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族人那么多?


首先五千年来汉族同化了无数其它民族,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满族等等。其次由于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技术先进,生活水平高,自然人口容易增长。第三,汉族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主张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虽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屠杀,人口也急剧下降过,但是比起欧洲杀戮成性的民族性格,我们汉族就幸运多了。第四,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统一了,大大减少了小国之间的战争,人口过度消耗当然就少了。欧洲呢因为没有统一,各国战争不断。像最近的一战二战都是从欧洲开始的,犹太人被屠杀无数就是明证。总之,中国历史上强大都是必然的,现在重新崛起也是如此,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挡我国的崛起。欧洲也必定臣服于中国,拭目以待吧。


高考道德加分同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家,在中国目前已知的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据人口达到92%,相对少数民族有绝对的人数优势,并且汉族在人口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为什么汉族人口会这么多呢?

一、汉族有强大的生存力,这是每个民族的共性。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但是汉族从未中断过,顽强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汉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融合各族人民一起生活。我们知道汉族经历过很多次少数民族的入侵,尤其是在五胡乱华的时期,但是中华民族有极大的包容性,所以很多民族最终走向了汉化,融入到汉人之中。到唐朝的时候,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就更加频繁,甚至是唐朝李家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的血液。极强的包容性让汉族得以与很多民族和睦相处,也容易壮大发展。

三、汉族的家族文化,给了汉族极强的繁衍能力。家族文化很重要的事要保证家族的强大,这就需要有很强的人员作为补充,所以汉族特别重视传宗接代,也特别注重家族的强盛,儿子多 的家庭或者家族就对在当地很有威望。而家族融合在一起,又让人活下来的概率扩大,所以人员的增长比较快。

四、中华文化的自强不强和对自然的敬畏思想,使汉族会发奋图强。中华文化主要还是汉文化,而汉文化自强不息,面对自然灾害能奋力抗击,同时又相信“天人合一”敬畏大自然。自强不息让汉族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想到的是面对和解决,而不是逃避,这种方式就增加了汉族的生存力。

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从未断裂的民族,作为一名汉族人,我们为民族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国家骄傲。


帝国烽火


为什么汉族人那么多?

据1978年的统计资料,全世界约有42.6亿人,分别属于2000多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其中,既有人口在一亿以上的大民族,也有不到千人、百人甚至数十人的小民族。

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而后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民族杂居情况和各种原因造成的多种多样的移民,从而不断出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各民族共同繁荣。“人口兴旺”政策成为促进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50 多年来, 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谐、团结、稳定发展,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迅速增加。根据建国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规模由 1953 年的 3401.38 万人上升到 2000 年的 10449.07 万人, 人口数量增长到原来的 3 倍。相应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53 年的 5.89%提高到 2000 年的 8.41%。

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主体民族。关于汉族族称的源流问题,李一氓、贾敬颜、陈述、陈连开等先生都曾有过研究1,并发表过一些很好的见解。但他们主要关注于“汉人”一词的考释,忽视了先秦时期和清末以来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段,从而无法系统地准确地反映汉族族称起源与流变的整个过程。此外,某些观点也有商榷、发挥之余地。因此,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汉族族称的源流,仍然很有必要。

一、奠基期(先秦时期)

提起汉族族称的来源,人们自然会想到强盛的汉王朝。吕思勉先生认为“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吕振羽先生则称:“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说“汉”这个族称源自汉朝是对的,但还应注意到早在汉代以前汉族之实体就已存在,并且已经拥有自己的名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民族的得名必须先有民族实体的存在,并不是得了名才成为一个民族实体的。”“汉族这个名称不能早于汉代,但其形成则必须早于汉代。”又如林惠祥先生所说:“汉族之名肇自汉代,非初起之名。”因此,要想搞清汉民族及其族称的起源,就必须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更为久远的先秦时期,从大规模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的炎黄时代说起。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后的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大门开启、曙光初现的时期。上个世纪20年代以前,大多数人对炎黄的真实性笃信不疑。随后出现的疑古派认为炎黄是“层累地造史”的产物,纯属子虚乌有,影响颇大。近年来学术界主张“超越疑古”,综合文献、考古、民俗等资料证明炎黄时代是存在的,炎帝、黄帝都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集合体。炎黄时代按考古学的分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说划分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民族开始萌芽的时期。

炎黄时代农产品已相当丰富,社会分工、社会分化比较充分,战争频繁发生,人口流动加剧,规模较小且散布各地的部落开始融汇、重组成规模较大的部族集团。炎黄时代究竟有多少部族集团,已无法确计,就其大者而言,傅斯年先生认为有夷和夏两大系统;蒙文通先生认为有江汉、河洛、海岱三大民族;徐旭生先生认为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尽管诸说有异,但在各个部族集团后来以炎黄集团为核心聚合成华夏族这一点上并无分歧。

华夏族实体形成于夏朝建立以前,而华夏族得名则在夏朝建立以后。《尔雅·释诂》云:“夏,大也。”《尚书正义》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称:“中国有礼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苏秉琦先生推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主要特征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形成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商灭夏后,商人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周人灭商后,周人又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夏人、商人、周人共同构成了从炎黄部族发展而来的华夏族的主体,并不断融合蛮、夷、戎、狄等“四夷”之人,至周代时已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以礼乐文化为纽带,自称“华夏”、“诸夏”、“中国”的民族共同体。《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以服事诸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商不谋夏,夷不乱华”。夷夏并称,“华夏”既是他称,又是自称,说明其确已成为族称,而蛮、夷、戎、狄等实际上就是华夏族以外其它各种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当时与“华夏”含义相近的还有“中国”。“中国”在今天是一个含义十分明确的专有名词,特指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在古代,其含义却是多重的、复杂的,各种含义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分明。先秦时期“中国”一词大概有以下四种含义:其一为地理概念,指中间的区域,即“天下之中”,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中原”;其二指京师,即“天子居住之地”;其三为国家概念,指控制着中土的城邦,即“中央之国”,有学者认为,“中国”一词的多种含义,除“京师”之义外,都是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其四为民族和文化概念,指与“四夷”相区别的华夏族和华夏文化,《说文》曰:“夏,中国之人也。”正是在这层含义上,“中国”与“华夏”是相通的,中国人就是华夏族人。 先秦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到了秦汉时期演进为汉族。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雏形和前身,“华夏”是汉族最早的族称。“华夏”最终被“汉族”所取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起着汉族别称的作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汉献帝传载诏曰:“华夏遗民,含气之伦,莫不蒙焉。”《晋书·食货志》称汉中“杂有獠户,富室者愿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语言殆与华人无别。”《魏书·高昌传》称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周书·异域列传》谓獠“与华民杂居”,稽胡“与华民错居”。《隋书·食货志》载:“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士,以备边要。”《旧唐书·尉迟敬德传》称“华人入北,其类实多”。《旧五代史·桑维翰传》云:“不畏风霜,不顾饥渴,皆华人之所不能。”《明史·李钺传》言:“倭恃华人为耳目,华人借倭为爪牙。”直至今日,我们还在使用“华夏儿女”、“华夏子孙”、“海外华人”等词语,可见作为汉族最早族称之“华夏”影响之深远。二、萌生期(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各家虽因理念不同而相互辩难,但却普遍表现出对大一统的向往。《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云:“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成公十五年云:“王者欲一乎天下”;《论语·颜渊》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梁惠王上》云:天下“定于一”;《荀子·议兵》曰:“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致士》曰:“隆一而治”;《吕览·审分》曰:“一则治,异则乱”。大一统观念的产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趋于统一,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各部族之间交往频繁不断融合的产物,同时又加速了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华夏族过渡发展到汉族,“汉”取代“华夏”成为汉民族族称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由于强大的秦王朝威名远播,所以周边各族、各国都称中国人为“秦人”,直到汉代时仍有“秦人”之称11。但秦毕竟短祚,比不上代之而起的汉王朝统治绵长,故而“秦人”实际上只是从“华夏”到“汉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最终成为汉族族称的不是“秦”而是“汉”。

汉族族称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智慧,作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起着凝聚核心作用的主体民族,汉族必将同55个兄弟民族一起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博而化易


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以华夏为主体,正统汉人,就是东周列国人(战国七雄的人,是正统汉人,例:刘邦是魏国人后代,张良是韩国人后代等等……)

汉民族派系:

洛河系(以居黄河、洛河的人,今闽赣粤桂等地汉人即是洛河南下之人)、

中原系(不单指河南人,还包括中部平原地区的汉人,多以两广、湖南、江西为主,最早是秦始皇征服百越,把中原政治犯、犯人往南迁移,后来这些人与当地女子结合,到了汉朝,成为最早的南方汉族中原系)、

巴蜀系(这一支,在满清入关,被屠过一次,损失惨重)、秦陇系(以古代陕甘汉人为主的汉民系,五胡乱华,几百万汉人逃往甘肃,到北魏冯太后主政时期,甘肃汉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冯太后就是汉人,执政期间重用汉人,而她自己即燕西系的,随着北胡文化的融入,什么胡服、胡床、胡椅、胡食的交融,影响当时秦陇系汉人,很多人就以为甘肃、陕西汉人就一定是胡人,这个说法不对,难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一口咬定赵国人都是胡人)、

北族系(含括鲜卑、东胡、匈奴、沙陀、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人加入,自成的一派汉系,金日磾后人、宇文、慕容、完颜等等姓就出自这一系,广东慕容氏,就属汉族中的支派北族系)、

燕西系(河北、山西、辽宁西南部的汉人)、

西北系(西羌、氐、义渠、回、番等西北少数民族人加入的汉系,例明洪熙大将李英,就是番人,这个番人李英可能就是藏族人)、

燕东系(即山东、河北南部,东北汉人又以山东汉人为主体,东北大部汉人应属燕东系)、

江南中土系(就是江南少数民族的加入自成一系,例如粟裕大将,由侗族改入的汉族)

客家系、广府系、岭南系(俚族、百越一些少数民族的加入自成一汉系)、

江淮系(即长江上下流域、淮河流域的汉民系),云南汉人多以江淮系为主。

对于北方汉民系支派名称,我大概标注分配一下,因为北方不谈民系支派的。

汉族除了江南中土系、西北系、北族系、岭南系,其余都属正统华夏人。

随着民族融合,派系林立,汉族出现很多支派。

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解决,以后南京大屠杀、广州黑人、日本侵华问题,都会被借用汉族学说来搞乱中国人的思想,正统汉人接受外族人的加入,但你们是汉族的加入者,绝不可以用你们外族加入的的身份,搞乱汉人的思想,自华夏开族,就注定华夏是一族了,就是正统汉人,而二千年后你们再加入,你们不能称华夏人,你们没资格,你们只能称汉人,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了宗族社会,后来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开端,国与国的国人族人就不是同一个,按某些傻屌的话,难道满清入关,就是民族融合,满人是汉人了,日本人要是赢了,是亡国,还是日本人是汉人呢?


粤神通


民族概念是康有为等维新派从日本引进的,日本师法西方列国。梁启超发明中华民族之说。袁世凯推动五族共和。解放之后,才确定采用汉族名称,进行民族辨别,申请为民族的有四百多个,最后确认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没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全部归类为汉族,因此汉族人口多。汉族分七大方言,上千种方言,各种方言之间难以沟通,分明是个大杂烩。按照西方的标准,语言是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语言难以沟通的就是不同的民族。





山青水秀人家


东亚和南亚是文化发发地区。不仅仅汉族人口多,别的民族人口也不少。

不信的话,看看日本1.3亿,韩国和朝鲜0.7亿,印度13亿,越南0.9亿,菲律宾1亿,孟加拉国1.8亿,巴基斯坦2.2亿,泰国0.6亿,印尼2.2亿…

这些国家的人口稠密众多,并不是我国才特有的。人家的人口密度还比我们要大。

其实中国一点也不特别。

这个世界上的白人数量更多,只是因为不能统一而分成了许多国家和民族。其实你仔细看看,如果以西方民族划分标准,汉族可以分成好多民族,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文化差异和身高体重就有很大不同,只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祖先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仅此而已。

而我们华人不能占领庞大的土地,也是因我我们近代落后了,我们的土地和人口都远不及西方白人。

所以,别再说我们人口过多了,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慧读古典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在2018年达到13亿9538万人,当然这个数据不准,人口只会多不会少,基本上占据了世界四分之一。而中国人中又以汉族居多,有13亿9000万,这也应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了

那么汉人为何这么多呢?小编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有我国所在之地域适合农业发展,因此社会比较稳定,换句话说汉族作为控制民族历史最长,最安定,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很好,有利于百姓繁衍,所以比较起来汉族人口就众多了.

其二,自古至今,汉族的陈旧传统观念是"人多力量大\

电视剧里看历史


现代民族主义的盛行实际上要到五四运动之后了,在之前中国人是没有什么民族主义的,我们今天所称呼的“汉族”其实就已经有了现代民族主义。


从文化来说,汉族已经绵延很久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但是从现代民族主义上来说,汉族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民族。


我举个例子吧:



这是1899年《知新报》第93期,23-24页里面所登出来的,标题就是《日人论中国人素质》。

日人,就是日本人。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翻译,翻译自日本的《东邦协会报》,其余文字我不说了,我就说里面的核心文字,是这么写的:


支那人民古来之习惯风俗于君臣大义冷淡太甚,其爱国的思想亦极缺乏焉,盖起不拘泥于华夷之辨也久矣,今有外来之人焉能使支那人苟免目前之虐政盗难贫民等事,有以生活只安堵之则不问此外来施治之人其所来何自,华也,夷也,汉也,满也,固将奉以为君,英也,美也,俄也,法也,德也,亦将欣戴欢迎之,而不区分其实何种族矣,呜呼,固不知爱其国,只求存其身,是非支那人民之常习哉?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想必大家也看得懂,当然这会还没有后来的抗日战争,这时候的日本还曾经想和中国搞联合,清末时期在日本留学的留学生极多。

这个叫东邦协会的,后来还搞过所谓的“清国改造运动”


这篇文言文并不复杂,说的是中国人不爱国,也没有所谓的君臣大义,只要外来民族让中国人过的好,不管什么民族,华夷满汉,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德国人,都可以“奉以为君”。

然后日本人批评中国人“不知爱其国,只求存其身”。


很讽刺是吧,当年的日本人责怪中国人不够民族主义,不够爱国主义,日本人说的是不是事实呢?在当年确实是,清朝军队和外国打仗,老百姓趴在墙头看热闹,当年就是这样的。


儒家文化,汉族文化确实有很强的包容性,我们同化了,或者驱赶了,或者消灭了很多很多异民族,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契丹,突厥,回鹘,党项等等之类的异民族已经不见史书了,汉族文化的兼收并蓄让喜欢汉族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大,就形成了现在的汉族的基本盘。


但是有基本盘,不代表这些人就成为现代民族,我们都知道韩国人,越南人古代是采用汉字,使用汉族习惯的国家,但是后来纷纷独立了,如果纯粹的按照文化习惯,这两个国家本不该存在的。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汉族,是在清末一步一步被催化的,被淬炼出来的,是通过历次战争把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


建国以后,又通过扫盲,又通过推行普通话,把整个汉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中国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纸上少数民族”,因为这些人除了一个身份证上写的是少数民族以外,和汉族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这些人都不会说本民族的话,写本民族的字。


通过战争的淬炼团结,又通过建国以后的文化统一,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汉族,现代汉族带着鲜明的民族主义,这与古代汉族那种纯粹以文化和风俗习惯结合的民族是截然不同的。


李建秋的世界


这本身就是个扯蛋的命题,汉族只是一种自我认同,中华民族5000年融合,你中有我我种有你,少数民族中野流淌着其他民族的血脉,汉族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是最准确的诠释。

我是汉族,但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汉族,既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无论宗教信仰,民族差异,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这是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








徒步狼行


元朝、清朝作为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作为统治阶层,拥有特权,又经过几百年繁延,但现在蒙古、满族人却不多。因为少数民族统治,早晚会被推翻,为了保命,基本都改汉姓,反正外表又看不出来。其他民族怕被歧视,也改汉姓。新中国少数民族增多,主要因为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很多地区人自称少数民族了。中国的人种从长相区分主要三个,北方蒙古人种、南方马来人种、西北黄白混血人种,南方马来人种从秦统百越后至今,由于也属农耕文明,高度认同汉文化,而北方的蒙古人种,除农耕文明汉文化外,还有游牧文明的蒙古、匈奴、金、辽、满等文化,多民族一直通过战争在融合,而长相明显具有白人特征的西北混血人种,在战争融合中,白人特征越明显消失的也越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