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很大,燃燒億萬年了,它質量大,可是它表面積也大啊,為什麼燃燒這麼年沒見變小呢?

工程隊要垮了


你聽說過大約再過五六十億年太陽將可能發生“氦閃”嗎?太陽氦閃就是太陽核心的氫元素消耗殆盡,全部都是氦元素時,熱核反應有一個漸漸放緩或中止的過程,由於內部輻射壓無法抵抗強大的重力作用,其內部發生坍塌,導致核心處於高溫高壓的環境,促使了氦元素的核聚變的形成,氦閃就會爆發,使得太陽的體積迅速膨脹,其直徑擴大約200倍,邊緣可能處在目前地球或火星軌道處。

因此,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說,太陽是“越燒越大”。不過,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實際上太陽的質量是在隨著其內部核聚變的發生而逐步減小的,只不過是其消耗的能量對於自身的質量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就像一個巨大的岩石在水滴的作用下即使經歷千萬年也僅僅只是形成一個小小的凹坑一樣。

據科學家推測,太陽的總質量約為1.9891E+27噸,目前每秒鐘約有400萬噸的物質在其核心通過核聚變的方式產生中微子和太陽輻射。按此計算,在太陽已經度過的45.7億年裡,一共核聚變了60*60*24*365*45.7*100000000*4000000=5.76478E+23噸,相當於將約96.7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換成能量,而太陽每年約轉換掉的物質約為1.26144E+14噸,這個質量僅佔太陽質量的100萬億分之一,這種變化對於人眼來說也更是微乎其微吧!

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中心恆星,儘管它佔據了太陽系的絕對質量,有著將近100億年的壽命,但終將逃不過宇宙普遍的運動規律而化作一顆白矮星和無數的星雲。我們人類和地球也是一樣,在茫茫宇宙中也顯得非常的渺小和脆弱,但是好在我們人類有著“人定勝天”的精神,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總結和積累,逐步發現和揭露一層層宇宙發展的規律,為包括但不限於星際移民等人類文明的存續不懈奮鬥!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太陽很大,燃燒億萬年了,它質量大,可是它表面積也大啊,為什麼燃燒這麼年沒見變小呢?

“燃燒”,當燃料耗盡的時候就會停止,體積會變小。

如果太陽是在燃燒的話,那麼它一定燒不了這麼久;也就是說,太陽並不是在“燃燒”——而是在進行著一種叫做聚變的核反應。

01

燃燒不一定減小體積

有一種東西叫「液體炸藥」。

有單質的:三丙酮三過氧化氫、六甲基三過氧化二胺、……

有混合的:二氧化氮+汽油、……

上述物質,不僅燃燒前後體積變化大(成千上萬倍),而且燃燒速度極快。

02

太陽內部不是在燃燒,而是核反應

燃燒是化學反應,太陽內部發生的,是核反應,而且是核反應中比較高效的聚變反應。

太陽的結構:

核心:佔太陽半徑的1/4,聚變反應就在這裡,所以,核心是太陽的能源所在地。

輻射區:從太陽內部0.25~0.86個太陽半徑區域稱為太陽的輻射區,輻射區約佔太陽體積的一半,太陽核心產生的能量,通過這個區域以輻射的方式向外傳輸。

對流層:對流區處於輻射區的外面。由於巨大的溫度差引起對流,內部的熱量以對流的形式在對流區向太陽表面傳輸。除了通過對流和輻射傳輸能量外,對流層的太陽大氣湍流還會產生低頻聲波擾動,這種聲波將機械能傳輸到太陽外層大氣,從而產生加熱和其他作用。

色球層:太陽最外面的部分。

所以,我們能看到的太陽就是對流層之外的色球層部分。

題主所說的表面積巨大,指的就是色球層的表面積了。

03

太陽的大小

知道了太陽的結構,我們來具體講講太陽的大小。

太陽形成初期:

太陽最初的形成,是來自於大約45.7億年前的一個坍縮的氫分子云。

氫分子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縮、匯聚、擠壓,造成核心的溫度升高。

溫度到達1億度以上,壓力到達一定程度,太陽的核心開始“燃燒”——發生輕核聚變——將氫聚變成氦。

每秒中有超過400萬噸的物質在太陽的核心轉化成能量,產生中微子和太陽輻射。

當太陽系中幾乎所有的物質都匯聚到了核心的位置,引力的作用和內部輻射的作用平衡了,太陽變成現在的大小。

所以,太陽的體積是從大變小的過程。從巨大的分子云,塌縮到了目前的程度。

目前的太陽:

太陽是黃矮星,壽命約為100億年,目前大約在45.7億年,所以,我們的太陽正值中年。

也就是說,太陽處於最穩定的時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太陽的體積不會變化很大。

最終的太陽: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

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並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

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

04

總結<strong>

太陽內部並不是“燃燒”,而是核反應,當然,這的確會造成太陽的質量減少。

從整個太陽的生命歷程來看,太陽的體積變化還是非常明顯的。

但是,在人類的歷史中,太陽並沒有太多的變化。

我是宇宙物理學,這就是我的回答。


宇宙物理學


太陽並不是通過燃燒發光發熱的,事實上,直到在愛因斯坦著名的狹隘相對論的支持下,天文學家才知道太陽實際上是通過核聚變釋放出能量的。太陽直徑約為139萬公里,質量為2×10^30千克,大約是地球的33萬倍,主要由69.5%的氫和28%的氦組成。太陽的中心像是一個巨大的核電站,因為太陽的質量如此之大,它巨大的引力將所有的氫和氦聚集在一起。一般來說,一個氫原子包含一個帶正電的質子和一個帶負電的電子,當兩個氫原子相互碰撞時,它們各自的外層電子互相排斥阻止了質子之間的碰撞。但是太陽的核心極度高壓高熱,溫度達到1500萬度,壓力有2500億個大氣壓,使氫原子具備足夠的動能克服阻力,通過核聚變形成氦原子核,這個過程會損失極少部分質量,與此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由於太陽核心的核聚變過程將部分質量轉化為能量,太陽的質量確實一直在減少。計算太陽通過核聚變損失的質量很容易,利用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計算,太陽每秒產生的能量大約是3.8 x 10^26瓦,把這個代入上面的公式,太陽每秒通過核聚變大約損失42億千克,即420萬噸。在天文尺度上,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太陽以這個速度通過輻射失去質量,它將在大約1600億年才會失去質量的1%。

可以利用另外一種方法來估算太陽失去的質量,其實微不足道。太陽聚變反應將四個氫原子轉化為一個氦原子,現一個氦原子的質量比四個氫原子加起來的質量少0.7%,這“缺失的質量”就是轉化為能量的質量。因此,在最大值(太陽所以氫原子全部核聚變生成氦)下,只有0.7%的太陽質量可以損失,事實上,只有太陽內核的溫度下才能進行聚變反應,所以產生光和熱的核聚變過程對太陽整體質量的影響很小。

除了核聚變,太陽通過另一個機制失去質量——太陽風。太陽風是太陽高層大氣層釋放出來的大量的帶電粒子流,速度之快使它們脫離了太陽的重力場,飛向太空。太陽風從太陽帶走的粒子總數約為每秒1.3個10^36個,大約每秒130-190萬噸,相當於每1.5億年失去一個質量等於地球的質量。


科學閏土


太陽是沒有冷卻的地球,地球是表面冷卻的太陽。

也就是說地球的體量小,表面已經冷卻,而太陽深處的太空還沒有能力冷卻太陽。

太陽會不會冷卻呢?

地球岩漿會不會冷卻呢?

地球岩漿已經被厚厚的岩層隔離,冷傳不進去,熱傳不出來,所以地球岩漿冷卻速度很慢,微不足道。太陽也存在這麼一種情況,太陽表面升騰的熱氣,厚厚的阻擋了深空的極冷,把深空包圍的空間被太陽的升騰的熱氣阻擋,而使這一片空間極高溫,這些高溫向太空深處輻射,到達地球。

這些輻射對太陽來講微不足道。

太陽圍繞著一個巨大的引力中心旋轉,這個引力中心磁場穿過太陽,而帶來的巨大電流不斷的加強太陽的電熱反應。

整個銀河系是一個整體,它們的磁場互相貫通,不斷的互相加熱,互相的補償,而在極冷的太空中產生熱量。

一個神奇的宇宙,會有無數種現象,有的被人類發現,有的人類正在發現,有的沒有發現,但是它們存在著,存在於宇宙之中。而這些奇奇怪怪的現象產生了各種互相極端的事物,比如極冷的太空,極熱的太陽,和各種未知的領域無法叫人們知道。

太陽燃燒了億萬年,還將繼續下去,而成為宇宙的一種永恆的事物,這裡面蘊藏著豐富的知識。等待人們去探索。


寶樹白石


這個問題提問者首先要問問自己,你看了太陽多少年呢?

太陽壽命100億年,現在大約年齡50億歲。而人類自從有了一點猴子樣,也才幾百萬年,人類有記載的歷史才幾千年,有科學的歷史才幾百年。

沒有科學之前,人們還把太陽當做一個神,更不知道它有多大,也就以為比人要大一些吧,充其量一座山大吧。

人類對星球有質量概念還是在牛頓以後,通過萬有引力公式開始計算地球的質量和密度。

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任何物體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但由於牛頓無法測出引力常量G,所以萬有引力的精確的公式很久未能得出。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達式為:F∝mM/r²

這個公式只能表示引力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但這個比並不精確。

一直到了1789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問世102年後,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才發明了扭秤實驗,精確地得出了引力常數。

卡文迪許的引力常數為:G=6.754×10^-11N·m^2kg^2

這樣,精確的萬有引力定律公式為:F=GMm/r^2

人們根據這個公式精確的“稱”出了地球的質量約為5.965×10^24kg,也就是約60萬億億噸。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類才有可能計算太陽的質量,這個時候才有可能觀測太陽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這才有多少年呢?距今才230年。

太陽年齡已經50億歲,還能夠再活個50億歲,230年是50億年的2174萬分之一。

這麼遠距離,我們看到的太陽才一個盤子大,即便到了50億年後這個盤子沒了,230年也才縮小2174萬分之一。一個盤子大的東西縮小了2174萬分之一,誰有這個本事肉眼就能夠看得出來?

如果這個太陽到50億年縮小沒了,而且每年還是平均縮小,我們每年記錄一次,也就縮小了50億分之一,你能看得出來?

何況太陽並不是這樣按比例消耗的,到時候就沒了。

太陽的燃燒是核心部分在高溫高壓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熱核聚變,每秒鐘有6億噸的氫聚變成5.958億噸的氦,少了的420萬噸的質量就轉化成了能量,以電磁輻射的形式,輻射到太空去了。

我們地球分得了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就孕育出了滿球的生物生態,就有了我們這樣一些不太安分的人,吃飽了撐的,對這個給以我們生命能源的鼻祖指手畫腳。

太陽質量為1.9891x10^30kg,按照每秒鐘燃燒6億噸氫,太陽的氫還可以燃燒1050億年

事實上,太陽核聚變只是把每秒鐘6億噸的氫轉變成為5.958億噸的氦,轉化為能量的質量只是420萬噸/每秒。

也就是說,實際上,太陽每秒鐘燒掉(損失)的質量為420萬噸,1天就是3628.8億噸,1年就132.5萬億噸。

而太陽質量有約1989億億億噸,按照每年損耗132.5萬億噸計算,可以燃燒‬15萬億年

我想這位提出此問題的朋友充其量過了幾十年,能看到太陽變小嗎?神仙也看不出吧?

但這些都是扯淡,實際上太陽不是這麼燃燒的,而是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也就是在核心區燒著。

這個核心區約佔太陽半徑的1/4。

就像在一間屋子裡,中間放了個火爐。屋子是太陽,火爐是太陽的核反應區。

當這個爐子裡的氫燃燒殆盡時,氫核聚變反應就會停止。所以太陽的壽命才只有50億年了。

氫核聚變停止後,沒有了核聚變巨大的輻射張力,太陽巨大質量就會向中心急劇坍縮,高速的坍縮會導致更高的壓力和溫度,於是氦核聚變點燃了

在一些複雜機制作用下,太陽中心發生氦閃,溫度急劇升高,點燃了外圍的氫,巨大的熱能使太陽外圍物質膨脹,太陽就會變成一個紅巨星。

所以太陽末日迴光返照時,不但不縮小,而且膨脹,半徑達到現在太陽的200~300倍。

水星和金星是逃脫不了被烈焰吞噬命運的,至於我們地球,會不會被吞噬現在無法預料。

但不管怎樣,地球都會變成一個死球,沒被吞噬也會變成一個烤的焦黑的土豆。

紅巨星這段時間不會很長,一般億把年左右,太陽外圍的氣體物質就會硝煙散盡,露出中心一個至密的核。

這個核是氦核聚變完成後,還會發生一些鏈式核聚變,一直到碳結束,那時候太陽再也沒有能量激發碳核的聚變了。

這樣中心就留下了一個至密的碳球,這個球只有約地球大小,質量卻達到太陽的一半左右。而現在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

這顆碳球超高的引力壓使電子脫離原子核變成自由電子,原子核緊密的擠在一起,電子簡併壓與引力壓形成一個平衡。

這就是白矮星。

太陽的歸宿是一顆白矮星,這是太陽的屍骸,體積只有地球大小,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10噸。

所以要看到太陽縮小,還需等待50億年。不過那個時候,人類早就不在地球上了,要麼滅亡了,要麼逃離太陽系了。因為地球再過幾億年就無法適應生物生存了。

而且在未來的40億年左右,銀河系還要與仙女座星系進行一次碰撞融合。

人類如果有幸生存下去的話,就已經達到了宇宙三型文明,飛出銀河系避難去了。

如果有興趣來看看太陽末日的輝煌,就弄個還鄉團回來溜溜,也無不可。


時空通訊


這其實是尺度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和對太陽的認識有關,自打人類有能力觀測太陽的變化,也就是近200,300年以內的事情。但我們要搞清楚一點,太陽作為主序星壽命長達100億年,這幾百年和百億年的尺度一比,簡直微不足道。所以我們根本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看到太陽又超級大的變化。

太陽燃燒到底是咋回事?

實際上,如果人類能觀測達到上億年,我們能看到的不是太陽變小,而是它變大。這其實和太陽燃燒的原因有關。首先真的超級大,它的質量佔到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以上。

其次太陽內部是不多見的可控核聚變反應,不是一下子炸了。這個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太陽自身質量超大,會向內壓縮,然後當溫度達到一定時,就會被點燃。但是它沒一下子全炸了,是因為爆炸會產生向外的壓力,這一向外壓就和引力開始博弈了,壓力變大,引力處於下風,核聚變反應就會弱一些,這時候向外壓力就會變小,引力又處於上風,引力太大,核聚變就會變強,產生的向外壓力就變大,這樣循環往復,實現了可控的核聚變反應。而整個過程其實都是在太陽核心完成的,並不是太陽整個在核聚變。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其實不是變小的,而是變大的,因為核聚變導致質量變小,引力越來越扛不住核聚變,所以太陽是在變大而不是在變小。


鍾銘聊科學


太陽的結構

整體上看:太陽是一個接近完美的球體,其扁率只有900萬分之一,質量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32%。太陽是由宇宙中大量的氫分子云引力坍縮逐漸形成的。所以在太陽的生命早期氫元素的含量最高。

由內向外看:分別有核心、輻射層、差旋層、對流層、光球、太陽大氣層。

核心層:是指太陽的中心不超過太陽半徑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區域,這部分是太陽"燃燒"唯一地帶,當然溫度也是最高的,大概約為1360萬K。

輻射層:從大約0.25至0.7太陽半徑處,太陽物質是熱且稠密的,這部分只以熱輻射就將核心的炙熱充分的向外轉移。

差旋層:輻射帶和對流帶之間形成的一個過渡層叫差旋層。

對流層:這一層的形成主要是層與層之間的巨大溫差形成的強烈對流。

大氣層:這裡可以想象為地球大氣層,是太陽光球以外的部分。


太陽為何會發光


在古代,人們認為只要會發光發熱的物質變化通常都叫做燃燒,在人們沒有弄懂太陽到底為什麼會發光發熱時,最早有人認為太陽是碳形成的,但是後來顯然不可能,經過簡單的計算,如果是碳的話,只能夠燃燒幾千年。


排除了太陽是碳燃燒的可能後,經過幾千年的探索,人類終於弄懂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原因,那就是核聚變反應。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發生在太陽的核心處,由於太陽核心的高溫高壓狀態使得氫原子始終處在遊離狀態,發生質子與中子的重組並釋放出大量能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太陽輻射出能量,說明太陽的質量也會相應減少,但是,太陽的體積大小也與太陽不同時期的密度有關,下面我們會詳細分析太陽各個時期的體積大小。


值得驕傲的是,坐落於合肥市科學島的人造太陽是人類利用太陽核聚變原理而模擬出的小太陽。人類希望通過人造太陽實驗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未來人類能源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太陽的生命歷程是一個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再消逝的過程


前面已經說過,太陽是由氫元素構成的氣體組成,氫元素來自於原始星雲,這些原始星雲逐漸的聚攏而使體積越來越大,當其質量與體積大到一定程度時,其內部核心處的高溫高壓的環境就會促使氫原子發生核聚變反應而釋放能量,在這期間,太陽是一步一步變大的過程。

恆星的演化

隨著氫元素的燃燒殆盡,太陽的氦元素含量增加,氦又繼續發生聚變,但是氦反應需要更高的溫度,所以在太陽內部會暫時失去能源,無法產生強大的輻射壓力,因此太陽核心會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坍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由於巨大的壓力,會使溫度極速升高,而巨大的壓力也會把太陽的外殼推開,從而形成內核收縮、外殼膨脹的局面。此時,太陽會變成一個紅巨星,其半徑直接會吞沒地球。


最後太陽會在紅巨星階段持續20億年,氦元素也會燃燒殆盡,最紅太陽會變成白矮星,此時大小大約和地球差不多。白矮星之後太陽會逐漸失去光澤,變為黑矮星。


總結

綜上所述,太陽從總體上來說是逐漸變大,表面溫度升高、亮度增加然後又逐漸變小變暗的過程,完成這些過程大約需要100億年之久。


最後,太陽的體積大小的數量級是巨大的,人類誕生的歷史才區區幾千年之久,對於宇宙數以億計年數的時間來說,這個時間太短了,你根本感受不到太陽的變化。


微說科學


小時候的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憂慮,那就是太陽不停地燃燒,它將會在哪一天像柴那樣燃燒殆盡,不再照亮我們?

其實我們對於太陽燃燒的概念被固定在了日常柴火的燃燒的意識上了,很多人誤認為太陽的燃燒是跟柴火的燃燒那樣,主要起的是化學方面的氧化還原反應,而其本質上卻是物理上的核聚變。如果將太陽的燃燒完全置換成普通類的柴火燃燒,也就是所謂的氧化還原反應,那麼通過此種燃燒方式肯定是不能滿足我們地球對它的光照需求的需要的。因此,要了解這個太陽燒了那麼久都沒有變小的原因,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核聚變的本質。

太陽燃燒的核聚變是由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而釋放出來的大量能量,這跟普通的柴火燃燒不同,柴火的燃燒是在外部,而太陽的燃燒是在內部。無論是化學燃燒還是物理的核聚變,由物質的燃燒所帶來的質量虧損是非常小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顆木頭燃燒後僅剩下的殘渣,實際上是由於質量變成了二氧化碳或者是其他的氣體物質飛走了而已。

那麼太陽的核聚變呢?其實根據質能方程的折算來看,太陽因燃燒而使得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量,也就是其每秒中所產生的400萬噸的質量虧損,相較於整個太陽質量的1.9891*10^30千克來說,那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要說太陽為什麼怎麼燒都燒不小,其實還不如問太陽不停地向太空中噴灑它的粒子,為什麼它不會減小呢。


小民科


網說,太陽的質量1.9891*10^30千克,以每秒燃燒6.5億噸計,1.9891*10^30千克/6.5億噸,可以燃燒97036841899.86年?

那麼,反過來問,太陽質量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按照你們那個算法,太陽應該是個實心的能量大火🔥球,如果太陽核心沒有束縛力是不是早就應該爆炸了?

因此,那些傳統的理論物理學說根本站不住腳。

在我們肉眼能看到的物質世界,根據宇宙運行規則,小到原子,大到恆星,都是通過能量交換而生生不息。

所以說,太陽的(氫)能量一定是在其核心引力下不斷有所補充的。另外,太陽核心必然是類似黑洞樣的束縛核心。只有這樣才符合宇宙萬物,都是通過能量交換而運行,當然,宇宙萬物從原子到行星,從恆星到星系,莫不過如此。太陽核心的束縛力,既是太陽氫能量來源的引力場,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束縛力,同時還是與銀河系互相牽引的被牽引力。

因此,依照物質旋轉離心運動成物規律來推斷,宇宙物質,小到原子,大到恆星和星系,其中心,均是擁有相當大的空間,原子是空心的,地球是空心的,太陽也是空心的,就是說,所有恆星都是空心的!


伸東


太陽很大,燃燒億萬年了,它質量大,可是它表面積也大啊,為什麼燃燒這麼年沒見變小呢?

這可真是一個腦洞話題,太陽燒了45億年,居然還有那麼大,那麼太陽剛誕生那會是不是更大呢?其實這都是對太陽燃燒原理不瞭解所致,根據類日天體的一般發展規律,未來的太陽將會越來越大!

這是太陽的分層結構,很多朋友可能會認為太陽就是一個燃燒的大火球,其實此言差矣,太陽真正燃燒的並非表層,而是處在日核中央的小部分區域,大約在1/4太陽半徑內!在這個區域內,每秒鐘太陽將有超過6.5億噸的氫元素轉換成氦元素,將會產生400-450萬噸的質量虧損,通過輻射以及對流傳導到太陽表面!太陽的質量高達1.9891*10^30千克,那麼您是否可算出太陽的壽命了呢?

Y=1.9891*10^30千克/6.5億噸=97036841899.86年

約為:970億年(當然沒有扣除純氫元素比例和固態內核質量,但即使扣除也是幾百億年),是不是遠超未來太陽的預期壽命?因為根據類日恆星的模型,太陽未來只有50億年的壽命,和預期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以上的除法的前提是整顆恆星都在對流層調控之下,內核聚變後的“灰燼”可以排出,外界的氫元素可以對流到內核參與聚變,最終整顆恆星的絕大部分氫元素都將徹底“燃燒”!但這是紅矮星的模型(80%太陽質量以下),因此壽命極長!但80%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在內核與外界對流層之間存在一個輻射層!

而這個輻射層的存在猶如將太陽縮小成了一顆小恆星,將太陽的有效燃料封閉到了輻射層這個小區域內,但這樣也就算了,還會導致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後果!就是燃燒後的廢料氦元素也堆積在這個區域內,越來越多,氫元素越來越少,內核將會將沒有足夠的輻射壓支撐外層!在後期外層巨大的質量將會塌陷到內核,這個關鍵的過程將會點燃內核氦元素,迅速燃燒的氦元素猶如一次迷你的“超新星”爆發,這個劇烈過程就是“氦閃”!在太陽的後期氦閃就會越來越頻繁,外殼也會在氦元素燃燒的超級輻射壓下極度膨脹!

這就是太陽越燒越大的原因由來!但太陽不會永遠大下去,越來越大後的外殼將會逐漸脫離太陽,成為行星狀星雲!

太陽的未來就是這副德行,它確實會變小,但它在變小之前會先變的超級龐大,甚至可能先吞了水星和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