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孫太后貪戀權力嗎?

我不這樣認為。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應是明英宗朱祁鎮。

1.御駕親征是皇帝自己的決策。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慘敗於土木堡,大明20萬精銳部隊幾乎喪失殆盡,朱祁鎮也成了俘虜。

土木堡之變起因是瓦剌軍迅速向南推進,來勢兇猛,守衛西北的將士交戰失利,向京師請兵救援。當時,大明朝朝廷是宦官王振大權獨攬,他根本不懂軍事,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防備。他天真地認為只要明英宗御駕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回老家去。

為冒濫邊功,在明軍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王振就慫恿英宗親征。英宗年輕氣盛,總想效仿宋真宗親征建功立業以彪炳史冊,且平日裡對王振又言聽計從。所以,他認為這次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沒有與大臣們開專題問題商議,就輕率地做出了親征的決定,而且宣佈兩天後立即北伐。注意,皇帝起駕,沒有他人脅迫。

當時,兵部尚書鄺埜及侍郎于謙,向朱祁鎮陳述明軍準備不足,皇帝不宜親征。吏部尚書王直亦率群臣諫阻,但朱祁鎮一句也聽不進去,非要立即揮師上。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孫太后貪戀權力嗎?

2.軍隊的指揮權是英宗交給王振的。

王振和英宗在兩天之內湊合了20萬大軍,匆忙配些糧草和武器就上路了。儘管跟隨英宗的100多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

由於組織不當,部隊一上路,軍內亂象頻生。未到大同,軍中已經缺乏糧草。且氣候不適,導致不斷有人死亡,後來連日風雨,還未到達前線,將士疲憊,軍心已經渙散。

隨駕的官員,再次請求英宗回軍。王振正要亮一手,為了殺一做儆百,特罰勸諫皇帝的兵部尚書鄺埜和戶部尚書王佐跪在草地上,直到天黑才罷。這讓其它朝臣再不敢勸諫了!但能罰朝廷重臣下跪是英宗自己,王振只是執行人。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孫太后貪戀權力嗎?

3.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應該是朱祁鎮。

現象上看,此戰大敗的元兇,應該就是朱祁鎮最寵幸的宦官王振。是他勸英宗親征,是他在部隊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鼓搗王師匆忙上路,是他騙取了皇帝的信任,胡作非為,取得了軍隊的指揮權,把大明國防軍帶入了絕境!

但,宦官僅是秉承皇帝意志,他本身並沒有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權力。也就是說王振的瞎指揮是朱祁鎮允許的,他是代表皇帝發號施令。因此,土木堡之戰慘敗的真正罪魁禍首是皇帝朱祁鎮。

尤其是,明軍先取道紫荊關回京,欲經蔚州;而後已經行軍了40裡又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是朱祁鎮朝令夕改的,怨不得王振,王振只是又一次忠實地執行皇帝的命令。

王振在皇帝面前是奴才,為替他皇帝遮掩,才來有了句‘’皇上是為駕幸老奴府第‘’之說,三軍將士走了冤枉路,自己怨憤噴發,導致士氣進一步低迷。

後來,不肯及時入懷來城宿營。也不肯採納兵部尚書鄺埜之議,車架先行馳入居庸關。初戰失利後,又急著與瓦剌議和,反中了其奸計,吃了大虧。都是英宗自作主張,這不是一箇中涓太監能決策的事!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孫太后貪戀權力嗎?

4.孫太后不應該背黑鍋。

這個階段,孫太后對朱祁鎮御駕親征沒推波助瀾。在英宗御駕親征前後,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讓朱祁珏攝政她是同意的。

孫太后在朝中影響力短暫,早前有張太皇太后統轄後宮一切,更有三楊內閣輔政,她沒插手政務的機會。張太皇太后和三楊的陸續去世後,孫太后行政資歷根本壓不住朱祁鎮,也震懾不住王振。

只是土木堡之變後,親生兒子當了俘虜,為粉碎瓦剌以皇帝作人質攫取利益的陰謀,他同意立朱珏為皇帝!這與土木堡之變無關!她不是土木堡之變的始作俑者,不應該譴責她。

後來的奪門之變,是徐有貞與石享鼓搗出來的!她的威望與政治手腕和謀略根本決定不了皇帝的廢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