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本質是價值利益分配的共同體

大家身邊都會有這樣的朋友,整天抱怨公司、抱怨社會,總覺得自己很優秀但無人賞識。懷才不遇,愁眉不展。

但現實往往是因為這些人並沒有在公司發揮自己的價值,或者老闆並不覺得某些崗位或員工有更高的價值。

一個人的收入跟他所提供的價值成正比。

公司是價值利益分配的共同體,你對公司的價值越大、貢獻越大,你分配的利益就越多。

能力不一定能創造價值,但價值一定是能力的體現。

尤其是近幾年,電競的崛起、抖音網紅的崛起、直播帶貨的風口……總給人一種錯覺。

“我靠,這都能賺錢啊?”、“這玩意兒誰不會啊?”、“這都可以啊?我來我也行啊。”……

這些新型職業帶來的是全新的價值,物以稀為貴,當做這件事的人很少的時候,只要你做,你就有價值,就能分到一杯羹。

當行業飽和的時候,除非你有顛覆行業的實力,否則你的價值也很難發揮出來。

為什麼很多職場人薪資都上不去,是因為這些人產生的價值太低、太容易被替代。只能分到這麼多利益。

與其抱怨,還不如靜下心來想想如何提升自我價值,如何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來換取自己想要的利益。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自我價值?


公司的本質是價值利益分配的共同體 | 你的價值決定了你的收入


首先,給自己定位,找到自己的天賦

老米之前也從來不相信什麼天賦,但畢業之後,遇到了各式各樣的能人,才發現精英階層有些人是爹優秀,大部分人是在工作中發現了天賦、找到了自己的核心價值,並把自己的核心價值發揮到極值。

真格基金創始人王強先生曾說過:“天賦就是持續不斷的忍耐”。

職場上大部分人的軌跡都是平平淡淡,從20歲參加工作到35歲步入中年,15年左右的巔峰期,只是在底層與中層之間徘徊、掙扎。

這15年當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職場問題,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大部分人選擇了逃避、跳槽。

如果沒有硬實力,換到另外一家公司情況差不多,換三四次之後,已經浪費了很多積累的機會。

換一種思維,工作當做的問題恰恰就是我們不足的地方。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迎難而上,忍耐工作的考驗、接受自己的不足,持續地在某些行業、某些領域深耕……

“剩”者為王,公司的核心人物,一定不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堅持最久、受折磨最多的那一個,別人都離開了,都放棄了,只剩他在堅守,想不成功都難。

任何崗位,沒有三五年的打磨和考驗,是談不上天賦的,更加談不上能創造多麼高的價值。


公司的本質是價值利益分配的共同體 | 你的價值決定了你的收入


第二,學習是提升價值的唯一途徑

我們不排除有天才。天才不用學習,靠靈光乍現就能賺得盆滿缽滿。這種人鳳毛麟角。

大部分人想要提升自我價值,一定是靠學習。

工作中發現問題,通過學習解決這些問題,持續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

同時,能夠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整合,再次輸出。你的價值將會翻倍。

比如你現在是一名銷售人員,通過努力成為top sales(頂級銷售)。

想要提升價值的話,就要把自己的銷售經驗和案例整理出一份技能包,教會更多的年輕銷售,並且利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他們。做到這樣,他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了。

做管理創造的價值,比之前一個人創造的價值要大得多。那麼公司一定會把更多的利益分給這個管理者。

但是,從top sales到管理層,需要學習,需要讀管理類的書籍、需要參加相關的課程。不去靜下心來學習,你很難跨越到更高的價值。


公司的本質是價值利益分配的共同體 | 你的價值決定了你的收入


第三、逃離舒適區

現在社會變化太快。沒有絕對的穩定。

很多人做到一定的位置之後,會進入一種舒適區。

慢慢地人就開始懶散、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不願意學習,工作敷衍,為公司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少。

公司要發展,老闆要考慮企業的存活和未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啊。

不跟老闆去拼殺,一味地所在角落裡安逸,是現代企業絕對不允許的。

這也是很多公司裁員的出發點,不能創造新的價值,還留著有什麼用。如果你是老闆你也會這麼幹的!

35歲之前,一定要拼、要闖、要折騰、要告別舒適區,不斷嘗試和學習,時間長了,你接觸的東西多了,思考的多了,你會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

這個核心價值,就是你35歲之後,靠動動嘴、動動腦就能吃飽飯的神秘武器。

最後用馬伯庸先生的一句話收尾:“走出舒適區的目的不是找罪受,而是找到一個你之前從來不知道的更舒適區域。”

當你的價值不斷升級的時候,你的利益不斷升級、你的快樂也會不斷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