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小裡村郭氏,考科舉,辦學堂,族譜中彰顯著文化魅力(二)

侯馬小裡村郭氏,考科舉,辦學堂,族譜中彰顯著文化魅力(二)

郭氏雙驕

“虢”演變為“郭”後,其後陸續向四方播遷。春秋晚期趙氏開始經營晉陽,並修建了一座外圍四華里的晉陽城,在遊牧民族世居地突兀立起一座城,成為當時的一個奇蹟。掠奇者在觀望,彷徨者在猶豫,有膽識者則爭先遷來。那時仍然尊卑有別,郭氏不能入住城內,便在城外定居下來。在晉陽的護城河外,郭氏日聚生多,以後便稱這裡叫外郭。城邑發展後來有了內城外城,“郭”又演變為外城的代名詞。《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稱:一位叫東郭先生的人,教出一名學生叫趙簡子,他是開拓晉陽的能臣。趙氏能聘“東郭”作先生,可見郭氏的學問之深。

郭氏後裔群英薈萃,賢傑代出。能稱為郭氏雙驕者,推東漢郭林宗和唐朝郭子儀。郭林宗名郭泰(公元128年—169年),字林宗,號有道,東漢汾州介休人。史籍稱他為“儒林宗師”,說他“博通文典”,“母欲使給縣廷,不就。居汾州城內,居家教授,生徒數千”。可惜林宗中壽而亡,時年僅42歲。他去世後,“四方之

侯馬小裡村郭氏,考科舉,辦學堂,族譜中彰顯著文化魅力(二)

士參加送葬者上萬人”。汾陽造就了林宗的成就,林宗為汾陽、為漢朝培養了大批人才。東漢鴻儒蔡邕撰寫的碑文,稱其為“東漢第一名士”。

存於汾陽文廟的“重建林宗祠”碑文稱:“郭林宗先生,漢名士也。不晦迷於野,不苟祿於朝,德業聞望,高出一時,而不與黨人之難,而動靜云為,從容中道……非學聖賢,其熟能之。”古時汾州建有林宗祠……明朝胡漢有詩讚曰:

“先生出處漢人豪,

半畝祠堂半野蒿,

古木寒鴉棲未穩,

霜清天闊月輪高。”

加上顏真卿有“林宗振漢,子儀鳴唐”之說,足於見林宗盛譽之美,評價之高。

唐朝賜封的汾陽王郭子儀,更是個傳奇人物。唐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唐玄宗驚恐的亡命四川。赤手空拳的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受命平叛。他四月進軍山西,收復雲中(大同)、馬邑(朔州),打開了通往河北的通道。接著率軍出井陘關,在嘉山大敗叛軍。叛軍二號人物史思明倉惶逃竄,墜於馬下。七月,唐肅宗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令其收復兩京。郭子儀回軍山西,再克河東,出兵潼關,收復兩京。後來擒獲叛將安守忠,封為宰相。吐蕃二次攻佔京城後,郭子儀再復京師,扶代宗即位,封為汾陽王。唐肅宗曰:“雖吾之國家,實由卿再造!”郭子儀八子七婿,皆為達官顯貴,皇親貴胄。詩仙李白贊郭子儀詩曰:

“忠武英聲振德威

恩光蕩蕩古今稀。

八男受爵黃金印,

七婿封官碧紫薇。

半璧宮花歌宴罷,

滿床牙笏(hu上朝手板)肅朝歸。

應知積慶源流遠,

自有云祁拜銷闈。”

他於85歲逝於長安,死後賜諡“忠武”,一生善始善終。

他的兒子郭曖,因打了嬌貴傲慢的公主,公主回宮向父皇告狀,被代宗訓斥了一番。皇后娘娘情真意切地進行勸教,這就是《打金枝》一戲的來歷。因劇本具有深厚的生活情趣,使《打金枝》演繹成一部家喻戶曉,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汾陽縣愛子村,相傳就是郭曖後人居住地。該村受古風古韻的薰陶,其族人孝老愛親、品德高尚,後來又改成孝子村。

永久銘記

按1978年統計的數字,山西郭氏人口為901023人。汾陽及周邊孝義、平遙、介休、文水、臨縣均為大族。六縣達十多萬人,所佔比例大大高於其它縣、市。

1994年,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理事,泰國郭氏宗親秘書長郭遠功先生回汾陽祭祖,郭氏開始四海聯宗,構建和諧。

1997年9月7日,海內外宗親在汾陽召開紀念郭子儀誕辰1300週年大會。

2003年8月19日,日本人理心光禹來汾陽祭祖,提供了極為詳細的資料:

日《本藩人物誌》載:“明朝汾陽人,郭姓。周王季的後代,史料有周虢叔公封地太原,以郭為姓。唐朝郭子儀,封為汾陽王,因此又以汾陽為姓……。”

其祖“明朝嘉靖十六年出生,三十八年東渡日本鹿兒島,在藩主島津義久家做事。先跟侍醫許三官學習醫術,之後,作為醫師為義久、義弘、家久三代做事。1592年,由於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跟隨島津義弘來到韓國。……據朝鮮《萬曆三大徵考》記載,汾陽盛常(公元1653—1737)西國分鄉郡奉行,造得從天川上流引水築渠十公里, 413萬畝農田受益。他的父親汾陽光東開墾新田……”

2006年7月27日,無論對小裡郭氏還是對四方郭氏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經山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批准,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會”在汾陽成立。德高望重、資深敬業的原省政協主席郭裕懷出任名譽會長;原省文化廳副廳長郭士星出任會長;原汾陽市人大常委、社會科學副研究員郭世科任秘書長。這一天,排行天下第六首富,華商鉅子郭鶴年先生到汾陽祭祖。

這一天,在汾陽召開了隆重的紀念大會,紀念汾陽王郭子儀逝世1226週年。這一天,《郭氏文化》一書出版,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主任、祠堂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吉作序。

2008年5月13日,郭裕懷會長接見旅居馬來西亞來汾陽祭祖的郭鶴年先生,贈送他一幅郭子儀的畫像,郭先生連聲稱謝。在新加坡、泰國、加拿大、日本及美國的郭氏宗親,均非常關注自己的根祖。目前,郭子儀畫像只有三幅,一幅珍藏於清宮內廷,但早已失傳。出版於1931年7月25日的《故宮週刊》,刊出過這幅像,據說是高2.85米的絹質紫袍立像。該畫像時間最早,故顯得十分珍貴。

郭世科先生主的《郭氏文化》、《郭氏祖源考》、《郭氏文化續》、《汾陽郭村郭氏支譜》等百萬字的文史資料已經出版,為弘揚郭氏文化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侯馬小裡村郭氏,考科舉,辦學堂,族譜中彰顯著文化魅力(二)

太原郭氏根祖文化節開幕式

《環球郭氏宗譜》稱:臺灣郭氏,多是汾陽王郭令公的後裔,所供資料是:

一、《崇正同人系譜》郭氏條:在郭子儀封為汾陽王后,有八子七十二孫。其第七子郭曙之十二世孫郭福安,原居華州,任宋徽宗武職。後南調鎮守閩西,家於龍巖,為該派郭氏南來播族之始。

二、臺北縣汐止鎮蓬島郭氏家譜稱,“祖嵩初為光州固始人,於(唐)懿宗鹹通年間奉汾陽王之香火,從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想假以新寧令,乃家焉。其裔孫由新寧傳衍於仙遊、興化、莆田、泉州、漳州等地。”

臺灣郭氏現為第十四大姓,總計258759人。《郭氏史略》稱:及至唐末、五代、宋元明清、郭氏族人大舉南遷。其由中原而入江浙、湖廣、閩、粵、黔、桂,並於明末清初定居臺灣、海南、後拓展國外,從此郭氏枝柯遍及全球。

郭氏在大陸排位第十六大姓,人口一千四百餘萬。《中華人名大辭典》輯錄的郭氏英賢為521人,《二十四史》中為郭氏立傳的為117人。除大陸成立有多家《郭氏文化研討會》外,臺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緬甸、越南、加拿大、美國均有《郭氏文化研討會》等類似機構。

臺灣商業鉅子郭臺銘,其先祖從汾陽到晉城澤州,又從澤州輾轉到了臺灣。他是排位第一的民營企業家,名列億萬富豪。他浪跡天涯,情懷故土,眷戀祖地,造福澤州。2001年6月16日,他偕夫人回到澤州,祭祖之後,向家鄉捐資2350萬元,資助發展鄉間公路、教育、養老等公益事業;2003年,在太原捐資500萬元防治“非典”;2004年,又捐資1300萬元給殘疾協會和貧困學生……。幾年來,他捐資的款項達一億四千萬元。作為大富翁,他對生活很節儉,對祖國公益事業卻一擲千金,毫不吝惜。從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郭氏族人的高貴品質。

小裡村族譜有句名言:“上繼家父之餘緒,下開子孫之弘基”。郭氏得姓與遷徙已有兩千餘年,從古到今,從海內到海外,其開拓進取永不停步,輾轉播遷永不停息。在歷史的山海中,已澆鑄成一座豐碑,在民族的進程中,已凝鍊成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已澎湃在民族的血液中,鐫刻在華夏的青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