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都說他是“乖小孩”,但長大卻嫌他沒出息,答案讓人心疼

不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無意識地用“乖”來衡量他們的言行舉止。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教導小朋友“

今天要在家乖乖看動畫片”,在學校的時候父母也會向老師詢問“孩子今天有沒有乖乖吃飯”,幾個新手媽媽圍坐在一起聊天,話題也多半和孩子有關,遇上誰家孩子比較乖,其他媽媽們都會露出羨慕和誇讚的目光。

而很多小朋友在這種教育模式下也認為,自己只要表現得乖巧才能獲得大人的喜愛,如果聽大人的話,就會被誇自己懂事。

小時候都說他是“乖小孩”,但長大卻嫌他沒出息,答案讓人心疼

其實,孩子是否乖巧,評判標準大多掌握在大人手中,大人希望孩子聽自己的教導,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希望生活。有些小朋友雖然有很好的想法,但是礙於家長的懲罰和責罵,不得不關上自己的心門,努力表現出聽話和懂事。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長大以後也很難有較大的建樹。

乖”小孩的背後是什麼?

1、忽略真實自我,取悅大人

有心理學專家指出,身邊一些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究其原因,在於他們在童年時期太過在意他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真實的需求,長期壓抑自己的願望。

這樣被強迫的“乖”並非孩子的真實本性,反而在一定階段後會發生反彈,造成性格方面難以彌補的傷害。

小時候都說他是“乖小孩”,但長大卻嫌他沒出息,答案讓人心疼

2、無法表達真實情感

有些小朋友剛進幼兒園時與同學相處很好,別的小朋友大哭大鬧,爭搶玩具的現象在他們身上都沒有,似乎十分讓家長和老師省心。

沒想到,幾周之後孩子媽媽到幼兒園向老師詢問,說孩子最近總有打人的現象,還是不是在半夜做噩夢哭醒,到底是怎麼回事?

園長告訴這位媽媽,你家孩子聽話乖巧只是表面現象,其實在他心裡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他害怕上幼兒園,也害怕見不到父母。雖然內心很害怕,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和父母分開去上幼兒園,但是為了在爸爸媽媽面前表現得自己像一個“乖”孩子,所以才表現得不哭不鬧,非常聽話。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真實的想法。

小時候都說他是“乖小孩”,但長大卻嫌他沒出息,答案讓人心疼

3、“聽話”越多,越不獨立

許多父母害怕孩子年齡太小,做不好事,就一手包辦一切。從孩子的飲食起居到上學下課,都幫孩子安排得井井有條。

父母覺得這是為孩子好,孩子只需要在自己的安排下乖乖聽話就好。殊不知這樣反而造成孩子依賴性強,自主性差。相比與一些比較淘氣的,能自己主動死牢問題的孩子,過分“聽話”的孩子往往不夠獨立,做事依賴父母。

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要學會自己處理自己遇到的困難,父母也不可能跟隨孩子一輩子。所以,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從自己吃飯、自己穿衣開始,到學會自己選擇喜歡的繪本,自己決定想學的課程,哪怕有時候和父母的意見相左,也留給孩子多一點空間,讓他們依靠自己前進。

小時候都說他是“乖小孩”,但長大卻嫌他沒出息,答案讓人心疼

4、對父母有太多複製

為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能幫忙孩子掃清成長道路上的障礙,為下一代鋪好一條平穩的道路,好讓他們一生順風順水,少吃一些苦頭。他們把自己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摸爬滾打的經驗不加篩選地一股腦兒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走和自己一樣的道路,否則就是“不聽話”“不孝順”。

在這種模式下,長成了一批上課不敢主動問問題的學生,企業中不敢反駁的底層員工,生活中無法獨立的宅男宅女,感情上由父母安排的媽寶。

小時候都說他是“乖小孩”,但長大卻嫌他沒出息,答案讓人心疼

5、越聽父母的話,越有可能落伍

時代在飛速發展,父母一輩的觀點也許在過去十分受用,但是否契合當下的理念還需打上一個問號。

在父輩眼中,醫生、老師、公務員才是正經職業,進入一個穩定的單位,找一份工作養家餬口才是應當走的路。然而時代發生了變化,那些考上公務員的孩子每日忍受著文山會海和複雜的人際交往,原以為進入大型國企、壟斷行業就能衣食無憂的孩子經歷了行業蕭條和裁員下崗。

小時候都說他是“乖小孩”,但長大卻嫌他沒出息,答案讓人心疼

反而藉著改革的東風和互聯網發展紅利,迅速找準定位,有想法、有主見的一些孩子,看似“不守規矩”,實際上漸漸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

你家孩子是否是個十分聽話的“乖”小孩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