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广西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渡口,是中央主力红军第一个突破湘江的渡口,许多人称它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

前不久,蒋建刚先生写了一篇《全州县凤凰镇及其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概述》,文中提到了“至于大坪渡口,是否曾搭设浮桥,则有待进一步考究。”看了这篇文章后,涌起了考究一下的想法。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湘江西岸绍水镇洛口码头,东岸对面为凤凰镇的大坪渡口

我一直认为,红军是在大坪渡口(东岸称凤凰镇大坪渡口,西岸称绍水镇洛口码头)架了浮桥的。一、原来的党史工作者是这样说的;二、多年前到大坪渡口看拍摄电影时,也问过当地年较大见证过红军过江的老人,虽然未问老人的名字,但当地老人也这样说过:红军前锋顺利,但后来浮桥让飞机给炸坏了,飞机扔的炸弹,溅起水花几丈高,河里有许多大鱼也被炸弹炸死。我后来也把这些话告诉前来参观者。三、原全州资讯总编唐国辉先生到凤凰镇大坪村委唐家新村人采访也听百姓相传,红军架浮桥时,唐家、一甲、龙井山、码头等村的群众十分支持,群众自发拆门板、楼板,砍竹子给在壁子石山的红军架浮桥。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  站在洛口码头看对面大坪古渡口

大约是2018年,便开始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这里没有架过浮桥。一天,广西兴安县红色历史研究者罗继富先生第一次向我说起这事的。他说,他掌握的资料红军是在大坪架了浮桥的,但全州有个写过书的全州人不承认红军在这里架个浮桥,那位写书者说他采访过许多老人,都说没架浮桥。这个写书者在大桂林还有较大的名气,又是红色文化的一位领导,说话有一定的分量。罗基富先生希望我能提供红军回忆的资料。可惜,我当时手上无此资料,没能告诉罗基富先生。

后来,听一位到全州红办工作的一位姓唐的同志也说,他听当地老人讲,大坪没架浮桥。“孤证不立”,但先后有两人这么说了。我真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然以后的人就更难搞清了。红军经过这里,才八十多年,就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可见后人考证几百年前的历史是真不容易的。

自此日起,我想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绍水镇洛口村是中央主力红军从湘江东岸到达湘江西岸的第一个村落,村民集中居住区洛口张家村离洛口码头不到1公里。为了解红军过湘江的事,2018年8月2日我和当时在全州红办工作的王文胜先生与潘丽同志到绍水镇洛口张家村采访。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  走进洛口张家村

当地老人都说红军架了浮桥。这年84岁的张嗣长说,红军到他们村借了楼板与门板,这些东西都是向开商铺的商人借的。红军架浮桥不只是一板浮桥,由于人多,架了两板浮桥,但架浮桥的地方不是码头,因为码头窄,改在洛口码头上游一点、拍摄电视渡口下游一点的壁子石山架浮桥过的江。当时有位十七八岁的红军名叫赖宁子,走到村里走不动了,就流落在这里给一个叫张和斌的人家打工,放牛。这位红军没有结婚,1950年回了老家。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 84岁的张嗣长老人讲述过去他所知道的往事

热心的老人担心我们找不到真正的过渡处,告诉我们红军当年过渡的具体地点。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 张嗣长老人说这是红军上岸处,现在荒草丛生


根据张嗣长老人的讲述,红军真正架浮桥的地点是以下这一区域。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站在大坪渡口拍摄湘江西岸红军架浮桥处


有张嗣长老人的讲述,我感到心中踏实,但要说服人,可能还比较欠缺,我仍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2018年9月10日,桂林市党史系统工作者培训会上,当时发现桂林市党史研究室黄利明科长有一个讲课材料,有一张图片,我急忙用手机拍摄下来了。照片说2016年时记者采访102岁老人支义青。当年他用他们船队的商船帮助红军在大坪渡口架浮桥的情况。这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 支义青向记者讲述他们帮红军架桥的事

2019年7月3日,笔者在当代广西网看到《当代广西》记者周剑峰采访的一篇文章《【记者再走长征路】百岁老人支义青:撑船架桥协助红军渡过湘江》,此文非常详细。文中讲述他采访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田村105岁的支义青老人当年撑船架桥协助红军渡过湘江的故事。据支义青老人介绍,他生于1914年,现今105岁,旧籍全州县凤凰镇人。14岁开始做船工,17岁去湖南长沙划过船,20岁又回到家乡凤凰镇。1934年湘江战役批红军部队路过全州,“当时河岸两边没有桥梁,想要快速渡江必须架桥,就得征用当地船只来架设浮桥,于是红军就去找了当地的百姓借船、借门板等。出于对红军的信任,支义青也冒着生命危险,带着自己的船只加入到架设浮桥的队伍中。支义青老人回忆,当时湘江边还聚集了很多从周边村庄过来的船只,由于打仗,船工们都很害怕,但是看到那么多的红军伤痕累累、遍体鳞伤,依然不顾一切地往前冲,慢慢地他们就不怕了。搭桥时,他们用肩膀拉着船,喊着口号一步一步把船拖到江里,排成一排,固定在江中,然后用木头搭在船上,再用木板和门板铺在木头上,浮桥就这么搭建好了。”支义青老人说:“浮桥搭好后,红军都是六七个人并排同时从桥上走过。”支义青老人还介绍,红军十分优待架桥的船工,每人每天给1块大洋做报酬,那些船只、门板在他们离开后又原样还给了当地百姓。红军走后,支义青继续做着船工,1940年来到华江定居至今。

   他是民工,不是红军,罗基富先生想找红军的回忆,这还不​能算数。2019年10月,我终于发现当过红军的人曾经讲述这段往事。这人叫刘华连,原名刘诗泽,江西省赣县白石乡人。1934年参加红军,湘江战役后转移途中因伤掉队,留在了兴安。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 老红军刘华连曾是少共国际师战士


  2019年10月1日《桂林晚报》有记者苏文娟写有《父亲攀着战友的遗体爬出湘江》一文,详细讲述这件事。讲述人陆志元为刘华连之子,1949年出生,现居兴安。刘华连16岁参加少共国际师。“ 12月1日,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按照军团部命令,指挥部队从全州大坪渡浮桥过江。一阵激烈的遭遇战后,部队边打边撤,父亲还记得,当时牺牲的战士全部掉进了江里,江水都是红的,他也掉进了江里。“我父亲不会游水,只能攀着战友的尸体,慢慢爬出江水。”​此段讲述还披露一个细节,即走在红一军团最后面的少共国际师在前往大坪的途中,是遭到国民​党军军追杀的。

  那位写书的人不承认红军在大坪渡口架浮桥的事,引起全州红办另一位同志的注意,他出差时发现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曾写有《彭绍辉日记》,在他的《彭绍辉日记》第48页就有记载,他​便拍摄下来,将照片发给了我。

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桥?让我们探秘真相

           <strong>《彭绍辉日记》记载了大坪架有浮桥

彭绍辉时任红一军团15师(即著名的少共国际师)师长,率师直属44团执行战斗任务。据《彭绍辉日记》十二月一日记载:“我赶回师部通知部队立即出发。在九时之前须渡过湘江(已搭浮桥),跨越湘桂公路。部队行进至大坪附近时,闻全州方向枪声甚急,迅即由浮桥通过,向咸水圩前进。”

   从以上证人与史料可以看出,红军在大坪架有浮桥,应该是可靠的。


​蒋廷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