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孃美”到“父子集”:異化的評價土壤種不出科研之花

從“師孃美”到“父子集”:異化的評價土壤種不出科研之花

經濟觀察網 評論員 言詠七年前發表於核心期刊《冰川凍土》上的一篇論文,再次被輿論推到聚光燈下。這篇名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的文章近30頁,除了引言稍有學術概念之外,其餘部分皆在讚美導師崇高和師孃優美。導師程國棟在凍土研究領域位高權威,也是該期刊的主編。作者徐中民目前是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導。

徐中民辯稱他談的不是簡單的師生關係,而是人生哲理,大家沒看懂。但是,具有正常閱讀理解力的人,都不會接受這一辯駁,因為論文之荒謬,超越了常理的底線,明顯與中國相關研究領域唯一學報級學術期刊的定位不符。

這並非個案。此前,有梁瑩論文抄襲事件,這位學術不端的南京大學教授卻獲得了青年長江學者的稱號;後來又有“豬年第一瓜”翟天臨事件,這位不曉知網為何物的演員,被北大錄取為博士後。“師孃美”論文風波尚未平息,又曝光出另一本核心期刊,開設有“父子集”專欄,刊登主編的書法和他兒子的文章,其子在刊物上首次發表文章時年僅10歲。

這些不折不扣的醜聞,折射出中國科研評價體制積弊至深,甚至可以說,這一評價體系已經異化失效。目前,《冰川凍土》表示審核不嚴,致歉撤稿。導師程國棟表示對文章發表不知情,但依然申請引咎辭去主編之職。這不應該是句號。涉事論文究竟是如何經過各個審稿環節上到期刊版面上的?這些環節是形同虛設還是被開了綠燈?《冰川凍土》於2015年獲評“百強科技期刊”,這一評價標準又是什麼?另外,這篇論文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是否意味著國家科研預算監管體系也失效了?文章發表後的7年間,又被引用過多次,其中不乏其他核心刊物,卻無人刺破“皇帝的新衣”,是否意味著至少在凍土研究領域,求實創新的科研精神已經抵不過怪誕的現實?更值得擔憂的是,這一論文如果不是被媒體曝光,靠科研圈內部的自審自查機制是無法糾偏的,但問題是,如果涉事文章並非是連外行都一望即知的荒誕,那麼靠什麼來維護學術研究基本的公正呢?

很大程度上,學術評價體制的異化本質上還是因為長期以來行政思維主導評價,由行政部門確定論文指標,它的數量以及刊發載體。過於僵硬的量化指標會帶來“一刀切”式的簡單粗暴,也會帶來尋租空間,反而失去公正客觀。而基於學術本位的管理和評價體制,比如重視論文本身的價值而非數量,重視學術同行評價而非核心期刊背書,看起來更主觀,但可能更公正。

學術評價體系很重要,一方面它承擔了識別人才的責任,另一方面,它又是指揮棒和風向標,引導科研人員的治學行為以及科研氛圍的走向。中國目前基礎科研領域能潛心做研究做學術的人不多,究其原因,與急功近利、形式大於實質的科研評價體系有關。很難想象,在低效甚至錯誤的學術評價體系的土壤上,能開出健康的科研之花。而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科技創新又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學術評價體系刻不容緩。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1A95HM29】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