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皇帝,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禔奪權呢?對此你怎麼看?

東海已有幾座山


必須先指出題目中的一個錯誤:允禔雖然是康熙的皇長子,但因為他的母妃地位不高,從未被冊立為太子。做太子的,是康熙的第二子胤礽——也就是康熙朝名臣索尼的重外孫。

朱元璋放心朱標,康熙卻不放心胤礽,究其原因,這其中既有朱元璋與康熙的不同,也有朱標與胤礽的不同,更有客觀形勢的不同。下面,咱們分頭來說。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古代的開國皇帝,幾乎都是一代雄主。除了倒黴的唐高祖李淵被兒子篡位外,沒有第二人遇到過這個問題。

朱元璋一直注意保護自己的皇權,但他防備的都是功臣,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們。因為他知道,兒子們無法篡了他的皇位。

因為朱元璋早有準備。比如,他把皇太子之外的兒子都分封到外地,遠離京城,而且不允許他們與朝臣尤其是武將們接觸。一旦私下接觸,就是大罪。

京城裡,只剩下一個皇太子朱標。朱元璋一直悉心培養朱標,希望他將來順利繼位。他怕的是朱標不夠彪悍,無法壓服群臣,從未怕朱標篡了他的位子。

康熙就不同了,康熙不是開國皇帝,雖然也是雄才大略,但沒有朱元璋那樣的絕對威嚴。尤其是晚年,康熙開始怠政,專心享受生活。這時候,面對一個個如狼似虎的兒子,他肯定多疑、猜忌。

更讓他不放心的,是朝堂之上的黨爭。而黨爭,又與他的兒子們結合在一起——比如索額圖與明珠的黨爭,就深度牽扯到了胤礽和允禔。因此,康熙更加風聲鶴唳,對所有兒子都不太放心。他最終選擇四子胤禛繼位,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胤禛與朝臣們的接觸最少,不犯康熙的忌諱。

再說朱標與胤礽的不同。

朱標其人,仁厚有餘,霸氣不足。朱元璋懲罰其他皇子,作為朱標的大哥都是護著。這種人,是輕易不會犯上的。

而康熙的那些兒子,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一個個如狼似虎,為了奪位,可以害兄弟,必要時候,自然也會害父皇。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對朱標的性格肯定深有所知,而康熙對他的那些兒子們,也不可能不瞭解。

最後再說客觀形勢的不同。

朱元璋對於朱標,那是一心一意地栽培,從未有過廢掉他的想法。這肯定讓朱標心安。既然慢慢等著就能等到皇位,朱標為什麼要做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沒有理由。

可是康熙對胤礽卻大不同。康熙時常對胤礽不滿,而且康熙的其他皇子也一直在給胤礽上眼藥。

結果,康熙兩立兩廢胤礽。這對胤礽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會讓他產生鋪天蓋地的不安全感。最後,他策劃逼宮,讓康熙退位,也是因為害怕康熙再次廢掉他。


趣談國史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都是很早就確立了太子。而且,他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太子。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兩人此後在對太子的培養,以及處理太子的問題上,卻是截然相反的。

(朱元璋)

朱元璋幾乎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選為東宮太子的老師,讓他們輔佐太子。並且朱元璋還多次放手讓太子處理政事,還直接對大臣們說,你們有事情,先向太子上奏。上奏以後,太子能解決就解決,太子不能解決再告訴我。

康熙皇帝則不一樣。康熙皇帝雖然也讓兒子們參與處理政務,但是他對兒子們很不放心。他之所以兩次立胤礽為太子,又兩次把他給廢掉,就是覺得太子有奪取他權力的圖謀。在第一次廢太子後,他讓大臣們推薦候選人。大臣們都推薦八皇子胤禩。也正是這個推薦,讓他一下看到胤禩身後的力量。而這個力量,和胤礽身後的力量竟然一模一樣。這意味著,康熙的皇位,不是被胤礽給奪去,就會被胤禩給奪去。所以,康熙才會大罵胤禩,並給予胤禩沉重的打擊。

朱元璋完全放權給太子,康熙卻非常警惕太子對權力的染指,同樣是皇帝,他們兩人的做法,為什麼這麼不同呢?

這件事看起來奇怪,其實也並不奇怪。為什麼說也不奇怪呢?

因為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放心朱標使用權力,是因為他認為,朱標不會奪去他的權力。而康熙皇帝之所以不放心胤礽、胤禩等人,是因為他認為,胤礽、胤禩是很有可能奪去他的權力的。而且我還想說的是,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康熙皇帝,他們的判斷都是正確的。

(康熙)

朱元璋雖然奪取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過,他的皇權文化傳統,是從宋朝繼承來的,是從漢唐繼承來的。作為漢人的皇權文化傳統,開國皇帝最擔心的,不是太子會提早奪位,而是開國功臣,或者說權臣們奪位。

朱元璋正是擔心開國功臣們奪位,所以他才會提早讓朱標樹立威信。他讓大臣們給朱標當老師,讓朱標處理朝廷中的事務,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朱標和大臣們保持一種親善的關係,二是讓朱標能夠鎮住大臣們。只有這樣,朱元璋才覺得,他去世以後,朱標能夠平穩地掌控朝廷。

後來朱標提早去世後,朱元璋的希望全落空了。當他決定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的時候,他知道,不能採用培養朱標的辦法。因為朱允炆太小,要讓朱允炆像朱標那樣,具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以及在大臣們面前樹立威信,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那時候才大開殺戒,把那些位高權重的功臣們以及權臣們一一殺掉,把“刺”拔光,從而讓朱允炆舒舒服服地繼位當皇帝。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擔心當初朱標會奪了他的皇位呢?因為朱標太弱,奪不了他的皇位。也不可能有大臣擁戴朱標奪位。大臣們與其那樣,還不如自己奪位當皇帝呢。

(多爾袞)

康熙皇帝就不一樣了。滿清傳統的權力文化,並不是皇權文化,而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文化。在康熙之前,整個滿清一直採用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種制度,在多爾袞執政的時候,達到了高峰。

不過從順治開始,就有意地否決攝政王的存在。他不相信皇室,而選擇相信大臣。這有點接近於漢人的皇權制度了。當康熙皇帝上臺後,他更是下大力氣否決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大力提倡皇權制度。而他早早地立太子,就是提倡皇權制度的一個表現。

滿清因為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因此,實際上,康熙其實並不是警惕胤礽,並不是警惕胤禩,而是警惕胤礽和胤禩背後的那些大臣們,警惕他們會利用胤礽、胤禩,把國家體制,重新拉回議政王政治的軌道。

也就是說,這些大臣們不用像朱元璋的那些大臣們那樣通過篡奪皇位,也能夠掌權。而且,這樣做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康熙皇帝正是考慮這一點,才會不斷撤換太子,同時打擊索額圖這樣想要覬覦皇位的權臣們。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就得看看這兩個皇長子的為人了。

朱標,身殘志堅,做事穩當,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過《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對朱標有過詳細描寫。他不僅對父皇畢恭畢敬,而且對那一大窩兄弟都友愛,連最後造反奪權的永樂大帝朱棣都對這個大哥感佩的很。要是這樣的兒子當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會發生篡權奪宮的事兒。而且朱標向父親提了很多有益於治國的好策略,可見其頭腦之靈活。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何愁大明不興?朱元璋能不放心嗎?

反觀胤禔,雖然也有一些雄心壯志,戰場上也英勇殺敵,但是這些掩飾不了他的種種短處。對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見,但是多數都是廢話,不但幫不了康熙,還惹得老爹發火罵人。

對待兄弟,更是不怎麼樣,動輒以皇長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錯,他不是想著怎麼樣去彌補,而是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爺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當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這些兄弟都滅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聰明的賢明君主,這些小伎倆還能瞞過他的眼睛?

別說是皇權,就是普通百姓家,這樣的人一旦當家,再多的金銀財寶,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敗光。

別說是康熙大帝,就是有點見識和頭腦的普通老頭兒,也能想明白這樣暴虐無道的傢伙執掌大權會是什麼局面。


禁街虎1


關於朱標,朱元璋肯定是無比放心的。

首先,朱標是嫡長子,一出生就意味著是等著繼承大統的,所以他完全沒有理由去搶奪。其次,朱標其人也是相當的文弱,不具備搶奪皇位的野心。

事實上,朱元璋一開始就指定了讓他來繼承的。在平定天下之前,朱元璋領著眾子攻城略地,以武力征服天下。但是對於朱標,卻一直強調的是教育,讓他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為將來治國做準備。

而朱標不單單思想文弱,身體也弱,還沒撐到使其繼位就駕鶴西去了。

至於胤礽,那卻是恰恰跟他相反。

首先,胤礽不是長子,從傳統法理上來說,他並沒有冊立太子的先天優勢。

其二,他有野心也有能力。既然與從兄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難免會蠢蠢欲動。

其三,康熙一直都沒有指定接班人,這令眾皇子都在明爭暗鬥,形成各個派系。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胤礽的角色像極了從前的李世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絕對是不得不防啊!


史海驚奇錄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性質不一樣,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太子朱標最好第二天就造反,這樣自己也能夠陪自己的兒子好好練練。

事件回顧

整個封建王朝當中,最高標準最高配置的太子只有一位,他就是朱標。我們看一下太子朱標,在剛剛當上太子的時候,朱元璋給太子尋找的幾位老師都是什麼樣子的。

無論是徐達還是常遇春,李善長還是劉伯溫,隨隨便便抽出一個來都是一頂一的朝中大臣,都是當時最有名望的人。

而且在朱元璋統治的後半段時間裡面,前提是這個後半段朱標還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了。

什麼叫辦退休狀態呢?簡而言之,朝廷中的小事情,朱元璋不會過問,中等事情由太子同意之後給自己看看就行了,只有超級大的事情涉及到國家江山社稷的這一方面,朱元璋才會親自穿起龍袍,並且來看看這件事情該怎樣做。

朱元璋已經對太子放心到這種地步了,這個時候的朱標和皇帝沒啥區別了,基本上就屬於半個皇帝的狀態,除了不能夠享受後宮當中的宮女之外。

沒錯,這就是事實

之前有一位小夥伴提出一句話非常有趣,那就是太子朱標如果想造反想當皇帝的話,估計朱元璋會直接把皇位讓給他。

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可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也的確有可能發生,畢竟在朱元璋執政的後半段時間裡面,他對於自己的孩子絕對意義上是無限度的信任。

甚至在有一次太子朱標反抗了朱元璋之後,朱元璋不但不生氣,反而把太子朱標拉過來,開心的笑了好久說道:如果你能夠每一天都像這樣對我,那我就太開心了,當皇帝怎麼能沒有點霸氣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角度來看,先說說皇太子奪權的問題,再說朱元璋是否對皇太子朱標很放心。

歷史上有過一些被皇太子奪權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政變之後,被迫改立兒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就讓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被皇太子李亨架空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慘的一個比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被皇太子劉劭殺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時候,通常會讓皇太子代理皇權,處理國政,一是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同時讓皇太子有歷練的機會。

所以,皇太子不同於其他的皇子、親王,對於國家事務的權力僅次於皇帝。他有許多機會接觸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長官。就算皇太子無心,這些官員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向皇太子靠攏。時間一長,就會在皇太子周圍形成一個有形或者無形的副權力中心。

如果此時在位的是一個比較軟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會選擇容忍,或者乾脆主動放權。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漢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這樣強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漢武帝的皇太子劉據和他的兒子在起兵失敗之後一起喪命。康熙皇帝也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儲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勢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漢武帝在元狩元年冊立皇太子劉據,到了徵和二年劉據自殺,中間過了三十多年。劉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對父皇下手。隋文帝在開皇元年正式冊立楊勇為皇太子,到開皇二十年廢掉。康熙十四年,兩歲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廢,中間的跨度長達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瞭解歷史,所以對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當太上皇,反覆權衡之後,最終還是把太子廢掉。

我們再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標。

朱元璋異常強勢、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對待自己的兒孫十分仁慈,這從他設計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之後,就立大兒子朱標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去,中間過了將近三十年。

關於朱標的死因,一種說法是馬皇后死後,他傷心過度,哭壞了身體,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筆記》的說法不同,朱標與一位御史在審案時產生了爭論,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觀點。朱標堅持認為,治理天下應該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當了皇帝,再實行你的仁政!”

這句重話讓朱標驚惶不安,跳進金水河自殺,救出之後,重病不治而亡。

對於朱標,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讓皇太子裁決奏聞。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許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平順,畢竟,權力的誘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變的。

《王文恪公筆記》中說朱標受到父皇怒斥之後,自盡不成而染病。個人願意相信這種說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標的原因,也許並不單純,朱元璋在朝野佈置了許多眼線,很可能察覺到了某種非常嚴重的苗頭,才對朱標說出重話。

朱標死後,他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孫。此後不久,藍玉等一大批高級武將被朱元璋處死,隨後幾年,傅友德、王弼、馮勝等公侯也因為各種原因被處死。這些殘酷的殺戮,也許和朱標也有一些關係。

所以,就算朱標沒有病死,他出事也幾乎是必然的,估計他不會成為劉劭,只不知道他的結局是像劉據,還是像胤礽。


於左


朱標生性仁慈,朱元璋沒必要懷疑他。

朱元璋之所以放心太子朱標,是因為朱標這個人很仁慈。俗話說得好,知子莫若父。像殺兄逼父這樣的事情,朱標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所以,這一點朱元璋從來不會懷疑太子朱標的。

當然了最為主要的就是,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大明剛剛成立,很多事情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朱標還需要老爹的栽培。

明朝從建立之處,到走上正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這段時間內,朝廷是不安的,無論是內部矛盾,還是外部矛盾。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來平衡。

很顯然那時候,沒有人比朱元璋平衡各種矛盾更合適。

朱元璋是個狠人,沒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朱元璋不懷疑太子朱標,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稱帝之後,早早的就把朱標立為了太子。只要他的老爹一死,這個皇位就是他的了。

所以,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沒有必要對自己老爹狠毒的。

還有就是,朱元璋是一個十分狠辣的人,他的一生殺過無數人。這樣的人,豈是朱標可以得罪的起的。

若是朱標敢給朱元璋玩心眼,那朱標分分鐘,就會被自己的老爹給幹掉。

總之,朱標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動得了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對他也是放心的很,自始至終都沒有懷疑過他。

可惜的是,朱標死的早,讓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了。但是,朱元璋還是把皇位給了朱標的兒子,可見朱元璋對朱標多麼的溺愛。

康熙在位時間太久了,他的兒子等不及了。

康熙就不一樣了。

首先康熙是中國封建史上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

他的長子是胤惿,但是,長子是庶出。所以,他就與太子完美的擦肩而過了。康熙立的太子是胤礽,儘管胤礽是嫡出,被立為了太子。

但是,他等的不耐煩了。

畢竟他的老爹康熙老不死,所以,他很怕老爹康熙把他給熬死。正是因為如此,胤礽才不斷的發牢騷,引起了康熙對他的猜疑的。

一個人若是當了四十年的太子,還沒有繼位當皇帝,那這個人肯定是會急瘋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說,胤礽是盼望著自己的老爹死的。

再加上胤礽私自扣留別人進貢給康熙的東西, 讓康熙對他十分的不滿。

所以,康熙乾脆把胤礽太子之位給廢掉了。

康熙的兒子都很優秀,一個比一個狠毒,康熙不得不時時堤防他們。

正是因為他廢掉了胤礽,導致了九龍奪魁場面出現的。沒辦法康熙的兒子實在是太優秀了,而且每一個都很優秀。

似乎在他這個九個兒子中,提出一個來就能當皇帝。

有這樣的九個兒子,也是康熙很苦惱的事情。

他的苦惱來自於到底立那個皇子為太子?還有若是立的這個太子,導致其他皇子不滿,其他皇子會不會對自己動手?

所以,種種事情他都需要考慮。

當康熙把胤礽的太子給廢掉之後,作為長子的胤惿就開始暗自慶幸了,因為他是老大,他覺得自己最有機會當太子了。

所以,這時候康熙最堤防的也是他。

儘管胤惿也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但是,因為胤惿向康熙提議,要除掉廢太子胤礽。導致了康熙對他的不滿。

因此,康熙直接把他給軟禁了起來。總之,無論是胤礽還是胤惿,他們都沒有當上皇帝,最後是皇四子也就雍正當的皇帝。

還是那句話,康熙的兒子太強悍了。若是康熙不強悍一點,很有可能就會被他們給殺死。


史學達人


朱元璋和朱標的關係,是親情關係大於政治關係;康熙和胤礽的關係,是政治關係大於親情關係。

康熙晚年,曾經悲觀地論“五福”,他說:“壽、福、康寧、所好德,這四點我都基本做到了,唯獨在終考命這一條上,怕是很難實現了。”他說這話時,胤礽已經二次被廢,說明他同樣擔心其他皇子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和朱標處得像農家的父子,為何康熙和一眾兒子處得像敵我關係呢?

第一,分封制度的差別

明朝皇子實行分封制,不僅有王的爵位,還有實在的封地。皇子成年以後,去封就藩,脫離京城這個權力中心。這樣,就突出了太子的地位,減少了太子和眾皇子的矛盾。

在清朝,王只是個爵位,並沒有封地。皇子成年以後,雖然被封王爵,但仍住在京城。並且,有能力的皇子還可以開牙建府,參入到國家軍政事務的管理中來。天長日久,部分皇子就會形成自己的勢力,與太子抗衡。

康熙曾經評價明朝的分封制度養了一群只領國家俸祿、不操心國家事務的廢才王爺。他認為清朝皇子參與軍政是水漲船高,可以更好地輔助太子。從理論上講,康熙的想法沒毛病,但現實的發展,與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兒大不由人”,康熙的一群兒子們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於輔助太子的角色。他們都十分優秀,紛紛動起了做太子的心思。要做太子,就必須搞掉現任太子、騰出位子。

史載:胤禔魘鎮太子、欲圖行刺太子,胤禩也被人唆使行刺太子。至於打太子小報告的事,那就更多了。

太子為了對抗眾兄弟,只能結黨加強勢力。作為國之儲君,結黨是個很遭皇帝猜忌的事情。第一,黨同伐異,結黨以後,會將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做事不公允;第二,太子黨成員會選擇忠於太子而不是忠於皇帝,這讓皇帝有不安全感。

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九子奪嫡、太子被廢的惡果。康熙一生英武,打敗了眾多對手,晚年卻感到操控不了自己的命運,悲傷地論起了五福。

胤礽的這些苦惱,作為太子的朱標都沒有。反而,他對弟弟們十分庇護。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都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

第二,父子相處的方式不同

朱標和朱元璋相處,十分開誠佈公。



事例一:

朱元璋殺功臣有點狠,朱標不贊同,就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朱元璋說:“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朱標頂嘴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摔過去,朱標閃開。朱元璋不依,繼續追打朱標。

這場景,看起來不像皇帝和太子議政,倒像是父親教訓頑劣的兒子。兒子一句一句地頂父親,父親氣不過,追上去打兒子。

父子沒有隔夜仇,打了、罵了,事情就過去了。

事例二: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愛妃孫貴妃去世,朱元璋命令太子服齊衰杖期。這是個什麼意思呢?朱標是嫡出,貴為太子;孫貴妃既不是朱標的嫡母、生母,也不是養母。按照居喪制度,朱標不用替她服齊、也不用衰杖。朱元璋這種要求在這時是無理取鬧。

朱標沒有慣著朱元璋,批評他這種搞法不合常禮,而且拒絕執行。朱元璋一氣之下,抽出寶劍要砍他。後來在眾人的勸解下,朱標服了軟,照做了。

這件事,也很貼近生活中的父子行為。父親亂來,兒子抵著不辦,後來大家和稀泥,兒子礙面子不過,只得順從父親的意思。

總之,朱元璋和朱標的交流、沒有那麼多的拐彎抹角和花花腸子,比較敞開心扉,就像是百姓家的父子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沒有必要防著朱標,朱標也不會去害朱元璋。

然而,康熙和胤礽之間相處,就摻雜了很多心機的成份。



事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噶爾丹期間生病了,胤礽去探病,但面無憂戚。康熙十分生氣,以“舉止不適”的理由打發他返回京城。

這件事,胤礽可能沒有在意到自己對康熙的精神傷害,康熙也悶在心裡沒有說。然而在十八年後的廢太子告天口諭中,康熙說:“……朕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這是記上兒子的仇了,直到廢完太子,他才將心中的憋悶一吐為快。

事例二:



康熙四十七年末復立太子,對於此事,我以為康熙是把胤礽推出來擋槍。為什麼呢?

1,康熙當朝宣佈:推舉新太子,惟眾意是從。後來,朝臣公推胤禩,康熙食言,復立胤礽。一國之君視復立太子之事如兒戲,這本身就充滿了陰謀的味道。

2,縱觀歷史,太子被廢的很少,廢后復立的就更少。復立後再廢,讓人懷疑康熙動機不純。

3,九子奪嫡紅了眼,康熙復立胤礽,其他皇子搞康熙沒用,因為皇帝死了太子獲利,他們要動只會先動太子。另外,康熙也可以用胤礽偵察出其他皇子的火力,便於暗中防範。

至於胤礽,康熙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

事例三:

胤礽二次被廢后遭到圈禁,借醫生為其妻石氏診視之機,用礬水寫信與外界聯繫,後來事發。

父子之間、鬥心眼都鬥到了用藥水寫字的地步,這還能稱得上父子嗎?

結篇:康熙朝一邊明立太子,一邊讓眾皇子參入軍政事務的管理,這種做法給太子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到了雍正朝,改為太子暗儲制度,是對立儲制度的一種突破性創新。


鏈天絕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在古代,太子這個職位的確是“高收益”的。當了太子,就意味著你將有機會成為天子,成為九五之尊。當你成為皇帝后,你將統治億兆生民,建不世之功業,光是想想,已經很美好了。所以,太子,無疑是走向人生巔峰的階梯,這個”職業“的收益可說是非常可觀的。

當然,任何職業,”高收益“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所謂高處不勝寒, 太子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上面有皇權的壓力,下面還有來自兄弟們競爭的壓力。一著不慎,太子就會“出師未捷身先死”,成為權利鬥爭的犧牲品。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被江充陷害致死),隋文帝的太子楊勇(被弟弟楊廣所害),兩人的結局都非常悽慘。至於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以及康熙的太子胤礽,結局也好不到哪去。

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之子,朱標生性仁慈,頗有威望。朱元璋攻佔應天后,自立為吳王,朱標即被冊立為了世子。朱元璋登基稱帝后,朱標因其身份和威望,理所當然成為了太子。

朱元璋對朱標十分信任與愛護,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標的秉性所致。

朱標師從名儒宋濂,上面更有嚴厲的父親朱元璋管著,自然是知書識禮,滿腹才華。朱標與父親朱元璋不同,朱標主張行仁政,寬仁為懷,朱元璋呢,他的雷霆手段想必許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治國,更偏重於嚴刑峻法。這邊朱元璋唱黑臉,太子朱標唱白臉,起到很好的調和作用。

朱標的師傅宋濂捲入了胡惟庸案,差點被朱元璋殺掉,後來經過朱標和馬皇后力保,才逃過一劫。朱標的弟弟們犯錯,朱標也曾聲淚俱下,在父親面前為弟弟們求情,朱元璋這才饒過他們。這些事情,足以體現朱標的秉性與品格。正是因為朱標的仁愛,以及他的品德,朱元璋這才十分信任朱標。

本來,朱元璋已經盡己所能,為朱標除掉了許多荊棘,為他鋪平了道路。無奈朱標身體孱弱,洪武二十五年,年僅37歲的朱標便病逝了。朱元璋老淚縱橫,不僅是因為喪子,更是因為哀嘆大明從此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儲君。

相比朱標,胤礽就差勁許多了。胤礽是康熙與皇后赫舍裡所生之子。胤礽自小失去母親,康熙對他十分寵愛,這也使得他逐漸養成了驕縱暴戾的性格。

胤礽幹了許多令康熙大失所望的事,比如說他肆意捶撻諸王、貝勒、大臣,還縱容手下敲詐勒索等等。到後來,有幾件事更是讓康熙直接下定決心,廢黜了胤礽。

一是,胤礽對病重的十七弟胤祄熟視無睹,無友愛之心。二是,胤礽又曾在康熙回師途中窺視父皇軍帳。三是,胤礽與權臣索額圖互相勾連,潛謀大事。

胤礽最終落了個兩立兩廢的下場。雍正二年,胤礽病逝于禁所。康熙之所以提防太子胤礽,實在是因為太子胤礽不僅無德,更無仁愛之心。胤礽的野心與品格缺失,最終葬送了自己。

朱標和胤礽,兩位太子最終都未能問鼎天下,成一世之君。一在於天,二在他們自身。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他們都未能達到作為天子的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走向人生巔峰,身體和心靈都要得到昇華才行。


風雪夢不逝


做皇帝的 ,誰不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最優秀的,能肩負起帝國的未來,但是,“虎父無犬子”都是我們理想中的皇位傳承,歷史上二世而亡的王朝不是沒有,典型的如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明清兩朝,對接班人的培養尤其重視,明朝最優秀的皇太子當屬懿文太子朱標,朱元璋對他傾力培養,朱標也是非常爭氣,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儲君。而清朝的康熙皇帝,同樣著力培養接班人,卻兩立兩廢,胤礽成了最不讓人省心的皇太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呢?



作為儲君,肩負著王朝的未來,皇帝怎麼培養是很重要的,朱元璋是底層貧困人民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對太子的培養自然是多了些鄉土氣息。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率軍攻打集慶,得到長子出生消息的朱元璋非常高興,興奮的在當地一座山上題字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朱標既是長子,也是嫡子,這種雙重身份對於古代帝王家庭來說,幾乎是毫無疑問確立了接班人的身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朱標被立為吳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朱標於同年被立為皇太子。 身為皇太子,大明王朝未來的皇帝,朱元璋對他可謂是寄予厚望,不僅選了宋濂這樣的大儒做他的老師,而且甄選了功勳道德老成者作為太子的東宮班底輔導太子,如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歷朝歷代受到如此重視的皇太子可能也就朱標一人。



關鍵是朱標還非常爭氣,是個合格的皇太子,朱標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都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在諸王中威信最高。朱標有大哥風範,讓弟弟們心悅誠服,這自然也就避免了未來兄弟奪位的可能。朱標監國理政期間,常以“寬通平易之政”與父皇的嚴猛治國相矛盾,朱元璋雖沒有過多苛責,但此後大興刑獄剪除功勳,有意為太子排除勳舊震主的隱患。

康熙的皇長子胤禔乃是庶出,在“嫡庶有別”的古代,只有嫡子身份才是最尊貴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第一次立儲,他與仁孝皇后所生的嫡次子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在“九子奪嫡”中,身為皇太子的胤礽,經歷了兩立兩廢的尷尬局面,是第一個在皇位之爭中出局的皇子。



胤礽兩次被廢,背後都有其他皇子在搞鬼。可以說,康熙諸子中野心勃勃者大有人在,胤礽素無人望和威信,使得其他諸王形成默契,組成統一陣線,只有全力絆倒太子,大家才有機會公平競爭儲君之位,胤礽被逼意圖搶班奪權,在當時實屬迫不得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及其他阿哥陪同康熙出巡塞外。大阿哥胤禔向康熙密告,檢舉了太子許多不良表現,諸如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事情大都查有實據,胤礽利用太子的身份越級行事,令康熙大為盛怒,把太子的行為形容成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返京途中,胤礽試圖接近康熙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康熙的疑心病頓起,懷疑胤礽要“弒君”,遂下定決心要廢太子。

胤礽不僅被廢,還被幽禁起來。但是隨之而來的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諸子矛盾激化,為緩和局勢,胤礽再一次被立為皇太子。經歷了第一次被廢的軒然大波,胤礽再一次被立為皇太子後性情突然大變,行為瘋癲,康熙一度懷疑他是不是鬼上身了。康熙心痛不已,此後經常召見胤礽以寬其心。



但是,胤礽受到第一次被廢的打擊,對兄弟的無情及父皇的決絕已經大失所望,父子之間的隔閡矛盾依然不能消弭,終於引發了康熙第二次廢太子。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朝廷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牽扯出了皇太子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的事情,這是康熙絕對不能容忍的事,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已經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這一次康熙是徹底下定決心廢黜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康熙告諭諸皇子,宣佈廢黜皇太子胤礽,教宗人府看管,胤礽成為諸子奪嫡中第一個出局的皇子。

縱觀朱元璋和康熙培養接班人,其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朱標是長子嫡子,早早就被立為儲君,而且在兄弟中威望很高,朱標太子之位非常穩固,朱元璋雖然與太子在治國理念上衝突很大,但是太子自身的優良品行和道德操守都很受朱元璋的肯定,父子關係的親密無間,堪稱古代帝王家的模範。反觀康熙,太子胤礽德不配位,諸子奪嫡明爭暗鬥,康熙在立儲大事上猶豫不決,間接放任皇子矛盾激化,不僅使得儲位競爭近乎公開化,皇子結黨更是威脅到康熙的皇權。胤礽出事,很大因為是其他阿哥給逼的,皇太子兩廢兩立,在清朝僅此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