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會感到害怕?


朱元璋在這場戰役中所感受到的害怕,是一個人經歷了大難後成功脫險的“後怕”。

在元末的時候,中華的大地上除了破敗不堪的元王朝殘部,就只剩下了張士誠、陳友諒和朱元璋這三大勢力。而在這三個勢力當中,要數陳友諒的勢力最為龐大,張士誠次之,朱元璋要數最後。可就在這三人中,陳友諒眼中的敵人,不是那個勢力微微弱過自己的張氏集團,而是盤踞在金陵的朱氏力量,因為就陳友諒分析,雖然張氏集團的實力對自己的威脅是比較大的,但就張本人而言,對問鼎中原和稱霸天下沒有什麼野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佛系’領袖,但反觀朱氏勢力集團,雖然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如自己,不論是從兵力、糧草以及軍事裝備上,可陳友諒清楚的知道,朱氏集團的實力雖然很是弱小,遠遠不及自己,但這個勢力集團的領袖朱元璋卻是一個具有著極強野心的人;所以在最後,在當時實力排名第一的陳氏集團便先發制人的組織兵力,想要一舉消滅口中隱藏著獠牙的朱氏集團。

而朱元璋方面,雖然他的才智很是過人,無論是在作戰的勇猛上,還是在權術的掌握上,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硬性不足,那就是“客觀實力”的不足。當時陳氏集團率領攻打剿滅朱元璋的兵力為60萬之多,還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戰船,其戰鬥力讓朱氏集團的各位將領和謀士以及朱元璋本人也很是害怕。因為其清楚的知道,陳氏集團的此次進攻是一種毀滅性的行動,如果自己此次一旦被其打敗了,那就是一輩子都翻不了身了。很顯然,朱元璋對陳氏集團的進攻有一種吃驚,這種吃驚如果是一句話,那臺詞應該是這樣的————“怎麼這麼快就打來了!”

是的,朱元璋是早已經料到了陳氏集團的攻擊,但他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快到自己的實力還沒有壯大,快到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可無論此時的朱元璋如何去感嘆,陳氏集團的攻擊和討伐已經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迎戰還是撤退,朱元璋為此思考了很久很久。

在後來,經過了元璋的深思熟慮後,他決定迎戰陳友諒,並將其與陳氏集團決戰的地點選在了鄱陽湖。要知道,這一仗,朱元璋配上了所有,他的前途,他的未來以及他的命運。

就當陳友諒抱著必勝的心情去討伐那個連自己都對此次戰役自信不足的朱元璋時,最後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陳氏集團以最後的失敗告終,這次戰役使得陳友諒的元氣大傷,而這次戰役也使得朱元璋在後來問鼎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最後,朱元璋以其超高的軍事造詣贏得了與陳氏集團的戰役後,其的心情一定是從緊張中瞬間放鬆,也一定是有一種劫後餘生的後怕,所以大家才會說,就當其贏得了此次戰爭的勝利後,卻感到脊背發涼,後怕不已。


木劍溫不勝


鄱陽湖大戰是朱元璋與陳友諒兩大梟雄的生死之戰,無論誰贏,都有可能成為天下之主。這一場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水戰,雖然以朱元璋大勝,陳友諒戰死而結束,但戰後朱元璋仍然感到有些後怕,這是為何?




朱元璋與陳友諒本沒有什麼交集,朱元璋接受謀臣朱升的建議,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在江東迅速站穩了腳跟。陳友諒的崛起則顯得既霸道又直接,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陳友諒遷都江州稱漢王,次年又殺害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做起了千秋帝王夢。

大戰之前,陳友諒的實力要強於朱元璋。雙方都認定對方是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陳友諒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更是對近在咫尺的朱元璋勢力極為忌憚,第一次朱陳正面交鋒,陳友諒就突破朱元璋的長江,兵臨集慶(今南京)城下,兩軍惡戰之時,恰巧江水退潮,陳軍數百艘戰艦擱淺,陳友諒大敗,狼狽逃回江州。



同樣的,此時的朱元璋,也因為據有了蘇南、皖西、贛北和浙東部分地區,東與張士誠、方國珍,西與陳友諒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朱元璋要想次第統一江南,首先要拔掉的就是陳友諒這一顆釘子,陳友諒的勢力地處集慶上游,擁有武昌、安慶、江州(九江)三個長江重鎮,佔地廣闊,實力強盛,水軍力量十倍於朱元璋。陳友諒的漢國絕對是朱元璋當時最強大的對手,雙方的生死一戰,不管誰贏,都將決定著後面的歷史走向。

鄱陽湖大戰的導火索,起源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出兵攻打洪都(今南昌),洪都是朱元璋在長江中游僅有的一座重鎮,對遏制陳友諒南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朱元璋對洪都的得失非常重視。陳友諒出動水陸兩軍,號稱60萬圍攻洪都,雖久攻不下,但洪都已是危在旦夕,朱元璋於同年七月,親率20萬大軍馳援洪都,陳友諒撤圍,雙方約在江州附近的鄱陽湖展開大決戰。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佔有絕對的優勢,不僅兵力數倍於朱元璋,還有陳友諒的水軍都是訓練有素,戰船高大堅固,大戰之初,朱軍勇猛不可擋,陳軍士卒被斬殺無數。但朱元璋所在的主艦因擱淺被圍,險招不測,幸將士拼力廝殺方才解圍。由於陳軍的鉅艦大而堅實,朱軍的船小而不能仰攻,故接連受挫。朱元璋接受部將郭興火攻建議,以七艘漁船,載滿火藥柴火,順風逼近陳軍戰船,火借風勢,頓時陳軍戰船一篇火海,烈焰滾滾之下湖水一片通紅,百艘戰船付之一炬,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大將陳普並無數士卒都被燒死,溺死。陳軍損失慘重,大戰的天平開始向朱元璋一邊傾斜。



至七月二十三,陳友諒不甘示弱,所謂“擒賊先擒王”,他專門囑咐手下瞅準朱軍的主艦打,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旗艦就被陳軍的炮火轟的四分五裂,朱元璋又一次幸運的逃過了一劫。兩軍在鄱陽湖惡戰一個多月後,陳友諒被困於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於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

但此時朱元璋早已將鄱陽湖層層封鎖,陳友諒要想逃出進入長江退往武昌何談容易。陳友諒敗逃至江西湖口時,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面猛攻,陳軍無法前進,復走涇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站在主艦上的陳友諒躲閃不及,中箭而死,漢軍5萬多人投降,至此,歷時一個多月的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的完勝而結束。




大戰之後,朱元璋面對著滿目瘡痍、浮屍遍佈的戰場,依然是深感害怕。此戰的成功,既有將士的奮勇無畏,拼死殺敵,也有很大的運氣成份。陳友諒在此戰的嚴重戰略性失誤也是導致他最終身死國滅的主要原因,如果他當時不再死磕洪都,而是以一部分兵力牽制洪都,大部順流而下攻打兵力空虛的朱元璋老巢應天府,再聯合張士誠,對朱元璋來個兩面夾擊,則朱元璋將陷入極為不利的被動狀態。同時陳友諒將大軍佈置在鄱陽湖,沒有派兵扼守各處要道隘口,導致自己的後路斷絕,作繭自縛全軍覆沒。

這是一場無比慘烈的水戰,朱元璋雖親冒矢石,但也曾多次陷入險境。如果不是陳友諒意外陣亡,倘若被他突圍,則形勢逼人。可以說,陳友諒絕對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敵人,如秦末劉邦對項羽。


大國布衣


我在這裡給大家分亨一段故事,也是南昌地區流傳最廣的。話說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民間相傳陳友諒有三分天下,其老婆有七分天下,而朱元璋有七分天下,其老婆有三分天下,陳友諒的老婆每次打仗都要算一下,這仗一定會贏。或這仗一定會輸。而且算得非常準,有一次打仗叮囑陳友諒,如果仗打贏了。就豎起旗回來,輸了就拖著旗回來,結果這一仗打贏了。陳友諒說,怎麼這麼準,我今天就跟她開一個玩笑,我就拖著旗回去,結果他老婆在城樓上看到是拖著旗回來的。心想失算了,完了。天下沒份了,便縱身跳下鄱陽湖,、,因為其不該死,致使湖水倒流,將其漂到南昌一個叫王家渡的地方,正好有倆父子在打魚,看到湖邊有一具女屍,因女屍長得一人漂亮,父親便叫兒子回家拿碗米湯。看看能救活啵,兒子又叫父親回去拿,結果倆父子都沒回去,倆父子就輪流搞陳友諒的老婆,完事後父子都說還沒搞完,抬回家晚上繼續,現在南昌人一提到王家渡的人都會笑著說,是搞死B的地方的人。這只是個傳說,不知是真是假,也無從考證。


用戶3628940851492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最終朱元璋雖然獲得了全勝,但是,這是一場讓朱元璋感到後怕的戰爭。後來他曾經對劉伯溫感嘆道:“不聽先生的話,而有安豐之行,假如友諒趁我軍之出,應天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勢去矣。”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說的安豐之行,是當時張士誠圍攻小明王韓林兒(韓山童的兒子)的最後一座城池安豐。韓林兒抵擋不住,向朱元璋告急。於是朱元璋率軍渡江救安豐。陳友諒趁這個機會,率領60萬大軍圍攻洪都。鎮守洪都的朱元璋義子朱文正死守了三個月,差點被陳友諒打下來了。同時陳友諒佔領了吉安、臨江、無為州等廣大地區。洪都是軍事重鎮,一旦被城破,朱元璋將進退失據。所以朱元璋趕緊從安豐撤圍,回到應天,但是主力卻無法及時回來。朱元璋沒辦法,只好“圍魏救趙”,進軍鄱陽湖,從而拉開了鄱陽湖決戰的序幕。

當然了,朱元璋之所以感到後怕,還不僅僅因為這一點。可以說,整個鄱陽湖戰役,直到消滅陳友諒的最後一刻,朱元璋其實就一直處在不安之中。為什麼這麼說呢?

(陳友諒)

一、陳友諒實在太強大。

一是陳友諒的水軍力量是朱元璋水軍力量的十倍以上。這個數據太可怕了,這基本是秒殺朱元璋的力量。

二是陳友諒的戰船都是樓船巨舟。樓船巨舟是水戰中的巨無霸武器,士兵們若是站在樓船上,往敵方的小船一通射箭,敵方的小船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

三是陳友諒站在上游,朱元璋站在下游。陳友諒只需要開著樓船往下一衝鋒,朱元璋那些弱小的船根本就抵擋不住。

四是陳友諒以己之長攻敵人之短。陳友諒最厲害的就是水軍,最適合的戰爭就是水戰。陳友諒用自己厲害的打朱元璋不厲害的,本身就不是一種公平對決。

(張士誠)

二、朱元璋受兩面夾攻。

朱元璋所處的位置,上游是陳友諒,下游是張士誠和方國珍。朱元璋只聯絡上了方國珍。方國珍這個人的野心不大,不過,他本身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人,一旦朱元璋打敗,他叛變過去對付朱元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張士誠則不受朱元璋拉攏,一心要和陳友諒聯合起來,夾攻朱元璋。朱元璋處於前後夾攻之勢,這種情況,確實是讓朱元璋很害怕的。

前面講到的朱元璋率軍解安豐之圍,救韓林兒,造成陳友諒大軍圍困洪都,就是兩人夾攻造成的。後來朱元璋對劉伯溫說,不應該前去救韓林兒。但是,朱元璋不救韓林兒,他在道義上就無法佔主動,很可能大家不歸附他,更打不贏。

(朱元璋)

三、陳友諒針對朱元璋“斬首”。

在鄱陽湖大戰中,由於陳友諒是樓船,站得高看得遠,因此很容易就發現朱元璋乘坐的戰船,發炮攻擊。有一次,朱元璋的戰船擱淺了,被圍困起來了。若不是常遇春用自己的船拼命撞擊朱元璋的船,把朱元璋的船撞進水中,朱元璋就完了。

還有一次,陳友諒又發現了朱元璋的旗艦,又是一通猛攻。朱元璋剛轉移到別的船上,那艘旗艦就被陳友諒的炮石擊得粉碎。

可以說,朱元璋是數次從死亡線上逃出來的,他怎麼會不感到後怕呢?

當然了,最終朱元璋還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打敗了陳友諒。讓鄱陽湖大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以少勝多的大戰之一。

朱元璋能夠打敗陳友諒,歸納起來,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陳友諒驕傲輕敵,輕率冒進。陳友諒由於兵強馬壯,所以在作戰時便不怎麼講究策略,一味地要以強凌弱,最終吃了苦頭。

二是朱元璋講究戰略戰術。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使用了不少計策,比如誘敵深入計、詐降計、圍魏救趙計、各個擊破計等等。正是在這些計策出其不意的攻擊中,陳友諒一步步被蠶食。

三是朱元璋充分利用氣候打仗。朱元璋充分利用風向,實施火攻計策。同時充分利用長江水位的漲落,使得陳友諒的樓船無法發揮作用。而本身熟悉水戰的陳友諒,卻用鐵鏈把樓船連接起來,把樓船變成了陸地,水戰變成了陸戰。這樣蠢笨的做法,怎麼能戰勝朱元璋呢?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明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可悲的陳友諒。



1.鄱陽湖大戰。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火燒連營大戰,一次是火燒赤壁,另一次就是著名的鄱陽湖大戰。鄱陽湖一戰,一代梟雄陳友諒喪失了絕勝的戰機,為朱元璋建立大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鄱陽湖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戰,投入兵力之多為歷史之最,雙方在潘陽湖激戰37天,最終以朱元璋火燒連營戰勝陳友諒告終,一代梟雄陳友諒歷經此戰後,百艘戰船化為灰燼,自己一心想要殲滅朱元璋的幻想破滅。自己多年努力積攢的六十萬大軍也死傷無數,弟弟陳友仁和大將陳普略也被燒死,潘陽湖最終成了陳友諒的喪身之地。潘陽湖大戰,陳友諒原本是佔盡優勢,但是他頻出昏招,學曹操連船防守,最終被朱元璋抓住破綻,用火攻把他打得落花流水,陳友諒遭受火攻之後知道大勢已去趕緊逃命要緊,可朱元璋並沒有給他機會,朱元璋嚴令各部死守各個出口防止陳友諒逃跑,突圍失敗後,陳友諒決定孤注一擲拼死一搏,八月底陳友諒率部從涇江突圍,遭到了傅友德伏兵包圍阻擊,在逃跑過程中,陳友諒被飛箭射中頭顱而當場死去,一代梟雄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陳友諒死後群龍無首,大家都爭相投降多達五萬多人,鄱陽湖大戰,朱元璋剿滅陳友諒,從此天下再也沒有朱元璋的對手了。



2.失敗原因。

赤壁火燒連營,就是因為戰船連鎖一起造成的,同樣是水上決戰,陳友諒竟然忘記了赤壁之戰的慘痛教訓,在佔有絕對優勢的前提下,竟然採取連舟佈防的策略,事戰船機動性差、不利進退、分散困難等致命性的弱點充分爆露在敵軍面前,從防守方面來說,連船防守具有一定的穩固性,但是一旦遭到敵人的火攻,龐大的戰船群就根本來不及躲避,況且船上裝滿了炸藥火炮之類的,船上將士眾多且不方便疏散,敵人很容易看到這些弱點而給與致命一擊。很不幸,陳友諒遇到了聰敏的朱元璋,朱元璋採信大將郭興的建議,出動大批填滿柴禾、硫磺、火藥的火舟火筏衝撞陳友諒的戰船,在大風的助力下,陳友諒戰船被引著了,連續的爆炸燃起了熊熊大火,一時火光沖天,陳友諒部隊死傷無數,大火燒燬漢軍戰船數百艘,燒死溺死漢軍不計其數。原有的戰略優勢瞬間化為烏有,陳友諒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家當一火化為灰燼。繼赤壁之戰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火燒連營戰例就這樣發生了,陳友諒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使用昏庸的戰略戰術,不但讓自己搭上了性命,而且連累了自己部下無數人葬身火海,假如他採用謀士策略,以優勢兵力兵力分割圍殲朱元璋,那麼歷史或許會因此而改變,這也是朱元璋後來想起來還有些害怕的原因。



智者說歷史


中世紀,全球範圍內,最大的一次水上戰役是哪一場?

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是歐洲某個地區的海戰,實際上,中世紀最大的一次水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鄱陽湖戰役”。

戰役之後,朱元璋獲勝,而陳友諒敗北,一代英豪被亂箭射穿,就此身死道消。

而獲勝的朱元璋,卻感到一身冷汗,恐懼感油然而生。到底是什麼讓朱元璋害怕?

戰力對比:雙方差距太大,獲勝太不容易

鄱陽湖戰役之前,陳友諒已經是個大佬了,而朱元璋實力遠遠不如。

鄱陽湖戰役發生前,陳友諒攜60萬大軍前來,而朱元璋只有20萬應對。

關於戰船,陳友諒有一百多艘大船,這些大船叫“樓船”,長45米,寬6-9米,高9米,上下三層。將軍們竟然可以騎著馬在甲板上來回穿梭。那就是那個時代的航空母艦。

而朱元璋的船也有一百來個,但都是小船,個別大船還是龍灣之戰勝利後,從陳友諒那裡搶來的。

從人數看也好,從裝備看也罷,朱元璋全在劣勢當中,就如同一個小孩和一個大人打架,小孩能打勝,絕對是奇蹟。

朱元璋勝利了,但勝利得如此兇險,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終於是勝了。好險,好險,想起這些朱元璋一定會後怕。

如果沒有那一場東風,朱元璋等人敗北是一定的

陳友諒的實力是超出朱元璋的,但朱元璋的膽魄和智慧又是高人一等的。

陳友諒的膽子很大,為了增加整體影響力,把大船竟然連到了一起,這樣看起來氣勢恢宏,妥妥的無敵艦群。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情,或者他根本沒有注意過“火燒赤壁”這場三國的傳奇戰役。

一般來說,冬天刮東風,那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一旦颳起東風,陳友諒就慘了。但人家不信那個邪,也不相信自己就是那個“倒黴孩子”。

戰爭伊始,徐達等人駕著小船橫衝直撞,但效果一般,畢竟面對60萬大軍,想靠小船的衝擊,就風馳電掣般解決戰鬥,那絕對是痴心妄想。眼看著陳友諒逐漸勢大,朱元璋離覆滅開始了倒計時。

但是,戰爭的後半段,竟然起了東風,真是命不該絕,朱元璋開始火攻。這一頓燒,陳友諒軍馬死傷無數。後來,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難道,朱元璋真的是“位面之子”?否則,事情怎會如此蹊蹺?好像老天都幫著朱元璋。

那一場東風,朱元璋很感謝。如果沒有那一場東風,朱元璋的失敗將不可避免。想到這些的話,朱元璋不恐懼都不行。真得好險,好險。

那一個人,讓朱元璋滿身充滿了寒意

陳友諒手下有個無敵戰將,叫張定邊,此人勇猛過人,運氣也非常不錯。

在鄱陽湖戰役中,張定邊玩了一招猛的,在兩軍對壘的中間階段,老張率領著他的三條艦船向朱元璋方殺了過去。

這是要幹什麼?朱元璋的人都懵了,陳友諒的人也有點懵,這是玩了一招孤軍深入啊,這老張好氣魄,好膽量。

張定邊以勢不可擋的氣勢,殺了過去。朱元璋的前鋒們前去阻攔,但被衝擊得七零八落。按理來說,差不多了就該見好就收了。可是,人家張定邊偏不收,繼續向中軍衝去,這下朱元璋的人馬都慌了,這是要百萬軍中取朱元璋人頭啊。

於是,各將領紛紛去阻截,而此時的張定邊彷彿化身殺神,誰也攔不住。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也激勵了張定邊的下屬們。就這樣,張定邊先後殺了朱元璋的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然後繼續先前進發。

眼看著張定邊向自己的方向衝了過來,朱元璋也有點慌了。這時候站出來一員大將,這是常遇春。他對瞭望軍士說道:“哪個叫張定邊,快給我指一指。”軍士對前方一個船上的將領指了指“就是他”。

聽完軍士的話,常遇春張弓搭箭,弓如滿月,飛快射出。這一箭,彷彿長了眼睛,竟然射中了移動當中的張定邊,也許這就是天意,猛將碰到了更猛的將,只有敗北。這一箭,挽救了朱元璋,挽救了大家。

張定邊中箭後,無力指揮,無力繼續戰鬥,只得撤了。

如果沒有常遇春,將不堪設想,不僅朱元璋可能會被幹倒,而且大軍也會敗北。朱元璋戰後的恐懼,很大一部分來自那個人,那個叫張定邊的猛人。

鄱陽湖大戰,是非常有名的水戰,規模之大,在那個年代,無出其右者。事後,獲勝的朱元璋心生恐懼,原因來自三方面,一是雙方實力差距如此大,勝利很僥倖,心生恐懼;二是如果沒有那場東風,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再生恐懼;三是陳友諒的猛將張定邊給朱元璋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三生恐懼。

不過話又說回來,經歷這樣一場大戰,事後有點後怕那是正常的,但朱元璋的調整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就算有恐懼,想讓他完全倒下,那也是千難萬難。


藍風破曉


\t可以說陳友諒是朱元璋這輩子最大的一個敵人,如果不是運氣好,可能就沒有大明的未來了,取而代之的是陳友諒建立的大漢。<strong>

\t陳友諒的發跡歷史,是一段不斷叛變的過程。

  1. \t陳友諒最初是在徐壽輝手底下當兵,是個不起眼的角色。後來因為戰功,成為了徐壽輝的部下倪文俊所重視的戰將。陳友諒沒有停下腳步,為了走上高位,他不惜推翻了自己的老上級倪文俊。
  2. 從此他便擁有了大軍軍權,將徐壽輝身邊的忠臣都殺掉以後,陳友諒基本上就是這支軍隊的靈魂人物了,徐壽輝這個傀儡不久之後也被他殺掉。
  3. 可以說他跟朱元璋是屬於完全不同的兩類人,朱元璋重情重義,就算是能力出眾,依舊服從他義父的兒子郭天敘的管理,直到郭天敘戰死以後,朱元璋才上位。而陳友諒為了上位不擇手段,不斷地殺掉提拔自己的人,最終爬到了權力的巔峰。

\t敢為天下先,登基稱帝不懼元兵。

殺掉徐壽輝以後,陳友諒成為了這隻軍隊的最高統帥,所以他公然登基做了皇帝。這件事轟動不小,因為當時反元義軍當中,敢做皇帝的只有他陳友諒一人。元朝的宰相脫脫當然要帶兵攻打自立為帝的人,可是陳友諒當時家大業大,壓根就不鳥元朝大軍。

因為他擁有了足以跟元朝大軍對抗的軍事實力。這是相當可怕的事情,當時陳友諒號稱擁有水陸大軍六十多萬,這應該不是吹牛,因為他跟朱元璋決戰的時候,幾乎動用了所有人馬,確實是六十多萬。

其他諸侯都比較聰明,包括朱元璋在內的其他諸侯,基本上都給元朝送過禮,表示自己願意歸順,千萬別打自己。其實他們在不斷偷偷地發展自己的勢力,而陳友諒似乎比較自大,他才不管你元朝多大家業,自己的能力足以對抗你,就不會買賬。

\t生死決戰,陳友諒運氣似乎不是很好。

陳友諒跟元軍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朱元璋正在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他加固城牆堡壘,增加軍隊力量,採取了一切可以採取的辦法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大戰。因為朱元璋十分清楚,元軍被陳友諒擊敗以後,他的下一個目標一定是自己。陳友諒手裡有西南、荊襄地區大部分地盤,此刻正要東進,一鼓作氣滅了朱元璋和張士誠。

\t太祖從子文正及鄧愈堅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將救之。友諒聞太祖至,撤圍,東出鄱陽湖,遇於康郎山。友諒集鉅艦,連鎖為陣,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已,東北風起,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友仁等皆燒死。友仁號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諒氣沮。是戰也,太祖舟雖小,然輕駛,友諒軍俱艨艟鉅艦,不利進退,以是敗。---《明史》

\t朱元璋當然是第一個被滅的,所以朱元璋必須要做好應對準備。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幾乎都是全軍出動,接近一百萬人的軍隊互相廝殺起來,慘烈狀況可想而知。據說當時鄱陽湖裡的水都染成了紅色,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陳友諒居然在這一戰中不幸戰死。這位皇帝可真是拼命啊,居然自己衝到前線去作戰。最終朱元璋獲勝,徹底消滅了陳友諒。



\t朱元璋這一生,最害怕的對手,其實就是陳友諒。

其實陳友諒早就準備找朱元璋的麻煩了,而且確實也派人進攻了。不過朱元璋因為內心的膽怯,一直不敢應戰。洪都大戰的時候,朱元璋讓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堅守了85天洪都,抵擋住了陳友諒60多萬大軍,簡直堪稱奇蹟。

那麼這段時間朱元璋在做些什麼呢?不管做些什麼他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心理障礙。他完全沒有安下心來決定打這一戰,因為這一戰是關乎的生死存亡的一戰,如果輸了,朱元璋這麼多年的積累可就都完了。

他內心在膽怯,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是該挺起胸膛衝殺上去的時候了,所以朱元璋選擇了勇敢面對。事後他依舊心有餘悸是很正常的,畢竟能勇敢地面對強大的對手,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t總結:一生總會碰上一兩個讓你一輩子都忘不掉的對手。

除了人品以外,陳友諒沒有哪一點比朱元璋差的,所以他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勁敵。能夠戰勝陳友諒,朱元璋認為是運氣,是老天爺在幫助自己。所以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次大戰,拼盡了全部身家,好在最後獲得了勝利。不過那一戰的印象朱元璋是忘不掉的,所以就算是戰勝以後,朱元璋依舊會感到一絲絲害怕。


江湖小曉生


蒼茫大地認為答案很簡單,陳友諒實力太強大了,作戰出敵不意,戰鬥作風驃悍,朱元璋數度處於劣勢,贏得驚心動魄,僥倖萬分。



一、陳天諒有六十萬大軍,朱元璋才二十萬;陳有諒有鉅艦無敵方隊,朱元璋的戰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艦隊。

陳友諒的戰艦中,最大的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船分三層,更為氣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騎馬來回巡視。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乾瞪眼,拿它沒辦法。

陳友諒鄱陽湖之仗六十萬大軍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萬家當。相對於陳友諒的“航母艦隊",朱元璋相當於漁船、炮艇。實力一邊倒。

二、朱元璋對陳友諒的決戰一定程度上是無奈之舉。



陳友諒兵控湖北、江西,佔據長江上游;朱元璋控應天,在長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敗陳友諒,生俘並殺掉三千戰俘。陳友諒瘋狂報復,用他的龐大艦隊輕鬆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揮師直下應天。

朱元璋派來自陳友諒部隊的降將康茂才詐降,把陳友諒誘進了龍灣,一仗乾死兩萬餘,俘七千,繳獲大船百餘、小舟數百。

陳友諒為報復,1363年四月,揮師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親侄、守將朱文正竟擋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

六月,陳友諒縱兵六十萬,朱元璋帶二十萬,在鄱陽湖展開驚天動地的大決戰!

三、鄱陽湖決戰,朱元璋數度遇險,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達艦隊利用群狼戰術,欺負陳友諒鉅艦行動不便,殺敵千餘並俘艦,陳友諒是個從不吃虧的主兒,幾十艘鉅艦圍攻徐達,結果落入徐達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轟,毀船二十餘。元璋初勝,但陳友諒家大業大、滿不在乎。

陳友諒盟兄弟張定邊率旗艦和兩艘護衛艦直衝朱元璋旗艦,實施斬首行動。

張定邊如長坂坡前的趙子龍,儘管遭朱元璋護駕的群艦圍攻,仍銳不可當!朱元璋旗艦轉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圓周運動,後來竟停擺了!幸虧悍將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元璋才轉危為安!張定邊竟從容撤退!

緊接著,陳友諒犯了個不可原諒的錯誤,他像三國時的曹操一樣,為保證集群突擊步調一致,他竟下令把船隻用鐵索連起來。

朱元璋三支艦隊輪番進攻被打敗,陳友諒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發動猛攻,朱元璋退無可退,下令嚴防死守,朱老大連殺十餘名後退的千戶,仍不見效,眼看就要跳鄱陽湖!陳友諒舊將、降朱的丁普郎為替被陳殺害的盟兄弟趙普勝報仇,找陳友諒玩命來了。

丁普郎的進攻給朱老大部贏得了苟延殘喘的勇氣和時間!丁猛將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持兵作鬥狀!何其驃悍,何其悲壯!

朱元璋狗急跳牆,想到了火攻。令七條船裝載火藥,組織敢死隊去火攻!東北風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揮,七艘火船把陳友諒的無敵艦隊點燃!朱元璋趁機總攻!陳友諒被殲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艦上認為陳友諒“兵敗氣沮,亡在旦夕,今將全力滅之"之際!陳友諒困獸猶鬥,得知朱元璋的旗艦被刷成白色,下令發動斬首行動!

但一到戰場,發現一夜之間,朱部很多戰艦染成白色!朱元璋部鬥志旺盛,利用陳友諒鉅艦不靈活的特點,利用老鼠斗大象戰法,連續擊沉陳艦多艘!

四、陳友諒部是有許多次生機勝算的!

要是陳友諒不殺老主人徐壽輝,不殺兄弟趙普勝,軍心不動搖……

要是陳友諒不用鐵索把戰艦鎖在一起……

要是蘇州張士誠趁陳朱大決戰,扶朱元璋側背……

雖然歷史沒有許多“如果",但以上這些“如果"讓朱元璋不寒而慄!


蒼茫大地顧煒斌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簡直是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驚天賭局。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拿著幾十萬大軍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社稷以及前途做賭注,無論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都不能輸,也都輸不起!


而且在這場生死之戰中,朱元璋要比陳友諒冒著更大的風險,甚至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這是陳友諒勢在必得的一場戰爭,二朱元璋無論是從軍事力量上,還是戰前的準備和裝備上,都比不過陳友諒,而且最為致命的一點是:陳友諒是攜百萬雄師順江而下,主動出擊,而朱元璋則是被動阻擊防禦,並且最為尷尬的是朱元璋的背後還有張士誠的大軍,北面雖有起義軍在抗擊元朝,但是帖木兒的大軍隨時可能襲擊朱元璋,因此夾雜多股勢力中間的朱元璋實際上在鄱陽之戰中冒著天大的風險!


朱元璋在得知陳友諒出兵順江而下之後,也是十分震驚,隨後更是召開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陳友諒前來決戰的軍前會議。會議上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此時的形勢十分不利於自己這邊,因此主和派佔據了上風,大多數的人認為應該主動去跟陳友諒談條件言和。但是有一個年輕人朱文正也主戰,這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謀而合,朱元璋十分欣賞這個年輕的後生,作為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十分器重他,給他4萬人馬,命其鎮守洪都。抵擋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當然一同守城的還有大將趙德勝和鄧愈。


最終朱文正及4萬明軍堅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將陳友諒控制了鄱陽湖附近,一直沒有能夠長驅直入朱元璋領地的腹地攻破金陵。為朱元璋穩定後方,完成戰略和兵力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因此,朱元璋率領大軍前來鄱陽湖與陳友諒會戰,這才有了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

朱元璋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到達鄱陽湖之後便開始研究地形地利,對比敵我雙方的優勢劣態,朱元璋經過分析深知自己的水軍實力不如陳友諒,畢竟陳友諒的大船鋪滿湖面,朱元璋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陳友諒。於是朱元璋便將陳友諒引誘到湖面狹窄的河道之中。借勢衝殺。終於將陳友諒的65萬大軍殺得潰不成軍。贏得了鄱陽湖大戰的完全勝利。



鄱陽湖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在起義軍中的聲望和勢力。也極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軍事力量和地盤,為朱元璋最終從眾多的起義軍之中勝出,並且將元朝的殘餘勢力趕至長城以北打下了基礎。因此鄱陽湖之戰關係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而且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在與陳友諒的軍事力量對比中,朱元璋其實一直處於下風。而且朱元璋的地理位置位於起義軍的中心地帶,無險可守。周圍更是列強環視。


因此朱元璋在鄱陽湖激戰中,實際上冒著十分巨大的風險。東邊的張士誠一旦派出大軍猛攻朱元璋的老巢,實際上朱元璋就會遭遇腹背受敵的困境。另外北部的元朝主力帖木兒的大軍一旦南下。也可直下金陵城。更不用說南方還有方國珍等勢力。因此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勝利之後。恐怕自己也會十分的後怕。在這一戰中。朱元璋所冒的風險是巨大的。稍有不慎朱元璋便會遭遇滅頂之災。


珞珈山的貓


鄱陽湖大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內海戰役,也是中世紀時期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同樣也是歷史上繼赤壁之戰後的又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這場戰役對於朱元璋和陳友諒來說,是具有決定意義一場戰役。經此役之後,朱元璋徹底控制了長江中游。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這次戰役朱元璋大軍20萬餘人,漢軍65餘萬人。最終結局陳友諒戰死。朱元璋險勝。

自元末紅巾軍大起義。拉開了反元的大序幕。經過幾年之後,在南方形成了三大勢力集團,一個是張士成。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陳友諒。其中以南京為中心為勢力範圍的朱元璋。在他西面就是“大漢皇帝”的陳友諒。兩個野心勃勃的活曹操,為了爭奪天下,也就是為了控制江南地區展開了一場註定的較量。朱元璋時年35歲,陳友諒時年43歲。在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萬頃的鄱陽湖上戰船密佈。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在當時,從軍事勢力。經濟水平。武器裝備陳友諒都遠遠強大於朱元璋。勝利的天平已經註定了。

水戰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地利。陳友諒控制了鄱陽湖的上游,扼守了南京的上游和咽喉之地,安慶、九江、武昌三個戰略重鎮,用“地險而兵強”四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水軍主力和戰船數量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公元1360年、陳友諒統水陸大軍並進。10萬大軍突破朱元璋的長江防線,直抵南京城下。而作為兵法大家,朱元璋依舊還是老辦法,也就是誘敵深入的戰略,由於陳友諒的軍艦巨大,而朱元璋的軍艦比較小。所以將陳友諒的主力由寬闊的江面誘入狹窄河道,陳友諒軍艦無法展開作戰,朱元璋左右伏擊,老天爺也不幫陳友諒,鄱陽湖突然潮落,陳友諒鉅艦擱淺。進退無路基本被全殲,陳友諒在麾下拼死護衛下殺出重圍,逃回老巢回九江。朱元璋乘勝追擊,佔領了江西湖北部分地區實力大為增強。但最大收穫是得到了一代名將傅友德。

此戰以後陳友諒被迫退守武昌,公元1363年四月,陳友諒乘機進兵溯江而下。號稱80萬水陸大軍直取——鄱陽湖畔的南昌、陳友諒大軍以水師為主。由於同歐洲國家真正意義上的海戰不同,中國歷史上的水戰基本是以內湖也就是江河湖為主,同歐洲國家有著本質的不同。這次戰役成敗的關鍵在於能陳友諒能否迅速佔領南昌。陳友諒十萬水師輪番攻取南昌,鄧愈拼死守護城池,把陳友諒死死拖在南昌不讓陳友諒前進一步。朱文正又經常派兵襲擊陳友諒大軍。雖然陳友諒數日進攻都無功而返,南昌依舊牢牢地掌握在鄧愈手裡,得到鄧愈求救的朱元璋立即帶兵救援。

朱元璋這次集結大軍二十萬到達長江至鄱陽湖的入口。朱元璋到達以後,不急於解救南昌,而是堵住鄱陽湖三個出口。就意圖將陳友諒的主力徹底消滅在鄱陽湖。陳友諒也深知其中利害,只好解除南昌之圍。開始全力對付他的死對頭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自己的軍艦比較小,於是將自己的戰船分成20組。,每組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可以說在軍艦的現代化上遠遠高於陳友諒的艦隊、徐達、常遇春、廖永忠親臨一線。徐達更是身先士卒,經過一天鏖戰,雙方死傷無數。但誰也沒有想到,陳友諒認為自己軍艦巨大,完全可以撞擊朱元璋的戰船,於是將自家戰船用鐵索連在一起,朱元璋部屬郭興提議用火攻” 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讓人用裝滿火藥與蘆葦的船隻衝擊漢軍的鐵索連環陣。天有不測風雲。風向突變,陳友諒對風向的變化始料未及。七隻火船橫衝直撞,風助火勢,陳友諒數百軍艦全部起火,陳友諒弟弟都喪失火海。朱元璋乘機切斷了陳友諒的退路,攻取蘄州。陳友諒就此徹底失敗。陳友諒突圍的時候被傅友德伏兵的阻擊,死於亂軍之中。


36天的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獲勝而告終。公元1364年二月,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在南京自立為吳王。四年以後,朱元璋稱帝。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