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xiaodi1990


提起鳌拜,想必看过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的人都不会陌生,那个骄横跋扈、暴戾横行的大胡子,每每在小皇帝面前咄咄逼人就让人恨的牙痒痒。康熙终于忍无可忍,训练布库少年智擒了鳌拜,让人无不拍手称快。

大家一定奇怪了,那个久经沙场,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为何会被一群少年给抓住,难道是浪得虚名嘛,有书君就带着大家分析一下吧。

一,鳌拜不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

(1)天时。

老将鳌拜虽久经沙场,战功赫赫,权倾一方,但终归是个臣子。封建社会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康熙年少,但毕竟是君主,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他怎样处置自己都不过分,所以面对康熙的发难,他从心理上就已经输了。

(2)地利。

朝廷就是天子的家,来去自由。尽管鳌拜朝内朋党如云,宫内耳目众多,但依然阻挡不了皇帝在宫里安排人算计你。

(3)人和。

鳌拜虽是几朝重臣,他的党羽也只是一部分簒党夺权的少数人。他又屡屡在朝中恃宠而骄、飞扬跋扈早已引起了众怒。天下还是人家大清朝的,只要康熙举臂一挥,将帅们马上临阵倒戈,支持康熙,轻松地就将鳌拜与东西大营的军队分开。康熙的背后还有孝庄皇太后、索额图以及忠于皇帝的一大群臣子们。势单力薄的鳌拜加上年老体衰又怎能与以康熙为首的朝廷抗衡呢?

二,康熙的精心安排对比鳌拜的疏于防范,胜负自然见分晓。

康熙擒拿鳌拜是蓄谋已久的,他先是以游戏取乐为名,挑选了一些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他们长期有针对性地练习徒手搏斗,目标明确—-就是擒拿鳌拜。之后将鳌拜亲信派往外地,让自己人戍守京师。所有事情做好之后,才开始召见鳌拜,又将茶杯煮烫,坐得椅子做了手脚,可谓万无一失了。

鳌拜觉得朝廷上下已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的党羽遍及朝廷内外。皇帝乳臭未干软弱可欺,对他畜养的那些年轻人更是压根儿就看不上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仗着自己的功夫底子,心里没有任何的戒备,倒成了康熙的瓮中之鳖。

三,鳌拜从未想过取代康熙。

鳌拜功高盖世,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对顺治也坚守臣节。

康熙称帝后,随着权势愈张,他也变得骄横跋扈,但从未对皇帝有过敌意,弑君篡位是乱臣贼子的行径,他从未想过,所以也从未想过皇帝会对付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一个权臣的霸道罢了。

鳌拜戎马半生,赤胆忠心,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 证明,可惜后半生被权利和欲望蒙蔽了内心,他不知收敛终受其害,还落得个权奸的名声,实在是咎由自取。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奉诏入宫,觐见皇帝。

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初入宫廷实乃稀松平常,所以他对此不以为意,毫无提防。

然而,鳌拜刚看到康熙的影子,就听得康熙一声喝令。

鳌拜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十几个少年一拥而上,有的抓胳膊,有的抱腿,有的搂腰,齐齐发力,把鳌拜扑倒在地。

面对突然袭击,鳌拜竟毫无还手之力,乖乖束手就擒。

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说明他武力非凡,加上久经沙场,实战经验丰富,为何会被一个小小的康熙算计,被一群小孩子搞定?

康熙虽小,却心思缜密,扳倒鳌拜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长期筹划。

1,拉拢人心,争取支持。康熙对独断专权的鳌拜早有不满,意欲铲除,但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四处争取支持。康熙先是争取到孝庄太后的支持,这位皇祖母是清廷的定海神针,扳倒鳌拜这样的大山,离不开她的首肯;然后康熙又争取到兵部左侍郎黄锡衮、王弘祚等人等官员支持,这些人早就看不惯鳌拜的专横,为康熙提供了帮助。

2,不动声色,加以迷惑。鳌拜耳目众多,谋划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康熙为了迷惑鳌拜,不敢动用兵马将士,他亲自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让他们住在宫里,整日练习摔跤等技艺,自己时常过去亲临观赏,有时还参与其中。鳌拜见了以后,认为康熙年少无知,沉迷嬉乐,不仅没有防范,反而暗自高兴,自己更可大权独揽。

3,剪除羽翼,削弱力量。鳌拜擅权专政,党羽众多,且多占据险要位置,康熙为了擒拿鳌拜,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康熙的亲信党羽派往地方做官,逐渐把鳌拜孤立,并且以自己的亲信把鳌拜的党羽取而代之,掌握了京师卫戍权这一关键力量,为铲除鳌拜扫清障碍。

从宏观上看,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康熙的谋划十分缜密,鳌拜很难识破,所以一旦鳌拜大意,坠入彀中,当即被擒拿,进而落马是意料中事。

从微观上看,虽说鳌拜武艺出众,但事发突然,他毫无防备,加上毕竟年龄大了,架不住一群训练有素的年轻人以众击寡,别说偷袭,就是明着来,鳌拜也敌不过这帮年轻勇士。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一提到鳌拜,映入大家脑海的肯定都是影视剧和小说当中,那个骄横跋扈,暴戾横行的奸恶形象。在看到鳌拜被擒之时,无不拍手称快,感叹于康熙皇帝的睿智和勇敢,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鳌拜是权臣,但不是奸臣。

这个“满洲第一勇士”被一群小孩子抓住,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康熙的长久布局。为了对抗鳌拜,康熙通过联姻的方式与索尼、遏必隆结成紧密关系,在朝野之上占尽先机;召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整日练习布库戏,用以麻痹鳌拜;召见鳌拜之前,康熙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召见鳌拜当天,又在宫门外缴了他的武器,鳌拜不以为意,走入全套;武英殿内,布库少年们利用动了手脚的椅子和茶杯,巧妙设计,出其不意。以上各步,环环相扣,可以说是为擒拿鳌拜奠定了坚实的行动基础。

二是鳌拜全无防备。虽说鳌拜久经沙场,但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身体已不比当年,仗着一身英雄胆气,从不服老。索额图缴了他的武器,他不以为意;康熙召集布库少年,他不曾多想;即便是他中招跌落座椅的那一刻,已然觉得冲向他的少年是来搀扶他的。直到动起手来,才恍然大明白,最后被二十多个少年擒住,跟他的疏忽大意脱不开干系。

三是鳌拜从无反意。笔者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前两点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鳌拜是权臣,功高盖世,但绝不是奸臣,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对顺治也坚守臣节,康熙称帝后,随着政斗的升级,鳌拜势力愈张,骄横日甚,但从未对皇室有过敌意。他任由康熙调离亲信,收缴兵器,不仅仅是因为他刚愎自用,更多的是从未想过康熙会要对付一片“赤城”的自己。

历史上,在康熙宣布了鳌拜三十条罪状,判处鳌拜凌迟处死之时,鳌拜是挣脱了那二十多个少年的,他昂首站立,脱掉上衣,让康熙看身上为爱新觉罗打江山留下的伤疤,康熙皇帝也是潸然泪下,该处鳌拜终身监禁。与其说是一群小孩抓住了鳌拜,不如说是鳌拜绑缚了自己。或许更有可能的是直到他奋力挣脱布库少年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皇帝已经将刀加在了自己脖子上,以他的武功,杀出宫外不在话下,然而他选择了接受判决。


国家人文历史


向敬之

鳌拜是太宗、世祖朝的一员猛将,多次充当先锋,与明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血拼,战功卓著。他很有战功,死忠于太宗世系,而与威权自专的摄政睿亲王发生了多次冲突。多尔衮也曾想拉拢他,但没想到他力保太宗皇长子豪格继位不成,转而誓死效忠于冲龄践祚的顺治帝。顺治临终前将他列入顾命的辅政大臣团队。

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最后在康熙八年五月,被一伙练布库之戏的小年轻擒获。这其中有原因:

一、鳌拜虽然久经沙场,是一员骁勇战将,但毕竟岁数见高,至少是花甲老人了。另外,也难保他身体有多处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痛。

二、将鳌拜擒获的小青年,虽然年轻,但作为保卫皇帝的侍卫,也不是纨绔子弟,都是善于骑射武功。他们趁鳌拜不注意,一拥而上,在人数上、气势上、准备上,都占有了一定的上风。

三、鳌拜长期欺负幼主不敢铤而走险,故而认为康熙专训侍卫玩摔跤是娱情戏,故而完全是懈怠的。自然不知道康熙训练的摔跤,是专门为他准备的。

四、面对康熙突然发难,鳌拜不敢公然反抗,反抗即为忤逆和背叛,他在心理上有所顾忌的,最起码是没有丝毫准备的。皇帝可以让他死,弄个罪名就无可厚非,若其直接武力对抗皇帝,那就是灭门之罪。康熙对侍卫们,自然有特殊的承诺,激励他们放手一搏,不惜使阴招,下绊子。像索额图为了参与此战,自请放弃吏部侍郎,降级复任一等侍卫,协助康熙拿下鳌拜后,成为了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成为新的权臣。


以礼观书


鳌拜这个人是清朝初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作为当年跟着皇太极打天下的肱骨之臣,正是由于鳌拜等人的坚持,才使得皇位没有落到多尔衮手中。为此在多尔衮掌权之后,鳌拜被整的很惨,直到多尔衮暴毙,鳌拜才重新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众所周知,顺治皇帝死的时候非常年轻,新登基康熙皇帝才年仅八岁,于是顺治就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新君。(四大臣辅政)

这四个人中,索尼和遏必隆都是和事佬,只有苏克萨哈和鳌拜互不相让,但苏克萨哈没能干过鳌拜。康熙六年,鳌拜联手班布尔善将苏克萨哈给弄死了,而索尼也于当年去世,四大臣中只剩下遏必隆和鳌拜。

遏必隆晚年奉行明哲保身,他在鳌拜面前就是一个软蛋,鳌拜说啥就是啥,遏必隆的工作就是随声附和道:“大哥,你讲的对”。

由于失去了制约,鳌拜也越来越飞扬跋扈,以至于最后被康熙设计生擒。(鳌拜画像)

智擒鳌拜这件事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康熙的一大功绩,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人站出来给鳌大爷喊冤,说鳌大爷不是奸臣,他根本就没有篡位之心,鳌拜充其量就是一个权臣,顶天了就是霍光、曹操。

对于这个说法,我并不这么认为,鄙人愚见,康熙擒鳌拜还是100%正确的。诚然,直到鳌拜被生擒的那一刻,他仍旧是个忠臣。当年若不是他率领着两黄旗大臣带刀上殿,说不定皇位根本轮不到康熙的老爹头上。

但今天是忠臣,不代表明天也是忠臣,自己是忠臣,不代表儿子就是忠臣。霍光一生掌权,并无反意,但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就因谋反被诛族。

曹操最初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可到后来却变成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他就被封为魏王,而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就代汉称帝,灭了东汉。

至于司马懿之流就更不用提了,曹操、曹丕、曹叡健在的时候司马懿跟孙子似的,但等到曹叡驾崩后,司马懿立即除掉了政敌曹爽,独揽朝政大权,为以后司马炎篡魏打下基础。

有上述这些例子可见,乱臣贼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篡位者都是经历了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的这条路,因此康熙担心鳌拜谋反也是合情合理的。就连一向喜欢给人平反的乾隆皇帝也斥责鳌拜:“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当然抓鳌拜的过程经常被后人演绎地十分激烈,据清末成书的《南亭笔记》记载:

“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 如律”。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

鳌拜进如书房后,侍卫故意给他一把折断腿的椅子,然后又端给他一盏非常烫手的茶水。鳌拜坐的椅子本来就不稳,加之茶水太烫,于是失手把茶杯摔到了地上。此时他身后的武士则趁机将他推倒在地,康熙见状便大呼一句:“鳌拜大不敬”,紧接着十几个卫士就把鳌拜给拿下了。

这段记载出自《南亭笔记》,这本书是清末编著的,真实性没法考证。而在《清史稿》中关于鳌拜被擒的过程则非常简约,鳌拜在进殿之后就被康熙下令捉拿,没有那么多情节。(现代电视剧中对智擒鳌拜的表演都太假了,把鳌拜简直描画成变形金刚了)

鳌拜被擒的原因也没啥可说的,即便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但在被擒时也都59岁了,一个快60的人怎么敌得过十几个年轻力壮的武士,被抓是正常的,抓不住才不正常呢!


千佛山车神


在说起康熙擒鳌拜的事迹时,民间故事为了夸大康熙的大智大勇,就把鳌拜写得象战神一样神勇无敌。但事实上,康熙擒鳌拜的时候,鳌拜已经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子,他又能有多厉害?十几个少年想擒住他,又有什么困难?

其实,皇帝要拘捕一个臣子,根本就不会有任何困难。因为,臣子再牛,总不能见皇帝时还带上一队亲兵贴身护卫,而皇帝即便再无权力,一句令下也总能叫出百八十个带刀的侍卫。

所以说,康熙拘捕什么鳌拜,机会多得是。事实上,对于皇帝而言,真正的困难不是抓某个权臣,而是如何安抚由此引发的后果。换而言之,如果权臣拥有足够大的实力,皇帝即便抓住他,最后也只是拉上自己陪葬。

那么,鳌拜拥有让康熙忌惮的实力吗?显然是没有。就满清当时的政治格局来说,皇帝亲政后,从辅政大臣手中夺回权力,实在是太容易。

当时,鳌拜等四个辅政大臣由清一色的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满清贵族组成,而且没有一个皇室贵族成员。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四大辅政大臣联合起来,所代表的力量也不过就三个旗,而剩余五个旗的力量显然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更不用说,还有满清皇室贵族、蒙古贵族、汉藩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制约和分庭抗礼。

在这种背景下,鳌拜等辅政大臣就是就是拧成一股绳,都不一定能搞定剩余的下五旗力量,何况鳌拜等四个辅政大臣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动不动就为了几亩地、一点权力就剑拨弩张,恨不得相互杀了对方。凭他们这样有限的辅政大臣势力,就想危及皇权,那就是笑话。

事实上,所谓的鳌拜专权,并不意味着辅政大臣的势力大,相反是辅政大臣的势力被削弱。因为,他意味着上三旗的辅政大臣班子逐步走向分裂。

鳌拜把代表正黄旗的的索尼挤出权力核心,并不意味着他控制了正黄旗,相反是把正黄旗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后来康熙拘捕鳌拜时,以索额图为代表的正黄势力就是最主要的帮手。

鳌拜抢了正白旗的土地,并把正白旗的苏克哈萨杀死,并不意味着他控制了正白旗,相反意味着把正白旗彻底逼入了自己的对方面。

本来,四个辅政大臣联手都无力威胁皇帝的权力,现在因为鳌拜的肆意妄为,导致上三旗辅政大臣的力量正式分裂,鳌拜就更不具备这个能力。

所以,康熙在正式亲政后,轻易把鳌拜拘捕了起来,而鳌拜对此,也不敢做丝毫反抗,他只是脱下衣服,露出自己满身的伤疤,以表达自己的忠心。


我是赵帅锅


提起鳌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满洲第一勇士”;然后就是影视剧里暴戾跋扈,满脸胡子茬的奸恶形象。当看到鳌拜被康熙训练的布库少年擒住时,都拍手叫好,也佩服康熙帝的睿智与果敢。

然而,大家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会败给了一群小孩子,如此轻而易举的拿下鳌拜。我想,愿意是多方面的:

首先,鳌拜虽是一员,而且久经沙场,但毕竟现在已经是花甲之人,力气有可能不如训练有素的布库少年了。况且这些布库少年都是训练专门对付鳌拜的,有针对性。

其次,康熙要拿下鳌拜之事是布局已久的,并非一时冲动,而且是做足准备。康熙手下训练的年轻人个个都是搏斗高手,并且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明确,自然是招招致命。

再者,当时的鳌拜其实根本就没把这些小屁孩放在心上。认为他们只是陪皇帝玩耍的一群孩子而已,鳌拜觉得他们和自己有着太大差距,而且是毫无防备啊。事实证明 “双拳难敌四手,恶虎还怕群狼”。


最重要的一点,鳌拜没有反叛之心,就是他没有造反的打算。康熙登基之后,毕竟还是个小孩,此时的鳌拜可以说是在万人之上啦,他的飞扬跋扈目的就是为了专权,自己说的算,就连康熙也要听他的。也就是说,鳌拜是权臣不是奸臣,但也不是什么忠臣。

康熙帝成功生擒鳌拜后,宣布了他的三十多条罪状,但是却没杀死他,只是将其关押。在其病逝四十四年之后,康熙还追赐他为一等男爵,到雍正继位时,又把公爵还给他,且后人可以承袭。这些足以说明鳌拜没有反意,只是喜欢权利而已。


即使是布库少年擒拿他时,他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在切磋武艺,即使被布库少年推到他仍然觉得是在切磋,直到被布库少年一拥而上擒住,才知道中计了。而且被抓后一直都没有在反抗,这也能说明他没有反心,其实他本可以轻松挣脱的。

而且,康熙也并不是一个人作战,他背后有孝庄太皇太后,安亲王岳乐和八大铁帽子王,以及索额图等庞大的智囊团。只是一代功臣,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落得如此地步,的确是他自己没有想到的,可以说:鳌拜是输给了没有准备的自己。


小史坑


对于鳌拜的熟悉,我想大部分的人还是在《鹿鼎记》里面知道的,但是历史上是真的有鳌拜这个人的。而且鳌拜也确实是被康熙训练的一帮孩童抓住的。

鳌拜从小就是出生将门,从小就跟随军队打仗而且屡立战功。是皇太极的心腹,一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当时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等等,鳌拜都是有很大的战功。

和大明对峙期间,鳌拜也是屡立战功,当时皮岛之战眼看清军就要攻不下来了,但是正是鳌拜首先冲锋在前,一举登上皮岛,战后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还有后来的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等等鳌拜都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鳌拜对于大清的建立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鳌拜自然也是皇太极的心腹,但是皇太极死了之后当时皇位之争也是具有极大争议的,当时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这两人争皇位,对于鳌拜来说肯定是支持豪格的,因为毕竟他是皇太极的长子。但是后来双方都让步,让六岁的福临继位就是顺治,而多尔衮成了摄政大臣,多尔衮上台之后对鳌拜进行了三次的打压。但是顺治亲政后,鉴于鳌拜的忠心于是提拔了鳌拜。

后来康熙继位,鳌拜就成了辅政大臣,当时一共有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后来索尼病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这个时候康熙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所以鳌拜对于康熙就没有一点的忌惮了。

康熙六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康熙已经十四岁了,开始亲政,但是鳌拜也不甘心,因为一旦康熙亲政,就意味着鳌拜不能与所欲为了,所以鳌拜也是心有不甘,康熙八年这个时候十六岁了,这年五月康熙做了人生第一件大事,除了鳌拜。对于康熙具体是怎么除去鳌拜的,其实历史记载上已经没有明确的过称了,估计只有在《鹿鼎记》里面看得到了,毕竟史书不是小说,不会把一件事详细的描写清楚。在史书上都只是记载康熙用一群小孩子把鳌拜抓住了。

当时康熙召鳌拜进宫,在古代来说皇帝召大臣入宫那是很平常的,更何况鳌拜还是辅政大臣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而且鳌拜当时已经是权倾天下了,鳌拜也是经常出入皇宫,所以鳌拜也是没有想到康熙会对自己下手,康熙之前每天就是和一群小孩子打打闹闹,鳌拜自然也不会想到就是康熙在训练他们对付自己。可能也是因为鳌拜的大意,加上康熙正是用小孩子麻痹了鳌拜,所以才有机会成功。而且要知道鳌拜是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的人,皇太极已经是康熙的爷爷了,所以鳌拜这个时候估计没有七十也有六十了,为什么没有具体的年龄呢?因为历史上对于鳌拜的生年是没有记载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庄子曾讲过一个观念故事,博弈如斗鸡,最高明的博弈者面对对手时,往往如木鸡一般毫无反应。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摆出木鸡的姿态,可以让对手错误地估计双方的力量对比,产生错误的期望,进而以自己实力战胜对手。

简单说,博弈时摆出木鸡姿态,可以麻痹对手,也可以威慑对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少年康熙斗鳌拜就蕴涵着斗鸡博弈的精髓,当然康熙摆出的“木鸡”姿态不是呆滞,而是看似幼弱。

据野史记载,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在南书房召见鳌拜,事先备好了一张折脚的椅子让鳌拜坐,鳌拜刚落座,小侍卫便捧上了经过高温处理的热茶,鳌拜接过茶杯时,茶杯烫手根本接不住,加之椅子又是瘸的,鳌拜在小皇帝面前便犯下了君前失礼之罪,而且狼狈的还有些无暇顾及其他。

千钧一发时,经过长期训练的小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被扑倒在地,束手就擒。

由此,康熙登基以来的第一场君臣博弈大战以少年天子的胜利宣告结束。

康熙的帝王心机在这幕大戏中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守株待兔、请君入瓮、不动声色、埋伏杀机——但康熙成功的最根本处还在于他精准地抓住了鳌拜的傲慢和麻痹大意。

鳌拜之所以会如此傲慢和麻痹大意,这里既有鳌拜本身的因素,也有康熙成功迷惑的因素。

鳌拜是权臣,但不是乱臣贼子,弑君篡位这样的心理他是没有的,所以对少年康熙,他并没有死防,更没有行软禁之实,他所有的行为仅仅是行权臣的霸道。

当然,这里也有康熙长期韬光养晦的功劳,在鳌拜看来,少年康熙还是孩子,好欺负。

野史往往都是演绎最夺人眼球的那一部分,其实殿上擒鳌拜,只是整场博弈的冰山一角。康熙要想成功,冰山之下,他必须有一系列的周全动作。

大的方面,京城怎么控制?宫内怎么控制?小的方面,怎么躲过鳌拜安插在宫内的眼线?怎么才能让鳌拜只身入殿?

如果鳌拜本质上是曹操式的人物,不管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康熙都办不到。即便他侥幸办到了,在殿上把鳌拜擒下了,依然无济于事。

恰恰因为鳌拜仅仅是霸道权臣,康熙才能将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城,才能将京城的卫戍权悄悄的抓在手里,从这其实能看出来,亲政后的康熙并不是傀儡,仅仅是受制的小皇帝,他说话还是管用的,只不过鳌拜没把他太当回事罢了。

殊不知,这是“木鸡”持利剑。

具象到宫中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康熙在宫中的皇帝权威是有的,自由度是足够的,鳌拜对他基本上也是持君臣礼的,所以康熙才能从容地完成宫中的擒拿布局。

最耐人寻味,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一群少年在殿上把鳌拜擒下,权倾朝野的鳌拜怎么就完败了呢?还是那句话,换成曹操试试,恐怕怎么绑的得怎么松开。

一切的源头其实还在于鳌拜始终没有越过臣子的底线,也没有培植制造“实际统治者”的既成事实。

说到底,君是君,臣是臣,这个庙堂格局,鳌拜是没有打破的。

没擒下他,他可以霸道;擒下他,所有人都认账。

再从君臣博弈的本质看。

康熙的示弱,韬光养晦在麻痹鳌拜的同时其实是造就了另一种君臣和谐。在鳌拜看来,反正自己没有弑君篡位的狼子野心,小皇帝又这么“面”,越长大还越有声色犬马的趋势,所以他就愈发地傲慢,愈发地松懈了。

简单说,本质上鳌拜认为自己是忠的,康熙是软的,这种君臣关系持续下去没问题。

又或者说,他认为康熙根本没有硬手段,也没有那个魄力来收拾他。

结果,被收拾的措手不及。

历史逻辑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就康熙斗鳌拜这一段,本质上康熙并没有那么牛叉,不过是在君臣框架下唱了一出博弈好戏,根本没到生死较量的程度。

当然对于一个十几岁少年来说,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擒下鳌拜,没有处死鳌拜也能反应这种博弈的本质,所谓怕鳌拜党羽反扑,不便处死,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在你死我活的权斗中,留活口才会招致反扑呢。

说到底其实是康熙并没有处死鳌拜,并且服众的理由。


黑句本


鳌拜被一群小孩抓住这事主要是根据《南亭笔记》中的记载,里面清晰的阐述了康熙是如何将鳌拜抓获的。

康熙在决定抓鳌拜时,召鳌拜进了南书房,鳌拜进来之后,内侍让鳌拜坐在早已经被锯断一脚的椅子上,然后递上去一杯极烫的茶水,鳌拜刚接过手,因为太烫而将杯子丢在地上,内侍趁机顺势推倒椅子,鳌拜摔倒在地,听闻摔杯声音的健童立马冲进来将鳌拜擒获。



那么鳌拜是真的被这样擒获的吗?

鳌拜出身戎马,战功赫赫,正史记载,顺治皇帝在位之前的鳌拜,一直都是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人,皇太极驾崩之后,鳌拜和当时权倾朝野的多尔衮对抗,一直站在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这边,然而双方都不退让,最后还是孝庄使用手段将皇太极的九子福临推上帝位,也就是顺治皇帝,顺治在位期间并不长,但是鳌拜一直都很忠心,后顺治帝病逝,鳌拜被选为四位托孤大臣之一。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权势的增加,鳌拜被权力蒙蔽双眼,开始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原本鳌拜在四大辅臣当中是排名最后的,排在第一的索尼年老体衰,对朝廷之事也是有心无力,第二的苏克萨哈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第三的遏必隆胆小怕事,基本上都是跟着鳌拜走。

所以这样的局面,鳌拜想不狂都难,因为长期以来的权势,鳌拜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嚣张跋扈,一开始无论何事都会去象征性的问问康熙,后来觉得康熙就是个小孩子,完全不放在眼里,直到有一次,鳌拜要康熙处死苏克萨哈,康熙自然是不同意,鳌拜竟然上前用力抓住康熙的手,声称不杀也得杀,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最后苏克萨哈被抄家灭族,鳌拜和康熙的矛盾从此升级到不可调节的地步,年少的康熙开始决定除掉鳌拜。



康熙又是如何铲除鳌拜的?

当时的鳌拜党羽早已经遍布朝廷内外,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打草惊蛇,被鳌拜发现,所以康熙决定秘密行动,先是挑选了一些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天天训练,之后开始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外地,让他们远离京城,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开始掌握京师的卫戍权。

所有事情做好之后才开始擒获鳌拜,最后鳌拜被擒,康熙念在鳌拜功劳大,所以下令囚禁,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记载,康熙之所以不杀鳌拜,是因为鳌拜将自己上衣脱下,身上所留下的疤痕全是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



其实康熙擒获鳌拜并非真正用的一群小孩子,一是鳌拜根本没有想要谋反,当时皇宫里的守卫大权鳌拜并没有全部控制,所以轻而易举就被康熙的侍卫们夺取;二是首辅大臣索尼在去世之前,帮康熙铺平道路,清扫了一部分障碍;最后还得是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孝庄太后作为三朝的太皇太后,经营了多少人脉只有她自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