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的浮山前是哪一部分?有何依据?浮山前崛起的过程是什么?

陆语财经


这个问题必须由我,也就是“西海岸风水师”——曾经的magic6981045来回答。

题主是这么描述问题的:“目前青岛浮山前到山东头一带房价平均在五万一平,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交通,教育,商超等资源。富人看重的和我们平民思考的不一样。仅仅是背山看海和连接市南崂山,这样的优势为何足以支撑青岛房价的至高点?”

题主说得一点都没错。从麦岛路到海尔路一段的“浮山前”地段,也就是原先的徐家麦岛、王家麦岛、山东头一带,走路或者骑车转转看,会发现,这个地段全是一栋栋的小别墅,洋房以及一些高档的公寓、住宅,景色秀美。

海青路春天的樱花

但是,话要说回来,这一带地区,人气似乎不怎么旺,走在街上见不到多少人。甚至可以说,不仅没有商场、学校、医院,甚至连小超市、便利店都不多见。

很多人买房,首先看交通、医疗,学校、商超。对于很多分析房产的作者、公众号、大V而言,信誓旦旦的说“人口流入是实现房产价值增值的”第一要素。以上言论和做法看似有理,然而用来分析“浮山前”,这些说法统统失灵。很多人也是看不明白:如此人迹罕至、配套不齐、生活不便的区域,为何却能成为青岛楼市的制高点和“富人区”的标配?

答案很简单,从规划来看,麦岛-沙子口一线,是很典型的富人区,这里的逻辑是不能用普通购房者的逻辑去套的,如果生搬硬套,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或者就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某些人的想象力。

对于普通平民百姓而言,每天为生活奔波,朝九晚五,每天关注柴米油盐酱醋茶,追求生活便利是第一位的。在购房的时候,他们最关注的是房子距离交通枢纽、医院学校、银行超市的距离是否近。

然而对于富人而言,钱不是问题,正常的生活问题有家政,出门靠车,每天的生活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追求生活的品质是第一位的。在购房的时候,他们最关注的,是房前房后的风景怎么样。

可能是我小时候在八大关一带长大——其实八大关、金口路、鱼山路一带“鱼山前”的逻辑和“浮山前”极其相似,都是前海后山,绿树掩映,别墅遍地,同样没有多少人口,找个小超市、便利店要走半天——有些东西潜移默化,后来和我同为80后的朋友们多在浮山后购房,发现他们关注的东西和我截然不同,这时候我才认识到,原来人和人的逻辑真的是不一样的。

譬如说我,在挑房子的时候,潜移默化的会把“房子前面的风景如何”排在学校、医院、商超甚至户型之前考虑。2014年在没有多少购房经验,第一次出手西海岸的时候,用这个标准,为亲戚选择了“推开窗户面朝大海,步行就能拥有阳光沙滩”的金沙滩青岛印象小区。当时有人就说我“这人什么眼光啊”,周围连个大商场都没有,正好掉在隧道公交两站中间,地铁规划从新港山路经过,完美绕开了这个小区……

但是回头看看他进城买的房子,我也是皱眉头:楼前面还有楼,房子前面还有房子,小区周围人声鼎沸,每天早上被汽车喇叭吵醒……然而他却乐此不彼:人声鼎沸那是菜市场,大超市,买菜购物方便呦,你看看出门就有N趟公交车,到哪里都方便……

对此,我的表情是:

回到楼主的话题,我想已经解释得很明白了。在青岛这样山明水秀的旅游城市,一个地块想要成为“富人区”,不是凭借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更不是依赖学校、医院加持就可以。

城市里的富人区,必须依山傍海、山明水秀,平安宁静。从风水上讲,山南水北为阳,山的南坡,水的北岸,日照风景最佳,适宜修建高品质住宅。

还有,富人区距离商圈、学校、医院、枢纽这些地方,不能太近,太近会嘈杂,亦不可太远,太远不便利。一般公交3-5站路,地铁1-3站为最佳。

用 这个标准去卡“浮山前”的麦岛、山东头一带,北有浮山,南有黄海,风水上属于“阳地”,景色秀丽,山海之间距离短,不利汇聚大量人气,正好修建小量的高品质住宅。

尽管麦岛、山东头等的附近没有任何商圈、医院,学校也寥寥无几,不会被这些公共建筑打扰。但是它本身距离青岛的最大商圈——香港中路商圈也很近,距离万象城、金狮广场、利群金鼎广场4站地铁,距离佳世客、麦凯乐商场2站地铁,同时距离东部市立医院、眼科医院、东部青医附院都不远,救护车可以在20分钟内抵达。这也很完美符合富人区“闹中取静”的高品质定位。

所以,浮山前这个地方,麦岛、山东头一带,风水天成,成为青岛楼市的最高点,一点都不稀奇。这个地方,要么是渔村,一旦开发建设,必然是奔着顶级豪宅区去的。

顺便还可以看一下八大关:

下面,我们来看看题主的第二个问题:西海岸也有类似风水的地方,能否成为另一个浮山前?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搞明白,西海岸“类似风水”的地方在哪里。很明显,就是我的ID还是magic6981045时候经常发文絮叨的“珠山前”——灵山卫片区。

上下三张图一比,“浮山前”和“珠山前”、“鱼山前”的风水格局,简直不能再像了。同样的“面朝大海,背有靠山”,同样是“一条大路挑两边”……

更重要的是,灵山卫同样符合“闹中取静”的定义,往东地铁1站路是积米崖商圈,2站路是长江路商圈,往西地铁2站路,是朝阳山商圈(13号线车站距离大于2号线,仅供参考)。在这些商圈如火如荼建设的过程中,灵山卫本身却是无比的安静。

从海上拍过去的情景,你能分辨清楚哪个是麦岛,哪个是灵山卫吗?像极了,连建筑后面的山型都像……

二者除了风水格局非常像以外,仔细对比,相似之处还有很多。

1:建筑种类像,都是大片的别墅区。

青岛低密度别墅扎堆的地方,目前一共就三个地区:老市南八大关一带、小鱼山南麓,东部崂山区、浮山南麓沿海和西海岸灵山卫沿海、小珠山南麓。

除了这三个地方,青岛其它地方目前很少出现别墅楼盘,修建的小区绝大多数以高层为主,容积率个顶个的高。别墅、洋房即便有也只是零星出现,很难或不能成片。

对于容积率很低的别墅类产品,政策一直是把控非常严厉的。“限墅令”下过一条又一条,却能对灵山卫放口子,在这个地方大把大把的修别墅、洋房,对灵山卫住宅的定位,大家应该能看明白。

2:配套设施像。都非常重视公园、绿地。

“浮山前”的海滨地区,修建了供人休闲憩息的雕塑园,而“珠山前”的灵山卫地区,滨海步行道也在建设,更有贝壳桥这样的经典地标建筑。

浮山前附近修建了青岛博物馆、青岛大剧院,而灵山卫也不缺类似建筑:

大片的公园绿地、歌剧院、博物馆、游艇码头,这些很明显都是富人区的标配。在一般普通居住区是不会出现的。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卧槽,你说了这么多麦岛和灵山卫,“浮山前”和“珠山前”多么多么相似,可是麦岛最贵的房子都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了,青岛富豪的标配,反观灵山卫的别墅才几个钱?有超过三万的吗?这能比吗?

不好意思,把时间往前调15-20年,会发现,还真能。

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老市长推进“东部大开发”的时候,五四广场还是烂泥滩,麦岛还是小渔村。那时候的青岛人,很多高喊“宁要西部一张床、不要东部一套房”,甚至出现单位分房在辛家庄、麦岛、石老人的职工,哭着嚎着、请客送礼,宁可住房面积小一半也要改分到四方、沧口的事情出现……

是这些人傻、或者是高风亮节、逢场作戏吗?不是的。

我没记错的话,1998年刚刚房改的时候,麦岛的锦园小区的价格还没有四方海云庵的筒子楼贵。2002年的时候,海青路上新落成的海风花园别墅比西镇八大峡新村要便宜很多。2000年的时候,在很多保守的老青岛人眼里,分房去麦岛、石老人简直就是“下农村”、“变乡巴子”的存在,请客送礼也要回他们眼里所谓的根正苗红的市区——老市北、老四方、老沧口——是必然的选择。只不过不知道这些人现在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

然而,即使是当年“东部大开发”的亲历者,面对下一个节点到来的时候,很多人脑子依然是拐不过弯来。

图为青岛游艇会,位于灵山卫以西、隐珠以东的两河区域,什么人用游艇,可以好好思量一下。

在我反复说“青岛的未来在西海岸,西海岸的精髓在灵山卫”、“青岛的下一个富人区能且只可能是灵山卫”的时候,还有大量的人是这样回复的:

有时候,看到一片片的类似评论,我有时候就在想,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富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说学区房的,我真心想给大家算笔帐,最典型的例子,2万买灵山卫,4万买浮山后,100平米的住房差价200万,150平米的住房差价300万,而且一边是座山观海,春暖花开,风水上的阳地,地铁通了一条(13)还在修两条(1、6);另一边是推开窗户一堵大山,风水上的极阴之地,地铁满打满算只规划了一条(4)……

这种行为和20年前在麦岛分房以后哭着嚎着、请客送礼也得把家搬回四方、沧口的行为,有多像,我在这里就不说了……

虽然孩子上学也算大事,但是,在动辄二三百万甚至更高的房价差距面前,先考虑孩子上学是多么愚蠢的举措!(300万里拿出100万来直接砸教育就翻盘了,真的,不是我说……)我都怀疑,家长这种思维怎么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刚才说了浮山前这个地方,麦岛、山东头一带,风水天成,成为青岛楼市的最高点,一点都不稀奇。这个地方,要么是渔村,一旦开发建设,必然是奔着顶级豪宅区去的。珠山前的灵山卫,道理也是相同的,要么是渔村,一旦开发建设,必然也会最终成为青岛楼市的最高点。

所以,放长线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个人认为10-15年),“浮山前”和“珠山前”凭借极其相似、甚至相同的风水格局、发展规划,二者的房价,拉近,甚至拉平,是时间问题,不是能否问题。不信,可以走着瞧。

至于为什么目前珠山前的价格这么便宜,很明显,一方面是目前这一带还没有发展成熟,很多利好还没有落地。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对于刚落地的新青岛人而言,像当年勇闯麦岛的先行者一样,落子创富的机会还是有的,就看能不能抓住了。


西海岸风水师


首先纠正一下,浮山在东海岸,不是西海岸。

其次浮山前的高房价确实跟交通、教育没什么关系,而是源于开发初期的定位,经历无法复制。

浮山前通常是指青岛大学本部至利群金鼎这一代,这个区块其实在几十年前没多少人居住,繁华程度比起以中山路、台东为主的老城区差远了。但是随着五四广场金融区的崛起,青岛重新树立了市中心的定位。于是第一批高层建筑群就在五四广场至奥帆中心沿线开建。

在这批建筑成形、区域定位确立以后,浮山前就成了“风水宝地”。因为浮山前宽度很窄,路少车更少,属于真正的闹中取静之地。加上这个区块背山面海,风景如画,又紧邻市中心,很明显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开发商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各种楼盘开始进驻,以麦岛区块为多层住宅区,浮山以东为别墅区。早期的多层住宅和别墅都建于90年代前后。

当时青岛并没有什么紧邻市中心的富人区,浮山这里的建筑不仅年轻,而且位置好、离市中心一步之遥,房子卖的自然就贵,加上风景宜人,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富人区,价格一路炒高。

到十年前,迪拜财团在麦岛拿地准备投资数十亿建中国第一个七星级酒店,当时岛城媒体一度把这里炒作为新地标、新中心,于是麦岛沿线的楼盘再度风生水起。

于是经过了几番炒作和趋势性行情的推升,浮山前彻底成为了富人区的代名词,房价也一路飙升反超奥帆中心区块,成为岛城均价第二高地,仅次于八大关-太平角沿线的均价。

因此可以总结为,浮山前的定位得益于岛城第一个富人区,聚集了岛城最早几批富豪,加之很多北方明星、企业家都在这里置业、度假,而且有过当初楼市上行最火爆的经历,有过世界级财团的炒作,于是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和价格。这些是西海岸复制不了的,因为西海岸总归不是市中心所在,而是另一个轴心点,虽然路宽楼新,但是无论教育、医疗、金融、商业、旅游资源跟主城区都不在一个水平线,所以也不存在水楼台的优势。

其实看一个方面就可以明白,青岛当地有钱人基本都住在市区,西海岸买房的虽然很多,但基本不是自住,而是投资,因此难以形成真正的富人聚集区,自然不会推升出那么离谱的价格。因此市区这边单价7万以上的楼盘有三十多个,单价10万以上别墅盘有十几个,而西海岸最贵的住宅也只有四万多,最贵的别墅单价六万多。因此初期定位的差别,就决定了价格的差异,这跟风水没有直接关系。不然浮山后这种山北之地怎么可能卖的比黄岛前海还贵?


城市发展报告


我个人觉得,青岛西海岸更像是东北的一部分。勤劳的东北人,已经是西海岸主要人口。

我很难认为西海岸是青岛。完全不同的文化风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