃生時間僅為2s,這麼短的時間,逃離到安全範圍幾乎是做不到的。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騎著電動車忽然“炸襠”是多麼悲慘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