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祥78歲生日因肺鱗癌去世!早篩查、早治療是關鍵

1月16日,正是央視著名主持人趙忠祥老師78歲的生日,但就在這天他卻因罹患肺癌去世,大家在悲慟之餘不禁惋惜。據他的兒子趙方發文悼念稱,父親在2019年底身體突然消瘦,腿部開始發腫,在家人的勸說之下才去世紀壇醫院檢查。經醫院診斷髮現,趙忠祥罹患的是肺鱗狀細胞癌(又稱為肺鱗狀上皮細胞癌),並已擴散。

趙忠祥78歲生日因肺鱗癌去世!早篩查、早治療是關鍵

據上游新聞綜合報道,3年前趙忠祥在例行檢查身體後發現體內出現結節,經醫院穿刺檢查後鑑定為良性。後因趙忠祥覺得穿刺特別不舒服,在此後連續3年都拒絕體檢。

“他患的是肺癌。”趙忠祥的生前好友魏明倫表示,趙忠祥生前極少去醫院,去年10月份摔倒後,仍然選擇不去醫院。過了一段時間,趙忠祥身體就出現問題了,心臟憋悶、頭昏、全身浮腫接踵而來,這才去了醫院。”魏明倫稱,此前趙忠祥家人並不知道他有肺癌,也是到年底才在醫院檢查出來。

近些年來,罹患肺癌的患者越來越多,部分患者肺癌早期會表現為結節,結節可能是良性結節,而惡性結節約佔30%~40%,此時患者身體往往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因此,定期體檢很有必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早期肺癌患者是在體檢中被發現的。而趙忠祥老師在確診為良性病變後就放鬆警惕,選擇連續3年拒絕體檢正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若是能夠在此時發現,結節越小,治療的手段越多,治療的效果也會越好。

肺鱗癌究竟有多兇險?6類人群需警惕!

非小細胞肺癌中鱗癌是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之一,佔25%~30%,以中央型肺癌多見,並有胸管腔內生長的傾向,肺鱗癌早期常引發支氣管狹窄,或阻塞性肺炎,預後較差,全球每年約400000例患者死於鱗癌。肺鱗癌生長緩慢,轉移晚,手術切除機會較多,5年生存率較高,但其對放療、化療不如小細胞未分化癌敏感。

肺鱗癌多見於中老年男性,與吸菸有密切聯繫。據悉,趙忠祥有長達37年的吸菸史。綜合上述高發因素不難發現,趙忠祥不僅是肺癌的高發人群,而且長期吸菸可能會增加癌症的患病風險。


趙忠祥78歲生日因肺鱗癌去世!早篩查、早治療是關鍵

【肺癌高發人群】

1.年齡>40歲者

癌症的發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大。據相關研究顯示,60歲左右的老年人罹患癌症的幾率是25歲年輕人的50多倍。因此,中老年人是癌症高發人群,應該定期行防癌體檢。

2.長期吸菸的老煙槍,吸菸≥20年包(每天1包持續20年或每天2包持續10年),其中包括戒菸不足15年者;

吸菸是國際公認的導致肺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80%以上的肺癌被認為是由於吸菸引起的。吸菸的人得肺癌的風險要高出10~25倍,吸菸時間越長,吸菸量越大,風險就越高,約有82%的男性肺癌患者有吸菸史。

3.被動吸菸者

二手菸中的化學物質非常複雜,達到7000多種,其中有毒物質有上百種,而且70多種為致癌物。這些致癌物被被動吸菸者吸入體內,這些致癌物附在支氣管粘膜上皮,久而久之容易發生癌變。據瞭解,經常吸二手菸的人會比平常人患肺癌的幾率高30%。

4.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即職業癌症,包括放射線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化工廠油漆廠職工、核電站、礦山工人等,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做防癌檢查。

5.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癌症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遺傳易感性,具有腫瘤家族史者比正常人罹患癌症的概率更高,所以要積極進行定期檢查預防癌症,最好是每年1次。

6.有癌前病變者

肺癌在發病前,可能會表現為某種良性疾病,若未能積極治療,或治療不及時,就有惡化的風險,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瀰漫性肺纖維化病等。

面對肺癌的威脅,應當如何防控?專家們建議要趁早,即早篩、早診、早治,特別是有長期吸菸、有腫瘤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人群應特別注意。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王長利教授表示,肺癌早期常常因為病灶小或腫瘤部位對周圍組織影響不大,因此患者沒有臨床症狀,等確診時已到中晚期,所以要重視體檢,要有“沒病找病”的健康意識,不要等到身體難受了再去醫院檢查,臨床上80%~90%的早期肺癌患者是通過體檢發現的。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肺癌的防治重在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早期肺癌被篩查出來,儘早治療,臨床上完全可達到治癒。“臨床數據表明,早期肺癌手術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很多患者活過了10年、20年。”

而體檢中一般都會有胸部X線片檢查這一項,但單純的胸片會漏診部分早期肺癌,專家們建議重視胸部低劑量螺旋CT的檢查,及早發現早期肺癌信號。首先,在平時體檢時,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群,應增加肺部CT檢查項目,以彌補因為X線片檢查敏感度不夠而可能帶來的漏檢。由於肺癌高發於40歲以上的吸菸人群,因此這部分人群通過CT檢查,早期檢出率會有明顯提高。其次,應該要提高預防防護意識。即從根本預防角度上禁菸,同時加強防護,需要提升進行早期檢查的意識。

不要對穿刺活檢說“不”,病理檢查才是金標準

隨著胸部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以前X線片或普通CT難以發現的肺內細小變化通過高分辨率CT都能夠清楚地被篩查出來。因此建議容易罹患肺癌的高危人群需要每年都進行低劑量螺旋CT的體檢。

即便是體檢結果是良性,也不能掉以輕心,盲目偏信。惡性腫瘤的確診需要足夠充分的證據,醫生從不會僅憑臨床診斷或影像學檢查就給患者“下判決書”。通常來講,腫瘤的診斷需要經過5個步驟:即臨床診斷、影像診斷、手術診斷、細胞病理學診斷、組織病理學診斷。這5步可靠性依次遞增,組織病理學診斷是最高級、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確診癌症的金標準。

身體里長了一個腫瘤,良性還是惡性,是否需要手術切除,切多大範圍,是否需要放化療,表面看來,都由臨床醫生決定,可實際上,說了算的另有其人,他們就是“隱藏”在臨床醫生背後的病理醫生,一群被稱為醫界福爾摩斯、腫瘤裁決“法官”的人。而病理醫生的診斷,也常常被視為病情的終極判斷。因此,不要輕易對穿刺活檢說“不”。

提到病理檢查的重要性,小編特意提醒下各位讀者,病理診斷的準確性完全取決於醫院病理科的整體水平和病理醫生的經驗。對於病理科醫生,診斷的正確與否既與規範專業的訓練有關,也與自己的豐富經驗有關,每一個病理醫生都可能誤診。趙忠祥老師在三年前的穿刺活檢病理結果顯示為良性,而在去年底確診時腫瘤已經進展到無法可治的程度,短短三個月內去世,會不會三年前的診斷就是錯誤的呢?我們無法定論。但是,對於癌症患者,全球腫瘤醫生網專家強烈建議患者在獲得醫院第一診斷後,把病理切片送往國內或國際知名醫院病理科接受病理會診,才能確保病理診斷的準確,避免誤診誤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