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新年送红包啦

活动已开奖,因年底物流截单时间紧张,请中奖者尽快填写收货信息,截止时间1月13日上午九点,过时不候哦~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超级速度!

短短一年,从农田到特斯拉超级工厂!

从无到有,完成首批特斯拉国产Model 3交付!

1月7日,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宣布,上海临港超级工厂正式对外交付国产Model 3车型,并启动国产Model Y项目时,难掩激动的他,在现场来了一段即兴热舞。

这是马斯克第二次在临港起舞,上一次是整整一年前的2019年1月7日,那一天,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开工建设。

一年前,当马斯克第一次出现在临港工厂时,脚下还是一片荒芜。一年间,上海工厂实现了从开工到竣工再到投产交付的神奇跨越,情难自已的马斯克直言,“上海工厂创下了全球汽车建造的新纪录。”而这份新纪录显然不仅仅属于特斯拉,奇迹诞生的背后,见证了上海对优化营商环境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折射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与行动。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在2020年的首个工作日,上海就以一场全市性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拉开了新一年的工作序幕。会上公布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3.0版方案,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并提供一揽子制度供给。

这是上海连续第3年工作开局之际就突出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既要沉下心来优化环境,“栽好梧桐树”;又要主动出击抓项目,“引得凤凰来”。

营商环境直接关乎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软实力。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持。

为了给上海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参考,提供更多的国际最佳实践案例和经验,在2018年12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如何进一步优化上海营商环境”为主题,组织召开了“2018年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并邀请了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担任本次论坛的轮值主席单位。

本届论坛得到了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成员单位、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企业的积极参与。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体系全面升级,实现从“有没有”“快不快”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逻辑。

为了深刻揭示上海营商环境的优势和短板所在,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将论坛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热烈景况真实还原给更多的受众,2019年8月,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新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报告”“国际智库咨询系列报告”——《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2018年上海国际智库咨询研究报告》,翔实记录了本届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

2018年上海国际智库咨询研究报告》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9年7月

价格:118.00元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本文摘录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周园所做报告《打造全球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了解其为上海营商环境建设所作的建议,以及经过一年的发展,上海如何回应来自2018年末的声音。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继往开来

上海应以人才导入翻开国际化新篇章

上海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先行者,开放、创新、国际化是上海长久以来的优势。上海未来应通过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带动人才导入,以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

1843年开埠通商,上海率先纳入全球经济体系,自此就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进一步发挥国际化与开放优势,领跑全国进出口贸易与外商投资。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定位“卓越的全球城市”,到2035年将建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国际化、开放、创新的基因进一步被强化。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要实现新的目标,上海在下一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以创新的营商环境为抓手,吸引和导入国际人才。全球领先城市之间的竟争,已经聚焦到顶尖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也将是上海未来要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

城市要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并实现全球资源配置,需要吸引各地优质企业与人才入驻。过去10年,全球外商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下滑10%,但领先国家的高技术人才导入增加了70%,这表明领先国家与地区已经开始把竞争焦点转移到了人才。他们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即人才会带来创新和资本,吸引人才是城市成功的关键。而顶尖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伦敦、组约东京、新加坡、巴黎等,正是创新竞争力最强的地区。

同时,我国领先城市也在积极参与国际竟争与分工。北京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人才吸引、服务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改革区域产业协同等方面形成了58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开放创新举措。深圳利用建立特区政策等优势,吸引大量人才资源、金融资本等资源集聚,在高新技术、互联网和金融三大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上海通过举办进博会,将平衡和扩大上海乃至中国的多元贸易,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通向中国大市场的贸易平台,而上海也将成为未来的全球贸易要素集散中心,在贸易、航运物流领域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未来,上海要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愿景,进一步扩大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需要从投资导入向人才吸引的新思维转变。而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将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抓手。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提供优越的发展机遇与宜居环境,上海需要在这两方面均形成有力的发展举措,以真正实现人才导入。营商环境是支撑城市国际化发展、激发创新、带来发展机遇的基础,也将是上海吸引国际人才的有力抓手。

扬长补短

优势与挑战并存下彰显上海的独特魅力

作为独具魅力的“东方之珠”,上海在打造全球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顶尖人才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国内一线城市的综合宜居指数排名中,上海名列前茅。更为突出的是,上海是国内对国际人才吸引力最高、高端国际人才规模最大的城市。仅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就达8.8万余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3万余人,在沪创办企业4900余家,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氛围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来自媲美国际一流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开放政策形成的优势环境。首先,上海庞大的经济体量能够为高端人才提供高水准的财务预期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机遇。活跃的资本和资源的聚集打造了上海一流的投资环境。在上海,获得投资的初创企业占比达64%,这一比例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一,国内外创新人才都有机会在上海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其次,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众多国际会议的举办地,创新型政策的先行先试进一步强化了国际人才的发展环境。2018年7月出台的“扩大开放100条”彰显了政府推动政策改革的决心。以浦东新区为试点,重点针对海外金融人才推出的“出入境聚英计划”,包括外籍人才居留审批权下放、允许外籍人才兼职创新创业等政策,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刚刚落幕的进博会更是成了上海国际化的新支点和国际人才导入的新抓手。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未来,要打造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吸引全球创新人才,上海也应正视自身发展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政府服务智能化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政府服务改革已有一定成果,主要体现在审批加快、流程简化等看得见的效率提升,但并未触及实质。一方面,跨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各部门背后的权责分工不够清晰;另一方面,政府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不足,对比全球领先城市,如首尔通过数字化政府改革带来的服务效率与透明度大幅提升,还存在显著差距。

其次,上海的创新生态尚未完全建立。上海过去以引进龙头为发展重点,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培有不足,创新活力未被充分激发。上海的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占比75%),民营经济在公共政策的倾向性和各类资源配置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且现有民营经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民营科创骨干企业未成气候。而对于中小型企业,专项政策仅限于有限的资金支持,其他发展需求如技术引进、海外资本对接等,都缺少针对性的帮扶。此外,上海支持中小型科创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也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多元集群(科技园区)建设不足,包含科创服务的创新生态整体规模对比国际一流仍有巨大落差。

最后,上海针对初创团队的国际化创新环境打造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面向国际推广本地初创企业吸引风投方面行动力不足。具体来说,对比全球一流城市,上海缺少帮助初创企业对接国际专家技术指导的举措;而在激发初创团队之间思想碰撞的创新大赛方面,上海的“创业在上海”比赛国际化程度也逊色于北京和深圳的同类创新创业大赛。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因地制宜

借鉴国际领先案例,形成营商环境改善思路

全球一流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创新生态、国际创业资源对接等领先实践,提升城市综合营商环境与宜居环境,将为上海解决智能化政府服务、完善创新体系、国际人才创新环境等三大挑战带来重要借鉴。

上海可借鉴英国、莫斯科、斯德哥尔摩的领先实践,通过智慧城市技术,提升政府跨部门服务协同与效率,从而强化政府对企业与个人的服务效率与透明度。英国政府设立了统一的政府信息平台——“政府数字化平台(GDS)”,涉及的各个政府部门间均打通数据接口,使企业和个人可以在该平台上一站式解决选举投票、专利更新、学生贷款申请等多种通用服务需求。与之类似,莫斯科也上线了超过370个自助服务项目,打通跨部门数据与信息流动,已实现超75%的市民通过数字平台自助获得政府服务。另一方面,斯德哥尔摩也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完善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供匹配居民全生命周期需求的城市服务。

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方面,上海可借鉴新加坡纬壹科学城与伦敦金丝雀码头的经验,构建多元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的同时,提供针对性的政策,以真正促进初创企业创新活力的激发。纬壹科学城以信息技术、通信、传媒、自然科学与工程学企业研发中心为核心,配套共享DSO实验室、 INSEAD商学院等科研教育,人才公寓、写字楼、剧院等基础设施,以及办公(如打印)、金融等公共服务,并引入科创孵化器、科创金融机构等专业服务企业,构建起多元产业、公共资源、科创服务相融合的综合创新生态。伦敦金丝雀码头以创新中心为依托,建立沙盒机制,帮助金融科技公司在有限度的监管环境中运行,推动产品服务创新,并且为各领域金融机构提供其切实需要的服务,以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一年,从农田到超级工厂!上海速度背后是优化的营商环境

伦敦金丝雀码头

纽约在匹配初创企业国际化需求方面全球领先,值得上海借鉴。纽约与巴黎、建立合作机制,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导师计划、交流互换项目,带动企业获得海外专家指导、了解其他团队的创业经验,而参与项目的企业,还可获得额外的税收减免与技术支持。同时,纽约也依托市内24所公立学校开展创业项目合作,并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签证与居住安排服务,极力吸引海外创业团队落地发展。

有的放矢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基于对上海自身优劣势的分析,以及国际领先城市实践的启示,我们建议上海市政府从以下三方面切入,全面提升城市营商环境。

第一,依托智慧城市技术,打通部门间数据流,形成明确的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带动“一网通、一站式”真正落地、提速。基于企业和个人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梳理企业和居民的政府服务需求,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一网式、一站式”申请与审批。同时,促进背后各相关部门数据共享与打通,明确部门间协同机制,审批流程与进度实现实时在线可查,提升服务效率与透明度。

第二,打造匹配各阶段企业创新需求的产业和发展生态。从初创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阶段企业对技术、商业信息交流、上下游合作机会资金等的需求,提供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新业态、新技术,给予包容态度与开放的发展环境,并制定定制化的规章,以扶持创意与企业发展。

第三,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并打造匹配其需求的生活与发展环境。除完善国家和上海“千人计划”之外,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相匹配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计划,促进国际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服务的完善,为高端人才与团队提供便利,从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团队来沪创新创业。同时,创造先进的国际通信条件和便利的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使国际人才随时随地与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行紧密沟通和联系,使上海成为国际人才的向往之地。

展望未来,希望上海能打造全球一流的创新营商环境,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

(本文摘自《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2018年上海国际智库咨询研究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