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如果传位朱高煦会怎么样?

大话史说


朱棣可以凭自己的好恶指定继承人,但他身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他也不得不好好考虑清楚,因为历史早已证明其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以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即使是封建专制的皇帝也做不到。

不论是谁继承皇位,成为最高统治者,都必须慎重面对当前的天下各种形势。只有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有效也处理好各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才能引领整个帝国继续前行。否则逆大势而动,就会招致政治失败和国家失稳,内忧外患的结局。

那么当时的形势都有哪些特点呢?

历史形势

“靖难”成功登基之后,永乐大帝朱棣积极进取开拓,建立诸多功绩,如:将首都从南京搬迁到北京、编写修撰完成《永乐大典》、派遣庞大的郑和舰队数次下西洋、重新收复安南、长达十四年的五征漠北之战等。

上述每一项功绩的背后,都耗费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恢复和发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北方外患问题

由于蒙古游牧而居的特点,蒙古三部范围收缩但明朝边塞的外患并没有彻底根绝,朱棣还是死在出征无功后返京的路上,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事实上,这五次征蒙的胜利,兴师动众,不但没有杀敌无数,最大地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反倒让明朝与蒙古的仇怨越结越深。

继位的帝王必须面对这个敌国外患。要在是继续大规模出关征讨、还是剿抚并用、还是以安抚为主坚固防守的政策中选择。

农业生产问题

永乐十九年,湖广等地发生严重的水灾,灾民遍野。朱棣不顾大臣反对,坚持要出兵蒙古,导致朝廷两处急需财政开支不能兼顾。

终致第五次北伐因粮草不继不能持久而无功而返,同时国内灾民也没有得到救济,农业经济受到挫折,真是“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郑和下西洋问题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郑和下西洋的有着多方面重大的历史意义,停止的结果使中国错失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机会。但由于这种官办航海通商方式固有的缺陷,也导致其缺乏可持续性。

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造大船数万人耗巨资长期远航,却是“政治挂帅”而忽视获得广泛的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 ,从而也使得大规模远航难以为继。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对这些外邦朝贡者的大量赏赐,引发了帝国统治者的恐慌,仅耗费银两一说即达600万两, 还不包括每次对两万多官兵的嘉奖。

另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国库储备,引起钱币大规模贬值。

“靖难”的政治后果问题

政治上主要是对待“靖难之役”中受到牵连的大量建文朝的大量旧臣及其家属的问题。

朱棣“靖难”成功在南京登基称帝后,由于大部分建文旧臣表达出不合作的态度,朱棣大怒,从此举起了杀戮之刀。

对政敌“诛灭九族”是家常便饭,还施行亲朋好友师生关系的“瓜蔓抄”连坐,杀死发配流放为奴等受牵连者甚广。

死者固已矣,但这种极端性政策如果不改弦更张,对政治上收拢人心,促进团结有巨大的破坏作用。这种政治形象非常容易广树敌而乏友,是严重的潜在的政治不稳因素。

继位者的任务

继位之君必须要能够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并且政治清明,与民更始,才能平衡对外和对内的目标而不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力挽狂澜,发展中兴。

但不同的统治者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如果朱棣传位朱高煦,朱高煦能否顺利继位,以及能否完成上述任务?

朱棣可以凭自己的好恶指定继承人。如果公开地手续齐全地传位给朱高煦,则朱高煦顺利继位不会有问题,因为法理和兵权都在手的话,就无人能撼动。

但是朱高煦继位毕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朱棣此举会为后世子孙造成不好的榜样,危及大明王朝后世传承制的长期稳定。

朱高煦为人憨直,脾气倔犟,缺少仁德之心,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他若继位为君,老朱家的其他支脉兄弟儿孙的下场估计会比较凄惨。

朱高煦长期随朱棣在外征战,他若继位为君,他的治国理念也必将不符合太子朱高炽已多年监国的既成事实,必会对现行内政进行改弦更张,并且将会“一朝天子一朝臣”,造成朝局巨大动荡,朝政日非。

朱高煦尚武恶文,打仗勇猛,嗜血好杀,但治国非其所长,应该是退化版的朱棣,没有朱棣的眼光和远见,却强化了朱棣的缺点。

他若继位,不但不能解决当时已经产生并恶化的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化,使问题更加严重。

结语:朱高煦如果继位为君,很可能好大喜功,国内日乱。另外也没见史书记载他有个好继承人儿子,所以即使他当时不亡国,到他儿子再上台也就差不多亡了。


风动藤动铜铃动


其实朱棣登基之后,他也想过太子要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朱高煦的性格特别像他,特别是在靖难的时候,朱高煦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还多次救过朱棣的命,但是朱棣并没有立朱高煦为太子。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如果当初朱高煦成了太子,那就破坏了封建制度的嫡长制,那大明朝的江山很快就会四分五裂。朱棣死后如果哪个朱姓子孙觉得自己有能力当皇上,肯定会造成同族相残的惨烈局面,明朝就会陷入混乱。所以朱棣为了大明的未来 ,只能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

二、朱高煦相当皇帝的野心太大了。当时朱棣让他就藩云南时,他说那个地方太远,于是就赖在南京不去,朱棣被迫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他有给随朱棣迁往北京,让朱高炽留守南京,但是朱高煦,总是时不时回南京找朱高炽的麻烦。朱棣听说了这件事儿之后,非常震怒,直接把他朱高煦召回北京一顿臭骂。

其实朱棣把皇位传给朱高炽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朱棣是一个考虑大局的人,尽管他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曾经给朱高煦一些承若,但是他能兑现的全部都兑现了,唯独皇位不能传给朱高煦,如果传给了朱高煦那后果就非常严重了,轻则是朱姓家族内部会发生手足相残事件,重则是大明江山不保。

朱棣也算是政治老手了,就像在削藩王这件事情上一样,别看他嘴上说削藩不对的,但他也知道削藩是势在必行,但是不能直截了当的就开始削藩,因为靖难他打的就是遵循祖制,所以靖难之役成功之后,他遵循朱元璋建立的祖制,恢复了被削了藩的这些王爷的权力,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笼络人心,后来他又用各种借口,把这些藩王的权力全部收回,因为他明留着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对大明的江山是没有好处的。对于朱棣这样一个有城府的人来说他肯定知道朱高煦的野心,为了大明的将来,他只能选择将皇位传给朱高炽。

公元前


朱棣立太子的时候,着实头疼了一把。长子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朱棣也是大喊着自己的妈妈是马皇后,百官才让他登基的。但朱棣本人更喜欢朱高煦。

朱高煦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还曾多次救老爸朱棣于危难之际。朱棣感动得眼泪哗哗:“加油!你大哥的身体不好!”暗含之意:儿子,我之后的皇位就是你的啦!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为整个靖难之役的胜利流了不少血。

朱棣跟朱元璋一样,天生就爱打仗杀人。(很不幸,朱高煦也和他老爸朱棣一样喜欢打仗杀人。如果朱高煦继位当皇帝的话,那治国方略可能全盘复件朱棣的政策。)

在朱棣北征期间,朱高炽以太子身份监国。这位“代班”很有两把刷子,一旦听说哪个地方有饥荒,就马上开仓放粮,如果手下报告得晚了,他便批评人家。如此,朱高炽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仁孝”'的印象,被后人称为“仁孝天子”。

公元1424年八月,朱高炽登基,为明仁宗。朱高炽下令赦免那些因为靖难之役被罚为奴的官员家属,并由国家发给他们一定量的士地作为补偿。下令郑和停止耗资巨大的下西洋,同时也下令暂缓对漠北的远征。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但对明朝所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史书曾评价他:“用人行政,善不胜书。”翻译过来就是,他在位的时候,能够体恤民情,仁政治国,使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所以说
朱棣传位给朱高炽是正确的,如果传位给朱高煦,那么明朝的“仁宗”称呼不知道什么时间才出现。


峰回路转说历史


在《大明风华》里,其实已经做了朱棣为了避免靖难的悲剧重演,欲传位给朱高煦的设想。炒米认为很有道理,也很符合人性。


朱棣否决朱高炽的主要原因在于,朱高炽身体不好,若非朱棣出征,谁走在谁前面还是未知数。把这么一个“活死人”推上皇位,其实就是给局势发展增加变数;

朱棣否决朱瞻基的主要原因在于,朱瞻基年幼,虽有历练,但无论在文臣还是武将中都没有根基,是无法抗衡和制约两个叔叔的;

朱棣选朱高煦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老三在军中有威望,能压制得住朱高燧,最关键的老三至少还听自己的话。


朱棣的理由,反应了几个问题。

首先,朱棣重武,虽然他清楚文官的重要性,但更懂得文官的厉害之处。所以武将勋贵压制文官是他的基本策略;

其次,朱棣即便临终前也是不愿放弃权力,一句至少老三还听自己的,这说明了很大的问题,把帝王落幕时的真实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再次,朱棣认为朱高燧对局势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只有立朱高煦才能制约得了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朱高燧掌握着北镇抚司,替朱棣干的都是见不得人的事,所以更危险。

这是从当时各方形势来判断,而作出的选择,非常符合帝王权谋的心理处境。到这个安排实际上最终被杨士奇和朱瞻基颠覆了。


而这实际上最终造成了什么结果?那就是文官势力的崛起。

大明开国50余年,文官一直被朱元璋和朱棣踩再脚底下,从仁宣两朝开始,文官势力彻底参与进了中枢决策。

到了宣德朝,文官势力已经彻底压倒武将勋贵集团,强大到让朱瞻基开始培养内监(让太监读书)来制约文官集团。

试想如果朱棣真的传位朱高煦,那结果必然是继承朱棣的基本操作,仍然将文官集团踩在脚下,但却没人能替他监国。

这或许会避免了后来困扰大明的权监和党争问题,更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但同时也意味着武将勋贵集团的肆意膨胀。


局面就极有可能会步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后尘,也实际造成巨量的“地主豪强”阶层,最终再比形成“门阀政治”,发展下去,政策得不到纠正,读书人也不可能通过科举而进入中枢决策层面。地方上朱姓诸侯国日益膨胀,而中央集权则会被弱化,最终明朝“因强而亡”。

所以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但总体来说,文官进入中枢决策,那是每个朝代往和平发展时期的必然历史趋势。

所以是历史决定了朱高煦“没机会”。



炒米视角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朱棣虽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朱高煦的性格特别像他,并在靖难之役,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朱棣登基后并未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是立了大哥朱高炽为太子,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

朱高炽为人宽厚、仁爱、深得大臣拥戴,并且又是朱棣嫡子,如果选择朱高煦为太子,有可能迫害嫡子制度,会导致大明政局不稳定,朱棣好不容易得到江山,必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他立朱高炽为太子才是最佳选择。

朱高煦自小桀骜不驯,不受朱元璋喜爱,作战勇猛,并很有野心,靖难之役中数次救朱棣危难之间,朱棣也十分感动,可他性格上缺陷十分不利于他夺嫡之争,他登基必然否决朱棣政策,依旧大势征伐,大臣害怕朱高煦,这一系列行为十分不利大明统治稳定,很有可能导致内乱。

朱棣作为一代雄主,政治老手,必然深知谁才是储君最佳人员,朱高炽监国处理朝政有条不紊,深受文官集团拥戴,他能保证大明王朝稳定,有可能会创造更好局面,朱高煦仅有领军经验并无从政经验,为了刚愎自用,十分好战,他登基后国家必然得不到修整,依旧四处征伐,这样及有可能会对大明江山稳定产生严重影响,有可能导致大明王朝提前灭亡。

一个王朝建立在于武将,国家稳定只能依靠文臣,朱高煦作为武将代表,如果立朱高煦为皇帝,必然会造成武将势力高涨,文官集团必然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大明急需休息,保证文官权益有利统治,他只会立朱高炽为太子。

综合所述,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必然选择,他的心中王朝长久延续才是他所愿,朱高炽有这个能力修复朱棣留下来烂局面,他才是最佳选择,朱棣十分亏欠朱高煦,朱棣什么都可以朱高煦,就是太子之位不能给朱高煦。


莫地方


朱棣在领死前已经决心将位置传给儿子朱高炽②、朱棣在领死前很长一段时间,也曾考虑过将位置传给二儿子朱高煦。 朱家两兄弟对朱高炽举棋不定因朱高炽身体肥胖、脚上有顽疾,而且据史书记载,他在脚疾严重时,需要两个侍卫搀扶才能够进行移动。朱棣本身就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帝王,不论是在其早年与蒙古军作战中,还是在后来发动靖难与中央军作战时,都勇猛无比,身先士卒,有“以军立权”的美誉。也正是如此,本身运动细胞丰富的朱棣,在看见自己这个“半残”儿子时,便气不打一处来,并在心中有所厌恶。

可让朱棣欣慰的是,朱高炽除了身体具有残疾外,智商却不低能,在处理政务和公文上,可谓是有条不紊,其在少年时还曾被他的爷爷洪武皇帝褒奖。这使得朱棣对这位太子又爱又恨。对朱高煦的左右思索如果说朱高炽是个“胖残挫”,那么他的弟弟朱高煦便是一个百分百的“高富帅”了。朱高煦应该是继承了其父亲的优良基因,不仅身体素质过人、骑术、武器的使用上很是利索,在领兵打仗上也和朱棣不分仲伯,曾在靖难上给予了朱棣较大的帮助。这使得朱棣认为朱高煦非常的像自己,是自己喜欢的孩子,更曾在靖难时向其吐露了“你哥哥身体不好,以后还得靠你”的暧昧示好,这让朱高煦大受鼓舞,并在心底埋下了与哥哥争储的种子。

朱棣的算盘对朱高煦的态度我们先说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如果朱高煦是嫡长子,我想永乐帝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决定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因为他对这个非常像自己的儿子实在太喜欢了,这可能源自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欣赏。而且,朱棣在靖难时对朱高煦所说的暧昧之语,很可能不是空头支票,而是早就想好了的心声。但后来因为文官们的极力反对,以及为了后代长久的打算,迫使朱棣慢慢放下了这个念头。对朱高炽的态度朝中的文官集团,对于皇太子是大大的支持,这不仅因为太子更像一名大儒,还因为太子在处理朝政、待人接物上,更具有一种天子的风范。这便使得文官对这位有德行的太子颇有好感。

其实朱棣也明白,马上可以打天下,但是不一定能够治理天下,这样是为什么父亲在后来非常喜欢大哥朱标的原因。而且太子的儿子,自己的孙子也很聪慧,在一定程度上为朱棣一脉皇权的延续奠定了基础,故而在长久的考量下,朱棣在后来虽然对太子有所不悦,但还是将皇位传给了他。小结永乐皇帝将换位传给长子朱高炽有多种好处:①、使得永乐马背上得到的天下能够被较好的治理②、借助文官对太子的好感,帮助明朝的国力逐渐昌盛③、太子已有聪慧的孙子,这保证了朱棣一脉在明朝皇室中保持大宗地位。④、给后世奠定榜样,杜绝了后代皇帝传位时皇次子对太子位有所企图,帮助和匡扶了皇朝权力交接时的平稳。所以在朱棣临死前,他是要将皇位传给太子朱高炽的。


福子说历史


从明史中看汉王朱高煦是一位心存大志有担当的猛夫悍将,兄弟两人中朱高炽有腿疾被留守北京守城看家。朱高煦随父靖难尽忠职守奋力拼搏,多次在危难中冲锋陷阵救朱棣于危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声名鹊起为军中将领们拥戴,朱高炽的缺点是为人直犟脾气缺仁德少孝悌,是个猛张飞形的战将,如果是带兵打仗他可以胜任先锋大将独挡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汉王朱高炽兄弟两争的鸡犬不宁混乱不堪,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大漠皆带着朱高煦也一次次战功高盖,更加不可一世骄傲放纵不羁放纵。自以为是思太子之位非其莫数。但治国理政需要的是仁德能力和良好品格,这方面朱高煦一点也不占优势。为王公大臣们背后非议以成定论。而朱棣叮上朱高炽的原由是其孙子也聪明伶俐有仁孝之心,形同于隔世之君乃天下兴亡的希望所在。观汉王人品行不端子孙无德,因而他成为众失之地为人不耻。朱高炽继承大统遗呈先帝遗训,平反招雪了靖难中的王公大臣,勤政爱民与民同乐休息为天下积累了力量。可恨上天不公终丧贤君才执政了八个多月尽也驾鹤西游令人窒息悲伤。朱棣孙朱瞻基奉召成命继承大统,汉王这头凶兽尽也半途令人追杀。仅被心灵手毒的小侄子逃脱是汉王万万没想到的。所以才欲望难平在宣帝继位后大行逆流举兵造反,侄子存心放叔叔一马,但汉王不知天高地厚仅也成势。但宣宗御驾亲征也是树倒胡孙散,汉王被废了王地圈禁京机,一日宣京去探望叔叔,在帝走过时朱高煦仅伸腿阻驾令帝倒地,才导致了龙颜大怒,用大钟关朱高煦于里,他仅用手挖一口而呼气,更令帝不堪忍受乃下令致火被活煮如畜惨死盾命。











94310417小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煦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皇子,野心勃勃且心思缜密。但历史上朱高煦虽然在跟随朱棣靖难起兵多次表现突出,但是从整体能力来说,朱高煦不适合做一个皇帝。如果朱棣真的传位给朱高煦,那么在朱高煦执政期间的大明朝前途将一片黑暗。

好勇斗狠

朱高煦打小就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人。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曾将自己的几个孙子辈召往京城学习,朱高煦就是其中一员,但是他不仅不爱学习,而且言行轻挑,被朱元璋所厌恶。

朱元璋死后,朱高煦再次进京,但是性格依然没有转变,他舅舅徐辉祖看不过去,于是暗中教育他,他不但不听,而且偷了徐辉祖心爱的马匹返回北平,并且杀害沿途的官民,朱棣还因此被群臣指责。

常言道“从小看八十”,朱高煦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不但不学无术,整日游手好闲,还喜欢好勇斗狠,视人命如草芥。这样的人一旦大权在握,其破坏性难以想象。

军事才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朱高煦的闪光点就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随着朱棣起兵造反,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曾两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间,因此深得朱棣的宠爱。

朱高煦是一个勇将,他作战勇猛,冲锋在前,敢打敢拼,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但是他作战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喜欢直来直往,不善于谋略,缺乏大局观。因此注定他只能是将才而非帅才。

缺乏城府

朱高煦凭借着自己在靖难之役中的出色表现博得了朱棣的宠爱,这原本是朱高煦能够上位的最大优势,但是缺乏城府的他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朱高煦没有城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拒不就藩。

按照明朝的规定,藩王必须就藩,但是朱高煦认为封地太远,因此和朱棣讨价还价,长期滞留南京。后朱棣不得不将他的封地改为青州,但是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让朱棣不得不怀疑他的用心,强令其回归封地。

二是自比秦王。

朱棣曾和朱高煦讲: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正是这句激励的话语让朱高煦看到了希望,从此他野心勃勃的争夺继承人的位置。作为一个藩王,他不断的向朱棣提出扩充手下兵马的要求,并经常在众臣面前自此秦王李世民,夺嫡的野心昭然若揭,毫无顾忌。

三是尚武轻文。

朱高煦自小就不爱学习,在他的观念中,只有武力才是王道,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朱高煦对朝廷的文官很是鄙夷,认为这些人无足轻重,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取胜,完全是由他们这些武将拼死打下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倚重武力。

结语

归根结底,朱高煦是一个武人,他是一个合格的武将,他能够不计个人生死的去攻城拔寨,但是他不善于权谋,不精通政治,缺乏掌控全局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而且朱高煦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嗜杀,他轻视生命,而动荡的明朝需要时间去恢复元气,一个好勇嗜杀的人只会让这个国家陷入更深的战争泥潭,最终走向灭亡。


涤尘索金


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对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也非常的满意,确实也有过想把皇位传给他的打算。不过后来等到朱棣真正登上皇位之后,他必须从全盘考虑,所以最终没有把皇位传给朱高煦。

如果朱棣把皇位传给朱高煦的话,那样就打破了朱元璋所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不要小看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时候,他是相当具有威力的。一旦这个制度遭到破坏的话,那它带来的灾难性也是相当具有毁灭性的。例如次子朱高煦能够登上皇位,肯定有一个原因,如果对外说是因为他英勇善战,英明有为。那么今后的篡位者都可以打着这个旗号这么来了,这样对大明江山将是相当不利。

而是朱高煦这个人在战场上说的好听一点,叫做英勇善战,说的难听一点就叫做亡命之徒。这种人往往是不择手段的,非常血腥戳杀的人。如果他上台之后,朱棣的其他儿子能否保住自己的命就很难说了,因为毕竟那些人是他皇位的直接竞争者,如果他上台之后把这些竞争者杀掉,是没有人可以阻挡他的。

而朱棣虽然狠毒,但是虎毒不食子,他毕竟还是想保住自己儿孙的命。例如朱高煦后来犯了不少的事情,朱棣也只是罚他的俸禄,或者把他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没有真正的伤害朱高煦。总之朱棣绝对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可以平平安安。如果朱高炽能够当上皇帝,以他狠毒本性,应该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弟弟,但是朱高煦可就不同了,以他的狠毒个性很难做到这一点。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朱高炽登上皇位之后,虽然他的两个弟弟屡次害他,他也没有对弟弟怎么样。即使在他临死之前,他也交代他的儿子朱瞻基不要过于为难自己的两个叔叔。后来朱瞻基因为朱高煦造反最终杀了他,但是也放过了屡次搞小动作的朱高燧。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答案:有可能二世而亡国。

所谓穷兵黩武也就是如此。朱棣好战,朱高煦也好战,但还好是仁宗朱高炽擅长内政,如果不是朱高志在内内主持内政,或许朱棣的时候已经是暴乱四起了。

如果朱高洵是皇帝。那他还会推行朱棣的政策,那样对国内的百姓也是一种煎熬,百姓如果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明朝或许也就没有近300年的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