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在很多闡述科學教育理論的書籍或課程中,我們看到對於父母的要求中會比較多出現關於性格方面的要求,比如耐心、平和、包容,我們知道性格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做人做事的方式與態度。對於真心思考教育的父母會逐漸發現,起初大家學的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身,後來便演變成了一場關於父母自身的修行之路,沒有止境,無限延伸。

比如當我們學習過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課程後,知曉了關於情緒認知、發生、控制等一系列的運行邏輯以及具體的解決方法,但問題是父母還是無法迅速按照方法步驟來有效實施解決問題,通常都會習慣性犯錯。這種學過後用不上的糾結現象相信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而且很有可能還持續了很長時間。這是為什麼呢?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首先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講師可能只會用語言來闡述理論和傳授方法,而通過語言傳授來學習是最低效的一種方式,這樣會受制於表述者對於理論本身的理解度以及如何用語言來準確、到位、客觀地表達給聽者,同時聽者也會因為知識背景、人生經歷、思維方式等產生不同等級的理解力、吸收力,在簡單的講與聽的過程中其實已隱藏了太多的無形干擾因素,所以科學教育理論最終進入到學習者的大腦到底是如何呈現的無法有效得知。

其次在學習者準備應用學到的知識、理論、方法解決具體問題時,是如何從大腦知識庫中提取、應用的?這個單向的輸出過程也是千差萬別的。有些人會嚴格地照搬但發現無用;有些人會活學活用,根據具體情形創造性地使用,但仍覺得起始階段非常困難,需要後期反覆練習才能自然發揮達到效果。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再者拋開上述的這些操作層面,還需考慮學習者自身的內心世界。由於個體的獨特性,每個學習者的性格、脾性、氣質、成熟度都是不同的,而且還會隨著人生的進程而不斷髮生變化,再加上個體內心世界的複雜性,都會在個體無意識的狀態下深深地影響著理論和方法的應用效果。這些都是導致父母們在學習完相同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之後出現問題解決巨大差異的重要原因,也是極易被忽略的原因。

所以我們在傳授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更希望學習者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第三層面——自我的內心世界中,也就是對於自我的修煉層面。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孩子教育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借“等一等”這個教育策略來說說這個第三層面。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1、關於“等一等”教育策略的具體含義

無論是家庭中的父母還是社會機構中的人都容易犯一個認知錯誤:當問題(不包括突發事故、意外等需作應激處理的問題)發生時就想立刻解決,絲毫不給彼此思考、探究原因、捋清過程的時間和耐心。比如在家庭中,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著急、孩子在學校戀愛父母氣憤、孩子成績突然下滑父母焦慮,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大家都有急於解決的心態,甚至還和花錢多少扯上了關係。

在成人世界裡也照樣如此,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對於問題本身都有一種天生的恐懼和迫切感,大家都急不可耐地想要第一時間把問題解決,而無心在問題的成因上。遺憾的是這種心理和態度對於那些原因複雜、形成過程比較長的問題並不具備有效性。即使當下的問題看似有所緩和但還是會復發。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所以這裡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就是指無論孩子發生了什麼問題,父母都需要給予彼此時間和耐心來回溯問題產生的過程、形成的原因,試著讓孩子自己先思考該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父母的重點則放在如何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如何從孩子的各種表述中瞭解孩子目前各項能力的真實水平,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提高相應的能力。下面我們舉幼兒期和學齡期兩個不同年齡段的例子:

2、處於幼兒期的孩子如何應用該策略

對於孩子處於該年齡段的家庭來說,情緒和行為問題是兩個普遍的且讓父母頭疼的育兒難題。當孩子在遇到挫折或要求未被滿足時就會出現大發脾氣,大喊大叫,哭鬧不止,倒地打滾,撕抓衣服頭髮,用頭撞牆,以死相威脅的情緒行為。在家裡就罷了,但如果是公眾場合父母未免也太尷尬了。雖說這是多由該階段孩子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造成的,比如易衝動性、不穩定性等,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來進行人為干預的。

如果父母們本著快速解決問題的心態,多半會以打罵、訓斥、威逼利誘的方式來讓孩子立刻停止哭鬧,但這樣會使孩子心生畏懼,對於他們智力和性格的正常發展是會造成破壞作用的。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如果用“等一等”的方法,父母需首先接受孩子的這種情緒情感狀態,一方面這種情緒易失控在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是很常見的,另一方面父母過度溺愛、有求必應或者管理過嚴的錯誤教育方式也可能導致,再來如果孩子本身屬於困難氣質也極易發生失控。那麼父母能夠接受並且允許這種失控發生就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其次父母需細細捋清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的真正原因,這點對於孩子年齡小且語言能力發展不足的父母本身就是個難點。大家估計都體會過“只聽其聲不知其因”的著急感受,孩子只會哭,但就是不知原由便無法對症下藥。我們一直強調孩子從出生到六歲儘可能要有固定的照料人,這樣便於在固定的相處中觀察孩子的習性和了解孩子的一切信息,當問題發生便能從已知的眾多信息點中捋出真正的原因,當然對於一些專業難題還是需要找專家解決的,比如疾病和疼痛等。而對於一般的情緒行為問題父母是可以通過觀察分析出原因的。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再者就是找到原因後該如何處理。比如父母先要懂得如何安撫孩子此刻的情緒,可以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宣洩情緒,可以哭鬧一會兒,而不是立刻制止,這樣做一來能幫孩子把壞情緒宣洩出來不易生病,二來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這樣對於孩子未來性格的養成是有益的。畢竟從小被情緒壓抑長大的孩子未來發生精神類疾病或生活不幸福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然後等孩子安靜下來了父母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耐心地解釋。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不理解為何如此而哭鬧的,所以能以孩子理解的方式把原由耐心地講給孩子聽是非常重要的,但父母普遍缺乏耐心以及正確解釋的方法卻也是事實。

當然對於兩三歲後的孩子父母能夠及時把規則意識建立起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何時睡覺、何時吃零食,吃多少等日常習慣都需要從此刻開始建立,而孩子日常中的很多哭鬧也是由於生活瑣事。在規則意識建立的過程中是需要父母極盡耐心的,因為會經常出現反覆。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能夠“等一等”,耐心點,包容些,其實對於孩子日常很多的教育問題解決是大有裨益的,只是難就難在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也不強,如果父母自己的心理年齡都還停留在孩童時期,又有多少能力和心理空間來容納另一個孩子呢?

3、處於學齡期的孩子如何應用該策略

對於已經進入到小學開始進行系統性學習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每天都會以各種方式接收到大量的點狀知識,但由於自身還處於發育、發展階段,同時又缺乏人生與社會中太多的經驗,於是對於人事物的理解還是無法達到成人的高度,雖然此時的孩子已經能夠與父母進行語言交流,但很多時候還是無法通過語言表述來解決所有問題,畢竟人的發展不僅限於語言。

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父母如何調整心態陪伴孩子完成作業?有些人也把“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的問題納入到了“世紀難題”中,可見其中的難度不小。這個問題大多也會圍繞“我都教了幾十遍了,但孩子還是不會做”,“無論怎麼講,孩子就是聽不懂”,“我說東來,孩子能想到西”之類的而蔓延開來。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首先父母需要深深地理解當孩子面對那些規整的成塊成片的知識和作業,其實是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新相當於孩子從腹中出來後吸入的第一口空氣,相當於第一次微微睜開眼睛,相當於第一次聞到媽媽的氣味,相當於第一次抬腿學習走路,而面對生命中的每個第一次總是不易的。這種理解也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這需要父母一貫能夠站在對方角度去看待和考慮事物,需要成年父母的同理心還健在,需要父母心中還存有足夠的愛,否則真的很難做到。

其次父母需要辨別清楚孩子學業卡殼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學習本身出現了問題?比如語言接受和表達方面、閱讀和書寫方面、算數方面等;還是大腦無法自我約束、大腦功能方面出現了缺陷造成的?比如有的孩子有空間定向困難,不知道上下左右,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歡把p當成q;又或是孩子的適應不良、情緒失調導致的?比如無法融入集體環境,無法完成從幼兒向小學生的角色轉換,比如一聽到學習就出現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的情緒等。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其實對於孩子們出現的各種大家比較熟悉的問題背後並不只是簡單的原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出現的各種教育問題也會有更為複雜的原因。所以對於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已經不能靠簡單的揣測、別人的經驗、自己的經歷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真是需要藉助更多專業的教育理論方法和邀請專業的教育心理研究者來幫助共同解決了。

同樣在找到準確的原因後,父母仍然不能只停留於氣餒、悔恨、遺憾的心理認知層面。很多父母都會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得知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導致的,隨後便會產生愧疚心理,這是很正常的,但這不是終點,我們還需要做點什麼,用足夠的愛和能力來陪伴孩子度過這個艱難時期。此刻的陪伴其實是對於父母自身各項能力的檢測和人格的重塑,比如如何正確看待之前的過錯和失誤,如何從自責的情緒中抽離,如何讓自己的心理重歸平衡,如何修煉自己的性格脾性,如何讓自己持續成長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等。

結語

其實任何教育策略的實施,都是教育者包括父母群體自身在被教育者身上的一種投射,我們總說現代社會不缺乏好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但是缺少能夠把這些好的教育內容實施到孩子身上的優質教育者,這本身對於教育者的精神內核層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等一等”的教育策略就是需要父母能夠做到足夠的耐心、包容、智慧,具有超常的同理心和理解力,並且能夠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而做到自身的同步調整,對於父母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次內在的修行呢?

父母的“等一等”教育策略,在孩子前兩個年齡段所發揮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