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角359度
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煦受到朱棣的宠爱,因此他与太子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但由于朱棣喜欢太孙朱瞻基,而且大臣们都支持朱高炽,比如杨士奇,解缙等人力挺朱高炽。他们认为朱高炽有治国能力,朱高煦只会打仗,治国水平差,为了明朝未来的长治久安,只能让朱高炽继位。可是朱高煦不这么认为,他自比唐太宗,还请求增加护卫,而且还挑拨太子的是非,说朱高炽身边的官员离间他们皇家的内不关心,导致解缙冤死,黄淮下狱。
他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招募军士三千人,还僭越使用皇帝的车马,朱棣知道后,夺了他的冠服,把他囚禁在西华门。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为他求情,于是朱棣让他去了乐安(山东惠民)就藩。朱高煦到了封地后,开始策划谋反。朱高炽即位后,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煦就派人监视朝廷举动,准备叛乱。朱高炽知道后,就把朱高煦召回京城,大加封赏,但是不到一年,朱高炽就病逝了。此时的太子朱瞻基准备从南京回北京,这时朱高煦想在半路截杀他,但是没有成功。
这样朱瞻基就登基了,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仍然赏赐朱高煦,并且对朱高煦提出的意见都实施。这样朱高煦认为朱瞻基软弱,不久朱高煦就起兵造反了。他想勾结英国公张辅作内应,可是张辅是支持朱瞻基的,于是告发了朱高煦,同时御史李浚也告发了朱高煦。可是朱高煦不愿用兵,就写书信给他,劝他不要造反,可是朱高煦不以为然,还要求朱高煦把夏元吉送来,再谈判。
朱瞻基于是派兵攻打朱高煦,大军到达乐安后朱高煦还下了战书,结果朱高煦军中内部倒戈,朱高煦就此投降了。回京后,朱瞻基将朱高煦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后来朱瞻基探视朱高煦,然而朱高煦故意把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就把朱高煦烧死在了铜缸里了。
肖邦老师的课堂
朱高炽仁厚,自己的弟弟虽然总是挑战自己,但是还能够容忍。朱瞻基就不一样,从小看着自己的二叔挑战自己的父亲,心中早就对其不满,朱高炽的结局可见一斑。
朱高煦自幼就言行轻佻,好行伍,长大后经常随朱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朱棣对着二儿子也十分喜爱,所以对其也非常娇纵,导致朱高煦误以为自己有争夺的储君的能力。
朱棣在北伐回军的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为帝。当时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圻也在北京,将探知朝廷的各项举动及时报知朱高煦,然后配合朱高煦安排入京的心腹,一起策划叛乱。
朱高炽知道后,并没有将自己的弟弟怎么样,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将朱高煦召回京城,给其加工资、赏宝物后,仍命他返回乐安封地,还将他的长子朱瞻圻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朱高炽去世后,太子朱瞻基当时正在南京,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往北京,朱高煦却命人在半路截杀自己的侄子,但是因为事发突然,比较仓促,所以最终没有成功。
朱瞻基继位后,对于朱高煦提出的利国安民四事还是给予肯定的,也命人予以实施,但是给朱高煦错误的信号,以为朱瞻基也跟他的父亲一样软弱无能。
第二年朱高煦就跟当时的山东都指挥靳荣、英国公张辅密谋造反。不成想,张辅将他告发了。处心积虑的造反,在朱瞻基的御驾亲征之下,以出城投诉而夭折。事后,朱瞻基并未对自己的二叔赶尽杀绝,只是将朱瞻基父亲贬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后来,朱瞻基去看望自己的二叔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了。朱瞻基毕竟是皇帝,这可是很丢面子的事,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用大火在周围点上木炭,将朱高煦活活的烤死,他的几个而儿子,随后也相继被杀。
总结:朱高炽对朱高煦的容忍,是其真的仁厚。朱瞻基对其二叔朱高煦的宽容就有点玩味了。试想,造反的时候朱高炽手握兵权,竟然吓得主动投降,最后自己已经是庶人的时候敢去故意绊皇帝?
邓坛拜将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在整个明朝历史中,朱高熙和朱高炽都算是很有能力的人物,他们并不像后世之君那样酒囊饭袋,毕竟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肯定比从温柔乡成长出来的温室花朵有着截然相反的结果,朱高熙和朱高炽都是人物。一个算是军事能力极强,一个是政治能力极强。如果他们俩谁适合当皇帝的话?毫无疑问就是朱高炽,朱高熙可以当个大将军。但是毕竟谁都有野心,不会把皇位拱手让给别人。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
朱高炽以仁德出名,在百姓眼里他算是一个好皇帝,为国为民,让老百姓吃饱饭,把日子过好。可惜就是天妒英才,朱高炽死的太早了。要不然根本就不次于他爹永乐大帝。而在家室中也算是比较有担当的大哥,并没有将朱高熙怎么样,反而还将他重用,好生伺候,朱高炽很有仁德仁爱之心。并没有因为和争夺皇帝的弟弟撕破脸,将朱高熙赶尽杀绝。但是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把他二叔给烹了(烧烤或者是煮了)所以朱高熙在后边死的算是很惨的。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熙)
朱瞻基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仁爱之心,反而在权利方面非常残忍,朱瞻基之所以将朱高熙给杀了的主要原因,就是朱高熙常常和他父亲作对,在朱棣活着的时候,哥俩都是明争暗斗,而大哥朱高炽却反而不在乎,但是朱瞻基却看在眼里,并同时也十分记恨他二叔。而且并在传位期间企图谋反,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朱瞻基最不能忍的事情。正所谓成王败寇,朱高熙一辈子和朱高炽和朱瞻基作对,可是结果还是没赢过他爷俩。朱高熙也只能认栽,朱高炽在位期间施以仁政对待天下百姓和朱高熙,但是到了他儿子朱瞻基时代,就把他二叔作为统治威胁给杀了。
(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
鹏正
中国有句古语为“贼心不死”,常用来形容那些对于一件明知不可为的事情,偏偏惦记在心中,念念不忘。用“贼心不死”来形容朱高煦想做皇帝的痴梦,可以说恰如其分。当然这个皇帝梦的源头,要归罪于自己的老爸,一个靠造反做了皇帝的燕王朱棣。
- 梦起
当年燕王朱棣造反,南下抢侄子的皇位。在浦子口战役中,燕王朱棣的军队被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派来的军队击败。这时,朱高煦带着一支生力军冲了进来,看见儿子在战场生猛的表现,朱棣一高兴,就抚摸着儿子朱高煦后背,说道:“好好表现吧,儿子,你大哥身体不行,你懂的。”
- 逐梦
从此,这个代替自己哥哥,做自己父亲接班人的梦想在朱高煦心中算是扎根发芽,以至于逐渐长成了一个参天大树。作为弟弟的朱高煦,从心中一直希望身体多病的哥哥朱高炽早点与这个世界告别,然后由自己顺理成章的接班继续干。
而然体弱多病的世子,以后之后成为太子的朱高炽,就是一直病恹恹的拖着不离开。刚开始,已经成为汉王朱高煦心里想着,那就耗着吧,当然偶然制造点小矛盾,刷下存在感;可是越耗,朱高煦发现越不对劲,都十几年过去了,太子依然病恹恹的活着。
朱高煦急了,之前的小动作开始逐渐升级。同时,人一急也就容易漏出破绽,这不朱棣也发现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的不规矩行为。一怒之下将朱高煦贬为庶人,囚禁起来。最后还是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出面极力求情,这才保住自己的汉王爵位。但朱棣还是不放心,这次下死命令,让朱高煦前往乐安州就藩,意图让其远离京城权利中心。
看到依靠政治斗争,实现接班梦想破灭了。我们的朱高煦同志依然不气馁、不妥协,决定采用自己老子当年用过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皇帝梦,那就是造反。在藩地的朱高煦开始训练死士,紧锣密鼓的策划谋反事宜。能把谋反事业弄得理直气壮,让对手知道的人只有我们的朱高煦同志了。知道自己的弟弟在藩地一直不消停,太子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诫,意思是你别胡折腾了,老哥全知道。但是朱高煦同志依然是我行我素,贼心不改。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了明仁宗。在藩地的汉王朱高煦没有等到自己哥哥的病亡,却等到自己老爸的去世,而且自己哥哥朱高炽顺利成为了新的皇帝。
- 梦灭
朱高煦的皇帝梦破灭,朱高煦很伤心,朱高煦要报复、要做最后一搏。此时朱高煦嫡次子朱瞻圻正在北京,负责监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乘机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面对还不死心的弟弟,成为明仁宗的朱高炽很无奈,只好将弟弟朱高煦召回京城,好言安慰了一番,增加俸禄,赏赐珍宝无数,并将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也封了郡王,然后继续让他回藩地做一个逍遥的王爷。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当了仅仅十个月皇帝的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即位。
看到仅仅当了十个月皇帝就病逝的皇帝哥哥,朱高煦心里又开始不平衡起来了,大骂老天的不公。心里埋怨自己的哥哥太不地道了,迟不死早不死,刚当上皇帝没几个月就死了。朱高煦不甘心啊,就准备在太子朱瞻基北上经过自己藩地的时候,来个半路截杀。结果是很不幸,还是没有成功,自己的侄子朱瞻基还是顺利的当了皇帝,成了明宣宗。估计对自己这位叔叔是同情多于憎恶,成了皇帝的朱瞻基对自己叔叔朱高煦也是进行了一番封赏,远远高与其他王府。
- 作死
看到自己皇帝侄子没有跟自己算账,心死如灰的朱高煦的心又开始热了起来。曾经的莽夫朱高煦也开始操心国家大事起来,给远在北京的皇帝侄子上了一份立国安民的奏折。作为侄子的明宣宗,看到自己叔叔也开始为这个国家操心,也就准了他的奏折,让人按照奏折上的建议开始实施。看到皇帝侄子按照自己的吩咐一一照办了,朱高煦的胆也跟着肥了起来。
朱高煦开始招兵买马,准备武器、旗帜,对外联络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对内联络京城的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开始准备造反事业。然而英国公张辅早就看清了朱高煦的能力,知道是小孩子过家家,将来失败了人家朱高煦仗着皇帝的叔叔尚可免一死,自己可就倒霉了。于是张辅检举了朱高煦,当时还有在山东老家守孝的御史李浚也跑进京来告变。皇帝朱瞻基经过确认之后,开始御驾亲征。
看见皇帝侄子御驾亲征,牛人朱高煦并没有慌,紧闭城门,准备与侄子朱瞻基放手较量一方,甚至对侄子的劝降信置之不理。结果皇帝朱瞻基在城外的大炮一响,城内开始慌了,准备将首谋朱高煦擒了献城投降。朱高煦慌了,赶紧让人偷偷出城,告诉自己皇帝侄子,叔叔要投降。
朱高煦投降了,朱瞻基也撤兵回了北京。曾经的汉王朱高煦及儿子们被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那些跟随朱高煦造反的人果然都被诛杀了。后来,朱瞻基还是不忍心自己叔叔凄惨的下场,亲自跑到关押的地方去探视。于是叔侄二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当看到自己皇帝侄子在前面背着手的样子,朱高煦心里又开始不平衡起来了,就上前给自己大侄子使了一个绊子。然后朱高煦看着来了个“狗吃屎”的侄子狼狈样子,终于开心的哈哈大笑起来。
朱高煦是高兴了,可自己的皇帝侄子朱瞻基不高兴了。就让人抬了一个大缸,把自己叔叔扣在缸中。可是朱高煦毕竟是曾经战场上下来的人物,勇力依然不减当年,直接就将铜缸顶了起来。朱瞻基又命人将铜缸压住,并在周围点燃木炭,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炙死在铜缸内,自己的几个儿子也跟着被诛杀了。
安定郡小书生
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和后来的朱瞻基当皇帝后怎么对待他?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喜欢舞枪善战,得到了朱棣的喜爱。朱高炽是长子,仁爱,慈孝,颇受朝中大臣的拥护。俩个人的性格恰相反!一动一静,一武一文!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确实立下了赫赫之功,也多次相救朱棣于危难之时,正是这种出生入死,朱棣更加赏识他!也曾暗示今后的储君非他莫属!以至后来,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时,朱高煦不服,想造反其实跟朱棣很大的关系!
那么,朱棣本意是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后来在几个重臣,像解缙的力谏之下,按照祖制,立长不立幼,才改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那么,朱高炽当上皇帝后是怎么样对待这个弟弟呢?
一,朱高炽对朱高煦是以德报怨!
朱高炽由于身体的缘故,不喜欢舞刀弄枪上阵杀敌,而是喜欢读儒家思想的书,仁爱待人!这样跟争强好斗的朱高煦形成了对比!
朱高煦也没有把这个大哥放在眼里,仗着自己的战功和功夫飞扬跋扈,随心所欲!原以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时。没有想到朱棣改立了大哥,还把自己封地到云南!恼羞成怒之下,朱高煦要造反,朱棣得到报信后,立即拘禁了他,还把他贬为庶人!
朱高炽在公元1424年继位,大赫天下!当然也包括这个弟弟朱高煦!
曾经对自己的陷害,曾经想谋反,朱高炽全部不计较!还让朱高煦食亲王俸禄,封他的几个儿子爵位!这就是典型的以德报怨!可是,朱高煦不但不认错,更说不上领朱高炽这个大人情了!
二,朱瞻基对朱高煦的不客气!
公元1426年,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高煦见大哥死了,侄儿又继位了,曾经那颗夺位蠢蠢欲动的心终于暴露出来了!亲自写战书,举兵造反!
别看,宣宗刚继皇位,其实对这个二叔一直提防着!所以,朱高煦要造反,他觉得不奇怪!
就在大臣纷纷推荐谁带兵征讨朱高煦时,宣宗说自己御驾亲征!
朱高煦以为,无论是谁来带兵,自己都有胜算,可是宣宗亲征,自己这边的大臣都心系朝廷,甚至是倒戈一击那就后果严重了!
经过一番权衡,朱高煦亲自来到宣宗马前乞降!
就这样,朱高煦的叛乱很快平息!
但是,宣宗有好心之德,只把那些叛乱的同谋,像王斌那些共计640人,诛杀了!而朱高煦呢?只是拘禁他!
一有时间,宣宗还去看望这个二叔!
没有想到那次,宣宗近至朱高煦身旁时,这个武功高强的二叔一记“秋风扫落叶”把宣宗扫倒!
宣宗大怒,就叫人抬来近400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押进去,下面烧木炭,活活的烤死!随即几个儿子跟着被杀!
由此可见:朱高炽一直仁义待朱高煦,可是朱高煦仍不悔改!对待侄儿还是那样,可是侄儿就没他父皇的隐耐和善心了!算是自作自受吧!
媚之夭夭
朱高炽不愧明仁宗的称号,的确对雄心勃勃想效仿李世民篡位的二弟朱高煦仁至义尽。但朱高煦却没有司马懿的耐心,在熬死父亲朱棣与大哥朱高炽以后,没有耐心再熬下去了,于是想效仿朱棣夺侄子的皇位,但朱瞻基却不像朱允炆那样对叔父妇人之仁,直接把二叔做成烤乳猪。
如果朱高煦像司马懿那样有耐心,再熬八年把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熬死,等八岁的小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到那时55岁的朱高煦篡位称帝的机会也许就来了,可惜朱高煦不自量力自寻死路,最终被心狠手辣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满门抄斩。
提起朱高煦,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死的早,选接班人时朱元璋还是按世袭制的规矩,立了孙子朱允炆。朱元璋的决定,引起了雄才大略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不满。
据说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长的很帅,而且非常勇猛有胆略,的确有点像唐朝的秦王李世民,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体臃肿肥胖,行动不便,朱棣在最初并不喜欢朱高炽,朱棣认为次子朱高煦更像自己,所以很喜欢他。
“ 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明史.朱高煦传》这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朱高煦被送到朱元璋身边,他很不讨爷爷喜欢,在朱元璋死后诸王的子嗣又都送到了京城当人质,而他的舅舅徐辉祖(徐达的儿子)很讨厌他,将他视为无赖一般,朱高煦百无聊赖就把舅舅的马偷走了,然后北渡,途中还杀了很多官吏和老百姓,朱棣起兵后,朱高煦数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很喜欢他,说他最像自己。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让长子朱高炽在家看门,自己带着次子朱高煦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大举进攻首都南京。 朱高煦是英勇善战的猛将,总是冲在队伍前面,白沟河之战,斩杀都督瞿能父子。
后来,朱棣在山东交战时兵败东昌,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从乱军之中救出老爸朱棣。靖难之役时,朱棣军队多次濒临危难,都是经过朱高煦浴血奋战转败为胜。
在靖难之役的战争中,老二朱高煦确实立下汗马功劳。朱棣常说朱高煦很像自己。为了让他在战场上卖力气,朱棣暗示让朱高煦作为接班人,比如在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击败,朱高煦再次神兵天降,朱棣喜出望外,大声说:“再晚一步老爸就累死了,儿子,给我使劲打!”又拍拍他的背部说:"努力干!世子常常生病。"
朱棣这话有太多内涵,世子就是指朱高煦的大哥朱高炽,暗示朱高炽常常生病,可能无法胜任皇位接班人的重任,或不会活多久。
朱高煦听了老爸的话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率军直接冲入敌阵,一鼓作气将南军击退。
等到朱棣攻占南京,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以后,自己当了皇帝。
至于老二朱高煦为什么一直觊觎皇太子之位?
“成祖称帝,论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赞世子守北京。寻召还,进兵部尚书。帝起兵时,次子高煦从战有功,许以为太子。”——《明史》《明史》上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朱棣跟朱高煦许愿让他做皇太子,而且在朱棣称帝后群臣建议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时,朱棣还含含糊糊的给他们推辞了,还不止一次。
“顾长子虽有仁厚之资,而智识未充,行业未广”——《明太宗实录》本来老二朱高煦没想做皇太子,是朱棣三番五次向朱高煦许愿,当大臣们一再推举朱高炽做皇太子时,朱棣自己还屡次三番的推辞,这种做法能不让朱高煦往自己身上想吗?
朱棣的所作所为真的会让朱高煦误解的。 但在真正决定立储之事时,朱棣变卦了,他忘记在战场上向次子朱高煦说的话,以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太祖朱元璋死前就定下来的,且为人仁厚贤德,因此作为皇太子。而朱高煦性格暴烈,过失太多,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
浴血奋战打下江山却被老爸朱棣忽悠一把,朱高煦的愤愤不平可想而知,出生入死夺得天下,储君位置还是被坐在家里,养得肥肥胖胖的大哥朱高炽抢了,自己被支到万里之外当藩王,不肯前往藩国。
朱棣也觉得对老二朱高煦言而无信有点过分,也就默许朱高煦留在南京。
朱高煦觉得父亲朱棣的天下是自己冲锋陷阵打下来的,居功自傲,把自己比作秦王李世民。向皇帝朱棣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
就这样心里朱高煦还是感到不痛快,就经常搞事泄愤,多次挑拨是非,陷害皇太子朱高炽,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明成祖朱棣怕汉王朱高煦效仿李世民弑兄逼父搞出大事,就改封地为青州,想从南京支走他,但朱高煦仍不愿前往,还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为,兵马使徐野驴去维持秩序时,朱高煦竟然用铁瓜锤将他打死。
明成祖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怒不可遏,剥夺了他的官职,把他关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
皇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极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杀了和他一起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公元1424年,64岁的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死,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明仁宗。
朱高煦看到父亲死了,便准备效仿李世民抢夺皇位。皇帝朱高炽知道后,没有责备二弟朱高煦,却将他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都封为郡王,想以些安抚他。
汉王朱高煦却不领情,依然藐视身体有残疾的皇兄,原来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是瘸子。
有一天,兄弟俩去陵墓祭拜,朱高炽一不小心跌了个跟头,朱高煦在后面打趣说:"前面那个人栽了跟头,后面的人警觉了。"
朱高煦刚说完,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到后面有人说:“还有更靠后的人警觉啊!”
这句话预示了朱高煦的悲惨命运,因此朱高煦大惊失色,回头一看,说话的人是大哥朱高炽的皇太子朱瞻基,这话里有话啊,于是朱高煦又恨上了这个大侄子。
老大朱高炽的确体弱多病,刚当了一年皇帝年仅47岁就病死了,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
野心勃勃的朱高煦仍然愤愤不平,大哥死了,侄子继位,皇位还是没自己的份,于是下了黑手,在半路设下埋伏截杀储君朱瞻基,但阴差阳错错过了时机,刺杀没有成功。
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就是明宣宗。明宣宗对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两个叔父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
后来,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请求,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不自量力,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散发刀箭、旗帜,掠夺老百姓的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
对于二叔朱高煦造反,明宣宗朱瞻基早有防备,亲自带兵征讨。朱高煦生性残暴,平时飞扬跋扈,不体恤手下的人,动不动就杀人,很多人早就不想跟他干了。
城内叛军听说皇帝亲自征讨,都密谋反水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
朱高煦虽然自比李世民,但政治军事才能以及笼络人心的能力与李世民是天渊之别,朱高煦见大势已去,造反不会成功,于是出城投降侄子明宣宗。
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
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一个扫堂腿故意绊倒。
跌得嘴啃泥让28岁的明宣宗怒不可遏,他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
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
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46岁的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造成朱高煦悲剧的始作俑者无疑是他的父亲明成祖朱棣,所谓知子莫若父,作为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的朱棣难道不知道儿子朱高煦有没有胜任皇帝的能力,不应该言而无信忽悠朱高煦。
厚德载物49847
朱高煦虽然和兄长朱高炽抢皇位,但是朱高炽登基后,并没有太过难为这个不省心的弟弟。反倒是明宣宗朱瞻基,对叔叔朱高煦下了杀手锏。
早在永乐十四年(1416),朱高煦的夺嫡计划其实就已经失败了。当时,明成祖朱棣把他打发到山东乐安州的封地,禁止他再干预朝政。
明成祖去世后,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在位仅10个月的明仁宗。
可能是由于手握大权的日子比较短暂,朱高炽还没想好怎么收拾朱高煦这个不省心的弟弟,再加上朱高煦在他面前表现的很恭顺,还举报了他的世子朱瞻圻有挑唆他谋反的意图,所以朱高炽没有怎么收拾他。
两兄弟就这样相安无事、兄友弟恭了10个月,直到朱高炽去世,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明宣宗朱瞻基没有父亲那么好说话,他对叔叔朱高煦的野心素来不满。
当时,朱高煦想趁着皇位交接、朝政不稳的机会,仿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样,起兵推翻侄子明宣宗。
可惜的是,历史不会重演。朱瞻基不是懦弱的朱允炆,他当即决定御驾亲征,迅速地平定了朱高煦之乱,并把他押到北京。
当然,这不是朱高煦的最终命运。他的死相非常悲惨。
某日,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时,朱高煦趁其不备伸出腿将朱瞻基绊倒。
就这样,被激怒的朱瞻基即刻命士兵把死不悔改的叔叔罩在一个大铜缸里,外面点火加热,活活把朱高煦给烫死了。
HuiNanHistory
明成祖朱棣的大儿子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与二儿子汉王朱高煦、三儿子赵王朱高燧的夺位之战延续到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成为明仁宗。朱高炽当皇帝后,对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还是很宽容,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试图感动两个弟弟,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朱高炽当皇帝期间,朱高煦没有轻举妄动,朱高燧和他很靠近。一是因为朱高炽有威望,施行仁政,很得人心,朱高煦没有足够的理由造反;二是朱高炽当皇帝的时间短,不到1年,朱高煦没反他,可能没准备好,他也没有削藩,收拾朱高煦。
到了朱瞻基当皇帝后,朱高煦就不服气,同时也觉得再不造反,他耗不过朱瞻基,于是就想效仿他父亲朱棣,再发动一场“靖难之役。但朱高煦打错了算盘,天下人心思定,他拉帮结伙,争取同盟,也没有多少人响应,以往和他勾结的弟弟朱高燧没有动作,大将张辅干脆把他的书信交给了朱瞻基。而且,明宣宗朱瞻基可不是建文帝,文韬武略俱佳,做事雷厉风行。朱高煦还没有走出他的封地乐安,朱瞻基已率领大军围城了,并收拾了他外地的爪牙。强大的攻势下,朱高煦众叛亲离,束手就擒,被朱瞻基带回北京,圈禁起来。同时,随他造反的一拨人,都得到了严惩。
如果朱高煦老实一点,安分守己,是可以安度晚年的。偏偏在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时,他再次挑衅朱瞻基,把朱瞻基撂倒,让皇帝当众出丑。结果,朱瞻基忍无可忍,把他扣在铜缸里烤死了还把朱高煦的儿子们也杀了。朱瞻基杀他叔叔朱高煦,既是朱高煦越过了他忍耐的底线,又是长时间积累怒火的爆发,而且朱瞻基不像他父亲朱高炽那样,一味地仁慈、忍让,当断则断,绝不手软。但手足同胞间以这种杀戮的方式收场,无论如何都是个悲剧。
澜石记
永乐初年时候的政治矛盾,就是主要围绕着立储方向的争端展开的,各方势力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早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册立朱高炽为未来燕王的继承者,因此在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朱棣对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这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在永乐朝未来的政治地位似乎有着和明太祖朱元璋并不一致的看法。今天明仁宗朱高炽皇太子时期的一些事情。
首先就是登储之路是举步维艰,因为朱高炽的身体形象不是很好,所以,朱棣就不是很欣赏他,朱棣认为在靖难之役中多次立下功勋,解救朱棣于危难之中的次子朱高煦是自己心仪的皇位候选人。因为朱棣的态度就导致朱高煦本来就有的野心愈来愈高。朱高煦针对朱高炽的政治阴谋,早在靖难之役期间就已经初露端倪。受到朱高煦收买的朱棣近侍宦官黄俨在北平守城战前后曾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的大臣们,当时朱棣就表示怀疑,虽然自己不太喜欢他,但是朱高炽的人品还是值得信任的。
朱高煦也在一旁煽风点火,虽然朱棣没有完全的信这句话,但是怀疑的种子就埋在了朱棣的心中,朱棣潜藏的对朱高炽的怀疑引起了方孝孺的注意,于是其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试图使用反间计来离间父子二人的关系,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留守北平的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通知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说是皇帝已经派来了使者,为了个朱高炽见面,正当朱棣将信将疑的时候,朱高炽却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绑缚朱棣军前,以实际行动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高炽的这种处理方式,说明他及时识破了建文帝朱允炆与方孝孺的计策,使朝廷方面离间朱棣与朱高炽父子关系,扰乱燕军后方的阴谋未能得逞。
但是自己的父亲这样怀疑自己,肯定会伤心的啊。永乐二年的时候,朱棣在朝廷中讨论立储君问题。当时朝中一批跟随朱棣征战的武将怀着政治投机的态度,见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对其十分喜爱,若被立为太子,军事勋贵集团可能获利更多。那些武将要求里朱高煦为太子,在这批武将的簇拥之下,朱棣对于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有所动摇,但是,后来在各种大臣的劝导之下,说是嫡子的问题,最后才立了朱高炽为皇子。朱高炽虽然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但是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依然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政治力量寻求机会夺取皇太子之位。朱棣注意到朱高煦的情绪,将其其汉王封国设置千云南。为此朱高煦十分不满,多次公开说:“我有什么错,要将我排斥的这么远。”
这些嚣张的言论虽然一时间激起了明成祖朱棣的反感,但出于对其溺爱,并未加以深究。依礼,藩王应之国即位,明成祖朱棣也未强制令朱高煦和朱高燧离开京城,因而引发了新的政治风波。在朱高炽登基之后,朱高煦的夺位之心也没有停歇,夺储之心一直未死的朱高煦在永乐时期多次构陷皇太子朱高炽,这种政治打压在永乐朝酿成了多起大案,无数朝臣为此受到了牵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一次大案就是解缙之狱,由于朱棣的偏爱,朱高煦所受到的宠爱远远超过了正常的亲王待遇。为此大学士解缙为此多次劝说朱棣,说这样是不对的,这就引起了朱棣的逆反心理和反感之心。
解缙作为永乐初期重要的政治顾问,其政治态度是主张依照礼制伦常支持朱高炽被立为太子的,他受到的批判和冷落,标志着明成袒对朱高炽及其政治势力的态度转变。后来纪纲将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中冻死。时年四十七,其家族流放辽东。这是永乐朝因太子监国而引发的第一起大案。到二次就是耿通的死亡。面对朱高煦的夺储阴谋,有一批朝臣是根本不畏惧朱高煦的威胁的,坚持己见,就是要立长子,与其针锋相对进行对抗。偏袒朱高煦的朱棣为此十分的不开心。后来以奸党罪名处置耿通,将其凌迟处死。
耿通成为了太子竞争的第二个牺牲者。在朱高炽当上太子之后爆发的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明成祖屡兴大狱的出发点,都是由于所有的事情不得不对朱高炽委以监国重任,但出于对朱高炽的不信任和对汉王、赵王的偏爱,需要以打击太子属臣以平衡政治势力,避免大权旁落,经过数次的腥风血雨,皇太子朱高炽获得了政治锻炼,最终保住了皇太子之位,可谓是很不容易了。
爱追剧的阿进
我是夜半屋檐,我来为你解答。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儿子。《明史》中曾记载,“强力善骑射。燕藩兵起,摧锋陷敌,从征有功”,这跟朱棣很像。
而朱高煦与其兄长朱高炽的皇位争夺战也蔓延至整个永乐年间,一方是自己的长子,另一方是自己最宠爱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正是朱棣这样的心态才导致朱高煦的野心日越庞大。
当然了朱棣也不是昏庸之人,特别自己是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夺取的皇位,所以特别忌讳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最终在朝廷各位大臣的劝说下,朱棣将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煦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朱高煦十分好,不仅仅给钱给人,还把他的儿子朱瞻圻封为世子,其他的儿子也都给了郡王。
当然在朱棣在位期间他曾经在京城私养武士,挑拨解缙被贬被杀,最终被朱棣剥夺了他的冠服和爵位,准备将他废为庶人。不过由于朱高炽的求情,朱高煦才免于一劫。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朱高炽的继位名正言顺,朱高炽不仅仅是自己的兄长,更是朱棣密旨的接班人。如果朱高煦起兵谋反必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结合种种,朱高煦选择了在乐安蛰伏起来。
然而朱瞻基继位则不同了,一朱高煦是他的叔叔,名义上不是吃亏;二是父亲朱棣的成功让朱高煦觉得自己也能成功。
于是在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不过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结果一个回合朱高煦就被部下绑了投降给朱高煦。
最终的结果是羽翼丰满的朱瞻基在皇城内用铜缸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在其中,而他的儿子也相继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