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與規模雙創新高 基金業“強弱分化”馬太效應凸顯

賺錢效應激活投資者入市熱情,憑藉優秀的業績表現,2019年基金髮行數量和規模雙雙刷新歷史新高,且債券型基金佔據主力。 從發行情況來看,頭部公募優勢盡顯,百億“爆款”新基頻出。在大好光景下,行業“馬太效應”顯著,新基金募集失敗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投資者網》曹璐

2019年A股市場在結構性牛市行情中落幕,公募基金整體收穫頗豐,不僅業績亮眼,發行市場也如火如荼,數量和規模雙雙刷新歷史新高。從發行情況來看,嘉實基金等頭部公募旗下新基備受市場追捧,百億“爆款”達25只;另一方面,中小型基金公司發行略顯艱難,年內有近20只基金募集失敗。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的熱銷與公司良好的品牌效應以及穩健的產品業績緊密相關。行業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顯著,頭部機構愈發佔據優勢,中小基金公司競爭壓力將會加劇。

發行情況歷史最佳

回顧剛剛結束的2019年,A股市場一掃陰霾,行情持續向好。隨著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出現,公募基金“賺錢效應”增加。憑藉優秀的業績表現,公募基金在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方面雙雙創紀錄。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新成立基金在2019年的發行總數達1055只(以基金成立日計算),創下公募基金歷史上新基發行數量首破千的好成績;發行份總額達1.44萬億份,繼2015年新發基金破萬億大關後,再次刷新歷史新高。

從基金類型來看,債券型基金仍是2019年的發行主力,全年發行數量達504只,發行份額為9060.91億份,佔年內新基金總髮行份額的63.13%;混合型基金年內成立310只,發行份額為2752.81億份,佔比19.18%;股票型基金年內成立216只,發行份額為2397.43億份,佔比16.7%。

從單個基金的規模來看,2019年共誕生了25只百億規模以上的新基金。其中,中長期純債基金佔據14席,已經超過半壁江山;被動指數債券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分別為9只、2只。

具體來看,民生加銀中債1-3年農發債、嘉實安元39個月定開純債A發行份額已步入200億俱樂部,博時穩欣39個月定開債、天弘鑫利三年定開債等多隻債券指數基金的發行規模也均在100億以上。

從管理公司的維度來看,2019年共有124家公募發行新基金,6家公司的新基數量超過30。其中,嘉實基金是新成立基金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數量達38只;華夏基金以36只新基金次之,平安基金、廣發基金、鵬華基金、南方基金則為31至33只不等。

頭部公募除了在發行數量上盡顯優勢外,在規模上更是表現出色。Wind數據顯示,2019年發行新基金規模最大的是匯添富基金,發行總規模高達665.81億份;嘉實基金則以664.18億份位居第二。此外,富國基金、博時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的發行規模均超500億份。

数量与规模双创新高 基金业“强弱分化”马太效应凸显

公募創新腳步加快

近年來,由於市場對於多樣化資產配置的需求日益增長,公募基金也不斷推出創新產品,以滿足投資者在不同領域的投資需求。

例如,隨著資管新規影響的進一步深化,浮動淨值型貨基、攤餘成本法債基等創新產品登上歷史舞臺。2019年7月12日,匯添富基金、鵬華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浮動淨值貨幣基金獲批,並在8、9月份陸續成立運作。

與此同時,作為2019年資本市場的重頭戲,科創板的落地也受到投資者的熱烈關注,相關主題基金備受市場熱捧,前後共有4批科創主題基金獲批。從前三批科創基金的發行情況看,18只科創基金皆有不俗的表現,多數基金首發規模超過9億份。

公募MOM(管理人中管理人基金)產品的推出也是一大亮點。2019年年底,招商基金、華夏基金等5家公司先行申報了7只公募MOM產品。據瞭解,還有多家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具有深厚積累的頭部公募基金早已準備就緒。

此外,ETF(權益類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的品種也日益豐富,跨市場交易的區域主題ETF、商品ETF、日本ETF等創新產品紛紛湧現。例如,工銀瑞信基金推出了國內首隻橫跨滬深港三大交易所的跨境ETF;大成基金等3家基金公司推出首批商品期貨ETF;南方基金等4家公募發佈首批中日互通ETF等。

中小型基金髮行頻現失敗

不過,在基金髮行市場如火如荼的同時,新基金募集失敗的現象也並不少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以公告日期來看,年內共有19只基金(只計算初始基金)公告發行失敗。

其中,債券型基金高達12只,佔比超過六成,僅中長期純債基金就佔據10位;還有4只混合型基金和3只股票型基金也未能達到成立條件。

從募集失敗的情況來看,這19只產品分屬17家基金公司,以萬家基金、格林基金、創金合信等中小型公司居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信達澳銀基金、格林基金等5家基金公司的非貨幣規模甚至不足百億元。

拉長時間看,在嘉合睿金定期開放A於2017年4月宣告募集失敗後,公募基金髮行失敗的情況逐漸增多,截至2019年年底,行業發行失敗的基金合計已有60只,且以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為主。

按照規定,普通公募基金髮行成立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基金份額不少於2億份,二是基金認購戶數不少於200戶,若未能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則發行失敗。與大型公募屢現百億級別的“爆款”,甚至一日售罄的情況相比,中小基金公司募集失利消息頻出似乎略顯心酸。

業內人士表示,“缺乏過往業績支撐、公司品牌較弱、銷售渠道有限,以及投研實力薄弱是募集失敗的情況多出現在中小型基金公司和次新基金公司的主要原因。”不過,隨著投資人的投資理財意識不斷提升,對公募基金的配置越來越專業,更為注重公司的品牌、基金經理歷史業績、產品策略風格等,基金行業強弱分化的“馬太效應”將凸顯。(思維財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