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拉黑了我闺蜜,那个被家暴的苦命女人”

“终于,我拉黑了我闺蜜,那个被家暴的苦命女人”

我记得自己曾经坚定地告诉自己:爱情是神圣而令人期待的。我可以不在乎对方有没有钱,不在对方的学历,爱情可以打败一切困难。

在我还年轻的时候,的确也很认可这些想法。毕竟还年轻嘛,谁不觉得“有情饮水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曾经的这些想法不够现实。

的确,爱情一直以来的定义都是神圣的。也许是我们,看过太多罗曼蒂克的肥皂剧。我们似乎忘记了,爱情也源于生活。而当初那种“电视剧里的想法”,只会让自己吃尽苦头。

我收到一位粉丝投稿,讲的是她闺蜜的亲身经历。

的确,把爱情视为一切而忽略现实的人,会受尽委屈。

“终于,我拉黑了我闺蜜,那个被家暴的苦命女人”

我和闺蜜张媛媛(化名)毕业于同一个学校,不算名牌大学,不过也是一所挺好的本一。

张媛媛的家境很好,也正是因为从小没吃过苦,更加不懂得现实有多残酷。毕业没多久,她找了一个男朋友。

对方长得挺好看的,就是听说家境不是很好,也是从专科毕业的。当时我不是很赞同这段感情,我觉得两个人家境和学历差距太大了。

闺蜜喜欢看电影,而他男朋友就觉得回家找资源看看枪版就行了。闺蜜女儿也只要去星巴克喝咖啡,而他男朋友却总是教育她都是喝水,矿泉水还比较健康。

日子越久,我越反对他们的感情。

可是闺蜜就是不听我的,她觉得这些她都可以为了爱情改变。

的确,那些从小生活很幸福的女孩子们,会更不在乎对方的条件。她们会觉得爱情高于一切,忽略了现实的一些方面。

家境和学历,的确不代表一切,但是却影响着两个人的思想和三观。

有些人会在能力范围内,注重生活品质。而如果另一半觉得这些都是“浪费”,这段感情注定会互相不理解。

有时候在爱情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从身边朋友的意见,也是有道理可循的。

身边亲近的人,是舍不得我们吃苦,觉得我们应该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爱情吃尽苦头。

“终于,我拉黑了我闺蜜,那个被家暴的苦命女人”

闺蜜跟男朋友在一起久了,很少跟我们几个姐妹出去逛街、看电影了。

她说自己男朋友没那么多钱,自己要把钱留着给他投资。我们都不能理解,别人谈恋爱都是有人宠。她怎么就成了“养小孩”…

最过分的是,有一次她在微信上给我发消息,找我借钱。

我就觉得奇怪,她从来都不缺钱,然后她告诉我,自己把这个月的工资给男朋友买手机了,不敢找家里开口。我让她分手,她说:“可是我很爱他啊…”

没办法,我只能借了钱,然后选择了不管她。

虽然现在已经提倡男女平等了。但是感情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一个男孩,会为了心爱的女孩子努力挣钱,给予对方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而张媛媛的男朋友,家境不好,也不去努力,反而让女朋友借钱也要给他买手机。

跟这样的男孩子在一起,一定是很累的。现在的社会里,女孩子本来就被宠的小公主。而让一个女孩子去“养儿子”,还不如放手自己一个人过得更好。

真正爱情不是就靠一句“我爱他”,就可以走下去的。我们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

一个不能给予自己幸福,也不愿意努力的人,再爱也要放手。

“终于,我拉黑了我闺蜜,那个被家暴的苦命女人”

有一次半夜,闺蜜突然给我打微信电话。还是同一件事,借钱。隐约我能听见她的抽泣声,就问她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告诉我,自己的工资、存款,甚至从父母那里拿的生活费,全部花在了这个男人身上。这次她男朋友又想要一台电脑,她实在没有钱。她男朋友直接对她拳打脚踢,让她自己想办法。

她实在没办法就来找我借钱。我实在生气,问她:“你不分手,留着过清明节吗?”她说:“可是我爱他啊,他也说他爱你。”

于是我,一狠心,转了账,拉黑了她的微信。的确,我很心疼我的闺蜜,但是我宁愿跟她没有联系,也不愿意再看见她继续这样了。

后来听说,她男朋友还是甩了她,找了个传说中的“富婆”。不过这一切,已经与我无关了。

爱情真的不是电视剧里的那样,可以不看一切。所谓的“有情饮水饱”,其实也是冷暖自知吧。家庭和学历,不仅仅代表着每个人的界限,更是代表了这段爱情的差距。

或许对方会努力变得更好,但如果是继续这样一事无成,注定会让我们受尽苦头。其实,小时候常听家人说的那句“在乎你才会管着你”,真的是对的。

别人在乎你,才会劝告你。如果真的不在乎或者失望了,就会像看笑话我一样冷眼旁观。很多时候,我们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我们未必不会爱上一个更好的人,其实上人的天性是应该选择更好的。

“终于,我拉黑了我闺蜜,那个被家暴的苦命女人”

放不下的,也许是执念。对方尽力做到最好了,我们可以选择好好经营这段爱情。

而其实证明,对方真的很差劲,配不上我们的话。再爱,也要学会放手。

希望那个人,都可以遇到一个适合自己,又彼此相爱的另一半。而不是为了“爱”,受尽折磨也不愿放手。

“终于,我拉黑了我闺蜜,那个被家暴的苦命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