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

□ 本报记者 霍一夫

过去一年,上海市场监管工作有哪些新亮点?新的一年,如何贯彻落实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

“这次会议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盘点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下达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李克强总理就会议召开和做好明年市场监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视,让我们倍感振奋,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肖亚庆局长的工作报告,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思考深、谋划细、措施实,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市场监管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谈起参加会议的感受,陈学军深有感触地说道。

访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

改革攻坚,硕果累累。2019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市场监管总局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重点聚焦国家战略落实、营商环境优化、安全底线严守、质量高地巩固等关键领域,深化职能转变,深化改革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牵头推进实施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深入推进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圆满完成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保障任务,圆满完成第83届IEC大会承办任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发挥了上海市场监管职能作用,有力助推了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市场监管再出发的第一年,开启了上海市场监管新篇章。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开办企业“一窗通办、一窗通领”和1天可领照、最快2天可营业的目标。会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政策,解决企业“注销难”问题,核准注销企业3200多户。完成市、区两级49项行政许可业务流程再造,减时间和减材料的市级许可事项都超过50%。创设全国唯一的“3C免办自我承诺便捷通道”。率先实施低风险食品生产许可、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改革。率先开展医疗器械拓展性临床试验试点。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沪设立分支机构,联合设立知识产权创新奖,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被评为首个国家市场监管科普基地。全年新设市场主体43.2万户,日均新设企业1476户。每千人拥有企业91户,企业活跃度达78.6%。

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安全保障进一步强化。开展整治侵害群众利益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网络餐饮服务专项治理,投放食品安全封签1000万个。监督抽检食品8万批次,主要食品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8.1%。探索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6+90+365”监管模式,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完成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抽检2万多批次,开发“上海药店”APP,实现外送药品全程追溯。检查特种设备4万多台,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数量下降60%。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500批次,召回缺陷消费品270万件。

坚持依法规范执法,协同效能进一步增强。完成《上海市标准化条例》地方立法,为全国首例。率先制定免罚清单制度,创新包容审慎监管,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开展商品交易市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摸排移送涉嫌“市霸行霸”“职业索赔”犯罪线索153条。开展打击侵权和假冒“双打”行动,查处案件3000多件,罚没款5000多万元。快速完成公众诉求热线“五线合一”,实现12315“一号对外、多线并号、集中接听”,累计处理投诉举报和咨询98.6万件。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305件。率先组建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快速完成行政处罚系统上线,统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格式文书文本》,在全国率先完成“一支队伍、一个程序、一套文书、一个系统”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质量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市形成完善的质量提升政策措施体系,掀起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高潮,参加活动的企业基层班组达4万多个。推动重点质量攻关项目160多项,开展行政窗口、商圈购物、养老等10个行业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测评。“上海品牌”认证扩大到67家企业。高质量完成第83届IEC全球大会承办任务,共接待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824名参会代表,召开近900场会议,参会人数、会议场次均为历届IEC大会之最。大会共推动1000多项国际标准制修订,提交国际标准提案10项,提升了“上海标准”国际影响力。新立项地方标准和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50多项。在全国率先试行新能源出租车计价器,扎实推动“一带一路”检测认证合作平台建设。

陈学军说,2020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刻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时刻以“市场监管能为改革创新做些什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些什么、为人民群众做些什么”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的标准,强化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底线思维,把优化营商环境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相结合, 把保障消费者权益与释放内需潜力相结合,把狠抓落实、善作善成与谋划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相结合,着力抓改革、促创新,着力防风险、守底线,着力重法治、严规范,着力讲协同、提效能,着力聚精神、强队伍,突出服务落实国家战略,突出优化营商环境,突出防范安全风险,突出维护市场秩序,突出优质服务供给,突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上海在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作新贡献。

《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