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文史爱好者


朱元璋诛灭暴元,按照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朱元璋的手下按照道理只应该是汉人,绝无可能会有蒙古人,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朱元璋军中不但拥有大量蒙古人,还拥有大量蒙古军队,这些蒙古人为什么愿意跟着朱元璋这么一个蒙古的敌人后面去推翻自己本民族的政权呢?

其实这很简单,因为关于民族和国家概念是近代史的产物,而朱元璋那会儿的时代是没有这种概念的,在他们那个年代,汉人帮助少数民族对汉人政权作战的事情是非常常见的,就拿元朝初年灭宋过程来说,崖山之战元军当中的汉人根本不在少数,原因无他,蒙古人出得起更加高的军饷和待遇,且宋朝确实出不起元朝能给的前途和未来,在崖山大大咧咧直接雕刻石头说“灭宋者张弘范是也”的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汉人,他不也为灭宋提供了极大的支援吗?

所以朱元璋部队里有大量蒙古人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如果我们穿越回到当时,我们会吃惊的发现蒙古人在蒙元统治期间,并不是所有蒙古人都过得非常好的,同样的,也不是所有汉人都过得很苦的。

在元朝极为腐朽的统治中,大量的不熟悉生产和攒钱的普通下层蒙古人陷入贫困与绝境,不乏有大量的蒙古人直接朝着有钱的汉人将自己卖身为奴,甚至很多蒙古人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低水平之下,饿死街头的也不是少数。这种情况下的元朝统治很快就让底层蒙古人陷入了绝境,在元朝统治末期,涌现出了大量的落草为寇乃至加入起义军的蒙古人或者蒙古军队。

蒙古人与普通的流民起义的流民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极为擅长作战,他们都是天生的战士,虽然确实不适合生产和耕种,但是一旦经过营养良好的训练之后,他们就是最好的骑兵力量,作为朱元璋,他是一个想要击溃元朝,建立属于自己国家的枭雄,他当然很理所应当的需要得到一大批熟悉蒙古战士和熟悉蒙古战术的人,这种人最适合的就是蒙古人本人了。

元朝的腐朽自上而下,很快不但由于统治者腐朽落后使得底层人民陷入绝境,就连许多蒙元上层也因为不断严重的政治生存环境恶化,而选择另作打算——毕竟就在朱元璋如火如荼的北上进攻大势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元朝内部依旧在互相扯皮和互相下绊子。

于是在洪武元年十二月一日,原元朝太原守将豁鼻马派遣使者向明军投降,这直接使得明军兵不血刃获得了重镇太原城,朱元璋对于这些来自元朝上层的投靠分子还是非常重视的,毕竟朱元璋想得非常清楚,正所谓千金买马骨,对于这样的蒙奸大大有赏将会起到鼓励作用,这种蒙元降将用的好的话,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将会让大量对蒙元不满的蒙元贵族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这很好理解,因为重用这些蒙元降将就等于给其他那些对元朝极为不满的蒙元贵族这么一种信号——只要我们投降,荣华富贵还是少不了啊,既然如此,谁做这个皇帝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朱元璋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头很容易的就将大量的蒙元贵族收纳进了朱元璋的灭元队伍,这些蒙古贵族持久的投降对己方汉人军队也是一种极大的士气鼓励,对于元朝则是持久的士气打击,让明军很多时候直接横扫无敌,而蒙元军队大量投降甚至不攻自破。

总而言之,因为关于民族和国家概念是近代史的产物,而朱元璋那会儿的时代是没有这种概念的,士兵们不会有什么攻灭本民族政权的愧疚的,有的只有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喜悦。


无笔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在明朝境内确实生活着大量的蒙古人,而那些蒙古人确实从朱元璋开始就被授予军职,之后的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也对蒙古人信任有加,明籍蒙古军活跃于各个时代的战场上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明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至于为何生活在内地的蒙古人要推翻自己的国家,这也很简单,因为元朝并不是广大蒙古平民的元朝,大家要注意元朝是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最高利益只属于地主阶级,与广大的汉族、蒙古族平民无关,那些政治上的特权也只是蒙古贵族享有,而生活在内地的蒙古军户在元的统治下一片赤贫,有卖儿卖女苟延性命者,有被贩卖到海外当奴隶者比比皆是,可以想知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元朝根本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想踩黄金家族两脚,再加上久居内地务农,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就没有北上而是居留在内地。正如《蒙古源流》所说:“四十万蒙古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皆被围而馅矣”。


但是,这个数字根本经不起推敲,正如此书所记载的朱元璋与88万汉人一起造反一样不靠谱,所以居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有多少已经无法知道准确数目,但是数量不少是肯定的。其构成大致上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元代以来因为戍守、出征定居中原、边疆各省的。第二种原来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牧民,由于战乱逃至中原的,据《元史》所言大概有70万人,所谓“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这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这大概也是个估计数量,这两种具体数量已经无法计算。


第三类属于战争中的被俘者,就是洪武、永乐年间对蒙古人不断进行打击俘虏的,观《明史纪事本末》、《国榷》各史书,其数应该不低于20万。

第四类就是主动归附明朝,这个现象明朝历代都有,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最多,最为集中,这部分数量当为不少,光丞相纳哈出所部归降就有16万人。

《明史·鞑靼传》:先后降其部曲二十余万人,及闻纳哈出伤,由是惊溃者四万人,获辎重畜马亘百余里。


而明太祖朱元璋在早在率兵北上期间,就发布《谕中原檄》,在这份檄文中朱元璋直接声明将不会对生活在境内的蒙古和色目百姓进行压迫。

《弇山堂别集》: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


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对元朝本来就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既然明朝愿意接纳他们,他们当然也愿意做明朝的臣民。事实上明太祖对广大蒙古百姓的承诺是说到做到的。就如在洪武三年十二月,由于边境战事频发,中书省以时局未稳为由,建言将蒙古人迁往内地,被朱元璋断然否决,在朱元璋的坚持下,居住在边境的蒙古人得以继续安居。

《国榷》洪武三年十二月丙朔条:中书省欲徙西北降胡于内地,杜后患。上曰:“胡人耐寒,驱而南,违其性,易乱。不若顺而抚之,就边地择水草孳牧,自然安矣。”


明朝初年不仅让蒙古人在生活中各安生理,而且还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管理。对加入明军的蒙古人,与明朝普通士兵一样,以卫所统之。其形式氛围两种:一种是以蒙古士兵单独设立卫所,由蒙古军官统领;另外一种是组成鞑军,与明军杂居,由蒙古人担任统领,平日驻守各地,战时听命征调。

明初,还对蒙古人实行量才擢用的政策,不仅让他们在各地担任指挥使,有的还在五军都督府任指挥佥事、都督佥事等。在永乐时期更是组织以蒙古壮丁为主的三千营随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打击鞑靼和瓦剌,这支部队是明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而对不管洪武帝还是永乐帝对于归附蒙古人的赏赐也非常丰厚,尤其是永乐帝对蒙古人的封赏大大超过了洪武时期,如对蒙古王子也先土干(汉名金忠),在归附后“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其后,更是“眷宠日隆”。


明朝初年之所以重用蒙古人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第一、在与笼络归附者,蒙古人在明朝受到良好的待遇,让他们进行招抚和劝降活动,效果明显比明朝使节好的多。正如《明史·邹缉传》所说“漠北降人,赐居室,盛供帐,意欲招其同类也”。


第二、也是主要原因,蒙古人身体强壮,吃苦耐劳,适应北方气候,善于骑射,勇于冲锋陷阵,他们对明军战斗力是一种很大的加强。

明初对归附的蒙古人大量任用以及优厚待遇,遭到了一些汉官的反对,如洪武九年,海州学正曾秉正就说到对朱元璋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求将担任军职和守卫的蒙古人斥退,只是嘉其忠心而升官,但对其建议不置可否。


永乐十年,又有洮州卫镇抚陈恭上言“戎狄异类,非我腹心,不当置左右”。明成祖回复道应该以才德用人,而不应该以种族区别对待。

《国榷》永乐十年十一月癸卯条:上曰:“第唐宋自有败道,人君亦安得示人不广。金曰䃅忠于汉武,阿史那社尔效于唐宗。胡元疏外汉人南人,柄用蒙古鞑靼,然亦不免于亡乱。”

可见明太祖和明太祖用人观的包容。


在明朝皇帝的厚待之下,大部分得到任用的蒙古人对明朝可谓是忠贞不二(确实有不和谐的旋律,比如喜宁、满四、乃儿不花这样的叛者)。明籍蒙古军官率军在对抗北方蒙古入侵时显示出坚定不移的斗争决心。像诸如吴克忠(答兰)、薛斌(脱欢)、吴成(买驴)、金顺(阿鲁哥失里)全都是在对抗外蒙古各部作战时立功晋爵。

甚至为明朝死节的也大有人在,如薛斌的儿子薛绶(寿童),正统十四年与成国公朱勇抗击瓦剌,不幸失败,“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被俘后不屈,被瓦剌军肢解,当得知他为蒙古人时,瓦剌军大为震惊,说“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籍蒙古军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李成梁的精锐家丁李宁、李平胡就是蒙古降人。如在萨尔浒战斗中,西北军一路的阵亡将校上,出现且力太、海代喇八汁、腮介哈蓝代、哑汗兔这样的蒙古名字,我疑此三人系西北土达。


再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关宁铁骑,其战斗力最强的部分就是蒙古夷丁构成的,所谓“三桂所部皆蒙古锐丁”。


所以,广大的蒙古族官兵从明初到明末积极参与到维护明朝的军事斗争当中去,有力的维护了明朝统治,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应该给予客观的描述。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蒙古源流》、《石匮书》、《弇山堂别集》、《全边略记》、《昭代典则》


论史


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点都不难理解。首先蒙古虽然从成吉思汗起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联盟部落。但实际上蒙古各部落之间并没有那么的和谐。甚至在当初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就已经和其他汗国形成敌对之势了。蒙古人的统一也就维持了成吉思汗一代而已。成吉思汗死后再无人可以把蒙古拧成一股绳。分裂也成为了必然。他们也很可能因为利益关系和朱元璋进行合作。当然了,这个合作的前提是在朱元璋取代元朝,建立明朝的基础之上才会达成的合作。在元末农民起义时期并没有哪些蒙古人会和起义军合作。朱元璋军队中的那些蒙古骑兵,都是朱元璋在灭亡清朝之后收编的蒙古骑兵。

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他虽然打的东突厥差点灭族,但执失思力和阿史那社尔这两个突厥首领依旧归顺于李世民,并且为李世民征战天下。原因无他,因为他们不臣服投降就得被李世民灭族。所以他们为了活着,为了他们的部落,他们必须要臣服李世民。而且草原胡族天性崇拜强者,他们愿意追随强者。同样朱元璋时期,军队内部那些投靠他的蒙古汗也同样如此。一方面想要保命。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原因追随臣服强者。这是他们民族的特性。

而且从朱元璋方面来看,他也非常的愿意收编蒙古人。历史上朱元璋对于被俘虏的元军将士都非常的礼遇。他不仅没有屠杀这些元朝士兵,甚至还把元军的万户哈纳吉给放回去了。朱元璋北伐时期,朱元璋命令宋濂起草了一份檄文,在檄文种写道“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者,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这就是朱元璋告诉天下人。不管你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亦或者其他种族人。只要你愿意归降,我都会一视同仁。就因为这篇檄文的存在,使得朱元璋北伐之旅异常顺利。蒙古人和色目人反抗意志降低到了最低点。

朱元璋击败元朝后,朱元璋对于蒙古贵族给予了十分优厚的待遇,想回草原的送他回草原。不想回草原,还想在中原这花花世界呆着的也可以上次高官厚禄。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你得归降我。然后号召你的族人归降我,并且为我所用。而且对于普通的蒙古人,朱元璋也赐予了农田,牛羊,并且还给他们编辑在册成为明朝百姓。这和元朝的人种划分等级制度简直是天差地别。很多习惯了安逸生活的蒙古人都不愿意回到草原荒芜之地。所以选择了臣服朱元璋。

而朱元璋这些优厚的政策不仅吸引了中原地区的蒙古人。就连塞外的蒙古人也大量的赶到明朝向明朝表示臣服。据相关数据统计,仅朱元璋和朱棣两朝时期,从塞外迁移到内地的蒙古军民就不下七十万人。在加上蒙古几乎就是全民皆兵。这七十万人抛去老弱妇孺,怎么能也能挑选出十几万精兵。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明朝大军中有不少蒙古人。而且他们还是心甘情愿为明朝去卖命的。答案就是明朝的生活待遇太好了。吸引他们主动臣服明朝。主动为明朝卖命。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明太祖朱元璋确实将许多蒙古人安置在明朝境内。

例如,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军扫荡甘青、燕山和阴山地区的故元势力时,将归降的巩昌守将汪灵真宝、达鲁花赤张虎都帖木儿的军队,以及元豫王属众七千人,送到北京安置。

洪武三年(1370)开始,随着明、元战场的北移,明朝发现北伐消灭蒙古,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故而决定采取招抚政策,收编参元势力。随后,不断有蒙古人归附明朝,包括:

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献元所授金银牌印,与镇西武靖王卜剌纳以诸部来降;

故元参将脱火赤等自忙忽滩来归;元宗王也先帖木等自大同来降;

这些记录是数不胜数。明朝采取设立卫所、授为达官的方式,安置这些来归的蒙古人。

从时间来看,这时元大都早已沦陷,谈不上“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至少以中原内地而论,蒙古的势力已经被推翻。

除此以外,如果我说当时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士大夫,以元朝为正统,认为明朝得位不正,是不是会有人感到惊讶?

事实上,这恰恰是明初社会的潮流,汉人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就获得了当然的正统性。



这就说明华夷之辨并非元末明初之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才会出现蒙古人相助汉人,汉人怀念蒙古统治的情况。


HuiNanHistory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给人的感觉,这帮子加入咱大明部队的蒙古骑兵,是不是脑壳壳出啥问题了,咋能干这么没有出息的事。

其实这事和出息不出息,真没啥关系。老话说的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天下往事,算来算去皆逃不过一个利字,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可以让这帮子蒙古人放下蒙古族的利益,站在了咱大明的利益上。

这事说来话长,咱把这事揉碎了说道说道。

铺垫

话说咱大华夏地头上经历了尽四千年的封建王朝,那么在这些个王朝当中,有两个是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元朝,另一个是满清。

说实在的这俩王朝,虽然入驻中原成为了中原的主人,但压根就没有把中原地区当成自己的家。尤其是这元朝,虽然身处在中原地区,压根就把自己当外人,对中原地区,该抢还抢,该打还打,天天的打打杀杀,和进了别人家的强盗差不多。

说这话,您千万别不信。当年蒙古人认为将中原老百姓的地全部抢过来,禁止种地,全部种上草,自己蹲在上边放牧。听着羊群咩咩咩咩的叫声特别来劲。

咱就说了,要是真那么干,咱大华夏地头这得死上多少人,大部分都得饿死。

就这政策和当年满清的圈地何其相似,压根就不管你老百姓活不活的问题。

说道根子上,这和蒙古人的部落制有很大的关系,部落的利益才是利益,部落意外的利益和本部落没啥关系,有点各自为政的意思,没啥大局观。

所以后来朱元璋击溃元朝,很多蒙古骑兵加入到大明的部队中,这也不稀奇,有着这原因也就不难解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拉倒吧!蒙古骑兵那天下间有一号的骑兵,和这帮子骑兵冲突压

根就没啥胜算。加上那会蒙古人也信奉强者为尊的理念。您朱元璋凭啥让这帮子蒙古骑兵为你卖命?这纯属瞎扯!”

您要是真有这想法,俺真要呵呵了!

是,咱不可否认,蒙古骑兵确实牛,牛的不要不要的,正是在他们的铁蹄之下,这大宋朝才走向了没落。

但蒙古骑兵搁在大华夏老百姓的脑壳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大华夏的老百姓也在想一个问题,要么就此没落成为历史的灰尘,要么就要学习他,比他更强,把他从脑壳上扔下去。

而学习这东西,历来就是大华夏子民的优良品格。

所以小一百年的历史,大华夏的老百姓也在学习骑兵,用咱自己的骑兵来对付蒙古骑兵。

你以为朱元璋,从大都的地头上赶走元朝,依靠的不是自己的骑兵?真是没谁了,当年咱大华夏的骑兵挥着刀子可以和蒙古骑兵来几场硬碰硬的对决,压根就不惧他。大华夏为嘛能有这么大底盘,您以为是儒家的谦让让来的?那也是用热血和刀子打下来的,就这基因觉醒了,咱还能怕谁不成?

要不然当年朱元璋打大都的时候,那元顺帝听到消息之后,为嘛连守都不守,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呢?路上地震还以为咱大明的军队跟上来了呢,吓的那叫个屁滚尿流。而那会还真没啥蒙古骑兵在大明的部队中。

老朱的部队就是那么的强大,您还别不服。

强者?谁是强者?这强者为尊的尊字可是在大明的脑瓜上呢!

这元顺帝,跑了,所以这元朝就没了,又出来北元。

题主说的事

话说从大都退走,这大元差不多就退出了中原地区,就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元,开始搁到沙漠了啃沙子吃了,北风那个吹,沙子那个飘啊!

您就想想这场景吧,何值是一个苦字了得。

小一百年的时间,蹲在中原地区,要啥有啥,美酒大肉片子可劲的糟,吃饱喝足了,大街上随便溜达,听个小曲,整个曲艺节目,几个铜板就能解决。

可这都搁到沙漠里了,羊肉到是不少,大米饭压根就没有,你别说小曲了,出了帐篷就是大风,吹的脸皮子都是干的,天一擦黑就得睡觉了,因为你有那精力,他没地溜达啊!

生活可就一落千丈了啊!而这生活环境的变化,让蒙古人生气的,可不在少数。

他们想要更多的东西,那就得拿起老本行,干起了抢劫的买卖,今天突入大明抓一把,明天突入大明摸一把。

可大明的兵丁他也不是吃白饭的,你进来了,咋也得留下点东西不是。

回头参与抢劫的蒙古人就发现一个让他们愤怒的现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来的东西,必须先上缴,上边的人先分上一分,这才轮到他们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干活的人,剩下的东西能有多少?

“过分了啊!”

这种不平衡让他们积攒了很多的怒火。

而朱元璋也很清楚这一点,那么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是兵家的上上策。

说道这里,咱就不得不说说大明和北元的经济实力,这俩没得比,北元的士兵是勇武,但架不住朱元璋家里边钱多。

老朱用毛毛钱就去勾引蒙古人,当然你要是蒙古贵族,还给发土地。

这事就一个字——美!

只要投降了,你不用天天蹲在沙漠里吃沙子,晒已经干秃噜皮的大脸蛋子,还有众多的娱乐节目等着你。

这家伙老鼻子多的蒙古人这就往中原的地头上移民,这家伙整下去,北元的人口可就急剧的减少。

这还不算,老朱压根就不搞啥民族歧视,每打下一座城,就严令不得随意的屠杀蒙古人,对元朝的那些个王公贵戚啥的也没动粗,整啥清洗活动。

要不说这手玩就的就是好,当年老朱带着人和纳哈出整的二十万军队进行对决,结果纳哈出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腕子,看了看投降过去的人,干干脆脆一仗没打这就投了。

所以朱元璋到了打北元的时候,军队里有蒙古人,这没啥稀奇的,军队里也没人歧视他,他们也愿意为大明卖命。

那有名的朵颜三卫那全都是蒙古人。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因为蒙古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在元朝,蒙古上层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蒙古人,一类是汉化蒙古人。汉化蒙古人进入汉地较早,主要集中在中书省周边,而传统蒙古人大多居于草原。这两类人的关系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互相看不顺眼,而且在汉化蒙古人看来,儒士比传统蒙古人还要亲近,再加上这帮人没少和汉人大族通婚,所以他们对汉人并不排斥。

再一点,元朝底层蒙古平民过的还不如汉人,底层蒙古士兵为了出征,要么借贷,要么典卖妻子儿女,非常凄惨。许多破产的蒙古平民被典卖为奴,甚至被卖到海外,所以他们很难对元朝有什么认同感。

所以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元惠宗北去的时候只有六万户蒙古人跟着了,剩下44万户蒙古人选择了给明朝扛活。道理很简单,因为跟着明朝混更符合他们的利益。首先朱元璋需要骑兵,而蒙古骑兵是他的最佳选择,整个明朝骑兵都是蒙古风格,甚至元朝的服饰制度也被明朝所继承。同时只要翻阅历史就可以发现,朱元璋清洗了大量的汉族军官,反而蒙古军官则大量保留了下来。再者,在朱元璋看来,他是天下共主,既然如此,那么蒙古人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明朝上层社会,很多贵族都是蒙古贵族。最后,对于这些蒙古人来说,元朝对草原采取的事空心化政策,这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那点君臣大义而让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对于汉化蒙古人来说,与其去草原继续和传统蒙古人撕逼,还不如留在内地,毕竟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他们更认同儒家思想,而明朝这个儒家王朝对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也可以有一展身手的空间,虽然他们也认同自己的蒙古人身份。

总的来说,不论古今中外,政治认同并不和自身身份认同发生冲突,就比如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民虽然也说德语,但是他们依然维持对法国的认同。所以以民族来区分人的政治认同是最愚蠢的事。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因为大明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不管哪个民族和国家的士兵,只要服从都可以进入大明军队。

大明军队里不仅仅有蒙古士兵,女真士兵,还有葡萄牙士兵,黑人士兵,泰国士兵。。。甚至还有日本士兵!



比如,万历年间的辽东巡抚顾养谦的麾下俘获过数十名日本流亡武士。结果把他们收入了军队,有一次,蒙古骑兵进犯,于是让日本士兵仍然穿着日本衣服藏匿在军阵中,等到交战时,日本士兵突然“哇呀呀呀“”亚卖呆!!“的跳出来,举着刀狂舞。


蒙古骑兵惊呆了,日本士兵趁机用刀砍马腿(矮)。于是蒙古骑兵从马上掉下来被砍了首级。


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等到下一次交战,日本武士又想如法炮制,可蒙古骑兵早有防备,日本武士一蹦出来就被射成了豪猪,无一人生还。


上述故事记载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对于明朝人来说,日本人当时是个战乱不断的国家,日本战国低级士兵是没有军饷的,所以盛产外籍雇佣兵,日本的雇佣兵遍布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甚至效力于朝鲜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还有一项有名的故事,是关于萨尔浒大战中阵亡的刘铤。


刘铤这位名将戎马一生,从云南打到朝鲜,参加过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前,由于和主帅杨镐不和,被强令在未调动手下全部家丁的情况下参战。


而他手下家丁是有名的多国部队,从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泰国人,东亚能看到的所有人中都有。


据说他手上有一支500人的成建制日本火枪队,在那个时代的明军中独树一帜。


萨尔浒之战中刘铤牺牲,而麾下的日本兵没有参加战斗,留在四川“镇远营”,有人就建议用这些日本兵来对付努尔哈赤,并说这些日本兵战斗力相当于 明朝的白杆兵。


甚至万历后期的明将顾文纲,曾提出在明朝中央军“京营”中设置专门的“倭营”:



仍于京营,照先年议设倭营事例,挑选精壮,另悉一枝,以备缓急,犹紧着也。


顾文纲认为,应该挑选精壮的日本兵,在京营中组织一个名为“倭营”的军事单位可以备缓急之需。可见,当时明朝的中央和地方军队中,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在编日本兵,他们应有上千的人数,至少可备组织一个营的兵力所需。


闭家锁的红枫


大元帝国不是属于全体蒙古人的,而是属于黄金家族的。

蒙古高原上历来都是各大部落之间互相争斗,直到成吉思汗出现将蒙古整合成为一个国家组织,在这之后又不断吸收当时其他的部落与民族,最终破坏力大爆发征服了欧亚大陆大量的国家,掠夺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光荣永远属于统治阶级,对蒙古底层平民阶层来说,这对他们并无多大的关系。成吉思汗西征时,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士兵们的装备要自筹的,当时兵役沉重,不少蒙古人甚至要卖儿卖女来凑足随军西征的装备与盘缠。元朝建立后情况也没有好转,大量蒙古平民被蒙古贵族和汉人地主压迫变成了奴隶,被随意倒卖,由于数量太多当时元朝政府不得不自掏腰包为他们赎身。然而最后随着财政压力得加大以及卖身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使得这一政策最后不得而终。

受到如此得对待自然不要指望这些蒙古平民会在元朝危难之际出多大力了,他们跟其他被压迫的民族一样,渴望推反元朝的统治。后来明朝建立,大量蒙古人留在了大明境内,他们要么成为了雇佣军,为明朝效力,要么融入了汉人,至此与一般明朝国民没有两样。


阿尼旺旺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并由子孙们弄了个元朝出来。作为蒙古天可汗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版图也是各路蒙古人最想要抢夺的地方。但是当年蒙古人太能打了,最西边到了多瑙河的下游,包括现在的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地区,中压五国地区,甚至印度北部都是蒙古大汉国的一部分。等到成吉思汗一死,广袤的领土一夜之间便四分五裂了,中压地区以及现在的新疆地区,那是察哈汗国的地盘,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地盘和西伯利亚地区属于成吉思汗子孙——忽必烈一支的地盘,还有占领了伏尔加河流域的一支,等等。

所以蒙古人的结构就好像狼群一样,如果有一个强大的统领还能团结,当出现了几个都很强大的统领时,那便只有分裂一条路了。

即便入主中原的元朝蒙古人,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也逐渐分裂成几个势力,互相不服气,甚至元顺帝都被架空了,几方势力互相拆台,争斗不休,最后也造成了严重的国力损伤,给南方的农民起义军以可乘之机,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这时候的其他蒙古汗国也压根没有施以援手的想法,可见一斑了。

在元末起义反对元朝的战争中,很多蒙古人被俘虏,这些俘虏在朱元璋的控制下集中到了北京附近,再加上早早向明朝表示臣服的朵颜三卫等部落,一时之间明朝掌握的蒙古人骑兵部队也已经不在少数。

这些蒙古骑兵,大家千万别以为像别的明军主力部队一样,只拿薪水的,他们是正儿八经的“雇佣军”体制,不但要拿平常的薪水,而且要明朝政府单独给他们包红包的。

后来这些蒙古部落在发现明朝政府没有那么强大了的时候,便又开始兴起反叛明朝,重建大元的梦想,明朝政府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朵颜三卫后来也被明政府给清理掉了。这也给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诸部”提供了发展空间,此是后话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阿庆还是阿庆


《蒙古源流》说:“四十万蒙古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皆被围而馅矣”。

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都对这些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给予了特殊的优待政策。对蒙古人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给予蒙古平民房子,耕地,米粮,金钱等,对将领贵族等更是大肆封赏。

崇礼侯买的里八剌(元顺帝的孙子)、海西侯纳哈出(木华黎后代)、同安侯火真、恭顺侯吴允诚(把都帖木儿)、吴克忠、广义伯吴管者、永顺伯薛斌、顺义伯金顺(阿鲁哥失里)、清平伯吴成、忠勇王金忠(也先土干)、忠勇伯蒋信(把台)、南宁伯毛胜、伏羌伯毛忠、靖安伯和勇(脱脱孛罗)、东宁伯焦礼、忠勤伯李贤、奉化伯滕定、顺义伯罗秉忠、怀柔伯施聚、武平侯陈友等等,优待大量蒙古贵族和军官。

而且,蒙古军户待遇好于汉人军户,不需要被强行“勾军”, 蒙古军户在比汉人军户经济负担更轻。只要归附,就给予一个人一个月4斗基本口粮,到宣德年更是规定在北京的鞑官享受全额薪水,如果死后,无人继承位置,就给予家属一个月2石粮食,还给予田地赏赐。

都指挥200亩,指挥150亩,千户120亩,百户100亩标准。明朝的政策是: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朝需要利用蒙古的武力,让遗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构成边军精锐部队去对抗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因此,对归附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都采取了优待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