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连年羹尧都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为何邬思道却知道?

孙美斯


邬思道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为雍亲王夺嫡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其实,历史上邬思道只不过是田文镜门下的一个磨刀小吏,与雍正,年羹尧等面都没见过,更别说是当雍正的谋臣了。那这个问题大概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问的,那我就按照电视剧的内容来分析。

这话应该这样说,罗布赞旦增在青海叛乱,邬思道真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里,而年羹尧恰恰知道叛军主力在哪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年羹尧不简单。

雍正登基之后,收回了老十四胤禵的兵权,只保留了他大将军王的封号。而罗布赞旦增趁着皇十四子胤禵回京奔丧的机会,发动叛乱,入侵青海。
这是雍正元年的事儿。此时雍正登基不久,政局十分不稳,雍正万不会派老十四胤禵再任抚远大将军剿灭叛军了,这事儿自然就落到雍王府出身的陕甘总督年羹尧身上。雍正之所以敢启用年羹尧,是因为他并非庸人,颇具才干。

一是年羹尧杀伐果断,血洗江夏镇令人胆寒,用他为帅,雍正也算是用其所长。

二是年羹尧之妹年秋月是雍正的妃子,年羹尧和雍正还是郎舅关系,是皇亲国戚,雍正不信任他信谁?

三是年羹尧常年在川陕地带为官,了解熟悉陕甘地区情事。尤其是做陕甘总督的时候,为十四爷胤禵大军保障后勤粮草,对西北之战的核心(打的是粮草之战)颇有心得。

2.西北战局到底如何?

如果时间还能倒退几年,你就会发现,十四爷胤禵征剿准葛尔,平定西藏的时候,难度要比剿灭罗布赞旦增大得多。不说地理条件上的艰苦,就说战斗情况本身,年羹尧虽说有将帅之才,但是与胤禵相比,还是很有差距的。史载,年羹尧手下的岳钟琪才是西北真正的“战神”,很多战役和难啃的战斗都是在岳钟琪的指挥下完成的,年羹尧运筹帷幄的能力名不副实。

罗布赞旦增在十四爷胤禵在西宁的时候根本不敢妄动,胤禵走后才叛乱,这说明,罗布赞旦增的实力本来就不够强大。《雍正王朝》里,年羹尧说他已经将“青海围得水泄不通”了,说明年羹尧拥有的兵力大大多于罗布赞旦增,为什么年羹尧围而不打,他自己说“找不到叛军主力”,可是为什么又不切断通往青海的粮道,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不管怎么讲,这场剿灭罗布赞旦增之战,是雍正上台后的稳定战,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雍正派年羹尧去西北平叛,根本就知道年羹尧完全能够胜任。雍正并不是在赌,因为雍正输不起。

3.年羹尧为何“围而不打”?

面对这次剿灭叛军的战役,年羹尧显然是知道其政治意义所在的,他以“找不到叛军主力”为借口,大概有自己的私心,也有其他的意图。

一是希望利用这场战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年羹尧完全知道雍正当时的处境,雍正十分希望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得到朝野的拥护,年羹尧若是轻而易举剿灭了判决,那么他的功劳和其政治意义就十分微小了,也就不足以起到一定的政治作用。

二是有“养寇自重”的嫌疑。年羹尧起身于雍正府邸,对雍正的心也知之甚深,鸟尽弓藏的事儿雍正是干得出来的,年羹尧担心这样的事儿发生在他的身上。所以,他迟迟不清剿叛军,是在观望风声。

4.邬思道戳破年羹尧的“小九九”。

年羹尧不动,朝野政局不平,国库告急,雍正就有麻烦。邬思道到底会帮谁?很显然,老邬是不会去帮年羹尧的,因为年羹尧至死,邬思道也没为他出过一个点子。

其实雍正和邬思道都知道年羹尧的心思,你以为雍正在佛堂里面祷告是希望西北打赢这场战争吗?非也,他不过是和年羹尧在角力而已,他是在与年羹尧对赌。

邬思道借给年羹尧送粮草的机会见到年羹尧,你以为他真的是知道“灯下黑”就是叛军所在地么?非也,他根本就知道年羹尧“围而不打”的小心思,他这么随便一指,无非是对年羹尧晓以利害,间接的告诉他:要是还不打,雍正坐不稳了,你年羹尧也未必能坐得稳。

正所谓高手过招,见招拆招。邬思道与年羹尧关于“灯下黑”找到叛军主力的对话,意义并非在于表面,而是在于相互知道各自的心思,没有必要戳破,你知我知大家知而已。

所以说:邬思道是真的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里,但是他知道年羹尧知道。

年羹尧是真的知道叛军主力在哪里,但是他假装不知道。

雍正则是知道年羹尧要耍小九九,就等邬思道去破解。


青灯问史


建议题主提问不要把电视剧和历史事实混为一谈。历史上没有邬思道为年羹尧出谋划策的事,历史上邬思道是田文镜的幕僚,而且只有在一些野史笔记中才能见到他的身影。题主所问的邬思道帮年羹尧出主意,出现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准噶尔部罗部长丹津叛乱,年羹尧作为抚远大将军,平定叛乱,始终找不到叛军的藏身之处。后来,邬思道以“灯下黑”的说法识破了叛军的藏身之处在距离清军大本营不到百里的法轮寺,更要顺着邬思道的想法成功找到了叛军的藏身之处,取得了西北大捷。


历史上年羹尧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时的幕僚是汪景祺,而且并没有“灯下黑”的说法。这个幕僚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年吹”。他说年羹尧是宇宙第一大牛人,就是历史上的霍去病,卫青等大将军和他比都是萤火和皓月。这个幕僚虽然十分有才华,但是吹牛逼的功力更是一绝。最后他也是因为吹年羹尧牛逼被雍正处死,家人被流放,自己的头颅被砍下来,挂在城门上挂了有12年才被取下来,可以说,吹牛逼把自己吹的不得善终,把年羹尧吹舒坦了,却吹到了雍正的马蹄子。


邬思道可以说是《雍正王朝》中bug一般的存在,他在九子夺嫡中就能每每准确的预测到康熙的意图,并且能猜测到其他阿哥的动向。四阿哥胤祯能在九子夺嫡中弯道超车,取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离不开邬思道的天才计策从刑部换死囚案,复立太子再到推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每一个计策都正好的敲打在了康熙的心坎上,让康熙对这个低调的儿子越来越喜欢,最后四阿哥胤祯也顺利登上了帝位。

邬思道在四阿哥胤祯登上帝位,成为雍正皇帝以后,选择了半隐,他看得出雍正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不可以同富贵的人。所以邬思道选择了到雍正皇帝信任的人处半隐,他先选择了李卫,听说年羹尧是扶远大将军王以后,他又去帮年羹尧献计献策。一方面是帮雍正稳定天下,另一方面他告诉雍正我一直在身边帮助你,请你放心。因为雍正登基以后,狡兔死走狗烹的行为,给谁看到都会不寒而栗吧,加上邬思道和雍正十几年的君臣情谊,帮助雍正就是帮助他自己。




红雨说历史


邬思道帮着年羹尧找到叛军主力是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在雍正朝的历史上没有这么一个历史史实。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事就只能仅限于对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欣赏了。我们只能围绕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为什么远在河南的邬思道会知道叛军在哪里而身处平叛西北大营的年羹尧却怎么也找不到。

事情从雍正登基不久青海的罗布藏丹增发动叛乱说起,雍正力排众议任命他的亲信也是包衣奴才(电视剧当中的身份)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的叛乱,为了顺利平叛,雍正甚至给了节制西北五省的军政事务的大权。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和重用,其实,在这个表象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那就是雍正在年羹尧身上赌了一把。他赌年羹尧在西北可以,也一定能搞定叛乱,彻底解决边患问题。

因为有了赌的成分,那么雍正在对待年羹尧的问题上就显得孤注一掷。

这种孤注一掷,表现在雍正对年羹尧的无原则的信任和放纵,同时对年羹尧的粮草军饷的需求也是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

在对年羹尧的任命问题上,以廉亲王允禩为首的八爷党和雍正的亲弟弟十四王爷允禵,上书房大臣隆科多,甚至是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乃至怡亲王允祥都是有意见的。

廉亲王允禩一伙,期望的是雍正信任的年羹尧出问题,最好是搞得一团糟,他们就可以趁机发难了,而张廷玉怡亲王他们尽管有想法,但是还是能顾全大局,尽力给予年羹尧最大的支持。

年羹尧在西北,也是遇到了阻力的,对于他这个抚远大将军 ,不买账的将军们也不少,为了树立威信,不惜眼看六万清军贸然出击导致全军覆没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年羹尧开启了杀伐无度的铁腕治军的模式,树立了绝对的权威的同时,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奢侈腐化和贪得无厌也开始暴露无遗,在调动大军步步为营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的过程中,年羹尧“养寇自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平叛变成了与叛军对峙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年羹尧希望的但却是雍正最不愿意看到的。

这种对峙带来的后果,就是西北所需的军饷粮草变成了一个填不满无底洞,每天的消耗就会多达二十万两,而年羹尧的奢侈和贪腐也是一个无底洞。雍正责令时任总理王大臣的廉亲王允禩极力保障年羹尧的需求,他知道一旦军饷粮草供应不上,西北的平叛就会失败,这就会严重的动摇他的执政根基。

此时的雍正是心急如焚,但此时的廉亲王允禩却撂了耙子不干了:国库空虚,西北的粮草军饷我允禩已经无力保障,皇帝四哥你另请高明吧!

雍正不得不亲自挂帅,成立了军机处来统筹安排西北的军事和后勤,这个军机处居然就成了大清的常设办事机构,甚至后来成了核心的决策机构。

为了保障年羹尧的需求,雍正开始强行追讨国库欠款,开启的大规模的抄家模式,一时间朝廷上下鸡飞狗跳,怨声载道。

而在西北大营的年羹尧却是越来越飞扬跋扈贪得无厌,对于各地的军需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

眼看着雍正快要撑不下去了,这个局面张廷玉和怡亲王允祥看的很清楚,但也拿年羹尧没什么办法——已经给雍正惯的不像样子了,积重难返了。

这个危机和艰难的局面,也被正在河南巡抚田文镜那里当幕宾的邬思道看在眼里,作为雍正的师爷,邬思道在雍正的夺嫡之争当中最后的胜出,立下过汗马功劳。尽管雍正登基之后他选择了半隐来保全自己,但是在雍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能及时的出手相助,田文镜在清查诺敏的藩库造假案的时候走进了死胡同,就是邬思道及时的出谋划策,既给田文镜解了围,也让雍正及时的摆脱了一个潜在的危机。

这一次西北的战事进入了看起来遥遥无期的对峙局面之后,邬思道就敏锐的感到,这样的对峙,最终被拖垮的是雍正,所以邬思道必须及时出手,帮助雍正渡过这个难关。

他打着帮田文镜押送赴西北大营的粮草的幌子,到了西北大营,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向年羹尧亮底牌,断了年羹尧“养寇自重”的心思,逼年羹尧“速战速决”。

邬思道见到年羹尧的时候,一针见血,直来直去的告诉年羹尧:你这样做很危险,由于你的“养寇自重”和“贪得无厌”,你的主子雍正皇帝快要撑不住了,为了保证你打胜这一仗,朝廷已经几乎倾其所有,如果你还要玩“猫捉耗子”的游戏的话,你的主子的皇位就快要保不住了,你的主子倒了,你会很惨,被千刀万剐也不为过,因为你年羹尧知道你在西北杀了多少人,又得罪了多少人,这一仗打胜了,百病全消,打败了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年羹尧也是一个聪明透顶的的家伙,他从邬思道的话里听出来了大概朝廷的粮草军饷的供应真的是快要无以为继了,他找了一个借口,那就是:不是我不想打,而是找不到叛军的主力。

年羹尧的这个借口,只是为了找一个托词,所以邬思道并没有深究,只是简单的问了问年羹尧都找过哪些地方,年羹尧的回答是:几乎搜遍了全清海也没找到叛军的影子。

这个鬼话,是骗不了邬思道的,年羹尧在西北平叛,最基本的策略,就是稳扎稳打形成合围,叛军其实在就在他的包围圈之内,他只是“围而不剿”罢了,所以,当年羹尧向邬思道介绍寻找叛军主力的时候,他的那个包围圈就已经很明显,而叛军可能得藏身之地也已经很明显,所谓的“灯下黑”仅仅就是一个“噱头”而已。

邬思道在给年羹尧分析叛军主力位置的时候,其实是点明了年羹尧“围而不剿,养寇自重”的私心的——把青海围个水泄不通,怎么可能不封所叛军的粮道呢?

所以,当他指出叛军主力的位置的时候,年羹尧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接受了邬思道的判断,并且保证全歼叛军主力速战速决。

其实,以我的判断,邬思道的所谓灯下黑,是给了年羹尧一个台阶,叛军主力未必就在那里。但是年羹尧已经明白,就坡下驴速战速决。他知道邬思道的厉害,更知道雍正的厉害。

捞够了,就赶紧收场,所以,邬思道一个“灯下黑”就促成了年羹尧的速战速决并且全歼叛军主力。

邬思道就是再神,也到不了一眼看清叛军主力的位置的地步。知道叛军主力位置的,其实是年羹尧。


步武堂


《雍正王朝》小说里有一段写道:年羹尧接任大将军,赶赴西北平叛,由于粮食供应紧张,年羹尧急于寻找叛军主力,但是并没有发现,正当年羹尧苦思冥想之际,邬思道却给年羹尧指明了方向,指出叛军的位置,随后年羹尧大败叛军,取得了西北大捷。

那么为什么邬思道知道叛军的位置,而年羹尧却不知道呢?

‖富宁安事件背后的那些梗


雍正帝刚刚即位,就面临了一个极大的挑战,那就是西北战事又起,于是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大将军,率兵二十三万平息战乱。可是年羹尧到了西北以后,并没有找叛军主力决战,而是采取的拖延战术。但是他手下的大将富宁安并不听从年羹尧的命令,带领八万军队贸然出击,结果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然后年羹尧杀了富宁安。

富宁安事件的背后是年羹尧要树立威信,树立权利,年羹尧在西北没有寻找叛军主力,而且拖延时间,就是为了告诉雍正帝自己的重要性,也是想要雍正帝支持自己,知道此事的雍正帝也忍了,默许了此事。

‖统治岌岌可危的雍正帝


康熙帝晚年诸子夺嫡,四王爷胤禛继承大统,他的兄弟们不服的大有人在,加之当时雍正帝为了改变局面,必须要做出一些政绩,首先是西北叛乱要平定,其次就是推广士绅一体纳粮,为了搞定这两件事,他把心腹年羹尧派往西北,李卫派往江苏,当时虽然雍正帝已经继位,但是统治的局面却不太好,为了打破僵局,他需要西北的一场胜仗,但是年羹尧迟迟不肯动手,却每日消耗大量军需,让他心里颇有想法,但是却无可奈何。

‖破局之人:邬思道


邬思道作为雍正帝的谋主,在雍正帝参与夺位的过程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雍正帝继位后,邬思道急流勇退,想要退隐,但是雍正帝对他极不放心,于是邬思道先后去了李卫,田文静处,这也是为了让雍正帝放心。

田文镜处的筹粮已经陷入困局,本来要筹粮两万担,但是田文镜绞尽脑汁也才筹到五千担,竟然不足四分之一。作为田文镜幕僚的邬思道也已经看出来了,如果年羹尧再不决战,整个国家的血就被吸干了,到时候民不聊生,已经伤到根本了。于是邬思道便毛遂自荐去送粮。

之所以邬思道去西北送粮,有三个原因:

一方面他跟年羹尧是老相识,而且年羹尧还是举荐邬思道的人,可以说是半个伯乐,邬思道去了不会有性命危险,能解决田文镜那里没人敢押运粮草的差事; 另一方面是帮年羹尧分析形势,虽然俩人一见面热情非凡,但是话题一转,指出年羹尧必须要做出政绩,不然北京的雍正帝压力大,对谁都没好处;最后也是最重要邬思道想脱身,只要战事一年不停,雍正帝就对他不放心,而这次让年羹尧打赢,自己就是帮了雍正帝大忙,也解除了他对自己的警惕,这也为邬思道后来从田文镜处逃跑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叛军主力在哪根本就不重要,邬思道只不过给年羹尧一个台阶下而已,而年羹尧也是聪明的很,也知道自己到了临界点了,再不决战,后勤一旦断了,一切都没了。邬思道也没有那么神,这只不过是跟年羹尧演了一场各自心知肚明的戏而已,说不定叛军在法轮寺就是年羹尧告诉他的。


源稚生


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年羹尧知道叛军主力在哪儿,邬思道不知道。

但问题是,邬思道却知道年羹尧知道。

邬思道此行的目的就是帮助雍正戳穿年羹尧围而不打、养寇自重的野心,并催促他尽快与叛军主力决战。



年羹尧深知,作为武将,必须有仗打才能保证人身安全,才能建功立业。而一旦敌人被消灭干净,兵器入库,马放南山,下一个要被消灭的恐怕就是自己了。所以,他想要继续巩固自己的地位,就不可能将罗卜藏丹曾彻底消灭干净。

但在雍正这边看来,他已为年羹尧耗尽倾国之力,如果年羹尧再不打赢这一仗,自己的皇位就将被动摇,所以他必须催促年羹尧尽快与叛军决战。

于是,邬先生此时来到西北大将军行辕,是正当其时。

邬思道一上来就告诉年羹尧,他这仗担着太大的干系,一旦打不好,别说他了,就连雍正的位子的坐不稳了。但年羹尧却以找不到叛军主力为由,拒绝与叛军主力速战速决。



邬思道只好亮出年羹尧的要害:你调兵遣将一年之久,把青海围了个水泄不通,但却没有切断叛军的粮道,导致叛军始终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

既然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什么叛军还会获得粮草供给呢?所以,邬思道的言外之意就是:

年羹尧一直暗中为罗卜藏丹曾提供粮草,他就是叛军的粮草来源。

至于所谓的灯下黑,法轮寺,都是邬思道与年羹尧心照不宣的暗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邬思道也并不清楚叛军主力是否在法轮寺,但他清楚地知道,只要年羹尧能放弃养寇自重的念头,就一定能找到叛军主力,一击命中。



最后在邬思道,更是在雍正的暗中逼迫下,年羹尧不得已只好与叛军决战,这才取得了他西北的不世之功。但问题是,即便打了胜仗,却仍旧跑了首恶元凶罗卜藏丹曾。放虎归山,继续维持他在西北前线的权威和重要性,很难说这不是年羹尧故意为之。

而在历史上,邬思道这个人的确存在,但也只是雍正宠臣田文镜的一个寻常幕僚而已,根本没有神到能够左右一场大战的结果。


达摩说


两个原因。

1,年也知道叛军下落,而维护自身利利益而不动。2,不知叛军下落,而邬先生在推敲窍地理中,找到盲区。

可能两个人都知道,邬先生的点明地点,让年羹尧不敢推脱


赤脚大仙57349706


跟下棋一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友情天地781


智慧,是学不来的!


微微一笑85724


所谓智者决胜于千里之外,邬思道本就是根据历史原型改编的人物,有过军事经验的他,对战场形式的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其实,并不是年羹尧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而是要用它作为筹码攫取自己的利益,对当时来说,叛军主力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人不敢说,很多人不能说,只是借影视剧中邬思道的原型将雍正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而已。


一只骚猴子


年羹尧也不知道,邬先生也不知道,只有编剧与导演知道。因为历史上没有这段人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