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红星照耀神州


明宣宗是有儿子的,而且还不止一个,他当然是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历史上的皇帝,在传位的时候,都是如此。

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就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若是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就把皇位传给和自己血缘最近的一个王爷的儿子。

明宣宗是有儿子的,因此,他也就不用把皇位传给外人了。当明宣宗把皇位传给儿子朱祁镇的时候,当时的朱祁镇只有九岁。

尽管说九岁不是很大,处理不了朝政。但是,朱祁镇还有母亲,还是有奶奶的。这些人都是可以帮助他执政的。

等到他年龄大了,可以执政了,再把皇权还给他。

一般来说只要小皇帝的年龄,到了十六、七岁,他们就可以独掌大权了。毕竟一般商议国事,都是和大臣一起商议的。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皇帝跟着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混,就会容易出错误了。

就如同朱祁镇跟太监王振走的比较近。所以,他在后来出了问题,在土木堡事变的时候,朱祁镇打的败仗就是和王振有关。

我们都知道在土木堡事变之后,朱祁镇成为了俘虏。这个时候的他,也就是二十多岁呀,还是少不更事的年纪。

不过,错误已经犯下了,自己就要为自己犯的错误买单。

不过,我们还是要敬佩朱瞻基的,毕竟他在被瓦刺俘虏之后,并没有遭遇非人类般的待遇。而且更加重要的是,他在当了一年的人质之后,又完好无损的回来了。

皇帝能够当到朱祁镇这个境界,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到这样了。

只不过再回来之后,他的身份就不一样了。之前,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说一不二,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说一个不字。

但是,现如今已经不一样了。

因为现在的皇帝是他的弟弟朱祁钰了,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就爱上了这个职业,为了不让朱祁镇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他甚至把朱祁镇给软禁了起来。

朱祁镇在大明又过了七年的被囚禁的生活。

可是,后来命运之神还是眷顾了朱祁镇,毕竟朱祁钰这个皇帝病重了,更加重要的是朱祁钰的唯一的一个儿子,也死了,这说明朱祁钰后继无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徐有贞,石亨等人,他们就策划了夺门之变,然后又把朱祁镇给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你看命运就是如此的神奇,丢了皇位的朱祁镇,又把皇位给捡了回来。这个皇位又重新给到了朱祁镇。

看了朱祁镇的人生,是不是觉得朱祁镇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呀,这就是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朱祁镇。


史学达人


明宣宗驾崩后,因为英宗朱祁镇当时才九岁,主少国疑,刚开始朝廷内外确实曾经传出过张太后要立她自己的儿子襄王朱瞻墡为帝的消息。为了稳定朝局、制止流言,张太后立刻召集诸王公大臣到乾清宫,当着大臣的面,她指着太子朱祁镇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这时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才彻底平息。



(明英宗)

都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张太后不选择一个年龄大些来继承宣宗的帝位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

宗法和礼教舆情不同意

为了保证朝局稳定,中国自古以来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特别是在明朝这个制度更是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在太祖朱元璋颁布的《皇明祖训》中,更是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

除了朱元璋,张太后的丈夫明仁宗在位时间就皇位继承问题也有过明确的指示,正如《明仁宗实录》所言:

长嫡承统,国家常。

总之一句话,明朝继承制度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祁镇作为嫡长子还没死,他的法统地位无论如何是不能被撼动的。

跳过朱祁镇让较为年长的朱姓王爷登基,不仅在以仁孝治国的古代是对祖先的亵渎,更会在奉儒家思想为经典的文官集团中引起轩然大波,其阻力是十分巨大的。

笔者认为还有一条十分重要因素就是张太后的个人品质。

俗话说天下没有空穴来风的事情,既然宫中曾传出过让襄王登基的消息,这说明襄王还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的。

(明宣宗之母诚孝张皇后)

张太后在做太子妃时,就因为“操妇道至谨”而深受自己的公婆成祖和徐皇后的喜欢,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张皇后才能够有所取舍。

此外英宗登基后,群臣上表让张太后摄政,但是张太后以“毋坏祖宗法”为由而拒绝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太后对于祖训的坚持在英宗登基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青悠论史


父死子继,这是明朝的祖宗家法。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身后还留有两个皇子,礼法上享有天然的继承权。

当然,关于明英宗朱祁镇的继位,确实发生了一些争执。

朱瞻基驾崩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一切都由皇太后张氏主持。当时,宫中皆有传言,说张太后有意立自己的儿子、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为皇帝。

既然传出了这样的消息,就证明当时张太后可能确实考虑过“兄终弟及”这种操作。

但经过一番思索,张太后还是决定把皇位传给朱祁镇,她不能违背祖宗家法,在皇帝有儿子的情况下,强行传给皇帝的弟弟。

最后,张太后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说道:“这就是新天子啊!”

大臣们一听,终于放下心来,于是高呼万岁,朱祁镇正式继承皇位,张太后也升级为太皇太后。

总的来讲,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违背朱元璋定下的宗法制度,朱元璋规定了父死子继。只有在皇帝没有子嗣的时候,才能从宗室挑选入继。

譬如后来的嘉靖皇帝,他就是在堂兄正德皇帝没有后嗣的情况下,才按照祖宗家法入承大统。


HuiNanHistory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中国古代只要皇帝只要有子嗣,传位给宗室王爷的可能性比较小,朱祁镇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继承人,他的皇位名正言顺。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前,早已立朱祁镇为皇太子,作为其接班人,在合适不过,这个时候,虽有襄王朱瞻墡,才能由于朱祁镇,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嫡子,他不可能传位给弟弟朱瞻墡,历史上那个皇帝不希望自己能把皇位传给后代,万世一系是任何帝王都期望的。

中国古代宗法礼教中,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嫡子制度,只要有嫡长子,那皇位必然传给自己的嫡子,之后才是次子,只有在没任何子嗣的情况下,才把皇位传给同姓王爷,从这里看出朱瞻墡没任何机会夺取皇位,就算传位给同姓王爷,还要根据血缘关旭选择储君,以保证皇位是属于跟自己血缘最近人继承皇位,这一切前提就是明宣宗无子。

明宣宗朱瞻基子嗣并不旺盛,仅有长子朱祁镇、次子朱祁钰。他完全是有自己子嗣,没必要立其他王爷为帝,他的发妻胡善祥因无子给废,孙氏作为新任皇后,深受明宣宗朱瞻基喜爱,他的儿子作为明宣宗长子,自然成为皇太子,未来帝国接班人,谁想夺取他皇位不太可能。

朱祁镇历史评价并不太好,宠信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自己成为阶下囚,可他毕竟是明宣宗朱瞻基选出接班人,明宣宗朱瞻基自幼跟随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无论军事政治都十分厉害,他如若可以好好教育朱祁镇,必有不错结果,他的突然去逝,导致帝国皇位空虚,朱祁镇作为明宣宗朱瞻基亲自立下的皇太子,必然就是皇位接班人。


莫地方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怎么可能从皇室王爷里面来选一个继任者,就算是朱瞻基无嫡、无庶可以继承,也不可能选择王爷来继承皇位。更何况朱瞻基既有嫡子,又有庶子。

朱瞻基英年早逝,36岁就驾崩了,当了十年明君,他死的时候已经有两个儿子了,一个是皇后孙氏所生的嫡长子朱祁镇,一个是嫔妃所生的庶子朱祁钰。

皇帝驾崩,按照法统,其实子嗣继承皇位,这是亘古不变的宗法,特别是在明朝,朱元璋早就把规矩给定好了。《皇明祖训》上明确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无子嗣,兄终弟及”。

有嫡子就嫡子继承皇位,没有嫡子就长子继承皇位;如果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那么就兄弟来继承皇位;如果连亲兄弟都没有,那么就按血缘关系来,离皇帝最近的血缘宗亲里面选一个兄弟来继承皇位大统,并承继皇帝这一支的香火,相当于过继。

以上的情况明朝都有发生,嫡、庶子继承就不说了,兄终弟及明朝有两例:一是崇祯皇帝继承天启帝的皇位,哥哥朱由校无子继承皇位,弟弟朱由检继承大统;还有一例就是选择异地藩王继位,过继皇权一支,明武宗朱厚照死后,不但无子,还没有兄弟,只好从他爹那辈的兄弟里面找到了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来过继给明武宗朱厚照的爹明孝宗朱祐樘,给明武宗当“弟弟”,继承皇位。

既然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制定了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那么明宣宗死后为什么要选择其他王爷来继承皇位呢,这既符合实情,更不符合礼法。

有这样的说法无非来源两个因素,一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很小,才8岁,怎么能当皇帝呢?二是朝中有人议论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有意立另外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墡来继承皇位。

这两种说法都很不靠谱,首先8岁的小孩当皇帝的例子自古以来都不少,皇帝的登基与年龄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朝局稳定,8个月没有断奶的娃娃都可以。明宣宗时期的朝局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最为稳定的时代,“三杨”内阁,“仁宣之治”那是载入了史册的。

张太后要立襄王朱瞻墡为帝,那就更不靠谱了,首先来说,朱瞻基有嫡子,有庶子,皇位怎么排都不可能排到襄王哪一支去,再者,明朝有严格的祖制,后宫不得干政,这是铁律,张太后更不可能直接来干预皇位的继承。

那么有人会说了,“土木堡之变”时期,朱祁镇被俘虏了,他有太子朱见深,为什么还是他的弟弟朱祁钰登基继位了呢?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时局了,朱见深那个时候也才几岁,而朝局的情况非常的严峻,朝中的大部分精英在土木堡被瓦剌一锅端了,大明朝急需有一个成熟的、有思想的皇帝站出来稳定天下人心,笼络朝臣力抗外辱,总不能指望那几岁的娃娃在朝堂上面对气势汹汹的瓦剌大军吧。

明宣宗驾崩,明朝根本就没有想过从王爷中间来选一个继承皇位,当时唯一的继承人就是8岁的太子朱祁镇。


沉墨I方之城


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是有一套程序的,尤其是明王朝,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并执行得更为苛刻的王朝,几乎没有之一!除了通过“靖难之役”篡位上台的明成祖朱棣和“土木堡之变”后“权宜变通”产生的景泰帝朱祁钰之外,明王朝的皇帝无一例外都严格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包括曾经想要废长立幼的明神宗朱翊钧,最终在朝野的压力下也被迫放弃了原先的想法……

具有明王朝特色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东西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明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巅峰基本没有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套最为苛刻的“嫡长子继承制”,或者叫“嫡长房继承制”也不能算错。

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有嫡子存在,则立嫡长子为储;嫡长子被废或去世,则顺位立嫡次子为储。没有嫡子则立庶出之子为储,依旧是长幼有序。但是,明太祖玩了一出“不按常理出牌”,他规定了一套以“房头”为单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意思呢?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子优先,而明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房优先!嫡长子去世,不立嫡次子、而立嫡长孙。除非嫡长房绝嗣,否则不考虑其他“房头”,这就是明王朝明立皇太孙的原因所在。如果嫡长子之后是嫡次子或庶长子接班,那么置皇太孙于何地?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名号!嫡次子或庶长子成了皇太子,这位前皇太孙到底算顺位继承人还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内乱之源了。明太祖一生都在寻求皇位的平稳传承制度,搞这么一出岂不是“自毁长城”?除此之外,明王朝还有众多的亲王世孙、甚至世曾孙!这同样说明,明王朝实行的是苛刻的“嫡长房继承制”而不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更重要的是,明太祖通过《皇明祖训》将这一制度法制化、规范化了,后世帝王必须无条件遵循!

就以明世宗朱厚熜为例,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后,明孝宗一脉彻底绝嗣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要么给明武宗过继一个“儿子”,要么选择明孝宗在世最年长的弟弟——岐惠王朱祐棆。那么,为什么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明世宗朱厚熜呢?就是因为明王朝特殊的“嫡长房继承制”,明宪宗无嫡子,前三房绝嗣之后,继承皇位的理应是庶出第四房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朱祐杬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兼继承人时任兴王朱厚熜还活着!换言之,庶出四房并没有绝嗣,自然轮不上“老五”岐惠王朱祐棆!这也是为什么明世宗朱厚熜刚刚抵达北京便坚持自己是继统而非继嗣的理据所在。缺乏根基的明世宗为何敢与张太后和内阁硬刚?就是因为明太祖留下的这个祖制,他始终占着理,占据着法理的制高点!

明宣宗驾崩后的皇位传承问题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六岁,留下两个儿子——嫡长子朱祁镇八岁、庶出次子朱祁钰七岁,都未成年!换言之,明宣宗并没有绝嗣,按照《皇明祖训》,继承皇位的只能是他的嫡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这是法理层面的依据。

但是,不同的声音还是出现了。有部分朝臣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以“主少国疑”为由,提出了由张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嫡三子襄宪王朱瞻墡继承皇位!如此一来,问题就多了。首先是明宣宗两个儿子该如何安置的问题,他们才是理所当然的顺位继承人。一旦朱瞻墡成了皇帝,还能不能容得下这两个对皇位具有巨大威胁的侄儿?真的很难说。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彼时张太后所生的嫡次子越靖王朱瞻墉还活着!即便嫡长房明宣宗一脉绝嗣了,按照《皇明祖训》也应该由朱瞻墉继承皇位而不是朱瞻墡!如果朱瞻墡成了皇帝,朱瞻墉作何感想?会不会发动又一场“靖难之役”?他可比当年的明成祖名正言顺多了!

这还仅仅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脉,庶出的儿子呢?既然朱瞻墡可以跨过嫡出的老二,庶出的儿子难道就不能跨过两个嫡子?此举一出,势必会引发许多连锁反应,后患无穷!如果选择更远支的宗室,那问题就更大了,等于是所有宗室都具备了“合法”继承皇位的资格,那明太祖那二十几个儿子的后代还不像疯了似的出来争夺皇位?明王朝瞬间便会陷入祸起萧墙、内乱不止的局面……因此,只有严格按照《皇明祖训》,有明宣宗的嫡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才能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如提问者所言,选择一位“朱姓王爷”继承皇位,只能将明王朝带入内乱不止的万劫不复之地。

作为明成祖的嫡长媳,张太后本人就是“靖难之役”的参与者,也是“汉(朱高煦)赵(朱高燧)围攻皇太子(朱高炽)”的亲历者!她深知立三儿子朱瞻墡可能会带来的巨大问题。为了避免内乱的发生,最终张太后一锤定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选择了嫡长孙朱祁镇!当然,张太后也是有私心的,虽然皇帝不是儿子,但依然是亲孙子,作为皇帝的祖母,她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更重要的是,儿子朱瞻墡已经成年,即位即亲政,张太后就只能“退休”了。可未成年的孙子当皇帝就完全不一样了,张太后还可以趁着孙子年幼无法亲政,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局,她才是最大的赢家!所以说,亲儿子张太后都不选,就更别说是其他所谓“朱姓王爷”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儿子和兄弟哪个亲?[抠鼻][抠鼻][抠鼻]从周朝确立宗法制度开始。王朝继承人制度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宣宗虽然死的早,但是他有儿子啊!汉昭帝、成帝、宋仁宗这些没有儿子的皇帝,都是从宗室晚辈之中挑选一个作为继承人的。明武宗也是没有儿子,杨廷和一开始是让朱厚熜以孝宗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哪里知道朱厚熜老油条一个,“大礼仪”事件轰动一时。


永生196045664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没有水平,明宣宗朱瞻基虽然子嗣不旺,但也有两个儿子在世,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

既然自己有儿子,那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旁支?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吗?

明宣宗朱瞻基确实有两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即越靖王朱瞻墉和襄宪王朱瞻墡,其中越靖王薨后无子国除,襄宪王一脉倒是一直在湖广襄阳府繁衍至明末。


代贞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皇朝第五位皇帝,仁宗皇帝朱高炽之子,成祖皇帝朱棣之孙。朱瞻基在位十年,开创了仁宣之治,被史书称为一代明君。1435年1月31日朱瞻基因病驾崩,传位给年仅八岁的儿子朱祁镇,朱祁镇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8岁当皇帝,实权则掌握在张太皇太后手中,张太皇太后领导的摄政团主导大明政坛7年,直到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才亲政。明宣宗朱瞻为何不选择一年长的兄弟或者侄子当皇帝呢?原因在于皇族里面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常情况下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嫡长子继承制从周朝开始,延续千余年,经历数十个朝代,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最佳传承方式。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有效避免皇族内乱,进而保证江山稳固。

商朝时流行兄终弟及,确保王位一直在年长者手中,这种方式会导致诸弟争位。乱世之时,传位则选择立贤不立嫡,以确保王朝可以生存下去。如果皇帝无儿子,那么皇帝可以在皇族中选择一位子侄过继为自己的儿子,通常也不会将君位传给弟弟。明朝承平日久,虽然外战不断,但是内部稳定,因此朱瞻基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嫡长子,而不是从皇族中选择一位贤者、能者。

张太皇太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她的存在,不仅丈夫朱高炽、儿子朱瞻基顺利成为明君,就是孙子朱祁镇也得以顺利当了皇帝。仁宗皇帝朱高炽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在位期间军政大事皆由张皇后主持;宣宗皇帝朱瞻基侍母至孝,因此很多军政仍由张太后主持。朱瞻基当了十年皇帝死了,孙子朱祁镇当了皇帝,因此军政由张太皇太后主持。有张太皇太后的存在,朱姓的王爷就无法当皇帝,除非朱瞻基没有儿子。



大秦铁鹰剑士


可以是可以,但是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明宣宗又不是没有儿子。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后来闯了大祸。但在事情没发生之前,谁又能预料到呢?

《大明风华》里有这样的情节,朱瞻基临终前对孙若微说如果朱祁镇长大了不想当皇帝,朱祁钰又才能平庸,就从朱家王爷里挑一个继承大统。

然而真实历史中朱瞻基不可能说这种话,从来只有把皇位往自家碗里扒拉的,没有主动让出去的。

立储原则

古代的立储原则通常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嫡长子是最无争议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嫡长子,那么嫡次子,依次往下;嫡子都没了,才轮到庶子;嫡子、庶子都没了,再从先皇的兄弟辈去找。

原则是原则,不遵守原则的多了去了。唯有明朝遵守得比较彻底,除了朱棣是通过靖难上位、以及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俩兄弟有特殊情况外,其他皇帝都是按照这个原则继位的。

弊端很明显,出了一大堆荒唐皇帝。但是,优点同样很明显,除了朱棣年间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俩总想着当太子,以及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其它朝代基本没有储位之争。因为皇子们都明白,文官全是些死脑筋,只念着祖制。

有人可能想问,为什么不立贤呢?想法很好,可这有个大问题,无法衡量什么是贤。

仁爱是贤,但有时候当皇帝的人不能过于仁爱;聪明是贤,有时候大臣们并不希望皇帝太过聪明;勇于进取是贤,可有时候太有进取心也不是什么好事。

一百个大臣站出来,会有一百个关于“贤”的看法,你觉得二皇子贤,我还觉得三皇子贤呢,要是再加上点私心,更要打成一片。要是大臣们不说话,由皇帝独自决定,那更麻烦了,皇帝的看法就真准确吗?

所以,在古代那样的环境,没有更为科学的考核办法,按出身和排行来立储就是最为合适的。

虽然看似简单粗暴,其实标准统一最为公平。

一位皇子有没有才能、品德是否高尚,谁都看不出来,但他母亲是不是皇后,他的排行是第几,这些是一目了然的,减少了很多无谓的纷争。

总之,明宣宗驾崩后,不从朱家王爷里选继任者,是因为没有必要。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