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成化帝朱见深为什么要肯定朱祁钰和于谦,为了他们翻案了?

leyingfei


明宪宗为朱祁钰和于谦翻案不是同一件事

对于朱祁钰:

1、明英宗复辟之后,虽然废朱祁钰的帝号,恢复其郕王,但并没有听从汤序废景泰年号的建议;

2、成化3年,明宣宗对黎淳要求追究景泰帝即位之罪,表示往事已了: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

3、明宪宗是立朱祐樘为太子后,才恢复朱祁钰的帝号,最大意思就是盖棺定论,大家都不要讨论。

对于朱祁钰,不管是明英宗,还是明宪宗,都是保持这样的态度:

这是皇家的内部纷争。

明英宗只是废除朱祁钰的帝号,但不废除年号,明宪宗恢复朱祁钰的帝号,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给朱祁钰一个公平的待遇,让官员都不再讨论朱祁钰,也就没有牵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的机会。

对于于谦

于谦是明英宗夺门之变刚成功就被下狱。这可以说是明英宗的基本态度。即便没有徐有贞劝杀于谦,于谦也不会在夺门之变后的明英宗时期得到重用。

明英宗未必没有杀于谦的意思表示,只是需要一个理由。明英宗:

“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

就说明明英宗不是不想杀于谦,只是需要合适的理由。徐有贞给了明英宗理由:

“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这句话里面的逻辑是:

“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李贤语),

既然朱祁钰一死,最大可能即位的就是明英宗,明英宗为什么要发动夺门之变呢?明英宗静静等待朱祁钰死去即可。理由只有一个:

因为于谦反对明英宗复位,因此明英宗只能发起夺门之变以保证复位。

这就是于谦必死的逻辑。

但随后,明英宗下狱徐有贞、曹吉祥造反等事的发生,让明英宗杀于谦的理由和逻辑基础变得薄弱。

明英宗在李贤的劝说下,以迎驾替代夺门,否定石亨、曹吉祥等人功绩,剥夺夺门之变时提拔的4000人功绩。明英宗抹平了夺门之变的功绩,这就为平反于谦奠定了基础。

明英宗出于形象问题,不好赦免于谦罪名,只能在自己死后,让儿子明宪宗去平反于谦。


总之,明宪宗恢复朱祁钰帝号,是要盖棺定论、尘封往事;平反于谦,是继续明英宗否定夺门之变的路径。于谦的平反和夺门之变的性质密切相关。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史笔如刀历史自有公论,其实英宗在晚年贬斥了所谓夺门之变的功臣的徐有贞处死石亨消灭曹吉祥的叛乱以后。已经对冤杀于谦十分后悔了,朱祁钰和于谦对于大明社稷是有功劳的。只是英宗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在位时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能让自己的儿子来干这件事情。所以宪宗朱见深一继位就为于谦平反,召回其子于冕。加上当时于谦其实是力保朱见深为太子在代宗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也算是投桃报李吧。





(明朝全盛时疆域)

1.盛世惊变---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年仅23岁的明朝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攒动下拼凑齐二十万大军北征蒙古瓦剌部。大军出塞前明英宗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留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明朝北京附近几乎所有的明军都被王振搜罗一空,朝中文武大臣也大都随皇帝銮驾随行。由于王振胡乱指挥导致明军疲于奔命,先是王振想让皇帝到他的家乡蔚州去炫耀一下。走到半路又担心大军路过践踏了他自己家乡土地的庄稼,于是又临时更改路线导致大军后勤不畅。


(明英宗画像)

大军退至怀来附近的土木堡,大军饥渴难耐瓦剌大军乘机发动攻击明军全军崩溃大臣大半战死。王振被护军将军樊忠锤杀,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明军粮草辎重都被瓦剌所获,明朝建国以来历朝积蓄和精锐的京师三大营也损失殆尽。据《明史记事·土木之变》记载:“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英国公张辅,尚书邝野、王佐,学士曹鼐、张益而下数百人皆死。从臣得脱者萧惟祯、杨善等数人。军士脱者俞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2.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

随后瓦剌大军挟大胜之威直逼明朝的首都北京,北京附近的明军都损失在土木堡了很多随行大臣也战死了。北京人心惶惶徐有贞甚至提出朝廷南迁的计划,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表示京师是天下根本一旦迁都天下震动,并声称敢言迁都者斩。《明史·于谦传》记载当时:“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北京保卫战漫画里的于谦)

幸亏于谦阻止了这一危险的动议,避免了南宋南渡的悲剧。有鉴于太子年幼朝中无主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主持朝会大臣群情激奋殴死王振亲信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党羽毛贵王长随三人。一时间朝上大乱朱祁钰大惊失色,多亏于谦挺身而出请朱祁钰赦免朝臣清算王振集团。鉴于北京兵马都在土木堡之变损失殆尽,于谦调集南方各地兵马北上勤王。《明史·于谦传》记载:“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短短几个月于谦便集中了二十二万大军和可供北京军民数月之食的粮食。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稳定了人心,于谦也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揽守御大权。并且在瓦剌大军的行进路上坚壁清野,调集辽东各地边军入京勤王。又起用有经验的石亨为总领京师兵马,分派各主战派大臣各司其职。由于太子年幼为了绝瓦剌用英宗要挟朝廷的念头,孙太后主持下朝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就是后来的景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见深仍为太子。


(明景泰帝画像)

瓦剌太师也先挟持朱祁钰入寇北京,石亨建议坚壁清野等瓦剌师老兵疲再痛击之。于谦坚持以堂堂之师击败瓦剌,于谦分派诸将恪守各个城门。于谦率军列阵在城下亲自督战,数次击败也先。后辽东各地勤王大军来到,也先恐怕后路被断拥明英宗退走。

3.夺门之变。

也先退走后,又在边关和明军发生几次战斗。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于是萌生了何谈的想法企图用明英宗换到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景泰帝起初并不想换回自己的哥哥,所以双方谈了几次也没有谈成。后来于谦表示迎接回来的只是太上皇,朱祁钰天位已定并不会因为朱祁镇回来而改变。朱祁钰才算松口同意不再阻拦,明朝派遣杨善出使瓦剌对也先一通忽悠,也先竟然同意无条件放了朱祁镇回来了。朱祁镇出发的时候是皇帝回来就成了太上皇,太上皇就太上皇吧总比在草原喝风吃沙子强吧朱祁镇心想。没想到回到北京比草原强不了多少,只是从一个牢笼转到另一个牢笼。


(黄轩饰景泰帝,电视剧剧照)

先是迎接太上皇回銮的礼仪很简单,朱祁镇感到了自己弟弟的变化。曾经相亲相爱的兄弟俩再也没有了,兄弟俩进行了一场冷淡的会面就各自散去。这一别后朱祁镇就住进了南宫度过了痛苦的七年幽禁生涯,没有太多记载于谦对于太上皇被幽禁发出过什么声音。七年的幽禁生涯是否造成了朱祁镇的心理扭曲不得而知,但是肯定造成了后来于谦之死的悲剧。

朱祁钰也很惨,先是想废除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早夭而亡,朱见济还是他唯一的儿子。受此打击朱祁钰一病不起。这个时候于谦曾经亲密的战友石亨和內监曹吉祥,还有那个主张迁都被斥责的徐有贞正在策划一场惊天的阴谋。三人乘景帝病重之时先和南宫的朱祁镇取得联系,然后砸开南宫大门救出朱祁镇拥立太上皇复位。1457年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登基复辟废景泰帝为郕王。改年号为天顺,以意欲迎立外藩谋逆的大罪诛杀于谦王文等人。本来朱祁镇不愿意背上杀害于谦的恶名,《明史·于谦传》记载:“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

4.于谦之死。

于谦被判斩首抄家,儿子于冕被充军。佞幸小人纷纷落井下石以求富贵,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所荐举的文武大臣都应该杀死。还有一个千户白琦又请求把于谦的罪行张榜公布,印刷告示天下,天下希望投机升官发财的小人都以攻击诬陷于谦作为幸进的捷径。史载:“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于谦死时家无余财,唯有一间密室深锁。抄家的锦衣卫以为找到了于谦暗藏的赃款,打开一看只有景泰帝赐给于谦的宝剑蟒袍。于谦有大功于社稷而获爵位而固辞,景帝赏赐宅邸土地等一概不受。实在推辞不过的剑器蟒袍只是供于密室从不向人夸耀,围观的百姓抄家的兵士无不感动。《明史》记载于谦死时,(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剧照)

于谦死后,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等人各个加官进爵。一时之间风光无限,景帝被削去帝号废为郕王病重而死,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帝是成祖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入葬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没过多久夺门集团内部就开始狗咬狗,先是徐有贞被石亨曹吉祥整倒被发配充军。后来石亨以不法被下狱而死,曹吉祥以谋反受剐刑而死家族也被诛灭。

5.英宗的转变。

英宗复辟初期,是十分不满景泰帝和支持景泰帝的于谦等人的。虽然也承认于谦的功劳还是杀了于谦,直到孙太后知道后一直叹息惋惜英宗才开始后悔。于谦死后陈汝言为兵部尚书,任职数月便被抓捕,朝廷查抄其家发现陈汝言家资巨万。明史记载: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两人的对比使英宗深深的后悔,不久边境频频传来蒙古入侵的警报。英宗感到深深的忧虑,恭顺侯吴瑾趁机对英宗说:“如果于谦还在,肯定不会使敌人如此猖獗。”英宗默然以对。后来英宗的叔叔襄王入京,澄清了于谦迎立襄王世子的谣言。英宗碍于天子的威信不能为于谦平反雪冤,只能嘱咐自己的儿子朱见深继位后为于谦平反。

宪宗继位当年秋:七月丁卯,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先祭奠于谦后召回其子于冕,接着又按照程序于冕上书诉于谦的冤屈。宪宗立刻对于谦复官赐祭,宪宗的诏书上说:“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充分肯定了于谦的功绩,说明为什么要为他平反。弘治二年于谦被赐谥号“肃愍”,后来个性的万历皇帝又改谥为“忠肃”后世敬称于忠肃。




(于谦墓)

于谦后迁葬于西湖边,和另一位爱国英雄岳飞比邻而居。清朝的袁枚写诗曰: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于谦的人格也正如他所作的《石灰吟》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而景泰帝毕竟是英宗的亲弟弟,虽然英宗深恨其对自己的七年幽禁。但是英宗本质上还是一个好人,他复辟后只是削去了朱祁钰的帝号。没有像朱棣那样连建文帝的年号也革除,仍然保留了景泰的年号。也还是给于了朱祁钰郕王的封号,并在他死后以亲王之礼安葬西山。他也明白景泰帝是对大明有功的,没有景泰帝保住大明社稷也就没有后来的英宗复辟。所以英宗和宪宗父子也是很感激景泰帝的,但是为了英宗复辟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英宗不能为弟弟正名。



(明宪宗画像)

于是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宪宗继位后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颁布诏命:“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谥。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宪宗充分肯定了叔叔的功劳,然后恢复了景泰帝的皇帝称号。修缮改建了景泰的陵墓,并恢复用皇帝的礼仪祭祀朱祁钰。


湘泪飞蝶


先介绍一下宪宗的生平。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浚、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立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被复立为太子。

再来谈一谈于谦。

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还曾架起大炮准备轰了英宗。也先无可奈何,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吃住都非常的简单以至有些寒酸。,但性固刚直,非常不受同僚们的喜欢。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


要是没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就可能已经瓦解,更别说坚持到了1644年。是他坚决地驳斥了朝廷中“南迁”的主张,统一了朝廷上下抗战的认识,坚定了上下背水一战的决心,运筹帷幄,大败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转危为安。

转折点来了。。。英宗出场了。。。

然而,在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于谦却第一时间被下狱,几天后就被处死。朱祁镇以谋逆罪杀掉于谦,当时舆论哗然,谁也不相信于谦会谋逆。于谦有功,朱祁镇心里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镇也不得不杀掉于谦。理由很简单: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本来一开始朱祁镇也不想杀于谦,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建议朱祁镇杀掉于谦时,朱祁镇只说了一句和:“谦实有功。”但是徐有贞接着说的一句话,就让朱祁镇起了杀心,这句话就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意思就是说,朱祁镇这次的复位没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当性。而这正中朱祁镇的痛点,所以朱祁镇必须杀于谦。当时的朱祁镇内心对于自己通过这场政变夺回皇位心也是有点虚的, 为什么他对夺回皇位的正统性不自信, 当时国难当头,群龙无首,朱祁钰被群臣推上皇位,虽然不合常规,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只有朱祁钰才有立嗣的权力。 但他废掉了原太子朱见濬(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后来朱见济夭折,满朝文武求立朱见濬为太子,朱祁钰就是不答应,并经常惩罚有此动议的大臣。可见朱祁钰不想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 所以夺回皇位后,只能先否定朱祁钰皇位的正统性,才能确定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而正是于谦将朱祁钰推上了皇位。如果于谦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镇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那么也就是说自己现在夺位是不正当的, 所以于谦必须死。

其次,皇位的正统除了先皇指定,还有就是大臣的拥戴。朱祁钰的皇位就是大臣们推举同意的。而朱祁镇之所以退位,是因为自己被俘了。后来瓦剌人带着他去勒索明朝,开始还能勒索到钱财,后来没人管他死活,朱祁镇很自然会觉得是群臣抛弃了他。 朱祁镇被软禁的7年,可以说与世隔绝。即使朱祁钰死了,大臣也不会再拥立他复位。 这使朱祁镇对自己的正统性开始心虚。因而,他自己一开始也觉得自己这场政变是绝对有必要也有意义的,所以他并不反对用“夺门”二字来形容这场政变。 就算他后来知道了朱祁钰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会空缺,他也并没有否定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等人的功劳。

于是于谦很快就被砍了脑袋。稀里糊涂的死了。

但实际上,满朝文武支持朱祁镇的大有人在。当时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镇才是正统。 这些朱祁镇当时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复位之后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几个发动夺门之变的所谓功臣恃宠而骄,嚣张跋扈,朱祁镇越来越不满,也渐渐开始反思这其中关节。然后有个叫李贤的来了个临门一脚,让朱祁镇彻底开窍。李贤说,这皇位本来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说夺门,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当时郕王(朱祁钰)病重,又无子嗣,大臣自然会迎您复位,又何必夺门? 朱祁镇并不一定相信李贤的话,但不管信不信,李贤的话至少证明了大臣们的共识:无论自己是否夺门,皇位的正统性都是在自己这里的。既然大臣们承认了自己的正统性,那再自己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倒显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样了。于是朱祁镇下令以后不许使用“夺门”二字。 既然“夺门”是没必要的,自己的正统性不需要杀于谦来“正名”,那么当初我干嘛还杀于谦给自己抹黑啊?所以从那之后,朱祁镇才开始后悔错杀于谦。

但皇帝犯了错怎么办?肯定是面子最重要嘛。打死不能承认,尽管心里清楚得很。一直到儿子接班,很快还算英明宽人的新皇帝来了一纸诰文,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此时于谦早已被害离世三十二年了。

很快就有朝臣试探性的提出也给朱祁钰翻案,经过一番波折后宪宗也同意了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


平生无憾事


朱见深给景泰帝朱祈玉和于谦平反,既是朱见深的真情流露,也是政治需要。

历朝历代,新皇帝登基,除了颁布大赦,还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就是这样建主起来的。朱见深在成化第一年就给于谦平反,这说明是既定方针,甚至是朱见深做太子时就想好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于谦是功臣,对大王朝是有功的,并且,于谦在朝庭、在民间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朱见深也是亲身经历。给他平反,在政治上,朱见深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朱祈玉废除朱见深太子之位,于谦不但没提反对意见,还签了字。朱见深心里肯定恨于谦。话又说,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也是皇帝家事,于谦没反对,朱见深虽恼火,还是可以理解的。于谦已死了八年,心里那点隔阂早没了。

第三,给于谦平反也是朱祈镇的意思。朱祈镇心里也是恨于谦,但于谦的为人、功劳,父子俩心里还是有数的。当时杀于谦,朱祈镇假惺惺地反对,也是石亨、徐有贞一定要杀;石亨、徐有贞本是奸臣,非善良之辈,为人不齿。朱祈镇杀掉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后,大家更觉得于谦人格的可贵,给于谦平反只是时间问题。

成化十二年,朱见深给朱祈玉平反。朱祈玉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并且,反复的吓他,朱见深得了口吃的毛病。朱见深非常恨他,但仍然恢复了朱祈玉的皇帝称号,不过只给五个字,一般皇帝十七个字。主要原因:

首先,朱祈玉对大明王朝是有功的,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第二,朱祈玉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并没有杀掉他父子;并且,朱见深一直都存在重做太子的可能性;

第三,朱祈玉没儿子,给他平反,有利无害。朱祈玉已死了二十多年了,只有两个女儿,都是朱祈玉的汪皇后生的。汪皇后对朱见深有恩:朱祈镇被瓦剌人抓走,汪皇后对他照顾有加;朱祈玉要废太子,汪皇后坚决反对。因此,朱见深内心深处的亲情占了上风。虽说皇家没亲情,但叔叔家没后人,没必要做得这么绝,朱见深爱心爆棚:汪皇后恢复身份,对两个堂妹也特别好,都是参照公主的规格出嫁的,能照顾的尽量照顾。

第四,朱见深是个厚道人,重情重义。比如万贵妃,长得也不怎么样,比朱见深大十七岁,但朱见深对她几十年如一日,宠爱有加,无微不至。朱见深确实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是皇帝中的另类!




江晓01


朱见深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一个评价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一任皇帝了。明朝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是明朝难得一见的清平盛世。《明史》称赞朱见深,“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能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见朱见深的历史地位有多么的高。

说起为朱祁钰和于谦平反,就不得不提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原本朱祁镇抓了一手好牌,但活生生让朱祁镇给打烂了。朱祁镇统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朱祁镇统治初期当时内有着太皇太后张氏执掌朝政。外有“三杨内阁”辅助管理政事。所以明朝虽然有朱祁镇这么一个儿皇帝,但明朝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张氏在当时地位十分的尊贵,也十分的具有权势。当时她垂帘听政,整个国家的国事大权都落在了她的手中。但张氏却没有丝毫的贪欲。她从不用自己的家人,也不允许外戚掌权。更不许宦官干政。后来无法无天的太监王振,被张氏给压的死死的。因此明朝的发展依旧在稳步向前。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但从正统五年开始,到正统十一年期间。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张太后分分去世后。太监王振开始专权,整个大明朝的政治才开始走入滑坡路。当时的朱祁镇还没有被王振如何影响,朱祁镇还是一个热血澎湃的少年皇帝,朱祁镇很希望可以像父亲朱瞻基一样横刀立马征战四方。因为历史上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所以朱祁镇一直很向往征战来证明自己的势力。

当时瓦刺一直对明朝心怀不轨,不是想骗取明朝的钱财,就是想侵占明朝的疆土劫掠。因为当时明朝每年都会大量的对瓦刺进行赏赐,王振掌权后对此非常不满,所以王朝就减少了对瓦刺的赏赐,瓦刺随即大举南下威胁到了明朝疆域。朱祁镇一看顿时感觉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所以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随后带着大军前去迎战瓦刺。但朱祁镇根本不通军事,在加上王振这太监瞎指挥,导致朱祁镇大军溃败,朱祁镇自己也被抓了起来。

之后瓦刺想用朱祁镇要挟明朝,但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认为,不应该接受瓦刺的要挟并且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于谦和大臣们拥立郕王朱祁钰继位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朱见深也被朱祁钰后来给废掉了,立他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后来瓦刺人眼看没有什么便宜可占,所以就把朱祁镇放了回来。而朱祁钰怕朱祁镇影响到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把朱祁镇就囚禁了起来。后来朱祁钰在病倒之后,有大臣发动政变救出了朱祁镇。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而朱祁钰就被废,不久后就死掉了。而于谦本来朱祁镇是不打算杀的,毕竟于谦抵抗瓦刺有功,而且也是一个忠臣。但很多人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不足以平民愤。毕竟于谦是拥戴朱祁钰的罪魁祸首。所以于谦也被朱祁镇以谋逆罪给杀掉了。

明宪宗朱见深这个人十分的宽仁。他继位后就主张为朱祁钰和于谦平反。虽然朱见深呢曾被朱祁钰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在几经周折之后,成化十一年时,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明宪宗没有给朱祁钰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朱祁钰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钰还没有庙号。

对于于谦方面,朱见深表现的更加宽容大度了。明宪宗成化初年,朱见深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在后来明朝历代皇帝中也多有为于谦正名的帝王。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这得从宪宗的父亲英宗说起。

明英宗是一个让人提起来就蛋疼的皇帝。在他即位的头十年,因为有张太皇太后坐镇和“三杨”的辅佐,做事也算中规中矩。

正统十一年以后,上面的四个人都先后过世,他的心灵得到了解放。同时被解放的还有一个名叫王振的死太监,这个太监有些文化,英宗十分信赖他。

当时,北元的瓦喇一支已经十分强大,他们的太师叫也先。也先爱占小便宜。明朝对朝贡使团按人头给赏赐,并且赏赐颇丰,也先就拼命地扩充使团人数,最后一个没收住,使团人数竟然高达了三千多人。人多赏赐多,也先打的就是这个算盘,然而他没有把王振招呼好,王振进言要减少赏赐,也先不乐意,就挥师南下、直逼大同。

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好好地教训一下气焰嚣张的瓦喇。在出征之前,他立朱见深为太子,让郕王朱祁钰监国。

御驾亲征这活,干好了会让皇帝人气爆棚,英宗就是冲这个目的去的。然而,在猪队友王振一系列蛋痛的操作下,御驾亲征变成了送人头运动。最后的结果是:50万大军死伤过半,消耗掉半朝文武。当然,始作俑者者王振也被大锤将樊忠金瓜击顶,一命呜呼。

这一仗史称“土木堡之变”,英宗命大,光荣地当上了俘虏。



(皇帝作囚徒的英宗)

消息传到京师,一时人人自危,有些胆小的朝臣提议南迁。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拥立代宗朱祁钰,积极地进行对瓦喇的战备工作。

也先是个做小本生意的,时不时地拿着人质朱祁镇向明朝勒索。明朝给了两回钱,后来就不惯着他了,拒绝再给。也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挟持着倒霉的英宗意欲叩开边关。也没有得逞。

也先很生气,挥师攻打北京城。这次,他遇到了战意爆表的于谦。于谦调兵迎敌,旋即关闭京师九门,隔空喊话也先:“若想进京城,先得从我的尸体上踏过!”

也先先攻德胜门,败;再攻西直门,再败;最后进攻彰化门,复大败。折腾了一个星期,也先带着道不尽的失落,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就这样,于谦凭借着二流的大明士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瓦喇,连白圭的招募兵这个后手都没有用上。事实证明:化腐朽为传说并不是一句虚言。

接下来英宗这孩子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彻底沦为鸡肋的命运,以至也先看着他就发愁。后来,也先象塞垃圾一样把他塞给大明使者杨善,让当了一年俘虏兵的英宗回到大明。

此时的代宗正处于雄姿英发的时段,没怎么搭理自己的太上皇哥哥,把他关在了南宫了事。除此之外,代宗还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将他贬为沂王,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了太子。朱见济做了一年的太子后,死掉了,这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明代宗。



(代宗剧照)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三年,到了景泰七年,代宗生了重病。趁此机会,英宗联合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太监)这三位野心家,发动了所谓的夺门之变,囚禁了代宗,英宗再一次登上了皇帝位。

英宗在做囚徒的时候,饱受了塞外风霜的洗礼,然而洗不掉的、是他骨子里的那份愚蠢。他在即位的当天,就逮捕了时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和吏部尚书的王文。不久,就杀害了他们,并且清算了他们提拔的官员。

一个多月后,代宗病死了。英宗恨透了这个弟弟,仍废其为郕王,赐谥号为“戾”。他毁掉了代宗生前修建的寿陵,把代宗的嫔妃全部赐死殉葬。

后来,英宗的傻劲又犯上了,他替死太监王振平了反,还为放自己回来的也先立庙。

对于明宪宗为于谦和代宗平反一事,历来有很多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英宗时期,对于谦事件有过声明,凡敢鸣冤者,杀无赦!宪宗上台后,民意官声大爆发,这股力量强烈地推动着宪宗走上了平反之路。

我认为:宪宗为于谦和代宗平反,完全是身体里的血性促使他为之。

第一,于谦是宪宗的偶像



于谦这人,往狠里评价,说他再造大明也不为过份。并且,在当时他有很多传说。

传说1: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朱高煦后来投降,于谦义正词严地数落他,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

传说2: 王振掌权时,这货爱收贿赂,于谦偏不给他送。后来,王振构陷他入狱,还被判处死刑。一时间,民情激愤,纷纷为他上书。不得已,王振把他放了出来。

于谦为官清廉,死时被抄家,家无余财。

其子于冕,石亨曾推荐他当都督府前卫副千户,被于谦厉声拒绝。

于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行为天生带有偶像的光环。宪宗即位年方十八岁,正是摹仿先贤的年龄,其崇拜于谦,的确合情合理。

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材,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上文是宪宗给于谦平反后书写的祭文,字里行间,推崇之意已跃然纸上。

第二,宪宗是有血勇之人



(宪宗剧照)

在成化年间,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已经合流,他们报团取暖,还时常劫掠边民,大有不服天朝管的势头。

成化三年(1467年),宪宗联络朝鲜部队向建州左卫发动突然袭击。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大规模搜捕和围剿,杀死女真人千余名,并将其多年积畜劫掠一空。搂草打兔子,毗邻的建州卫也未能幸免,李满住及其长子古纳也被乱军杀死。

此役指挥明朝总兵赵辅描绘说:“一夷而见逃,剖心而碎其脑,粉其骨而涂其膏,强壮就戮,老稚尽俘”,“旬月之内,虏境以之萧条”。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这种搞法基本属于种族灭绝政策,从中可以看出宪宗的爆脾气。

建州左卫就是后来大清皇室的嫡祖。

当然,时至今日,56个民族56朵花,华夏民族是一家,小编很鄙视这种不人道的行为。

可以想见,象宪宗这种人,一定会鄙视英宗而尊崇代宗和于谦。

英宗无论如何,毕竟是宪宗的亲爹,这决定了宪宗对代宗的平反尺度有所保留。

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宪宗下诏恢复代宗的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代宗的谥号只有五个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代宗在在规格上还是较其他皇帝低,也没有庙号。

在清修明史中,宪宗的万贵妃被编成了段子,看过万贵妃对明孝宗的迫害,就不需要看《白雪公主》了。因为白雪公主的继母皇后对她所做的一切,万贵妃全会。

清人记历史,记着记着就记成了段子。例如:他们把康熙记作“单日射兔三百只”,还把乾隆记作“一生作诗四万首”。

想想清朝官员,真的挺幽默。或许,他们都是天生的段子手。


链天绝


朱见深即位后肯定朱祁钰和于谦的功绩并为他们平反的行为就和朱高炽即位后立马赦免靖难时惨遭流放的建文帝旧臣,为方孝孺平反一样,朱见深和朱高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那就是他们都一样是个好人。

朱见深甚至比朱高炽更加善良、公正,因为比起他爸朱祁镇,他才是那个更有理由去恨朱祁钰和于谦的人。

很多人津津乐道成化帝朱见深和万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可谁有想过正是有万贵妃的陪伴,朱见深才能从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挺过来,甚至抱有初心!

正统十四年,还不满两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三年后他就被朱祁钰废了!彼时如日中天的于谦选择了旁观,在朱祁镇复辟之前,年幼的朱见深多年来都深险权势的斗争中,惶惶不可终日。

朱祁钰和于谦在朱祁镇被俘,江山动摇时,死守北京,保住了大明的江山,朱见深应该尊重和感激。朱祁钰为一己私欲废太子,枉顾承诺,于谦为保全自身闭嘴不言时,朱祁镇应该怨恨和介怀。但最后,都变成了一句轻飘飘的“朕不介意”,由此可见朱见深的人品和气度。


历史小板凳凳


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后,干了两件事,一是杀了大明的功臣于谦,二是废了明景帝朱祁钰。这两件事中,杀于谦的影响最大,后来明英宗也后悔了,又惩处了参与“夺门之变”的石亨等人。至于更正的事,明英宗不能自己否定自己,到他儿子成化帝朱见深时期,平反的呼声仍然很高,朱见深更知道其中的原因。

首先,于谦保住了大明江山,这一功绩是彪炳史册的。当时,瓦刺太师也先率领蒙古骑兵,在土木堡歼灭了明军主力,俘虏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随即打到了北京城下。危机中,明朝距离亡国就一步之遥了。有大臣主张南迁,偏安江南。于谦斥责了这一逃跑主义,力主坚守北京。随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一举打败了瓦刺人,让明朝转危为安。而且,于谦协调指挥各地兵马,接连挫败瓦刺人的入侵,让瓦刺人不得不求和。

而且,于谦一心为公、清正廉洁,深得民心。他说:社稷为重,君王为轻。他推举朱祁钰为皇帝是出于公心,在朱祁钰病重时,他建议恢复朱见深为太子,同样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他主持朝政不徇私情,石亨为了拍马屁,推荐他的儿子当官,被他严厉地批评了。在明英宗要杀他,派人去抄家时,发现他家里空荡荡的,几乎没有私产。所以,于谦被冤杀,让臣民落泪,不给他平反,就不能安定人心。

其次说到明景帝朱祁钰,是个合法的皇帝,由群臣推举,皇太后同意的。在黑云压城城欲摧,明英宗被瓦刺人挟持攻城时,明朝危在旦夕时,朱祁钰被立为皇帝,让瓦刺人的阴谋落空。朱祁钰当皇帝后,迅速清除了作乱的大太监王振一党,恢复了朝廷的正气,凝聚了人心。而且,朱祁钰“天子守国门”,发挥了旗帜作用,扭转了被动局面。在朱祁钰当皇帝期间,尽管有禁闭太上皇明英宗、废立太子的行为,但他依靠于谦等忠臣,稳定住了明朝的边防,并发展经济,恢复了和平繁荣。

可以说,没有朱祁钰这一朝,明朝的命运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明朝失败了,南迁了,明英宗不可能被放回来,还有机会复位。因此,废掉朱祁钰也说不过去。

基于以上原因,成化帝朱见深为了不让冤情延续,同时也为了他赢得人心,首先给于谦平反,后来又恢复了明景帝朱祁钰的帝号。


澜石记


历代君王为了稳定自己的根基,通常会在登基的时候做一些顺从民意的事情,像大赦天下和平反冤假错案等等这样的事情。这些是可以团结一切的力量,去弥合社会裂痕,从而更好的树立新皇帝英明伟大的形象。

明代的成化帝朱见深就是这么做的,在朱见深登基的前几年,西南西北荆襄先后爆发叛乱,使得明英宗时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一触即发。为稳定民心,明宪帝朱见深第一件事就是平反昔日的冤狱。


一、昔日的朱祁钰和于谦做了什么事情需要朱见深翻案?

公元1449年,明英宗受到太监王振怂恿,率师亲征“瓦剌”,行至大同班师,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团团围住。随后,明英宗派遣二位使者去往瓦剌军营谈判,不料想,瓦剌军从四面掩袭过来,让明军溃不成军,明英宗也因此被擒住。

本来瓦刺那边是想利用明英宗来和明朝谈条件,并从中得到一些好处。但是明朝那边还是比瓦剌快了一步,因为于谦等大臣提前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来指挥抗击瓦剌军队的大业。只不过,约定的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等朱祁钰退休后,让朱见深再来接掌自己的位子。

而明朝自从有了新的朝廷之后,其抵抗的力量也得到有效运作,瓦剌见无力灭亡明朝,只能安排撤军。在之后没过几年,瓦剌人又将明英宗放回了明朝,明英宗回去之后就被软禁了起来。

可能是朱祁钰掌控局面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他决定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立为太子。


二、为什么朱见深会给于谦翻案?

对于于谦,历史记载“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所以于谦是典型的读书人。是以江山社稷为主,且忠于大明王朝。

所以,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天下,至于谁来做皇帝是取决于实际情况需要。无论是朱祁钰废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还是在夺门之变中朱祁钰政权被颠覆,于谦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于谦是明朝的栋梁,就连英宗当年被瓦剌俘虏后,满朝文武纷纷提出要迁都,是于谦积极练兵备战,最后把瓦剌打得服服帖帖,为英宗的回来立下了功劳。

所以当成化帝朱见深继位后,朝中对于恢复于谦声誉的呼声很高,为了朝中以后能出几个像于谦这样的人,所以宣布为于谦平反。


三、为什么朱见深会给废了自己太子之位的朱祁钰翻案?

因为代宗朱祁钰不但囚禁了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而且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要不是朱祁钰的儿子不幸夭折,且膝下也没有其他子嗣,恐怕朱见深成为皇帝的可能性会小点。

那朱见深为朱祁钰翻案真的是以德报怨吗?

其实不是!在历史上,不少人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而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像朱祁钰这种,依旧是没能学会帝王的无情和冷酷。对其哥哥只是软禁,而对待朱见深也只是废除太子之位,如果当时的朱祁钰够狠一点,我想也就不会出现夺门之变了吧!所以朱见深选择谅解。

前面说了,朱祁钰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所以膝下无子的情况下,朱见深也不用担心为朱祁钰平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像对于朱见深刚刚即位的这种,最缺乏的就是民心,如果给他平反能够得到百姓的夸赞,以及收拢人心,这样他的统治才能够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朱见深为朱祁钰和于谦翻案是方便自己日后更好的统治,以及巩固自己的政权。同时,收拢天下士子的民心,也是希望朝廷能够多出一些像于谦这样的人才,从而更好的辅佐自己。


秋原历史


成化帝朱见深继位之初,就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顺应民心

朱祁钰虽然对兄长朱祁镇比较狠,朝政方面还算有作为,彻底否定他不太说得过去。朱见深复其尊号,是一种增加自己威望的政治手段。

关于于谦之死,史书上的记载是“天下冤之”,意思是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的确,要是没有于谦,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会走向哪个方向难以预料。可以说于谦把大明从歧路上拽回了正途,天下感其功德。

(朱祁镇)

瓦剌挟持着明英宗朱祁镇叩关时,大臣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应该迁都南京。星象什么的,我们不懂,但徐有贞分明是怕了。于谦厉声斥责,并以南宋为前车之鉴,力主保卫北京,抗击瓦剌。

正是在他的筹划下,才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维护了明朝主权的完整。

所以哪怕是他拥立了朱祁钰上位,通过夺门之变复位的朱祁镇也念其功劳,不想加罪于他,说“谦实有功”,但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意思是如果于谦不死,就说明朱祁钰的帝位具有正统性,那么夺门之变也就师出无名。

这话着实狠毒。朱祁镇深恨朱祁钰(不是恨他登基为帝,而是恨他囚禁自己七年),便同意了。但是,此后朱祁镇数次后悔杀于谦。

(于谦)

而民间更是群情激愤,都认为于谦死得冤枉。朱祁镇在世时无人敢说,朱见深上位后民间朝中都有应为于谦平反的声音。

所以于谦之子于冕申请为父洗冤时,朱见深亲自审理,顺应民心,恢复于谦的名誉,复官赐祭,退还已没田产。

并制诰文传扬天下:“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意思是国家多难之时,于谦保社稷无虞,因坚持公道而被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位时已经知道了他的冤屈,而我也敬佩、怜惜他的忠义。

二、朱见深崇敬于谦

对于皇帝而言,“而朕心实怜其忠”这样的语言太过于情绪化,不够官方,本可以不说。

但朱见深还是说了,这只能说明,他对于谦是真心佩服。

设想一下,瓦剌大军打到北京的时候,明朝皇室及京中权贵有多恐惧。一个不妥,即将重蹈宋朝“靖康之辱”的覆辙,宋朝宗室的命运极有可能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这个时候,于谦站出来了,他说到做到,打退了瓦剌军,保住了北京。

那时的朱见深虽然只有两岁,还不记事,但年纪越小,有的感觉越强烈,于谦在他心中是力挽狂澜的英雄。后来为其平反也就很正常了。

有人可能想问为什么朱见深不在于谦死前保住他?因为当时他才10岁,不一定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并且他在重重压力中变得口吃了,能不能说明白自己的诉求都是个问题,就算说明白了,朱祁镇也不一定会听个小孩子的。

总之,成化帝朱见深恢复朱祁钰的皇帝尊号,绝对是出于政治目的,他对这叔叔可没什么好感;为于谦平反则不只是政治方面的考虑,还因为他发自内心的崇敬于谦。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