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歲末忙謝神,你可知其中蘊含多少潮商的“拜神經濟學”?

潮汕地區有句諺語叫“無賒不成商”,說的是以前的潮商做生意時大多資本薄、現金少,難免發生互相借貸和賒欠的情況。當時的潮商基本全靠信用維持,“在信用未墜時期,市上商人一經口頭應諾,雖轉瞬市情丕變,至於傾家蕩產也皆履行諾約,不甘食言”。


在傳統經濟學的角度,“賒賬”這種行業慣例的發生,總是被解釋為市面上流通的小面值的貨幣太少的緣故。在現代金融制度剛剛出現的時候,體制還沒有完善,市面流通的小面值貨幣太少,常常發生“錢荒”。這時候,商人們特別是小商販,會採用賒賬的辦法來應付缺少零錢找換的實際問題。


但在黃挺、陳利江所著的《潮州商幫》一書中,潮汕本土的文化學者卻提出來一種新的觀點——他們認為,舊時潮人的“無賒不成商”,還可以從民間宗教“許願謝神”的風俗制度去作解釋。


潮汕歲末忙謝神,你可知其中蘊含多少潮商的“拜神經濟學”?


歲末的潮汕地區,家家戶戶忙著謝神。關於潮州民間“許願謝神”的風俗制度,在1937年沈敏所著的《潮州年節風俗談》中就有比較詳細的描寫。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潮汕人的“謝神”其實有兩種:


一種是普遍的謝神。因為一家人這一年又平安過來了,要答謝神恩,這是信仰者的感恩。


潮汕歲末忙謝神,你可知其中蘊含多少潮商的“拜神經濟學”?


另一種是“許願還神”。先前在神明面前許了願,許願的時候,有什麼要求,要怎樣答謝,都講清楚。年終,目的達到了,就必須還神。


學者們指出,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先要了東西,給了價,到一定時間,再按原來的許諾酬還。賒賬的辦法,可以說是在商業活動中對這種做法的模仿。在“許願還神”的過程中,人與神之間有一種口頭的契約關係。我們因此可以設想,商業活動中依賴於雙方信用的口頭契約的出現,是由於“許願還神”的風俗制度的影響。


潮汕歲末忙謝神,你可知其中蘊含多少潮商的“拜神經濟學”?


廣東人常說,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這裡的“多”,除了次數多,也許還有一個神靈多的意思。潮汕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地區,原先居住在此處的多是海民和山民,面對的自然環境不同,需要能夠提供特定保護的神靈也自然不同。海民和山民的遷徙又把各自的神靈帶到其他地方。


另一位潮汕文化研究者歐懷琳也曾經提過潮汕人的“拜神經濟學”。他這麼解釋潮汕地區多神崇拜的緣由——畢竟,求神是很虛無縹緲的事,多求一個神就多一份保障,多拜一個神多一份保佑,就等於多了一份保險,而且支出的祭品是不會因此而增加的,不過是多叩一個頭,多點一支香而已,是很划得來的,只要能換來平安、發財,又何樂而不為呢?再加上人拜我拜的從眾心理,多神崇拜就出現了。


潮汕歲末忙謝神,你可知其中蘊含多少潮商的“拜神經濟學”?


如學者所說,從潮汕人對多種神明的一致對待、一齊祭拜,可以看出潮汕人那種強烈的保險意識、僥倖心理,甚至有點滑頭。連拜神也精明,那麼做生意也就足夠精明瞭,最後形成潮商也就不在話下。


參考資料:黃挺 陳利江《潮州商幫》、歐懷琳《潮商的拜神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