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重视公羊传具体原因,你了解多少?

汉武帝重视《公羊传》的具体原因

《公羊传》在解释《春秋》经义时所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的全国政治的统一和皇帝专权的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代由诸侯王割据叛乱走向全国政治的统一和皇帝专权的中央集权制,是在经历了汉初数十年的漫长过程后,至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

秦始皇灭诸侯而置郡邑,废世爵而设守宰,雄据六合,摄制四海,首次实行郡县制而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政治统一和皇帝专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汉高祖刘邦在汉元年开始的楚汉战争中迫于形势的需要,又大封异姓诸侯王,至汉五年即帝位时,已先后分封异姓诸侯王八人。异姓诸侯王臧茶、韩信、彭越、英布等受封不久,即“反者如蝟毛而起”,使“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汉书》

汉武帝重视公羊传具体原因,你了解多少?

秦始皇雕像


于是,从即位的次年起,高祖又逐个清除异姓诸侯王,最后只特意留下能忠于中央朝廷的长沙国。在清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高祖为了拱卫中央,屏藩朝廷,又循周之制,大封兄弟子侄为同姓诸侯王,至去世时已先后分封同姓诸侯王九人。这些同姓诸侯王八人。异姓诸侯王臧茶、韩信、彭越、英布等受封不久,即“反者如蝟毛而起”,使“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汉书贾谊传》,于是,从即位的次年起,高祖又逐个清除异姓诸侯王,最后只特意留下能忠于中央朝廷的长沙国。在清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高祖为了拱卫中央,屏藩朝廷,又循周之制,大封兄弟子侄为同姓诸侯王,至去世时已先后分封同姓诸侯王九人。这些同姓诸侯王国一般都封域辽阔,辖有数郡,户口众多,实力雄厚,其百官设置亦如同中央朝廷;同姓诸侯王本一人之权力亦很大,既可自行任命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吏,又可自行向本国臣民征收赋税。

正如《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所说,当时的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汉武帝重视公羊传具体原因,你了解多少?

汉高祖剧照

虽然高祖在实行分封制之同时又兼行郡县制,但当时中央朝廷直辖之郡只剩下“三河、东郡、颍川、南阳。几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比诸侯王辖郡之总数少得多。诸侯王国虽然名义上受皇帝节制,但实际上已是能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成为割据叛乱的祸根。所以,汉高祖兼行分封制和郡县制,较之秦始皇实行单一的郡县制,实为历史之大倒退。对此,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有精辟的论述。不过,在高祖与惠帝之时,诸侯王因与皇帝的血缘关系较为亲近,故而尚能效忠于中央朝廷,起到一定的拱卫屏藩之作用,干弱枝强、尾大不掉的问题尚不突出。

吕后之时,虽然废掉一些刘姓诸侯王,但又增封诸吕为王,违背了高祖与群臣“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汉书●周勃传》的盟约。吕后死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人共诛诸吕,迎立文帝,刘姓诸侯王的势力再度强大。文帝以高祖庶子入继大统,诸侯王不服,于是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相继谋反。二王谋反虽然失败身死,但却给文帝敲了警钟。而且,文帝即位时,汉兴已近三十年,诸侯王与文帝的血缘关系渐为疏远,叛乱之潜在威胁逐渐增大。为了消除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的潜在威胁,文帝虽然采纳贾谊以亲制疏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将诸侯王增至十六个,但作用有限,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汉武帝重视公羊传具体原因,你了解多少?

刘章剧照

景帝即位之初,虽然继续实行文帝的政策,于即位之次年即封皇子六人为王,将诸侯王增至二十二个,但作用亦不大,根本向题依然存在。前元三年,景帝为了解决千弱枝强、尾大不掉的突出问题,采纳晁错的建议,强行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遂以诛晁错而清君侧为名,同时叛乱。七国叛乱的导火线虽是晁错建议削藩,但其根本原因却是由长期存在的诸侯王国与中央朝廷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景帝在讨平吴楚七国之乱后,乘势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归属于中央朝廷,使其辖地大为缩小;又废除诸侯王本人的诸多特权,仅许衣食租税,使其权力大为削弱。

《汉书高五王传赞》亦曰,高祖之时,“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汉独为置丞相。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其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贫者或乘牛车”。


汉武帝重视公羊传具体原因,你了解多少?

吕后剧照

这两段话说明了自高祖大封诸侯王至景帝讨平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变化。以景帝讨平吴楚七国之乱为转折点,诸侯王国的实力和地位急剧下降,对中央朝廷的威胁大为减轻。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个别地位比较特殊的诸侯王仍然连城数十,据地千里,骄奢违法,图谋不轨。这些问题,只能由汉武帝作最后的解决。

武帝即位之时只有十六岁,而且当时窦太后尚在,权势很大,因此,武帝虽有解决诸侯王割据叛乱问题的想法,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却难以实施。元朔二年,窦太后早已去世,武帝已成为乾纲独断的盛年天子,汉初以来诸侯王的王位一直由嫡长子世袭,其他嫡子及众多的庶子并无资格继承。主父偃认为,无论嫡庶长幼,均为诸侯王的骨肉至亲,若无封地,则有伤仁孝之道,因此他建议武帝允许诸侯王推恩以广封子弟为侯。

汉武帝重视公羊传具体原因,你了解多少?

窦太后家剧照


这样,名义上是皇帝向诸侯王惠赐恩德,实际上诸侯王国经分出众多侯国之后,实力将进一步削弱,可谓汉廷不行黜削,而藩国自行解体。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各诸侯王纷纷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嫡庶子弟为侯,《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中所记载的王子侯,多为元朔年间所封。新分封的侯国,封地只有一县,为县级侯国,按规定又依所处位置,由临近的汉郡管辖。

经过文帝至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措施, 特别是在武帝下达推恩令之后,中央朝廷与诸侯王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朝廷直辖之地由汉初的十五郡增至八九十郡,且占据险要位置,与各诸侯王国犬牙交错,将其分割开来。诸侯王国则已名存实亡,由汉初辖地数郡、连城数十、实力雄厚的独立王国降为只辖十余县或数县、与汉郡平级的行政区划;诸侯王本人也已无权掌治其国,王国的一切事务均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内史管理,后又改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国相管理。武帝之后的汉代史书中常有“郡国守相”

之说法,即指诸侯王国之“相”,与汉郡之“太守”地位相当。至此,干弱枝强、尾大不掉的局面才得到根本扭转。当然,武帝时期仍有个别诸侯王不自量力,试图与中央朝廷抗衡,如元狩元年十一月,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密谋叛乱,但未及举事即因阴谋泄露而自杀,即使举事,也根本不堪一击。

汉武帝重视公羊传具体原因,你了解多少?

文帝剧照

与同姓诸侯王问题相联系的,是异姓功臣侯问题。汉高祖在清除异姓诸侯王之后,虽与群臣约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仍规定异姓有功者可以封侯。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高祖之时,功臣封侯者百余人,惠帝至景帝时,功臣封侯者九十余人。这些功臣侯,最大者如萧、曹、绛、灌之属,食邑累增至四万户,最小者食邑仅五六百户。功臣侯的势力虽然远不如同姓诸侯王强大,也不在食邑内行施统治权,只按户食其赋税,但因其人数众多,且食邑可以世袭,故而对中央朝廷仍然有一定威胁。这些问题也都留给了汉武帝。

元鼎五年九月,武帝以功臣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为借口,对其进行了一次沉重打击,“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汉书武帝纪》。这里所说的“列侯”,即指功臣侯中爵位最高者。百余列侯坐酎金而同时被夺去侯爵,这说明中央朝廷之力量已居绝对优势,而诸侯再也无力反抗中央朝廷了。

至此,汉代诸侯王割据叛乱的问题才得以根本解决,其对中央朝廷的威胁才得以彻底消除,天下之政治开始统一于中央, 天下之大权开始集中于天子。所以,汉代由诸侯王割据叛乱走向全国政治的统一和皇帝专权的中央集权制,是在经历了汉初数十年的漫长过程后,至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